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期末总结(纯手打)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总结
古生物地史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2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他物质记录。
3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与遗迹。
4化石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
石化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矿物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胞可以被保存下了)、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5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一、生物本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主要是由矿物组成的,能够比较持久抵御各种破坏作用。
二、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死后尸体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化石的保存和形成。
三、埋藏条件,生物死后,掩埋的沉积物不同,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
四、时间条件,只有生物死后迅速被埋藏起来才有可能被保存为化石。
五、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6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是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古代生物知识点总结
古代生物知识点总结1. 古代生物的分类古代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
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2. 古代生物的进化古代生物的进化受到环境适应、遗传变异、物种选择和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生物通过进化适应了不同的环境,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种类。
3. 古代植物古代植物主要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和叶等器官,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在子房表面,而被子植物的种子由子房包裹。
4. 古代动物古代动物主要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具有神经节和弹性支持器官,脊椎动物具有脊骨和脑等器官。
5. 古代生物的灭绝许多古代生物在生物地理、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灭绝。
例如,白垩纪末期,一些恐龙和其他古代生物因为原因而灭绝。
6. 古代生物的化石古代生物的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依据之一。
化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遗传变异和进化过程等信息。
7. 古代生物的生态系统古代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包括陆地、海洋、淡水和沼泽等。
古代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共生、竞争和共存等方式相互影响。
8. 古代生物的地质时代古代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质时代中,包括古元古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和新生代等。
9. 古代生物的生命活动古代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营养摄取、呼吸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等。
古代生物依赖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与环境相互作用。
10. 古代生物的地质分布古代生物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中,包括北极、南极、大洋、大陆和火山等。
总之,古代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态环境和地质时代等信息对于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和地球演化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古代生物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古代生物学专业知识点总结古代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的学科,主要研究古生物的起源、进化和演变,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古代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化石、古代生物体化石、遗传物质等。
下面是古代生物学专业的知识点总结:一、古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 古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古代生物学是研究古生物的发展和演化的学科,起源于18世纪中期。
19世纪和20世纪的古代生物学迅速发展,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研究领域得以拓展。
2. 古生物的分类学:古生物的分类分为古植物学和古动物学,古植物学主要研究真核植物、藻类等植物化石,古动物学主要研究古动物体化石。
3. 古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古生物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观察化石、化学分析、地层学分析、石头实验等多种手段。
二、古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础1. 进化论:生物的演化和起源是古代生物学的研究重点。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机制演化而成的,进化论成为了生物学的一支重要理论。
2. 古生物地层学:地质学的发展对于古代生物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各种地质方法的应用,可以确定生物化石的地层分布和年代。
3. 生物地理学: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环境对于古生物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为古代生物的演化和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三、古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方式,有助于研究古生物的生态环境和演化历程。
2. 化石的分类和鉴定:对于不同种类的化石的分类和鉴定,是古代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包括对古植物和古动物的分类鉴定。
3. 化石的地层分布和时代确定:通过地层学的方法确定化石的地层位置和所处的时代,有助于了解古生物的演化历史。
