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学案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溶 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5、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6、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教学过程:[引言]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溶液,比如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消毒酒精等,在前几章学习中用到的稀硫酸、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都是溶液,那么水是不是溶液呢?牛奶是不是溶液呢?到底什么是溶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节溶液的形成 [板书] 第1节溶液的形成[活动天地3-1]在50毫升水加入少量食盐,用力震荡后观察。
[讨论] 得到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混合物,因为它们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讲授]因为分散得很均匀,盐水中各部分的咸度是一样的我们说它具有均一性;[讨论]将物质静止一段时间,再观察。
现象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物质有什么特性?[讲授]静止一会儿,烧杯中的混合物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温度不变,水分也不蒸发,那么不论放置多久食盐也不会分离出来,说明很稳定,具有稳定性;食盐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提问]请你给溶液下个定义[讨论、订正、板书][板书] 一、溶解的过程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讲述]溶液概念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二是混合物。
在农村,科技人员要用16%的食盐水选种,现配置了一大缸,为了谨慎起见,检验员要检查一下食盐水的质量分数是不是16%,请问他是否需要将这一大缸食盐水都检验?应该怎样做?(取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什么取一部分就可以了?(因为溶液有均一性。
新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你和伙伴们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想喝糖水。
于是取一个玻璃杯放在桌上,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
你喝了一口以后觉得不甜!于是再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可你觉得还不够甜,再加入一勺糖,搅拌……如此反复。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一杯水中加糖,是不是一直会溶解?(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后说:"不会,糖放多了就不能溶解了。
")师:是这样的吗?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我们用另一种物质──硝酸钾来实验。
生:举例子,体会,感觉似曾相识(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播放视频]活动天地3-3现象:①5g硝酸钾能在10mL水中完全溶解;②再加5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杯底有少许固体剩余。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设疑]1. 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2. 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3. 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一册化学 1.1溶液的形成 说课 教案设计
说课课题--溶液的形成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的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
我们在生活和实验中也会用到各种溶液,因此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溶液温度的变化。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 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以学生的学(自学、互学、演练、展示)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实验探究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说教学程序创设情景独学独研活探究归纳小结达试课结1.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溶液温度的变化。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这些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混合物)(2)、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想知道什么是溶液吗?3. 独学独研教材4. 活动与探究(1)、实验活动:在50ml水中加入一匙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 溶液1.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学案
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标要求: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内容和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涉及“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溶液组成如何表示?”、“如何配制一定组成的溶液?”等四个问题。
学生对于溶液的知识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接触并使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中也用到过溶液,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等。
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他们对溶液的认识仍是感性的、不具体的,甚至还存在着“迷思概念”现象。
对溶液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溶液在生命活动中、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建议:根据设置的情境,从自己熟悉的溶液入手,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及观察,借助溶解动画视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识溶解现象得出溶液的特征及概念,分析溶解过程中通常都伴随能量变化。
联系生活常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乳化现象。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
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学会饱和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溶液的概念,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辨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难点是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准备:多媒体;烧杯(50ml)3只,试管2支,玻璃棒、温度计、药匙、胶头滴管;食盐固体、氢氧化钠、硝酸铵、汽油、植物油、洗洁精。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 课时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 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 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导入新课: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新课:一、溶液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的吗?练习:1.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食盐B.面粉C.植物油D.石灰石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2.A.豆浆B.果酱C.矿泉水D.蔗糖水2. 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
