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 教案及反思
生自由回答。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搭配服装。
我们将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进行搭配,搭配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能看出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将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进行搭配,一共有多少种呢?猜猜看。
(课件出示: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式把所有的搭配方法在作业纸上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展示汇报。
有文字表示的,有画图表示的,有图形表示的。对比几种不同的表示方式优化出字母表示的形式最简洁方便。
4.去动物园。
课件出示从马戏团到餐厅有2条路,从餐厅到动物园有3条路,一共有几种
走法?
小组讨论,汇报。
课题
搭配中的学问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和去动物园的路线,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
联系实际,通过“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和“去动物园的路线”,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2.小组合作时巡视不够,部分学生的优秀设计没有被及时发现,比如用画图的方法表示配餐。
3.提问有随意性,有重复啰嗦。
4.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做到及时和多样化。
动物园的演出开始了,课件出示动物演出视频。
三、总结拓展。
你喜欢今天的数学活动吗?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吧!
生活中还有哪些搭配的问题?
小丑的演出很受欢迎,马戏团决定增加他演出的场次,那么服装也要增加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设计及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符号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重点:能有序思考、掌握搭配方法三、教学难点:能从实物中抽象出“符号”,用“符号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四、教学设想: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实物摆一摆,并在图上连一连、学习卡上画一画,全班汇报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有序思考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所有不同的搭配方法,从而学会“有序”的去解决生活的难题。
五、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师:“上课前,陈老师先跟大家做个数学游戏,看!老师手上有5张数字卡片,分别是1到5,待会老师抽出一张数字卡片,你们看到是什么数字,就大声地说出来,老师要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师:抽“1”、“3”、“5”、“4”、“3”生:“1、3、5、4、3”师:“每个数字都有被抽到吗?生:“没有”师:“还有几没有被抽到?”生:“还有2”师:“哎呀,老师自己都已经记不清了,谁来帮老师想个办法,怎样抽才能保证每一个数字都有被抽到呢?”生1:“从1到5依次抽”生2:“从5到1倒着抽”师:“你们真厉害,帮老师找到了办法,其实这几位同学说的方法也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抽,就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了”(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师:从游戏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有顺序的思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用这个知识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搭配中的学问)一、探究新知(一)提出问题师:“今天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出示PPT 马戏团小丑图片)生:“小丑”师:“他叫亮亮,亮亮接到了动物园的邀请,请他去表演节目,他正在准备演出服,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有哪些演出服吧(出示2顶帽子和3条裤子的情境图,请学生观察),他有哪些演出服?”生1:他有两顶帽子分别是蓝色和绿色的生2:他还有三条裤子,分别是绿色、粉色和红色的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亮亮现在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帮他吗?生:愿意师:看来三一班的同学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孩子,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吧(出示PPT:任选一定帽子和一条裤子,可以怎样搭配呢?)请一位坐得最端正的同学把亮亮遇到的难题大声的读出来。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含反思【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搭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逐步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在探究、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用学具、图形、字母等表示搭配的结果,通过交流,逐步建立符号意识。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究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搭配结果。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渗透分类思想,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用符号表示搭配的结果。
教学难点:探究搭配方法。
【教学准备】磁扣、服装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马戏团里的小丑奇奇要来我们学校表演了,我们来看看它的演出服都有哪些?你能帮它选一选吗?这些演出服可以怎样分类?(两顶帽子分为一类,三条裤子分为一类)奇奇想选一顶帽子搭配一条裤子,可以怎样选择?每人说一种方法,这些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呢?所有的搭配结果都有了吗?就是说搭配出来的结果既不能有重复的,也不能有遗漏的。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看来搭配也有学问,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服装中的搭配1、摆一摆,说一说师:可以怎样搭配呢?请你用手中的服装图片摆一摆。
学生自主搭配,指名展示搭配结果。
(引导学生有顺序搭配)2、写一写,说一说(1)师:请大家在一分钟内将你的搭配结果写在纸上,看谁写的快。
(学生独立完成)(2)展示汇报。
汇报要求:将学生作品放在投影上,学生结合自己的搭配结果,说明是怎么思考的。
预设:方法二两顶帽子分别用A1,A2表示,三条裤子分别用B1,B2,B3表示,然后连线。
汇报要点:1、A1 、A2、B、B、B分别表示什么?每一条线代表什么?A1有3种搭配方法,A2也有3种搭配方法,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搭配中的学问公开课(教案、、反思、学习单)
