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师胡希恕传

合集下载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证中风没有不发热的在六七日这个过程当然暗中就是说已经服过桂枝汤了还不解这个人反而烦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第74条: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六七日不而烦”,原先这个人得的是中风证,中风没有不发热的,在六七日这个过程,当然暗中就是说已经服过桂枝汤了,还不解,这个人反而烦。 不解指表不解了。 “有表里证”,表证就是上面说的“不解”,还是中风发热那种证;里证就指着下面所说水逆,饮水则吐这个水逆。 他说“有表里证”,这也是倒装句,先把结论搁前面了,底下详细解释。 “渴欲饮水,入水则吐者”,五苓散证就渴,渴,喝还渴,这叫消渴嘛,怎么样喝,也不吸收,胃停水多了就要呕吐,所以“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吃东西就不吐(喝水才吐),就是水在胃停多了,水不下去,专吐水。 可是渴,一喝就吐,那么这叫做水逆证,当然也用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证)开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发热,微热,这个时候就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于得水逆。 这个时候如果再延迟,不利小便而就是喝水,水喝到相当程度,再喝就要吐了,这叫做水逆。 水逆还是五苓散证的继续,所以仍然用五苓散。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PDF.pdf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PDF.pdf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著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

态度非常果断。

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

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

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

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

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

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

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

胡希恕胡老讲:小青龙汤

胡希恕胡老讲:小青龙汤

胡希恕胡老讲: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那么由上一段的水气,这个 40 条继续他又谈到水气。

这个与我们头前讲的那个,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与那节有关系。

那节我们讲了,里头是有停水,不利水,表不解,所以他“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你们看看那节,这节呀就由这上来的,他说这个心下有水气呀,虽然发汗而表不解,他开始是无汗,伤寒嘛。

这个表不解他就是,他搁个表不解干什么,他就是由于心下有水气,一般药发汗而表不解,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而表不解。

他怎么就没去水气,那么这个,不但表不解,由于这个发汗药的刺激,激动里水他就变动百出了。

“干呕”,那么在这个《玉函经》里头没有干呕,就是咳而发热,干呕也行的,他里有水饮,逆于上他就干呕嘛。

“发热而咳”,表不解他发热,里有痰饮充逆于肺他就咳。

“或渴”,这个里有水,看看你的水的代谢如何,如果小便不利,里头停水非渴不可。

这个很好理解,由于小便不利,这个旧的水不去,新的水他不吸收,新的水不吸收,我们全身的组织都缺少水的营养,他就渴。

后头咱们讲五苓散就有了。

这个渴呀就咱们书上说的水不化气,水停不化气,你光喝到里头他不解渴,甚至于消渴。

“或利”,或者这个水在里头,小便不走,水谷不别,下利。

“或噎”,这个气往上撞,再有水,水气充逆,吃东西咽不下去,噎。

“或小便不利”,那么小便不利心下才停水呀,或者也有这个征候。

小便不利呢,少腹一定满。

人的这个膀胱不就在这个少腹嘛,少腹就小腹了,小便不利,膀胱里蓄水,这个小肚子就胀满。

“或喘者”,那么这个喘,他一般麻黄汤里都有了。

尤其在里头有痰饮,这个表不解,他都往上来,射于肺,不但咳而且还要喘啊,小青龙汤主之。

上边这个一切的情况,那么他主要的就是心下有水气。

咳而发热,这是肯定的,这个应该用小青龙汤。

那么底下这个“或”已下,或有或无,不必管他,都要用小青龙汤。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着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

态度非常果断。

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

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

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着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

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

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

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

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

经方大师胡希恕

经方大师胡希恕

经方大师胡希恕经方大师胡希恕近拜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书?胡希恕》(以下简称《胡希恕》)一书,欣喜万分。

笔者被胡老先生研究《伤寒论》的丰硕成果所吸引,同时折服于其独特的临床经验,故撷其精华于同道一起赏析。

一、胡希恕生平简介胡希恕,1898年生于沈阳,清末太医之学生王详徵的弟子。

1936年悬壶于京城,1952年约陈慎吾、谢海洲共同开设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1984年病逝,享年86岁。

