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

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

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荀子《劝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荀子《劝学》读后感1《劝学篇》开宗明义地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意谓学习应持之以恒,不可中辍。

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意思是说青色染料是从蓝色染料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色的颜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后凝结起来的,却比水冷。

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越前人,后来居上。

他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意谓有了知识,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像行千里路借助于车和马,过江河借助于船和桨。

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来源于辛勤的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

”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

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

骐骥那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驽马走出十驾,功效就在不舍。

用刀刻物停下来,朽木也不会折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急不躁。

他举例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蚯蚓虽然无爪无牙,无筋无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原因是其用心专一;而螃蟹八脚而且有两个大钳,却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于心躁。

荀子《劝学》读后感

荀子《劝学》读后感

荀子《劝学》读后感荀子《劝学》读后感《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荀子《劝学》读后感(一)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爱好这种行为,神明知道了,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

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用原无灾无难。

”我们每天都在认真、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以后,也许是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获,却不知正如《劝学》中所说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却不知学习片刻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的,积少成多、积土成焉,日久无常,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尽管每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着差异是微乎的,只要聪明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懂学习的人,你才可能为人师。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攘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骨”的动人画面。

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公元前512年-公元前439年)是西周末代黄帝后代,是战国七雄之一,博学多才,有“荀子智”之称,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思潮。

荀子创造了风格独特的“荀子语”,著有《荀子》、《劝学篇》等,其中《劝学篇》充满着荀子文化的精神,荀子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首先,荀子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以智慧引导。

他指出,“仁者,其能为智乎。

”(《荀子劝学篇》)即在古代,“仁”指的是以知识和智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将学习知识纳入心灵,积淀成体系。

荀子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细心观察,并能充分和正确地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去除不良的思想。

其次,荀子强调坚持勤奋求学的态度,并以自我修养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他指出:“至于学,深谋远虑,切言慎行,省去诸多不良之意,陟山涧,以考论惑,如有损益,审而修之,可以致使一身之完毕”(《荀子劝学篇》)。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坚定的态度和一种艰苦的努力,学习者要深入思考,仔细观察,慎重考虑,根据益处与害处的判断,审慎修正,不断努力,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

最后,荀子认为,教育要从生活中获得,无论做什么,都应遵守礼节。

他说:“礼必先行,不合礼则不足以事物运行,故信道不可不尽,恶名尽可恶之”(《荀子劝学篇》)。

荀子指出,道德准则是唯一获得成功和安全的方法,任何行为都应站在道德的角度思考。

总之,道德是人们所关注的、也是人们必须拥有的,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

总之,从《劝学篇》中可以看出,荀子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特点,以智慧引导,坚持勤奋求学,以及遵守礼仪等,为当代的教育提供了启发和指导。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知识的积累,以智慧和实践去塑造一个更优秀的人。

他认为智慧和道德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他的教育思想给当代的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性意义。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荀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劝学篇是他的一篇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并且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荀子对学习的态度所打动。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人类与众不同的特质,是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和娱乐分散注意力,但荀子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其次,荀子对于学习方法的探索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提出“明心见性”的观点,认为通过观察事物本质以及自我反思,可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心去感悟,积极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

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理解学问的真谛,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也被荀子强调修身养性的观点所深深触动。

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心性。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境界。

只有通过不断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刻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才能取得真正的学术成就。

毅力和恒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们才能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最后,我认为荀子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具体方法。

他鼓励我们通过模仿、观察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还强调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它们。

总结起来,通过阅读荀子的劝学篇,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我将秉持荀子的教诲,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荀子的教育思想化恶为善

荀子的教育思想化恶为善

荀子的教育思想:化恶为善作者:程俊英来源:《职业》2012年第04期教育目的荀子认为,性不可顺,情不可纵,应予以化导。

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必须受教育,教育能化恶为善。

所以他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者。

”即无论何人,本性虽恶,受教育后,均可变为像禹一样的贤人。

荀子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圣人。

《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如能努力不懈地学习,结果必胜过教师;最低限度,也能变成一个出于治、合于善的成人。

教育方法一、积久。

从恶性到为士,从士成圣人,这种功夫,不是能一步达到,需要每日学习,渐积而成。

荀子用许多譬喻来讲积渐功夫,他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与学习,才能成为士与圣人。

二、专一。

荀子既重视“学”,又极注意学者是否专心致志。

他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他认为,不专心什么也干不成。

三、实行。

荀子最恶空谈,而主张知行合一。

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人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已矣。