4. 古生物的演化和起源:研究古生物的演化和起源,包括各种古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演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5. 古生物的生态环境:通过化石的分布和生物地理学的方法,可以了解古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这对于了解古生物的演化和生活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生物学总结
- 古生物学总结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迹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第一部分化石与古生物学一、化石的定义化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第二部分化石的形成一、化石的形成条件生物条件—硬体最有利,软体易腐烂分解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短时间条件—时间长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弱,石化作用二、化石的石化条件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改造而形成的话是作用。
1、矿质成天作用2、置换作用3、碳化作用第三部分化石的类型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
模铸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生活、活动的遗迹和遗物,如觅食迹、脚印、卵等。
化学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有机质,如氨基酸等。
第二章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一、首先,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标准化石:生存时限短、分布广、保存好、易发现的化石为标准化石。
指相化石:能够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
化石层序律: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二、其次要了解古生物的命名,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来建立。
生物的各级分类学名采用拉丁语或拉丁化语表示。
单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属(亚属)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二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种的学名用两个词表示,属名+种名三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亚种的学名用三个词表示,属名+种名+亚种名优先律:任何分类单位的正确名称是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
古生物的的分类体系:·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第三章古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身体不具备脊椎动物的总称。
古生物演化知识点总结
古生物演化知识点总结古生物演化是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交叉领域,通过研究古代生物种群的化石和遗传物质,揭示了生物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在这片文章中,我们将概括古生物演化的主要知识点,从古生物的起源到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特征。
起源和进化古生物学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生命起源的动态过程。
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和化石记录,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包括生命的起源可能发生在海洋中,也可能源自外星生命体。
通过分析早期生命形式的遗传物质和化石,科学家们试图探索生命是如何从简单的有机分子发展成复杂多样的生物系统的。
古代生物的化石记录显示了生物演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古代生物化石的分类、比较和研究,揭示了古代生物的形态、行为和生态环境。
古生物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包括古代生物的起源、演化历史和遗传变异。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基因组演化、群体动态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生物演化的模式和机制涉及到基因组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种群演化。
地质时代和生物演化地质时代的演变对地球上的生物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这些变化对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地质记录和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演化历史和地球环境的变迁。
地球的形成和地质时代的划分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地球的形成和地质学变迁影响了地球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通过对不同地质时代的化石记录和地层地质的研究,古生物学家们可以还原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地质时代有很多重要事件,如生命的出现、陆地生物的起源、大规模灭绝事件和生物的爆发性演化。
这些事件对地球上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生物的演化和多样化。
古代生物的形态和生态适应古生物学通过研究古代生物的形态和生态适应,揭示了生物演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古代生物的形态和功能适应反映了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适应性变异。
不同时期的生物知识点总结
不同时期的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涉及到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生物学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面将从不同时期的生物知识点进行总结,从古代生物学的起源,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全面了解生物学知识的发展历程。
古代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古代生物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出现之前。
在古代,人们对生物的认识主要是基于观察和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物学知识也逐渐得到了积累和传承。
在古代,人们对于生物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 物种分类:古代人们开始对生物进行分类,将生物按照形态、习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最早的分类系统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他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分类。
