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学科,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很多经典实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下面介绍12个经典实验,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心理学。
1.阅读实验阅读实验比较关注的是阅读理解,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提爱纳的“断言-预测-确认”(SQ3R)。
SQ3R是一种阅读技巧,被用于改善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具体过程为:读者首先需要断言自己对于文章要获得哪些信息,然后预测文章的要点和结论,最后确认预测是否正确。
2.逆序作息实验逆序作息实验是在同等可供睡眠的情况下,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睡眠时间来观察个体的记忆能力变化。
一项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发现,逆序作息(即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可以显著提高人们的记忆能力。
3.需求成长实验需要发展实验(Need for Achievement)是由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研发的检测个体成就需求的方法。
研究人员向被试者提供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观察被试者在任务中的表现来检测其对成就的需求程度。
4.工作记忆容量实验工作记忆容量是存储每个人正在处理的信息所需的容量。
在这项经典实验中(我们称之为“唐氏智商测试”),研究人员通过记忆图像来测试人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根据结果中的数字和空间位置提示。
这项实验成为了衡量工作记忆能力的标准化测试。
5.条件化学习实验条件化学习实验是一种学习新的行为和责任的方式。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训练小白鼠按压杆以获得水的奖励。
这个良好的行为在之后的训练中被刻意被打破,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去获得水,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学会新的行为模式。
6.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小动物提供一个声音或画面的刺激,同时给予大量的饮食奖励,以建立内部明显的连锁反应。
这项实验是Pavlov的狗实验,被用来研究自我学习和条件化的进程。
7.教育场景下的同侪互助实验在同侪互助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学生配对,其中一个学生是“教练”,另一个是“学生”,教练有义务帮助学生学习并提供反馈。
行为主义心理学经典实验
行为主义心理学经典实验1. 巴甫洛夫的狗。
- 实验过程: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发现了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
他将狗固定在实验台上,给狗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时,狗会自然地分泌唾液(无条件反应)。
然后,他在给狗呈现食物之前,先亮起红灯或者敲响铃铛(中性刺激),经过多次将中性刺激与食物同时呈现之后,单独亮起红灯或者敲响铃铛时,狗也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应)。
- 实验意义:这个实验揭示了学习可以通过条件作用而发生,即原本中性的刺激可以通过与有意义的刺激建立联系而获得引发特定反应的能力,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表明行为是可以被环境中的刺激所塑造的。
2. 桑代克的饿猫开迷笼实验。
- 实验过程:桑代克将一只饥饿的猫放在一个特制的迷笼里,笼外放着食物。
迷笼内设有各种机关,猫只有触动正确的机关(例如拉绳子、按踏板等)才能打开笼门吃到食物。
猫最初在迷笼里会乱抓、乱咬、乱撞,偶然间碰到机关打开了笼门吃到食物。
经过多次重复实验,猫打开笼门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
- 实验意义:桑代克根据这个实验提出了试误说,即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同时,他还提出了学习的三条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箱实验)- 实验过程:斯金纳箱中有一个杠杆(或按键)和一个食物盘。
将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或鸽子等动物)放入箱内。
小白鼠在箱内自由活动,当它偶然按下杠杆时,就会有一粒食物落入食物盘中。
开始时,小白鼠的按压杠杆行为是偶然的,但随着食物的强化,小白鼠按压杠杆的次数逐渐增多。
斯金纳还研究了不同的强化程序(如固定比率强化、可变比率强化、固定间隔强化、可变间隔强化等)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 实验意义:这个实验表明操作性行为(个体自发做出的行为)是受其结果影响的。
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惩罚则可以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教育、行为矫正、动物训练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例子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例子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学习和行为模式。
下面列举了十个以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为题的例子。
1. 经典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的狗实验巴普洛夫的狗实验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经典案例。
他发现,当将食物与铃声同时呈现给狗时,狗开始将铃声与食物联系起来,最终只要听到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即使没有食物的存在。
2. 经典条件反射:小阿尔伯特的恐惧小阿尔伯特是一个11个月大的婴儿,心理学家华生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发现,当将一个可爱的白色兔子与响亮的声音同时呈现给小阿尔伯特时,他会对兔子产生恐惧反应,即使在其他环境中见到兔子,也会感到害怕。
3. 经典条件反射:恐惧症的形成恐惧症的形成也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来解释。
当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环境下经历了一个令人恐惧的事件,他可能会将这个环境与恐惧体验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以后的相似环境中感到恐惧。
4. 经典条件反射:口水分泌经典条件反射在生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当我们闻到食物的香味时,我们的唾液腺会开始分泌唾液,这是因为我们将食物的香味与食物本身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
5. 操作条件反射:皮亚杰的婴儿实验皮亚杰的婴儿实验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经典案例。
他发现,婴儿通过操作环境来获取所需的结果,例如,当一个婴儿学会按一个按钮后,就会获得一个玩具,从而形成了按按钮获取玩具的操作条件反射。
6. 操作条件反射:教育训练操作条件反射在教育训练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当我们给孩子奖励来鼓励他们良好的行为时,我们实际上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增强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7. 操作条件反射:自我调节行为操作条件反射也可以用于自我调节行为。
