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合集下载

山东交通学院马原第三章 主观题思考题(1)

山东交通学院马原第三章 主观题思考题(1)

第三章1、简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简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说明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社会意识发展水平未必高;反之,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社会意识也可能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地方。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先进文化为社会变革指明变革方向并能够保证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是指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而存在,并且对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这一原理对于理解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点,以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相对自主性。

社会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观念、意识和信念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而存在。

这意味着社会意识不完全受制于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物质基础的限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其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表明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不仅受到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进行反思、批判和改造,从而影响和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

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表明了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再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多重性和相对性。

社会意识是多元、多样、多变的,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可能完全一致和统一。

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相对的差异和相对的独立性,这种多重性和相对性是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

最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对于理解和把握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点,以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社会意识不是简单地受制于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能力,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总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特点和本质属性,它揭示了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具有多重性和相对性。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题1: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本身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最终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在社会存在庙宇的限制范围之内,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

首先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其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在发展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再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上;最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也表现在它的变化往往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先进的社会意识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的变化的某种趋势。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长期的、自学的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同时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而且要做到常抓不懈。

题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这一原理在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上有何指导意义?答: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虽然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属性,但是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却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

其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其统一性表现在: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首先,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看问题的观点、态度和理论体系。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存在的性质和规律。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地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而是相对独立于社会存在的。

这就意味着,在社会的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基础决定论应用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相反,我们应该注重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性,推动意识形态的更新和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强调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认为,文化并不是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是相对独立于经济基础的,它有独立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这就提醒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建设作为唯一目标,而要注重保护和发展文化,加强对文化的引导和培育。

只有坚持创新的文化观念,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再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强调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

知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而是相对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具有相对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加强对知识的研究和创新。

只有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强调了人的相对独立性。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意识的主体,是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认为,人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意识的灌输,而是能够主动地选择和创造社会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加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只有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护和发展人的权利和自由,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从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原理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从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原理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从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原理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西方强势主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碰撞,互相交融。

随着全球化①、信息化、市场化、文化商业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在日趋多元化的当今世界,文化不自然地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可或缺的个性特征。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到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②,中国迈向世界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西方强势文化不断冲击的困扰。

尤其到了今天,韩流、日本漫画、好莱坞大片、奢侈品的不断涌入,一再冲击五千年传统文化和新世纪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底线。

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而目前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范畴,尽管不是完全对等,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物质文明需要建设,而精神文明更是要重在建设。

随着计划经济的夭折,自由的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注入新的血液,不断蓬勃发展,社会上许多人包括我们的某些领导普遍认为“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的观点,在理论上是从根本上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自发论;在实践上也否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马原复习思考题 期末答案

马原复习思考题  期末答案

马原复习思考题一、辨析题1、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埋葬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吸收资产阶级分子或私营企业主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将改变党的性质。

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

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虽然不能将这些人员简单地列入工人阶级范畴,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他们也绝不是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

这些人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壮大,成为先富起来的群体。

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总体上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从这一点上说,他们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只会巩固、而不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党的执政地位。

因此,我们党不应对其他阶级、阶层中的优秀分子采取拒绝态度。

任何人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就可以申请加入党的组织。

对来自社会各阶层、群体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我们党要通过培养、教育,把他们锻炼成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这是我们党能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保持蓬勃向上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是由自然和人组成的。

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自然和人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活动可以归纳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库

SJTU历年论述题:06-071.用联系的普遍联系原理阐述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2.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的原理阐述构建诚信社会的重要性04-051. 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2. 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阐述当代中国坚持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性02-031. 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说明改革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2. 用人是发展的总规律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01-021.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论述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分析中国足球队在本届世界杯上的表现3.结合自身实际,阐述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原理及其指导意义题库论述题:1.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社会意识的发展可以超越当前的社会存在。

虽然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但仍可以推进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

2分。

第二,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思想领域不一定落后。

我国经济虽然落后,仍可以在思想文化领域多做贡献。

2分。

第三,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我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分。

第四,社会意识各形式相互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各项文化事业,使各项事业共同进步。

2分。

第五,社会意识有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思想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发展先进文化、抵制错误思想能够加快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4分。

2. 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答:(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4分)(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的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

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

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开始使用“机器人”,并且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有些人就认为,“机器人”也可以创造剩余价值,请分析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机器人”仍是一种机器,属于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去,而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3.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并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马基考试资料

马基考试资料

论述题部分运用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之一,就是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可以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这一哲学观点为我们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凡事都是要人做的。

搞经济建设必须调动人的积极性。

调动人的积极性,既要着眼于物质方面,还要着眼于精神方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武装干部和群众,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能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奠定了哲学基础,而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能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社会意识,只有正确反映并适应社会存在要求的时候,才有生存的基础,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已是人民当家的社会主义国家。

它在经济上一个基本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这也就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优越而充分的条件,不仅有利于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存在和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战胜以利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非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

其次,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告诉我们,先进的社会意识不仅可以通过继承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而得到发展,还可以通过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得到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只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就能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序而持续的发展。

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实际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出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独立于社会存在的。

这一原理的提出,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强调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它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但并不是简单地被社会存在所决定。

相反,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社会存在的被动反映,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社会变革。

其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强调了社会意识的多样性和相对独立性。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交往的复杂性,人们的社会意识表现出了多样性和相对独立性。

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地域,都会形成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表达。

这种多样性和相对独立性,使得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单一的、统一的,而是多样的、多元的。

再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强调了社会意识的创造性和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表达,这种创造性和相对独立性,使得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被动地接受和传播,而是主动地创造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社会意识的多样性和相对独立性,以及社会意识的创造性和相对独立性。