”荀子认为,教育与学习不是口耳记诵,必须入脑入心,变化个人的气质,改善自己的行为与生活,这才算真的学问。

学习途径荀子对学生训练的方法,是亲师、择友。

他说:“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

”他以为人的知识性格,多得之于交游,所以贤师良友十分重要。

渐染之法,莫善于师友:首先要亲师。

荀子重教,而执教者是老师,要具备尊严、耆艾、诵说、知微四种条件,才配做人师。

意思是,老师要有高尚的人格、丰富的阅历、明确的表达、深邃的分析等四种素质,他不仅主张读诗、诵礼,还主张人格感化。

【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劝学是荀子的第几篇

【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劝学是荀子的第几篇

【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劝学是荀子的第几篇荀子是古代最宏大的教育家之一,那么他的《(劝学)篇》,大家是否阅读学习了呢?《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舞学习。

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其次、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行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

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特地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荀子是古代最宏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同学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

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行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眠。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荀子劝学篇是一篇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文章,通过荀子的思考和呼吁,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认真、努力和追求完美的学习态度。

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感受益匪浅。

下面是我对荀子劝学篇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荀子看来,学习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无论贫富,无论才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追求知识的完美。

他告诫人们不要只看重外表,而要注重内涵,强调道德修养和智慧的培养。

这与现代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我们也正在强调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品德和知识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关心成绩和能力,更要注重人格和修养的培养。

其次,荀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长远价值。

他提到“入家门而随舅氏者,父母之敬也。

退而为乡黎者,兄弟之敬也。

”荀子要告诉我们,父母养育我们不易,我们应该用学习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兄弟之间也应该互相尊重和学习,以共同进步。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

这也让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和社会。

再次,荀子强调了学习的艰难性和长期性。

他说:“读书百子,其事必古、今、人物、言行。

”读书如此之多,其中所需的时间、精力和毅力是十分庞大的。

他用“百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艰难和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这让我深感学习的困难,但也告诉我学习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不可懈怠。

同时,荀子还说:“……学之道山难以穷也。

”山高难以攀登,学习之道亦然。

这告诉我们学习没有最终的结局,道路没有尽头,我们要有不断探索和努力的精神,不断在学习中成长,并以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学识面对世界。

最后,我想谈谈荀子对于“疑”,“问”,“问学”的看法。

荀子认为,学习应该有质疑和探索的精神,不懒于思考,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他提倡提出问题,反复追问,通过质疑和思辨,来寻求真理和提高自己。

这也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一种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不断追问,不断追求真理。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优选.)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重要意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与“教使之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客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

二、教育目的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他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是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这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继承。

荀子把人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

”俗儒是最低一等的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

雅儒不懂得法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也在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显得光明而坦荡。

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治理好国家。

三、教育内容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之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从大儒的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诵经”“读礼”的教育内容观。

具体说,应当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学习。

荀子《劝学》的知识汇总

荀子《劝学》的知识汇总

荀子《劝学》的知识汇总荀子《劝学》的知识汇总引言:《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荀子《劝学》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能帮助。

一、文学常识《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二、古今异义词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三、通假字并释义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四、活用情况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五、一词多义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善假于物也:对,向。

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见者远表修饰: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因果:而神明自得表承接:锲而不舍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

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荀子劝学篇原文与解析

荀子劝学篇原文与解析

荀子劝学篇原文与解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的《劝学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为您带来荀子劝学篇的原文和详细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荀子的思想。

下面是《劝学篇》的原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何可据而望其反影哉?齐物论者,其心载诸?容与!容与!唯圣人之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劝学篇》以荀子对学习与进取的思考为主题,通过对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短暂性的思考,对学习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全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在下文中将逐一为您进行解析。

首先,荀子以时间的流逝来引出学习的重要性。

他指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味着时间如同涓涓细流般逝去,不分昼夜。

这里荀子以时间的流逝来形容生命的短暂,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与进取。

接下来,荀子提出“何可据而望其反影哉?”这句话是对人们一味依赖他人而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批评。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主动的,不应该依赖他人,而是要勇于实践与探索。

然后,荀子引出了“齐物论者,其心载诸?容与!容与!”这是他引用了孔子的话语,呼吁人们要具备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他用“齐物论者”来描述那些能够客观、全面地观察事物并进行思考的人,强调了学习者需要具备的品质。

