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第六章-病因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解析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解析ppt课件
2019 36
3.冻伤: 冻伤是指人体遭受低温 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 局部性损伤。 冻伤在我国北方冬季常 见。冻伤的程度与温度 和受冻的时间、部位等 直接相关。温度越低, 受冻时间越长,则冻伤 程度越重。
2019 37
冻伤一般有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之分
寒为阴邪,性凝滞,收 引
(1)局部性冻伤 轻者—受冻部位皮肤苍白,局部寒冷麻木, 继而肿胀,皮色转为紫红,或有结块不甚而 皮肤坼裂,自觉灼痛、瘙痒;或有大小不等 的水泡、血泡,自觉疼痛,感觉不灵敏。如 无染毒,则逐渐消肿,结成紫黑色痂皮,不 久痂皮脱落而愈。 2019 -
53
臌胀(血吸虫病)
2019
-
54
三、先天致病因素
又称“胎传”,包括胎弱和胎毒。 1.胎弱:胎弱,又称胎怯、胎瘦,为小儿禀 赋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胎儿禀赋的强 弱主要取决于父母的体质。 胎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皮肤脆薄、毛 发不生、形寒肢冷、面黄肌瘦、筋骨不利、 腰膝酸软,及五迟、五软、解颅等病证。

②火毒(血循毒):常见蝰蛇、尖吻蝮蛇、 青竹蛇和烙铁头蛇咬伤。伤口红肿灼热疼痛, 起水泡,甚至发黑,日久形成疡。全身症状 见寒战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皮下或内脏出 血,尿血、 便血、吐血、衄 血,继则出现黄 疸和贫血等,严 重中毒死亡。
46
2019

③风火毒(混合毒):如眼镜蛇、大眼镜蛇 咬伤,临床表现有风毒和火毒的症状。
1.饮食不当 嗜食辛辣炙煿 湿热内生 2.情志内伤 暴受惊恐 3.肾精亏虚 虚热煎结 4.寄生虫感染 蛔虫 5. 用药不当 用药过量、影响脏腑(肾、膀胱)气化功能 化学药物:钙、镁、铋、酸、碱性药类药物 6.异物积存 7.外伤 2019 27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PPT课件
恶心呕吐
胸闷心痛
2. 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 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 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 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
痰湿困脾
痰饮阻肺
痰饮停滞 下焦
水湿不运
宣降失职,水液不布 影响肾、膀胱的气化 功能,水液停蓄。
3. 易于蒙蔽心神
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疮痈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发为实
高 热、烦 渴、

热性病证
汗 出、脉 洪。



侵害人
目赤肿痛、咽喉

体上部
肿痛、口舌生疮

糜烂、牙龈肿痛、
耳内肿痛流脓。
火热入营血
临床症状

轻者



重者
心神不宁而 心烦、失眠
狂躁不安, 神昏、谵语
第三节 七 情 内 伤
七情内伤,是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 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种致病因素。七情内伤致病, 因其直接伤及内脏精气,故可导致多种情志病 和身心疾病。
一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 心理活动对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 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 诱发疾病。
惊 惊吓、突然 惊不自知,惊出于暂 惊易复
紧张
从外入也
恐 恐惧、害怕 恐为自知,恐出于渐 恐难结
心理
从内入也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证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 常表现的病证。情志病包括:
❖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 ❖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 ❖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篇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篇ppt课件
Rubella, characteristic of constantly changing
Vergo, convulsion, spasm, opisthotonus,
Being mobile Characterized by sway upward squint
Being primary pathogen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寒为阴邪 寒证,伤阳气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 泻伴有形寒肢冷。
凝滞
气血运行迟滞甚至 局部冷痛,遇热缓解,遇 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冷加重
收引
腠理汗孔收缩 恶寒、无汗、发热 筋脉牵引拘急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
8
Cold pathogen
All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characteristic of cold, coagulation and contraction are called cold pathogen.
dispersing
pore
Being mobile and
cha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able
Characterized by migratory location, sudden onset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Migratory arthralgia(migratory pain in the jounts of the four limbs)
factors七情内伤 ▪ Phlegm-fluid retention痰
饮 ▪ Stagnant blood瘀血 ▪ Abdominal mass 徵积 ▪ Calculus结石

