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的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成就沈从文幼年因家庭变故,小学未毕业就去从军,历经艰辛,沅水边接触的一切,在他脑海中形成不可磨灭的记忆,把记忆中的人和事整理成小说,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1.语言简炼很少使用的、了等字,加入提炼过的方言,显得古朴又不失鲜活生动;塑造人物形象往往几笔勾勒而成,边城翠翠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点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也不动气……”简简单单几句话,把天真少女形象表露明明白白;似乎能感受翠翠如刚出生小动物一般,毛绒绒,惹人欢喜惹人怜爱;2.心理描写出色沈从文不仅在人物形象塑造有突出造诣,心理描写也十分出众;“翠翠一天比一天长大,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时间正在成长他似乎在催促她,使他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责;她欢喜有朴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去一颗星凝眸,祖父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点害羞情绪轻轻说:‘看水鸭子打架’”,这里写翠翠少女怀春害羞神情,幻想着自已当上新嫁娘的美好情景,这点心思,描写十分到位;3.意境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淡化情节,以散文笔法抒写湘西的自然美,水岸边吊脚楼、码头、碧溪的竹篁、白塔等湘西景色描绘细致;形成一幅跃然纸上的山水图;婚礼嫁娶、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构成一幅幅亮丽风俗画;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里,笔调温柔、清新淡远,在淡淡诗意里透出似有似无的愁;小说风格偏向浪漫主义,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人物形象塑造传神、人物心理刻画使之更加丰满;情景交融散文笔记,折射出作者对人性思考,如边城祖父所说:“人是要硬扎的,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沈从文对文学的贡献在于将诗意、散文笔法融入小说,创出兼容并蓄独特的文体,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湘西”,讴歌人性,在乱世为生命谱出一首赞歌;。
论沈从文的文物考古思想
历史学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弄清楚人类在过去的所做所为。
证据既有书面 的文献材料 , 又有地上或地下的实物 , 还有活态的口 头材料。对这些证据进行解释以弄清楚人类在过去的所做所为涉重
要, 沈从文的文物考古之思高度 重视方法的问题 , 对它的思考成为
文 学评 论
论沈从文 的文物考古思想
郭俊
( 广西师范大学 , 广函 桂林 5 10 ) 4 04
摘要 : 沈从 文的文物考古思想包括文物观 、 目的任务论 、 工作
方法论和文物考古教育论四方面的 内容。沈从文认为文物是具有
的性格或精神。 都充满了民族 时代特征, 以及在发展 中痛苦的挣扎
的任务。
如建筑、 碑刻、 工具、 器、 武 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 E ” 从文对文
物 的认识与此解释大体一致 .他说 :中国历史文物除轻便 书籍和 “
笨重建筑雕刻以外, 自然应数 纯美术品的书画,和与工艺相关的
瓷、 、 漆 玉……诸器物。” 也肯定文物具有价值。一是历史价值 , 吡
了沈从文文物考古思想的核心。
西” 每个人都知道 中国有所谓《 , 二十五 史》就没有人 注意现在 ,
从地下发掘的东西, 比十部《 二十五史》 还要 多。 那些有兴趣研 究中 国文化史、 艺术史与工艺史的朋友 , 都值得回去看看。任何部 门都
沈从文认为现 有文物考古过分依赖与强调文献研究的方法 , 他同时批评这种方法的缺 陷与问题 ,一个历史科 学工作者,如依 “
和青春欢欣 。”解放后 . 翻 沈从文在大量接触文物的情况下 , 仍然对 文物进行生命化观照和认识 . 强调坛坛罐罐、 花花朵朵不是一堆历 史的瓦砾 , 而是凝结生命与情感的“ 存在 , 活” 由此形成了他 的“ 有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
’
‘
,
学 的 文 沈 观 从 论
对 各 种 迫 求 文 学 功 利 目 的 活动 进 行 了 坚 决 的 排 斥 幻 想 在 社会风 云 激 荡 的 时局 中 维 系 文 学 的 纯正性 和审美 本质 在 文学 与政 治 的 关 系 上 反对 把 文学 当 作 政 治斗争 的 工 具 即 文 学 的 政 治 化 为 此 他在 新 中 国 成立 前 始 终 坚 持 不 参 加 任 何 政 治 党 派 他 既不 赞 同 国 民党 所 提 倡的 民族 主义 文 艺 也 对 左双 文 学 把 群 众 革 命 挂 在 口 边 的 做法不认 同 他要求作 家 应 当 具 有 自 己 的 个 性 与创 作 思 想 他呼 唤文 学 的 自 由 发 展 从 政 府 的 裁 判 和 另 一种 一 林 独 占 的 趋 势 里 解 放 出来 沈 从 文不 仅反 对文 学 的 政 治 化 倾 向 对 文 的 商业 化 同 样 持 强 烈 的 批评 态度 他 认 为 学 作 家 把文 学 当 作赚 钱 的 工 具 势 必 造成 文学 创 作 的 自 由抒 写 为 讨 生活 维 持 生 计 的经营 写 作 所代 替 其 写 作 慧 识不 知 不 觉 从 表现 自 我 成 为 获 得 群众 于是 想 方设 法 争 夺 多数 因 为 得 到 多 数 即 可得 到 利 益 为 了 迎合 多 数 的 趣 味 作 品 往 往 会变 成 杂 耍和 消 遥 品 不 但 使 人 生 文 学 失去 严肃 而且 导 致 文学 审 美 特性 的 丧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1.自然美2.人性美2.1.邻里之间的真诚之美沈先生描写的湘西,民风纯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而是相互友爱,真诚相待,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的人分文不收,富人不因家境富有而盛气凌人,能够体惜穷人,掌水码头船总顺顺送给老船夫吃的,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安排料理丧事。
屠夫见老船夫买肉切好肉却不要钱,这里人人以诚相待,表现出林立之间的真诚相待,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表达了自然美与人性美得结合,这里的人们心灵明净如水,邻里之间的真诚。
2.2.翠翠老船夫的美翠翠是爱与美得化身,她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她与老爷相依为命,她的爱情简单、真挚、自然单纯、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得天性,对于爱情的萌生,和对于爱情的觉悟都没有掺杂任何利益。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的过客摆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他是一位慈祥,仁爱的长者,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迫切的指出"马路"和"车路"的求爱途径,表现了一个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的胸襟,是纯粹人性美的特写。
2.3.爱情之美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对翠翠一见倾心。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而外出闯滩,出了意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心上人归来。
展现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爱情的结尾悲凉而深沉,如果真要说是哪一种爱情美的话,那只有一个词最适宜--凄美。
2.4.人性美造成的爱情悲剧亲情爱情,边城里的人性美,正是一个爱情悲剧的源头,这个故事也建立在人性的根底上,翠翠和姥爷的相依为命,两兄弟的手足亲情,对爱的真挚与坦诚无不是美的表达,兄弟同时爱上翠翠,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的到幸福,但还未弄清他到底爱谁,便稀里糊涂的促成了天保的托媒,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是一群平常的、善良人,但这是这种美造成了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这是湘西地区淳朴的人文美,这份人文美恰是对现实生活中疯狂追求物质的一种嘲讽。
论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湘西》
论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湘西》关键词:《湘行散记》典雅美通俗美意境美节奏美Discussing the Beauty of Language of Xiang Xing San JiKeyword: Xiang Xing San Jbeauty of elegancepopular beauty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beauty of rhythm。
引言近年来,一些论文从文学语言分析的角度讨论各作品中的语言审美,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涉及修辞、词汇等,如:汪凯琼的《<边城>的语言特点》,董正宇的《沈从文与湘西方言——兼论沈从文对现代汉语文学的贡献》,刘壮羽、刘壮韬的《沈从文作品中湘西方言释义》(一)——(八),潘建华的《浅析沈从文小说的语言艺术》等等。