教案:搭配中的学问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搭配的概念,学会正确搭配衣服、配饰等。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搭配实例,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搭配的基本概念2. 衣服、配饰的搭配原则3. 日常生活中的搭配实例4. 学生互动环节:展示自己的搭配成果5. 总结与反思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搭配实例图片3. 学生搭配作品展示板4. 教学视频或图片素材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时尚广告或明星搭配案例引发学生对搭配的兴趣,提问:“你们觉得搭配有什么重要性?”2. 讲解搭配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搭配的含义和作用。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衣服、配饰的搭配原则,如颜色、款式、材质等方面的搭配技巧。
4. 展示实例:通过PPT或实物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搭配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搭配的魅力。
5. 学生互动环节: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搭配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搭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拍摄一组自己的搭配照片,下节课分享交流。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搭配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学生是否能运用搭配原则进行实际操作?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充分的互动和引导?4. 学生对搭配的兴趣是否得到提升?5. 下一步教学计划如何调整和改进?六、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了解他们对搭配概念的理解和兴趣。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拍摄搭配照片的质量,评估他们是否能运用搭配原则进行实际操作。
3. 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搭配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课程的满意度。
七、教学延伸:1. 开展搭配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搭配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搭配。
2. 参观服装店:组织学生参观服装店,实地学习搭配技巧,提高审美能力。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合集7篇)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合集7篇)身为一名新老师,我们的职责之一便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将自身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写进自身的教学反思里,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相应的调整了!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第1篇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把教学内容的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的题目整理成一个聪聪过生日的情景串。
同学从开始到结束,都围绕“广角“教学,把学问不知不觉地体现,学得自然新鲜。
内容又取材于生活,如衣裳的搭配、点心的搭配、路线的选择等,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同学学得轻松有趣味。
二、让同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裳搭配、设计旅游路线是同学身边常常发生的事情。
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学问,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同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同学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同学小组察看、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同学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
在想方法表示穿衣裳的过程,更是充足发挥同学的自动性。
让同学充足表述自身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同学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总之,我想让同学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觉不少问题。
一、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拿不准,譬如要不要引导同学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假如要引导同学把握算法的话,那么首先要引导同学发觉规律,然后再考虑算法。
假如这样应当将排列与组合分成两课时来上。
但这样难度提高了不少,估量一部分同学会有困难。
三、如何照料后进生。
公开课特别是操作课或者活动课,课堂很热闹,优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尤其是象数学广角这样的教学内容。
如何做到面对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来探讨。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第2篇可见,她并没有把全部的搭配方法找出来,只是找了一种或两种方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五篇)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五篇)第一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数学教材第五册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3、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求两类事物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出两类事物搭配的规律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
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
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3、实践应用、感受成功《课标》安排了四个学习内容,而“实践和综合运用”是这四个领域中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也就体现在这里。
因此本节课的实践应用在设计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灵活多样,呈现方式上动静结合,适度开放,拓展延伸。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第一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数学活动课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呈现知识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我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饮食中的搭配问题入手,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凸显了数学的人文价值。
但对于本课的教学还是觉得遗憾颇多:1、新授讲得过急,才10分钟的进间便完成,其间缺少让学生小组说一说搭配方法,从而巩固其思路的过程。
2、做练习题1时,问题提出的不够严密“选择一衣服,可以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个别学生出现选择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一条裙子来搭配。
