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期末总结(纯手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叶虫(寒武到二叠)

三叶虫的演化和地史分布:

分布时限:寒武至二叠

繁盛:寒武,统治地位

退居次要:奥陶

急剧衰退: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只留少数类别

绝灭:二叠末

演化:

早寒武世三叶虫: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且为锥形,鞍沟明显,眼叶发育且靠近头鞍,胸节肋刺发育

中晚寒武世三叶虫:尾甲变大,异尾型,胸节减少,头鞍变短,多内边缘,眼叶变小,鞍沟数量减少且很少穿过头鞍

奥陶纪三叶虫:尾甲更大,等尾甚至大尾型,胸节更少,8到9节,头鞍向前扩大,鞍沟背沟颊沟都不发育

志留至二叠三叶虫:急剧衰退

二、笔石动物(分类位置未定,为奥陶志留的标准化石)

主要分两大类:

树形笔石:树枝状,底栖固着

正笔石:列式,漂浮——指相化石;只有正胞

硬体构造: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

胞管:第一个胞管由亚胎管上的小孔长出,分为正胞,副胞,茎胞

始端为近胎管一侧

共通管在背部连接各个胞管

笔石的演化以正笔石的比较清楚,正笔石是由树形笔石演化而来,正笔石的演化如下:

无轴到有轴,双列到单列,胞管由简单到复杂(直管状到内弯到外弯),多枝到少枝,生长方向由下垂到上攀

笔石的保存岩性:在各类沉积岩中,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指相化石

笔石大量保存在黑色页岩中,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闭塞

笔石的地史分布:

始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少数延续到早石

炭世绝灭,笔石类全部绝灭。

三、腕足动物(寒武纪到今天)

定向:(背上前下)

正视铰合向上,开口向下,上部为后,下部为前

侧视先背后腹

前视开口朝前,上背下腹

外壳构造——后部构造

内部构造:铰合构造,主突起,支腕构造(腕基,腕棒,腕带,腕螺)铰合构造:

腹:铰齿、牙板、匙形台(牙板相向延伸相连)、中板(匙形台下

的支撑构造)、

背:铰窝(牙槽)

背壳内部构造:

(主突起为背壳中央的突起,

为闭壳肌附着点) 背壳内部构造之支腕构造: 分为腕基,腕棒,腕带,腕螺 (腕螺有三种类型,石燕贝型, 无窗贝型,无洞贝型) 腕足类的分类方案:

无铰纲 有铰纲 演化方向:

铰合从无到有,支腕构造逐步复杂化(从腕棒到腕带到腕螺),壳质成分从几丁磷灰质到钙质 腕足背腹壳的区别:

(腕足对海水性质,盐度和深度都有要求,与珊瑚等共生,在各类沉积岩中均有分布,以灰岩,泥灰岩为主) 腕足动物的地史分布:

始于早寒武世

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

二叠末急剧衰退

进入中生代,虽然数量还较多,但明显衰退,软体动物大发展

新生代,腕足面貌已接近现代

四、软体动物之双壳纲(早寒武到今天)

有铰合构造,有齿,齿在演化中分异为主齿和侧齿

壳的定向与测量:

分左右壳,背腹单独定(铰合构造),先定前后。喙指向前方,壳饰由喙向后方扩散;一般后部比前部长;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足丝凹口在前。(度量:壳高,壳宽,壳凸)

腹背:两壳铰合一方为背,开口一方为腹

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足丝凹口在前,优先判断耳大小)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为左壳,右侧为右壳

地史分布:

最早出现在早寒武世,中生代迅速发展,新生代达全盛,延续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早奥陶,晚二叠,晚三叠,晚白垩(几次绝灭事件)

地层划分意义:

古生代的瓣鳃类在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中作用较小,中生代以后的瓣鳃类在地层划分和对比及确定沉积相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陆相地层,淡水瓣鳃类的作用更加明显。

值得注意的演化历史中的两个现象:(主要出现在灰岩中)

1、双壳纲和腕足在地史中互为消长,是由共同的生活习性引起的

2、双壳在泥盆纪进入淡水后,是中、新生代淡水无脊椎动物的主

要门类,其壳饰壳形都较简单,而海生类型则要复杂得多

双壳与腕足的区别:

五、软体动物之头足纲(全海生食肉)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高级,发育最完善的一个纲

分为:

外壳亚纲:地史意义最大,如鹦鹉螺类,菊石类

内壳亚纲

壳的定向:

区分前后,腹背,腹弯,体管靠近腹侧

壳的定向:

在直壳和弯壳中,壳尖端为后方,开口为前方。在平旋壳中,开口为

前方,胎壳为后方,(内侧为背) 壳体的基本构造 角石类切面如下图

(体管=隔壁颈+连接环) 缝合线:头足动物的隔壁边缘与 壳壁内面相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缝合线在分类和演化上都具有

重要意义,一般在外壳表皮剥去

后才能看到缝合线

(缝合线向前弯曲的部分为鞍,

向后弯曲的部分为叶

缝合线的构造

缝合线的类型

鹦鹉螺型: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鞍叶之分

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混圆状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多,形态完整,常呈尖棱状

齿菊石型:鞍部完整圆滑,叶再分为齿

菊石型:鞍叶再分化出许多小齿

地史分布及演化:

头足的演化趋势:

六、软体动物之腹足纲(螺,寒武到现代)

腹足动物在幼年初期,其内脏器官和外壳都是两侧对称,到幼年后期,内脏器官发生扭转,同时外壳也开始扭转,形成了不对称的体制,这是腹足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螺壳的定向:壳顶向上,壳口

面向观察者,壳口在旋轴右侧为右

旋壳,在左侧为左旋壳。壳顶,壳

底,腹背。

根据呼吸器官可以分类为:

前鳃亚纲,后鳃亚纲,有肺亚纲

化石种类最多的是前鳃亚纲,分为

古腹足目,中腹足目

演化和地史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