这些论文都是对这些湘西题材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方面进行研究。
此外,对于沈从文散文方面的研究也不少,如:陈非的《沈从文散文的语言形态与结构艺术——以<湘行散记><湘西>》,彭荆风的《<湘行散记>的艺术构思》,云冬的《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研究述评》,梁英的《论沈从文湘西散文的诗性特质》等等。
这些文章从修辞、语言、艺术结构及效果等方面对沈从文的散文进行分析。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创作成熟期的作品,是湘西题材的乡土散文中的精品。
作品以边远的故乡湘西为描写对象,以自身广博的见闻和深厚的语言文化知识为基础,糅合个人独特的艺术个性,吸取了书面语、文言文以及方言野话的特色,对语言进行特定的选择。
通过简约而典雅、通俗而意境深远的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淳朴自然、忧伤而神秘的湘西画卷,给人以生活及生命的哲思。
对《湘行散记》语言美的研究,不仅是对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的审美探究,也是对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的发现。
1.沈从文与《湘行散记》1.1沈从文简介1.2《湘行散记》概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
论沈从文的《边城》正文
题目:论沈从文的边城提纲:一、边城里的湘西世界1、景色之美2、人性之美3、风情之美4、社会关系的和谐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等人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指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描述了湘西人被排除在正统的历史之外,几千年过着原始的生活;”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的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二、现实的湘西1、现实的湘西参见凌宇沈从文传2、沈从文的经历参见从文自传及沈从文传及相关回忆录三、两个“湘西世界”对比后边城的追求1、边城中人性可参见沈从文相关文论及有关论文“我只想造一座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2、沈从文的审视角度参见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及相关论文自我认识——“乡下人”沈从文一再宣称自己是“乡下人”,其实是具有“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分子,他在审视着中国社会的“常”与“变”,对中国文化在新思潮下的冲突进行着批判;四、沈从文审视的意义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背景内容参见文化哲学2、文艺界的反映可参见“京派”和乡土文学相关内容3、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的文化意义正文:边城里的湘西世界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在沈从文那里,河流和山川是有灵性的,沈从文对景色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宁静和谐单纯的自然风光,更是为了叙事做铺垫,试想,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之中,生活在其中的人又有什么理由不似这里的山水般清澈单纯呢可以说,对水的设置和刻意点缀正是沈从文为理想之中的王国建设的一个独特的环境,在沈从文心中,水的存在有着无尽的可能,首先,因为有水,湘西人才有了生命之泉,生计之母,湘西人可以不为生存而忧虑,为生计而相互倾轧我们注意到,沈从文几乎很少写饥饿,进而能保证人性的纯洁优美;另一方面,水的存在为湘西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提供了基础,水能隔绝外来文化的侵袭,造成相对的平衡稳定的文化状态,但水又不是完全隔绝的,通过人,湘西人依然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而这种接触,明显是带有选择性的;据此,沈从文认为,湘西是多民族文化的会合点,各种生活方式可以在这里互相融合,而又互相排斥,而且还在按照沈从文表达的方式进行;对沈从文来说,湘西不但活生生地再现中国的伟大历史,还再现了历史以前的,为历史作基础的更大的原始力量,这股力量将再度推动历史前进;可以肯定的说,河水的存在是一堵天然的文化围墙,这种围墙内的世界不仅为沈从文提供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背景,也为沈从文揭示湘西内外精神的差异提供了可资比照的参照物;作者以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人的感情之美,并将人的精神注入自然景物中,以达到人物一体的境界;环境描写不但向读者展现了湘西质朴的民风和恬静的生活,唱响了“人性美”的赞歌,更重要的是它充当了人物生活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梦似幻的景物刻画更使小说洋溢着种种神秘色彩和烂漫气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他也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性美;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从以上三个方面的陈述,我们可看见作者那“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的“希腊小庙”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边城里不仅具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湘西民俗风情描绘,在这里,有湘西人过端午节划龙舟的热闹场面,他们把绘有朱红线条的龙船划得来去如飞,个个生龙活虎;也有男青年求婚时在姑娘面前唱山歌的习俗,尤其描写了这个深受古楚文化浸润之地把节日娱乐和宗教意识融为一体的民俗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现代小说的表现内容;沈从文对他的故乡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十四岁独立生活以后,他在沅水流域漂流闯荡,当过土著军队中的司书,警察所的办事员,出版社的校对……;正由于这种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下层社会及民众有着透彻的了解和认识,对故乡的山光水色、风俗人情更是体会殊深、呼之欲出,这些都使得他进一步认识了湘西地区民俗的特殊性;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便不难发现,他不止一次地称自己是“乡巴佬”,正是这种“乡巴佬”的执著,使湘西沅水的神韵融化在他的血液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性格及爱憎和哀乐方式;正是这种“乡巴佬”的纯情,才使他写出了充满民俗味的作品来;世界上的任何民俗都是同人民的生活紧紧相关的,所以作品反映人民生活的小说,也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一定程度的民俗色彩,这一点对小说是至关重要的,诚如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所说“作品的生命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风俗”;沈从文在艺术实践中深知这一点,因而他自觉地把民俗的艺术处理作为自己湘西题材小说的丰润土壤;湘西,西南闭锁、边远的一隅,是“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地方,这里一直被历代统治者称为“中国的盲肠”;它既是历代统治者文治武功的结果,又是保留楚文化的区域;历史总是在一种二律背反的悲剧中艰难前行,惶惑不安的苗蛮民族不惜以血的代价在一个封闭、落后的边陲极地里创造着,生存着,为楚文化留下了现存的空间;苍老的苗民们过着苍老的生活,沅水流域便是他们活动、演练的舞台,他们不是用文字在记载着楚文化的历史,而是用民俗加人情在延续着楚文化;这些都为楚文化余绪哺育大的沈从文提供了大量的有血有肉的楚文化的原始因子,他拥抱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村落与山野;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不仅给我们披露了湘西的落后的陋俗恶风,而且同时他又用那深情、婉转的笔调给我们摹绘了湘西的民俗美;美不是空灵的抽象物,它是具体而生动的,民俗当然亦如此;民俗就其性质来说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但这浓烈的民俗意识往往都是凝聚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上,无论是在吃、住、行的物质生活中,还是在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以及人生礼仪等事象中,民俗美的本质都存在于具体感人的审美对象之中,当人们把这些民俗事象作为审美观照时,人们便会感到这些民俗事象的民俗美;沈从文小说中的民俗特色,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湘西下层人民的悲苦与期望,这些民俗的描写与渲染,并非作家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而作的“文字游戏”,而是作家的情思所致,是与作品的整体有机结合的,它是一种气氛、一种氛围浸润中的环境,人物便在这种已经情绪化了的环境中活动、生息、创造、哀怨、抗争;沈从文的作品之所以能飞跃国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正是由于它具有相当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