最新中医学基础(第六章 病因病机)精品课件

最新中医学基础(第六章 病因病机)精品课件
七情对内脏的损伤有一定选择性。即怒伤 肝;惊,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 肾。因心统领情志活动,故七情所伤,皆从心 发。
第一节 病 因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2.影响五脏气机,使脏腑功能活动紊乱而发病。 (1)怒则气上 如: 肝气上逆——急躁易怒,头痛头胀,目赤肿痛 血随气逆——吐血,衄血,甚至昏倒 肝气犯胃——嗳气,呕吐,食欲不振 (2)喜则气缓 如:内心快乐,气血调和,身体健康。 喜乐过度,心气涣散,甚至心神失常——轻者 失眠,精神不集中,重者喜笑不休 (3)惊则气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惊慌失措 ——轻者,失眠,心悸;重者语无伦次,精神错乱。
第一节 病 因
(六)火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 耗气伤津 3)火易生风动血 4)易生肿疡
第一节 病 因
(六)火 1.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致病可见:高热,烦渴,脉洪大等热的表现。 炎上可见:火热上扰神明——心烦,失眠……。还
有心火上炎,胃火上炎,肝火上炎等。 (2) 耗气伤津
第一节 病 因
(四)湿邪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第一节 病 因
(四)湿邪 湿邪为长夏主气。
1.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因为湿水同类,故湿为阴邪。其致病具有 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的特点(湿为有形之邪, 留滞脏腑经络,可阻滞气机。湿为阴邪,阴盛 则阳病,故湿邪可损伤阳气) 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胸闷
暑为阳邪,具有上升,发散的性质。暑邪侵犯人 体引起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一方面耗伤津液, 另一方面气随津泄,而致津气两虚。甚至气随津脱。 故临床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伴气短乏力,甚至 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的中暑现象。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 阳气。 A、性质:湿性类水,乃水气所化, 水属阴,故湿为阴邪。 B、致病特点:湿为有形之邪,易于 留滞,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尤易 损伤脾阳。
阻遏气机:湿邪侵犯人体, 留滞脏腑经络,易阻滞气机, 气机升降不利,使人困闷不爽。 临床常称“湿困”. 损伤阳气:主要损伤脾阳, 脾失健运而腹泻、水肿。
3.六气成为六淫的原因: (1)六气太过或不及。 《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至 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 也”。 (2)非其时有其气 《诸病源候论》说:“春时应暖 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 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 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急剧变化,超越了机 体的适应。 (4)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 降,不能适应六气 的正常变化 而发病,此时的六气也成了六 淫。
(2)风善行数变: A、性质: 善行:风邪易行无定处 数变:风来去迅速,变幻无常 B、致病特点 : 病位游移无定处;发病急,变化快, 症状变化多端,病情变化迅速莫测。 如《素问· 风论》说:“风者,善行 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长,即首也。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为外感病的先导, 其它五邪多依附风侵犯人体致病,表现为 风寒、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热)等 兼挟证的特点。《临证指南医案》:“六 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曰风寒、 兼暑曰风暑、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 兼火曰风火。盖因风以鼓荡此五气而伤人, 故曰百病之长也”。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 口鼻或两者同 时受邪,都是从外感 受,故又称 “外感六淫”。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 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 有关。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暑 (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 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详细描述
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疲惫、肌肉劳损 ,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过度安逸则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劳逸失 度还可能影响人体的气血流通,导致 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从而引发一系 列的疾病。
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劳逸失度,应该保持适度的 劳动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过度安 逸。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合理安排时 间,适时休息和放松。同时,应根据 自身情况适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和 免疫力。中医也提倡通过按摩、针灸 、中药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以缓解劳 逸失度对身体的影响。
谢谢观看
中医病因的分类
总结词
中医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其中外因包括六淫和疫疠,内因包括七情和 饮食劳逸。
详细描述
外因是指从外部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 等。内因则是人体内部的因素,包括七情、饮食劳逸等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病因的特点
总结词
中医病因具有多因素性、相关性、动态性等特点。
饮食失宜
总结词
饮食失宜是指饮食习惯不良或食物选 择不当导致的身体健康问题,也是内 伤病因的一种。
详细描述
饮食失宜包括过饥过饱、偏食、暴饮 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以及食用过于 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 些行为会导致脾胃受损、消化功能失 调,进而引发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等 问题。长期饮食失宜还可能引发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饮食失宜,应该养成健康的 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荤素搭配、 少油少盐等。同时,应避免食用过于 刺激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易消化 的食物。中医也提倡通过食疗来调理 身体,如食用红枣、枸杞、山药等补 气血的食物,以缓解饮食失宜对身体 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36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37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发病 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
疾病转归
38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
阴平阳秘
39
(二)阴阳偏胜—阳盛
1、病理状态: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
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人体正气强弱有关
气候因素 环境和饮食因素 预防措施因素 社会因素
16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七 情
饮 食
劳 逸
17
(一) 七情
1、概述
七情:是指正常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内伤七情:是指异常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内伤病邪的统称。
18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19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七情的致病特点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变化
21
(二)饮食失宜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 思虑劳倦
主要在脾 中气下陷
52
(四)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壅于心胸 阳气内郁 肺气闭郁 腑气不通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六章 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六章 病因