2. 解剖学知识:古代人们通过解剖动、植物,逐渐深入研究了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是最早进行解剖研究的人之一,他的著作《希波克拉底医学著作选》中包括了大量的解剖学知识。
3. 生物繁殖:古代人们对于生物的繁殖方式也进行了研究,他们观察到生物体的生殖过程,对于生物的生殖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
4. 药用植物:古代人们开始发现了一些植物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比如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到此结束。
在古代,人们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践得到了一些生物学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后人对于生物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生物学知识点总结中世纪是欧洲的宗教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生物学知识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生物学知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但是在东方的阿拉伯世界,一些古代文化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发展,积累了一些生物学知识。
中世纪的生物学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医学知识:中世纪的医学主要是基于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理解,许多医学知识是来自古希腊和罗马的医学著作。
2. 植物学知识:中世纪的植物学主要是对于草药和药用植物的研究,一些僧侣和医生在修道院中对于植物进行了研究。
古生物
第一部分古生物学总结古生物学概述一、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地质记录。
二、研究内容: 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地质学方面,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三、化石的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四、化石的种类大化石:个体较大,利用常规方法在肉眼观察下就能研究。
如有孔虫、放射虫、介形虫等;微化石:形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辨认。
如牙形虫孢子和花粉;超微化石:形体一般在10μm以下。
如颗石、几丁虫等;分子化石:基本保存原始生物生化组分的基本碳骨架,有明确的生物意义。
五、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史密斯发现每一地层中都有其特殊的生物群面貌,既不同与上覆地层也不同于下伏地层,称为生物层序律,微生物地层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九世纪古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完整地建立。
到了二十世纪初,古生物学又建立了几门新的学科,如微体古生物学、超微古生物学等。
二十世纪以来古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使古生物学得到纵深发展。
六、古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古藻类学、古动物学和古植物学;微体古生物和超微古生物学;系统古生物学、演化古生物学、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等。
化石的形成一化石形成的条件1 生物本身的条件:最好具硬体,软体易分解。
2 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短。
3 时间条件:时间长。
4 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弱,石化作用强。
二化石的石化作用定义: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形成化石作用。
1 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中有机质在埋藏后丧失殆尽,原有的硬体部分被矿物质充填。
2 置换作用: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逐渐被溶解,有外来矿物质冲天的作用。
古生物学期末总结(纯手打)
一、三叶虫(寒武到二叠)三叶虫的演化和地史分布:分布时限:寒武至二叠繁盛:寒武,统治地位退居次要:奥陶急剧衰退: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只留少数类别绝灭:二叠末演化:早寒武世三叶虫: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且为锥形,鞍沟明显,眼叶发育且靠近头鞍,胸节肋刺发育中晚寒武世三叶虫:尾甲变大,异尾型,胸节减少,头鞍变短,多内边缘,眼叶变小,鞍沟数量减少且很少穿过头鞍奥陶纪三叶虫:尾甲更大,等尾甚至大尾型,胸节更少,8到9节,头鞍向前扩大,鞍沟背沟颊沟都不发育志留至二叠三叶虫:急剧衰退二、笔石动物(分类位置未定,为奥陶志留的标准化石)主要分两大类:树形笔石:树枝状,底栖固着正笔石:列式,漂浮——指相化石;只有正胞硬体构造: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胞管:第一个胞管由亚胎管上的小孔长出,分为正胞,副胞,茎胞始端为近胎管一侧共通管在背部连接各个胞管笔石的演化以正笔石的比较清楚,正笔石是由树形笔石演化而来,正笔石的演化如下:无轴到有轴,双列到单列,胞管由简单到复杂(直管状到内弯到外弯),多枝到少枝,生长方向由下垂到上攀笔石的保存岩性:在各类沉积岩中,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指相化石笔石大量保存在黑色页岩中,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闭塞笔石的地史分布:始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少数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类全部绝灭。
三、腕足动物(寒武纪到今天)定向:(背上前下)正视铰合向上,开口向下,上部为后,下部为前侧视先背后腹前视开口朝前,上背下腹外壳构造——后部构造内部构造:铰合构造,主突起,支腕构造(腕基,腕棒,腕带,腕螺)铰合构造:腹:铰齿、牙板、匙形台(牙板相向延伸相连)、中板(匙形台下的支撑构造)、背:铰窝(牙槽)背壳内部构造:(主突起为背壳中央的突起,为闭壳肌附着点) 背壳内部构造之支腕构造: 分为腕基,腕棒,腕带,腕螺 (腕螺有三种类型,石燕贝型, 无窗贝型,无洞贝型) 腕足类的分类方案:无铰纲 有铰纲 演化方向:铰合从无到有,支腕构造逐步复杂化(从腕棒到腕带到腕螺),壳质成分从几丁磷灰质到钙质 腕足背腹壳的区别:(腕足对海水性质,盐度和深度都有要求,与珊瑚等共生,在各类沉积岩中均有分布,以灰岩,泥灰岩为主) 腕足动物的地史分布:始于早寒武世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二叠末急剧衰退进入中生代,虽然数量还较多,但明显衰退,软体动物大发展新生代,腕足面貌已接近现代四、软体动物之双壳纲(早寒武到今天)有铰合构造,有齿,齿在演化中分异为主齿和侧齿壳的定向与测量:分左右壳,背腹单独定(铰合构造),先定前后。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期末古生物学复习资料1、古生物学:研究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分为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
3、古生物:生活在距今一万年以上的生物,一万年以内是考古学和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范畴。