正是因为这些民俗特色,大大增加了他的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了解了那样一个湘西,现实是这样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少数民族占70%,以土家族和苗族最多;湘西物华天宝,资源十分丰富;湘西西部与云贵高原相连,北部与鄂西山地交颈,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武陵山脉蜿蜒于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拨800-1200米;是一个人美景美风情美的地方;最有特色的有苗族、土家族的服饰;苗家赶秋节;土家姑娘的哭嫁艺术等;苗族的服饰富贵、华丽,饰品很多,这些服饰,近年来只有在小孩和妇女盛装或大喜大庆之时才能看到,一般已不常见;苗家的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土家人的哭嫁艺术更是独具特色;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儿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从沈氏的作品中反映出的正是这样一个定式:艺术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真实的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沈从文先生一生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沈从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1988年去世;这很有意思,他在北京写了边城,在上海写了丈夫,这显然是和他在北京、上海的不同体验有关的;他在上海感受到的文明危机,使他加深了家乡的同样被现代文明吞噬的危机感;同时,他面对上海这种他所拒绝的都市文化,他提出了他的文化理想,一个是不是需要重新恢复、重新唤起他家乡所谓的苗族文化所代表的乡土文化所拥有的生命活力,面对着都市文化的糜烂,是不是需要唤起他家乡的包括少数民族的那种比较原始、雄强的生命活力来做一个补充,所以这一时期也就是在上海的时期,他用理想化的眼光,用理想化的笔触创作了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七个野人和最后的迎新节、雨后;在这些小说里面,就和边城的那种宁静、肃穆、和谐不同,在这样的乡土小说里面充满了无忌的野性,一种圆满健全的生命力,这是被上海糜烂的都市文化所激起的乡土想象,而且乡土想象是被他圣洁化的,被他理想化的;他想用这种平凡的、简朴的、单纯的生活方式来对抗这种畸形的都市文化,他觉得这种存在于自然状态中的一种生命形态极有可能抑制现代都市的弊病;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乡下人的自傲和尊严;有人说,有了沈从文,便有了湘西,沈从文的文字是湘西的千里沅水,清流蜿蜒,从容地流向外面的世界;是的,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确实是—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湘西边陲小镇自然和人生形式的边城小说,与沉落的都市世界相对照,希求用和谐自然的湘西社会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参照,实现其重塑民族经典的伟大梦想;沈从文以他那特有的重直觉、重感悟的独特思维方式构筑起—个理想的乡土世界,成为独特的“这—个”;而湘西之外的人们在临“水”自照的时候,便会觉得自己很丑陋,很赢弱;文学形象中的“湘西”于是有了名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康、协调、化外的境界的重新发现,同时大量地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把自己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进笔下的记述,从而有意地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在这个“湘西世界”中,作者保留了那个世界的自在性和自足性,生动复现了楚地的民俗、民风,写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乡土风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图景;沈从文以京沪文人的眼光.在反刍湘西这片化外之地时,品出了人性的力度、强度、原始的纯朴,直截了当的生命喷发,百折不回的追索;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以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代表了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把—个无比纯朴的、自由的、满溢了生命力的王国表现在世人面前,他成为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和关注,这里自然有血有泪.但更多的是追求琐屑生活的企望的破灭,是人格的习以为常的遭受践踏;沈从文没有什么政治意识.他只是用看似清淡的笔墨,点触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仅仅关注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的生存下去的底层人物;沈从文的边城.显示了一个身处都市的孤独的“乡下人”独立的趣味和固执的追求;地处桃花源的边城是沈从文用笔圈出的世外人境,宁静、和谐.而又隐伏着一丝忧愁,边城氛围是朦胧的;在这个地方,沈从文虚拟了一桩有始无终的湘西爱情,在其中有着关睢、蒹葭的韵致,有期待、有回避、有生、有死,有溯回从之的追寻,又有道阻且长的伤感.. 边城中所描绘的湘西不单单是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湘西作为楚文化所泽被的文化继承体,在精神实质上和楚文化一脉相传;楚文化相对于中原文化而言带上更多的神秘色彩,本身具有重巫、祀,对各种图腾的崇拜的传统.沈从文作为—个地道的湘西人,从小耳濡目染,这强大的童年记忆和特殊血质又使沈从文在神性信仰上生有先天的接受优势;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的思想和个性的特征就是崇尚生命,崇尚人性,崇尚神性,具有了原始宗教的特征,沈从文的这个思想特征和作品得到源与流的统一,这一点在边城就很明显地反映出来;沈从文以及作品与湘西这地域并不是简略相连,而是一种更高层次上或者说本质上的沟通,这种沟通,靠的是神性;在沈从文美学观点中,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观念;他认为—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一定是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也就是发现了“神”,他认为,“美”即或由上帝造物之手所产生,它就是可以显出那种圣境的“神”.他的思想是“爱”、“神”、“美”三者—体的,“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这是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他的“湘西世界”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能够让人了解另一种“人生形式”,从而获得“生命的明悟”;因此沈从文认为的神性就是最高的人性,而神性又带上了宗教色彩,包含了那种来自原初生命形式的礼赞.对美没有修饰的膜拜;如果没有这种宗教特质作为沈从文和其作品边城的精神支撑,沈从文和湘西、苗民、沅江的关系就没有了水与乳交融,边城的美学价值亦失去了它的特性和永恒性.就没有了灵魂;在这个世界里,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赞美;如月下小景从现代文明之前的历史中寻绎理想的人生形式,而所赞的爱和美都上升到人性的极致;在边城里,美丽天真的翠翠、她的殉情的双亲、侠骨柔肠的外祖父、豪爽慷慨的顺顺,都具有作家所向往的“人性”美;在那几乎与世隔绝的角落古风犹存,人们身上更多一些淳朴,作家也对它作了美化,用以表现对“人性”美的向往与追求;但同时,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在这些理想人物的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式的情怀;沈从文认为小说包含两个部分,一种是社会现象:二是梦的现象;他认为写小说必须把“现实”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现实与梦幻的交织;这梦幻难免与现实持有距离,但作者的目的似乎是从人性道德的视角,去透视—个民族可能的生存状态及未来走向;沈从文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在思索“湘西世界”“常态”的一面的同时,也在反思变动的一面;他一方面试图在文本中挽留湘西的神话,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已经预见到“湘西世界”的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雷电交加的夜里,老船夫和白塔象征性的倒下,后来杨马兵同翠翠住下,使翠翠仿佛失去了—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白塔也重新矗立于碧溪蛆上,象征着再生与重建;前。
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
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沈从文(1901年-1988年),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化名人,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小说、散文、评论、诗歌等多个文学类型,以及戏剧和电影的创作。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探讨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因素,包括生活经历、历史背景、个人性格、家庭环境、时代变迁和文化传统。