例如,当我们设定目标并制定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时,我们实际上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激励自己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8. 操作条件反射:药物成瘾的形成药物成瘾的形成可以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案例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实验案例被广泛引用和讨论。
这些实验案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设计,帮助研究者揭示了人类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机制。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包括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以及经典的洗濯女孩实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在1971年进行。
该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对权威力量的服从程度。
实验中,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囚犯”和“狱警”两组,模拟监狱环境。
然而,实验很快失去了对参与者的控制,因为狱警展示出了过度的暴力行为。
这个实验凸显了权威制度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1年设计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被认为是合法的权威要求下对他人施加电击的程度。
在实验中,有一名研究者扮演“教师”,另一名扮演“学生”。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需要施加越来越强的电击。
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对权威的认可导致了他们对他人施加电击的行为,这一结果引发了对道德伦理的深思。
3. 洗濯女孩实验洗濯女孩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莱特在1977年提出。
该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实验中,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工人、强盗、母亲等,然后被要求选择男性或女性职业。
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者对男孩的期望职业要求较高,为典型的男性职业,而对女孩的期望职业较低,通常为传统的女性职业,这揭示了性别刻板印象对社会角色选择的影响。
这些实验案例在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揭示了人类行为中存在的普遍特征和心理机制,促进了人们对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理解。
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心理学家们能够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和改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案例在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认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1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
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
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
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
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
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
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
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
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
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1.吉布森:视觉悬崖实验——证明人很小便具备的深度知觉/立体知觉/距离知觉。
2.库珀和谢帕德: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
3.皮亚杰:点红实验——证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主体与客体分化的特征。
三山实验——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有自我中心性。
守恒实验——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是单维思维,不能形成守恒观念。
钟摆实验——证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假设演绎的抽象推理。
对偶故事法实验——说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是从以结果为他人行为判断的他律阶段到以动机为他人行为判断的自律阶段的,10岁左右是他律到自律的关键转折期。
4.巴普洛夫:狗听铃声分泌唾液实验——证明了经典性条件作用中获得、消退、泛化、分化等规律。
5.格赛尔:双生子爬楼实验——证明身心发展受成熟机制的制约。
6.卢钦斯:量杯实验——证明了思维定势(定势具有双重作用)。
7.邓克尔:蜡烛实验——证明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作用。
8.斯金纳:小白鼠按杠杆实验——证明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强化理论。
9.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证明班杜拉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10.桑代克:饿猫出笼实验——证明尝试-错误说的“三条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形状知觉实验——论证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迁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需要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有共同成分。
11.柯勒:大猩猩叠箱/接杆实验——证明学习不是桑代克所说的盲目渐进的尝试错误,而是重新形成情境关系的“顿悟”过程。
小鸡觅食实验——证明迁移的关系转化说,迁移是学习者能够发现学习经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12.托尔曼:小白鼠位置学习实验(小白鼠走迷宫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证明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认知目的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的S-R联结而是S-O-R的过程,“O”是包括能力与倾向内部过程,证明情境的“认知地图”的存在以及期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在儿童心理学的领域中,众多经典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奥秘。
这些实验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十个精彩的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一: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让·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巨匠,他的守恒实验令人瞩目。