4、标准化石: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明显、数量丰富,易于识别的化石。
5、指相化石:形成化石的生物常只分布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常能指示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6、试论述化石记录保存的不完备性:化石的形成需要严格的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从形成条件来说,生物化石的形成条件包括生物自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埋藏条件(细粒碎屑物掩埋)、时间条件(迅速掩埋此后没有暴露,长期埋藏,长期石化)、成岩条件(经历一定程度、不很严重的压实和重结晶作用)。
从保存条件说,生物遗体必须经过长期埋藏且此后未暴露,处于还原条件下,未经生活的动物吞食和微生物的破坏。
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死亡后能够形成化石,已经形成的化石又会经过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构造变形作用、风化作用等)的破坏,人类已经发掘的化石只占已经形成的化石的一小部分,未发掘的化石还在经历地质作用的破坏,所以化石记录保存是不完备的。
7、石化作用:使古生物遗体改造为化石的作用。
(1)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的内部孔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充填的一种石化作用。
使硬体致密坚硬,质量增加,保持硬体原来的特征。
(2)交代作用:生物硬体的成分被地下水溶失,随后被外来矿物质充填的一种石化作用。
能保持原有的化石形态和结构,如硅化木。
(3)重结晶作用:组成生物硬体的矿物,在地热和地层压力的影响下,发生脱水、晶体变粗、晶格转化或离子析出而造成的一种石化作用,是最普遍进行的一种石化作用。
(4)升馏作用:生物硬体中的H、O、N等组分在地热的作用下挥发转移散失,只留下黑色炭质残余。
这种化石通常为黑色,质软,易磨损。
8、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生物体的结构和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物的生活环境由海生到陆地到空中。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总论:一、古生物学(概念)-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其范围应包括各个地史时期的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
二、化石(概念):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三、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
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1)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
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1)物理条件: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2)化学条件: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3)生物条件: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埋藏条件。
(1)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2)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3)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
(4)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5)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1)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2)石化作用时间: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3)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四、化石的保存类型:(一)实体化石(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古生物复习总结(精华版)
⊙总论:一、古生物学(概念)-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其范围应包括各个地史时期的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
二、化石(概念):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三、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
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1)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
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1)物理条件: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2)化学条件: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3)生物条件: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埋藏条件。
(1)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2)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3)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
(4)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5)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1)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2)石化作用时间: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3)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四、化石的保存类型:(一)实体化石(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古生物地史学总结(1)
1.古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与相关地质记录的学科强调三个方面。
生物界;发生发展;地质记录。
2.古生态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及二者相互关系的学科。
趋异:分类位置相近的生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的形态分化,也称为辐射。
趋同:趋同分类位置较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同或相似的环境,而使得形态变得相似。
特化:生物对某种条件特殊适应,使其形态、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化,但生物整体进化水平没有提高。
退化:生物体形态及生理的简单化,但进化水平没有退步。