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点,更好地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举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举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举例
论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可以从多方面结合起来来讨论。

其中一个原因是社会部门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各部门的个体成员之间的相关性也越来越高,这强调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例如,媒体的出现使得公众的传播更加及时,更全面,全社会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持一致性。

如果在一个地区,媒体给出的消息是某一议案的投票结果已经出现,这时大多数群众就会认识到此议案的重要性,而不会因为个人某种偏见而放弃其社会意识。

所以,社会意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

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力量的协\调作用下,社会中的多种利益关系得以保持稳定和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人们在社会意识上也会存在某种通用性。

例如,我国有很多劳动法规,他们都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即使每个人有自己的务工时间和工作地点,却都普遍认可劳动权益方面的一致性原则,从而达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

此外,另一个原因是实行democarcy、规范社会秩序。

政府出台的法律及新政策,遵守民选政府的原则,政府的决定、行政执法及社会舆论的整体作用,客观上保持了社会的一致性,形成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例如,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安全、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这些政策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利益,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公众的意识,作为一个一致的整体而出现。

以上只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所介绍的部分原因,社会意识的形成还需要多方面的研究,对于如何进一步强化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则,也急需我们付诸落实。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指的是一个个体的社会认知,是不受社会的认知影响的,只受个人的认知影响。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社会认知是不受社会普遍认知的影响,而只受个人的认知影响。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社会学家研究社会认知过程中提出的一种理论,它说明了一个人的社会认知是由个人的认知经验和社会背景决定的,而不是受社会普遍认知影响的。

它认为,一个人的社会认知是一个个体的独立认知,是唯我绝对的,不受任何外部影响的。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是,即使在社会经验上有所不同,但是一个人的社会认知仍然是唯一的。

比如一个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但是他的社会认知是唯一的,也就是说,他的社会认知是他自己的,而不是被他的社会背景所影响的。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在社会研究和社会实践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指出,一个人的社会认知是他自己的,不受他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这意味着,一个人的社会认知是他自己的,不受他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这样,一个人可以更加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社会认知,而不受任何外部影响。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认识,即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都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而不是受社会经验和社会背景影响的,这一点对我们社会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让我们更加重视个体的社会认知,也希望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原理题库一至三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题库一至三章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它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思想体系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观点: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

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力求全面的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答案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便,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管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管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时间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他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4.简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是优质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5.怎样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原理

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原理

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和物质生活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等。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受到物质生活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文化、政治、宗教等。

2.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性: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作用性,即社会意识的发展会对物质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们的观念、理念、意识形态等会反作用于物质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3. 社会意识的相对相对独立性是有限度的:尽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这种相对独立性是有限度的。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仍然要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和约束。

物质生活的改变和发展是社会意识变化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4. 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史观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中的作用。

人们的意识活动不仅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到个体和群体的自主选择和决定。

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可以主动地创造和改变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总而言之,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相对独立,但受到物质生活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马克思试卷及答案第三章

马克思试卷及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c.阶级之间的关系 D.人们在生产和交换中的相互关系2.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的影响C.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发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3.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5.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宗教 B.艺术C.哲学 D.逻辑学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8.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10.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1.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12.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13.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联系当今我国社会现实,说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联系当今我国社会现实,说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联系当今我国社会现实,说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联系当今我国社会现实,说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体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的反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由于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导,以至于没有形成先进意识,所以我国政府变得腐败无能。

正因为国家的落后与腐败,导致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最终使我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然而落后的社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寻找先进的文化,我们的意识也就随着发生了变化。

所以先进文化是重要的,先进意识也是重要的,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是找到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形成先进社会意识的重要方法。

只有拥有了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让我们的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到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再到如今的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同时,也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的根本源泉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民群众再创造Biblioteka 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
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说明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阐述坚持改革开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相互连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成分、属性、方面、趋势等之间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它们相互连结,不可分割。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性质。有以下两中情形: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连结、相互依存,公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既同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三、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的同一性把对立双方联结为一个统一体,提供了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矛盾的同一性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了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进行量变积累并把量变积累的成果巩固起来的条件。第三,矛盾的同一性提供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桥梁,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第四,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矛盾双方对立和斗争的对象、内容、范围、性质和形式。四、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事物发展的量变阶段,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各自发展和壮大自己,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事物的质变进行量变的积累。第二,在事物发展的质变阶段,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从而引起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相互转化,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的决定力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闭关自守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惨重的教训,它使我国的经济在较低水平徘徊,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逐步拉大,甚至使我们对高新技术的发展知之甚少,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处于僵化观念的束缚中。中国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对外开放,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人生产,使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同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中国成为当今和未来世界关注的重要焦点,也向我们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本要求。由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高度关注中国,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方向,高度关注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高度关注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高度关注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世界对中国发展的正常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又对我们的工作和国内的发展带来影响。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具备战略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理解和深刻认识国内国际因素的相互影响,切实把握和妥善运用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周密考虑国内政策的国际效果,敏锐应对国际事件的国内反应,善于在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在国内事业的不断发展中优化外部环境,有效调动和充分发挥国内国际有利我国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努力消解和遏制阻碍我国发展的一切不利条件,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胜利前进。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对内改革后社会稳定和发展了才能保证对外的顺利开放。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原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互联结和不可分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它们相互连结,不可分割。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我国的发展既要对内改革又要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所以对内改革显的犹为重要。对内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对内改革这个矛盾的同一性和对外开放这个矛盾的斗争性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下面我从衣、食、住、行、用方面来阐述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3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理论研究一旦获得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