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
关于感恩的名人事例

关于感恩的名人事例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
从小就很孝顺父母。
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
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
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
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
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
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
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
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
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精忠报国的岳飞热爱国家,报效祖国,是一个人应有的素质。
翻阅史册,古今中外的爱国名人比比皆是。
宋代名将岳飞,自小立下报国之志,为了不会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其母自小在其后背刺上“精忠报国”四字。
自此岳飞怀揣爱国之心,苦练报国本领。
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爱国名将,书写了《满江红》的悲壮故事,为世人所景仰,为后世所传颂。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
孝亲敬长名人故事

孝亲敬长名人故事以下是 9 条孝亲敬长名人故事:1. 黄香啊,那可是个大孝子!小时候家里穷,冬天特别冷,他为了让父亲能睡个暖和觉,就自己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把被窝暖热后,再让父亲睡。
这像不像我们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照顾呀?这不就是心怀感恩,对父亲的深深敬爱吗!2. 舜帝大家听说过吧?他继母对他很不好,可他依然恭敬孝顺,还各种包容她。
即使遭到那么多不公平的对待,也能坚守孝道,这是多么难得啊!要是咱碰到这样的,能做到舜帝那样吗?3. 陈毅元帅,那可是战功赫赫啊。
但他即使工作再忙,也不忘回家探望母亲。
亲自给母亲洗尿裤,这种对母亲的细致关怀,多么让人感动啊!这不就是对母亲的一片真情实意吗!4. 子路,那可是个性格豪爽的人。
但他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不惜翻山越岭去借米。
这是多么大的决心和毅力呀。
想想我们,有没有为父母做过这样的事情呢?5. 刘恒,对母亲那是真的体贴入微呀。
母亲病了,他亲自为母亲煎药,还每次都自己先尝一下,看烫不烫。
这可比那些光嘴上说孝顺的人强多了吧!6. 包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但他对父母也是极其孝顺的。
为了照顾父母,辞官回家,这得有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啊!我们能为了父母放弃一些重要的东西吗?7. 曾参,那可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他为了让父母放心,从不在外过夜。
哎呀,这份为父母着想的心,是不是特别难得?8. 王祥,继母让他做很难的事情,他也毫无怨言。
甚至大冬天为了给继母捕鱼,趴在冰上。
这真的太让人佩服了,这就是纯粹的孝道啊!9. 鲁迅,大文豪呀!虽然他工作繁忙,但依然会抽时间关心母亲的生活。
给母亲写信,问长问短。
他的这份孝心,不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名人的孝亲敬长故事真的特别感人,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好好向他们学习。
古今中外感恩励志故事

古今中外感恩励志故事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活看法。
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举关于古今中外的一些感恩〔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古今中外感恩励志故事1:一饭千金关怀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
但是,这到底不是可靠的方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怜悯韩信的遭受,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牵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谢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遗忘,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关怀也是很宝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当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需透澈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久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宝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怜悯的去关怀别人,这样的关怀,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的。
古今中外感恩励志故事2:感谢两棵树一个年轻人,从小就是人见人爱的孩子。
上学时是三好学生、班干部,初二那年参加全国奥数竞赛,获得一等奖。
17岁不到,他就被保送到某大学深造。
命运在他接到大学录用〔通知书〕那年的暑假,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一次过公路时,一辆疾驰而来的车辆无情地夺去了他的双腿和左手。
感恩父母的名人故事9篇

感恩父母的名人故事9篇感恩父母的名人故事篇1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几个,面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
父亲问孔融为为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
”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应该让弟弟,所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能不为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感恩父母的名人故事篇2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
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
农民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
孩子得救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获救的孩子是一个贵族公子。
几天后,老贵族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感谢,农民却拒绝了这份厚礼。
在他看来,当时救人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自己并不能因为对方出身高贵就贪恋别人的财物。
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
老贵族因为敬佩农民的善良与高尚,感念他的恩德,于是,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到伦敦去接受高等教育。
农民接受了这份馈赠,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
农民很快乐,因为他的儿子终于有了走进外面世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老贵族也很快乐,因为他终于为自己的恩人完成了梦想。
多年后,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了,他品学兼优,后来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青霉素的发明者。
那名贵族公子也长大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但幸运的是,依靠青霉素,他很快就痊愈了。
这名贵族公子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农民与贵族,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却为他们自己的后代甚至国家播下了善种。
人的一生往往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或感恩别人,却可能冥冥之中有轮回。
感恩父母的名人故事篇3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感恩父母小故事20个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感恩父母小故事20个关于感恩的小故事感恩,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影响源远流长,其中流传着许多感恩的故事;下面是有关于感恩的小故事,欢迎参阅。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范文1:感恩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范文2:感恩的心有一个城市发生了地震。
救援工作在紧张地进行。
三天后,救援工作人员依稀听得一处有"救命啊!快来救我的孩子啊!"顺着声音搜索,发现是从一片废墟中传出来的。
拔开废墟,发现一位年轻母亲四肢撑地,腰背拱起,顶着残砖碎瓦废梁,而在挡住的空间下,有一个婴儿,躲在他身下,熟睡着。
这位母亲不住地叨念着:"快救我的孩子!快救我的孩子!"当救援工作人员把她们救上来后,她第一句话就问:"我的孩子怎么样?我的孩子怎么样?"医护人员告诉她:"你的孩子很好,没有危险。
古人感恩父母的故事