首先,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从小接触到丰富的文化,培养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才情。
同时,他在家庭中也感受到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父权文化的压迫,这对于他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历史背景是影响沈从文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经历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民国时期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亲身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这些历史事件对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来源,使得他的作品在揭示社会问题和展现个人情感方面更加深入和细腻。
第三,个人性格也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执着的追求,不断努力超越自我。
同时,他善于观察和感知,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有着独到的洞察力。
这些个人特质为沈从文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个人色彩,使得他的作品独具一格、深入人心。
第四,家庭环境也对沈从文的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父母都是学者,家庭环境充满了书香气息。
他们对于沈从文的成长和创作给予了鼓励和支持,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
这种家庭环境培养了沈从文的才情,使得他能够在文学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
第五,时代变迁是影响沈从文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成长和活动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这从一个侧面上激发了他对于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同时,新的时代背景也为他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舞台,使得他能够更好地塑造作品中的形象、发展情节和表达主题。
最后,传统文化对于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论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的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小说、文学理论、散文等等。
同时,沈从文也是一个思想深刻、艺术感染力强的作家,他的生命美学观是他一生探索的重要主题。
本文就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进行分析和探讨。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始于他对生与死的思考。
在他笔下,生命是一种奇妙的存在,是一种能呈现出庄严、神秘与诗意的存在。
他认为,生命不应该被简单地定义为生存,而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种能够持续地创造与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沈从文看到了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拥有独特价值的存在。
生命的独特性正是沈从文关注的核心。
他透过艺术的眼睛,看到了生命的价值与美学。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它的美学不在于表面上的形态,而在于它内在的精神力量。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人拥有自我超越的力量,能够让人在生命中不断前进。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桎梏,他将美学看作是一种能够渗入到生命的所有层面中的价值观。
他不仅关注生命的内在价值,也关注生命的外在表达形式。
他认为艺术是生命美学价值的重要展现形式,而生命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在这种观念下,沈从文一再强调生命的独特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力量。
沈从文追求生命的美学,也是为了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人类应该与生命共存共荣。
他鼓励人们在自然中寻找灵感,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时,才能够意识到生命之美。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体现着非常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强调人类应该积极地探索自我的内在价值,扩大自己的艺术世界,将自己的创造力注入到生命中去。
他也强调人类应该积极地与社会互动,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提高人类文化素质的工具,能够让人们更为敏锐地察觉到生命中的美丽。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是一个非常宏大而高尚的概念,它旨在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以及生命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论沈从文独特的文学理想
近现代文学研究6论沈从文独特的文学理想任亚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的众多作家中,沈从文算是引人注目的一位了。
说他/引人注目0,不仅因为他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作品结集约八十多部),而是他以自己特殊的审美视角、艺术气质绘出了具有独特乡土风情的风俗画卷)))湘西世界。
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0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就是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又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表现者和反思者。
他认为/美在生命0,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的作品充满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这也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特殊地位并备受冷落而成为文学理想的寂寞者。
是什么使这位/湘西世界0的歌者遭受非议并在文坛引起争论呢?遍览其作品,我们便不难发现,沈从文在作品中反复咏唱着一个异于时代的文学主流的主题:人性。
在53从文小说习作选4代序6中,他公开表白:/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它别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一座有灵性的建筑。
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0。
沈从文/爱世界、爱人类0。
造文学的/希腊小庙0,供奉/优美、健康、自然0,而又不悖乎/人生0的/人性0就成了沈从文文学征程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用毕生向这理想迈进。
沈从文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他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积淀的沉忧隐痛。
从少年时期沈从文就熟读社会这本大书,生命的智慧多半直接从生活中得来。
过早从戎并面对残酷的现实社会,血雨腥风的洗礼,使他不愿在作品中再现人类极端野蛮愚昧的丑恶面,继而转向讴歌人性中美的一隅。
论沈从文的“五四”观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6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38 6 (09 0—0 90 1 7—2 82 0 )408 —5
沈从 文说 , 是 “ 四后 期 作家 .i2, 没 有 他 五 [4 是 ]o 参加五 四运动 的 “ 行烧 打 ” 但 有机 会 参 加 五 四 游 , 纪念活动 , 相熟许多 五 四人 , 亲 自参 与新 文学 运 并
动, 还将这 份 经验 得 以传 承 下去 的作 家 。从 某种
程 度上说 , 他除了对 于五 四发生 的“ 缺场 ” , 乎 外 似 鲜 有与其他五 四作家不 同的时代 特质 。
动因, 那么 , 与 五 四人 的交 往 、 他 编辑 副 刊 等 因素
则成 为丰富他 五 四观 的外 部资 源 。正是这 种 合力 的影 响与作用 , 沈从文 的五 四观 才得以全 面形 成 。 沈从 文没 有 否定 “ 治” 于 文学 的干 预 , 政 对 比
为 。而世 人常 说 的“ 四精 神 的特 点 是 ‘ 真 ’ ” 五 天 和
‘ 勇敢 ” 。他 以 文学 为 例 , 为 这份 “ 真 ” “ ’ 认 天 和 勇
敢 ” 现为生命 青春大 无 畏 的精神 , 把文 字 当成 表 除
