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合集下载

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滞胀

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滞胀

直接导致了卡特任期 内的通货膨胀率达到 了战后的最高点。
尼克松、福特、卡特所采取的宏观干预, 均以失败告终。可见,凯恩斯主义的相 机抉择制不能解决经济滞胀,反而成为 了制造问题和激化矛盾的催化剂 主要是因为每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会推动 物价飞涨,从而带动通货膨胀,这时的 物价明显脱离了产品市场的供需曲线, 构成能源时代的新问题。
美国为什么会拼命提倡全球化?
全球化就是资源能在全球畅通无阻的自由 配制,很大程度上说,就是资本的自由流 通。 美国极力倡导全球化,实质是要为过剩的 资本找出路,也就是为滞胀找出路。



在资本市场:较早完成城市化、工业化的发达 国家,都有一个特点,资本越来越集中,越来 越庞大,且利润平均化,利润趋于下降,资本 在本国再投资意念不强,大量的资本找不到出 路,全球化则为这些资本找到了出口。

也就是说,全球化不过是把美国等发达 国家的滞胀引向了全球。
中国的滞涨预期
滞涨预期的农业 因素
• 粮食短缺问题长期存在 • 农业投入不足 • 不合理的产权结构与制度设计 • 私营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 科研投入与科研政策不合理 • 应试教育模式
滞涨预期的工业 因素
滞涨预期的科技 因素
参考资料: 曾国安, 关于世界贫富差距的思考[ J ] . 经济评论, 2002 刘力, 章彰. 经济全球化---福兮、 祸兮 [ M] .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王文龙,经济滞涨预期与应对策略,论文, 2011.1 经济滞胀滞涨的历史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滞涨时期的严重通货膨胀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和欧洲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本 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纷纷面临 了百废待兴和经济萧条,而美国则远离战场,保护了国内的工 业设施,从而保证了战争结束后美国得以持续繁荣和成为超级 大国。 二战后,这些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反周期”,即当私人 经济出现麻烦,生产的商品不能以有利可图的价格卖掉时,生 产会跌落到现有的潜力之下。此时,政府必须通过增加开支或 减税来进行干预。 为了刺激有效需求。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开支不断扩大,1950 年—1982年,西方7国国内信贷总额增长情况是:美国15.3倍, 日本16.7倍(1953年-1982年),联邦德国35.5倍(1952年— 1982年),法国71.8倍,英国12.3倍(1953年—1982年),意大 利164倍,加拿大30倍。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核心价格指数
1. 在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中,能源和食品价 在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中, 格的波动最大, 格的波动最大,而这两者价格的变化往往与 社会总供求对比、 社会总供求对比、与货币供应量增减之间并 无紧密的直接联系。 无紧密的直接联系。 2. 因此,把剔除了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之后 因此, 的物价指数视为核心价格, 的物价指数视为核心价格,并用这种经过处 理后的指数来度量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的程 度。
西方对通货膨胀的一般界说
在西方教科书中, 在西方教科书中,通常将通货膨胀定 义为:商品和服务的持续地货币价格总水平 义为: 上涨。 上涨。 强调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考察对 象; 强调“货币价格” 即商品、 强调“货币价格”,即商品、服务与 货币的关系; 货币的关系; 强调“总水平” 强调“总水平”,即普遍的物价水平 波动; 波动; 强调“持续上涨” 强调“持续上涨”,即通货膨胀并非 偶然的价格跳动,而是一个过程。 偶然的价格跳动,而是一个过程。 此外,还有其他的种种界说 此外,还有其他的种种界说••••••
收入分配效应 3. 依靠工资或薪金过活的,在物价持续 依靠工资或薪金过活的, 上涨的时期, 上涨的时期,工资收入只有每隔一段 时间才会调整; 时间才会调整; 货币工资的增长相对于物价上涨 的滞后时间越长, 的滞后时间越长,遭受通货膨胀损失 相应地也就越大。 相应地也就越大。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1.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 2. 一个家庭的财富或资产由实物资产和金融 资产构成。许多家庭同时还有负债, 资产构成。许多家庭同时还有负债,如消 费信用。因此, 费信用。因此,家庭的财产净值是它的资 产价值与债务价值之差。 产价值与债务价值之差。
收入分配效应 1. 在通货膨胀下 , 由于货币贬值 , 名 在通货膨胀下, 由于货币贬值, 义货币收入的增加往往并不意味着实 际收入的等量增加,有时甚而是实际 际收入的等量增加, 收入不变乃至下降。 收入不变乃至下降。 2. 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不相同 , 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不相同, 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 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人收入水平 会下降,有人收入水平会提高。 会下降,有人收入水平会提高。这种 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 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 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有不同的分类。

