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规划 错误道路
意识的觉醒 历史的遗失
杭州的发展在历史的大潮中起起落落,历经浮沉。
Beginning
萌芽阶段(秦汉-六朝时期)
杭州城市空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春秋战国初期,今天的杭州地区尚属吴、越两国的边 境拉锯地区。 至秦代,这个地理单元终于在行政上与全国实 现了 统一.史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灭楚降越后,于吴、 越故地设置会稽郡.辖20多个县,并在地域近中心设置钱 塘县*,钱塘县即是今杭州市的前身,从此拉开了杭州作为 城市的历史新篇章。
杭州全面发展的时期。
Pesk
鼎盛阶段(南宋时期)
园林建设 南宋临安进行了大量的园林建设,数量之多甲于天下.当时临安不仅财宝敛聚, 而且聚集了当时最著名的诗人、画师和造园巨匠,他们凭借西湖的奇峰秀峦、烟柳画桥,博 取了全国造园之长.因此在园林设计上“因其自然,辅以雅趣”,形成山水风光与建筑空间交 融的风格,在我国园林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城厢发展 自南宋定都临安城以来,工商业更加发达,城市 人口成倍增长,导致城市过于拥 挤,致使城郊发展了很多的市镇,如嘉会门外的浙江市,北关门外的北郭市,江儿头的龙山市 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居住聚落。 城市格局 都城采用了宫城、罗城两重城的型制.临安城的主体结构继承了吴越西府的 “南宫北城”的格局.宫城偏处南城垣下,城市规划方向转向宫城北.将吴越西府的主轴线辟 为御道,祖社分置御道左右.虽然形式多变,但主体结构仍旧保持了传统形式。
古代建筑规划思想在杭州的应用。
前期的古代杭州——斗争、拓展 随着西湖和杭州陆地的不断形成,杭州城由从西湖群山中走出,落址于凤凰山下.隋朝所建的州
治城经唐朝百年盛世,规模没有发生变化。吴越时期,杭州城隋朝州治城的“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 拓展为吴越西府的“凡七十里”.城市的发展方向主要以北、东为主,整个城市南北修长、东西狭窄, 形似“腰鼓”,奠定了杭州几千年来的城市格局.前期的古代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是在与自然的斗 争中不断拓展和发展。(图左) 中期的古代杭州———充实、完善
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8℃,平均
相对湿度70.3%,年降水量1454毫米,年日照时数1765小时。夏季气候炎热,
湿润。相反,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气候
这些杭州特有的环境均影响了杭州从古至今的建筑规划布局。
Historical development
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密
布,物产丰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地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
平原占26.4%,江、河、湖、水库占8%,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
——水文
历经北宋的稳定发展,南宋定都杭州,古城由一般的府州城市上升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 心,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进入了巅峰时期.城市功能的种类和数量大量增加,不断充实和完善古城的整体 空间.市坊制的解体,最终形成了开放的坊巷式居住区和多层次的商业网.由于城市人口成倍增长使城 郊发展了很多的市镇,城厢地区形成。(图中) 后期的古代杭州———重组、外拓
总结:秦代山中小县—— 魏晋县址东进 ——隋代修筑城垣
Pesk
鼎盛阶段(南宋时期)
兴建封建礼制建筑 南宋统治者在扩建宫城的同时,陆续兴建郊、 庙、宫、观,使礼制 日趋完备在宫城左侧建太庙,右侧建社稷坛,符合“左祖右社”的惯例。 居住空间发生转变 自唐代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旧有的“市坊制”已经不能满足 城市发展的需要。至南宋临安城。“市坊制”已完全被更具活力的“坊巷制”所代替。 将以往因袭井田制邑概念的传统聚居方式,改进为按街巷分地段的办法来组织城市聚居 生活。 商业网络形成 临安城旧“市坊制”解体,为遍布全城的新型商业网所代替。传统的集 中市制改变成以全城为市场领域,行业街市为骨干,联系分布各居民坊巷的商业网点所组 成的商业网。新兴的城市服务行业,如瓦子、茶楼、酒肆等也纳入商业网内。
杭州
自古以来,杭州就是一个环境宜人的宝地。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 杭州这片土地上进行建筑活动,规划用地。一步一步的形成了今天的杭州。
古杭州发展
萌芽时期 秦汉—六朝
草创时期 隋
定型时期 五代十国吴越国
发展盛期 南宋杭州城
衰退期 元—清
近现杭州发展
民国发展
风景疗养城市 1953-1958
重工业综合城市 大跃进时期
