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
基于教育分类和人才分类分析专科类高职院校升本后的定位问题
基于教育分类和人才分类分析专科类高职院校升本后的定位问题作者:包兴婷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8期摘要学术型教育以及技术应用型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的不断变化。
目前技术型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职责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人才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行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文中阐述了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论基础及办学定位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由学术型教育以及技术应用型教育两种基本类型构成。
在教学层次上,学术型教育基本都是本科及以上的教学机构进行,技术应用型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则主要是专科层次。
根据人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显得势在必行。
教育分类以及人才分类的理论、建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完整学历体系都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对于推进高职院校的升本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1 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的理论基础目前最新的教育理论成果认为人才的不同类型的定义是建立在从事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过程的基础上的。
合理的人才分类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中需要的人才分为两个大类,一类就是学术型人才,其主要的工作是发现和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另一类就是讲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实现社会进步谋求利益的人才,一般称为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化可以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三个基本类型。
为了能够实现不同类型的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分别实现对应类型的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以及要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应用型人才原本定义在专科的教学层次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先进的教学理论成果表明,高职院校进行本科层次的教育势在必行,部分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类院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分析其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和功能,以及如何实现特色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双重目标。
文章首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义和特征进行阐述,接着分析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探讨其定位的原则和策略,最后提出实现定位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概念与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其定位主要侧重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类院校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致力于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明确的应用导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都紧密围绕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紧密的产学研合作:这类院校通常与企业、研究机构等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训、实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师资力量多元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贴近实际的教学和指导。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这类院校通常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在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的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结果。
对高等学校进行正确分类与定位的思考
82现代教育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综上所述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领域里占据一席之地是发展信息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推广多媒体技术使我国的教育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是新世纪赋予我国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参考文献:[1]刘育涛,安素平.试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162-64.[2]陈艳利,周丽俭.基于学科建设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9-121.[3]杜惠英.谈谈思想政治课多媒体课件的功能[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8(4)20-22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已经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界学者们对我国高等学校如何进行分类与定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对如何引导高等学校自身进行正确的分类与定位的问题却鲜见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现状对如何引导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作一些浅显的探讨一我国高校目前的分类与定位存在的问题1我国现存的高等院校划分方式在我国对高校进行分类的历史上一直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系统的分类方法但是也存在着几种典型的人们较为熟悉的分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重点高校包括经国家计委批复立项列入211工程的高等学校89所其中又特别提出了由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委共同出资建设的38所重点建设高校即列入985工程的院校重点高校以外的院校即为非重点高校2按学科门类划分高校根据这一标准我国的高校主要划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农林师范医药财经政法艺术体育等院校3按院校隶属关系划分按照高等院校管理的隶属关系我国高校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央其他部委直属院校和地方院校4根据办学形式分类分为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独立函授大学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学院管理干部学院进修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等5按办学体制分类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体制有公立和私立两种高校也分为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两种形式2我国高等学校分类方式存在的问题1不利于院校之间开展公平竞争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在财政拨款招生对象办学自主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重点大学总是享有一些非重点大学所没有的特权在发展中处于优先地位这样的局面并不利于院校之间开展竞争会挫伤非重点院校的积极性不利于院校的健康发展而将高校分为部属省属等类别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制约了地方性院校的发展2分类方式不能适应高等学校的发展对于不同学科门类的院校来说由于目前高校合并之风兴起一些院校纷纷改名对高等学校进行正确分类与定位的思考董凌波中山大学教科所广州510275摘要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不清定位不明非重点院校盲目升格研究型大学参与扩招其原因之一在于行政权力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高等学校缺乏自主性原因之二是市场的不成熟使得高校难以进行公平的竞争原因之三是对高校分类与定位的新尝试对高校缺乏真正的影响力要从根本上改变高等学校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状况必须转变