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加速的通货膨胀和超速的通缩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的现象。

凯恩斯学派认为,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总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这时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形
成过度需求,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其从供给方面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具体又可分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进口型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胀,其认为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性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

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具体表现为需求结构的变动和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

(4)货币主义学派的解释。

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通货膨胀曲线 西方经济学

通货膨胀曲线 西方经济学

通货膨胀曲线西方经济学
通货膨胀曲线是指以物价指数为纵轴、时间为横轴绘制出来的曲线,用来描述通货膨胀的趋势和变化。

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曲线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向上倾斜的曲线。

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和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这种曲线通常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以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的名字命名。

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在曲线的左侧,失业率较高,通货膨胀相对较低;而在曲线的右侧,失业率较低,通货膨胀相对较高。

这表明,在经济活动较为疲软时,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在经济活动较为强劲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然而,近年来经济学家发现,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内的有效性有所下降。

这是因为在长期内,经济的结构和制度变化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而仅仅依靠失业率来预测通货膨胀已不再准确。

因此,通货膨胀曲线的形态和解释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模型中有所差异。

英国近30年通货膨胀

英国近30年通货膨胀
4.6%
1990 9.5% 1997 3.1% 2004 3.0% 2011
5.2%
H
4
2009
1990
H
5
H
6
在1975年到1984年西方遭遇了石油危机和通 货膨胀时期,西方饱受滞胀困扰,人均 GDP非常低,英国撒切尔夫人实行私有化 政策,将大量国家所有企业转给私人部门, 种种措施让西方国家摆脱滞胀,经济有所 发展。
H
9
撒切尔夫人时代保证了英国的经济增长。在其治下,英国 的通货膨胀由1975的27%降至1986年的2.5%。从她第2任期 开始,英国经济开始持续稳定增长。在她第3任期内,英 国政府自5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终于转为盈余。她毋庸置 疑是英国最伟大的首相之一。
H 10
英国从1993年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年均增长 率为2.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2.8%,失业率为7%, 成为欧盟中经济前景"最乐观"的国家。
H
3
Inflation Rate of UK in recent 30 year
Year Inflation
Year Inflation
Year Inflation
Year
Inflation
1984 5.0% 1991 5.9% 1998 3.4% 2005
2.8%
1985 6.1% 1992 3.7% 1999 1.5% 2006
H
7
面对英国当时国内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增多等诸多问题,撒切尔夫人上 台执政后,以冷酷和毫不妥协的态度,对这个“欧洲病夫”开出了一系列经 济改革的药方,其中在货币政策上,撒切尔夫人奉行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 教授为首的货币主义政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大幅度提高利 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坚决反对过去那种在国家干预之下靠扩大投 资、增加就业和提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做法,而采取了控制货币发行量、 遏止通货膨胀、减少国家干预、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办法,来扭转英国 经济衰退。在1981至1986年期间,由通货膨胀从(1980年5月的)21.9%这 一高峰下降到(1986年夏季的)2.4%。