3.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古生物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系统、生态环境、时空分布及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等4.化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强调以下三点: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纹饰、成分。
要注意区分假化石)地质历史(1万年以前,与文物相区别)岩层(非现代沉积层)5.化石形成的条件与形成过程:形成条件:地质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生物遗体或遗迹能否成为化石,化石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生物条件(硬体、矿物成分)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条件(时间长)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弱)化石的形成过程:生物群:生活在共同的环境,彼此关系密切的生物群死亡群:各种原因死亡的尸体堆积,有可能非同一生物群埋藏群:堆积埋藏在一起的动物遗体,有混杂或损失化石群:埋藏群经过成岩作用6.化石的石化作用:生物遗体埋藏后要经历物理、化学的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石化作用定义: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随成岩作用而经历了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改造后仍然保留生物面貌及部分生物结构的作用。
石化作用:1过矿化作用:或称矿质充填作用,指矿物质填充于疏松多孔的硬体组织中,其原有的组织结构未变,只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坚实,增加了重量。
2置换作用:又称交替作用,指生物硬体的原有成份逐渐被地下水溶解,同时又被其它矿物质填充置换。
置换的物质一般有氧化硅、碳酸钙、黄铁矿等,分别称为硅化、钙化、黄铁矿化。
古生物学课程总结
古生物学课程总结古生物学是研究古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对古代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活方式、生存条件和地史分布等进行研究。
主要由以下几个分支组成:古植物学、古动物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化学、古生物地理学和古生物化石学。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
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
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古生物的演化原核生物的出现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为了保证有机体与外界正常的物质交换,原始生命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细胞膜,出现了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
当前,地球上发现最早具细胞结构的可靠化石是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
藻菌生态系统的形成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异养型原核生物细菌,经过不断地分化和发展,终于又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养料的自养型原核生物蓝藻。
从异养到自养是早期生物演化的另一次重大的飞跃。
真核生物的出现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演化从简单到复杂的转折点,最早具细胞的生物是单细胞原核生物。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没有细胞器,结构简单。
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部分。
现已发现距今约13亿年的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贝克泉组的白云岩中的原核蓝藻和真核绿藻。
绿藻还发现于距今约10亿年的澳大利亚的苦泉组,绿藻是最早具有真核的生物。
探索古代生物知识点总结
探索古代生物知识点总结一、古代生物的分类和生命演化古代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过去的生物群,包括古代植物和古代动物。
根据地层特征和化石记录,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古代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命习性等信息,从而重建古代生物的生态系统和演化历史。
1. 古代植物古代植物是指地球上古老的植物群,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通过研究古代植物的化石,科学家们可以re构建古代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环境和生态地位。
例如,石松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陆地植物,它的出现标志着植物从水生向陆生的过渡,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古代动物古代动物是指地球上过去的动物群,包括古代无脊椎动物和古代脊椎动物。
通过研究古代动物的化石,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古代动物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例如,海生爬行动物是地球上最早的脊椎动物,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动物从水生向陆生的进化过程,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古生物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它涉及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
在古代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才能获得准确的研究成果。
1. 地质学方法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和矿物的学科,它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化石分析和地层年代测定等内容。
在古代生物学研究中,地质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采集化石样本和确定地层年代,从而 re构建古代生物的分布范围和演化历史。
2. 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系统的学科,它包括生物分类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等内容。
在古代生物学研究中,生物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鉴定化石种类、分析生态关系和推断演化路径,从而 re构建古代生物的生命形态和生态特征。
3. 化学和物理学方法化学和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性质和物理现象的学科,它包括化石化学分析、同位素测定和地球物理勘探等内容。
在古代生物学研究中,化学和物理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石组织、测定化石年龄和研究地球环境,从而揭示古代生物的物质组成和生存条件。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物学复习资料期末古⽣物学复习资料1、古⽣物学:研究全新世以前的⽣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2、化⽯:保存在岩⽯中的古⽣物的遗体或遗迹,分为遗体化⽯和遗迹化⽯。