一
个 工 具 来 改 造 社 会 之 外 , 能 用 天 真 和 勇 敢 的 更
工具完成 社会 改 造 与 国家 重造 使 命 ” 的大 无 畏 精
神 , 持 文 学 的 独 立 性 , 真 理 抬 头 , 热 情 传 坚 让 将 递l 。这里 , 2 我们 把它称作 沈从文 的五 四观 。
沈从文 的五 四观 涉及 面 较 广 , 多从 检 视 当 他
落现 状提 出了解决方 案 。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论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呼唤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对自然和人性的独特描写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贯穿始终,呼唤着人们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人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沈从文对自然和人性的呼唤,分析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
沈从文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墨来描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在《边城》中,作者对湄南河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他对自然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多的是在于对自然内在的力量和生命力的赞美和颂扬,这种敬畏和爱戴的态度贯穿于他的全部作品之中。
沈从文对人性的关怀和呼唤也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大多数作品以平民百姓为主角,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深刻的人物,他们的言行和感情都是饱含着生活的痕迹和力量。
他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和多样性,不论是喜怒哀乐,欲望和道德的挣扎,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在《湘行散记》中,作者通过对当地百姓的描写和对于生活的感悟,展现了对平民百姓的深刻理解和关怀,对人性的呼唤贯穿全文,呈现出一种对真实人性的呼唤和赞美。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自然与人性的融合和呼唤是他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他看来,人性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人性。
只有在自然的怀抱里,人类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才能找到自己的根。
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和人性的呼唤贯穿始终,是他对世界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他对生命的一种赞美和颂扬。
值得一提的是,沈从文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对自然和人性的呼唤并不仅仅是美好的幻想,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思考和呐喊。
他通过作品中对自然和人性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不满和反思,呼唤人们回归自然,回归真实的人性。
论沈从文《三个女性》的艺术特色
论沈从文《三个女性》的艺术特色沈从文的《三个女性》是油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混合唯美主义与写实主义风格。
这幅油画描写了一位正处于对社会生活问题非常热心积极参与的女性,这位女性面前站立着两个人,两个手里拿着双肩背包,她们准备进入社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从表现手法上来讲,沈从文的《三个女性》采用了褐色调、暗淡色调以及色彩的对比,使用赤橙配合来反映社会中充满激情与抗争气息的气氛。
而且,画家对个体女性的形象描绘也十分准确,因为里面的人物是由多个不同色彩的区块组成的,比如主人公的脸部,由六个颜色的小几何体拼凑而成,同时,面部轮廓十分柔和,两个爱心形式的眼睛更增添了一份温柔。
这种能将非常宏大的社会问题高度集中表现出来的技巧正是艺术家的高超技艺,让我们对沈从文的艺术实力深以为然。
另外,从空间构成上来看,画中几个人物之间的距离十分近,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在一起,丝毫不感到孤单,而且空间感十分充沛,正是这个宽敞的空间更能体现出沈从文的艺术功力。
总之,沈从文的作品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赞赏。
他把激情的社会理念和宽容的情怀调和在一起,在十分精准的技法控制下,形成了一幅神奇的作品,令人深思与赞叹。
沈从文用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社会的理想,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温柔的思想铭刻在画作中,他的作品使我们对当今社会有更多的思考,而他也通过自己的精湛技艺把人类对社会、对物质与精神的特性有机地展现了出来。
试论沈从文的爱与哀愁
送葬的绕棺等 , 独特迷人。《 长河》 中当地农民 日常生活 的禁忌
笼罩 着淡 淡 的哀 愁 。
一
等 风 景 , 端 午赛 龙 舟 、 鸭子 比赛及 男 女 唱 山 歌等 民俗 民风 与 捉 相 互交 融 , 处处 是 湿 润 透 明 的湘 楚 景 色 , 处是 淳 朴 赤诚 的风 处
味人情 , 充溢着温柔和明净 的乡土风情 。 神巫之爱》 对神 在《 中,
羊的习俗。 边城》 《 中的元宵夜烟花爆竹 ,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 中
秋夜 的月 下对 歌 , 男女 定情 可 走 “ 车路 ”“ 路 ”迎 亲 的喜轿 和 、马 ,
沈从 文 生于 风光 如 画 、 有传 奇 性 的湘 西凤 凰 县 。十 四岁 富 即进 入地 方行 伍 , 见惯 了各 种迫 害 和 杀戮 的黑 暗 , 早地 面对 过
一
块土 地 , 谙熟那 延绵 潜力 的沅水 流域 及那 一 带 人 民的 爱恶 哀乐 的生 活及 吊脚楼 淳朴 的乡 俗 民风 , 因此 对 民 间 的 、 俗 的 东西 世 具有 特殊 敏感 的审 美情 趣【 l 】 。少年 时 , 经 常逃 学 , 野外 欣赏 他 到
大自然的奇景或是到街上观看市井万象。 他在 自传 中曾说 :我 “
乐 种种 状况 , 因性 之所 近 , 我 注意 较 多。 ” 沈从 文 早 年人 生 经验
他 们 的生 计 。 的 命运 无 时无 刻不 缠 绕在 沈从 文 心 间. 他 痛 他们 使 苦 , 他忧 伤 , 不 平 。他诉 说 纯 净质 朴 的爱 和 无爱 的 孤独 与 使 使他 悲 凉 。当他 “ 笔写 到 这 个 地方 种 种 时 , 人 的 心情 实 在 很 激 拿 本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边城》的⼈性美论沈从⽂《边城》的⼈性美概要:沈从⽂先⽣的《边城》,是⼀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特质的经典⽂本。
其中寄寓着沈从⽂的审美追求,是对湘西苗族赖以⽣存的湘西世界的完美构建;是对湘西这⽚神秘⼟地上蕴育的⼈性美、⼈情美的⼈⽣形式的挖掘。
沈从⽂⼩说创作主要有两类,⼀种题材是以湘西⽣活为中⼼,⼀种是以题材都市⽣活为中⼼,第⼀种是展现湘西苗族⼈原始、⾃然的⽣活形态和⽣命状态,对故乡⼈民怀有不可⾔状情感与关爱,歌颂⼈性美;第⼆种展现都市⽣活的腐化堕落,揭⽰都市⾃然⼈性的遗失。
作为⼀个离开湘西,对湘西这⽚热⼟有着深深眷恋的湘西⼈,在他的内⼼当中,湘西与都市,彼此观照,互为参照,因⽽,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与都市社会对⽴总体框架中获得表现,⽽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性的扭曲是在他⼈⽣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构起了沈从⽂笔下的都市⼈⽣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加上作者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写出了⼈性美的赞歌。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在命运变数⾯前的⽆助与⽆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关键词:沈从⽂湘西世界⼈性美⼀沈从⽂创作《边城》的初衷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到⼤都市的北京,沈从⽂逃离了愚蠢、残暴的卒伍⽣活,迎来的却是另⼀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活。
于是,⼀⾯细致⼊微地描画都市上流社会庸俗⼩⽓⾃私市侩的众⽣相,⼀⾯回过头来把⽬光投向早年⽣活过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民怀有的那份“不可⾔说的温爱”①之情,⽤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的风⼟⼈情唱出⼀曲⼜⼀曲⼼灵的恋歌,⽽《边城》正是这些恋歌中最优美动听的⼀⽀。
沈从⽂是⼀位歌者,虽然他⽤的是笔,但他是受到湘西⼭歌的熏陶和滋养,写下的是⽂字,流淌在⼼中的是恋歌。
他以他的敏感、情绪、幻想编织⼀种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②。
