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与规划(资源环境类专业适用)第14章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材(PPT 63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材(PPT 63页)

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与理论的 产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八大公 害”和《增长的极限》唤起了世人的环境意识, 引发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一次认识高潮。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在全球环境保护发 展史上树立起第一个路标;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全球性环 境问题日趋严重和《我们共同的未来》,引发了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二次认识高潮。1992年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全球环境保护发展史上树立起第二个路标;
受损
大气污染
工厂大量排 放SO2和煤 尘,其中含 钴、锰、钛 等重金属颗 粒
胸闷、咳嗽、喉 痛、呕吐;4天 内死亡人数比往 年同期多4000人, 历年共发生12起, 死亡近万人
发生 事件名称
时间
水俣(病) 1953
事件

1956
四日事件 1961 (哮喘病)
发生地 点
日本 熊本县 水俣市
日本四 日市, 并蔓延 到几十 个城市
污染类型 污染源/物
扩散途径/ 致害原因
受体(人) 反应/后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前言
一、本课程的重要地位
1、规划与管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该课程地位的增强 3、中国国情国策决定了本课程的重要地位
二、本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1、“七五”期间(1986~1990)产生(选修课) 2、“九五”期间(1996~2000)发展(必修课) 3、“十一五”期间(2006~2010)重点(核心主干课)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 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 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 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 国政府的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 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 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 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 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类包含哪些专业?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类包含哪些专业?

环境保护类专业包括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农村环境保护、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环境信息技术、核与辐射检测防护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技术。

环境保护类专业介绍1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培养目标:专业培养主要面向环保企事业单位,在环保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能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并可从事环境评价、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等相应岗位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噪声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影响评价、无机与分析化学、制图基础、环境管理。

就业方向主要就业单位:各级环境监测站、各级环境科学研究部门、各环保公司、各企业(稀土、化工、药品、钢铁、造纸等)、以及其它涉及环保的企事业单位。

主要就业岗位: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环境评价、环保设施运行与管理等。

职业拓展岗位:环境管理、工业分析2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熟练掌握环境现场勘察、环境预测与评价、环境风险评估、环境规划设计、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认证与咨询、环境服务市场营销和环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面向环境保护领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咨询服务和环境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主干课程:环境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技术、大气环境影响环评技术、水环境影响环评技术、生态环境影响环评技术、环境监测、环境规划、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认证与咨询、环境服务市场营销、环境监理认知、环境管理、环境应急与风险防范、建设项目工程污染源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综合技术等。

就业方向: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咨询服务及管理部门、政府环保有关部门及基层单位,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认证与咨询、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环境工程咨询、环境项目开发与管理、环境监督管理、企业环境管理等环境服务业领域的工作。

chapter1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论

chapter1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论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面对人类的环境问题 迎接知识创新的挑战
本课程内容与重点
讲授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 包括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 生态学原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环境 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等基本理论 等基本方法。同时,针对流域、城市、生态等不同 类型的环境规划和组织层面、产品层面、活动层面 等不同层面的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程序和要求开 展课程的学习,培养同学们在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 设计中综合应用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面对人类的环境问题 迎接知识创新的挑战
学习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现代管理理论、规划与管理的生 态学原理、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 原理以及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分析和综合分析方法的理解与应 用;水环境容量确定、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数学模型、大气 污染物总重控制的A-P值法、生态产业链的结构与构建、循 环经济理念、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等知识点的 理解和综合应用等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面对人类的环境问题 迎接知识创新的挑战
环境质量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 发展经 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优劣通过 社会财富的拥有量,环境质量状况,健康与教育水平四个指 标体系来衡量。
环境质量具有可度量性、区域性和反馈性三大特征。 信息:美国一项研究显示,过去20年里空气质量的提高使 美国人平均寿命延长近5个月。 ①、环境质量的可度量性。 环境质量是由组成环境要素的种类、数量和性质决定。而 环境要素的种类、数量和性质都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科学方 法进行描述和判定。对环境质量的度量和评价可通过具体的 环境指标来进行。
③、环境质量的反馈性。

28528环境规划与管理自考资料(绝密)

28528环境规划与管理自考资料(绝密)

28528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p13(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2)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3)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4)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心循环(6)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采取综合的环境工程措施以保证规划区域内社会协调发展【2】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p15(1)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