3、古⽣物:⽣活在距今⼀万年以上的⽣物,⼀万年以内是考古学和现代⽣物学研究的范畴。
4、标准化⽯:演化快、地理分布⼴泛、特征明显、数量丰富,易于识别的化⽯。
5、指相化⽯:形成化⽯的⽣物常只分布在某⼀特定的环境中,常能指⽰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
6、试论述化⽯记录保存的不完备性:化⽯的形成需要严格的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从形成条件来说,⽣物化⽯的形成条件包括⽣物⾃⾝条件(最好有硬体)、埋藏条件(细粒碎屑物掩埋)、时间条件(迅速掩埋此后没有暴露,长期埋藏,长期⽯化)、成岩条件(经历⼀定程度、不很严重的压实和重结晶作⽤)。
从保存条件说,⽣物遗体必须经过长期埋藏且此后未暴露,处于还原条件下,未经⽣活的动物吞⾷和微⽣物的破坏。
因此,只有很少⼀部分⽣物死亡后能够形成化⽯,已经形成的化⽯⼜会经过⾃然界的地质作⽤(构造变形作⽤、风化作⽤等)的破坏,⼈类已经发掘的化⽯只占已经形成的化⽯的⼀⼩部分,未发掘的化⽯还在经历地质作⽤的破坏,所以化⽯记录保存是不完备的。
7、⽯化作⽤:使古⽣物遗体改造为化⽯的作⽤。
(1)充填作⽤:⽣物硬体的内部孔隙被地下⽔中的矿物质充填的⼀种⽯化作⽤。
使硬体致密坚硬,质量增加,保持硬体原来的特征。
(2)交代作⽤:⽣物硬体的成分被地下⽔溶失,随后被外来矿物质充填的⼀种⽯化作⽤。
能保持原有的化⽯形态和结构,如硅化⽊。
(3)重结晶作⽤:组成⽣物硬体的矿物,在地热和地层压⼒的影响下,发⽣脱⽔、晶体变粗、晶格转化或离⼦析出⽽造成的⼀种⽯化作⽤,是最普遍进⾏的⼀种⽯化作⽤。
(4)升馏作⽤:⽣物硬体中的H、O、N等组分在地热的作⽤下挥发转移散失,只留下⿊⾊炭质残余。
这种化⽯通常为⿊⾊,质软,易磨损。
8、⽣物进化的总趋势:⽣物体的结构和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物种类由少到多,⽣物类型由低等到⾼等,⽣物的⽣活环境由海⽣到陆地到空中。
古生物知识总结
1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研究内容,意义,主要方法和工作步骤。
2古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命名法则。
3古生物(动物、植物)描述的步骤、顺序,鉴定的方法。
4生物演化的趋势和规律,地质历史时期内演化阶段。
5每个生物类群常见的化石代表,所生活的地质年代。
6常见的生物化石结构构造,如蜓、珊瑚等。
7植物基本知识,如叶脉、叶序等概念。
8遗迹化石的特征,其与其他化石的区别。
9每个地质时代的标志性生物化石;在地质时期中占有统治地位的生物。
10推断各时期生物演化的原因,植物登陆、两栖类动物、脊椎动物……11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工作方法。
12前寒武地层的特殊性及其特殊的研究方法。
13岩石/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具体方法。
14相、岩相、沉积相、生物相等概念及分类、研究方法。
15具备分析沉积演变史、构造发展史、古气候、古地理等变迁史的能力。
16了解我国各地质时代中国的古地理格局。
17了解加里东构造期、海西构造期运动概念及对我国的影响18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槽台说、板块构造说等概念。
19了解我国各聚煤期聚煤规律和煤层赋存规律,所反映的气候及古地理情况。
20初步具备针对实际地层柱状进行地层划分、对比的能力。
21初步具备根据实际资料,分析古地势高低、海水入侵方向,沉积中心、物源区等方面的能力。
22了解古生物地层学与沉积学、年代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数学地质等学科的联系。
23了解我国和全球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史概况。
24古气候、古地理等概念,并了解我国各个时代古气候、古地理情况。
25会读岩相古地理图、地层区划图,并能从中获取最多的信息。
26我国地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已经成功申获了几处金钉子剖面。
27生物大爆发、大灭绝概念,地质历史时期共有几次生物集群灭绝?。
古生物 总结
一.名词解释1.外模 : 生物体的外表部分在围岩上的印模,它体现了生物体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2.化石物种3.变异 : 是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不包括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个体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的突变和重组。
4.特化 : 生物对某种条件特殊适应,使其形态、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化,但生物整体进化水平没有提高5.类群灭绝在某些地史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几乎同时绝灭,使绝灭率突然升高,叫集群灭绝。
(P28页)6.胎管笔石第一个个体所分泌的圆锥形外壳,是笔石发育的始部,由基胎管和亚胎管组成。
7.头盖 : 三叶虫面线之间部分统称头盖,是固定颊和头鞍的统称。
8.适应辐射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不是不是两个方向,而是向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发展,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适应辐射。
9.体管 : 头足类的壳中有一条贯穿住室到胎壳的钙质管道,它包围着软体的肉质体管索,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
10.头鞍 : 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其形状有两侧平行的,有向前收缩的,有中部收缩的,也有向前扩大等等。
11.缝合线 : 螺环和螺环之间的接触线. 隔壁边缘与壳壁内缘的交线,需要将表皮剥去后才能看到。
如果隔壁不褶皱,则缝合线平直;如果隔壁褶皱,则缝合线弯曲。
(还存在地史中的缝合线概念)12.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13.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迅速重演14.内模 : 生物体的内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它反映了生物体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纹饰15.遗迹化石 : 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在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活动时的遗迹或遗物。
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准化石16.遗传 :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能使生物性状稳定并保留下来的现象称为遗传。
17.广西运动 : 华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构造运动。
广西运动体现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南的响应和具体表现,对华南大陆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古生物总结,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或能够指示特定地质时代的化石,一般需具备4个条件:演化快,地质时代分布短;地理分布广,有利于大区域地层对比;特征清楚,易于鉴定;数量多,容易寻找指向化石:能够明确指示生物生活时生存条件的化石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化石区别于一般岩石在于它与古生物之间的联系。