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和资助方式对高等学校进行分层分类的评估此外高校本身应该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关键词高等学校分类定位以办成综合性大学为自己的目的这样的分类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就办学形式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办学形式已经出现如中外合作办学远程教育等这样的办学形式还未能在我国高校的分类中得到体现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于高校的分类与定位一直没有一套科学的标准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发展千校一面的原因之一由于高等学校的发展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作为指导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许多高等学校为了能够在与其他院校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优势不得不迎合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分类的基本观点纷纷以升格为目的大专渴望升级为本科本科渴望申办硕士点博士点无论什么学校都以办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政府和社会上获取相对较多的教育资源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型大学为了获取政府的资助不得不迎合政府的意志接受政府交给的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任务最能说明这一点的例子就是研究型大学参与扩招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这样一来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的院校高职高专最后都成了一个模式一个套路试想如果我国的高等学校成了这样的一个局面那么它不仅不利于院校本身的发展更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最终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二我国高校分类与定位不明的原因分析1行政权力主导高校管理使得高校的发展长期缺乏自主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划拨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的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办学水平和发展方向都受到政府的控制由于高等学校已经习惯于扮演政府所赋予的角色完成政府所交给的任务因而在自身发展上长期缺乏自主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市场化的一些特征在高等学校中也逐渐显现出来如高校获取资源的形式开始多样化一些以前没有的办学模式如民办高校也逐渐出现然而政府在对民办高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让本来以市场调节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行为不得不依靠政府的意志行事很难办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即使其有自主办学的意识也缺乏自主办学的权力832006年第12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2市场的不成熟使得高校难以开展公平竞争在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还不能完全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对于高校而言资源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拨款而我们的政府在资助高校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将重点院校作为资助的重点那些一般性的院校和高职高专得到的资助与重点高校相比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重点高校在发展中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了院校竞争的不公平另一方面由于重点院校在其声望和社会影响力方面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院校无形之中就使得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重点院校让其他院校的发展处于困境在现实的驱使下其他类型的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只有不断升格以此来获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扩大影响力3对高校分类与定位的新尝试对高校缺乏真正的影响力对于我国高校的分类与定位不明的问题许多学者机构都进行了探讨他们试图通过借鉴国外的一些分类方式和标准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适合自身的高校分类方法以此来指导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其中在国内影响最大的当属广东省管理科学研的武书连研究院对我国高校的分类他认为我国的高校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所反映的是大学的学科特点按类来分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型反映的是大学的科研规模按型来分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种每所高校的类型由上述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这一方法一提出就在国内的高教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关注引发了大批学者的讨论除此以外上海交通大学的刘少雪刘念才就借鉴美国的卡内基分类方法和标准将我国的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型博士型大学型硕士型大学型本科型大学/学院型专科/职业型院校并制定了各个类型的分类标准计算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在高校总数中的比例还有许多其他学者也试图对我国的高等学校进行分类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们看到尽管学者们热衷于提出我国高校分类的标准与方式并且这些分类方式也有自身的合理性但这并不能削减我国高校发展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热情原因是如果高校真的安于其位不谋升格那么这些高校不仅得不到国家的扶持而且在招收学生引进人才等方面也处于劣势在高校竞争中处于边缘地位没有哪个学校愿意让自身陷入这样的境地三促进高校进行正确定位的思考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发展尚未成熟行政权力主导高校管理非行政机构缺乏权威的大环境下要想促进高等学校尽快进行正确的定位改变高等学校趋同发展的状况想依靠市场实现高校自行分层分类的可能性很小想让高校自觉遵循许多学者提出来的合理的分类方式对自身进行定位的可能性也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只有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协调同时积极倡导高等学校评估机构进行分层分类评估才能促进高校进行正确定位1政府应当进行有效的协调在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干预一直以来都是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发展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干预协调和干预的尺度在哪里却是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进行合理的协调作用而政府在对高等学校的干预和指导的过程中必须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笔者认为目前政府对高校的干预行为是需要改进的第一政府应当改变对高等学校的资助方式目前政府资助的重点是重点高校而对于那些高职高专院校的资助过少笔者认为政府应当加大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资助力度以提升其办学的积极性使其不再热衷于以升格来获取资源而是安于其位办出职业特色为社会解决高级技工缺乏的问题第二政府对高校的资助应该以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建设为目的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对高校进行资助带有自身的政治意图如地方政府对本地的研究型大学给予大力资助的同时要求这样的高校必须在本地招收多少数额的大学生以此方式来提升本地的高等教育水平这就使得那些本来以学术研究和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大学在利益的驱使下不自觉地承担起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从而使得自身的发展失去了特色陷入了五星级酒店的厨师到大排档工作的尴尬境地2应当对高等学校进行分层分类评估评估是现实的指挥棒对高校进行评估的结果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一直指导高等学校评估的是以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为基本架构的评估体系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该架构体系的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其突出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其客体单一化暂行规定的第二十六条规定本规定使用于普通高校其他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可参照实施这种说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