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时间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息时间表》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作息时间表》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作息时间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制作作息时间表,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练习生活实际,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建立较长的时间单位。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白纸、投影,钟表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口算。
34= 56= 49= 9+9=
58= 243= 324= 92=
72= 305= 126= 189=
63= 182= 408= 364=
2、填空
60分=()时1时10分=()分
60秒=()分1分45秒=()秒
75分=()时()分90秒=()分()秒
2、情景
师:谁来说说你一天的时间都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时间起床,上学、第一节课等。(学生汇报)
师:我们要进行有规律的生活,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制作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1)说图意。
(2)问:我们几时上第一节课?第三节呢?大家怎样就清楚的知道了呢?
让学生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2、制作作息时间表。
(1)说一说。
大家上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时间。
(2)出示作息时间表。
①每名同学均独立填写,可以按本校真正的作息时间填写,也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愿填写。
②小组内展示、交流,提相关问题。如:第一节棵用了多长时间?
③以一人填写的为例,共同探究。(投影出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作息时间表》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作息时间表》教学设计
根据投影,回答: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第二节什么时候下课?
上午同学们在什么时间上操?
你想提什么问题?谁来回答?
二、实践应用
请你估计一下在上学路上用去的时间,填在表中。
布置:下午上学时,记住自己发出的时间,到校后向老师询问的时间,然后把自己在路上用的时间填到小组的表格里。
三、练习设计
1、根据实际作息时间表,说一说。
(1)从8:00到11:00,经过了时。
(2)从10:00到10:30,经过了分。
(3)你在学校上午的时间是时分。
2、算一算,说一说。
内容见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2题。
3、投影出示教材第3题。
(1)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
(2)说一说你做这三件事时的时间。
(3)算一算你做这三件事时经过的时间。
(4)一节数学课()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经过()分钟,正好是1小时。
四、思维训练
1、上学时,你在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小组内说一说。
2、画时针、分针。
(1)拍球比赛开始了,共经过了1小时5分,请画出相应的表针。
(2)超市全天营业为12时,请画出相应的表针。
五、课堂小结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
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
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同伴听。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