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1

合集下载

初中版弘扬民族精神教案

初中版弘扬民族精神教案

初中版弘扬民族精神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内容:1. 民族精神的概念与内涵2. 我国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3. 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4.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民族精神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民族精神?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二、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

2. 举例说明民族精神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分析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如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振兴等。

2. 讨论:为什么说弘扬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10分钟)1. 教师提出建议,如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勤奋学习、锻炼身体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民族精神,互相借鉴和学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如何做一个有民族精神的人?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民族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

3.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精神的实际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或相关资料,介绍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渊源。

2. 视频或图片素材,展示我国民族精神在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民族精神。

初中政治伟大民族精神教案

初中政治伟大民族精神教案

初中政治伟大民族精神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认识到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1. 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1. 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2. 引导学生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视频、文章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PPT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和英雄人物。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包括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举例说明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如岳飞、杨靖宇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事迹的理解和感受。

四、培养学生的伟大民族精神(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如关爱他人、勤奋学习、勇于担当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计划。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是否能够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民族精神》教案

《民族精神》教案

《民族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民族精神。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民族精神的定义与内涵2.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3. 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4. 培养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5. 青少年如何践行民族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培养途径。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族精神的定义、内涵、重要性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如何培养和践行民族精神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思考。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民族精神的定义、内涵、重要性等理论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典型事例,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事迹。

4. 讨论:组织学生就如何培养和践行民族精神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

5. 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精神,如关爱他人、勤奋学习等。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认识以及践行情况。

2. 评价方法:a.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b.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看是否能够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c.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等方面。

3. 评价指标:a. 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b. 民族精神践行情况。

c. 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品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民族精神》相关教材或资料。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扬中华民族的优 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
良传统
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途径
内容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 来思想文化
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 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 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 作用、意义 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
神支柱
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新时期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提示 中华民族精神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不能区分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团结统一强调整体意识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爱好和 平强调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勤劳勇敢强 调的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 英勇顽强;自强不息强调的是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 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③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
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课终课 考能培优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对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 现区分不清
提醒 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分为两个时 期: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至1949年); 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后)。
易错点二:不能正确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提醒 正确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1)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优秀教案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民族精神的含义(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理解:(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2、能力目标(1)结合事例分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2)结合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树立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为什么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一节【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包容性的含义及作用新课教学:在第六课中我们学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

而中华文化的力量又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有何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七课的学习。

今天先来学习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堂探究P71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探究提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课堂设问二: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精神?请你举实例说明?探究提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勇敢、坚强等精神。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进城打工青年魏青刚三次跳进大海救人的英雄壮举。

2005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和舞蹈《千手观音》让我们留存在记忆中最温馨的感动。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冯入月一、教材分析1、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课时的内容。

2、本课主要讲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和分析说明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2、难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四、学情分析同学们面对各种文化侵润,很难把握住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升青少年的思想素质,都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本课的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影音资料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结合课本,得出结论。

4、自主学习法:设立一些小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计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2分钟)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冯入月。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了。

上一节课呢,我们通过“一只手”来学习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伸出右手)。

专题三 第七课 中华民族精神

专题三  第七课  中华民族精神

• (2011年福建卷) “双百”人物(一百位为 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 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 己的言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 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 射出,在当代中国( ) •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 心(低)
③民族精神的时代特 征(低)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的途径和意义(中 )
专题三 第七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
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的含义
(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三)、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第七课 考点概览 (二)、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 本内涵(中)
我们的民族精神 考情分析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 中华民族精神这一主线,重点考 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 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 途径等 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 类、意义类、措施类为主。中华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立足于信息 的解读,以选择题为主。弘扬和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的考查以意义类和措施类主观题 为主
“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周 易》的这句话 ,反映了中华 民族永无止境 的创业追求、 生生不息的精 神活力。
团结统一 作 用 中华民族团结 统一的精神, 无论在国家顺 利发展、兴旺 发达的时期, 还是在祖国面 临危难、生死 存亡的关头, 都迸发出强大 力量,使任何 征服活分裂中 华民族的企图 都不能得逞。
(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孕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 化的(结晶)精华,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 现,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 化就缺乏生机和创造力。 (三)、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 文化之中。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3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课程分析本框题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3第七课第二框,。

本框题主要阐述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与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及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完整的小知识体系,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本框题在这个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重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确立依据:因为这一框题的内容思想教育性较强,因此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作为重点。

(2)难点: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确定为难点。

确立依据:这是因为这个问题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概括性,学生缺乏高度概括的能力,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学习了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有所了解,而对于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理解的还不是很深,那么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三、设计思路本课以诱思探究教学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打造高效课堂。

本课围绕着中华民族精神展开探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的设计总体思路是:首先是“创设情境,探索感知”其中,在“情境创设”上,先让学生说出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以加深理解;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先通过课件设影展示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去自学课本,通过自学、探究、计论,得出结论,教师再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点,明确答案;再通过理论联系学生们所列举的事例引导学生去思考,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在学生对教材的整体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的解读,以便深入地理解教材的主旨。