问题应改为“任选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或裙子……”第二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沐抚前山小学王勇《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已初步学习排列组合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
它不仅是组合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常识。
教学计中重在向学生渗透组合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围绕教学目标,本人认为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也在教学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1、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规律首先,通过“搭配服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初步感受搭配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搞清楚搭配的方法,从生活走向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来解决“2件上衣件与3条裤子进行一对一搭配的问题”。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设计《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设计「篇一」通过几次磨课,自己对这一课时的内容也越来越清晰。
感谢数学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也非常感谢经开区举办的这次活动,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看见”,让我得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锻炼了自己的心智,也提高了对教材的认识。
特别是听了六一小学的数学老师胡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颇多。
符号意识作为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核,在胡老师的课堂之初就非常自然地呈现,从人物直接抽象出符号――圆圈、三角或者数字等等,为最后的运用埋下伏笔。
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另外,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之前对教材的理解,对搭配的知识框架还是没有很好的建立。
教参上明确写明对本课时的要求: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排列组合问题,因此所教内容不要超出教材要求的水平。
同时,在教学中也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
我之前备课时也看到了,但是没有放在心上,这是我的一大过失。
知识框架应该从导入――新知――应用,这样一以贯之。
然而备课时(稿1稿2)我并没有认真的对习题进行深入思考,设置的习题到底能不能承载巩固新知的作用?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学生的问题还体现的不够明显,但是我终于在磨课展示之后幡然醒悟。
设置的习题有问题,于是回来之后立马对自己的教案、PPT进行了调整。
在教授完新知之后应该立马对新知进行同类型的习题巩固,比如:用3、5和7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此模型的理解,又在巩固中对方法有了更深的感悟。
接着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是不是任意给出3个数字,都能写出6个两位数呢?如果有学生能举出一组含0的数字,这节课的深度就得以显现了。
如:用4、0和2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学生通过做题发现:最高位上不能为0。
当然除了这些不足,还留存一点点令自己满意的瞬间,我非常享受每次课堂中与学生对话,呈现各种方法并命名的时刻(交换法,固定法)。
搭配中的学问公开课(教案、、反思、学习单)
搭配中的学问公开课(教案、PPT、反思、学习单)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搭配的概念,学会合理搭配衣服、配饰等。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搭配实例,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搭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能够运用搭配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搭配实例图片3. 学习单4. 配饰物品(如围巾、帽子、鞋子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搭配得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搭配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搭配的概念和意义。
3. 搭配原则讲解:介绍基本搭配原则,如颜色、风格、场合等。
4. 搭配实例分析:展示不同场合的搭配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5. 搭配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搭配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6. 搭配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搭配成果,大家共同评价。
7. 总结讲解:总结搭配方法和技巧。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学习单,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搭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生动有趣,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 总结经验,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学习单:1. 列举你认为重要的搭配原则。
2. 描述一次你自己的搭配实践过程。
3. 分析一组搭配得当的图片,说出其优点。
4. 提出一个搭配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
六、教学延伸1. 开展搭配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搭配能力,评选出最佳搭配奖。
2. 参观服装店: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服装店,学习搭配技巧,提高审美能力。
3.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来校,共同参与孩子的搭配学习,增进亲子关系。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搭配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对搭配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彼此的搭配成果,给出改进建议。
3. 教师评价:评价学生在搭配学习中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实践:多让学生进行搭配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1备注:本课例转自温州市“城乡共话素质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
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
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
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
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教师讲故事,大屏幕播放连环画)(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北师大版三上《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5篇