同时,他⼜为⾃已未能为民族找到⼀路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痛苦、寂寞,这种⼼绪⼜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他笔下的⼈物⾝上,于是在作品中就有⽼船夫“⼀切要来的都得来”③的⽆奈,就有了翠翠“这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④的不确定的等待。
《2024年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范文
《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篇一一、引言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其独特的文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沈从文的创作离不开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变迁和文学潮流等。
本文将从这六个方面来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影响。
二、地域文化因素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湘西的地域文化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湘西的民俗风情、山水风光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湘西的元素,如《边城》中的湘西山水、《长河》中的湘西人民等,都体现了湘西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时代背景因素沈从文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抗战时期,沈从文的创作主题多以反映人民疾苦、呼唤民族觉醒为主,如《边城》中的乡土情结和《长河》中的民族精神等。
因此,时代背景对沈从文的创作主题和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个人经历因素沈从文的生活经历也是其创作的重要源泉。
他曾有过边疆地区的游历,也有过乡村生活的体验,这些经历为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此外,沈从文的个人情感经历也影响了他的创作,如他的爱情故事、家庭变迁等都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
五、家庭背景因素沈从文的家庭背景也是其创作的重要因素。
他的家庭环境及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父亲是当地的读书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理念和文风。
六、社会变迁与文学潮流因素沈从文生活在的社会大背景下,也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迁。
社会变革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他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同时,文学潮流也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他吸收了现代文学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
七、结语综上所述,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变迁以及文学潮流这六个因素都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一、沈从文构建“人性美”的内外动因(一)外部动因—社会背景《边城》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军阀混战,长期的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各方军阀和外国势力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古老的中国被战火打开了阙口,开启了缓慢的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沈从文作为一个前沿作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引起了他对人性的反思,正如作者在《边城·题记》中所说的那样:“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
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如何的贫困和懒惰”[1]。
但沈从文并未和同时期的潮流作家一样,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冷酷的笔墨去着重表现在反动政权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凄惨和悲苦的生活,而是另辟蹊径,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希望以人性的“美”和“善”来反观现实,继而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唤醒人们内心被压抑、尘封的良知,从而达到重扶国民精神、重塑民族品格的目的。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孕育自己的故乡。
那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因而较少的受到工业文明的熏陶和感染,仍然保留较为原始、淳朴的生命形式,沈从文带着自己对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的留恋,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并以此同中国现实生活的丑陋与黑暗作对照,希望人们能够从中认识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与目前的堕落之处。
(二)内部原因—独特的人生经历沈从文之所以在《边城》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人性”小庙,主要与沈从文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沈从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他的父亲是汉族,曾祖母和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独特的少数民族的血脉以及从小在湘西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下,对他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少时,从军的经历一方面使他辗转于湘西各地,对湘西这块土地和生活在其间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作品中也从不忌讳去直言这份深沉的乡情;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论沈从文《边城》的价值
论沈从文《边城》的价值
沈从文的《边城》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
价值。
首先,《边城》表现出了沈从文的艺术才智。
小说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展现
了那个混乱的社会,作者精心描绘了社会衰败和人们受苦受难的景象,使人们看到了那段历史风貌的缩影。
从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举止,还能感受到沈从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人性的把握,他的笔触将历史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深刻地描绘出来。
其次,《边城》反映了一段历史的痛苦。
沈从文以其贴近生活的笔触,把英雄
的思想浓缩成一句“孰苦孰甜自觉清”,诠释出中国历史上许多痛苦的经历,反思历史的教训。
作为今天的学生,我们要从这段历史中学习,不能迷失在梦想里,尊重历史,重视教育。
最后,《边城》也涵盖了当时沈从文自身逝去的一种感受,表达了拥有是一种
幸福,而这种幸福需要努力去创造;真正的快乐源自内心,在历史的变迁中使人放下怨恨与伤痛,树立警醒之心,珍惜生活。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边城》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价值。
其富有智
慧的立意、寓意深刻的故事曲线和忧患的情感,既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成为了当代文学教育的经典。
《边城》之所以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凝练而又韵律优美的言语,诠释的不
仅仅是历史,更是人类伟大的生存意志,期望我们能够充分吸收其中的教训,谋求更加精彩的人生。
论沈从文美学思想的内在构成
沈从文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美学思想的内在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观点:沈从文认为,美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人的内在精神特征的体
现。
他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点。
2.强调历史传承和时代精神的观点:沈从文认为,美是人类历史文化传承的结晶,是时代
精神的体现。
他主张在创作中要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又要表达时代的精神。
3.关注社会实践的观点:沈从文认为,美是社会实践的体现,是人的实际行动的结果。
他
主张艺术要有社会使命,要关注社会实际,通过艺术来表达人的理想和信念。