实验中,给孩子呈现两排数量相同的珠子,珠子排列的长度不同。
年幼的孩子会认为长的那一排珠子数量更多,而稍大一些的孩子则能理解尽管排列方式不同,但珠子的数量是守恒的。
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物体数量的认知发展特点,反映出他们从直观感知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过程。
实验二:三山实验同样是皮亚杰的杰作,三山实验展现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
在一个布置有三座不同形状和高度山的模型前,让孩子从不同角度观察,然后让孩子描述站在模型另一侧的玩偶所看到的景象。
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看到的景象来描述玩偶的视角,这表明他们在认知上还难以脱离自我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
实验三:陌生情境实验这个实验由安斯沃斯等人设计,用于研究儿童的依恋类型。
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孩子与母亲一同进入,然后母亲离开,陌生人进入,接着母亲返回。
通过观察孩子在母亲离开和返回时的反应,如是否哭闹、是否主动寻求接触等,来判断孩子属于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还是焦虑矛盾型依恋。
这一实验让我们了解到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情感发展的深远影响。
实验四:延迟满足实验沃尔特·米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闻名遐迩。
给孩子一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忍住一段时间不吃,就可以得到两颗棉花糖。
观察孩子在等待过程中的表现,发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业和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和成就。
这一实验强调了自我控制能力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实验五:波波玩偶实验阿尔伯特·班杜拉通过波波玩偶实验揭示了儿童模仿行为的机制。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来探索人类心理世界的奥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心理学领域中的十个有趣实验,这些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模式。
1. 杜尚兰实验杜尚兰实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Alfred Binet在19世纪末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重复一个被研究者说出的数字序列。
通过观察被试的错误模式,研究者可以了解到人类在记忆任务中的注意力、思维以及决策过程。
2. 皮亚杰实验皮亚杰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在20世纪初设计的。
实验中,研究者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过程。
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思维过程,研究者揭示了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规律。
3.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在模拟监狱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
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
4. 韦伯冷却实验韦伯冷却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Ernst Heinrich Weber在19世纪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将手指分别放在冷热水中,然后判断温度的相对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对温度的感知并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差异的感知。
这个实验启发了我们对感知和知觉的理解。
5.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给予一名“学习者”电刑作为惩罚,观察他们是否会在实验者的压力下继续执行。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会在实验者的指令下不顾道德约束执行电刑命令,这揭示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行为。
6. 被示威者效应实验被示威者效应实验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ibb Latané和John M. Darley在1969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旁观一段被指定的暴力事件,观察他们在不同社交情境中是否会寻求帮助。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可以揭示出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下面将介绍十大经典的心理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该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尔扎尼(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并进行。
实验模拟了一所监狱,将一组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观察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下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在极端环境下,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暴力和服从等行为。
2. 权威实验(Milgram Experiment)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设计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者要求被试者给予电击,观察他们是否会服从指令。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愿意遵循指令,甚至在被试者出现痛苦的情况下仍然继续给予电击,揭示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强烈服从倾向。
3. 空间不一致实验(Ponzo Illusion)该实验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马里奥·庞佐(Mario Ponzo)于1913年设计。
实验通过绘制两条等长直线,但在两条直线的顶端分别绘制不同大小的斜线,使得上方的线条看起来更长。
这一现象揭示了人类的视觉错觉,即我们在处理空间关系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4. 批量同化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索洛蒙·阿什(Solomon Asch)于1951年进行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面对集体压力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判断。
实验者让被试者在一组明显错误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
结果显示,当其他人都选择错误答案时,被试者往往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答案,揭示出人类的从众心理。
5. 权衡选择实验(Tversky and Kahneman)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偏见和错误。
【教师证】16个常考实验-1次性全掌握!
