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与中位数》教学设计公开课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公开课)2022年2
§6.2 中位数与众数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防止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师: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们又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我们一起来看以下一组数据: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
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板书:平均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n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平均数。
】生:没有。
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生:平均分受两个极端数据2分和10分的影响。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生:…〔复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响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根底。
另外新课伊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
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2 阿冲应聘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公开课)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董绍华
【教学内容】中位数和众数
【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特征及其实际意义,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本节课设计了“怎样表示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算一算、比一比、论一论体会到学习中数与众数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在生活应用,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够体验到学习中位数与众数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其意义。
【教具准备】
【教学活动】。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3. 实例分析:分析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生动实例和动画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中位数众数公开课教案2
课题:中位数与平均数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12、23 上课人:贾文帅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同时使用多媒体出示课题)2、过渡语: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时使用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3、过渡语:下面根据自学指导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二、先学1、使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
内容:课本258——259页内容。
方法:仔细默读目标:找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时间:3分钟。
检测方法:3分钟后做“自学检测”。
三、自学检测1、过渡语:时间到,看一下我们学习的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下练习。
2、课代表发“自学检测”。
3、过渡语:拿到“自学检测”后先不要做,我说开始做后利用8分钟完成“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运用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有( )A.惟一一个B.2个C.3个D.不确定2、数据1,3,4,2,4的中位数是()A.4B.3C.2D.13、某车间第一小组的10名工人生产同一产品,生产的件数为:15,12,17,14,14,16,10,17,15,19.这10名工人生产产品的中位数是( )A.14B.15C.16D.174、一组数据的众数( )A.只有一个B.也许没有C.有1个或多个D.都不对5、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B. 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C.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D.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
6、8名学生参加英语口试,得分如下:11,12,13,8,15,14,13,10.则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中位教是 ,众数是 ,平均得分是 .7、已知10名女生的身高分别为165,154,151,167,162,158,160,162,162(单位:cm).求她们的平均身高,并求她们身高的众数和中位数.四、后教1、过渡语:时间到,同桌交换“自学检测”,用一分钟批改(同时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沿着创设情境,引入中位数、众数——探索、理解中位数、众数定义——应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决策——解决身边实际问题这样的主线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属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由一首含1、2、3、4的诗启示出生活中点点滴滴若留意,时时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入实际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发现平均数在有些
情况下很难反映问题真实的一面,进而思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利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这一重点,本节设计了通过学生讨论、探索、尝试归纳的活动,然后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加深了学生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为了让学生达到能够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且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会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特选取了两个生活实例,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同时还让学生留心生活,列举了一些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决的,使学生体会到本节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后生活点悟这一环节,既举出众数在生活中的另一个应用实例,又给学生一些生活启迪,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味到数学与艺术的联系,从而自主学习数学.。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第一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学生能熟练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中位数和众数与平均数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生能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2. 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2. 众数的含义和求法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自主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3. 课堂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并通过例题演示。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练习求中位数和众数,教师巡回指导。
5.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及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2. 选做题:研究其他统计量(如平均数、方差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求法。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评价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选择,评价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中位数和众数的重要性。
2.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数学软件或在线平台,辅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3. 提供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新课标的数学教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2. 实例和练习题:收集与生活相关的数据实例和多种类型的练习题,用于课堂讲解和实践。
众数与中位数教学设计方案(一)
众数与中位数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二)整体感知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三)教学过程(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例1 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55 57 61 62 98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例2 (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10 12 14 14 15 15 16 17 17 19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例3 (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 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教师范解例3.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9.11775.28)190.1360.1250.1(171米≈=⨯++⨯+⨯= x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四)总结、扩展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案主题: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2. 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分析数据集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数学数据集示例。
3. 学生练习、问题和习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中位数和众数是什么吗?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被使用?”来激发学生思考。
介绍中位数:2. 清晰地解释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的中间值,即将数据按升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3.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中位数,解释步骤和方法。
例子:给定一组数据 {3, 5, 2, 9, 7},计算中位数。
步骤:首先将数据排序为 {2, 3, 5, 7, 9},然后找到中间位置,也就是第三个位置,中位数为5。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一组给定数据的中位数。
介绍众数:4. 清晰地解释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5.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众数,解释步骤和方法。
例子:给定一组数据 {3, 5, 2, 9, 7, 5, 3, 7, 7},计算众数。
步骤:统计每个数值的频率,找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即为众数。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一组给定数据的众数。
应用中位数和众数:6. 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的意义和影响。