练习1:烧杯中有100 mL NaCl 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图见大屏幕)A. A > BB. A < BC. A= BD. 不能确定3. 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质)练习:1.将10 g 蔗糖溶于100 g 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2. 将50 g 食盐溶于100 g 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30 g ,那么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对比法教学:在引导学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时,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明确溶液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如厨房溶解盐、医药配比等,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溶液的特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本质特征,如“溶液是什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形成原理,如“溶质和溶剂是什么?”、“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溶液的形成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基本性质之后,进一步深入探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形成、溶液的性质等。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在溶液的形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制定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总结溶液的特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溶液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工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溶 液《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蒸馏水是溶液吗?硫酸铜、泥沙水、水油混合物、牛奶呢?一、溶液【实验探究一】:1、在一只装有若干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勺食盐2、用玻璃棒搅拌,直至颗粒完全消失观察思考1.食盐水的上、中、下部是否都一样咸2.把食盐水密封起来,保存1个月、1年、2年,食盐水会不会有变化得出结论:1.溶液都具有均一性2.溶液都具有稳定性提问: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那为什么蒸馏水不是溶液?得出结论:溶液是混合物。
教师总结特性,引导学生得出溶液的定义。
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溶液的特性:均一、稳定提问:溶液为什么具有均一稳定的特性?教师解答:水分子促使钠离子、氯离子均匀分散。
溶解的实质是微粒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溶液均一、稳定的根本原因是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去了。
解答:泥沙水、水油混合物不均一、牛奶不稳定二、溶质溶剂衔接:在溶液中,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名字太长太难记,所以我们就为他专门起了一个名字——叫溶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提问:听起来很好分辨的溶质和溶剂,同学们你们真的能分辨清楚吗?空气是溶液吗?他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呢?(1)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2)两种液体或气体互溶时:量少的为溶质,多的为溶剂;(3)有水存在时:水是溶剂。
回答:空气是溶液,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是溶质,氮气是溶剂。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 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课前预习1.在蔗糖溶液中,蔗糖以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在食盐水(即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以和的形式分散到水中。
2.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物,叫做溶液。
它的主要特征是性和性。
溶液由和组成,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被溶解的物质叫做。
溶解在中形成溶液。
3. 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等也可以做溶剂。
4.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或。
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量少的一种叫做。
5.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这种液体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 _现象。
6.洗涤剂有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使之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能够稳定存在的液,该现象又称之为乳化现象,在生活及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7.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伴有热量的变化。
这是由于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热量,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随堂检测1.(09海南)将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味精C.蔗糖D.花生油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D.溶液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3.乳浊液、溶液之间的相同点是()A.都是纯净物B.都是混合物C.都澄清透明D.都均一、稳定4.(09湛江)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充分搅拌后能导电的是A.氢氧化铜B.酒精C.食盐D.氯化银5.(09苏州)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6.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A.硝酸铵B.烧碱C.食盐D.熟石灰7.(09湖北襄樊市)糖水、生理盐水、碘酒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三种物质。
鲁教版九上化学 3.1溶液的形成 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4.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其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溶液的性质。
【教学难点】溶解的微观过程。
【情景导入】海水、河水、湖水和地下水等天然水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
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
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课堂探究】探究一:溶解的过程问题11:仔细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活动天地31”,你知道溶液的定义、组成和特征吗?答案:(1)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组成:溶剂: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3)溶液特征: 均一性和稳定性。
问题12:认真观察课本“实验探究31”,说出实验中两种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答案: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
探究二:乳化现象问题21:认真观察课本“活动天地32”,阅读课本第61页内容,回答什么是乳化现象?答案: 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探究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问题31:认真观察课本“活动天地33”,阅读课本第62~63页,回答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答案: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问题32:认真观察课本“实验探究32”,回答有哪些方法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答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组成: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3.溶液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