教师资格证考试常考的16个心理学实验1、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提出的理论:成熟势力说、内发论。
美国格赛尔认为儿童身心的发展取决于生理成熟,外界环境只是提供必要条件。
2、桑代克:饿猫开迷箱实验提出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S-R联结。
三条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3、巴甫洛夫:狗听铃声分泌唾液实验提出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实验过程:学习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4、华生:恐惧形成实验提出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环境决定论。
认为,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过程。
实验过程:小白兔 艾伯特不害怕,用手去触摸小白兔 + 敲击钢轨发出巨大响声(无条件刺激)艾伯特害怕单独出现小白兔艾伯特害怕铃声狗无唾液分泌狗分泌唾液食物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狗分泌唾液铃声条件反射狗分泌唾液食物(无条件刺激)+ 铃声(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5、斯金纳:白鼠(鸽子)按压杠杆取食实验(斯金纳箱)提出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强化理论)。
提出的概念:6、班杜拉:儿童观察成人攻击玩偶,学习打人实验提出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也称替代性学习,社会性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行为的反应。
三种强化类型: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7、苛勒:黑猩猩抓香蕉实验提出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学习理论。
提出,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学习者通过对情境中的事物关系的理解,而产生的“顿悟”。
8、托尔曼:小白鼠走迷宫实验提出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符号学习理论。
认为,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即在大脑中形成“认知地图”。
浙江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实验心理学经典实验整理
浙江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实验心理学经典实验整理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在研究心理学领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浙江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中的实验心理学经典实验进行整理,为考生提供参考和学习资料。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 山羊实验皮亚杰的山羊实验是他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时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之一。
实验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物体数量的认知能力的变化,揭示了儿童在认知领域的逐步发展过程。
2. 表面和内隐的区分为了探究儿童是否理解物体的真实性质,皮亚杰进行了表面和内隐的区分实验。
他通过将物体放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儿童是否会受到容器形状的干扰而产生错误的假设。
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更容易受到表面特征的影响。
三、巴德莱维和加特纳的感知实验1. 金字塔实验巴德莱维和加特纳的金字塔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对于二维和三维形状的感知能力。
实验通过让被试观察一组排列在一起的物体,然后将它们重新排列成一个金字塔形状。
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倾向于将物体组织成三维图像,这表明人类在感知过程中更倾向于将物体还原为其原有的形状。
2. 星号误判实验该实验是巴德莱维和加特纳为研究人类在感知过程中对待境遇的不同反应而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观察星号形状,并根据光照条件将其误认为是三维的或二维的。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光照条件改变时会出现误判,这说明人类的感知受到了外界情境的影响。
四、米勒和麦格利的记忆实验1. 磁带运动实验米勒和麦格利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记忆的实验,其中磁带运动实验是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
实验中,被试观察一段以不同速度播放的磁带,并在观看结束后回答问题。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更容易回忆起低速播放的部分,而高速播放的内容则被忽略。
2. 数字短期记忆容量实验该实验旨在探究人的短期记忆容量,被试被要求记忆一串数字,并在记忆时间结束后回答。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的短期记忆容量在平均范围内为7个左右的数字。
行为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与发现
行为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与发现行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动机。
通过实验研究,行为心理学家们揭示了许多关于人类行为的有趣现象和不同心理机制。
本文将介绍一些行为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与发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监狱环境中的行为和角色扮演。
实验模拟了真实的监狱环境,将参与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短短几天内就表现出了明显的行为改变。
扮演“狱警”的参与者表现出了虐待和残忍的行为,而扮演“囚犯”的参与者则出现了情绪波动、抑郁和行为退化等现象。
这个实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并引发了对囚犯待遇和监狱制度的反思。
二、洗脑实验洗脑实验是由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对权威性的从属和服从程度。