西方经济学CH18通货膨胀理论调整版ppt课件.ppt

西方经济学CH18通货膨胀理论调整版ppt课件.ppt
Price level
AS
AD
P0
AD1
P1
a
b
Initial demand-pull inflation
O
National output
Price level
AS
AD
P0
AD1
P1
a
b
AD2
P2
c
Initial demand-pull inflation
O
National output
Price level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Measurement)
消费价格指数CPI(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The producer price index) GDP折算指数(GDP deflator)
How the CPI is Calculated?
Fix the Basket; Find the Prices: Compute the Basket’s Cost: Choose a Base Year and Compute the Index: Compute the inflation rate:
AS1
AD
P1
Q1
AS2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O
Price level
National output
AS1
AD
P1
Q1
AS2
P2
Q2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The interaction of demand-pull and cost-push inflation
O
Price level
National output

(完整word版)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要点

(完整word版)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要点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的严重通货膨胀,且其伴随着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这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

同时这场长轮十几年的通胀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石油危机更使得通货膨胀率一再走高。

最终美国政府改变政策,走出了这场危机。

关键词: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石油价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前言: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尽管众多的说法有一定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另一类是“物价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 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

同理论一样,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实际操作的通货膨胀标准。

现实中, 对于价格总水平上升多少才算是通胀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尺度。

这种判断差异主要取决于经济行为者和社会公众对通胀的敏感度。

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通胀一般被定义为因货币过度发行从而使单位货币购买力下跌和物价水平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货币数量论此时在经济理论界影响很大, 通胀被视为一种货币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政府普遍超量发行货币以弥补赤字和筹措军费的措施导致了各国物价水平剧烈上涨, 这一现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

此时判定通胀发生标准的主要是双因素论, 即从原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判定通胀是否存在,强调货币供给量相对于货币需求过多,以及由此带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 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两个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盛行,传统货币数量论受到批判。

他认为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 货币数量增加至多只会引发半通胀。

只有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 货币数量论才是适用的。

在这个阶段, 大部分西方经济学都把通胀直接定义为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过程, 先后提出了需求拉上型的通胀、成本推进型的通胀、结构型的通胀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期之一。

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的货币现象,它会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购买力不断下降,从而使经济体系出现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1.1971年布瑞顿森林体系崩溃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放弃布瑞顿森林体系,并且取消了黄金兑换美元的政策。

这一举动导致美国的货币大量流入国际市场,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全球石油价格飙升1973年,阿拉伯国家联合组织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宣布石油禁运,导致全球原油价格飙升。

美国因为依赖进口石油,因此也受到了重创。

高昂的石油价格导致成本上升,物价水平也随之上涨。

3.政府财政政策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如扩大政府开支、削减税收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

但这些政策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出现,加重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4.工会力量增强20世纪70年代,美国工会力量的增强使得劳资谈判中工会的要求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工人的工资也随之上涨。

这也起到了推动物价上涨的作用。

1.购买力下降由于物价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下降。

这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减弱,购买欲望降低,对经济发展不利。

2.生产成本上升成本上涨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同时,高昂的生产成本还会抑制企业的扩张和投资。

3.通货膨胀预期高通货膨胀使得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预期,这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现象。

因为人们预期物价还会上涨,就会进行消费存货,催生通货膨胀。

4.资源分配失衡通货膨胀会导致资源分配的失衡,因为价格过高的产品和服务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分配,这会导致其他的领域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妨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总之,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引起的,同时它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教训是,货币政策必须稳健,财政政策也必须谨慎,避免通货膨胀现象再次发生。