北师大版三上《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北师大版三上《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搭配服装”等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合适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按一定顺序思考问题。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符号意识。
学习准备帽子、裤子图片,课件过程预设活动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出所要研究的搭配问题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马戏团小丑的图片)这是马戏团的小丑,他有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他今天要去表演节目,可是不知道怎样穿戴才好,想请我们帮忙,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你们愿意吗?可以怎样搭配呢?试一试活动二:自主探索,初步发现搭配规律和表示方法1、摆一摆,说一说。
(1)学生利用学具图片动手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
(2)集体反馈交流,展示自己的搭配过程和结果。
【学习成果预设:1、没有顺序任意搭配。
2、先确定帽子,然后每顶帽子搭配3条裤子。
3、先确定裤子,然后每条裤子搭配2顶帽子。
】(3)比较出现的不同方法,初步感受按一定顺序搭配的好处。
先让没有顺序、任意搭配的学生展示,发现有遗漏和重复现象。
再展示其他两种方法。
还有没有其他的搭配方案呢?为什么这么肯定?搭配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才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学习成果预设:不管是先确定帽子或确定裤子,只要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够不遗漏、不重复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
】(4)选择一种搭配方法再来摆一摆,并和同伴说一说,进一步体验按顺序搭配的好处。
2、画一画,说一说。
刚才我们用图片摆一摆,找出了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图片,怎样把你想的过程记录下来和大家交流呢?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几种搭配方法表示出来?(1)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表示搭配的过程。
(2)展示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学习成果预设:1、用汉字代替。
2、用图形代替。
3、用字母代替。
】(3)重点讨论用字母表示的方法,理解A1、A2、B1、B2、B3各自表示的具体含义,并体会这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好处。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精选12篇)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精选12篇)《搭配中的学问》篇1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配一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4、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有序搭配,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供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
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学生独立解决。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并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搭配问题,只要我们按顺序思考、搭配,就可以又好又快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回家后清理一下自己的衣柜,看一看有几件外衣、几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搭配中的学问》教案篇2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76~77页【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在两类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搭配的问题,属于排列与组合问题中比较简单的组合类型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教科书精心选择了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分层次、有步骤地展开学习,在观察、操作、想象、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并解决有关搭配的现实问题,初步获得有关搭配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本节课《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板块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事物的内在联系。
通过搭配活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符号意识,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以长安十二时辰为情境导入新课,感受美丽的服装搭配。
【设计意图】从当下热点的唐风主题街区为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搭配活动作准备。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创设直观情境,初次体验服装搭配。
出示两件上衣、三条裙子,帮助笑笑搭配一套服装。
2.摆一摆,小组合作,探索共有几种搭配方法?预设一:无序搭配。
预设二:有序搭配。
可以用上衣搭配裙子,也可以用裙子搭配上衣,共6种搭配方法。
小结:寻找搭配的所有可能时,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像这组同桌一样,有序思考,做到不多也不少。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1篇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1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搭配中的学问》在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索能力,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表达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围绕食堂三天的配菜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
二是注重层次性和思索性。
如“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育学生的思索能力,让学生在思索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使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三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试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发觉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2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因此,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五个特别熟识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解密码锁问题、路线选择问题、拍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纳提问题---引导参加,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楚,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开心地理解和把握基本数学学问与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一个完好的情景串,以小红想装扮得美丽些带大家去儿童乐园玩一成天的活动为线索,奇妙地设计了帮小红搭配衣服、吃早餐、开密码门、选择路线、及拍照等五个情景,以学生宠爱的生活情境融入整节课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将认识服饰搭配、配餐、路线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去探究,去发觉。