胡先生行医50余载,早年即以“经方派”著称。

20世纪60年代初,其“《伤寒论》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的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解决“历代医学家缺乏论述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中医界称赞胡老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一书由胡先生的弟子冯世伦、李惠治等整理而成,汇集了胡老一生的理论建树与临证验案,对于后人学习、研究与运用《伤寒杂病论》有颇多启迪,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

二、胡希恕对《伤寒论》的阐释胡先生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提出如下独特的见解:其一,胡先生认为《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为最古三大流派(神农本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的神农本草派。

其根据为: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宋刻《伤寒论》序也有“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记载;从药物理论来看,更能看出《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本一脉相承。

他指出,研究伤寒应重视它与《黄帝内经》体系有别。

其二,胡先生指出《伤寒论》于三阳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于三阴篇,也是先太阴、次少阴、而后厥阴,均把半表半里置于最末,这是论述上的需要或安排,但并不代表传变次序如此,临证也绝无阳明再传少阳,尤其传变又复回太阳之证。

他强调厥阴不是伤寒的最后阶段,只是重要的转归或枢纽。

其三,胡先生提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经方传真(四)----胡希恕、冯世纶

经方传真(四)----胡希恕、冯世纶

经方传真(四)----胡希恕、冯世纶第四章·白虎汤类方一、白虎汤方【方剂组成】知母18克,生石膏45-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

甘草、粳米安中养正。

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

《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解:《金匮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

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

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的。

若就表热里寒的为证言,则宜白通汤。

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

若就脉浮滑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

面垢,即面不光泽。

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

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

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

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解: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验案】冯某,女性,25岁,门诊病例,1967年7月20日初诊。

高烧已二十余日,曾在好几家医院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

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故多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

因高烧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常欲蹈其胸上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常欲蹈其胸上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常欲蹈其胸上
这里提到一种病,叫肝着,着就是瘀滞,着者不动谓之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这就是方才所说肝气喜条达,像春天的树的样子,很柔和条达,那如果血瘀气滞,那就不条达了,那就郁闷得很。

“常欲蹈其胸上”,这个“蹈”是拿足去蹈,不一定拿脚去踩,拿手摁也可说是蹈,他愿意人拿脚踩踩才好,那么就是气郁之甚,是肝喜条达的反面,这就是气郁血结的情况。

“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这个病重起来,不一定欲人蹈其胸上,疼痛都要发生的,在未苦的时候,只是有上头这样的情况,人但欲饮热,这也是有寒的关系,寒能令气郁、血凝,这是寒造成的,所以人也愿意饮热。

旋覆花汤主之,这旋覆花汤底下不有个小注吗?林亿他们说旋覆花汤各本都一样,但是这个方剂不见。

其实这个方剂在妇科里,妇人杂病中,就是旋覆花、葱白、新绛这三味药。

新绛拿红花代替就行,新绛现在很难得了。

也就是行气活血去瘀的药,可见治肝着还是对的,放在妇科可是不对的,讲到妇科要说一说,妇科里说“妇人漏下血崩”这类的情况,那你再用行气祛瘀的药是错的,所以这个方子应该放在这,不该放妇科,等讲到妇科再说方子。

我的老师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著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

态度非常果断。

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

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

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

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

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

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

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风湿相搏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风湿相搏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风湿相搏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伤寒论》
风湿相搏,咱们一般说就是风湿关节痛,所以这一段所说的都是急性发作的时候,现在发作的时候一身全疼,比普通的太阳病要疼得厉害。

