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2、租借见闻—大不相同,灯红酒绿。妇女含冤,申辩无门
3、立下宏志—同学(满足私愿)恩来(振兴中华)
深刻体会“中华不振”
备课时间
11月24
单元
第七单元
课题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备课时间
11月25日
单元
第七单元
课题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Hale Waihona Puke Baidu.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重难点
1、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2、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
生字,课文录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2、租借见闻—大不相同,灯红酒绿。妇女含冤,申辩无门
3、立下宏志—同学(满足私愿)恩来(振兴中华)
深刻体会“中华不振”
备课时间
11月24
单元
第七单元
课题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备课时间
11月25日
单元
第七单元
课题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Hale Waihona Puke Baidu.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重难点
1、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2、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
生字,课文录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