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等活动中主动地思索、大胆地操作、方法多样,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呈现自己,从而充分领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年级数学精品教案)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搭配服装”等情景,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合适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按一定顺序思考问题。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符号意识。
教具准备:帽子、裤子图片。
导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马戏团小丑图片)这是马戏团的小丑,今天要去表演节目,我们一起看一看他都有那些服饰。
(在黑板上随意摆放帽子、裤子教具图片,边摆边说这是一顶……,这是一条……)小丑要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作为一种搭配,可以怎样搭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PPT出示)你们知道怎么搭配吗?那我们动手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自主探索,初步发现搭配规律和表示方法活动一:摆一摆,说一说(1)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图片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小组内每人利用学具轮流摆一摆,并边摆边说你是怎么摆的,摆出了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2)集体反馈交流,展示自己的搭配过程和结果。
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展示预设(学生在黑板上用教具边摆边说):生1:我是这样搭配的,用蓝帽子配绿裤子、绿帽子配红裤子,搭配出了两种【没有顺序搭配】生2:我是这样配的,用蓝帽子配红裤子、绿帽子配绿裤子、蓝帽子配粉裤子、绿帽子配红裤子、蓝帽子配绿裤子,我搭配了五种【没有顺序搭配】生3:我是用蓝帽子配红裤子、蓝帽子配粉裤子、蓝帽子配绿裤子、绿帽子配红裤子、绿帽子配粉裤子、绿帽子配绿裤子,一共有六种。
【有序搭配】有不同搭配方法的,请上台补充展示。
(预设可能有学生认为8种、10种)(3)比较出现的不同方法,初步感受按一定顺序搭配的好处。
刚刚台上的同学都展示了他们的搭配方法,他们有搭配出2种的、5种的、6种的,那你认为到底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可能答六种)那么刚刚生3搭配了六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完之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预设)生:他是选了帽子然后一条一条的搭配裤子的,然后再换一顶帽子再一条一条搭配裤子的。
《搭配中的学问》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搭配中的学问》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搭配中的学问》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搭配中的学问》课后教学反思1《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根底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p 及推理才能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意识。
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老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拟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
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根本考虑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
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可以一一列举出来,就可以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拟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打破重点,从多方面想方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
对小学数学课堂,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本节课在这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搭配中的学问》课后教学反思2《搭配中的学问》在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化,训练学生有序考虑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表达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围绕食堂三天的配菜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
二是注重层次性和考虑性。
如“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考虑才能,让学生在考虑的根底上进展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三是严密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理论的时机,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展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引导语: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实践活动课《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1、在搭配活动中,初步掌握搭配的规律,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掌握搭配的方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搭配。
1、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的家乡位于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脚下,碧波荡漾,溢彩流光的黑龙江畔,郁郁葱葱、层峦叠翠的森林里。
这里一年四季景色优美,有春季的雪中花,夏季的清凉池,秋日的五花山色,隆冬的洁白世界。
这里物产丰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师:老师就来自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想)师: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老师的家乡看一看。
2、感受搭配。
师:为了避免同学们在旅途时饥饿,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可口的食物(出示课件)要想在旅途中即不渴又不饿,我们把这些食物进行合理的搭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记录卡上做好记录。