体现在城市规划思想方面就是《管子》中提出“因天材,就地利”、出其自然、顺 乎规律的规划思想,它与《周礼》的礼制等级规划思想一起,共同形成我国古代两种重 要规划思想体系。
杭州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古代杭州城市建设无法完全体现《周礼·考工记》的筑城思想, 不规则的形似“腰鼓”的城墙、南宫北城的城市格局体现了“因天材,就地利”的规划 思想。
总结:秦代山中小县—— 魏晋县址东进 ——隋代修筑城垣
Development
定型阶段(吴越时期(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唐至五代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杭州地位逐渐上升,城区不断拓展。 城市空间向东北扩展 隋建杭州城,城南部属丘陵,且近钱塘江,城西则濒西湖.在杭州城市的 扩展发展上,由于杭城的南部与西部受到江、湖的限制,不宜扩展,于是便向城市的东部与北部 扩展.钱镠对杭州城进行了三次扩建,周围达35km。 建设西湖 自唐代李泌凿六井,白居易浚西湖筑捍湖堤后,西湖已经成为杭州城市不可分割 的组成部分.钱镠专门设有一千人的撩湖兵疏浚西湖,同时在西湖的内外建造了大量的寺院、 佛塔.丰富了杭州的城市空间,同时也为杭州日后在文化上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形成城市的主轴线 钱镠在扩建杭州城的同时,也规划了杭州城市的主轴线.主轴线的南端 是吴越国的王宫,北端则为市坊、民居群,这条主轴线是同盐桥河基本平行的主 干道,一河一 道自南至北,纵贯杭州城.此后,这条城 市中心轴线,千余年来未变。
杭州全面发展的时期。
Weak
衰落阶段(元明清时期)
元灭南宋后,杭州城的政治地位下降,由国都京城降为一般的府州城市.期间几经战火,城市破 败严重,虽有复兴发展,但始终没有超越南宋临安城的建设成就。 城市南缩东拓,中心北移 元末张士诚据杭州,改筑杭州城垣.东则自艮山门至清泰门向东 拓展三里,括市河于城内.南则自候潮门以西缩入二里,截凤凰山于城外,以和宁门为南门.南 宋宫城在宋末被火焚毁,元、明政治统治中心移至涌金门与清波门之间的杭州府治。 城中之城 清代杭州城市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在城中筑 城.顺治七年(1650年),“增筑满 洲驻防营于城内西北隅,周十里,凡五门”.因内驻八旗军及其家眷,故俗称“旗下营”.清代 满营的修筑,是杭州城市政治中心北移的必然结果。 城厢进一步发展 始于南宋时期的城厢地区继续发展,新增了如沙田市、米市、横塘市、 昭庆寺市、松木场市、德胜桥镇市、拱宸桥市等等。
杭州的发展上升阶段。
Pesk
鼎盛阶段(南宋时期)
自隋经吴越及至南宋,历经近700年,杭州城发展到国都京城的历史鼎盛时期.成为全国 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南宋京城临安府的建设,在杭州城市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不仅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都市之一,从而奠定了杭州在中 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也使杭州成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这是古代杭州城市建设的第二次飞 跃。 修建宫城 在吴越国的子城基础上修建宫城,“周围九里”,设有两座城门.外朝的大庆殿和 日朝的垂拱殿都位于南部,东北是东宫所在,寝宫在北部,宫城整个布局符合“前朝后寝”的惯 例.宫城所处位置高于全城其他部分,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扩城修垣 钱氏三次增筑杭州城时,已经基本确定了杭州城的西界、北界和东界,后唐同光 二年,又确定了南界。南宋时期扩展东南城垣,使临安城进一步扩大。扩建后的临安城,南跨吴 山,北达武林,右临钱塘江,左傍西湖;南北长约十四里,东西宽约五里。
杭州的发展上升阶段。
Development
定型阶段(吴越时期(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唐至五代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杭州地位逐渐上升,城区不断拓展。 “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 隋代杨素始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 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钱镠在州治、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营建宫城,保持了隋唐以来的这一 城市布局,体现了“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格局特色.此后南宋在杭州建都,营建宫城与 扩展杭州的外城,也效仿并继承了这一古制,并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吴越杭州城的城市格局,给 后来的杭州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城市型制 杭州城凡三重,子城、内城、罗城,规模宏大,城区面积较唐时扩 大一倍以上.经过几次扩建以后,整个杭州城南北修长,东西较为狭窄,形似腰鼓 ,故当 时有人又称杭州城为“腰鼓城” .这是古代杭州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刘宋泰始年间(465-471年)之前,钱塘县治所在的城市聚落已经沿江干水运路线自 柳浦向北拓展到今吴山东麓的鼓楼一带,并设置“新城戌” 兵营.