古人感恩父母的故事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
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
为此常遭别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
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中国古代感恩故事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6、慈母之恩
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导语: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感恩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鲁宣公二年,宣子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非常饥饿,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4、投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木桃,报之以琼瑶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5、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8、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集锦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集锦父母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不仅仅给予我们生命,还让我们在温暖中成长!但是在我们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老去,因此,在我们享受了那么多父母给予的爱以后,我们也需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古今中外感恩的故事

古今中外感恩的故事2、《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潦倒时,在城下钓鱼,漂洗丝絮的老妇中有一位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如此。
韩信感激,说将来一定会报答她。
她却凛然说:“男子汉连自己都不能养活,我伶悯公子才会送饭,哪里图什么报答!”韩信以后作楚王时,找到那位漂母,赠她千金。
3、《世说新语》:顾荣应邀赴宴,见烤肉者垂涎,便将自己的那份让给他吃。
同席者耻笑顾荣,他说:“一个人整天在烤肉,怎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他逃难南迁。
每到危难之际,总有一个人随身保护他,顾荣问起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4、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
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
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5、滴水之恩,涌泉相报6、慈母之恩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8、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
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
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
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9、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
名人感恩故事集锦

名人感恩故事集锦一、漂母饭信《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尽管用功念书、拼命习武,但是,挣钱的本领却一个也可不能。
迫不得已,他只好到他人家吃“白食”。
为此常遭他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常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
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
天天如此,从未中断,韩信立誓要报答漂母之恩。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觅,最后以千金相赠。
这确实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二、罗斯福家失窃以后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常怀感恩之心。
听说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
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此刻专门好,感激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损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份东西,而不是全数;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讲,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层次由。
三、替父母办影展《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焦波诞生于山东乡下农家。
他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亲卖掉了自己备下连年的一副寿馆材料,只为给他买腕表和自行车。
焦波将父母的养育之恩铭刻在心,20年来以他独特的爱,为爹娘拍了1000多张照片。
这些照片,记录了一对农村老夫妇休戚相依的生活乐趣,本色纯真中又寄托着作者对父母的一颗爱心。
后来,焦波决定自筹资金,在中国美术馆那个艺术的最高殿堂给自己一般的爹娘办一个影展——《俺爹俺娘》,以此回报为儿女操劳一生的父母。
而且,还请自己的农村父母——84岁的爹和86岁的娘为那个影展剪彩。
可是临到北京的时候,母亲恰恰犯病,她是打着吊瓶上的火车。
动身那天,全村XX多男女老幼签名送匾——“山民孝子”。
二老到京后,忙着布展的焦波亲自赴车站把娘背下火车,剪彩后他又背着娘看了影展。
焦波的至孝,一对乡间老夫妇破天荒的剪彩,照片淳厚朴实又动人的内容,使许多参观者泪如泉涌,老将军张爱萍赞扬说:“至爱无上。
古人感恩父母的小故事

古代感恩父母的小故事
(一)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二)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
“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三)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时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四)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感恩名人故事100字

以下是3篇关于感恩的名人故事,每篇约100字:
一、韩信报恩
韩信小时候家庭贫困,父母早逝,经常遭到别人的欺辱。
但是,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挨打完饭,都要把剩菜打包带回家。
邻居们对他的行为感到奇怪,就问其原因。
韩信回答说:“等以后有钱了,我一定好好报答他们。
”
二、张良拾鞋
张良是秦末汉初的杰出谋臣。
有一次,张良散步时,偶然在桥上遇见一位老人。
老人坐在桥栏上,一只脚重重地甩在地上,一只脚高高地翘起。
老人见到张良,便叫他到跟前脱下鞋子,然后说:“明天早上来给我把鞋穿上。
”张良虽然觉得有些委屈,但他转念一想:老人无儿无女,挺可怜,便一口答应了。
三、秦始皇谢恩师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坑杀许多儒生。
却有一位姓徐的儒生通过贿赂守株的士兵而幸免于难。
后来,秦始皇出巡时遇到一群强盗,幸好徐生暗中相助才得以脱险。
秦始皇登基后便封赏徐生为国子监博士。
一次,秦始皇患脚疾,太医官尽皆被斩。
徐生不计前嫌,用针灸治疗的方法治好了秦始皇的脚疾。
于是秦始皇重赏徐生并赦免了他的罪过。
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