实验以一个伪装成学习实验的形式进行,让参与者扮演“教师”角色,给“学生”电击作为惩罚。
结果显示,尽管参与者知道给予电击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但在实验者的指挥下,他们仍然继续给予电击,表现出了极高程度的服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遇到权威者或者社会规范时,往往会放弃自己的判断,盲目从属他人的命令。
三、配对测试实验配对测试实验是由约翰·达瓦夫和艾略特·阿隆森在195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护照”组和“囚犯”组。
实验结果显示,尽管参与者知道自己被分配的身份只是实验的一部分,但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仍然表现出了对自己组别的强烈认同和对其他组别的偏见和歧视。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着强烈的认同需求,并可能因此表现出排斥和偏见的行为。
四、条件反射实验条件反射实验是由俄国科学家伊凡·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条件关联。
17个经典实验描述
东华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试卷(数学)2005.10.28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5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中。
1. 已知集合A =⎭⎬⎫⎩⎨⎧∈=Z ,3πsin |n n x x ,且B ⊆A ,则集合B 的个数为 ( )A .3个B .4个C .8个D .16个2.设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且6,682=-=a a ,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则( )A 、54S S <B 、54S S =C 、56S S >D 、56S S =3.若θθθ则角且,02sin ,0cos <>的终边所在象限是 (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4.已知f (x )=x 5+ax 3+bx -8,且f (-2)=10,那么f (2)等于( )。
A 10B -10C -18D -26 5.函数)1(11≥+-=x x y 的反函数是( )A .y=x 2-2x +2(x <1)B .y=x 2-2x +2(x ≥1)C .y=x 2-2x (x <1)D .y=x 2-2x (x ≥1)6.一元二次方程2210,(0)ax x a ++=≠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 .0a <B .0a >C .1a <-D .1a >7.已知θ是第三象限角,m =|cos |θ,且02cos2sin>+θθ,则2cos θ等于( ) A .21m + B .21m +- C .21m - D .21m-- 8.若函数y =log 21(2-log 2x )的值域是(0, +∞),则其定义域是( )。
A (-∞, 2)B (0, 2)C (0, 4)D (2, 4)9.定义在R 上的函数)(x f 既是偶函数又是周期函数,若)(x f 的最小正周期是π,且当]2,0[π∈x 时,x x f sin )(=,则)35(πf 的值为( )A. 21- B. 21C. 23-D. 23 10.把数列{2n+1}依次按第一个括号一个数,第二个括号两个数,第三个括号三个数,第四个括号四个数,第五个括号一个数,…循环分为(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则第104个括号内各数之和为( ) A . 2036 B 。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实验的方法来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以下是十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实验,它们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的。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如何扮演角色,并观察监狱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被分配为监狱守卫的参与者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残暴和虐待行为,而被分配为囚犯的参与者则表现出了极度的沮丧和恐惧。
2. 朗格尔实验朗格尔实验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朗格尔(Daniel Langer)于1978年进行的。
该实验通过向参与者展示两个相似的物体,要求他们在心理上区分这两个物体。
结果显示,参与者倾向于更高估在他们无法接触到的条件下看到的物体的价值。
3.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进行的,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给予一系列电击给学习者,当学习者回答错误时,电击的电压会逐渐增加。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在被实验者要求继续给予电击时,愿意服从指令,即使他们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学习者带来伤害。
4. 皮亚杰实验皮亚杰实验是由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于20世纪初进行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通过观察儿童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皮亚杰发现儿童的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从简单的感官和运动行为向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转变。
5. 纳什均衡实验纳什均衡实验是由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于1950年提出的。
这个实验模型用于研究参与者在多人博弈中做出决策的策略。
实验结果显示,在某些情况下,个体最优的决策并不能导致整体最优的结果。
6. 阿斯套实验阿斯套实验是由心理学家伊丽莎白·阿斯套(Elizabeth Loftus)于1974年进行的。
生活中的心理学:八个有趣的案例分析
生活中的心理学:八个有趣的案例分析1、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原理:个体在学习中对刺激给予编码处理时,他同时将之编码为形码、声码、意码(文字如此,人物也是如此)。
在语文学习时短期的记忆的编码以声码为主,长期记忆的编码则以意码为主。
分析:对熟悉的同学,我们已将他(她)与意码建立了直接联结,而不象最初认识时需将精力放在形码的记忆上,我们一见到他(她)就直接在脑海里潜意识的反映出与其性格相符的词,譬如:乐观、开朗、或内向、忧郁,即为意码。
若此时声码的解码无法进行,或声码无法与意码、形码建立联结,自然就叫不出对方姓名。