该规定不仅用于普通高校的评估同时也用于其他类型高校的评估现实中对高等学校的评估就是这样一个状况无论什么学校都统一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方面挫伤了其他类型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普通高校内部也尚未分层分类势必造成高校的趋同发展众所周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要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来培养如果我们在对高校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不考虑高等学校的层次和种类统统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其好坏只能导致高校发展的趋同性和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因此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制定不同类型的评估标准以此来促进高等学校的分层分类是一个可行而切实的办法3高等学校自身应走特色办学的道路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界竞争十分激烈在我国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更加突显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高等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办学上具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高等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善于发觉自身的特色所在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重点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是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正好相反其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只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6%高等学校的主体是副学士学院和专门机构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在美国那些级别相对较低的大学和学院并不热衷于升格为研究型大学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办出了高水平拥有自己的特色在竞争中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可以借鉴美国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优点和经验在自己的水平和领域内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这才是当今众多高等学校走出发展困境的正确出路参考文献1刘莉.重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82刘少雪刘念才.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与分类管理[J ].高等教育研究200573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4史秋衡冯典.转变政府调控方式优化高校分层分类[J ].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探究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定位与分类问题
这 一 概 念 包 含 了 四方 面含 义 : 一 是 定 位 的 主 体 是
国各个高等院校在大众化进程中, 都应各定其位 , 立足 于本层次, 扮演好 自己的角色, 各司其职 , 各安其位 , 各 有 自己的社会适应面 , 各有 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样高校 可以分类发展 , 教育领导部门可以分类指导 , 从而避免 “ 千校一 面” 争奔学术 型大学这一狭窄 的独木桥 。并且 这样 , 每所高校在考虑发展战略 , 制定发展规划时 , 可 以实事求是地根据社会需要及 自己的主客观条件 , 自 己的优势和特点 ,在各 自层 次和类型 中争创一流 。总 之, 每类 高校都 可 以搬 出特 色 , 为 国内知 名 、 成 国际有
校 ,如何分类才能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 结构 , 又有利于各级各类高校的积极性得到发挥 , 能
够 在 适 合 自己学 校 的定 位 中找 准 发 展 方 向 、快 速 发
分类存在着一些问题 , 例如, 竞相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 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 , 一批专科 院校 向本科 升格 ,而一批 中专学校又来填补 大专层次 的空缺等 , 引起 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这些趋 同、 攀高 、 尚名 、 逐利 、 求大和求全等不 良现象 , 不仅造成高教资 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 影响高校的各项功能的发挥 , 而
潘 惫 元先 生所 说 : 高等 学 校 的分 类 是 一个世 界性 的难
定位
分类
借鉴
题, 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
为面 临着 高等教 育 规模 迅 速 扩 张后 多种 多样 的高等 院
一、 高校 定位 与分类 的必 要性 ( 一 )我 国高校发展定位存在的主要 问题 目前在经济与社会转 型期 ,我 国高等 院校定位 与
高等教育任务和定位
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我们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这也是第一次提出要创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方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当中的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的资源共享。
三要牢固树立高等学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因为我们国家现代化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很难沿用学术学科评价的单一尺子来衡量所有高校。
为此,《规划纲要》的文本也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们的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
这里面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国家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这里不光包括本科的大学和学院,也包括高职高专的学院,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而且要引导其他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包括支持地方或行业背景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
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维度现状特点及启示
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维度现状特点及启示[摘要]通过对国外最具代表性的高校分类方式及典型国家高校分类的简要梳理,得出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动态性以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特点。
通过总结这些特点得到高等学校分类的几点启示:多角度探索分类方法,摆脱局限性;随社会发展对分类框架进行调整,与时俱进;多层次民主参与,以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自主定位为主体。
[关键词]分类;分类维度;国外高校分类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等因素,高校不同程度的分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分化既保证了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满足了社会对高校提出的各式各样的要求。
对高校进行分类既是对现阶段的总结,也是对以后发展趋势的预测,本文主要对国外高校分类进行简单梳理,试图找出其规律并进行思考。
一、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现状(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UNESCO)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tion,简称ISCED)是第一套供各国和国际上汇编教育数据和进行教育指标比较的方法标准。
最早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制定于1976年并且于1997年进行第一次修订,2022年再次进行审查和修订,2022年形成了第三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方法。
1997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高等教育分为不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和可获得高级研究资格两个阶段,也就是序数5与序数6。
序数5是指专科、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序数6是指博士研究生。
而序数5的分类又较为复杂,分为5A和5B两类,5A的学制是4年以上,属于理论型,5B则是指学制在2~3年,属于实用技术型并且包含了具体的职业课程。
5A又细分为5A1与5A2两类,5A1是理论型、为研究做准备,5A2则包括从事高技术要求职业的课程。