第八章通货膨胀理论

第八章通货膨胀理论

(3)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所谓“小国”不是根 )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所谓“小国” 据国土和人口因素而言的,而指该国在世界市场上只是 据国土和人口因素而言的, 价格接受者,而不能决定商品的国际价格。 价格接受者,而不能决定商品的国际价格。该国经济分 两大部门: 开放经济部门和 非开放经济部门。 开放经济部门和b非开放经济部门 两大部门:a开放经济部门和 非开放经济部门。由于小 国是价格接受者,因此,当世界市场上价格上涨时, 的 国是价格接受者,因此,当世界市场上价格上涨时,a的 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也使a的工资上涨 的工资上涨。 的影响, 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也使 的工资上涨。受a 的影响, b向a看齐而提高工资,结果 的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 看齐而提高工资, 的生产成本上升, 向 看齐而提高工资 结果b的生产成本上升 提高,导致“小国”全面的通货膨胀。 提高,导致“小国”全面的通货膨胀。 4)落后经济的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主义者认为, (4)落后经济的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主义者认为,在发 展中国家,由于落后的、 展中国家,由于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适应经济 发展需要,尤其是农业、 发展需要,尤其是农业、外贸和政府部门具有制度性的 刚性使物价水平随经济发展一起上涨。 刚性使物价水平随经济发展一起上涨。 第一、过时的土地所有制使农业结构僵化, 第一、过时的土地所有制使农业结构僵化,导致农业生产 率及供给弹性低下,由于工业和人口的增长, 率及供给弹性低下,由于工业和人口的增长,使得农产 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 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带来整个物价水平 上涨。 上涨。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测度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四种主要观点) 通货膨胀的定义(四种主要观点) 1、“通货膨胀的意思是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 、 上升的时期” 萨谬尔逊) 上升的时期”(萨谬尔逊) 2、“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 、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 ……如果货币数量增加的速 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如果货币数量增加的速 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 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就会发 生通货膨胀” 米尔顿·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 生通货膨胀”(米尔顿 弗里德曼) 3、“通货膨胀是由于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 、 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 罗宾逊) 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琼·罗宾逊) 罗宾逊 4、“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赫尔 、 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 穆特·弗里希 弗里希) 穆特 弗里希)

第八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八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格水平保持不变;
• 2)若闲置资源已有大量使
用(AS曲线上升段),资源
和技术变得稀缺,资源成本
上升,总供给还能增加,此 P2 时,增加货币供应量会造成

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 3)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AS曲线垂直段),由于生
P1 P0
产能力的制约,总需求的增
加不能再引起产量的增加,
而只是导致物价水平按同一 0 比例增加。
高,或来自利润的超成本的提高)而不断左移时,它与不变的总需求曲线 的交点沿着后者不断地向左上方移动,这意味着经济的产出量不断地减少2,7 而价格水平则不断地上升。
1、工资推进
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竞争,而是卖方垄断——工会的存 在。
❖ 工资——价格螺旋 工资水平高于均衡工资 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 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利润 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导致要求更高的工资
水平上升的过程。
✓ 1、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
P3 P2 AS3
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 P1
过高工资所导致的通胀。
AS2
✓ 2、利润推进通货膨胀:指
AS1
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 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通胀。
0
AS
E3 ◎ E2
◎ E1

AD1
Y3 Y2 Y1 YF
Y
▪ 如图所示,随着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提高(或来自工资的超生产率的提
15
PPI与WPI的区别
❖ 该指数是根据企业,而不是消费者,所购 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化状况编制的。
批发价格指数WPI统计对象是企业间在第一 次批发环节集中交易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主要统计对象是商品的出 厂价格。 ❖ 应该说PPI位于WPI的上游,但对于不通过 批发商而直接销售给用户的商品而言,WPI 和PPI一样。

美国70-80年代经济滞涨历史

美国70-80年代经济滞涨历史

美国70-80年代滞涨历史回顾滞胀的成因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 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经过里根政府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

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

因此,上世纪197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

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

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1970-1982 年美国“滞胀”成因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 4 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

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西方经济学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通货膨胀在当今的经济世界中,“通货膨胀”这个词常常出现在新闻报道、经济分析和政策讨论中。

那么,究竟什么是通货膨胀?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个经济体系的呢?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购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需要花费更多的钱。

比如,过去 10 元能买到的一份午餐,现在可能需要 15 元。

通货膨胀的产生通常有多种原因。

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当央行大量印发货币,使得市场上的货币过多时,就会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引发物价上涨。

想象一下,如果市场上突然多出了很多钱,但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没有相应增加,那么这些钱追逐有限的商品,价格自然就会上升。