(2)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p8(1)整体性(2)综合性(3)区域性(4)动态性(5)信息密集(6)政策性强(7)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自适性(8)广泛性和群众性【4】环境规划的类型p16一.按长期规划分:1.长远环境规划 2.中期环境规划 3.年度环境保护计划二.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1.经济制约性 2.协调型的环境规划 3.环境制约型的环境规划三.按环境要素划分:1.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2.水污染控制规划 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4.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四.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五.按性质划分:1.生态规划 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污染控制规划)3.自然保护规划4.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5】环境管理的类型p19一.按管理范围分类:1.资源环境管理内容包括: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等。

2.区域环境管理内容包括:城市环境管理;流域环境管理;地区环境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风沙区生态建设和管理等。

环境规划与管理简答题库

环境规划与管理简答题库

环境规划与管理简答题库1、环境规划的目的。

(1)2、环境规划的主要功能。

(1)4、我国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1)5、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4个矛盾。

(1)6、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

(1)7、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特征。

(1)8、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

(1)9、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

(1)10、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

(2)11、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

(2)12、环境规划指标类型。

(2)13、环境评价工作和内容。

(2)14、环境预测遵循的基本原则。

(2)15、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2)16、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原则。

(2)17、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

(2)18、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条件。

(2)19、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

(2)20、8项环境管理制度。

(2)21、我国环境规划编制基本内容。

(3)22、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3)23、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追踪过程。

(3)24、环境规划的决策过程。

(3)25、水环境的总原则和基本原则。

(3)26、水环境规划遵循的基本步骤。

(3)27、水环境功能区划原则。

(3)28、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全部内容的7个步骤。

(3)29、水环境规划的方案对策。

(3)30、水环境控制单元的解析归类的内容。

(4)31、大气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特点。

(4)3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的目的。

(4)33、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步骤。

(4)34、总量负荷分配原则。

(4)36、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目的。

(4)37、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方案。

(4)38、《规划纲要》明确了5项主要任务。

(4)39、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趋势。

(5)40、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意义。

(5)41、露天堆放和填埋不当的固体废物对水体的污染途径。

(5)42、固体废物对大气污染的主要方面。

(5)43、危险废物的管理一般从4个方面入手。

环境保护工程实施与管理手册

环境保护工程实施与管理手册

环境保护工程实施与管理手册第一章环境保护工程概述 (3)1.1 工程背景与意义 (3)1.2 工程目标与任务 (3)第二章工程前期准备 (4)2.1 项目可行性研究 (4)2.2 环境影响评价 (4)2.3 设计方案与论证 (5)第三章工程施工管理 (5)3.1 施工组织与管理 (5)3.2 施工进度控制 (6)3.3 施工质量控制 (6)3.4 施工安全与环保 (7)第四章工程监理与监测 (7)4.1 监理制度与职责 (7)4.1.1 监理制度概述 (7)4.1.2 监理职责划分 (7)4.2 监理过程与方法 (7)4.2.1 监理过程 (7)4.2.2 监理方法 (8)4.3 监测计划与实施 (8)4.3.1 监测计划 (8)4.3.2 监测实施 (8)第五章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9)5.1 设施选型与设计 (9)5.1.1 设施选型 (9)5.1.2 设施设计 (9)5.2 设施安装与调试 (9)5.2.1 设施安装 (9)5.2.2 设施调试 (10)5.3 设施运行与维护 (10)5.3.1 设施运行 (10)5.3.2 设施维护 (10)第六章环境污染治理 (10)6.1 水污染治理 (10)6.2 大气污染治理 (11)6.3 固体废物处理 (11)第七章生态保护与修复 (11)7.1 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 (11)7.1.1 调查内容 (11)7.1.2 评估方法 (12)7.2 生态保护措施 (12)7.2.2 政策引导 (12)7.2.3 监测预警 (12)7.2.4 公众参与 (12)7.3 生态修复技术 (12)7.3.1 生物修复技术 (12)7.3.2 物理修复技术 (13)7.3.3 化学修复技术 (13)7.3.4 综合修复技术 (13)第八章环境监测与管理 (13)8.1 监测体系与设备 (13)8.2 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 (13)8.3 环境监测报告 (14)第九章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 (14)9.1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14)9.1.1 宪法规定 (14)9.1.2 环保基本法 (14)9.1.3 环保单项法 (14)9.1.4 环保行政法规 (15)9.1.5 环保部门规章 (15)9.2 环保政策与标准 (15)9.2.1 环保政策 (15)9.2.2 环保标准 (15)9.3 环保执法与监管 (15)9.3.1 环保执法 (15)9.3.2 环保监管 (15)9.3.3 环保协作 (16)9.3.4 环保宣传教育 (16)第十章环保宣传教育与培训 (16)10.1 宣传教育策略 (16)10.2 培训内容与方法 (16)10.3 培训效果评价 (17)第十一章环境保护工程验收 (17)11.1 验收程序与标准 (17)11.2 验收内容与方法 (17)11.3 验收结果处理 (18)第十二章环境保护工程后期管理 (18)12.1 工程运维管理 (18)12.1.1 运维组织架构 (18)12.1.2 运维管理制度 (19)12.1.3 运维流程与操作规范 (19)12.1.4 运维监测与预警 (19)12.2 环保设施升级与改造 (19)12.2.1 技术升级 (19)12.2.3 自动化控制 (19)12.2.4 节能减排 (19)12.3 环保工程绩效评价与总结 (19)12.3.1 评价指标体系 (20)12.3.2 评价方法与流程 (20)12.3.3 评价结果应用 (20)12.3.4 持续改进 (20)第一章环境保护工程概述1.1 工程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doc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doc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2016年12月目录第一章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形势 (1)一、主要成效 1二、突出问题 2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5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5三、规划目标 6第三章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10一、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与管控10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生态修复12三、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14四、城市污染治理与市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15五、海绵城市建设19六、城市资源能源节约与循环利用21七、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推广22八、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24第四章政策与保障措施26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考核机制26二、健全法规政策,完善监管评估26三、增加政府投入,拓宽资金渠道26四、加大科技支撑,强化示范推广27五、倡导绿色生活,鼓励公众参与27 附件1编制说明28附件2指标说明及计算方法37第一章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的形势一、主要成效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我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市绿地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全国城市公园绿地总面积由2004年底的25.2万公顷增加到2014年底的58.2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4年底的7.39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底的13.08平方米。