最后,荀子以“唯圣人之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作为结尾。

他通过对临渊羡鱼的比喻,告诫人们不能只满足于羡慕别人的能力与成功,而应该主动出击,通过学习与实践来获取知识与经验。

总结来说,荀子劝学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

他鼓励人们要抓住时间,主动学习并勇于实践,不依赖他人而能够独立思考。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不要只满足于观望和羡慕,而应该通过学习与实践来追求知识与成就。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原文解析,能够让您更好地了解荀子劝学篇的内涵和思想,并为您的学习和进取带来一些启示。

感谢您的阅读!。

论《劝学篇》中荀子的学习思想及启示

论《劝学篇》中荀子的学习思想及启示

论《劝学篇》中荀子的学习思想及启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西汉时因避讳汉宣帝刘询之名,改“荀”为“孙”(“荀”与“孙”古音相同),故又称孙卿。

荀子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精通《诗》《礼》《易》《春秋》,其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被称为“后圣”。

荀子提出性恶论,重视学习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在《荀子》一书。

《荀子》共三十二篇,最著名的当属《劝学》篇。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荀子到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下学宫”去求学。

稷下学宫是齐国一座古老的学校,田氏代齐的第三个君王齐桓公设立,在齐威王、齐宣王时达到鼎盛,历时长达130多年时间。

后来齐国为了招揽各国学者前来齐国讲学,在稷门旁开辟了大道,并给来稷下的学者以“列大夫”的头衔,让他们就国家治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供国君参考。

在齐宣王和湣王之世时,先秦各大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如法家的慎到(赵人)、道家的环渊(楚人)、阴阳家的邹衍(齐人),都到过稷下。

儒家的孟子(邹人)还见过齐宣王,向其宣传过他的“王道”。

不同派别的思想家在稷下学宫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以宣扬自己的主张。

荀子劝学论的思想光辉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逐渐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荀子》的教育观:劝学原文与译文

《荀子》的教育观:劝学原文与译文

《荀子》的教育观:劝学原文与译文《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作者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本文档旨在详细解析《荀子》中“劝学”篇的教育观,并附上原文与译文,以供参考和研究。

原文劝学篇开篇即提出:“学不可以已”。

荀子认为,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人应该不断研究,直至生命终结。

他主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在说明,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超越老师,知识是可以通过传承而不断发展的。

荀子进一步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君子之学也,入乎耳,存乎心,察乎言,明乎道。

”研究应该从听入手,存于心中,通过言语来观察,最终理解其中的道理。

研究的过程是“闻见知行”的统一,即听、见、知、行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荀子还强调了实践在研究中的重要性:“知之而不行,等于不知。

”他认为,知识如果不能付诸实践,那就等于没有掌握。

因此,研究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有实际行动。

最后,荀子提出了“劝学”的方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即要广泛研究,坚定信念,恳切提问,深入思考。

译文研究永无止境。

荀子强调,无论是谁,都应该不断地研究。

他比喻说,蓝色是从青色中提取出来的,但它的颜色比青色更深。

这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超越老师,知识是可以通过一代代传承而不断进步的。

荀子解释了研究的真正目的:研究应该从听觉开始,然后存入心中,通过语言来观察,最终理解其中的真理。

研究的过程包括听、见、知、行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他还指出,实践在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是知道,而不去实践,那就等于不知道。

”他认为,知识如果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那就没有真正掌握。

荀子提出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广泛研究,坚定信念,恳切提问,深入思考。

”这是他对于如何劝诱人们研究的建议。

结论《荀子》中的“劝学”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荀子的教育观强调研究的持续性、实践性、方法性,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中仍然需要坚持和发扬光大的。

荀子《劝学篇》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荀子《劝学篇》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荀子《劝学篇》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荀子认为,教育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根基,他致力于发展一种理论和实际上的重视教育的新社会伦理。

他提出,“学习的根本得力于勤奋,习惯的根本是学习”。

他提倡以“知行合一”为原则,即把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让学习者根植于真理和正义,重视仁、义、礼、智、信这五个道德准则,从而传承出一种新的文明信念,服务于社会和民族的发展。

荀子《劝学篇》对当代教育提出了多重启示。

首先,有效的教育应以激励学习、遵守恒心、爱学习及向上追求为理念,从而打造学习优势和终身发展能力。

其次,因材施教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要公平对待孩子们,尊重孩子的爱好,关注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给予充足的精神引导。