需求拉动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经济繁荣,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旺盛,超过了经济的生产能力时,物价就会上涨。

比如说,突然很多人都想买房子,而房子的供应跟不上需求,房价就会飙升,进而可能带动相关产业的价格上涨。

成本推动同样能引发通货膨胀。

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提高或者企业的税收增加,企业为了保持利润,就会提高产品价格,从而推动物价普遍上涨。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货膨胀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增加。

如果工资的增长速度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那么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生活质量可能受到影响。

特别是对于那些固定收入的人群,如退休人员,通货膨胀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压力。

对于企业而言,通货膨胀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物价上涨可能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但另一方面,生产成本也可能上升,如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等。

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和调整价格,利润可能会受到挤压。

在宏观经济层面,温和的通货膨胀(通常认为在 2% 3% 左右)可能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因为它会促使人们提前消费和投资,避免货币贬值。

然而,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破坏经济的稳定。

它会扭曲市场价格信号,导致资源配置不当,降低经济效率。

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1992年-1994年粮价先涨的严重通货膨胀1993年物价狂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到了l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竞比上年同期上涨34.1%,l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

此次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和金融秩序的混乱。

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 (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这次通货膨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为先行,呈现逐年上升的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

从体制基础上看,l994年通货膨胀的背景是1991年-1993年大范围放开工业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l992年4月起分期分地区放开粮食的购销价格等,市场化进程加速使得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双轨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利益刚性的存在,这种调整必然带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从需求方面看,需求膨胀特别是投资膨胀是该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

l991年-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攀高,从23.9%上升到44.4%,进而升至61.8%,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从供给方面看,通货膨胀的峰值出现在1994年,当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7%,除食品外的工业消费品涨幅也显著上升。

最早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但是,之前的通货膨胀和后来的20世纪相比,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并且局限于少数国家,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持续时间和价格涨幅相对有限。

尽管l8世纪以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吸引了当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注意,但除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和19世纪50年代曾有过价格的飙升,总的价格水平还是比较平稳且轨迹呈现下斜趋势,1895年英国的币值甚至还要高于拿破仑战争的末期。

介绍西方各学派通货膨胀的书

介绍西方各学派通货膨胀的书

介绍西方各学派通货膨胀的书
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学派对通货膨胀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撰写
了相关的著作。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学派和代表性著作:
1. 新古典经济学派,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货币理论与周期波动》(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2. 凯恩斯主义学派,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通论》(The General Theory)中提出了对通货膨胀
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3.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学者在其著作中
对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4. 奥地利学派,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和墨里斯·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等学者在其著作中探讨了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其根源。

5. 芝加哥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通货膨胀的货币与财政政策》(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等著作对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主要的学派和代表性著作,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范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著作进行深入阅读。

西方经济学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西方经济学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1、货币的流通数量过多,造成价格水平上升,通货膨胀通常与财政赤字有关2、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通货膨胀的分类CPI<3% 温和通货膨胀CPI>5% 需要治理的通货膨胀CPI>10% 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度量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直接与公众日常生活相联系PPI:批发价格指数,出厂价格。

在最终产品变动之前获得工业投入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国民收入缩减指数:覆盖全面,能够度量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集中计划体制下的隐性通货膨胀经济体系中已经积累了难以消除的过度需求压力,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实行排斥市场机制的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在隐性通货膨胀条件下,主要是通过非价格因素表现出来的.国家主要通过抑制财政赤字来治理通货膨胀,当时财政的方针是财政收支相抵。

一、凯恩斯学派的主要观点货币数量理论的货币直接决定物价是总产出达到充分就业时的一种现象充分就业:不是100%的就业(就业率95%左右),而是在现行工资下愿意就业的人都能就业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通货膨胀,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滞涨)由于工会的垄断力量或者大公司的垄断力量或者是基础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3、混合型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时候,无论是工资的上涨、成本的提高还是需求的增加都会引起通货膨胀4、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经济体系内部发展不平衡造成一些部门发展较快,一些部门发展较慢,导致工资上涨由发展较快的部门转移到发展较慢的部门,引发通货膨胀二、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1、现代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的数量超过了生产增长速度的结果,如果人们手上持有过多的货币,就会把过多的货币花掉,造成物价上涨。

