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合集下载

题李凝幽居古诗词原文及注释

题李凝幽居古诗词原文及注释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言:指期约;不负言:决不食言。

③.题:写。

幽居:僻静的居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似山石在移动。

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再来拜访,决不食言。

赏析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任京兆尹〔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答复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

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赏析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赏析《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鉴赏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

全诗只是写他拜访友人未遇这样一桩生活琐事,它之所以流传人口,主要在颔联。

首联描写友人幽居环境:一条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别的人家。

用笔轻淡、洗练,已点醒诗题中的“幽居”二字,暗示出李凝是一位隐士。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

句中的“ 僧”,是作者自称,作者早年曾皈依空门。

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即北宋诗人苏轼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是也。

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

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

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

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

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

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

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

贾岛具实回答。

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二人遂结为诗友。

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

《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原文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⑴池边:一作“池中”。

⑴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⑴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⑴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

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

“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意思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意思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意思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这首诗主要是写李凝的山居生活和他对自然的感悟。

诗中描绘了李凝居住在清幽的山林之中,远离喧嚣的尘世,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和宁静。

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李凝幽居生活的羡慕
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第一句“山中自有钟声响”,描绘了李凝居住的地方是在山中,而且这里
有钟声响起,这是因为这里离人烟很远,所以才能听到钟声。

接着诗中写到“林间
无世事,时闻耳边霜”,这句话表现了李凝居住的环境非常清幽,没有世俗的烦扰,只有自然的声音,如秋霜的声音。

诗中的“一炉香烟喜自燃”是指李凝的生活简单而自在,他的一切都能够自食其力,不需要外界的支持。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描写李凝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

比如,诗中的“忙来慵去何由定,长风破浪会有时”表现了诗人希望通过李凝的例子来告诉人们,人生需要有自己的节奏,需要在繁忙之中寻找宁静,才能够真正地体会生命的意义。

总的来说,《题李凝幽居》这首诗主要是写李凝的山居生活和他对自然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和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自
然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

题李凝幽居古诗赏析

题李凝幽居古诗赏析

题李凝幽居古诗赏析《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题李凝幽居古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题李凝幽居》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贾岛。

其全文古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前言】《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

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注释】⑴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

⑵少(shǎo):不多。

邻并:邻居。

⑶池边:亦作“池中”。

⑷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⑸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⑹去:离开。

⑺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翻译】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题李凝幽居》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

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

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朝代】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标签:
小学古诗情感其他唐诗三百首思归译文注释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
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古诗词鉴赏《题李凝幽居》

古诗词鉴赏《题李凝幽居》

古诗词鉴赏《题李凝幽居》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注释少(shǎo):不多。

池边:一作“池中”。

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

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

“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古诗赏析

《题李凝幽居》古诗赏析

《题李凝幽居》古诗赏析《题李凝幽居》古诗赏析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年代:唐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赏析: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题李凝幽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李凝幽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李凝幽居原文、翻译及赏析题李凝幽居原文、翻译及赏析题李凝幽居原文、翻译及赏析1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翻译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注释少:不多。

池边:一作“池中”。

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

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

“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题李凝幽居原文及赏析

题李凝幽居原文及赏析

题李凝幽居原文及赏析题李凝幽居原文及赏析原文: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翻译: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题李凝幽居》诗意细读

《题李凝幽居》诗意细读

《题李凝幽居》诗意细读贾岛,中唐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至洛阳,以诗得韩愈赏识,遂为其门下。

在韩愈劝说下,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主薄。

开成五年,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8年),在普州去世。

贾岛擅长五律,由于一生坎坷苍凉,所咏诗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幽独愁苦之情。

又由于贾岛诗奇僻清峭的风格,所以常给人以枯寂阴暗之感。

但贾诗中也有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

如“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寄朱锡口》);“芦韦声兼语,芰荷香绕灯”(《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尤其是《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堪称为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代表作。

《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幽居周边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小园的周边,无人家居住。

