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移》说课稿
建水县新街小学王春凤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2节。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2011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2节。本节教学内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分别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一是让学生体会图形平移特征,能够说明平移的方法;二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连续两次平移后的图形,重点在画。
2.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及特征,掌握了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一次的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与变化内容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平移现象,理解图形平移的方向与距离参数,掌握把简单图形沿着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践、探索过程,培养观察、思考、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现象和特征,能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
教学难点:能平移简单图形,说出平移方法,并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5.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方格作业纸
(3)微课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课运用了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本课运用了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思路,我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通过播放学生以前学过的平移现象的动画,让学生回答什么是平移?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复习的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
环节一
微课教学,感悟方法
学习平移现象的描述时,先播放微课,播放完之后教师进行谈话,请学生说说从视频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小结:物体图形的平移有两个重要的因素:方向和距离。图形平移中位置变了,形状大小和方向都没变。图形平移的距离是图形平移前后对应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图形平移前后间的距离。归纳出描述平移有三个步骤:选好关键点,找准对应点,数出格数。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应该怎么描述平移,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环节二
小试牛刀,巩固练习
描述平移现象是一个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两个相关的练习,来加深学生的认识,第一个练习是描述房子图向右平移6格,学生们比较容易就能找出答案,举手回答的人比较多,我运用了班级优化大师随机抽取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和加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练习是描述小船的平移,我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由于小船平移了两次,题目的难度有所增加,特别是以小船底部的关键点来找对应点时,因为两点不在格子的点上,学生们会出现错误,我通过在白板上描画和讲解,帮助学生走出误区。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选好关键点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班级优化大师的使用,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乐趣,逐步巩固描述平移运动的方法。】
环节三
实践操作,画出图形
画连续两次平移后的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先利用小旗图为例在白板上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方法: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相同的图形。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接下来就让学生进行练习,在方格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4格后的图形。学生完成后利用展台进行作品展示,讲解,最后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选好关键点,找准对应点,连点成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突破教学重难点。】
环节四
知识迁移,实践运用
学习要学以致用,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了课本88页上的练习第3题,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采用在白板上拖拽拼组图形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得出答案:31,21,3
1 【设计意图: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平移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四、说板书
本课通过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贯穿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还找不准关键点的对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