城市绿地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20%左右,稳定增长到目前的36.29%1,绿地面积增长速度远高于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

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5年,有310个城市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7个城市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城市绿地建设与管养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园林绿化投资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总投资额比例连续五年超过10%2,社会投资参与力度不断加大。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1数据来源:根据《全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整理2数据来源:根据《全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整理氧化物排放总量、单位GDP能耗等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减排目标。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简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必须将~之中,进行综合平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3)实施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主要途径。

我国已颁布的一系列环境法规需要通过强化环境规划与管理得以实施,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我国~。

(4)实现以较小的投资获取较佳的环境效益。

环境规划与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简答)(1)行政手段。

主要是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制定方针、政策,建立法规,颁布标准,进行监督协调,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规划和管理。

(2)法律手段。

利用法律法规,来管理环境,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并维护生态平衡。

(3)经济手段。

包括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排污权交易、资源征税、排污罚款等。

(4)技术手段。

即借助先进的技术来达到保护环境目标的手段(5)宣传教育手段。

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

使公众了解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简答)(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地方和各行业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二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三是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

(2)“污染者付费”政策。

主要措施为:一是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二是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一批工矿企业的污染,实行限期治理;三是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实行收费。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把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坚决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的倾向,严肃查处违法案件。

4. 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名解、论述)(1)“三同时”制度: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前言1、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A.环境预测、决策和规划是环境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环境规划是环境预测和决策的成果以及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规划管理是现代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

第一章环境管理概述1、环境管理学是:(1)综合运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质量,正确处理国名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

(2)以环境管理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人类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提炼与总结,将作为学科的环境管理和作为工作领域的环境管理完整地统一起来的产物。

(3)建立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共同基础之上的,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

2、环境管理学研究对象: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1)系统构成(3个):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

生态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经济子系统是生态与社会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纽带,社会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2)系统的特征(3个):层次性、协同性和整体性。

3、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内容(6个):①环境管理理论研究②环境管理方法研究③环境管理体制研究④环境管理战略研究⑤环境保护政策研究⑥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基本问题1、环境的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定义2、环境的内涵:(1)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2)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概念;(3)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

3、环境要素: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

4、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特定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河海大学编(高纲号 0764)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下,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

共分11章。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类型。

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

第四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第五章为“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第六章为“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