湿 邪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 痛、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 呆胃痞、小便短赤、苔黄厚腻,脉象滑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加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 断为本病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证。 辨证:脾虚失运、湿热内蕴。 治法:健脾助运、清化湿热。 方药:自拟清化溃结汤。 药物:白头翁15g,红藤30g,黄连10g,广木 香10g,虎杖15g,焦四仙各10g, 六一散20g, 生黄芪20g,生苡米15g,生白术10g。
湿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阻遏气机
湿为阴邪 损伤阳气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脘痞泄泻等
易伤人体阳气,尤易损伤脾阳
沉重重着
湿性重浊 秽浊垢腻 粘腻性 湿性粘滞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等
停滞性 湿性趋下 下行 性
1.风性开泄—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汗出、恶风
风 邪
2.风邪
轻扬外散 易袭阳位 向上向外
头面 清阳受阻 头痛、鼻塞 肌表 肌腠开泄 汗出、恶风 阳经 经脉失养 口眼歪斜
面部水肿:
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邪
善行 行无定处 病位游移不定 如行痹之游走性关节疼痛

数变 多变 起病急,变化快 如风疹之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风温(流脑)初起仅见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 但可迅速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等热闭 心包等危重证候。
1、症状的黏腻性——分泌物及排泄物涩滞 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涩 滞不畅。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中医基础--病因病机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病因病机学说 ppt课件
湿的科学内涵:季节气候环境、生物致 病因子及机体反应性相结合的综合概念
(五)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 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 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
(2)燥易伤肺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 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
(二)过逸 “久卧伤气” 《素问 宣明五气篇》
三、饮食失宜
(一)饥饱失常(不节) 1、过饥------气血化源不足 2、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小儿食积、“疳疾” 成人“肠澼为痣”、或致“食复”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1、五味偏嗜 过食酸---肝盛而乘脾---脘痛、返酸 过食咸--肾盛而乘心--胸闷气短、心痛、心悸 过食甘---脾盛而乘肾---面色黧黑、腰膝酸软 过食苦---心盛而乘肺---皮肤干燥、 过食辛---肺盛而乘肝---爪甲干枯、筋脉拘急 2、寒热偏嗜 3、嗜酒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兼夹证。
(二) 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伤阳,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 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
舌红、苔黄燥或灰黑
肿疡
角弓反张
唇口生疮——胃热
咽喉红肿——肺热
迫血妄形
性质
致病特点 为阳邪,实热证
炎上, 症状多见于上部
主要病症 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
发热,头昏,头痛,面红, 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PPT课件