2、有一个男孩追了一个女孩很久,女孩有一天睡觉之前突然喊道:完了,我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了!室友们便坏坏地笑着说:完了,你爱上他了。
分析:当女孩慢慢开始接纳男孩时便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意码的编码上,将其编入长期记忆。
此时女孩会更多的思考与意码相关的人品、气质、性格,而可能忽视了对其形码的检索,即会出现一时不记得他相貌的现象。
平时你是否会经常在某一时刻不记得爸爸、妈妈或男友的长相呢?因为在熟悉之后,你会更关心与个人魅力有关的意码,而非形码。
3、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你受了很大的伤害,几年之后,你再想记起的时候突然发现对那段感情的记忆很模糊,甚至不复存在。
原理:长期记忆不可能遗忘,只是没有找到恰当的检索方式。
动机性遗忘(针对性失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分析:回忆痛苦经验时,将使人回到痛苦的过去,为避免痛苦感受在记忆中复现,因而当时者学到对自己加以压抑,将意识中不愉快的经验刻意施加压力,将之压抑在潜意识之中。
人的大脑是有保护机制的,记忆太痛苦了,才要忘记。
把遗忘的记忆从深海中打捞出来,你也许会痛不欲生。
按精神分析论的解释,除个人生活中重大灾害的压力可能导致失忆症之外,个人的心理冲突,也是形成失忆症的原因。
诸如个人在情绪上的一些内在冲动或欲望,如不为个人理性所接受时,两方面冲突的结果即可能形成遗忘。
关于记忆的经典实验
关于记忆的经典实验记忆是人类大脑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记忆的机制和特点。
下面列举了十个关于记忆的经典实验。
1.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实验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他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在学习新信息后,遗忘的速度呈指数下降。
这个实验通过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然后在一定时间后测试其记忆情况,从而得出记忆遗忘的规律。
2. 空间记忆实验空间记忆实验通过让被试记住一组物体的摆放位置,然后测试他们在一段时间后能否准确回忆出物体的位置。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揭示空间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3. 工作记忆实验工作记忆是指短期记忆中用于处理信息的临时存储系统。
实验中,被试需要记住一系列数字或字母,并按照特定顺序进行操作。
通过测试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可以了解工作记忆的容量和处理能力。
4. 皮亚杰实验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进行了一系列观察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其中包括儿童的记忆实验。
他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记忆表现,提出了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阶段理论。
5. 杜鲁门多特实验杜鲁门多特是美国心理学家,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记忆和遗忘的过程。
其中一项实验是让被试学习一段文字材料,然后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回忆测试,通过分析被试在不同时间点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规律。
6. 策略记忆实验策略记忆实验旨在探索人们使用何种记忆策略来提高记忆表现。
实验中,被试需要学习一组信息,然后可以自由选择记忆策略,例如联想、分组等。
通过比较不同记忆策略的效果,可以揭示记忆策略对记忆表现的影响。
7. 健忘症患者的记忆实验健忘症患者的记忆实验通过研究患者在不同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健忘症对记忆的影响。
例如,通过对患者进行空间记忆实验可以揭示海马回在空间记忆中的重要作用。
8. 眼球运动实验眼球运动实验可以通过追踪被试的眼球运动轨迹来了解记忆的特点。
例如,通过让被试观看一段图像,然后测试其眼球运动,可以揭示记忆中的注意偏向和关注焦点。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大象小时候被细绳栓在木桩上,拼命用力都无法挣脱,渐渐的,就认命了,即使长大了,依旧被那根细绳所束缚,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厉害之处……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3、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 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心理学十大效应
10、概括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及挑战
总结上述关系,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和互动。在未来 的发展中,这两个领域将继续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 的深入,研究者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教育实践也需要不断反思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
展望未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做出重要贡献。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将面临更多的共 同问题和挑战。因此,国际合作和交流将变得更为重要。未来的研究者需要具备 跨学科的视野和
跨文化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感谢观看
6、应用与启示:研究成果对实 践的指导作用
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研究成 果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 的教学策略。例如,关于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改善教 学效果的方法和
技巧。同时,实践中的挑战和问题也可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思路, 推动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9、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揭 示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