“法当汗出而解”,那么这种病跟治一般的表证是一样,也得发汗,依法发汗就好了。

那么这种病还有一种特征,阴天下雨刮大风,或者是日暮的时候它都厉害,因为这个湿属阴气,遇到阴天助长这个湿的缘故:一到阴雨天就疼痛不止。

这种风湿性关节疼痛得热咱们见着很多,在临床上全是这样的,天时一变,疼痛就加剧,那么这一句话也就指这个说的。

“值天阴雨不止”,疼得不止,医生见到这种情况,就知道这是风湿性关节痛,就是古人说的风湿。

所以适当的发其汗,这是没问题的,可以发汗。

那么用过发汗之药,而病不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故作回答。

凡是这个表证发汗都不让他大汗出,大汗出病必不除,底下就解释,所以由于这个发汗,它是大汗出,所谓“汗出淋漓,病必不去”,尤其风湿,更不能让他大汗出,所以方剂就得用小发汗法。

那么假设让大汗出的话,风气随汗而去,湿气这东西沉着,汗出得迅速它反倒不去了,所以湿气还在,所以病是不好的。

不是发汗错了,是发汗不得法,也能使病不好。

那么治风湿怎么治呢?紧接着一句话就说了,治依法当“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发汗,得想微似有汗的样子,风湿都可以解。

那么前面咱们上次不是把痉讲完了(有原则性的总括),湿也是,它是总括,这都是原则上的话。

经方大师胡希恕讲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经方大师胡希恕讲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经方大师胡希恕讲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方剂歌诀】柴胡加龙骨牡蛎,除草桂苓铅黄立,小柴胡汤心冲悸,烦惊不安便不利。

【方剂组成】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3克,半夏(洗)10克,大黄6克,牡蛎(熬)5克,大枣(擘)2枚。

【用法】上十二味,水煎温服。

【方解】本方是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治气冲的桂枝,利尿的茯苓,泻下的大黄,镇静安神的龙骨、牡蛎、铅丹,故治少阳阳明并病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而烦惊不安者。

原文注释《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解:伤寒八九日,病已传少阳,医者误用下法,症见胸满,则知柴胡证还未罢。

湿热上结,故烦惊而小便不利。

胃不和,邪热扰神明故谵语。

水气外溢。

故一身尽重而不可转侧,治疗应用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同时利湿清热、安神镇惊,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伤寒论》少阳篇有“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本条所述为误下少阳柴胡证甚明。

又由于烦惊谵语之治,则本方有用于精神不安、狂痫病的机会。

【临床应用】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或急性病后期。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关某,男性,28岁,某部队干部,1965年10月18日初诊。

原有肝大、肝功不正常。

近半年来,性情急躁,不能入睡,自言妄想不休,语无伦次,口苦欲冷饮,头痛头晕欲呕,胸闷身痒,大便成形日二行,舌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证属少阳阳明合病而致心烦神不安,治以和二阳,佐以安神定志,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6克,桂枝6克,生姜6克,茯苓10克,大黄3克,大枣3枚,生铁落15克。

结果:服3剂,已能入睡,精神好转,已不欲呕,但心下堵闷,继服9剂,精神基本好转。

舌尖的中医立足科学中医,关注健康养生。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编著:李惠治、冯世纶、李惠治、张长恩目录内容提要 (5)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 (5)刘序 (5)谢序 (6)前言 (6)绪论 (7)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15)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46)第三章承气汤类方 (66)第四章白虎汤类方 (77)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 (81)第六章陷胸汤类方 (87)第七章泻心汤类方 (93)第八章瓜蒂散类方 (95)第九章甘草干姜汤类方 (96)第十一章附子汤类方 (106)第十二章赤石脂禹余粮汤类方 (110)第十三章大黄附子汤类方 (111)第十四章柴胡汤类方 (112)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124)第十六章橘皮汤类方 (129)第十七章黄芩黄连汤类方 (130)第十八章栀子豉汤类方 (136)第十九章甘草汤类方 (140)第二十章枳术汤类方 (143)第二十一章栝蒌薤白汤类方 (144)第二十二章芎归胶艾汤类方 (145)第二十三章麦门冬汤类方 (154)第二十四章木防己汤类方 (155)第二十五章薏苡附子散类方 (157)第二十七章其他类方 (162)内容提要本书是已故著名中医专家胡希恕先生的临证经验集。