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夫湿者,在天
为雨,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故湿喜归
脾”
--
43
(2)湿性重浊
A、性质:重:沉重、重着之意;浊:秽浊、 垢腻
B、致病特点:多有头身困重、肢节酸楚、沉 重难举;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 湿,首如裹”。
《素问·痹论》说:“湿气胜者,为着痹 也”。
35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A、暑乃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暑为夏季炎 热之气。故具有炎热的性质
B、致病特点:多为实热证。
常见高热、面红、目赤、烦渴、 脉洪大等症状。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A、性质:暑为阳邪,有上升,发散的性质。
B、致病特点:
易上犯头目,扰乱心神。
腠理开泄而汗出,伤津耗气。
--
C 、临床常见:
伤卫阳
寒邪袭表 疼痛。
恶寒、流清涕、头身
伤脾阳
寒邪直中肠胃 水。
脘腹冷痛、呕吐清
伤心肾之阳
寒邪直中少阴
手足厥冷,
--
形寒踡卧, 32
(2)寒性凝滞主痛
A、性质:寒为阴邪,具有凝结阻 滞不通的特 性。
B、致病特点:使经脉气血凝结、 阻滞不通,产生疼 痛的症状。
如 寒邪客于经络关节— —关节疼痛剧烈,又称“痛痹”。
如《素问·风论》说:“风者,
善行而数变”。
--
27
(3)风为百病之长:长,即首也。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为外感病的先导, 其它五邪多依附风侵犯人体致病,表现为 风寒、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热)等 兼挟证的特点。《临证指南医案》:“六 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曰风寒、 兼暑曰风暑、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 兼火曰风火。盖因风以鼓荡此五气而伤人, 故曰百病之长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症状的黏腻性——分泌物及排泄物涩滞 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涩 滞不畅。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邪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 等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 太阴阳明论》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 外邪称为燥邪。
燥 邪
温燥:发于秋初,挟有夏末余热,治疗上宜清 凉燥:发于晚秋,兼有初冬寒凉,治疗上宜温
燥邪为阴邪,见于王孟英《温热经纬》。 燥为秋季之主气,秋气已凉,燥为次寒, 其气肃降,理当属阴。
燥 邪
燥邪为阳邪,见于喻昌 《医门法律》。 火性就燥,各从其类,属阳。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 风为百病之长
风 邪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 漏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 自上而下全身逐渐浮肿,尿少色黄,伴头昏,全身无力。 10-05上午9点左右突然抽搐,10多分钟后自行停止, 以后又类似发作两次。 症见:患儿全身浮肿,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 陷即起,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 脉浮滑数。 中医辩证:小儿水肿,风水泛滥型。
治疗小议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治之,以 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甘从土化,热 从火化,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 而辛,亦热品也,故以为佐。伤寒内热者,以咸 泻之。伤寒内燥者,以辛润之,伤寒内热见血者 ,以苦坚之。 附子、肉桂等甘辛大热之品常用于祛寒之剂组 方,如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方,用于治疗阴寒 内盛之证,均属“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 辛”治则的体现。


湿 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 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 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另外, 湿邪致病,也与居住环境,工作条件有 关。
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 邪
湿由水气化生,水性寒凉,故湿为有形之阴邪; 阻滞脏腑经络气机。 1、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 2、湿阻胸膈:胸膈满闷 3、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减退 4、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概 述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 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 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
4.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三因学 说”
外所因:六淫 内所因:七情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 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湿 邪
治疗小议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 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渗 湿。酸从木化,木能制土,故佐以酸,使酸而非 淡,则味厚滋腻,非所宜也。湿热之湿,以苦燥 之;湿濡之肿,以淡泄之。 实脾饮出自《严氏济生方》,用于治疗阳虚水 泛之证。方剂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 草果仁、大腹子、附子、茯苓、干姜、甘草。 方中厚朴、草果等属苦温之品,功善燥湿。茯 苓、白术淡而利窍,木瓜酸而微温,味酸从木制 土以胜湿
风 邪
风 邪 性 质 轻 开 扬 泄 行 变 动 风性轻浮,向上向外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 行无定处,善行走窜 发病急,变化快 动摇不定、风胜则动
致 病 特 征 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头项 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 腠理开张,如汗出,恶风等 病变部位不固定,如风疹 , 荨麻 疹,行痹 发病急 , 变化多 , 传变快,如癫痫、 中风、惊风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等
•问诊求因 •审证求因——主要方法
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 合分析,从而推求病因。
概 述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
1.《内经》阴阳分类法:
概 述
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2.《内经》三部分类法:
喜怒不节则伤脏 风雨则伤上 清湿则伤下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
3. 张机-传变途径分类法:
一.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1.风性开泄—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汗出、恶风
风 邪
头面 清阳受阻 头痛、鼻塞 2.风邪 轻扬外散 易袭阳位 肌表 肌腠开泄 汗出、恶风 向上向外 阳经 经脉失养 口眼歪斜
面部水肿:
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邪
善行 行无定处 病位游移不定 如行痹之游走性关节疼痛
停滞性 湿性趋下 下行 性
病案1
患者谢某,男,35岁,2004年8月来 诊,患者诉双膝关节肿胀酸痛1月余,下 肢困重,行走无力,关节局部有灼热感, 怕风 ,纳差,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爽, 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为著痹,病机为湿热下注,痹阻 关节。 方选四妙散加味,处方:黄柏 10g, 苍术 10g,薏苡仁 30g,牛膝 15g,秦 艽 12g,木瓜 15g,五加皮 15g,忍冬 藤 15g,土茯苓20g,防己 10g,萆薢 15g,7剂。
外感病因的共同特点:
⒈来源:源于自然界
六 淫
⒉侵犯途径: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 ⒊形成病证: 初起多形成表证,具有起病急的特点
基本概念
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 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
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 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
六 淫
六淫产生的因素:
a.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
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寒性凝滞
寒 邪
1、寒凝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则痛。 2、寒客肌表经络,头身肢体关节剧烈冷痛,如 “寒痹”或“痛痹” 。 3、寒中胃肠,脘腹剧痛。 4、寒客肝脉,少腹或阴部冷痛。
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寒性收引
寒 邪
1、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收缩挛急 2、寒客血脉,头身疼痛,脉紧 3、寒邪侵袭肌表,腠理闭塞,则无汗 4、寒客经络关节,挛急作痛,屈伸不利
屈伸不利