二、乳化现象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溶液处理废水?”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溶液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溶液实例,如饮料、药片等,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提问:“你们对溶液有什么了解?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3.总结溶液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液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如药品溶解、饮料混合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溶液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盐水提取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如提问:“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有何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收获成长和快乐。
1.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溶液的实验报告,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种溶液,用于清洗油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导入新课: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新课:一、溶液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的吗?练习: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食盐B.面粉C.植物油D.石灰石2. 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A.豆浆B.果酱C.矿泉水D.蔗糖水2.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
练习1:烧杯中有100 mL 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 ( )(图见大屏幕)A.ρA > ρBB.ρA < ρBC.ρA= ρBD.不能确定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质)练习:1.将10 g蔗糖溶于100 g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2.将50 g食盐溶于100 g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30 g,那么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案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根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过程都伴随能量的变化。
3、了解乳化作用,能分析洗洁精洗油与汽油洗油的本质不同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般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请阅读课本P58——61答复以下问题: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溶液由两局部组成:和。
2、溶剂:溶解物质的物质,如水,一般常为。
3、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如NaCl 等。
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体、体或体。
4、均一性:溶液中各局部的性质都__________ 。
5、稳定性:只要溶剂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 _________ 和 ________ 就不会别离。
6、溶液质量=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7、什么是乳化作用?8、洗洁精、洗衣粉去污能力是由于作用二:课堂助学:导入新课:1.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无色酚酞试液遇到氢氧化钠溶液会变红色。
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哪些溶液?探究活动一:溶液的形成。
学生交流讨论:通过活动天地3—1观察到发生了哪些变化?温度有什么变化?并思考以下问题。
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想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学生交流共享:回想一下前面学过上面的内容,你认为什么是溶液呢?尝试练习:一、判断:1.溶液是无色的液体。
( )2.冰水混合体是溶液。
(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 )4.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别离出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new)
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学内容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混合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溶液就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本节的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溶液有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为后面学习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浊液、胶体等其它分散系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4)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5)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难点:对溶解的微观过程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熟知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溶解过程中混合液体的温度有无变化这是他们过去不曾注意的,盐水或者糖水放置久了会怎么样也是过去学生很少主动思考的.教师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形成“食盐水是均一、稳定的”这一结论,以此作为学生认识溶液特征的基础。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温度计、试管实验药品:泥沙、植物油、汽油、食盐、蔗糖、氢氧化钠、硝酸铵其他: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溶液,比如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消毒酒精等,在前面学习中接触到的稀硫酸、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都是溶液,那么水是不是溶液呢?牛奶是不是溶液呢?到底什么是溶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实验】展示盛有黄泥水、油水混合物、食盐水、蔗糖水的四个烧杯。
【提问】提出问题组1 四个烧杯中得到的液体属于哪一物质类别?(得出混合物)2 如果让你将这四个烧杯中的液体进一步分类,你还可以怎样分?为什么?3 蔗糖、氯化钠固体为什么不见了?从微观的角度说说原因.4 如果把上述3、4中液体分别倒入瓶中密封起来,外界环境条件不变,长时间放置,食盐、蔗糖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得出稳定性)5 如果把上述4中的糖水分开我们大家一起来品尝,上部、中部、下部是否一样甜呢?(得出均一性)【总结】你能说出溶液的特征吗?(均一、稳定、混合物)【板书】溶液特征【展示资料】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阅读课本51页第一、第二段.播放flash微观动画并解释微观原因。
鲁教版九上化学 3.1溶液的形成 学案
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2、学会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掌握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重点难点】1、学会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2、掌握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自主预习1、溶液的概念:。
2、溶质和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做。
因此,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溶解在中形成溶液。
3、溶液的特征:和A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和都相同。