胡老一生潜心研究仲景著作,临床擅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并对中医辨证有高度的概括.刘渡舟教授尊称其为“经方学派的火师”。

该书由其门人收集原始资料整理而成,取名为《经方传真》,意在传授经方之真谛,使其从难化简,读者从中能领悟到中医独特的辨证思路,从而在临证时收到神奇疗效。

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胡希恕生于1898年,卒于1983年,沈阳市人。

早年学医于当地名医王祥徵先生,尽得其传。

解放前,在北京行医,疗效卓著,活人无数。

他热爱党和人民,热爱中医事业。

解放后,曾自己举办中医讲习班,主讲仲景学说,填补了我国中医教学的空白。

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系中医内科副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

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书。

大柴胡汤(胡希恕)

大柴胡汤(胡希恕)

大柴胡汤(胡希恕)经方大家胡希恕:一张大柴胡汤解决多种慢性病原创冯世纶悦读中医来自专辑经方学堂小编导读胡希恕先生是目前备受推崇的经方大家,老先生在临证中特别喜用的一张经方就是大柴胡汤,用它可以变化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

今天,小编将带大家通过四则医案学习下胡希恕先生用大柴胡汤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

一脑动脉硬化症(眩晕)许某,男,46岁。

初诊:1965年4月7日。

在某医大曾做腰穿,诊断为“蛛网膜炎”“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喘息性支气管炎”。

服中西药毫无疗效,观其所用中药多属活血平肝潜阳诸法。

近来看报、看书等用脑时则视物昏花,头晕头痛,耳鸣发热,两太阳穴发胀,胸胁苦满,心口常有气上冲之感,咳喘吐黄痰,量多,手足心热,口干不思饮,左腿外侧疼痛,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痰夹瘀。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桂枝10g、赤芍10g、红花10g、茯苓10g、大黄6g、生石膏45g。

上药服三剂,头晕头痛俱减,气上冲感亦减。

因咳痰仍多,给服半夏厚朴汤加栝楼、旋覆花、竹茹、杏仁三剂,咳痰减,继用上方加减,治疗两月,仅见轻微头晕、咳嗽,可用脑一小时。

服药三个月,可连续用脑二小时,除气短外无其他不适。

按:眩晕头痛,多用平肝潜阳法治疗,凡是肝阳上亢者用之则效。

本患者为痰瘀阻滞之证,先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清解少阳阳明之热,祛其瘀血,复以半夏厚朴汤加味化其痰饮,继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再治其本,遂使三年之痼疾消逝于无形。

经方疗法精讲——二慢性胃炎(胃脘痛)田某,男,33岁,门诊病历号204014。

初诊:1966年6月1日。

胃脘痛5年,胃肠钡剂造影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胃脘时痛,胸胁苦满,噫气烧心,口苦,微恶心,气短心悸,嗜睡乏力,大便先干后溏,苔薄白,脉弦迟,右上腹压痛明显。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瘀夹饮。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2g、赤芍12g、枳壳10g、生姜10g、大枣4枚、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0g、丹皮10g、大黄6g、炙甘草6g。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2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25)

咱们一般用这方子啊,有两种用法,不是让它泻的,下大热,这个大黄啊不要搁里头煮。

这我常用啊,现在可以这么用,就是拿水冲一冲,冲一会啊用这个水来煎药,这个不大泻,这是高血压啊这个法子也是常用的。

只是上边有热,上焦有热。

上焦有热表现的症状是什么呢?颜面潮红啊,脸红,唇红,那么心烦,心悸,这个黄连黄芩证候,用这个方子就好使。

胃下热,这热真盛,可以搁里头一起煮,这是大黄黄连黄芩。

这个大黄它这个量很重了,你们看看,他说顿服啊,顿服,古人一两,就是现在三钱。

这个大黄二两,这就多了,就是现在的六钱了。

六钱三六一十八啊,十八克啊。

我们用啊不要用这么重,这个大黄我们一般用,顶多也不能超过十克,要是为这治这血证,一般用六克就行了,这个六克呢,黄连黄芩各三克就行了,我们黄芩多搁点也没关系,是吧。