例如,中位数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而众数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常出现的数值。
练习和评估:7. 提供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独立或合作完成,帮助他们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8.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包括对他们的计算准确性以及对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能力的评价。
总结:9. 简要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强调它们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拓展: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引入更复杂的相关概念,如中位数的偏差、众数的多模态分布等,以进一步深入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第一章:中位数和众数的引入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意义;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3.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2. 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1.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是什么?”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2. 讲解: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讲解求法及注意事项;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4. 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二章:中位数的求法2.1 教学目标1. 掌握中位数的求法;2. 能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位数的求法;2. 难点:理解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明确中位数的求法;2. 利用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2.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 讲解:讲解中位数的求法,注意引导学生理解;3. 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解决问题;第三章:众数的求法3.1 教学目标1. 掌握众数的求法;2. 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众数的求法;2. 难点:理解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明确众数的求法;2. 利用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众数中位数教案
众数中位数教案教案标题:众数中位数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区分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2. 学生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众数和中位数;3. 学生能够应用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1. 白板/黑板和可擦写笔/粉笔;2. 学生练习册;3. 计算器;4. 数据集示例(如:10, 12, 15, 15, 16, 18, 20, 20, 22, 25)。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向学生解释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2. 通过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的应用场景,如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时,众数表示最常见的身高值,而中位数表示身高的中间值。
探索(15分钟):1. 将数据集示例写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按照顺序排列数据。
2. 解释如何计算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
在示例中,数字15和20都出现了两次,因此众数为15和20。
3. 解释如何计算中位数:找出中间的数字。
在示例中,数字16和18位于中间位置,因此中位数为17。
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数据集(可以是实际数据或虚构数据)。
2. 要求学生按照探索部分的步骤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众数和中位数。
3.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协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参与计算过程。
总结(10分钟):1. 请一名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小组计算的众数和中位数。
2. 与学生一起总结计算众数和中位数的步骤,并强调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提出任何疑问或困惑,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拓展练习(10分钟):1. 在学生练习册上分发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众数和中位数。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应用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和拓展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众数和中位数。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计算技巧和理解能力。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
2.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促进互相学习和讨论。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2、难点:1、以表格形式出现的数据如何求中位数;2、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
(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最好,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请预习书上第130页-第132页并思考1.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2.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用吗?环节二:课堂引入情景一: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明所在小组9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16、40、83、87、91、 93 、94、98、100 。
小明考了83分,他所在学习小组的平均分是78分。
小明说自己的成绩在小组内是中上水平,你认为小明的说法合适吗?目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中位数与众数 公开课获奖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中位数与众数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1.2 教学内容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讲解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步骤1.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过程第二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2.1 教学目标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方法能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2.2 教学内容讲解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具体步骤分析中位数的性质和应用2.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求中位数的方法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求中位数的方法和性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过程第三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1 教学目标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3.2 教学内容讲解求一组数据众数的具体步骤分析众数的性质和应用3.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求众数的方法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求众数的方法和性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求一组数据众数的过程第四章: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据,确定中位数和众数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提供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4.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5.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拓展知识5.2 教学内容回顾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拓展知识和相关问题5.3 教学方法提供相关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5.4 教学评估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拓展问题的过程第六章:中位数与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描述和分析中的应用6.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6.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七章:中位数与众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经济数据分析7.2 教学内容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数据分析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7.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八章:中位数与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社会科学研究8.2 教学内容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8.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九章:中位数与众数的实际案例分析9.1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实际案例中的中位数和众数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法9.2 教学内容分析具体实际案例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9.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实际案例中中位数和众数的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10.1 教学目标反思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2 教学内容回顾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10.3 教学方法提供相关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思考10.4 教学评估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我反思的过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引入需要重点关注的概念引入环节,因为这是学生首次接触中位数和众数,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第一章:中位数的基本概念1.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的重要性。
1.2 讲解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中位数。
1.3 讲解中位数的性质:对于一组数据,中位数将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大于中位数,一部分小于中位数。
1.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求法。