B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也不会。
注意:溶液都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碘酒溶液为棕黄色。
4、溶解:物质以或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5、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溶解在水中发生的两个过程及能量变化A 扩散过程:溶质的向水中扩散的过程,热量。
B 水合过程:溶质的和作用,生成或的过程,热量。
6、加速溶解的方法:、、。
预习自测1、溶液的基本特征是()A.无色透明B.无色均一C.均一、稳定D.纯净的液体2、人类生产、生活与溶液关系十分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种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B.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C.室温下的一瓶盐水,其底部密度大于上部D.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3、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 A.氯化钠投入水中 B.冰投入水中 C.碘酒 D.二氧化碳投入水中4、一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下部密度为b,则a与b的关系为()A. a=bB. a﹤bC. a﹥bD. 无法确定我的疑惑: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合作探究学始于疑——我思考. 我收获【探究点一】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判断方法:①当固体、气体和液体混合时,一般作溶质,作溶剂。
②液体与液体混合时,作溶剂。
③当溶液中有时,无论多少,它都作溶剂。
④根据名称判断:在前,在后。
针对练习: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氯化钠溶液:溶质,溶剂。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溶液溶解的本质和溶液的特征。
2.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了解溶液、浊液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进一步体会宏观现象和微观世界的联系,形成化学学科独特的观点—微粒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难点:溶液、浊液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食盐、烧杯、蒸馏水、少量汽油、植物油、试管、酒精、碘粒等、教学资源动画氯化钠溶解等。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一、氯化钠的溶解
实验操作:
现象:
微观解释:
二、溶液
概念: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命名:“溶质的名称+的+溶剂的名称+溶液”
用途: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章——溶液的形成。
主要讲解以下内容:•溶液的定义与性质•溶质与溶剂的区别•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浓度的定义与计算公式2. 教学目标•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溶质与溶剂的区别。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其影响因素,能够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溶解度的变化。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习题求解。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做到观察认真、数据准确、实验规范。
3.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是浓度的计算,需要老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演示。
4. 教学手段本次课程需要准备的教学手段有:•教师讲解•实验探究•课外阅读•讨论交流•小结归纳5. 教学过程5.1 导入和热身•提问:无色透明的水是什么?如果加入盐,会发生什么?•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质可以和水混合,形成溶液。
那么什么是溶液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溶液的形成和性质。
5.2 学习和实验探究•讲解:通过讲解PPT和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溶液的定义、性质、溶质和溶剂的区别。
•实验:让学生自行组织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测定不同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并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讨论: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实验结果,探究溶解度与温度、物质种类及溶液浓度的关系。
•讲解: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和解决问题,补充理论知识。
•小结:归纳和总结,加强学生对溶液性质和溶解度的掌握。
5.3 巩固和拓展•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浓度的定义,并通过例子介绍浓度的计算方法。
•练习:让学生自行完成习题,巩固浓度计算方法。
•拓展: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的科普读物,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
6.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测验和课堂表现。
本次课程采用课堂表现的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课堂活动的参与度等。
鲁教版九上化学 3.1溶液的形成 教案设计
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侧记
一、溶液
1、定义
2、特征
3、组成
溶剂
溶质
读法
4.电离
二、能量变化
(扩散过程与水合过程)
三、乳浊液
乳化作用
导入新课【导入】日常生活中,你都接触过那些溶液?你所了解的溶液是什么样的?
了解均一性、稳定性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等。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如:食盐等。
(仅算溶解的那部分)
溶液的名称:
溶质名称+溶剂名称+溶液
(溶剂若是水,可省略溶剂名称)
物质溶解在水中(或受热熔化)时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叫电离。
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
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
(温度变化的原因):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碘的酒精溶液,简称碘酒。
思考:电离与通电有关吗?
实验探究P51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活动天地P52
多识一点P52洗发液是怎样去污的?
判断正误: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也一定是液体。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溶液的形成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辨别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重、难点)
3.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重点)
4.了解乳化作用及应用。
【学习过程】
一、【导学自习】
〖学习任务一〗溶解的过程
学生活动1:教材的第58页“活动天地3-1”观察食盐的溶解。
1.溶液
(1)定义:。
(2)特征:①均一性:是指溶液内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均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即温度或压强不变,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析出固体物质。
学生活动2:阅读教材第59页,判断黄泥水、油水、食盐水三杯液体中谁是溶液?
2.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如;
(2)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如。
(补充实验)演示实验:将高锰酸钾溶于水中。
想一想:①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②溶液一定无色吗?
③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④溶液一定是液体吗?
多媒体展示: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分析。
二、【研习展评】
3.溶液的组成
(1)溶质:的物质,如。
(2)溶剂:的物质,如。
想一想:①作溶质或溶剂的物质的状态一定吗?
②溶液的质量等于什么?