此外,重视孩子探究智力潜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孩子培养素养和家政素养,增强孩子面对挫折和磨炼的能力,从而培养孩子的品格,为孩子的美好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荀子教育思想为当代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将知行合一理念奠定为当代教育理论的基础,让孩子重视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体会比记忆更重要,提倡知行统一。

同时教育要引导孩子,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孩子,尊重他人。

荀子劝学篇美篇

荀子劝学篇美篇

荀子劝学篇美篇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其在《荀子·劝学篇》中阐述了强烈的学习之道,称为美篇。

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而实用的启示。

荀子在美篇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讲出了学习的核心,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和温习旧知识,才能掌握新知识。

这就像是搭积木一样,如果没有打好基础,搭起的高楼也会随风而倒。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基础知识,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加强对旧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在美篇中,荀子提出学习的三个阶段,即“学、思、行”,提醒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思考并付诸实践。

在学习第一个阶段时,我们要认真听讲,勤奋记笔记;在思考阶段,我们要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自己可行的行动方案;在行动阶段,我们要将思考变为实践,把知识用于工作和生活中。

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

荀子在美篇中还强调了对学习态度的重视,他写道:“非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非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努力。

无论是小的知识点还是大的知识体系,都需要我们积攒和积累。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该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积累,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总之,荀子的美篇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学习上的重要原则。

我们应该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思考和尝试实践,坚持不懈,才能真正学好知识,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因此,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持续而坚定不移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篇》解读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篇》解读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篇》解读作者:曾强张传燧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5年第02期摘要:《荀子·劝学篇》是最早论述学习的名篇,它提出“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观点,其实质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观,这些观点对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借鉴意义。

研究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存在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深入、缺乏写作训练的弱点。

借鉴《荀子·劝学篇》的学习思想,研究生应采取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勤于写作等学习策略来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荀子·劝学篇》;“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研究性学习;问题与策略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2-0107-05收稿日期:2014-09-18作者简介:曾强(1983-),女,湖南新邵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与学前教育研究。

《荀子·劝学篇》是中国最早专论学习的名篇,提出了“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研究性学习思想。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阶段,研究性学习是研究生学习区别于本科生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

针对目前研究生学习存在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深入、缺乏写作训练等问题,我们应当借鉴《荀子·劝学篇》的学习思想,采取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勤于写作等策略推进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

一、“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篇》学习的思想《荀子·劝学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这个过程反映了接受外在信息、知识内在加工、形成行为能力、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学习过程,是符合教育学习规律的。

第一步是“入乎耳”。

学习,首先要从感觉经验开始,对外在客观信息,应当通过感觉器官进行接收。

荀子虽然主张人性本恶,但却有可以知善、可以从善的质地和能力,而且都有达到“禹”的可能性①。

劝学原文和翻译

劝学原文和翻译

劝学原文和翻译《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劝学的原文及翻译,读劝学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助到你!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导读:荀子《劝学篇》读后感1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传世名篇,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

其中“学不可以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等都是此文开宗明义的核心观点,它告诫世人都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做一个刻苦学习、善于学习的人。

古人云:“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

”、“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

”意思是讲,从学习中产生管理国家的学问,管理国家的学问是学习的实施。

管理国家的人不学习,就无法度可以遵循奉守。

领导干部素质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拥有的知识。

领导干部掌握的知识越多,并善于应用,其思想就越解放,眼界就越宽广,胸襟就越开阔,品德就越高洁,这样才会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才会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加富有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勤奋学习,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

学习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多储存一份知识,生命就丰富一分。

知识储备愈丰富,其向外向上感染他人的张力和胆识就愈明显。

身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坚持把勤奋学习作为一生的习惯来培养,作为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一是要保持“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不断否定。

作为在事业里负有重要职责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要看到自己知识的差距。

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尝试归零的感受,在永不满足中不断获取知识的力量。

二是要做到勤于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也。

求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要保持刻苦执着的学习精神,发扬“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精神,才能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三是要拥有开阔胸襟。

“海纳百川,有容及大。

”,具有开阔的心胸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境界。

人们总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磨练自身、克服不足、不断进步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善于向他人学习、向他人合作,境界方能提高,思维方能开阔。