2、理性预期学派理论人们可以利用一切信息、经济理论和模式对经济发展做出合理预期,因此政府反周期政策是徒劳的,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应当按照每年一定百分比增加货币量。

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市场物价普遍上涨,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在通货膨胀的背后,有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以及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

本文将探讨通货膨胀的类型以及西方经济学的解释。

一、通货膨胀的类型1.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的情况。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经济景气、就业率高和个人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者需求旺盛,企业为了满足需求,提高产品价格。

当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价格进一步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企业提高产品价格,从而使物价上涨。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税费负担加重等情况下,企业为了保持利润,只能提高产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

3. 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供给结构变化引发的通货膨胀。

例如,一国经济结构转型,从农业到工业,或从工业到服务业,会导致部分行业供给不足,物价上涨。

这种通货膨胀通常与资源配置不合理、产能过剩或供给短缺等因素有关。

二、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1. 货币供应学派(Monetarism)货币供应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引起的。

他们认为,当央行过度印制货币或放宽货币政策时,会导致大量货币流入市场,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2. 经济增长学派(Economic growth theory)经济增长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的副产品。

他们认为,当经济增长迅速,企业利润增加,工资上涨,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使物价上涨。

3. 预期理论(Expectations theory)预期理论认为,预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

当人们预期通货膨胀时,他们会提前购买商品和服务,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从而促使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第十八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十八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十八章通货膨
•19
胀与失业理论
三、关于菲力浦斯曲线的争论
尽管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都承认在长期通 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但 是他们在二者短期内是否存在交替关系的问 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凯恩斯主义者非常 强调二者之间短期内的交替关系。
他们主张使用其他手段,如收入政策来 对付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第十八章通货膨
•13
胀与失业理论
第二节 菲力浦斯曲线
一、菲力浦斯曲线 二、附加预期的菲力浦斯曲线 三、关于菲力浦斯曲线的争论
•《西方经济学》第十八章通货膨
•14
胀与失业理论
一、菲力浦斯曲线
•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力浦斯 (A.W.Phillips)发现,在过去的近一个 世纪中,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 间存在着一种反方向变化的关系。这就 是最初的菲力浦斯曲线的含义。
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即
Re=R-Pe (18.2) 其中,Re代表预期的实际利率,R代表名义利率, Pe代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在长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就只改变名义
利率水平,即
R=R*+P
(18.3)
•《西方经济学》第十八章通货膨
•6
胀与失业理论
(四)通货膨胀对投资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公司税后利润的下降,结果 使企业缺乏投资的积极性。
胀与失业理论
(二)货币主义的观点
货币主义者认为,虽然用紧缩性 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会产生产 出成本,但是这种成本并不像凯恩斯 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巨大。
货币主义不主张采用收入政策来 控制通货膨胀率。
•《西方经济学》第十八章通货膨
•34
胀与失业理论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
物价 物价 上涨 上涨
产出减少
盲目消费 盲目消费 投资减少 投资减少
3
通货膨胀中性论
• 通货膨胀对产出、对经济增长既不会 促进,也不会损害。
• 预期型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财富分配效应
货币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区别: 名义收入(货币收入):人们以货币形式获 得的收入量,它是在没有考虑市场因素的情 况下的收入。 实际收入:衡量的则是一个人的货币收入所 能购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两者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实际收入= 货币收入 / 价格指数
判断:非典时期部分医药品、消毒用品涨价是否属通货膨胀现象?
• 二、通货膨胀的测度
• 通胀的测量指标主要有: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批发物价指数(WPI) GDP平减指数(平减因子)
另外还有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零售物价指数(RPI)、 GNP平减指数等。
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一组商品(服务 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 的经济指标,是经济指数的一种,通常以 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
优缺点
优点:涵盖范围广,能反应物价总体 水平的变动情况。 缺点:资料难搜集;不能准确反应物 价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二)衡量通货膨胀总指标:通胀率
通货膨胀状况一般使用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来衡量。通货膨胀率可以理解为当年物价水 平相对于上一年物价水平的变动比率,一般用下式 表示:
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态分为:
公开型通货膨胀 公开型通货膨胀指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 上涨形式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隐蔽型通货膨胀 是指物价水平的上涨并没有完全通过公开 的物价指数上涨表现出来。由于价格被政 府管制而不能或不能完全、充分地上涨, 在现行价格水平及相应的购买力条件下, 就会出现商品普遍短缺、有价无货、凭票 证供应、黑市猖獗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1994年粮价先涨的严重通货膨胀
1993年物价狂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到了l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竞比上年同期上涨34.1%,l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