起首简洁两笔突出人居之幽,同时又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诗人月夜来访: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诗人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或许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许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

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

要说首联刻画了李凝幽居的孤独之幽,那么颔联就刻画了清美的环境之幽,同时又为尾句“幽期不负言”的全诗主旨张本。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采用诗中常见的跳跃法直接写游园。

“桥”字承上“池”字,“野”字承“草径入荒园”中的“荒”字;“过桥分野色”再度突出李凝居所的幽独,但于幽独中又见出清美。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显然指石根云气。

因此颈联两句的意境为:荒园内有色彩斑斓的原野,月下“过桥”将野色分向两边,随着微风不断荡漾;荒园内有石山,“移”步登山,触动石根云气,晚风轻拂,仿佛薄雾从脚下涌起。

题李凝幽居文言文翻译

题李凝幽居文言文翻译

原文:李凝,字义山,唐代诗人也。

性好山水,不乐尘俗。

尝筑室于嵩山之下,结庐而居,以幽静自适。

时人号为“嵩山隐士”。

凝居处简陋,不事雕琢。

屋仅三间,竹篱环绕,松柏掩映。

门前一泉,清澈见底,潺潺流响,如鸣琴。

室内布置,简朴无华,唯有一琴一榻,足以蔽风雨,御寒暑。

凝常抱琴于怀,以山水为邻,以松柏为友,悠然自得,不知人间烟火。

凝性好静,不喜与世相争。

每至晴日,则披衣步出,徜徉于山水之间,听鸟鸣山清,观鱼跃水波。

或于树下对酒当歌,或于石上题诗抒怀。

遇有知己来访,则开门迎之,把酒言欢,谈笑风生。

凝虽隐于山林,然心系天下,常以诗抒发胸臆,寄托抱负。

一日,有客自远方来,谓凝曰:“君隐于此,何不与世相争,以求显达?”凝答曰:“人生如梦,浮生若寄。

吾性好山水,不欲为名利所困。

山水之间,自有天地之大美,何须争名逐利,以自扰其心?”客闻之,默然良久,然后叹曰:“君真高士也!”凝居幽居,虽不求名利,然其诗名远扬。

时有名士杜牧,慕凝之才,特来拜访。

相见之下,谈诗论文,相得益彰。

杜牧赠诗一首,曰:“幽居嵩山下,抱琴对松柏。

尘世纷扰中,独守山水清。

”岁月如梭,凝年事已高,然精神矍铄,不减当年。

一日,凝步出山门,忽见一老者,须眉皆白,背负竹篓,缓缓走来。

凝知此人为山中来客,遂上前施礼,请教姓名。

老者笑曰:“吾乃山中来客,名无名,姓无姓,来此山中,只为寻一幽静之地,以安度晚年。

”凝闻言,心中一动,遂邀老者同至其居。

自此,二人结为忘年之交,共度余生。

李凝幽居,虽隐于山林,然其生活情趣,足以为世之楷模。

其人其事,流传后世,成为千古佳话。

译文:李凝,字义山,是唐代的一位诗人。

他热爱山水,不喜欢尘世的喧嚣。

曾经,他在嵩山脚下建造了一座房子,居住在那里,以幽静自得。

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嵩山隐士”。

李凝的居所简陋,不追求奢华。

房子只有三间,用竹篱围起来,松柏环绕。

门前有一泉,清澈见底,泉水潺潺,如同弹奏的琴声。

室内布置简单,只有一把琴和一张床,足以遮风挡雨,抵御寒暑。

习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习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习题李凝幽居的诗意习题李凝幽居的诗意《习题李凝幽居》做者:贾岛本文:忙居长邻并,草径进荒园。