4.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
(1)若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2)若溶液中有水,则水为溶剂,若未指明溶剂时,水为溶剂;
(3)物质要与水反应时,则产物为溶质,水为溶剂;
(4)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无水化合物为溶质,水为溶剂。
5.溶液的读法:某某(溶质)的某某(溶剂)溶液
如:(1)氯化钠(NaCl)的水溶液(溶剂为水时,可以省略)简称:氯化钠溶液;
(2)碘的酒精溶液(简称碘酒)。
学生活动3:教材第59页“实验探究3-1”测定固体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时的温度。
6.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在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常伴随的变化。
如溶于水时,温度升高;如溶于水时,温度降低;如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大。
原理:(第60页)
交流共享:第60页
〖学习任务二〗乳化现象
演示实验:教材第61页“活动天地3-2”观察乳化现象。
乳化作用:能促使的液体形成叫较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
起作用,属于现象。
如。
学生活动3:阅读教材第61页“多识一点”。
【课堂练习】
1.教材第62页“在线测试”。
2.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澄清石灰水
C.泥水
D.豆浆
溶液均一、稳定,但不一定无色透明,如:蓝色的CuSO4溶液、黄色的FeCl3溶液等。
溶液均一、稳定,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
氯化钠溶于水时吸收的热量与放出的热量几乎相等。
针对训练
1.溶液一定是()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2.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糖水
B.牛奶
C.米粥
D.豆浆
3.将厨房中的食盐、味精(谷氨酸的钠盐)、花生油、白醋四种物质,取少量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味精
B.花生油
C.食盐
D.白醋
4.向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加入适量NH4NO3,搅拌,水的温度会急剧降低。
说明NH4NO3溶于水时()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D.无法判断
易混点辨析
溶液的一些特性:(一般)溶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要;溶液的沸点比水的沸点要;(选填“高”或“低”);只有的溶液有导电性。
溶液的凝固点、沸点的改变与溶剂的蒸汽压下降有关,酸碱盐溶液导电是因为可溶性酸碱盐在水分子作用下离解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针对训练
5.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冬天最容易结冰的是()
A.酱油
B.食盐水
C.蒸馏水
D.食醋
6.如图:在烧杯中加入下列物质灯泡会发光的是()
A.食盐水
B.蔗糖溶液
C.酒精溶液
D.蒸馏水
易混点辨析
溶液的组成(、)及判断方法(前质后剂)。
(注意:有化学变化的情况)
固体和气体溶于液体中,固体和气体都作溶质,液体作溶剂;液体之间互溶时量多的作溶剂,量少的作溶质;只要有水一般都作溶剂;没指明溶剂的溶液,都是水作溶剂的溶液;有化学变化时,生成物作溶质;同一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
针对训练
7.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_,溶剂
是____________。
8.生石灰溶于水溶质是_______,溶剂是。
【课后练习】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碘酒
B.汽水
C.糖水
D.蒸馏水
2.夏日里想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
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A. 食盐
B. 硝酸铵
C. 蔗糖
D. 熟石灰
3.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油腻的餐具
D.用盐酸清除铁锈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
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学习过程】
一、【导学自习】
“早知道”:阅读教材P62—P64,想一想在50 mL的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硝酸钾吗?为什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学习任务一〗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学生活动1:快速阅读教材P62-P63。
“活动天地3-3”观察硝酸钾能否在一定量水中无限溶解?
交流和总结: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学生活动2:交流和总结。
1.你怎样判断食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2.在描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3.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对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吗?
4.怎样可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二、【研习展评】
〖学习任务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3:完成P63“实验探究3-2”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交流和总结:
()()()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注:把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该温度(填“升高”或“降低”)。
〖课后练习〗
1.判断:
①在同一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要大。
()
②某硝酸钾溶液20 ℃时是饱和的,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到100 ℃时该溶液一定也是饱和的。
()
③从一瓶饱和食盐水中取出100 mL,取出的部分一定也是饱和的。
()
④在20 ℃时,100 g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和100 g饱和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是相等的。
()
2.在一定温度下,往一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硝酸钾晶体并充分搅拌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晶体质量减少 B.晶体质量增加 C.溶液的质量不变 D.溶液的质量增加
3.教材P64“长话短说”。
4.教材P64”挑战自我”。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