六朝时期钱塘县治治所及其城市聚落的建设与拓展,为 隋代及其以后历代杭州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江干沉积,钱塘江发育除良好的天然港口,水路兴盛,促进商业发展, 导致县址东进。
杭州在挫折中前进探索。
Conclusion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杭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就是宫城居于全城核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大型封 建礼制建筑、中轴对称、官民不相参,体现了对这种皇室的尊崇,形成了尊卑有序的城 市格局。正如《周礼·考工记》中所规制的“匠人营国”制度一样。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追求自然,“道法自然”的观念使城市的空间布局强调整体观 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 还是道家,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高度统一的,都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共 存共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就是对这种和谐关系的反 应,杭州“湖城一体”的城市格局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阐释。
钱塘县:始皇“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四百二十里从狭中 渡”。当时转塘、袁浦、周浦一带当时为一片汪洋,而钱唐则为 灵隐山中的小县。
海湾 灵隐
丘陵
杭州的诞生。
钱塘江
Beginning
萌芽阶段(秦汉-六朝时期)
西汉初,江潮淤积,钱江南移。有”钱唐有武林山,武林水。此时钱唐为会稽郡 治。
东汉时,郡议曹华信在今清波门云居山麓至钱塘门一带筑塘,塘成后西湖逐渐形 成。华信所筑大塘大致与今湖滨路南山路吻合,实为西湖第一堤。时西湖叫做明圣湖。 后钱唐县移至明圣湖北,宝石山东,这是至隋初建州之前大约500年间钱唐县治的所 在。
柳浦 丘陵
沉积平 原
钱塘江
杭州的初期发展。
Develo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nt
草创阶段(隋朝时期)
隋朝的立国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杭州正式成为一个城市却起了奠基作用。 改名杭州 隋开皇9年(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改钱唐郡为杭州,这是杭州名称之始, 移州治余杭,第二年还治钱唐。 修建城池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大臣杨素调发民工在凤凰山下的柳浦即今钱塘江沿岸的 江干一带筑城,这是杭州筑城的最早记载。建立了杭州州治,“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为我国 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 功能分区 杨素所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 北则为居民与市场,奠定了“南 宫北城”的城市格局. 开通运河 隋大业六年(610年)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南端点,铸就了杭州在交通上集大运河南端起讫点,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接点 和浙东、浙西跨越点等三种区位于一体的重要位置,把杭州推到了全国性交通主干线和地区 性交通主干线的重要位置。从而为杭州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其在东南地区的作用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革沿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Introduction
杭州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浙江省北部,东临杭州湾,与绍兴相接,西南
与衢州相接,北与湖州、嘉兴两市毗邻,西南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西北与安徽
省宣城交接。
——区位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杭州市西部属浙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