鸟宿池边树,尼敲月高门。

过桥分家色,移石动云根。

久来借去此,幽期没有负言。

正文:一、长(shǎo):未几。

二、池边:一做“池外”。

三、分家色:山家风光被桥离开。

四、云根:前人以为“云触石而熟”,故称石为云根。

那面指石根云气。

五、幽期:工夫十分冗长。

负言:指食言,没有实行诺言,得疑的意义。

诗意:悠忙天住正在那面很长有邻人去,纯草丛熟的巷子通背荒芜小园。

鸟儿自在天栖身正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高和尚邪敲着庙门。

走过桥来瞥见旷野诱人的风光,云手正在飞舞山石也仿佛正在挪动。

尔临时分开那面然而借会归去,按商定的日期取伴侣一同显居。

赏析:那尾诗以“鸟宿池边树,尼敲月高门”一联着称。

齐诗只是抒写了做者走探友人李凝已逢那样一件觅常大事。

尾联“忙居长邻并,草径进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脚法,刻画了那一幽居的四周环境:一条纯草讳饰的巷子通背荒芜没有乱的小园;远旁,亦无人野寓居。

浓浓二笔,非常归纳综合天写了一个“幽”字,表示没李凝的显士成分。

“鸟宿池边树,尼敲月高门”,是向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那二句诗,精看有些隐晦。

诗人固然不成能连夜早宿正在池边树上的鸟皆能看到。

其真,那邪睹没诗人构思之巧,用口之甜。

邪因为月光皎洁,鸦雀无声,因而老衲(或许即指做者)一阵细微的敲门声,便轰动了宿鸟,或是惹起鸟儿一阵没有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外飞没转了个圈,又栖宿巢外了。

做者捉住了那一瞬即逝的景象,去描写环境之清幽,响外寓静,有出乎意料之胜。

倘用“拉”字,固然出有那样的艺术效因了。

颈联“过桥分家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归回路上所睹。

过桥是色调美丽的旷野;早风沉拂,云手飘移,好像山石正在挪动。

“石”是没有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韵味。

那所有,又皆覆盖着一层明净如银的月色,更隐没环境的做作淡泊,幽丽诱人。

首联”久来借去此,幽期没有负言“,表白诗人没有负回显的商定。

题李凝幽居译文

题李凝幽居译文

题李凝幽居译文李凝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典雅高远,深刻内敛,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其中,有一首《幽居》诗,描写了诗人在幽静的山居中的生活情趣和思考,充满了诗人的感慨和心境。

下面是我的译文,希望能够传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幽居李凝清溪流水在门前,竹林深处有幽居。

幽居无事常自乐,清风明月共悠悠。

译文:清澈的小溪在门前流淌,深深的竹林中有一处幽静的居所。

这里没有烦琐的事情,我常常自得其乐,和清风明月一起悠闲自在。

评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幽居中的生活情趣和心境。

诗人选择了清溪和竹林作为幽居的背景,这是因为这两个元素都具有清新、自然、深邃的特点,能够让人感受到山林的幽静和宁静。

诗人用“清溪”和“竹林”来描绘幽居的环境,传达出诗人追求自然和宁静的心境。

诗人在幽居中的生活是自得其乐的,他没有繁琐的事情要处理,也没有烦恼和纷扰。

他可以和清风明月一起,享受自由和宁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

这种生活方式是诗人向往的,也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

诗人用“自得其乐”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出他对自由、自在和自主的向往。

诗人在幽居中的生活还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和物质,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用“清风明月”来比喻自己的心灵,表达了他追求纯洁、明亮和自由的心境。

他认为,只有在宁静和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总之,李凝的《幽居》诗,是一首充满了生命力和思想性的诗歌。

诗人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自由和美好的画卷,展示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种精神启迪和人生指南,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领悟。

《题李凝幽居》古诗解读

《题李凝幽居》古诗解读

《题李凝幽居》古诗解读李凝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作充满了深情和细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对李凝幽居的描写和感悟,展现了她内心深处渴望自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题李凝幽居》全诗共四句,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诗以景写人,首句为“绿阳幽居松竹间”,通过描绘幽静的生活环境和袅袅的松竹,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静祥和的画面。