2022年新修订的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将不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的第一阶段细分为5、6、7三个等级,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的第二阶段为第8等级。
高校定位
科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巨型大学为制定发展战略的目标。”
二、面的原因 (二)高等教育经费方面的原因
(三)政策的缺失的原因
(四)行政化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五)高等学校评估标准方面的原因
二、高校定位盲目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 1.传统的重“学”轻“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高校定位误区探析
(一)办学类型趋同化
我国部分高校的定位目标:
南京大学: 当前,南京大学的办学事业已经掀开新的百年篇章,全体南大人正在为把南京 大学建设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江西师范大学: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学校《“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定 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要求,朝着建设一所地方一流、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 的发展定位而奋斗,努力在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伟大实践中再谱 新篇。 安徽师范大学: 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综合 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 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 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建设高 等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加快安徽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一、高校定位的基本内容
(一)不同视角的高校定位内涵:
1.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学科结构指综合性或理、工、农、医、经、管、文等。 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人才类型定位指培养研究生、本科生还是高职高专生等。 服务面向定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行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全国服务 ;二是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哪种类型工作,如:研究、开发,还是从事基层 的实际工作。
关于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
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刘献君为了全面体现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推动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努力办出特色 ,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除建设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外 ,还应该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
一、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之意义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能使高等学校全面体现三大社会职能 ,推动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高等学校分类应全面体现三大社会职能高等学校定位和分类是紧密联系的 ,分类是定位的前提。
高等学校分类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基础性的重要问题。
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对高等学校分类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卡内基分类法、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等。
我国学者对高等学校分类同样进行了大量研究 ,提出了三分法、四分法、层次分法、范围集中度和两个维度分法等。
高等学校分类就是根据学校的社会职能和高等学校发展的现状 ,将高等学校依据不同的类型和层次进行合理的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 ,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因此 ,研究高等学校分类就必须探究高等学校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
相对而言 ,教学、科学研究两个职能的内涵比较清晰 ,容易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理解 ,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则要复杂、模糊得多。
有人认为 ,社会服务就是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做贡献;有人则认为 ,社会服务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 ,就是学校创收。
在提法上 ,也有服务、社会服务、直接为社会服务、使用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等不同提法 ,不同的提法也表示对社会服务的重点认识不同。
社会服务的职能 ,来自于“威斯康星理念”。
“威斯康星理念”,就是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
中国高等学校定位问题及原因分析
民族 院校
民办 学 院 院校 总 计
1 2
2 9 70 2
3
27 4 14 17
3
21 4 91 8
1 5
26 7 16 87
数据来源 :t :w wmo. vc/ os e se8i o3 0 .t ht / w . eg . e a/ bi 1/ f3 5 1 m p/ o nd w t n h
沈 阳农 业 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20 — 5 1()22 2 5 社 ,09 0 ,13:9 — 9
Ju a o h na g A r utrlU ies y S c lS i csE io )2 0 - 5 1 ()2 2 2 5 o r l fS e yn gi l a nv r t(oi ce e dt n ,0 9 0 , 1 :9 — 9 n c u i a n i 3
作者简 介: 昕( 9 2 )女, 唐 1 8 一 . 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教师 , 行政管理硕士 , 从事教育行政研 究。
第 3期
唐 昕 : 中国 高等 学校 定位 的 问题 及原 因分析
.9 2 3.
研究 生 层 次 种 数
1 0
2 0 83 6 1 8
3 5 3 6
理 工 院校 农业 院校 林业 院校
学校类型
大学 、 门学院 专科学校 专 5 0
2 O 1 4 2 9
职业技术学院 合计 13 0
3 1 1 2 3 9
10 5
13 9 3 3 6
27 6
43 7 4 2 1 2
21 6
44 4 4 0 l 1
一
、
我 国高等学校 的现 状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潘懋元吴玫一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如何划分高等学校类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一个高等学校定位与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其所以困难是面对复杂交错的多样化高等学校模式,要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分别归类,使所有高校能够各就各位,明确各自发展方向,朝着正确的发展目标,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
作为类型划分,必须符合划分的逻辑规则;作为事业规划,必须具有可行性并为人们所认同。
其所以不能不解决,是由于如果分类不清,势必导致各高校定位不明,发展目标错位,发展规划不合理并难于实现。
在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谓分类发展,分类指导,都将因缺乏科学的依据而难于理顺。
18世纪以前,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只有大学一种组织形式,高等学校就是大学。
至今人们还习惯于把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称为“大学生”,把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都称为“大学教师”。
但从19世纪以来,欧洲高等教育机构从单一的大学组织形式大量分化出单科学院和应用性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解放前沿袭这种结构体系,高等学校分为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种类型。
大学必须拥有三个以上学院并且其中必须有文、理两院或至少有其一。
也就是说,大学同学院的区别不仅在于学科的多少,而且必须有基础理论学科,才能“研究高深学问”。
建国后院系调整,大量增设独立的单科学院,但基本上仍沿袭这三种类型,分为综合大学(文、理两科)与多科性大学(主要是多科性工科大学)、单科性独立学院、应用性专科学校。