4.强调艺术创造力的观点:沈从文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力,是人类理性与感性的完
美结合。
他主张艺术创作要有个性和独特性,要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
通过对沈从文美学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的美学思想是以人为本、关注历史传承和时代精神、关注社会实践、强调艺术创造力的多元化的思想体系。
他的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融合,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的《边城》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描写歌颂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
书中有爱情的曲折和人事的纠葛,同时也讴歌边城人民朴素正直、善良忠诚的人性美、人情美,展现一种自在自为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重塑民族性格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人性美、乡土气息、湘西世界、理想化目录: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 (3)1、《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3)2、浓厚的悲剧意识 (3)3、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3)二、《边城》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1、美丽的湘西世界,山美水美,这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4)2沈从文的人性美 (4)三、《边城》艺术表现上鲜明独特的个性 (5)1、作者以诗意抒情的笔调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5)2、文中的语言简洁质朴,清新纯真,深沉蕴藉。
(5)1、作者的创作灵感。
(6)2、民风民俗的刻画,渗透着理想化的色彩 (6)正文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1、《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
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
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
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
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
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2、浓厚的悲剧意识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
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
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
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
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
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3、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
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
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次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进行批判。
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思想上的批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
二、《边城》的人性美和人情美1、美丽的湘西世界,山美水美,这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边城茶垌的风土人情,儿时的回忆是他作品主题展现的源泉,倾诉着他的全部情思。
对湘西故土的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正如他所说:“我只想把我生命里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在他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终于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于是他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远离政治,超越时空,苦心经营他的“湘西世界”,宣泄他的湘西情感。
他把时代精神的需要与他对湘西世界的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艺术家的执着和忠诚来构筑他的理想家园。
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的庄严和神圣,愚昧与纯朴,瞬间与永恒所交织的理性与感性相冲突的人生画卷。
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对人性美的证明与民族精神文化重造的努力。
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
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湘西人敢爱敢恨,清澈透明,纯朴善良,勤劳忠诚。
正是沈从文毕生崇拜的。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
她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心中永远皈依的圣地。
这也正体现了边城的人情美。
2沈从文的人性美在故事中翠翠的爸爸和妈妈曾有过一段私情,后来因不被当地的风俗所容许就先后自尽了。
翠翠从小就和外祖父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
翠翠渐渐长大,在一年过端午节看湘西人划龙舟比赛,遇见了当地关水码头船总的次子傩送,在少女纯真的心灵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船总还有个大儿子天保,这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
先表露爱意的是大老天保,他托人来说媒失败后,照当地习俗兄弟俩要到西边山上唱山歌让翠翠从中选择。
天保自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于是失望之余坐船远行,不料葬身于漩流之中,傩送因为父亲不愿把间接弄死长子的故娘娶进家中为媳也负气出走了。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外祖父感到惊愕,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带着为翠翠的命运担忧,带着人际间的无奈离开人世。
孤怜怜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守着渡船,但她还在思念她的那个心上人。
然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整部小说是在一种忧伤的氛围中结束的。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
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故事中充满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六月中夏雨欲来是闷人的热,和闷人的寂寞。
”汪曾祺称:“《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边城》是一个怀旧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翠翠与傩送这对恋人没有山盟海誓之语,没有离经叛逆之举,没有裙带交易;有的只是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隽永的传统东方美德。
作品充分展出了他们的行为高尚,和心灵之美。
在这令人神往之地,两个年青人心心相映,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念同时选择了对方。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实,而在这平实古朴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圣地上绽放着永久的魅力。
作者正是以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给我们展示了人性美。
三、《边城》艺术表现上鲜明独特的个性1、作者以诗意抒情的笔调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主要是因为他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或诗化抒情小说体。
他实际是把诗的抒情和散文的流畅融进小说之中,注重“造境”和作品的情韵,表现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时重在风俗、重在人情,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
《边城》的的头三章集中集中笔力描绘湘西山水画和情趣盎然的风俗画。
