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型问答题及其解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型问答题及其解题技巧
贵州邹远航
材料型问答题也叫“材料题”,就是指依托材料(包括文字、图表、图片等)设计的问答题。材料型问答题是材料与问题的完美结合,回答方式主要有根据材料作答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两种方式,回答内容有背景或原因、作用、影响、措施、特征或特点等,同学们在做材料型问答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先看问题,再看材料。看问题要注意看问题的提示性语言,明白问题的思维类型;看问题的中心语(主干语);看问题的时间、地点、性质、频率等限制语;看问题的需要回答的项目;看问题的种类,即看问答题由几个子问题组成等。看材料时,要注意几个关键地方:如果是图片材料,要注意看图片本身和图片上或图片下的文字信息,它们往往是解答问题的关键点,如“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组彩陶俑照片,回答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2003年上海卷)参考答案提示:表面信息:如唐代妇女的服饰、发式、容貌,这些妇女在做什么等。深层信息:陶瓷工艺水平、造型艺术水平、审美观念、多民族、妇女可能更加开放等。又如“观察下面三副地图,回答下列问题:①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②这这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③概括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2004年高考历史卷江苏卷)参考答案:①春秋、战国、秦朝。②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③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其中①③的答案是根据三幅地图的文字信息和特征作出判断的(图一有“周”、“城濮之战”、吴、越、郑、山戎等有效信息,图二秦赵燕长城、长平、马陵等有效信息,图三有咸阳、连接东西的长城、南部三郡等有效信息。)如果是表格材料,要注意表格中的数字和文字信息,如表格中有对比性的文字、数字等,那有可能要回答“特点”、“变化”、“表现”、“趋势”及思考“原因”等,如“材料一(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二(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2001年高考文综江浙卷)参考答案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技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又如“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怎样的趋势”(2003
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是通过两个表格来设问的,参考答案是“快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再如:“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2006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如果是文字材料,要注意鉴别文字类型:如果是古文字(文言文)材料,要注意结合古汉语知识大体读懂古文字意思,必要时可用红笔在古文字材料关键处划线划分层次,以利于理解和提炼信息要点;如果是现代文字材料,则重点要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如果是欧化文字材料,即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文字材料(也叫“译文”),则要特别注意西方人“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及幽默性的、隐蔽性的说左右而言他的语言技巧,学会独到分析,仔细品味,观察辨别,准确提炼材料观点。另外,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字材料,还要注意文字材料开头、结尾、省略符号两边文字信息及文字材料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引文作者、书名等信息的解读等。总之,先看问题,再看材料的目的是带着目标读材料,并从材料中尽可能提炼有效信息。
(2)回顾教材,综合考量。看问题看材料并不意味着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材料只是提供了问题答案的引子,要完整回答问题,尤其是要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还需要教材帮助,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 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其10分答案“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就是教材上的知识。“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教材上的知识能够帮助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帮助判断材料观点正误和解答材料问答题,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材料与教材的结合,尽量通过材料信息联系教材相应知识,回答问题时注意综合考量,结合作答。
(3)草拟提纲,简明扼要。材料型问答题一般是“小切口,深分析”,同学们在看完问题阅读完材料联系到教材相应知识点后,为避免丢三落四现象发生,同学们在写全答案前,一定要注意编写提纲。编写提纲要注意要点齐全、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条理清晰,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自己知道答题思路,要点心中有数就行了,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草拟提纲如下:①表明观点:赞成、反对、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够准确和全面。②证据支撑:若赞成,可从历次列强侵略(“冲击”)和中国人学习西方(反应)层次性(器物、技术、制度、思想)一一对应作答;若反
对,可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出发,突出强调中国发展的内部动力而非外部驱动即可;若持“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准确和不够全面”态度,可从外因角度肯定,从内因角度否定的思考方法进行解答。③强化观点。
(4)写明答案,注意层次。如“评析‘冲击—反应’模式。”(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参考答案示例如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够准确和全面。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该答案逻辑严谨,观点鲜明,层次感强,史论结合到位。其他“赞成”答案或“反对”答案也应该如此,笔者不再举例赘述。
[高考试题演练]
(2013高考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