此次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秩序的混乱。

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 (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这次通货膨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为先行,呈现逐年上升的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

从体制基础上看,l994年通货膨胀的背景是1991年-1993年大范围放开工业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l992年4月起分期分地区放开粮食的购销价格等,市场化进程加速使得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双轨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利益刚性的存在,这种调整必然带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从需求方面看,需求膨胀特别是投资膨胀是该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

l991年-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攀高,从23.9%上升到44.4%,进而升至61.8%,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从供给方面看,通货膨胀的峰值出现在1994年,当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7%,除食品外的工业消费品涨幅也显著上升。

最早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但是,之前的通货膨胀与后来的20世纪相比,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并且局限于少数国家,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持续时间与价格涨幅相对有限。

尽管l8世纪以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吸引了当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注意,但除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和19世纪50年代曾有过价格的飙升,总的价格水平还是比较平稳且轨迹呈现下斜趋势,1895年英国的币值甚至还要高于拿破仑战争的末期。

进入20世纪,通货膨胀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

l895年以后,欧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就开始以相对较低的涨幅上升,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价格进入高速上涨时期。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让人们看到通货膨胀的降临,虽然期间价格涨幅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较小,但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二战”后并不像“一战”结束后价格就趋于稳定,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国家,从西方到亚洲,从发达国家到
欠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经受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影响。

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在1949年-1953年价格都出现飞涨,比如奥地利、法国、日本和韩国的市场价格指数最高分别达到114.28、111.30、109.08和134.900。

在紧接着的15年中,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些国家的年均价格指数超过了125。

这一时期,工业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相对温和,年通货膨胀率平均为3.7%,其中奥地利、法国、日本较高,美国、瑞典较低。

1969年以后,通货膨胀又开始在所有的开放型经济国家加剧,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8.0%以上,这是1968年主要工业国家通货膨胀率的2.5倍,到1974年达到最高峰。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全世界关于通货膨胀的关注更多地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

通货膨胀在美国
1956年-1957年的通货膨胀。

朝鲜战争结束后,货币供应量提高过快,居民家用汽车、居住消费和商业投资浪潮的形成,美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之势。

从1956年开始,美国物价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实际与预期需求总和的过度扩大,刺激了部分行业,并且直接导致了这些耐用消费品行业
的工资水平快速上升,并由此更广泛的推动了其他行业工资水平与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提高。

1966年-1968年的通货膨胀。

此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快速上升,特别是食品、服务和居住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社会总需求的过快上涨以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的速度提升了工资水平,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如额外冲资、投资税收信用减免等是这一时期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

1971年-1975年的通货膨胀。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年成不好造成农产品歉收,加上库存不足,进口困难,世界需求提高,食品价格涨幅达到年均19%。

二是由于全世界需求剧增,基础产品出现了量缩价升的趋势。

1973年-1974年,美国石油批发价格上升了51%。

三是新的货币支付平衡政策导致了美元较大程度的贬值。

1978年-1980年的通货膨胀。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美国的CPI从1978年的l06.5冲高到1980年的113.8。