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在揭示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 些学科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学习和记忆等过程。在 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
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此外,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 为开发新的教育技术和工具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格力斯效应”。意指人际互动中普遍存在的放大别人缺点忽略别人优点的现 象。这主要是由于接受了别人负面的信息之后对有关的人作出消极的判断所形成 的前摄性偏见的结果。
王玉荣:十个经典心理学实验讲义
十个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你是热型人还是冷型人每个月,我会收到一些邮件,或者当面和一些企业的经理人朋友做交流,他们会问到,“流程管理怎么在企业中推进呢”?我在回答这些问题、探讨推进的方式方法的时候,也会从字里行间和言谈举止中观察,提问的这位经理,是一位热型人还是一位冷型人呢?因为,我觉得,流程管理推进者本身的一些性格、特质,对流程管理的推进效果如何非常有关,流程管理绝不仅仅是“一把手支持”、“公司总体发展提出迫切需求”这样的“宏观”的事儿。
看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在一项经典性的实验研究中(1946年),他给一组被试人员一张描写人性特征的形容词表,表上面列有7种品质“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
给另一组被试人员的形容词表中,同样列出7种品质,除把“热情”换成“冷淡”外,其余两表均相同。
然后主试者要求两组被试人员根据表上的形容词来描写人物形象,结果两组被试所形成的印象完全不同,前者所描述的是一个热情、易于交往的热型人,后者则被描述为一个冷漠、自私的冷型人。
从这个心理学实验,我们值得引申思考的是:•作为一位流程管理的推进者、管理变革的推进者,你自我评价是冷型人多一些、还是热型人多一些?•哪怕你已经是“聪明-熟练-勤奋-坚决-实干-谨慎”,但你足够“热情”吗?业务部门的人员评价你,会用到“热情”还是“冷淡”这个词?•业务部门的各级经理和人员,当碰到棘手问题、烦心事、扯皮的争端要找人帮忙,甚至就是没有什么明确目标、就是要找个人倒倒苦水、喝个小酒发发牢骚的时候,你会是他们首先想到的人选吗?•当企业高层向业务部门征求意见,问他们对你这位企业管理部经理/骨干/流程专员的评价如何,你估计他们会说你的好话、还是坏话?有经理可能会说,搞变革、搞流程优化的推进,还是要看重专业实力,光和业务经理打成一片有什么用,最后还是要拿出过硬的方案才行啊。
我同意这种对专业能力的坚守,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你专业与否,会让业务部门尊重你多一些或者少一些,但不会令业务部门更喜欢你,自然也就不会说你的好话更多一些。
经典心理学实验的背后故事
经典心理学实验的背后故事导语: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究人类思维与行为的科学,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这些实验通过科学的方法,揭示了人类心理的种种奥秘。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心理学实验的背后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实验背后的意义和启示。
一、斯坦福监狱实验1. 实验背景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人类行为受环境影响的程度。
2. 实验过程实验将24名普通志愿者分成监狱犯人和充当监狱警卫的两个角色,安置在模拟监狱中。
然而,这个实验最终在第六天被迫提前中止,因为监狱警卫的虐待行为超出了研究团队的控制。
3. 实验结果与启示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行为受环境的强大影响力,普通人在特定环境中可能会变得冷酷和暴力。
这预示着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塑造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
二、康奈尔盒子实验1. 实验背景康奈尔盒子实验是由心理学家埃德华·托尔曼(Edward Thorndike)在1898年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动物学习和智力。
2. 实验过程实验中,托尔曼将猫放入一个盒子中,盒子的门上有一个拉索。
猫为了从盒子中逃脱,必须触动拉索,才能打开盒子的门。
通过统计洗盘时间和错误次数,托尔曼得出了“洗盘定律”,认为动物学习的速度与复杂度呈正相关关系。
3. 实验结果与启示这个实验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并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它提醒我们在学习和培养习惯时,要注意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三、经典条件作用实验1. 实验背景经典条件作用实验由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在1897年进行,旨在研究动物的消化系统。
2. 实验过程实验中,巴甫洛夫通过对狗进行条件刺激,在提供食物前奏条件下,使狗分泌唾液。
经过多次训练后,狗在听到前奏时就会分泌唾液,即使没有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1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
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
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
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
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
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
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
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
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
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
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
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