请同学们比较这几种搭配方法,哪一种更好一些,为什么?生:说理由。
3、引出课题:他这样搭配即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又不重复,不遗漏。
这就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搭配中的学问。
(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探索搭配。
1、服装搭配。
既然是一个班级去旅游观光,在穿着上就即要整齐美观,又要舒服。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及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执教人:段宗丹教学目标:1、结合情景,探索、掌握搭配的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2、在尝试、展示、交流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3、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准备:物质准备:帮小丑搭配的帽子、裤子的相应卡片若干。
经验准备:回忆上学期“重复的奥秘”,有用符号、图形、字母、数字表示事物的经验。
一、出示PPT,直接导入齐读题目要求,提问引导学生明确了解题目要求。
师:所以我们这节课是要来干嘛?——搭配(板书部分课题:搭配)二、新授环节——帮小丑搭配1、探索发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1)请小组合作操作课前发的卡片,探索、发现一共有多少种搭配。
每个同学轮流操作,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观察是否搭配正确。
(2)请小组分享各自组内的搭配数,请有不同答案的小组代表分别上台操作、展示、对比分享,发现正确答案是6种。
(意图:发现有重复遗漏的操作,其思路是不清晰的,而以其中一类每个依次去搭配完另一类,能够更清晰、明确的找到一共有多少种。
)师重复操作有序思考的操作,并强调这样的思考、操作方式就是在进行有序思考,突出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3)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小结:要想能够清晰、明了的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我们需要分类,然后以其中一类的每个依次去搭配完另外一类,做到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板书:有序思考不重不漏)2、脱离卡片,请同学们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6种搭配。
(1)独立尝试探索、完成引导语: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像这样直接操作卡片,比如考试的时候就没有,那怎么怎么办呢?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的“重复的奥秘”吗?在表示规律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符号、图形、文字、字母、数字等等)好,现在请同学们将卡片放进抽屉收起来,用你们自己的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6种搭配吧。
老师巡视,帮助引导有困难的同学,发现好的表示方法。
(2)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3)各种不同类型的方法分享、对比,发现优缺点,再综合得出最简洁、清晰、有序的表示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教学容:北师大数学教材第五册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3、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求两类事物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出两类事物搭配的规律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
因此本节课教学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
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3、实践应用、感受成功《课标》安排了四个学习容,而“实践和综合运用”是这四个领域中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也就体现在这里。
因此本节课的实践应用在设计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灵活多样,呈现方式上动静结合,适度开放,拓展延伸。
既有直接求两类事物搭配方法的口答题,又有进行优化选择的拓展题,还有开拓思维的开放题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趣味题。
力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体验知识的作用,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渗透有序。
1、握手导入,引导有序。
讲述: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会想、会说、又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想与每位小朋友每人握一次手!大家愿意吗!(进行无序重复地握手,学生有意见)提问: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生:一组组,一排排…这样握就很有序,不重复也不会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2、了解起点,揭示课题讲述:这堂课我们就用有序、不重复的思考方法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搭配)提问:搭配你是怎么理解的?(词语搭配,男女主角搭配,数字搭配,衣服搭配……)任务:这是小朋友心目中的搭配,今天我们要研究两类事物的搭配。
[点评:创设无序的握手情景切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考有序、不重复的握手方法,为学生进一步研究有序不重复的搭配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探究两类事物的搭配规律起着引领作用,这样的情景直奔主题目标,简洁、明了、有效。
]二、主动探究,获得方法。
1、动手操作,感悟有序。
讲述:六一节到了,樱桃小丸子的妈妈为她准备了2件上衣,3条裙子。
(课件出示)提问:从上衣和裙子中各选一种穿,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生:5种、6种……)到底有几种?你们能有序地来搭一搭吗?(学生搭配)展示搭配:(学生边说边摆出两种不同的方法,一共搭出6种。
板书23 6)[点评: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汇报、交流,理解2个3和3个2两种不同搭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并初步感悟到搭配的有序性。
]2、选择方法,体验有序。
(1)改变条件:把裤子增加到4条。
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连一连吗?(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搭配)教师收集材料,展示结果。
学生表述搭配的方法和结果。
3、测验证、发现规律。
(1)再次改变条件:上衣增加到3件,裙子4条时,请猜想一下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穿法呢?(生:有12种)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的?(生:从23 6,2 48 中可以推测到求两种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能用乘法算……)(2)求证猜想。
任务:请随意选择两类事物,搭一搭、数一数有几种?再把这两类数据乘起来,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验证)(3)反馈:师:你一类选几,另一类选几,数出来是几?乘起来呢?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略)(4)师生共同小结两类事物的搭配,求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的方法来计算。
(祝贺猜想正确。