第二章:众数的基本概念2.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众数的重要性。
2.2 讲解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众数。
2.3 讲解众数的性质:众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出现频率。
2.4 举例说明众数的求法。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3.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3.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中位数是将数据分为两部分,而众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数,两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3.3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
第四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中位数和众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五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5.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5.2 讲解中位数的求法: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找到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5.3 讲解众数的求法: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为众数。
5.4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
第六章:中位数的性质与应用6.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2 讲解中位数的稳定性:无论数据如何变化,只要数据个数不变,中位数的位置不变。
6.3 讲解中位数的应用:中位数在评估数据集中趋势、解决争议数据等问题上的作用。
6.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应用。
第七章:众数的性质与应用7.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众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2 讲解众数的唯一性与非唯一性:一组数据中可能有一个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众数和中位数》教学设计
《众数和中位数》教学设计◆您如今正在阅读的«众数和中位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搜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众数和中位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在理想背景中,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
2、进程与方法:〔1〕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特点;〔2〕依据理想生活中详细的状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先生详细效果详细剖析的才干;体会数学效劳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1、结合情境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2、对统计量的选择才干。
四、教学难点:1、依据详细效果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向。
2、依据统计量停止复杂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教学进程:〔一〕看法众数:小马在网上看到一那么招聘广告:招聘广告:我公司现招聘员工,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3000元。
〔谁来读一读?〕小马觉得待遇不错,就应聘到了这家公司。
一个月后,他拿到了工资但却发生了疑问〔投影〕什么疑问?他找到主管,质疑招聘广告内容有假,这时,人家给他拿出了这个月员工的工资表,并很自信的通知他招聘广告内容是真实的。
小马拿过工资表就赶忙算,算什么?怎样求月平均工资?〔板书:平均数:总量总份数〕我们快帮小马算算吧。
果真是3000元,看来招聘广告内容不假,小马怎样会对招聘广告真实性有质疑呢?招聘广告怎样改才不至于使应聘者发生这样的误解?为什么用1500元?在统计学中把这样的数起叫众数〔板书:众数〕你怎样确定一组数中的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板书:〔最多〕出示教员踢毽照片:第一组:教员〔1〕(3)(4)(5)(6)(7)(8)(9) 个数998629749第二组教员〔1〕(2)(4)(5)(6)(7)(8)(9)〔10〕个数7107117971075两组教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众数区分是多少?在统计学里还经常用到另一个数:中位数。
《中位数与众数》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北师版 (3)
8.2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多角度地认识“平均水平”,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在具体情境中,能搞清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并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
下面请看一例: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
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2021年公开课《中位数与众数》精品教学设计(2)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3.2中位数和众数(2)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一、自主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1.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2.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3.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二、课本例题精讲点拨:教师分析:教材的意图(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2)、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总结。(发布在公告栏上)
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通过计算说明:学生12:中位数、众数、平均数都是23.5
学生13:我认为众数有实际意义,它能说明尺码是23.5的鞋好卖。
学生16:平均数都一样,都是135。优秀率乙班要比甲班好一些。甲班第28个人的成绩是149,乙班第28个人的成绩是151,它后面的数都超过150,所以乙班优秀的人数要比甲班多。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多媒体展示数据)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
(1)王老板说每月工资是3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
(2)平均工资3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工资?
(3)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适?
边听教师讲解,边看引导画面。
听讲,思考问题。此问题激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学生非常兴奋,思非常活跃。
生1:平均工资是300元,老板没有欺骗小张;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①在一次数学考试中,2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
70
80
100
60
70
90
50
80
80
7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80
求这次考试的众数。
②10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零件的中位数。
(2)指出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3)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唯一的吗?
学生5: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6:因为在这一组中80出现了7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80。
学生7:将这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排在中间的两个数都是15,所以中位数是15。
学生8: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强调的“出现次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的一个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1、合作讨论,探索新知
[问]为什么?请你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通过网络观察部分典型问题,进行个别点评。
[评价]分析正确,有理有据,那么你以为应该根据什么反映工资比较合理呢?
教师选择比较有典型意义的讨论重点实验广播,让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已不能反映这样一组数据的特征。
[评价]大家分析的都不错,尤其是学生3和4的分析很有见解。用“大多数人的工资”以及用“中等水平的工资”来反映比较合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中位数、众数(展出课题)
学生9:平均数的中位数都是唯一的,众数不一定。
学生10:例如一组数1、1、2、2平均数是1.5,中位数是1.5,但众数却是1和2。
学生1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能为同一个数。例如;1、1、1、1四个数。
学生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相互学习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同时教师作为主导作用参与到论坛中去,以让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正确的认知结构。
《众数与中位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没有大量的计算,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引出中位数和众数概念;并理解众数是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的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数据个数为奇数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但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首先我们一起看生活中的一个故事。(多媒体网络课件通过网络广播演示)
[内容]王老板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王老板、6个亲戚;工作人员有5个领工、10个工人和1名徒。现在需要增加一名新的工人。小张应征而来,与王老板交谈。王老板说:“我们这里的工资很高,平均每月300元。”小张工作一个月后,找王老板说:“你骗了我,每一个工人的工资都不超过2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超过300元呢?”王老板说:“平均工资是300元,不信你可以看工资表。”
学生4:我认为小张是当工人的,应该用工人的工资反映比较合理。
新课伊始,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境,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
激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因为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它可以提示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是知识递进的需要,也是学生在先前的探索活动中产生的疑点。在问题的情培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是为了避免信息技术的形式使教学目标淡化,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
1、理性概括,纳入系统
[出示目标](前文有,略)(通过网络广播向学生展示)
[出示学习思考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问]定义中位数时,为什么要补充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练习](通过网络广播向学生展示)
学生2:不对,因为300元不能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
学生2:因为老板每月2200元,而剩下的22人的工资之和也只有4700元,这样放在一起计算不公平,它把所有工人的平均工资都提高了。
学生2:去掉老板和学徒的工资,求剩下的21个人的平均工资——219元比较合适。
学生3:我认为用领的工资反映比较合理,220元比亲戚的工资低,但比工人的工资高,处于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