具有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组分等,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和生物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化石的形成过程:古生物→死亡→埋藏→石化→发掘居群:同一时期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同种个体的集合物种: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它不是人为的分类单位生物进化中的客观实体生物学上的物种:由杂交可繁殖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组成,物种之间是生殖隔离的。
它们具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形态特征、共同的地理区、共同的生态环境化石种:生活在一定的地质时间内、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形态特征的所有生物个体的综合。
古生物学中的物种鉴别标志:共同的形态特征、构成一定的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实质就是使种内居群的遗传物质朝着更有利于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成种作用:从单一始祖居群分化成两个或多个同时物种的过程;一个物种经进化在表现型上发生显著变化产生新种。
种既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的起源和演变原生动物:最低等的无组织、无器官的单细胞动物。
细胞各部分化,各司一定的功能,形成“类器官”。
原生生物界:简单的真核生物,单细胞或多细胞。
古生物学部分知识点总结(汇编)
绪论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生物发展历史或生物进化的科学. 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生物遗迹、生物扰动、生物保存状态)2古生物学的基础工作包括哪些化石的采集和发掘;化石处理和古生物复原;古生物鉴定和描述3生物层序律及其意义每一地层都有其特殊的生物群面貌,既不同于上覆地层,也和下伏地层不一样,称为生物层序律(Law of Faunal Succesion),该定律为化石应用于地质学,特别为生物地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灾变论, 均变论和间断平衡论的概念灾变论(Catastrophism)居维叶:地球上生物的变化是地球形成以来经历了一系列巨大灾变的结果。
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郝屯:用现代地球上正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来解释过去地球上发生的地质作用。
间断平衡论:生物的演化是长期渐变与快速灾变交替的过程.第一章.古生物基本概念1 化石,怎样与假化石区分?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肉眼不可见)的总称.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只能称为假化石(pseudofossil),如龟裂纹、卵形砾石、波痕、放射状结晶的矿物集合体、矿质结核、树枝状铁猛质沉积物或氧化膜等都不是化石但亦有人为造成的假化石,最突出的例子是“辟尔当人”(Piltdown man)事件,1913年,报导英国辟尔当发现人类头骨化石,定名为曙人(Eoanthropus dawsoni),对“曙人”在人类演化中系统发生的位置及其本身的可靠性曾引起激烈的讨论。
直到1953年有人用氟处理该标本后证实属伪造,所谓的辟尔当人是用现代人的颅骨和精心加工的猩猩下颌骨拼合在一起的假的人类头骨,是人为构成的假化石2 化石形成条件有哪些?1、生物本身的条件硬体较软体更容易保存为化石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中的化石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结核) 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另外,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反之, 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4、时间条件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石化作用时间经过地质历史时间(长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叶虫(寒武到二叠)三叶虫的演化和地史分布:分布时限:寒武至二叠繁盛:寒武,统治地位退居次要:奥陶急剧衰退: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只留少数类别绝灭:二叠末演化:早寒武世三叶虫: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且为锥形,鞍沟明显,眼叶发育且靠近头鞍,胸节肋刺发育中晚寒武世三叶虫:尾甲变大,异尾型,胸节减少,头鞍变短,多内边缘,眼叶变小,鞍沟数量减少且很少穿过头鞍奥陶纪三叶虫:尾甲更大,等尾甚至大尾型,胸节更少,8到9节,头鞍向前扩大,鞍沟背沟颊沟都不发育志留至二叠三叶虫:急剧衰退二、笔石动物(分类位置未定,为奥陶志留的标准化石)主要分两大类:树形笔石:树枝状,底栖固着正笔石:列式,漂浮——指相化石;只有正胞硬体构造: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胞管:第一个胞管由亚胎管上的小孔长出,分为正胞,副胞,茎胞始端为近胎管一侧共通管在背部连接各个胞管笔石的演化以正笔石的比较清楚,正笔石是由树形笔石演化而来,正笔石的演化如下:无轴到有轴,双列到单列,胞管由简单到复杂(直管状到内弯到外弯),多枝到少枝,生长方向由下垂到上攀笔石的保存岩性:在各类沉积岩中,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指相化石笔石大量保存在黑色页岩中,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闭塞笔石的地史分布:始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少数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类全部绝灭。
三、腕足动物(寒武纪到今天)定向:(背上前下)正视铰合向上,开口向下,上部为后,下部为前侧视先背后腹前视开口朝前,上背下腹外壳构造——后部构造内部构造:铰合构造,主突起,支腕构造(腕基,腕棒,腕带,腕螺)铰合构造:腹:铰齿、牙板、匙形台(牙板相向延伸相连)、中板(匙形台下的支撑构造)、背:铰窝(牙槽)背壳内部构造:(主突起为背壳中央的突起,为闭壳肌附着点) 背壳内部构造之支腕构造: 分为腕基,腕棒,腕带,腕螺 (腕螺有三种类型,石燕贝型, 无窗贝型,无洞贝型) 腕足类的分类方案:无铰纲 有铰纲 演化方向:铰合从无到有,支腕构造逐步复杂化(从腕棒到腕带到腕螺),壳质成分从几丁磷灰质到钙质 腕足背腹壳的区别:(腕足对海水性质,盐度和深度都有要求,与珊瑚等共生,在各类沉积岩中均有分布,以灰岩,泥灰岩为主) 腕足动物的地史分布:始于早寒武世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二叠末急剧衰退进入中生代,虽然数量还较多,但明显衰退,软体动物大发展新生代,腕足面貌已接近现代四、软体动物之双壳纲(早寒武到今天)有铰合构造,有齿,齿在演化中分异为主齿和侧齿壳的定向与测量:分左右壳,背腹单独定(铰合构造),先定前后。
喙指向前方,壳饰由喙向后方扩散;一般后部比前部长;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足丝凹口在前。