第七章为“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原则、内容、程序;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管理措施;研究了基本农田、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的规划类型与管理措施。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
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也称污染控制规划,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重点。根 据范围和性质不同又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如经济协作区、能源基地、城市或水域等的污染综 合防治规划。这类规划的常见形式就是城市的“三废”治理规划。这类规划 在污染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经主观判断决策的生态环境目标, 列出应治理的项目(“三废”综合利用或净化处理)及所需投资和完成的期 限。随着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规划还不是真正 的生态环境规划,因为它没有涉及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缺乏科学预测, 也没有从区域的整体上进行系统,综合分析,选择最优方案作出决策。
生态环境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进行综合平衡
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的性质、功能确定 的,有时可能与生态环境目标有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综合平衡进行调整。
列出攻关项目,列出实施生态环境规划所需的人、财、物,并制定相应的 政策。
2024/5/31
10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的类型与作用
生态环境规划的类型
●按照生态环境组成要素划分,可分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水质 污染防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噪声污染防治规划等;
●按照区域特征划分,可分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生态环境 规划和流域生态环境规划;
●按照范围和层次划分,可分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域生 态环境规划和部门生态环境规划;
2024/5/31
7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概述
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的方法步骤
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城乡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 分,其制定的方法步骤如下: 生态环境调查评价 生态环境特征评价,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水资源及生物资源等的调查、评价; 污染源调查、评价,绘制污染源分布图,并表示出污染负荷的 分担率; 污染现状调查、评价; 生态破坏现状调查、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全面评价包括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投资、防治措施现状及生态环境经济评价; 生态环境管理的现状; 其他。

基于“五融合五重构”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为例

基于“五融合五重构”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为例

基于“五融合五重构”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为例“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类专业核心课程,集政策、理论和技术方法于一体,是环境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的改变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思想理念、技术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因此,对该课程进行集成创新、资源整合与融合重构,培养规划与管理能力俱佳的新工科创新性高素质环保人才已成为高校适应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1-2]。

基于此,结合国内相关院校“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实践,聚焦自身教学痛点问题,从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了“五融合五重构”混合式教学改革路径,以期为高校本科环境类学科构建提供参考。

一、课程教学痛点问题及成因(一)课程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不足最初的课程教学过程侧重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导致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的胜任力不强。

且有些教师认为专业思想政治就是重点讲授“专业认知”“环境伦理学”等课程,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未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课程自信和责任意识。

(二)课程知识繁杂,内容体系性不强,前沿性和专创融合不足环境规划与管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涉及管理学、规划学、化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涵盖面广,内容繁多,但学时只有32学时,难以全面覆盖,且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大的知识储备,这对其他专业基础课相关知识掌握不牢靠的部分学生而言,难以深入理解一些重点内容。

如部分学生经济学、数学、计算机基础较弱,便难以掌握好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环境质量预测模型等内容,很难自由运用多学科知识。

同时,教材内容落后于学科发展,几乎没有体现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进展。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新人工智能、环境信息系统成图建库、智慧化管理等新技术在教材中几乎未涉及,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难以及时升级和拓展最前沿的知识和创新理论,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受阻,达不到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突出人与环境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对象复合生态系统方法综合应用生态、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合理的建设和规划最终目标全面可持续发展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作用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4.为制定各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即规划对象是某一区域内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地域综合体,在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强化功能2协调性:在规划中必须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始终相协调3战略性:生态规划应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生态经济战略思想4区域性: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规划中的战略布局、发展方向、规划重点和建设步骤都要有鲜明的地域性5实用性:生态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区域决策部门的宏观决策依据,因此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原则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原则2系统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4因地适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5整体优化原则6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解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任务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使系统的发展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形成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突出系统优势3追求系统总体关系的协调,强调系统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能力类型1.按规划期分(长期,中期,年度)2.按性质分(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水保、林业生态工程,防沙治沙、农业生态工程,草地保护与建设,土地整理与复垦)3. 按人工化程度分(自然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4. 按保护规模分(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与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完整word版)《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

(完整word版)《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辽宁省抚顺市“十二五"环境规划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目录1、区域概况1.1地理位置1。

2自然资源1。

3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1.4经济发展状况1.5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2、环境保护现状2。

1能耗现状2。

2大气环境现状2。

3水环境现状2.4声环境现状2。

5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现状2。

6生态保护现状2。

7环境保护投资3、主要环境问题识别4、抚顺市“十二五”时期环境形势4。

1社会经济与人口发展预测4.2能源消费预测4.3水环境污染负荷预测4.3.1水污染总量预测4.3.2生活源4。

3.3工业源4。

4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预测4.5固体废弃物排放预测4.5。

1工业固体废物预测4.5.2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预测4.6环境保护形势分析5、规划目标与方案5.1大气环境指标体系与方案5。

2水环境指标体系与方案5。

3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指标体系与方案6.保障措施1、区域概况1。

1地理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23°55ˊ,北纬41°52ˊ, 抚顺境内平均海拔80米,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6。