黄芩跟这个大黄一样二、三两,黄连用这个药啊现在少啊,可以搁三克,全好使。

尤其是小儿他没有虚寒证,小儿的鼻衄啊,吐血,这个方子最好使了,我常用,这方子最常用不过了。

所以他提出个心气不足,这个不是,这个很重要。

心烦,心悸,心烦悸,这是上焦有热,那么这一种的吐血啊,衄血啊,用泻心汤都好使。

也治霍乱那个,不一定行了,咱们霍乱篇讲没有它,这是后世,后人添的。

那么到这啊,把这一篇讲完了,讲完了你们看一看缺什么?瘀血证一个没有,头先这个辨证他讲一点,可治疗呢,它没有。

没有就按我方才所说这个,你们自己可以读出些来。

这个瘀血证啊,你看我们这个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面讲那个疟疾里头的鳖甲煎丸,在这个虚劳篇里头讲的那个大黄蛰虫丸,都是去瘀的药啊,它各有不同的证候,我们后边还讲那个大黄牡丹皮汤,这个肠痈,他也是瘀血啊,有脓当下脓,不脓当下血,这下血,他下什么血,瘀血啊。

那么此外在妇科里头,象是通经活血全是去瘀血。

所以这个,我以前啊本打算讲这个东西来,后来也没讲,这个你们可以准备准备,这个去瘀的这种方剂,不只是桃仁啊,丹皮,水蛭,虻虫是个去瘀药,当归,川芎,生地等等,咱们说的补血的药全是去瘀药。

经方大师胡希恕:痹证治疗-这几个方子就够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痹证治疗-这几个方子就够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痹证治疗,这几个方子就够了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依六经八纲辨证精神,痹之为证多属表证,方剂亦多从此类取之。

其治疗该病用得最多的处方只有几个。

到底是哪几个处方?又是如何加减化裁的?且看正文~~前列腺炎在临床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急慢性前列腺炎都有,慢性的更多,但是前列腺炎的治疗大多数用清利湿热这些办法治疗,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不好。

我在临床上,一边学习一边临证的过程中,发现在陈士铎的《辨证录》里面有一个方子很好用,我临床使用过,确实疗效不错,现介绍一下。

书中淋证里面说“人有小便流白浊者,如米泔之汁,如屋漏之水,或痛如刀割,或涩而刺痛,溺溲短少,大便后急”。

像这些症状描述的就是一个急性前列腺炎病人,因为有尿道流白浊的东西,还感觉到疼痛、刺痛,小便短少(每次尿量少、尿频),大便以后不舒服,这都是前列腺的问题。

陈士铎有一个治疗这个病的方子,叫散精汤。

方子的组成:刘寄奴一两,车前子五钱,黄柏五分,白术一两。

水煎服。

他讲的是很神的,一剂即愈,当然我在临床实践中不是这样的,应该说一剂症状减轻了,以前说的好就是不疼了、不流了就算好了,现在我们是检查化验没事了才算好,要求标准不一样。

另外,他还有一张方子也是针对这个的,叫桂车汤(车前子一两、肉桂三分、知母一钱,王不留行两钱),水煎服。

也是一剂愈。

这两个方子合起来分析一下就知道了,车前子是一个必用的药,我经常用的一张方子就是在刘寄奴、车前子、白术、黄柏的基础上,加王不留行,这样合起来以后用于治疗急性前列腺炎疗效非常好,我治疗了很多的病例,疗效确实比其他的方子都好,所以把这个方子介绍给大家。