幽幽的远山,清澈的溪水,翠绿的竹篁,高高的白塔,一半着陆一半入水的吊脚楼,闻声即开航的小渡船,茶峒的小姐、店铺和水码头,还有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比赛以及男女山歌等,小说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边城人民的淳厚民风相互交融,呈现出未经现代文明浸透的边城整体生活风貌,使边城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同时使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边地的安静平和、淳朴浑厚的文化氛围。
在整整三章的介绍描述后,才在这充满诗情画意、宁静优美的边城中较集中地展开了对爱的生活和美的人生的描写。
2、文中的语言简洁质朴,清新纯真,深沉蕴藉。
沈从文认为他文字的风格,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沈从文的小说跟水有分不开的关系。
他说:“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回来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所以他的文笔常常如水一般的自然流畅,明净清澈,迂回百转,平缓荡漾,悠远流长,从而与所表现的故事内容和谐统一,清新、自然、含蓄,处处淌着浓郁的诗情,产生纯和真的美感。
例如《边城》描写翠翠的一段文字:“翠翠在风里长养着,被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怒,从不动气……”这段文字,句式参差简峭,绘形传神,古朴清新,极富表现力。
正如汪曾祺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边城》是一首幽婉凄美的抒情诗,一幅流动飘逸的田园牧歌。
U 四、作者的理想化世界1、作者的创作灵感。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因此沈从文用原始的健全的人性的湘西世界与虚伪的压抑的病态的都市景观,构成城乡对照的两个文学世界,书写着他独特的文学理想。
2、民风民俗的刻画,渗透着理想化的色彩搭建民俗的"舞台".民俗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俗.作者在作品中搭建的一个"舞台"便是湘西的一个美丽边城.作者在作品的前三章用了大量的, 带有虚构色彩的笔墨描写了湘西边城美丽的风光:这里有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挺立的白塔等等.将近万字的篇幅勾勒出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清新的风景必然养育出淳朴的民风.正如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样:"这里的人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 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总之,"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因此,美丽如画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相互融合,交错成网,就构成了民俗"表演"的"舞台". 但是,在上面我也提到,这种描写带有虚构性,是作者理想化的产物.因为"边城"是作家的一种感性形式.对于现代的人来讲,它永远是那么陌生,那么遥不可及,完全是一个由语言构筑的子虚乌有的世界.近代湘西社会作为《边城》的底本,并非那么浑厚,淳朴;并非是一个村落区, 现代文明的冲击圈早已波及到这里, 早已荡去了人类早期遗留下来的那种原始情调.基于这种社会现实,再来看一下作者的描写,虚构,理想化的色彩有多么浓厚便一目了然了. 其次,湘西的各种民俗悉数"登台".作者虚构出了这种民俗的"舞台"之后,便开始了他极为擅长的民俗描写.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穿插描写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捉鸭子等苗族的风俗, 这些民俗描写给这座美丽的边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更增添了一份温馨与和谐. 在这些众多的民俗之中,作者写得最精彩,最成功的还是端午节和苗族的婚俗. 根据《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记载: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共同构成了我国民间的三大节日,至今而不衰.龙舟竞渡更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游乐项目. 在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之后就开始了龙舟比赛, 无数人前往观看, 场面十分壮观. 《边城》中对这种活动给予了再现,而且描写得十分生动细致.值得关注的是,在整部作品中,端午节这种风俗的描写将近占了整部作品的1/3 篇幅,而且几乎贯穿了作品的始终.翠翠与傩送,天保兄弟的相识,傩送对翠翠一见钟情等故事都发生在先后的几个端午节里.可以这么说,端午节这一民俗的描写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除了端午节之外,男女对山歌等一些风俗的描写还是苗族婚俗的写照.据记载,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是苗族的婚俗. 这一点可以从翠翠母亲那段美丽得令人感动的恋情以及翠翠的爱情上可以体现出来. 先是翠翠的母亲从溪头山间互诉衷肠到私下相爱, 直到孕育出爱的结晶. 仿佛一个优美古老的爱情传说. 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一个令人断肠的悲剧: 一个伴随着自己爱之梦的幻灭而随风飘散;一个"举身赴清池",到水中去寻找真爱.后来主人公翠翠又鬼使神差般地在母亲当年的心路历程上跋涉, 但她还没有来得及品尝爱情的果实, 悲剧却已降临. 一个古老的婚俗,两段凄美的爱情,在沈从文笔下写得栩栩如生.可以说,沈从文对于这些风俗的描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这些风俗在当地确实存在.但是这些民俗是建立在作者虚构的那种"边城"世界上的, 这就使得它们不可避免地感染上理想化的色彩. 总之,沈从文对于民俗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使得整部作品洋溢着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但是它们都沾染上了虚幻的,理想化的色彩.也许艺术的真实正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艺术的真实比历史的真实更能吸引人, 更能打动人. 我想, 这也许正是我们之所以对《边城》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桃源仙境式的生活倍感亲切,而无任何虚假之感的缘故吧!理想化的人性表现《边城》的主题是表现人性之美.沈从文曾告白读者:"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和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朽的痛苦经验,一分从我'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换言之, 即完美爱情生活并不调整我的生命, 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 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情感十分相近的牧歌,方渴望使生命得到平衡."从这一段话中, 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地在作品中去表现人性之美.《边城》人性美的集中体现者是主人公翠翠.可以这么说,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化身. 翠翠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她的"爱",单纯,自然,真挚,因此她是一个十足的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形象. 她对傩送的爱情大体上经过了萌生, 觉悟与追求的过程.萌生阶段是从她和傩送的初次相遇开始的.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傩送便邀翠翠到他家等爷爷, 翠翠误以为要她到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 心里觉得受了侮辱, 就轻声骂他: "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不但不恼她, 还打发家里的伙计举火把送她回家. 这件事让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爱情的种子就这样在这个少女的心里萌发了.在这个阶段,充分显示了她天真无邪的一面. 而在后来的觉悟和追求阶段更加显示了她对于爱情的忠贞, 特别是最后她等着傩送的归来.结局会是怎样的呢"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知道作者在翠翠身上倾注了同情与讴歌的激情, 流露出作者理想化的色彩. 而作者想要表现人性之美的目的是达到了. 作者极力展现人性之美,是否事实果真如此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和现实情况我们可以知道, 在当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即便是少数民族之间也偶有矛盾爆发,有时甚至相当尖锐.然而作者却故意将这些矛盾掩而不提,转而大加赞扬当地人民的人性之美,不能不说是作者理想化了的,是经过作者处理过的.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在人性美上的理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