(度量:壳高,壳宽,壳凸)腹背:两壳铰合一方为背,开口一方为腹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足丝凹口在前,优先判断耳大小)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为左壳,右侧为右壳地史分布:最早出现在早寒武世,中生代迅速发展,新生代达全盛,延续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早奥陶,晚二叠,晚三叠,晚白垩(几次绝灭事件)地层划分意义:古生代的瓣鳃类在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中作用较小,中生代以后的瓣鳃类在地层划分和对比及确定沉积相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陆相地层,淡水瓣鳃类的作用更加明显。
值得注意的演化历史中的两个现象:(主要出现在灰岩中)1、双壳纲和腕足在地史中互为消长,是由共同的生活习性引起的2、双壳在泥盆纪进入淡水后,是中、新生代淡水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其壳饰壳形都较简单,而海生类型则要复杂得多双壳与腕足的区别:五、软体动物之头足纲(全海生食肉)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高级,发育最完善的一个纲分为:外壳亚纲:地史意义最大,如鹦鹉螺类,菊石类内壳亚纲壳的定向:区分前后,腹背,腹弯,体管靠近腹侧壳的定向:在直壳和弯壳中,壳尖端为后方,开口为前方。
在平旋壳中,开口为前方,胎壳为后方,(内侧为背) 壳体的基本构造 角石类切面如下图(体管=隔壁颈+连接环) 缝合线:头足动物的隔壁边缘与 壳壁内面相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缝合线在分类和演化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在外壳表皮剥去后才能看到缝合线(缝合线向前弯曲的部分为鞍,向后弯曲的部分为叶缝合线的构造缝合线的类型鹦鹉螺型: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鞍叶之分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混圆状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多,形态完整,常呈尖棱状齿菊石型:鞍部完整圆滑,叶再分为齿菊石型:鞍叶再分化出许多小齿地史分布及演化:头足的演化趋势:六、软体动物之腹足纲(螺,寒武到现代)腹足动物在幼年初期,其内脏器官和外壳都是两侧对称,到幼年后期,内脏器官发生扭转,同时外壳也开始扭转,形成了不对称的体制,这是腹足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螺壳的定向:壳顶向上,壳口面向观察者,壳口在旋轴右侧为右旋壳,在左侧为左旋壳。
壳顶,壳底,腹背。
根据呼吸器官可以分类为:前鳃亚纲,后鳃亚纲,有肺亚纲化石种类最多的是前鳃亚纲,分为古腹足目,中腹足目演化和地史分布:其演化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支从海生底栖爬行向暂时性游泳、永久性游泳和漂浮发展,另一支向着陆地和淡水发展。
腹足动物最早出现寒武纪,奥陶纪开始增多,石炭纪又为一繁盛期。
中生代的腹足类的壳饰复杂,侏罗白垩是第三繁盛期,新生代则为其全盛时期,淡水及陆地种类繁多,如田螺,扁卷螺,蜗牛等。
六、腔肠动物门之珊瑚虫纲原口动物,有世代交替现象,细胞有明确的分工,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
腔肠动物门包括水螅,水母,珊瑚等,具有神经细胞和原始的肌肉细胞,因具有消化食物的中央腔而得名。
(腔肠动物门分两个亚门,其中刺胞亚门中的珊瑚虫纲大多数有骨骼而具有地层意义)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珊瑚虫纲的分类:(珊瑚终身为水螅型)珊瑚纲大多具外骨骼,以钙质为主。
腔肠内有纵向辐射的隔膜,是珊瑚的分类依据。
珊瑚主要的内部骨骼:隔板、鳞板、泡沫板、横板个体发育:软体——底盘——外壁——表壁——横板——隔壁(一)四射珊瑚外形分单体和复体,复体分丛状和块状表壁位于外壁表面,是软体下垂部分的分泌的生长线,细的称线,粗的称皱,代表天月年。
萼部,杯状,是软体生活的地方。
内部:隔壁发生顺序:Array C:主隔壁A:侧隔壁K:对隔壁KL:对侧隔壁(四射珊瑚最早发生六个原生隔壁,之后再在那四个区域内发生一级隔壁。
会形成内沟,主内沟和侧内沟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跨越体腔,也可交错分化边缘构造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泡沫板: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轴部构造:中轴:一条实心的轴中柱:一条交织的蛛网状构造(中柱由中板、辐板和内斜板构成)四射珊瑚的各构造又可配列成下面Array四种类型:(1)单带型:横板+隔壁O-P,O-S为主(2)双带型:横板+隔壁+鳞板(或泡沫板)S-P,以S、D为主(3)三带型:横板+隔壁+鳞板(或泡沫板)+中轴(或中柱)S-D,C-P为主(4)泡沫型:泡沫板,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O2-D2,C-P为主四射珊瑚演化趋势: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四射珊瑚的可靠化石记录在中奥陶世中期出现,经历了(1)早中志留世(2)中泥盆世(3)早石炭世(4)早二叠世四个发展高潮,主要产于石灰岩和泥灰岩中,有的造礁,四射珊瑚到二叠纪末期全部绝灭。
(二)横板珊瑚(床板珊瑚,横板发育,隔壁不发育,呈刺状,无边缘构造和轴部构造,联接构造特别发育)联接构造:沟通相邻个体间的构造,分联接孔(壁孔和角孔)、联接管和联接板复体也有丛状和块状横列构造:横板,轴管,泡沫板隔壁构造:成辐射状,生长在体壁上,多短小。
(蜂巢珊瑚)七、微体古生物之有孔虫肉鞭毛虫门肉足虫亚门有孔虫纲筳目有孔虫概述:有性和无性生殖上世代交替,有性的第一个房室壳体小,成为微球壳型,无性世代反之,成为显球壳型。
绝大多数海生,少数在半咸水的泻湖和河口,着底栖或浮游。
其壳由细胞质分泌而成,形成的球形、椭圆形的空腔为房室。
初房、口孔、缝合线、前壁、隔壁、终室。
其壳体形态又分为单房室壳、双房室壳、多房室壳(又分为列式壳和旋转壳(又为平旋式、螺旋式、绕旋式))有孔虫地史分布:最早的有孔虫化石见于寒武纪,C、P是其古生代的全盛时期,中生代一度衰落,侏罗纪再次繁盛,白垩纪达到极盛,其程度大大超过晚古生代,古近纪是有孔虫发展的全盛期,很多属种一直延续到现在。
筳(又叫纺锤虫,热带亚热带正常浅海底栖生活,也为指相化石)地史分布及地质意义:筳类最早出现在早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达到极盛,不仅数量丰富且品种繁多,构造与趋于复杂,晚二叠世开始衰退,至二叠纪末期全部绝灭。
筳类生存时限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泛,是很好的标准化石。
更因其体型小、数量多,在解决石炭二叠地层问题,尤其是井下地层问题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筳为包旋壳,不同的切面看到的构造不同,有以下三种:轴切面:通过初房,平行于假想旋轴Array旋切面:通过初房,垂直于假想旋轴弦切面:不通过初房,平行于假想旋轴筳的壳形分为长轴型,短轴型,等轴型隔壁的变化:低级的筳类隔壁一般平直,而后开始发生褶皱形成旋内沟。
(隔壁是旋壁向中心弯曲的部分,与中轴平行,它将纺锤虫分成许多房室,隔壁有平直、轻微褶皱、强烈褶皱之分,低级的纺锤虫平直,高级的发生褶皱)隔壁的变化:是钙质壳,分为多层,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致密层:薄而紧密的物质,镜下不透光,所有筳都有此层。
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下方,无色透明旋切面疏松层:疏松而不均匀的灰黑色物质,位于致密层的上、下方,分别叫内、外疏松层。
蜂巢层:位于致密层的下方,在切面中呈纤维状。
筳类的演化趋势:七、微体古生物之牙形石(牙形刺)牙形石的形态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1、单锥型:由主齿与基部构成,基部内有一圆锥形的凹穴,称为基腔2、复合型:与单锥的区别是刺体除了主齿还有细齿,分为齿棒状(分枝型)、齿片状(梳型的一种)3、平台型(梳型):由复合型基部扩大而成平台状,有齿片和平台构成。
齿片位于刺体窄的一端,排成一排。
细齿不高时称为隆脊。
(背面为分枝型)牙形石的定向:地史分布:前寒武纪末出现,三叠纪末绝灭总结如下:九、微体古生物之介形虫(节肢动物门)(具左右超覆)壳的定向:地史分布及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