大学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单科学院培养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专科学校培养应用技术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类型划分虽然清楚,但多科性大学与单科性学院专业口径过窄,专科学校定位不明(即所谓“专科向本科看齐”),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结构改革与调整的任务。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传统的“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和政策导向不明),原来的单科性学院1980年代以来,纷纷改为“学科齐全”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并且追求成为学术性研究型大学;许多专科学校以及其后新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则以“专升本”为努力目标。
当前我国高校办学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益越 高 。
分 析 导 致 当前 我 国高校 定位 偏 差 的 原 因 , 既
有 主观 方面 的 , 有 客 观 方 面 的 , 括 起来 , 以 又 概 有
胡丽丽 ‘
( 洋师 范高等 专科学 校 沙
摘
性 。
招 生就业 处 , 湖北
沙洋
4 80 ) 420
要 : 所 高校 的 建设 与发 展 都要 有 准 确 、 理 的 办 学 目标 定 位 , 办 学 实践 中人 们 常 常 把 “ 学 的 类 型 ” “ 每 合 在 办 和 办
学 的水 平 ” 混 淆 。造 成 这 种 认 识 偏 差 的 原 因主 要 是 政 府 、 会 和 高校 重视 了 高 等 学校 的 共 性 而 忽 视 了各 类 高 校 的个 相 社
二 、 国高校 办学定 位存 在 问题 的原 因分析 我
求 规模 扩张 、 以为 学生数 量 越 多 , 社 会 的贡献 越 对 统、 办学 特色 和 办 学 能 力 , 目开 办 一 些新 学 科 、 盲
大。 ( ) 求 多专 业 。一 些 学 校 不 顾 办学 历 史 传 失 调 , 2追 引发严 重 的社会 问题 。 设 立新 专业 , 以为 科 类 越 全 结 构 就 越 好 。 ( ) 3 追
维普资讯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年 第 5期
沙洋师 范 高等专 科 学校学 报
J u n lo h y n e c e C l g o r a f a a g T a h  ̄ o l e S e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办学特色、招生、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对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学生以及社会各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高等学校的分类高等学校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层次分类、管理主体分类、学科分类等。
在层次分类中,按照学历水平,高校可以分为本科院校和研究生院校两个层次;在管理主体分类中,高校可以分为国家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等不同管理主体;在学科分类中,高校可以分为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艺术院校、农林院校等不同学科类型。
二、高等学校的定位高等学校的定位是指学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包括学校的定位目标、特色和办学理念等方面。
一所高等学校的定位应该与其办学条件、学科优势、地域特点等因素相匹配,以实现高等教育的有效实施和服务社会的目标。
1. 学术导向与应用导向一所高等学校的定位可以从学术导向和应用导向两个角度进行考虑。
学术导向的学校注重学术研究和学术人才培养,在科研水平、学术影响力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应用导向的学校注重对社会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培养,在产学研结合、服务经济社会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
2.学科特色与综合实力高等学校的定位还与学科特色和综合实力密切相关。
学科特色是学校的办学特点和优势,可以根据学科的优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定位,例如工科、艺术、医药、农业等专业性学科;综合实力是学校综合能力的体现,包括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学术水平、校园环境等多个方面。
3.地域特色与社会需求高等学校的定位还与地域特色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高校可以根据地理、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定位,满足该地区的教育需求;同时,高校还应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定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三、的影响与挑战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合理性对教育发展、学生选择、社会需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挑战。
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研究
2015第6期 也章篇專敎言N〇.6,2015 (总第 19 期)SHANDONG HIGHER EDUCATION General No.19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研究薛新龙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高等学校的分类问题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确定分类准则时,应当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对我国高校进行分类。
由于目前针对我国高校分类问题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上,缺乏相 应的实证研究,因而有必要通过聚类分析算法的快速聚类将全国高校进行分类,将分类方法与高校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使分类结果得以具体化、形象化。
关键词:高校;高校分类;人才培养;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00(2015)06-013-0718世纪以前,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只有大学一种组织形式"1](178),那时的高校指的就是大学。
随着高 等教育职能的拓展,高等教育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的形式和类型出现了分化。
尤其是在20世 纪人类社会拓展了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之后,大学的作用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肯定;在国家政府的支持 之下,高等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由于各国经济基础、历 在 ,一国家,之的经济、化发展 在 现象,由此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态各。
既然高等教育机构在客观上存在 ,无论是一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对高校的发展和导,一学的分类标准对高等学校 分类。
如日本学 :“在的大学构成高等教育 的国家,一定的 大学 、分类,之类型化。
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高等学校走向多样化、多元化、国际化的 ,并不存在某种高校分类 能 一国的高校发展 。
美国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之以1973 出版之后,其基本分类模式和分类 ,大 上就是 高等学校是发展变化的,的一分类高校在变的。
那,既然高校分类是高等教育大化高校 化发展的 ,国的高校普遍在着“分类清、定 明”的,们应该按照什么原则、采用什 国高校 分类定?一、应当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对我国高等学校进行分类定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国外起步晚,因此在进行国内高等教育分类研究时,对于国外的经验进行分析 总结借鉴研究是的。
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与实践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01
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框架得到 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高等 学校的分类提供了更加科学和 全面的理论指导。
02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分类理论 在指导高等学校分类实践中具 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03
针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特点 ,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 议,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提供 了参考。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框 架,不断完善和丰富其内容。
需要进一步探索分类理论在指导高等学校分 类实践中的应用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高等教育环境和需求。
未来研究方向
需要进一步扩大实证研究的样本范围,提高 研究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0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分类法[J].高等教育 研究,2009(03):3-8.