两个原因导致了价格的走高:一是受制于劳动工会的压力,单位劳动成本再一次提升,成本推动成为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二是第二次石油价格波动严重地破坏了全美油价定价机制,进而造成更广泛的全社会商品与服务价格的失控。

通货膨胀在德国
近百年来,德国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多次通货膨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通货膨胀;20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1992年第二季度经济开始陷入萧条,而同时货币供应量的大增,通货膨胀再次爆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货币供应量大约只有60亿马克,但到了1918年11月17日宣战为止已经增加到了284亿马克,相当于一战前货币发行量的473%,即增加了3.73倍。

一战的硝烟渐渐远去,德国的通货膨胀并没有随着大战的结束而终结,相反在战后出现了奔腾式发展,最终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深渊。

从1922年初到1923年底,在两年的时间里,德国的货币发行量上升到天文数字,1923年底,德国的货币流通总量,相当于战前的1280亿倍。

1918年11月停战的时候,德国的物价已较1913年上涨了117%;战后物价上涨速度加快,次年物价上涨了247%,是4年大战期间总涨幅的1.5倍。

一年后大涨约11倍。

l921年11月物价开始步入疯狂的攀升阶段,1922年批发物价指数为45205,是l913年物价的448倍。

1922年后,螺旋式上升进入加速阶段,至1923年底物价指数已高达约1432
万亿,是战前物价的1.4亿倍多。

战后5年物价上涨了66
亿倍。

通货膨胀在日本
“二战”后日本也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典型的财政通货膨胀,症结在于战后供应能力极端缩小。

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战争积累了强大的购买力,而消费品的供应能力却因战争破坏下降了。

滥发的临时经费加剧了通货膨胀;以转产为由的银行贷款增多和存款减少;银行券的大量发行;存款挤兑:物资被隐藏和生产上人为的开工不足;大资本家为避免资产被没收而减产或转产。

20世纪的百年中,日本也没有能摆脱掉通货膨胀,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受通货膨胀之苦。

1960年-1968年的通货膨胀。

在这一期间,日本经历了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迅速变化,政府的货币财政政策取向的赤字化。

在这9年中,日本的年平均CPI达到l05.4。

1969年-1972年的通货膨胀。

这次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货币供应量过大导致供需失衡;二是其他国家通货膨胀提高了日本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带动了日本产品的出口量和产品价格,从而影响国内价格走高;三是进口原材料价
格上升对于工业“两头在外”的日本来说,自然地带动了国内价格的上涨。

1972年-1974年的通货膨胀。

日本经历了战后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

这次通货膨胀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压力来自1972年第四季度后食物、纺织材料、木料和皮革物品的进口价格水平持续以20%以上的速度上升,原油的上涨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在因素是由于国内的宽松货币政策、资金的流动乘数进一步扩大和全社会有效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通货膨胀在巴西
巴西的通货膨胀主要发生自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

1952年-1964年,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6.3%。

这期间有三个经济现象值得我们总结:一是国家财政赤字,货币投放过快,持续的工资增长和汇率的不断下跌是巴西国内通货膨胀的原因;二是这个时期的通货膨胀还表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胀积累”,并由此刺激巴西国内经济的加速发展;三是1963年后,政府为了解决收入不公和社会危机问题,鼓励工会以有力的手段进行工资的谈判,工资成为推进通货膨胀的加油器,导致1963年、l964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70%以上。

l973年,新一轮通货膨胀又开始加剧,并在1974年
的5月、6月达到峰顶,l974年巴西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4.0%。

巴西经济外向度的提高是这一时期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石油危机造成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就毫无疑问地影响着巴西。

此外,这一时期资金流动性过剩和“产出差异”的下降也是导致新一轮高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巴西又一次出现通货膨胀。

特别是在1989年-1990年和l994年-1995年,月平均通货膨胀率在30%左右,l995年,巴西政府采取了“REAL PLAN”实行新流通货币,并由此成功地克服了通货膨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