论荀子《劝学篇》的道德理想

论荀子《劝学篇》的道德理想

高, 有所创新 。 始乎诵经, 要“ 终乎读礼,“ ”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 ,
在 遍读 经 书的基 础上 , 一个 可 以垂范 后世 的圣人 。 子这样 的 成为 荀
样, 必须有所 选择 , 一点 对于事业 能否成功非常重要 。他说 : 这 “ 南方有鸟焉 , 日蒙鸠 , 名 以羽为巢 , 而编之 以发 , 系之苇苕 , 风至 苕折 , 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 , 所系者然也 。 如果榜样本身有问 ”
2 4 —
2 1 年 5期 0 1
嵌 xiJiovu・ oi o 放有. i 高教 San a ha Ga a
崇礼 的结 果 。

化 艺 术
必 须 从 脚 下 的小 事 做 起 。 以 , 说 :积 土 成 山 , 雨 兴 焉 ; 水 所 他 “ 风 积
理想感 召别人 , 映周 围, 辉 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 这都是君子遵 法
确立 了心 目中道德理想的楷模和事业成功 的榜样 ,君子才能远 离邪恶偏狭 , 进人 中正不二的至高境界。 苟子把君子道德修养的
成 败 , 接 与 榜 样 的好 坏 联 系在 ~ 起 , 出 :蓬 生 麻 中 , 扶 而 直 指 “ 不 直; 白沙 在 涅 , 之 俱黑 。 ” 果 选 择 错 了学 习 的榜样 , 会毁 弃 与 如 就 君 子 的前 程 , 费 君 子 的 时 间 , 致 他 人 的 嫌恶 。 浪 招
君 子 修 养 自身 , 正行 为 , 端 融会 贯 通 儒 家 经 典 的 关 键 , 是 君 子 遵 也 守 社 会 秩序 , 尚政 治清 明 的关 键 。君 子读 书再 多 , 识 再 广 , 崇 见 也
君子 的风范 , 才可 以与之交往 , 而那些道德修养不够的人 , 则应该

荀子的劝学

荀子的劝学

荀子的劝学荀子,名冯,字卿,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人。

他对于劝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他的劝学理念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以荀子的劝学思想为主题,探讨他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论,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荀子提出了“尽心,广学,好问”三个方面的劝学原则。

首先,尽心是指学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专注。

荀子认为,学习是一项认真而严肃的事情,只有用心去学,才能收获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其次,广学是指要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和知识领域。

在荀子看来,知识的积累应该是兼收并蓄的,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而是要贯通各个领域,形成全面的学识体系。

最后,好问是指在学习中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提问并主动探求答案。

荀子认为,只有不断地追问和思考,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

荀子在《劝学篇》中强调了勤学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积累和提升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勤奋学习,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他指出:“学贵勤”,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荀子提倡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不断地完善自己。

他曾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之,万夫莫敌;志不立,终是”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才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此外,荀子还提到了自律和规划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需要有计划并且有条理地进行,不能盲目地学习。

他说:“如磨刀,顾绀之害;如琢玉,顾瑕之害”,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自省和修正,保持自律,才能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荀子还提到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人的成全和个人的完善。

他说:“学不为己,多为己”,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且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智慧用于社会和他人的帮助。

荀子认为,只有站在更高的道德和伦理的高度,才能够实现人的真正的价值。

总的来说,荀子的劝学思想凝聚了他对于学习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他在劝学中强调了全身心的投入、广泛涉猎、好奇求知、勤学毅力、自律规划以及将学习与道德伦理相结合的重要性。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荀子劝学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散文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学风格,影响了许多后世的读者。

在这篇文章中,荀子通过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的探讨,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首先,荀子在劝学篇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学者以学为务,以道为功,以德为行。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获得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在当今社会,知识是最宝贵的财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应该像荀子所说的那样,把学习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

其次,荀子在劝学篇中还提出了一些学习的方法。

他说,“学者之务,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以及造福他人。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要关心他人,要追求至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荀子还强调了学习的方法,他说,“学者不可以不学也,学者不可以不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

最后,荀子在劝学篇中还提出了一些学习的态度。

他说,“学者不可以不知也,学者不可以不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只有积极向上,才能不断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要坚持不懈,不断努力。

同时,我们还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

总之,荀子劝学篇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重要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与“教使之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客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

二、教育目的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他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是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这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继承。

荀子把人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

”俗儒是最低一等的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

雅儒不懂得法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也在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显得光明而坦荡。

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以
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治理好国家。

三、教育内容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之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从大儒的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诵经”“读礼”的教育内容观。

具体说,应当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学习。

他对五经的教育作用都做了分析。

他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所以说“学至乎《礼》而止矣。

”《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其教育作用很大。

礼使上下有别,乐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由学、思获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分,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

这是“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最大区别。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