规模分类等。
实践应用
03
在实践中,我国高校主要按照办学层次和学科门类进行分类,
分为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等不同类型。
03 高等学校分类的 实践探索
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的实践
英国高等学校分类
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其特点和使命被分为不同类型,如研 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城市大学等。这些分类主要基于学 校的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和行业合作等指标。
美国高等学校分类
美国的高等学校根据其学科设置、学位授予层次和学校规模 等被分为不同类型,如综合性大学、州立大学、社区学院等 。这些分类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国内高等学校分类的实践
教育部高等学校分类
中国教育部根据学校的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层次和学校规模等指标,将高等学校分为不同类型,如综 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分类旨在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满足社会对 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
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
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
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
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思考张书义【摘要】高等学校分类是高等学校定位和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借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我国的高校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实用型技术院校三大类.引导全国高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期刊名称】《天中学刊》【年(卷),期】2010(025)004【总页数】3页(P127-129)【关键词】高等学校;分类;定位;思考【作者】张书义【作者单位】黄淮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驻马店,4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速加快,无论在校生规模还是高校数量都迅猛发展。
2007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成人高等学校413所。
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 1168所;在本科高校中,有国家“2l1工程”大学(含38所“985工程”大学)108所[1]。
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面对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我们必须在结构上进行科学规划,对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分类,使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培养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对高等学校发展的理想追求是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科学定位、分层竞争。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
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
”直到目前,这种理想状态不仅没有实现,而且现实与我们的目标好像越来越远。
由于理论研究滞后、政策引导不到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是按照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出现了高等学校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趋同的现象。
高校分类发展: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石--读《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
李枭鹰
摘 要: 《 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 究》坚守了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学术信念 , 对 高校 定位 提 出一种 新诠 释— — “ 高校 定位 是 高校 的 纲领性 规 划 ” ;提 出 了一 种新 的 高校 分 类 方案 ,即立足于人 才培养 ,将高校分为研 究型、应 用型和职业型三种类型;厘清 了 “ 高校分类 高校 定位—— 高校分类管理—— 高等教 育规划”的 内 在逻辑:乃一部高等学校 定位研 究的 学 朱 力作
见 》的 “ 支招”是 :“ 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制 定分类管理办法 ,克服同质化倾 向。根据办学历 史 、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 ,确定特色鲜明的办 学定位 、发展规划 、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 置。 ”也 就是说 ,解 决 问题 的根本 之道 在 于 :高校 分类发展 ,分类建设 ,分类管理 ,分类指导 ,分 类评 价 ,而 这一 切又 基于 高校 的分 类 与定位 。 高 校 定位 是 学 校 的一 种 自主抉 择 ,是 学 校 的 种纲领性规划 。高校定位的意义是昭然的—— 学校的 目标越明确 、方位越精准 、方向越确定 , 学校的办学行 为就越理性和高效 。可以说 ,高校 定 、发展 格 局 、战略 目标 、战 略重 点 和 战 略举措 ,而且这些方面是 内在关联的 ,任何方面 出错或缺失 ,皆有可能有影响学校 的整体发展 , 最终波及整个 国家高等教育的持续 、稳定和健康 发展 。事实反复 昭示 ,一所高校如果不 能清楚 自
2 0 1 6 年第 5 期 ( 总第 2 1 1 期)
T HE M ODER N E DUCA T J 0N J OUR NA L
弼 j 8 I 盲诌嵩
No . 5 ,2 O 1 6
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整個系統網路上的一個個結點 ,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做任何事情 ,明確自己在整個系統中的位置即定位 ,是基礎和前提。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 ,首先要將自己的學校定位於教學服務型大學。教學服務型大學以本科教學為主 ,根據條件和需要適度發展研究生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以服務地方為宗旨 ,培養地方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產出地方需要的應用性成果;大力開展以滿足社會需要為目的的各種服務活動 ,形成為地方全方位服務的體系。教學服務型大學要面向地方、瞭解地方、研究地方、服務地方、學習地方和融入地方 ,建成與地方相互作用的大學。有的學校在定位時意識到 ,對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功能與價值 ,為當地培養大量適用性專門人才、為當地經濟建設提供智力與科學技術服務、為當地社會發展提供先進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性 ,並把重要性作為思考?學校定位的根本立足點。 有的學校提出要從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給學校科學定位 ,學校"要面向基層、服務地方、辦出特色" 。有的學校以"地方性、應用型、多科性、高校性"為定位 ,立足地方 ,培養具有創性精神和實踐能力 ,理論基礎比較扎實的應用型、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使學校成為地方經濟、文化、科技、教育人才培養與培訓的基地。
高等學校的三大社會職能既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 ,每種職能都有各自明確的內涵 ,不能相互取代。在高等學校分類和定位中 ,每一所大學都應力爭體現三大職能,但各自應有所側重 ,不同的側重 ,構成了不同的類型。在我國現有高等學校的分類中,有的側重體現教學 ,有的側重體現科學研究 ,有的側重體現教學、科學研究並重 ,但缺少側重體現社會服務的類型。因此 ,在現有高等學校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本科院校、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的分類中 ,應增加教學服務型大學 ,列在教學研究型大學之後。在高等教育體系中 ,努力建設一批教學服務型大學。