最后是“迁移深化,有效训练”,在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手基础上趁热打铁,精心设计迁移性的练习,通过迁移,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得提高,并增强竞争合作意识。

第七课 第一框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第七课 第一框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天宫一号
抗灾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忘我奉献
2008年南方抗击冰雪
2008年四川汶川抗震
思考: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 ) 抗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不怕牺 牲,顽强拼搏、忘我奉献) 女排精神(不畏强手、顽强拼搏 )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 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 的旗帜,走和平发展道 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地 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 同进步联系在一起。中 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 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 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稳定、共同繁荣。
中国维和部队在海地
什么是民族精神 ( P72 “专家点评‛ )
•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 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 晶。
• 2、民族精神渗透到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 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体现 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 他民族区别的重要特征。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
藏族人民奋勇抵御英国殖民主义 侵略,捍卫国家的统一
返 回
世 纪 宝 鼎
你知道世纪宝鼎的内涵吗?
爱 好 和 平
宝鼎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品格?
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 由江泽民主席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鼎内壁铸有金文:“铸 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禁(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 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禁前后分别以金文铸有“世纪宝鼎”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字样。鼎圆禁方,造型雄伟祥和,气势 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第3单元第7课第1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第3单元第7课第1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3.把握当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难点: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基础·初探]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地位:中华民族之魂。

(2)作用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它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核心:爱国主义。

2.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3.意义: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作用: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特点:是具体的。

(1)与爱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2)新时期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预习·提升]1.判断(1)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3)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之中。

(.)(4)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

(.)(5)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6)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1)×.(2)×.(3)×.(4)×.(5)√.(6)×2.思考: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提示】.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结合实例体会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并坚持“理性”爱国;3、了解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4、理解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爱国主义的作用、主题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它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凝聚作用);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支撑作用);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激励作用)。

是中华民族。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是中华民族永远的。

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 特点:爱国主义不是,而是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的最深厚感情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要求,有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与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四.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的必然要求;是的要求;是的需要。

五、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的作用。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

必须正确对待,必须与弘扬相结合。

(二)合作探究,理解知识(高考经典例题)例1:(2011·福建卷)“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课课练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课课练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课练一、选择题1.2010年12月,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月河路小学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系列活动,号召全体师生积极参加培育民族精神活动。

下列不属于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特征的是()A.民族性B.时代性C.先进性D.包容性2.“智慧东方——2010中华文化促进人物”颁授典礼于12月15日晚上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表示,“要大力繁荣文化、发展文化、丰富文化,提升文化的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A.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力量B.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力量C.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D.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3.华夏五千年中国龙文化,亿万华人传承中华龙精神!盛世2010国人敞开国门喜迎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两大世界盛会!为向全世界展现最具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龙神韵,首尊双面“国宝金玉九龙壁”在2010年12月15日横空耀世。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爱国主义4.加强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

玉树抗震救灾中,大爱同心、无私奉献等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③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5.有人认为:“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

那么,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

”这种观点()①正确揭示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②割裂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③否认了弘扬民族精神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④肯定了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抢险救灾精神是舟曲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精神保障,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精神】高中政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精神】高中政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关键字】精神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考点分析】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一)自主学习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保守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4.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⑴团结统一①表现: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精神。

②作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⑵爱好和平①表现: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②作用: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⑶勤劳勇敢①表现: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重要的优良品格。

②作用: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保守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中华民族精神一课教案初中

中华民族精神一课教案初中

中华民族精神一课教案初中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历史事实、名言警句、歌曲等,探究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而论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自觉坚持爱国主义。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爱国主义的作用、主题。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案、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中国梦》:让学生思考中国梦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国梦。

2. 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中国梦需要什么: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1. 什么是民族精神a.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的专家点评内容,理解民族精神的定义。

b. 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理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a.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1-74页,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b. 引导学生列举中国古代与现代的一些典型事例,体会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a.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1-74页,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b. 引导学生论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4.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a.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4-76页,思考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b.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中学生该如何爱国。

三、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 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心得体会。

初中政治民族精神教育教案

初中政治民族精神教育教案

初中政治民族精神教育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和重要性,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质。

教学内容:1. 民族精神的含义和重要性2. 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3. 培养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吗?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呢?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导入新课《民族精神教育》。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讨论1. 提问:什么是民族精神?为什么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基石?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有关民族精神的案例,如岳飞、林则徐、杨靖宇等。

2. 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民族精神表现,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培养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民族精神,如学习传统文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精神的含义和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民族精神呢?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 提问:如何在学校生活中培养民族精神?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

2.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2010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2010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D
(多项选)下列能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的 多项选) 诗句或典故有( 诗句或典故有( )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A、“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B、“业广唯 勤”
ABCD
C、“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 御”
D、“不畏强
(多项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反应自强不息 多项选) 精神的典故、明言。例如( 精神的典故、明言。例如( ) 夸父逐日” A、“夸父逐日” 大禹治水” B、“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 C、“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D、“精卫填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E、“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考点4 考点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 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提高我国国 际竞争力的要求
①经济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一切活动都必 经济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 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这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 路的需要
★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国 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国 家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 家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 关系上的要求; 关系上的要求; 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本 ★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本 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关系的要求; 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关系的要求;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实践爱国主义精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实践爱国主义精 神的必要前提。 神的必要前提。 它们相辅相成, 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 主题。 主题。