6℃,年均降水量为804.2毫米,无霜期145天,抚顺属长白山余脉,呈东南高,西北低之势,境内山峦连绵起伏,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各类资源十分丰富。

市区位于浑河冲积平原上,三面环山,浑河宛如一条彩带横贯市区,是一座美丽的带状城市。

抚顺地理位置优越,东与吉林省接壤,西距省会沈阳市45公里,北与铁岭毗邻,南与本溪相望。

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40公里,距营口海港200公里,距大连海港400公里,均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1。

2自然资源水利资源抚顺水储量充足,年均降水量在750—850毫米之间。

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浑河、太子河、清河、柴河、富尔江和柳河等12条,小流域1万多个.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以上水库63座,可利用的水域面积达6667公顷.全市水资源总量约39.8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约32.32亿立方米,地下水约7。

环境规划与管理 知识点总结

环境规划与管理  知识点总结
环境系统规划的“最优化决策分析模型”,通常是利用数学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一次求解行动方案的决策分析过程。其定量化程度和计算机化程度高,但须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简化以建立模型,于是存在局限性:①优化过程的目标函数是单一的,时常需要将其它目标因素表达为约束条件,以致往往并不与实际的规划控制方案相对应。②决策分析过程不便于决策者参预和其它专家的参预。③数据不足时,建模艰难、可靠性差。
5.排污收费制度:“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管理。”该制度具体操作的依据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6.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它研究各环境单元的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揭示人类自身活动与环境及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2.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计6点,每点不需要展开答,5分)
答:①、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②、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③、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④、
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⑤、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⑥、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4.环境预测的类型:警告型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多选、填空)
5.建立环境规划指标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多选)
6.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污染源指标、区域环境综合
整治指标、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多选)
7.动态规划:是处理具有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特征的优化方法。所谓多阶段决策过程问

《环境规划与管理》(完整试卷及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完整试卷及答案)
建立权威性强且相对集中管理的专门性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坚持统管与分管相结合、机构的经营职能与行政职能相分离。
2.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种生产: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地位和作用:(1)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2)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3)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4)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5)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3.简述环境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1)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层次、多时段的有关环境方面的专项规划的总称。因此,环境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环境规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2)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可以防止一些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通过对可行性方案的比较和筛选,把某些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国土利用规划一起被视为贯彻预见性环境政策的重要支柱和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在国际上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第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我国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新污染的两项主要制度。
4.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强制性标准。改:自愿性(×)
5.《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为2年。改:3年(×)
四、简答题(任选3题,每小题8分,共计24分)
1.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有哪些特点?如何解决目前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从横向关系来看,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具有统一监督管理与各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特点;从纵向关系来看,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具有中央与地方的分级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特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完整试卷及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完整试卷及答案)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首创的。它是总结我国环境管理的实践经验为我国法律所确认的一项重要的控制新污染的法律制度。意义:1、把环境问题解决在建设之前或建设过程之中,避免二次施工浪费人力、物力、财力。2、加强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以及限期治理制度等。3、从源头和过程减少新上项目带来的水污染问题。
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可以防止一些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通过对可行性方案的比较和筛选,把某些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国土利用规划一起被视为贯彻预见性环境政策的重要支柱和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在国际上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第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我国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新污染的两项主要制度。
5.环境管理的原则。
(1)全过程控制原则。全过程控制就是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二)双赢原则。双赢原则是指在制定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保障另一方获利。在实现双赢的过程中,规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技术和资金。
五、论述题(16分)
1.环境管理的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环境管理的对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五项。
2.环境规划指标类型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指标。
3.从环境保护所承担的任务来讲,环境规划可分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生态建设及生态保护规划
5.限期治理:是指对污染严重的污染源,由法定国家机关依法限定责任人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行政行为。
6.非物质化: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在保障生产和消费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源投入量,将不必要的物质消耗过程降到最低限度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生态类型与特点、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 态承载力等
类型、分布、面积、盖度、建群种与优势种,生长情况,生 分析生态结构、类型,计算环境功能。分析生
物量、利用情况、历史演化,组成情况
态因子相关关系,明确主要生态问题
种类、生产力、利用情况、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类型、分布、种群量、食性与习性,生殖与居栖地历史演化
物量、利用情况、历史深化,组成情况
态因子相关关系,明确主要生态问题
类型、功能
分析主要生态问题
(二) 生 态 功 能 区 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 异规律,将特定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 能区的过程。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 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 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 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生态 功能区的划分有助于明确重要生态功能 保护区的空间分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的合理规模和产业布局的宏观方向。
规划期内的资源利用情况的变化
规划期内的植被变化
规划期内的自然生态与影响、污染及二次污染
(四) 生态规划的目标
生 态
河流的可持续发展