)[点评: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而又丰富的研究材料,通过摆一摆、连一连、猜想和验证等数学活动,并有理有据地表达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在摆中感悟,连中体验、猜想中推理,交流中总结,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讲述:刚才小朋友们自己探究出一个规律:求两类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现在我们就来用一用这条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问:(口答题)(1)水果拼盘:黄颜色的水果有六种,红色的水果有七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2)运动员搭配:有男运动员五名、女运动员八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3)早餐搭配:点心5种,饮料5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优化搭配方法)(4)线路搭配:从家到学校有2条路可走,从学校到少年宫有3条路,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走法?(你会选择哪一条?为什么?)……自选挑战题:(笔答)(1)一天小红家里来了5位小朋友。
爸爸,妈妈和她都要和每一位小朋友相互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2)食堂的黄师傅从菜场买了5种素菜,3种荤菜,如果一荤一素搭配起来烧,学校16个班级每班的学生可以吃上不重复的菜吗?(3)老师有一些衬衫和领带,一共可以有12种不同的穿法,猜一猜王老师可能会有几件衬衫和几条领带?[点评:教师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富有现实性、开放性、挑战性的练习容。
把巩固知识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五、拓展思维,课外延伸。
讲述:古时候,齐国的齐威王和他的大将田忌,都非常喜欢赛马。
有一天他们约定要进行一次赛马比赛。
于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了上,中,下三等。
比赛的第一场:齐王的上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比,结果田忌输了。
第二场齐王的中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比,结果田忌又输了。
第三场齐王的下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比,田忌还是输了。
田忌非常伤心。
这时,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田忌的好朋友膑帮助田忌反败为胜!提问:小朋友你们也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搭配知识帮助田忌反败为胜吗?小组讨论为田忌选择最有利的搭配方法如下图:齐王田忌第一场上————下(输)第二场中————上(赢)第三场下————中(赢)(结果田忌以2比1取胜)延伸:师:1、为什么同样的马,同样的赛场,结果会截然不同呢?提问:你能找到取胜的规律吗?(课后去玩一玩,找一找)[点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动态的方式呈现赛马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比赛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适时提出用所学的搭配知识帮助田忌反败为胜,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又渗透了人文关怀。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有效的情景还须有效的引导。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方法,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创设了一系列的教学情景,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寻找规律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如:“握手”是新老朋友见面常用的友好表达方式之一,学生有一定的经验,而无序握手的情景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冲突,这时教师立即引导“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怎么样握才不会重复?不遗漏?”的问题,激发学生想出“有序”握手的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引导到有序思考来探究新知。
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是以引导者的角色得以体现。
2、有了交流模式才能有序表达。
如何让学生有序地表达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是我们很多老师感到烦恼的,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又不是自己的学生,就更加难以把握,在本节课的几次试教中发现,一到让学生自己表达思维过程的教学环节,课堂气氛就沉闷,后来教给了学生一些交流的方法。
如:学生展示搭配结果时,学生说用这件上衣和这件裙子;那件上衣和那件裙子搭,总是辞不达意。
这时经我引导:你的意思用(1)号上衣与每一条裙子搭配,(2号)上衣和每一条……是这样吗?又如:当学生验证猜想后,要他们有序地表述验证过程又有困难,我又引导他们说,这一类选几,另一类选几,数出来是几,乘起来呢?我发现了……有了这样的说话模式,学生就能用数学语言有序地表达思维的过程。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提供给孩子进行数学交流的环境和方法,才能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而且在一个交流策略被确认后,学生会认真地倾听、努力地尝试用明确、简洁、完整数学语言来表达,同时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多一份预设才能多一份生成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也不是课前预设的教案剧,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课堂的生成。
因此课堂教学倡导少一分预设,多一分生成,逐步实现变预设为生成,这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理解为注重动态生成,就无须课前预设了。
在本节课的多次试教中我体会到,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就没有课中的有效生成与精彩。
如:在教学“2件上衣与3条裙子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方法”时,有的班级学生会说:“有3、4、5、6种” 那么我就引导,到底有几种?小朋友们摆一摆。
可是有的班级基础较好,学生都说有6种,我就傻了,都知道了,还要摆吗?怎么办呢?(当时就是想不出抓住知识的重点引导有序,你是怎么想的?能有序地摆一摆吗?)又如:在无序握手以后,让学生想办法怎么握才不会重复?生说:“一排排、一行行地握”,我说:“如果这样握……”我原想学生会说不重复,很有序,可是学生却说很公正,我又傻了。
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引导,是等待,还是直接说。
于是课堂又形成了尴尬的局面,无法动态生成。
我的体会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当我们在课前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设计出多层次,多板块的预案的前提下,在课堂中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才能应对自如,才有可能在开放的、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有效生成,才能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为了生成,为了精彩,在课前必须多一分预设。
4、开放的问题才有探索的空间在《新课标》中特别倡导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虽然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对于每个学生个体来说,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