寒性伤阳
阴盛阳病
寒 邪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寒胜则痛 收敛挛急
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 寒肢冷,脘腹冷痛,腰膝冷痛 等
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 痛 气机收敛,肌腠闭塞,毛窍收 缩,筋脉挛急,如脉紧,无汗, 拘急作痛等
病例1,男,26 岁。1989年4月就诊。素有 “胃病” 之疾,多方诊治,时愈时作,反复 缠绵。今因饮冷而胃痛又作,舌淡,苔白,脉 沉弦无力。
风 邪
善 数 主
为百病 之长
易与它邪相合,为外邪致 易合它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 病的先导 湿、风热、风燥等
外风的治疗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 之”。以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辛主 发散,过辛则易伤真气,故佐以苦甘,以苦能胜金,甘能 益气故,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 此又与“五脏苦欲补泻”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义合。 《千金方》小续命汤被誉为六经中风之通剂。方剂组 成:防风、桂枝、麻黄、川芎、白芍、人参、黄芩、防 己、附子。主治外风入中经络所致之筋脉拘急,半身不 遂,口眼斜,语言蹇涩等。方中防风、麻黄、川芎、 桂枝、防己、附子辛以散风,诸药合用,辛散之性不为 不峻烈,故以黄芩之苦,人参、白芍之甘,既能制诸辛燥 烈伤津耗气,又能益气养血,扶正以达邪。
第六章
病 因
基 本 概 念
•病因:
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 “致病因素、病原、病邪”。
概 述
•病因学说:
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 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病因学说
核心内容
病因的性质 及致病特点
病因所致病 证临床表现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寒 邪
中医辨证:中阳不振,复感于寒。
投以川乌、细辛、枳实、丹参、党参、白 术、砂仁、炮姜等建中散寒止痛之剂。服头煎 后感唇稍麻,疼痛即减,服二三煎唇不麻而疼 痛则除,续以黄芪建中汤善后。
寒 邪
病例 2,男,52 岁。1992年7月就诊。近两 年来,每因劳累即腰痛,左下肢麻木。至今 年以来,腰痛反轻,左下肢却发凉、疼痛。 现已卧床不能行走二十余日。摄片示“第 3、 4、5、6 腰椎退行性变”。左下肢疼痛剧烈, 不能转侧,发凉,舌红润,苔少,脉细。 中医辨证:肝肾虚弱,血气不足,寒邪入侵 处以川乌、细辛、川芎、当归、桑寄生、独 活、苍耳子、牛膝、千年健等服1剂疼痛大减, 已能下床行走;连续随证加减运用三十余剂, 疼痛消除,健步行走。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 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 邪Βιβλιοθήκη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外寒 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 邪
1、单纯的实寒证 寒遏卫阳: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等。 2、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 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食欲不 振、肢冷、神疲等。 寒中少阴:恶寒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 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风 邪
病案2
患者李某,女,43岁,2005年4月12日来诊,自诉全 身关节游走性疼痛1年余,近来日益加重,关节疼痛时 有针刺感,怕风,双膝关节尤甚,下肢无力,上楼困 难,口微渴,纳可,大便三日一行,偏干,小便平, 月经量少,舌质红,苔薄,脉细弦。 辨证为行痹, 治宜养血祛风, 通络蠲痹。 处方: 防风10g,羌独活各10g,当归10g,川芎10g, 白芍15g,甘草6g,威灵仙15g,乌梢蛇10g, 薏苡仁 20g,鸡血藤30g,海风藤15g,寻骨风10g,7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