当然在辨证的基础上,再在这个方子上进行加减或者调整剂量,那样的话就更加稳妥。

另外,在慢性和急性前列腺炎的患者,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这个非常重要,对于前列腺炎的病人,一定是告诉他不可以喝酒,不要吃辛辣的东西,因为这些都容易引起体内的湿热,使湿热加重,所以说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告诉患者,让他严格的禁止这些。

胡希恕讲麻黄附子细辛汤

胡希恕讲麻黄附子细辛汤

胡希恕讲麻黄附子细辛汤【哮喘】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注:白天困有可能理解因晚上咳喘睡不着故而白天瞌睡。

晚上加重,这里是淤血,夜间属阴。

这个属于少阴,怎么和小青龙的表证区分呢。

这个要当面看神,这个神不好描述,精神萎靡。

另外从过去用大柴胡加石膏看。

按阳证治不行,可考虑从阴治。

这个药用了2月,就像他医用了38剂也时间不短。

余国俊: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台湾的JT叔叔在聊少阴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刘渡舟,胡希恕。

【桂3-22/宋无】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细辛二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范文甫的“家方”,就是从大黄附子细辛汤变出来的。

喉蛾方补充【范文甫家方:大黄附子细辛汤】(清末民初.范文甫),举凡乳蛾,其舌胎白,舌质微红,及具其它寒包火征象者,皆可用之:生大黄9g 淡附子3g 细辛0.9g 玄明粉9g 姜半夏9g 生甘草3g另用玉钥匙(玄明粉5 硼砂5 朱砂0.6 冰片0.5 僵蚕0.5)吹喉中。

若久溃而不易收敛,则吹以月白散(月石5 青黛3 煅石膏15 冰片0.9)可使早收早敛。

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段治钧先生,代表著作《胡希恕越辩越明用伤寒》。 还有北京市中医院,李惠治教授,胡老的女儿胡跃女士,河北石家庄市张舒君先生参加 了胡老多部遗著的整理工作。 再传弟子中知名的有:王利军,彭景章,张立,张峥,赵丽,曹利,石应轩,邹芷均, 闫志安,鲍艳举,赵厚睿,李海天,李清峰,刘观涛,许明星,孙彦鹏,肇永前,廖立行, 陈思颖,洪裕峰等数十人,他们正在张、冯、段诸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提高疗效,志 在将胡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胡(希恕)氏伤寒学派完全符合上述条件,可以非常自豪地认 为胡氏伤寒学派已经正式形成了,并在成长壮大之中。 学术思想探渊源 受业师王祥徵先生的影响:胡老早年随河北乐亭的国文教师王祥徵先生学医,王系清末 迸士曾学医于某太医,王师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推崇唐容川,陈 修园的学术观点。胡老1919年参办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为胡老成为经方 大师奠定了理论基础。 受挚友陈慎吾先生的业师——河南名医朱壶山先生的影响:据恩师陈大启教授(陈慎吾 先生的哲嗣)讲,朱先生是中两汇通学派唐容川的高足,唐又对清代伤寒学家陈修园推崇备 至,著有《伤寒论浅注笺正》, 《金匮要略浅注笺正》,使胡老医术更加精迸。 受日本汤本求真《皇汉医学》影响:据恩师张长恩先生所述,胡老的早期著作《伤寒金 匮论言录》.就是从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摘出,当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使胡老抓出了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辩方证。 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的影响,胡老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新观点。和挚友陈慎吾先 生的相互影响,被他们共同的朋友,当代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谢洲先生称为北京市中医药界的 双雄“焦赞孟良”,相互问难使两人共成大家。 独立思考,悟性超常,终成经方大师,从胡老的学习中医,研究伤寒,使用经方,终成 经方大师的成才之路,不难发现古今医学大家成才的共同规律: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熔合 提炼,自成一家。 理论研究有建树 胡老经过几十年潜心地读书,临证,在《伤寒论》理论研究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观点和认 识: 一、《内经》,《伤寒》体系异 《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黄帝内经》的医经派体系不同,《伤寒论》 本身有其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二、辨证论证寻规律 胡老学习了《西医病理生理学.》据其有“一般规律反应的论述”,促进了他对辨证施 治的认识,因而总结出中医辩证施治的实质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 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三、经方辨证体系是人经八纲辨证与辨方证的统一。 1.六经八纲是辨方证的总纲,既能辨外感、内伤,又能辨伤寒、温病。 2.《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其实质是八纲辨证。 3.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尖端,笔者将其总结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辨 方证是辩证的尖端。胡老认为《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辨。八纲,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心下痞硬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心下痞硬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心下痞硬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
“太阳病,外证未除”,当然这是吃了发汗药了,但是脉还浮,应该继续用桂枝,外证指着桂枝证说的。