接下来的三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心灵感悟的结合,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于幽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二句写道:“白帝连天浩渺间”,以“白帝”这一神秘而崇高的形象来形容幽居的所在地,扩大了幽居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句以“石舍清扬雨露滴”来描绘幽居中的石舍,清新自然,与外界的环境相融,同时也暗含了幽居者的追求与坚持。

最后一句以“灵仙新燕双归隐”为结尾,以灵仙的形象来象征幽居者,表达了对自由和追求真理的向往与祝福。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巧妙结合,将对李凝幽居的描绘与自我寻求相结合,既抒发了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这首诗展示了李凝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折射出她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不甘。

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身的情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创作出了一幅与众不同的画面。

她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对自我内心高远和对真理追求的体现。

这首诗的主题也可以理解为追求自由与真理。

李凝通过对幽居的描绘,寄托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她希望通过远离尘嚣的幽居,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同时,她也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在幽居的生活中,李凝寻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她追求真理,寻找生活的真谛。

总之,《题李凝幽居》这首古诗通过对幽居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由和追求真理的渴望与向往。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巧妙结合,诗歌传达了自由、宁静、真理追求的主题。

这首诗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意境,使之成为李凝诗歌中的一颗明珠,也是唐代女诗人文学瑰宝的一部分。

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

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

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
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
《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题李凝幽居的'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
题李凝幽居
唐代: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注释
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题李凝幽居全文注释赏析

题李凝幽居全文注释赏析

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鉴赏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的古诗

题李凝幽居的古诗

题李凝幽居的古诗
原文:
题李凝幽居
唐代: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注释
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题李凝幽居古诗讲解

题李凝幽居古诗讲解

题李凝幽居古诗讲解原文: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重点字词解析】①幽居:出静的居趾,指隐居处。

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以上两甸说,过桥是葱绿的原野,云彩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③幽期:秘密的期约,这里指归隐之约。

以上两句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其同归隐韵期约。

【《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注重锤炼字句,苦吟成癖,自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题诗后》)。

正因为他作诗极用心力,一往情深,有许多名句被人传诵,如:“独行潭底髟,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寄朱锡珪》)、“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等。

这首《题李凝幽居》就是用力于诗的一个著名例子,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尤见功夫。

关于这两句还有一外饶有趣味的故事。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刘公嘉话》说: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日:“作‘敲,字佳矣”。

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久为传诵的一段佳话,由此后世遂称斟酌字句,反复考虑为“推敲”。

这两句诗确实非同凡响,诗人抓住月夜鸟归栖、月皎洁这一特定时刻,写出了环境的幽静。

“敲”字以动衬静,刻画出僧人小心翼翼地扣动门扉、倾听里面动静的专注神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梅尧臣贾岛诗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首诗写草径、荒园、野色、云根、池边树、月下门,均为寻常景物,诗人却能将其巧妙组合,融成清奇的境界。

这也充分说明即使没有超凡的才气,“苦吟”同样可以创作出打动人心、为人激赏的奇句佳篇。

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鉴赏

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鉴赏

贾岛《题李凝幽居》唐诗鉴赏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李凝:贾岛的友人,生平不详。

幽居:幽静雅致的居处。

邻并:一起居住的邻居。

分野色:分享原野上的景色。

移石:山顶云脚挪动,仿佛山石在移动。

幽期:幽雅的约定。

不负言:不违背约言。

赏析:
诗人的住宅幽远深旷,但他却很喜欢这里,因为这儿可以安静地思考,悠闲地品味着逃离世俗的'超脱滋味。

偶而来一位诗僧,披一身月色,奇文共赏,棋子闲敲,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很满意,可以在闲适之中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息,脱离尘嚣的纷扰,因为他毕竟是位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题李凝幽居》
作者:贾岛
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1、少(shǎo):不多。

2、池边:一作“池中”。

3、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4、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5、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诗意: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
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
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
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
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着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