绿地资源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标 与
人文景观的保护
指 标
合理利用土地


生态规划指标体系
(五) 生 态 保 护 与 建 设 规 划 的 措 施
自然保留地保护 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④改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亲水堤岸的设计、植被的合理配置、水生 动植物的保护等,能给鸟类、鱼类、浮游动植物以 及其它的水生植物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走 廊,使鱼虾成群、鸟语花香,生物多样性趋向丰富, 使湿地成为意趣盎然、风光迷人之地,成为观光、 旅游、娱乐、休闲的胜地。
按照国际生态恢复学会(1995)的详细 定义,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恢复和管理 原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过程,这种生 态整体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临界变化范围、 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区域和历史内容 以及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
主要指标
评价作用
水资源
地表水入境量、出境量;地下水量
径流量与需水量
不同水位径流量;断流;需水量组成
水 域
水质
水生动植物
污染物、污染指数 类型、分布、珍稀濒危物种、外来种
分析水生生态、水源保护目标等 确定生态类型、分析蓄水滞洪
分析水生生态,确定保护目标 分析生态结构、类型,确定生态问题
湿地 地形地貌
建 设
城市绿色廊道:城市绿地系统中呈线状
或带状分布的部分 。
适地适树和 生态性原则
乡土树种为 主的原则
绿


种 选 择
生物多样性 原则
树种选择的 原则
节水型绿化 原则
城乡兼顾
突出季相
Thank you!
目前很多水体的水质恶化,主要是受到工业、 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特别是农业和生活非点源 污染相当严重。应该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和管理 工作、逐步实现雨污分流、保证水源水质,有效地 保护水环境质量。
③重视生态驳岸建设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 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 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 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
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
基于主导标志 的顺序划分合
并发
基于要素叠置 的类型制图法
(三) 生 态 影 响 预 测
定义:
生态影响预测就是在生态现状调查与 分析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对某些 生态因子的变化和生态功能变化进行评 价,可以定性描述,也可定量或半定量 评价。
生态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主要包括 以下内容:
自然保留地保护划分为三个层次:
城区保留地
近郊保留地
远郊保留地
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①保护水域面积
➢为区域内丰富的鸟类资源提供栖息地,有 利于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体现本地自然环境特色,与周边河道、自 然植被特征相协调; ➢创造丰富的自然景观;可以储蓄洪水,有 利于保护本区域安全等
②改善水质
第十四章: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第一节 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内涵


规以人为本划Fra bibliotek的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第二节 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内容
(一) 生 态 现 状 调 查 与 评 价
生态现状调查是进行生态规划的基础性 工作,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细 致周详的现场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步 骤。 下表为生态现状调查主要内容
化 绿
生物的多样性、空间的异质性和景观的多样性,
地 系
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绿
统 建
地系统,以利于整个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建设用地范围




城郊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

绿





规划区范围
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由斑块、基质
绿
和廊道组成。
色 廊
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

生态恢复的主要类型:
森林生态恢复 水域生态恢复 草地生态恢复 海洋与海岸带生态恢复 废弃地生态恢复
城郊一体化绿地系统建设 绿色廊道建设 绿化树种选择
城市绿地规划既要包括规划城区,也要包括

城郊,结合城郊旅游业、农业的发展,建设郊

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区,实现以整


个市域为载体、城郊一体化的绿地系统,实现
土壤
分布、面积、物种
确定保护目标与主要生态问题
类型、分布、比例、相对关系
分析生态系统特点、稳定性、主要生态问题、 物流等
成土母质、演化类型、性状、理化性质、厚度,物质循环、 分析生产力,生态环境功能(如持水性、保肥
肥分、有机质、土壤生物特点、外力影响
力、生产潜力)等
土地资源
植被 陆 域
植物资源
动物
类型、面积、分布、生产力、土地利用
计算社会经济损失,明确保护目标与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影响,明确敏感保护目标
动物资源
类型、分布、生消规律、历史演变、利用情况
分析资源保护途径与措施
景观 人文资源

植被


堤岸
景观类型、特点、区位等 古迹与文物
确定保护目标,资源分析 确定保护目标,资源分析
类型、分布、面积、盖度、建群种与优势种,生长情况,生 分析生态结构、类型,计算环境功能。分析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