学案4: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学案4: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难点:从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一、自主探究1、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关系(3)民族之魂永存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二、思维扩展1、比较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3、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内涵名言警句团结统一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③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爱好和平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贵;③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勤劳勇敢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天道酬勤;③不畏强御;④勇者不惧自强不息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不怨天,不尤人;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主义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知识演练1.以爱国义底数核心的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解释不正确的是()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强不息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团结统一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D.天道酬勤——勤劳勇敢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下列选项与此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D.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3.“勤”应是孩子的必备素质,但如今这一标准越来越被淡化。

勤劳挣钱被认为是“死脑筋”;勤奋学习被嘲笑为“不聪明”;勤恳工作被定义成“有点傻”。

加强勤劳教育有利于 ( ) A.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B.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C.增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D.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4..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1一、本设计意图在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下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感受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所具有的极其重要作用,振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是培育“四有”公民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今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西方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文化渗透,以控制和占领别国的思想文化阵地,消解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这种时代条下,对广大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内在需要。

面对严重失衡的国际力量对比,世界各国特别是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要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有必要大力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素质特别是民族精神素质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促使其他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

把民族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爱党之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文化教材特意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一。

从整体上看,该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整个链条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全书的核心和落脚点。

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〇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〇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〇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13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〇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〇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〇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〇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〇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

〇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〇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的逻辑结构分析本共设两框,即“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设“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三目。

与全书其他各的风格一致,本的引言也是一段概括性的论述,主要从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方面作了简略的说明,以开启全篇。

第一目“中华民族之魂”。

目题下是活动导入。

活动用两个镜头引发学生感受、思考,接着,承接上一“中华文化的力量”这一层意思,进一步指出“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这就逻辑地点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教材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这也就是说,数千年中华优秀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14那么,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力量集中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力量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教材讲了三点: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三点从凝聚力、向心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几个方面展开,内在地包含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但都是从精神动力的意义上讲的。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够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与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作用密不可分。

关于民族精神的力量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需要一个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请老师结合后面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加深体验和感悟,不可毕其功于一役。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带有总结的性质。

这里的“魂”就是精神之魂、不竭精神动力之源的意思。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支撑和推动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永不泯灭。

可以看出,这一设问意在承上启下:关于“根本原因”这一点,上一自然段已经回答,“重要原因”这一点正是这一自然段要说明的意思。

“永不泯灭”的意思是从贯穿始终、绵延不绝的意义上讲的。

教材从古代、近代和当前三个阶段立意,指出:“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这三个阶段既相对区分又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之中。

导人活动中所选取的两段材料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意思。

从过程性的角度安排这一自然段,有利于开启下文。

“专家点评”从民族精神的概念、表现、特点和作用几个方面作了说明,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也正因为如此,“专家点评”主要结合这一目的内容展开,而不从学科性质上讲。

如讲民族精神,就是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这一点上落笔,而没有涉及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行为准则等方面;突出了民族精神贯穿民族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及其重要作用等。

这些内容都与本的教学内容相关联。

在讲解过程中,请教师把这些关联性揭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这一目采取由总到分的方式编排有关学内容,首先从总的方面对中华民族精神作了概述,然后分别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应该说明的是,教材把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一点放在第三目集中加以说明,一是更加突出其地位和作用,二是从总的方面加以归结。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

教材主要从其形成过程、表现、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的祖先很早1就认识到,无论是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要求得民族生存和发展,就要结成整体。

这种整体意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各民族的高度认同,从而凝聚成团结一致的精神。

同时,只有各民族相互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力量才能得以不断加强而不被分散。

团结统一作为一种价值信念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凝聚力量,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虽然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暂时的分裂现象,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

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各民族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教材围绕土尔扈特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辉煌历史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以利于学生感悟,从而加强对团结统一民族精神及其巨大力量的理解。

在进行团结统一这一民族精神教育时,请教师注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育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意识和情感,提高他们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爱好和平。

教材从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等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说明爱好和平这一民族品格。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教化,推崇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崇尚“和气生财”、“与人为善”;对外重视睦邻友好,强调“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互相欺凌和相互侵略,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和为贵”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之中。

这种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生动地体现在我们党对内对外政策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之中,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以和平为宗旨的。

我们国家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特别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我们绝不会把自己曾经遭受欺凌的苦难加之于人。

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

将来中国富强起来了,也永远不称霸。

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学生在学习《政治生活》时,对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内容有所了解,请教师注重揭示蕴含在其中的“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的内在意蕴及其积极作用。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特别是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教材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这一角度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意在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具体事例中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勤劳勇敢。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

我们的祖先早就说过,“艰16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