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欧洲: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 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中世纪大学传播的 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办学理 念, 为欧洲近代大学的崛起准备了精神条件。
2. 西方近代高等教育: (1) 美国:《莫雷尔法案》与“赠地学院
“
3.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2. 专业素质: 3. 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结合,是现代高级
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体现。 4. 寓于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之中的创造性
第二讲考点
思考题:
1.试述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2.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第三讲
高等教育的结构
一. 高等教育结构的含义 二.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三.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的
其次:是制度的现代化。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办 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就业体制 等的深化改革,建成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
最后: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体的现代化。
观念和制度的现代化,最终要保证实现我国高等 教育事业实体的现代化。在21世纪头十年,就是 要建成一个从数量到质量,从速度到规模,从结 构到效益,都能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的现 代化高等教育体系。
一.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界定 二. 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三. 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 四. 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一.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界定
(一)教育目的之界说与一般规定
1.教育目的的界说 2. 教育目的的一般规定 :功能与结构 3.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与控制
(二)教育目标的界说与目标系统的规定性
小科学的研究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潘懋元吴玫一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如何划分高等学校类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一个高等学校定位与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其所以困难是面对复杂交错的多样化高等学校模式,要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分别归类,使所有高校能够各就各位,明确各自发展方向,朝着正确的发展目标,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
作为类型划分,必须符合划分的逻辑规则;作为事业规划,必须具有可行性并为人们所认同。
其所以不能不解决,是由于如果分类不清,势必导致各高校定位不明,发展目标错位,发展规划不合理并难于实现。
在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谓分类发展,分类指导,都将因缺乏科学的依据而难于理顺。
18世纪以前,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只有大学一种组织形式,高等学校就是大学。
至今人们还习惯于把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称为“大学生”,把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都称为“大学教师”。
但从19世纪以来,欧洲高等教育机构从单一的大学组织形式大量分化出单科学院和应用性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解放前沿袭这种结构体系,高等学校分为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种类型。
大学必须拥有三个以上学院并且其中必须有文、理两院或至少有其一。
也就是说,大学同学院的区别不仅在于学科的多少,而且必须有基础理论学科,才能“研究高深学问”。
建国后院系调整,大量增设独立的单科学院,但基本上仍沿袭这三种类型,分为综合大学(文、理两科)与多科性大学(主要是多科性工科大学)、单科性独立学院、应用性专科学校。
大学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单科学院培养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专科学校培养应用技术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类型划分虽然清楚,但多科性大学与单科性学院专业口径过窄,专科学校定位不明(即所谓“专科向本科看齐”),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结构改革与调整的任务。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传统的“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和政策导向不明),原来的单科性学院1980年代以来,纷纷改为“学科齐全”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并且追求成为学术性研究型大学;许多专科学校以及其后新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则以“专升本”为努力目标。
一经被批准升为学院,也就沿着前者的思路,追求成为学科齐全的学术性研究型大学。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囿于传统思想与社会压力,力求“上进”,这种“雄心壮志”,其志可嘉。
但不顾主客观条件,互相攀比,定位不当,缺乏特色,发展方向似乎明确而实模糊。
人才市场需要的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专门人才,而众多高等学校追求的是单一化的发展目标。
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没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大众化。
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单一化的发展目标的矛盾,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二高等学校类型如何划分?有几个方案可供参考:其一,美国卡内基的分类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将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6个层次;有的层次,又细分为若干级别,这是目前美国高等教育界最为广泛使用的划分方法,对其它国家也有广泛的影响。
卡内基分类标准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表1、表2介绍1994年和2000年两种版本的分类及其分布。
从表1表2可以看到,无论是1994年版还是2000年版,博士级研究型大学居于最高层次而数量只占6.6%。
说明即使是高等教育很发达的美国,学术性研究型的大学仍是少数的。
数量最多的是低层次的副学士级学院(相当于中国的高职高专),达40%以上,而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40.9%→43.8%)。
处于两端之间的硕士级与学士级学院及大学,培养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约占30%左右,而且多数学校规模较大,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有特殊的重要性。
全国的学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主要来自这两个中间层次的高校;同时,还为研究型大学提供优秀而稳定的博士生源。
其中硕士级学院及大学的水平,虽已接近于研究型大学,但除个别外,并不执著于升格为研究型大学。
表1 1994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类别及其分布资料来源: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4:XIV.表2 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类别及其分布资料来源:The Chronicle Carnegie Foundation’s Classification,2000.注:1、专门机构(Specialized Institutions):颁授的学位涵盖学士到博士,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所颁授的学位超过一半集中在单一领域。