外证还没完,“而数下之”,大夫连续给吃泻药,所以“协热而利”,使邪热陷于内,协同泻药而为热利,一“下”而为协热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数下没有不虚胃的,所以心下痞硬,心下痞硬就是胃虚了。

“表里不解者”,太阳病外证本来未解,三番两次给吃泻药,一方面得协热利,一方面表也没解。

“桂枝人参汤主之”,就是现在所说的人参理中,胃虚衰了,以人参汤理其中;以桂枝甘草解其外、
桂枝人参汤就是桂枝甘草汤与理中汤的合方。

你们看看,人参治心下痞硬,在这儿就看出来了。

这个方子心下痞硬就是人参证,所以它(人参)是治胃虚。

我们用人参,总得在这(方子)里头看药物的应用你才能明白。

所以人参不是万能的,它是治虚,在胃有胃气虚而又有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用它是最好的。

所以古人就这么用,你看看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从这些方子)你都看出来了(人参的应用)。

理中汤主要(症状)是胃虚心下痞硬,人活着有呕,活着大便稀,由于胃衰造成的。

那么协利热、利下不止,用理中汤是健胃治下利;用桂枝甘草汤解外。

胡希恕经方故事详解

胡希恕经方故事详解
我说这不行吧,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少用点,麻黄多用一点,他吃完后脑袋慢慢见汗了,就吃这个, 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 他带着我就去了,这个病人家离我家不远。 有一次我出诊了,回来问他有病人没有?他说有呀。 到了第3天,根本就不用再换衣服了,这方子有效。 我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 我说胡老,我给您带来了一个疑难的病人,我给他用了桂枝汤想发汗,但是他说无效。
可以用到10克。我自己闹痢疾也吃这个药,一泻就好,这个
病来时挺厉害,多有发高热。
这是我刚开始给人家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27岁,我的孩子4岁。 桂枝汤速治定时发热汗出 我们到那儿时这个病人正在厕所里,他出来后我问怎么样?他说挺好,现在肚子也不疼了,也不发热了,大便也渐止了……所以这个 方子很好,痢疾用柴胡剂的机会很多,尤其是大柴胡汤。
不是15点钟有烘热、出汗吗?那你13:30左右就吃一次药
,吃完之后,多喝一些热水,然后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稍稍坐
一坐,穿的衣服稍稍厚一些,让自己先潮潮地出一点汗,到
了两三点钟看还热得起来热不起来。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秋
天。
桂枝汤速治定时发热汗出
胡希恕先生就开3剂桂枝汤让他试试,这个老先生很高
兴地走了。第4天他来了,特别高兴,他说大夫,这发汗的
石膏。我不放心,我说带我去看看吧。他带着我就去了,这
个病人家离我家不远。我们到那儿时这个病人正在厕所里,
他出来后我问怎么样?他说挺好,现在肚子也不疼了,也不
发热了,大便也渐止了……所以这个方子很好,痢疾用柴胡
剂的机会很多,尤其是大柴胡汤。痢疾这个病,开始时没有
用补法,这个大柴胡汤的泻下作用也不大,现在我们用大黄
他那病也是并发肺炎,好了之后,他舅舅说,没有汗用这个行吗?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要见有汗。