2."迟延满足"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3.“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2楼4.情绪实验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5.实验——迷宫中的白鼠迷宫中的白鼠设制一个非常复杂的迷宫,在迷宫的尽头有一块非常丰厚的乳酪,把小白鼠放在迷宫入口。
起初,小白鼠以特有的嗅觉与灵性,很快在迷宫中找到了通往迷宫的最佳路线。
后来,科学家在这条路线中设制了障碍,小白鼠按记住的路线跑来跑去,当确信这个路线无法找到乳酪时,它们又开始勘察其它的路径,直到最终发现乳酪。
从中可以悟到什么?//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目的行为主义,整体行为主义,符号--完形说,预期说)6.大西洋上的心理学实验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学专家独自一人架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一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学试验,预备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机体的健康。
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在注视着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的冒险。
已经先后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结果均遭失败,无人生还。
林德曼博士认为,这些死难者首先不是从肉体上败下阵来的,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恐怖和绝望。
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亲自进行了试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感也处于麻木状态,有时真有绝望之感。
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够成功!”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他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在艰难中与我自身融为一体,它充满了周围的每一个细胞。
”他的试验表明,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自己充满信心,精神就不会崩溃,就可能战胜困难而存活下来,并取得成功。
在1976年我国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死者并非死于饥渴、垮塌,而是死于绝望。
据观察,他们的身上并无任何伤痕——除了满身自己手抓的伤痕以外,他们是在极端绝望中自己结束生命的。
而另一对夫妇被压在地下三天,仍然活了下来。
在压在地下的日子,伤痛和饥渴也几乎使他们丧身。
丈夫找了一把菜刀努力想挖出一条生路,但四周都是水泥地板,菜刀除了砍下一点灰尘之外,并无作用。
但是菜刀砍在水泥地板上的声音使妻子得到了振奋,她不停地问丈夫:“快了吗?快挖开了吗?”丈夫也满怀希望地说:“快了,快了”。
聪明的丈夫用“希望”拯救了妻子,也拯救了自己。
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观察事实中发现:在危险的情境中,经常是那些性格乐观、富于自信的人存活下来,因为他们总是没有泯灭自己的希望。
对于希望效应,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他们要求许多人回答题为“你有哪些希望?”的问卷。
问卷分析的结果表明,抱有希望的种类(不论大小)越多的人,往往充满了自信并注意生活的乐趣,精神焕发,精力旺盛。
而那些没有明显的或者较少希望的人则往往表现出漠然、悲观、消沉。
一位富翁在试卷上只填了一句话:“我没有希望,所有的希望都已经满足了——除了长生不老之外,而这能算是希望吗?”经过调查,这位富翁患了严重的忧郁症。
心理学家与他进行了接触,劝告他从事一些具体的活动,并列出分阶段的计划表,如对外孙的培养、对某个足球俱乐部的支持等。
经过指导,经过不断的、各种各样的希望的“煎熬”,这位富翁在精神上已判若两人。
希望感是人类能够生存的根本欲望。
一些刚刚步入社会及人生之路的青年,却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多数是由于对生活感到失望以至累积成绝望。
而一个对生活有希望的人,即使环境再艰难,他都会发挥同环境抗衡的能力,在改造环境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地位。
7.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并使人们日益认识到欣赏音乐等传统上被视为"休闲"的活动在脑的潜力开发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音乐:神奇的力量科学家们发现,当人听到欧洲18世纪的巴洛克音乐时,心跳、脑电波、脉搏等会逐渐与音乐的节奏同步,从而变得缓慢和协调;血压也会相应地下降--这时,整个人会有一种轻松舒畅的感受。
同时,实验证据也表明,如果经常聆听巴洛克音乐,还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一些心因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言不由衷、失眠、糖尿病等,有非常好的预防和缓解的作用。
在戈登教授发现了"莫扎特效应"以后,他们又对小学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让一组小学生在进行钢琴训练后玩一个有关比例和分数的数学电子游戏;另一组小学生则在英语训练后再玩游戏,结果发现,进行钢琴训练的小学生的游戏成绩比进行英语训练的高出了15%。
如今,研究者们发现,音乐不仅对小学生分数、百分比运算能力、空间-时间推理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且对阅读理解、言语记忆等心理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科学家认为,音乐欣赏包含了空间知觉和空间推理能力,这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欣赏能够强化人脑中潜在的神经结构,从而提高相应的数学能力--就像肌肉训练能够强化人的运动能力一样。
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音乐可能更多地和我们的右脑活动相关,如果有意识地加强音乐训练,就相应地能够促进右脑的活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音乐的魔力还不止于此。
医生们常常发现,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的患者行动和反应都很迟缓,但是在听音乐,甚至在头脑中想音乐时,也可能会奇迹般地恢复一些功能恩赐当音乐一停止又会变得寸步难行。
这说明,尽管"莫扎特效应"等发现还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的确认,但音乐在脑功能促进方面的神奇力量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对失去了意愿和行动之间联系的病人而言,音乐有可能使中断的"链条"重新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