这一类别的机构包括:宗教学院、医学院、工程及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音乐学院、法学院、师范学院及其他(如军事学院)。
族群学院及大学(Trib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是指专为美国原住民提供高等教育及社区服务的机构。
2、表2的副学士级学院中,有57所可授予学士学位。
美国卡内基的分类,对中国学者研究高等教育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许多论述高等教育层次体系的文章,经常提及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以及教学型等等分类,大致以美国卡内基的分类为依据,结合中国国情,有所修改补充。
其二,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分类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最近提出了一种大学分类标准。
将高等学校的类型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
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参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结合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
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的大小,将现有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
每所高校的类型由上述类与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
如果说,卡内基分类只以学位高低分层次;那么,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分类则先按学科门类分类,再以科研规模大小代替学位高低分层次。
两种分类,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都不能作为一所高校定位的依据。
高校定位不只是高低层次的定位,也不只是学科门类的定位(“门类齐全”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如何定位?)。
定位的主要依据应当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职能——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专业性高科技人才、实用性职业技术人才。
如果只以学位高低或科研规模大小划分高校层次高低,必将鼓励所有高等学校以最终成为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
其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分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
将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6)相当于博士生阶段。
第一阶段分为5A、5B两类,5A类是理论型的;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5A类又分为5A1与5A2,5A1一般是为研究做准备的,5A2一般是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
5A类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四年以上,并可获得第二学位(硕士学位)证书。
“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
5B类学习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也可以延长至4年或更长。
学习内容是面向实际,适应具体职业内容的。
“主要目的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
也就是“劳务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
至于第二阶段(序数6)则是“专指可获得高级研究文凭(博士学位)的”“旨在进行高级研究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
图1 第三级教育(中学后教育)示意图《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关于高等教育类型的划分,更值得我们重视。
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考虑的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它必须全面概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情况,因而大体上能适用于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分类。
20世纪70年代公布第一个分类标准之后,经过20年的使用,根据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新情况、变化和预测世界各地区的趋势”(包括“各种各样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出现及其发展”;“教育提供者日益多样化”;以及“对远距离教育资源日益增多和基于新技术教育形式的出现”等等),20世纪90年代经过反复征求意见与论证,提出新的标准分类法修订文本,作为各国教育分类的指导与教育统计的依据,因而它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适性。
也就是说,它可更好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类型划分的参照。
更为重要的是:它所依据的主要标准是专门人才的类型而不只是层次的高低与科研规模的大小。
例如:5A与5B,所着重的是培养人才类型不同;5A1与5A2,也无层次高低之分。
如果以此对中国高等学校归类,5B类相当于中国的高职高专,学习期限可以延长至四年以上,即所谓“专升本”、升“本”之后,一般仍应定位于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5A1相当于中国的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与硕士生,侧重于基本理论学科,可以为进入第二阶段(博士级)做准备;5A2相当于中国的工、农、医、师等本科以及硕士生,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每种类型,各有其培养目标、发展方向,都可以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高校可以分类发展,教育领导部门可以分类指导,从而避免“千校一面”,争奔学术性研究型大学这一狭窄的独木桥。
三21世纪之初,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仍将进一步发展提高。
因而,作为精英教育的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和作为大众化主力的实用性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各自向不同方向发展。
如果分类指导明确,政策措施得宜(如制订不同的评估体系,给予公平的对待),两类高校,较易定位,至少在理论上不难说清楚。
但在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还存在大量的专业性高等教育机构,即工农医师等本科与硕士生层次。
它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它们既不能走学术性研究型的独木桥,也不应都办成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
这里所指的是非重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以及某些条件较好的“专升本”院校。
这些中间类型的高等学校,以前多是单科性学院,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不断的扩充、重组、合并,大多数已成为多科性高等学校。
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在现实发展中,这类高校莫不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纷纷以硕士点、博士点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
中间类型高校,情况很复杂。
既有历史悠久、教育资源(经费、设备、师资)充足、水平很高的;也有刚从专科学校升格、教育资源不甚充足、水平较低的。
在校名上,既有仍以师范、农林命名而大办非师非农专业的;也有改称理工大学、科技大学或干脆以地方命名的。
尽管复杂,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点:(1)除师范类外,主要是按行业而不是按学科设置专业;(2)能承担一定的应用性科研任务,但总体上是以教学为主而不是以科研为主或教学与研究并重;(3)以本科为主,有的也可培养应用型的专业研究生,如MBA、临床医生、工程硕士、教育专业硕士等,个别专业已获得博士授予权;(4)大多数为地方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