《经方传真》胡希恕精简版

《经方传真》胡希恕精简版

经方传真胡希恕冯世纶著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经方大师胡希恕传

经方大师胡希恕传

胡希恕传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

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

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

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

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

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

国文老师感慨不已:"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徵,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徵为举人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忠君!"渐学医。

"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

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徵看,治多效,更精求。

徵考取进士后,竞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国文教师,并业余行医,名声四振。

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

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

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

且要弘扬,推崇唐容川、陈修园等的学术观点,如论述膀胱气化以物理学理论解释膀胱为水,肾为太阳之说。

大约两年讲完了《伤寒论》。

十几个学生中,胡希恕学得最好,并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

王祥徵夙愿以偿,若知后生胡希恕成为声誉中外的经方大师,则更含笑于九泉。

1919年胡希恕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传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

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

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

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

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

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

国文老师感慨不已:"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徵,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徵为举人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忠君!"渐学医。

"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

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徵看,治多效,更精求。

徵考取进士后,竞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国文教师,并业余行医,名声四振。

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

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

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

且要弘扬,推崇唐容川、陈修园等的学术观点,如论述膀胱气化以物理学理论解释膀胱为水,肾为太阳之说。

大约两年讲完了《伤寒论》。

十几个学生中,胡希恕学得最好,并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

王祥徵夙愿以偿,若知后生胡希恕成为声誉中外的经方大师,则更含笑于九泉。

1919年胡希恕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

常与人诊病,疗效卓著,尤其是一年疟疾大流行,治一例愈一例,但未想到行医。

大学毕业后,1924年至1927年曾在沈阳县立中学、辽阳县立中学、辽宁省立中学任英文教师。

1928年至1935年任哈尔滨市电业公司会计股股长、特别市市政局事业股股长、市政公署营业股股长。

日本侵略中国,拒为日本人服务,于1936年逃到北京,无奈悬壶行医。

解放初期,曾约陈慎吾、谢海洲老中医共同办学,传授中医学术,1952年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做为中医教育试点,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系统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内经》《温病》等。

自己主编教材,曾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温病条辨评注》《伤寒金匮约言录》等书。

受王祥微影响,胡希恕教授《伤寒论》不用脏腑理论,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原文的研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
经》经络概念,而是来自八纲的独特概念。

1956年人民卫出版社出版了苏联高等院校所用《病理生理学》,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影响,提出"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在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

"胡希恕个人办学,直至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成立,先后培养学员近千人,填补了中医教育这一阶段的空白。

1958年调任中医学院任内科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

更忙于教学,名声大噪。

刘渡舟评曰:"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暮年仍孜孜不倦于教学、讲座,指导留学生考察团。

他最后讲授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全部录音已被日本留学生带回国保存。

其经方研究成就,已由其弟子整理成册,著为《经方传真》《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等书出版。

胡希恕一生研究仲景学说,有着独特的见解,有使世人瞩目的成就,六十年代所做《伤寒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日本中医界也称赞胡希恕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
胡希恕(1898—1984),沈阳市人。

1958 年受聘于北
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

临床擅用经方,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
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

刘渡舟先生称其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并介绍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经方传真.刘序》)胡氏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惜不易见。

胡氏尚谓:“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强调了方证的重要性。

胡希恕(1898—1984),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

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

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胡希恕一生勤于临床,并一直在临床、教学一线,其明确指
出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是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学术渊源不同;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临床注重方证,更是揭示了半表半里实质,并提出了“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学术思想,人民日报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其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

胡希恕不仅学术成果突出,被誉为开创经方医学研究新局面,而其临床疗效也十分突出,已故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称赞胡希恕先生“临床擅用经方,出神入化”、“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希恕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只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和《北京中医》发表过文章。

其学术传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系统整理了胡希恕先生的部分学术思想,整理出版了《经方传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中国汤液经方》、《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胡希恕温病条辨拾遗按》等。

胡希恕学术思想已经成为目前经方界的一面旗帜,其学
说易学易用,验之于临床,疗效突出,在国内及国际中医界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目前我们已经多次召开了胡希恕学术思想研讨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