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父母是我们最敬爱的亲人,是他们给了我们一切,给了我们拥有在世界走一遭的机会,所以我们需要感恩父母,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希望对你有用!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篇1:子路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篇2:包公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篇3:黄香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孝顺长辈名人故事大全

孝顺长辈名人故事大全孝顺长辈名人故事01、孝感动天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继承王位。
舜登天子位后,对其父仍毕恭毕敬,封其弟象为诸侯。
0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03、啮指痛心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不见曾子,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由。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子释然。
04、百里负米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仍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却也不可复得。
”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致思》)05、芦衣顺母闵损,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关于名人母爱的故事5篇

关于名人母爱的故事5篇古今中外,多少出色人物的背后,都离不开那些伟大的母亲。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关于名人母爱的故事5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关于名人母爱的故事一欧阳修四岁而孤,从小便跟着一直守寡的母亲郑氏长大。
欧父当过地方官,为人正直、好客,家中车水马龙,经济也宽裕。
他逝世后,家境逐步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
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欧阳修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
被后人传为佳话。
庆历三年,欧阳修因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被贬职。
欧阳修的母亲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
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承担,精神不衰,我就快乐。
"关于名人母爱的故事二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淘气,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合适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关于名人母爱的故事三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凋射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名人感恩父母小故事

名人感恩父母小故事“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名人感恩父母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名人感恩父母小故事篇一:包拯辞官侍母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名人感恩父母小故事篇二: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
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
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
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
懂得感恩的人例子

懂得感恩的人例子
懂得感恩的人例子在历史上和现代生活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名人故事:
1.陈毅元帅:
陈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之一。
他非常孝敬父母,1962年出国访问归国时,得知老母病重,不顾繁忙公务,立即回家探望。
他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深深感激。
2.李宗仁将军:
李宗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对曾经教育过他的老师有着深厚的感恩之情。
尽管他的两位老师曾其新和另一位朱姓老师生活条件不佳,但李宗仁始终对他们照顾有加,不仅出资奉养,还为他们修建房屋居住,并派专人侍奉,每日亲自问安,体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重道精神。
3.弗来明与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
虽然这里的描述未完成,但实际上提到的是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的故事。
尽管细节不准确,但弗莱明的确因为农民的儿子获救而与感恩有关(真实情况是弗莱明因观察霉菌偶然发现了能抑制细菌生长的青霉素,这一发现拯救了无数生命)。
这些名人的故事都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心怀感恩之心,用自己的行动回报那些帮助过他们或对他们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古代中国,孝敬父母是一种传统美德,被视为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在古代,有许多关于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对父母的孝心,也教育着后人要懂得孝顺父母,传承这一美德。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些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故事一,孟子送终。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孝心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据传,孟子的母亲在他年幼时去世,孟子非常孝顺母亲,深感对母亲的亏欠。
后来,孟子的父亲也去世了,孟子便亲自扶灵车送父亲最后一程。
有人劝他说,“您是一位大儒家,您的学生和门徒数以千计,为什么亲自送终呢?”孟子回答说,“我所以亲自送终,是因为我要以身作则,教育我的学生们,让他们知道孝顺父母是何等重要。
”。
故事二,孝顺的张仲景。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孝心故事也广为流传。
据说,张仲景年轻时家境贫寒,为了治病救母,他不惜放弃了学业,四处奔波求医。
最终,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名医,治好了母亲的病。
母亲病愈后,张仲景决心要学医救人,以报答名医的恩情。
他后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故事三,孝顺的董永。
董永是南宋时期的一个孝顺儿子,他的孝心故事也被后人传颂不衰。
据说,董永的母亲年老多病,他每天都要亲自照料母亲,不离不弃。
有一天,董永听说有一位仙人可以治病,于是他决定去求仙人为母亲治病。
他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那位仙人,仙人告诉他,“你的孝心已经感动了上天,你母亲的病会自愈。
”董永回到家后,果然发现母亲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这些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无一不展现了他们对父母的孝心和敬重。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唯有孝顺”这一古训。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尊重和遵循的行为准则。
愿我们能够铭记这些感人的故事,传承孝道,让孝敬父母的美德代代相传。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事例一子路借米孝顺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顺父母是各类美德中占第一名的。
一个人若是都不明白孝顺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酷爱祖国和人民。
前人说:“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
咱们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重别的老人,爱惜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咱们新时期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门生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如何办?子路想到若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够知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小孩。
事例二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医生,身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青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那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肯随他到异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赞。
几年后,父母接踵谢世,包公这才从头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若是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那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抗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样情形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从去的。
或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劝戒。
父母不肯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址养老,这在封建时期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无说明具体缘故,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经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形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仍是说明他并非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
的故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
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
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着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着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
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