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等

合集下载

gb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gb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gb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一、总则1.1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污染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放射性物质及其他危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境内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类食品。

1.3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执行本标准,保证食品的食用安全。

二、污染物限量2.1 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要求如下:(1)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铅、镉、汞、砷等;(2)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二噁英等;(3)其他污染物:苯并[a]芘、丙烯酰胺等。

2.2 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

三、真菌毒素限量3.1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要求如下:(1)黄曲霉毒素B1、B2、G1、G2;(2)赭曲霉毒素A;(3)伏马毒素B1、B2;(4)玉米赤霉烯酮;(5)T-2毒素、HT-2毒素。

3.2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应符合表2中的规定。

四、农药残留限量4.1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限量要求如下:(1)杀虫剂;(2)杀菌剂;(3)除草剂;(4)植物生长调节剂;(5)其他农药。

4.2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限量应符合表3中的规定。

五、兽药残留限量5.1 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限量要求如下:(1)抗生素;(2)合成抗菌药;(3)激素类药;(4)其他兽药。

5.2 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限量应符合表4中的规定。

六、放射性物质及其他危害物质限量6.1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及其他危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如下:(1)放射性物质:铯-137、碘-131等;(2)其他危害物质:塑化剂、溴酸盐等。

6.2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及其他危害物质的限量应符合表5中的规定。

七、食品中致病微生物限量7.1 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限量要求如下:(1)沙门氏菌;(2)金黄色葡萄球菌;(3)副溶血性弧菌;(4)大肠埃希氏菌;(5)其他致病微生物。

7.2 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限量应符合表6中的规定。

八、食品添加剂使用要求8.1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技术要求和卫生标准。

8.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得超出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2020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90分答案

2020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90分答案

2020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90分答案B2%C5%D10%12.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2分]A二氧化碳B甲烷C氢气D氟气13.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2分]A森林砍伐B化石燃料燃烧C海洋污染D核爆炸14.下列哪种技术不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

[2分]A人工智能B物联网C计算机D燃料电池15.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海洋环境监测技术:()。

[2分] A潜水B遥感C卫星D地震16.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水污染物:()。

[2分]A氮气B硫化物C重金属D有机物17.下列哪种技术不属于生态修复技术:()。

[2分]A植被恢复B土地复垦C水土保持D尾矿处理18.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分] A生态足迹分析B生态系统评估C生态风险评估D生态补偿评估19.下列哪种技术不属于新能源技术:()。

[2分]A核能技术B太阳能技术C水能技术D石油开采技术20.下列哪种技术不属于节能技术:()。

[2分]ALED照明技术B太阳能热水器C智能电表D燃油车引擎答案解析:1.D。

根据题干中的“以下哪个特点不是野生植物经过驯化之后具备的优点”可知,答案为D。

2.B。

根据题干中的“20世纪,美国天文学家XXX对旋涡星系的观测无可争议地表明了暗物质的存在”可知,答案为B。

3.A。

根据题干中的“下列不属于海岸带生境的是”可知,答案为A。

4.D。

根据题干中的“下列不属于导致海岸带生境破坏的影响因素的是”可知,答案为D。

5.A。

根据题干中的“精准医学研究将推动哪个为主的健康医学发展”可知,答案为A。

6.D。

根据题干中的“以下哪种过程不会产生黑碳气溶胶”可知,答案为D。

7.B。

根据题干中的“反渗透法的最大优点是”可知,答案为B。

8.A。

根据题干中的“无人遥控潜水器按照功能可分为”可知,答案为A。

9.A。

根据题干中的“1917年,在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静态宇宙模型”的描述可知,答案为A。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摘要:一、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概述二、2023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概述三、项目申报要求与条件四、项目申报流程与时间安排五、项目申报相关政策与支持措施六、项目申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正文:一、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概述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涉及到食品的源头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

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保证食品安全,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二、2023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概述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2023 年度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启动。

本次申报指南将围绕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关键技术展开,包括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保鲜、食品添加剂、食品分析检测等多个领域。

三、项目申报要求与条件1.申报单位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2.申报项目应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实施方案;3.申报单位应具备良好的科研道德,近三年内无不良科研行为记录。

四、项目申报流程与时间安排1.申报单位根据申报指南要求,组织编写项目申报书;2.申报书经单位内部审核后,于2023 年X 月X 日前提交至相关部门;3.相关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4.结果公示及项目立项。

五、项目申报相关政策与支持措施1.项目申报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申请相应经费支持;2.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将为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3.项目完成后,将对优秀项目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项目申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联系人:张三电话:138XXXXXXXX邮箱:********************地址:XX 市XX 区XX 街XX 号请各有关单位按照申报指南要求,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qc080000 2017标准

qc080000 2017标准

qc080000 2017标准《QC0800002017标准》是指一套2017年新发布的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并于2017年12月31日正式实施。

该标准的宗旨是通过综合施行风险评估和科学安全管理,落实食品安全管理综合改革,更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获得安全合格的食品。

《QC080000 2017标准》覆盖了食品安全管理范围,涉及质量安全控制,包括原料采购和检验,洁净加工和检验,原料管理,添加剂管理,产品管理,调查处理和跟踪等,同时也强调了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

《QC080000 2017标准》的核心内容是以食品安全管理系统(HACCP)为基础,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进行全面检查。

同时,该标准还强调了重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控制流程、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不合格产品处理等内容;在资质和认证方面,要求餐饮企业到指定的评定机构进行认证,符合标准后,方可上镜营业。

《QC080000 2017标准》的实施,对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食品生产企业创造了更有利的市场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企业需要根据标准要求,积极有效地开展安全管理,完善体系,以便达到安全标准。

同时,企业需要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餐桌文化,不仅能够提高食品的质量,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美味可口的食品。

《QC080000 2017标准》的出台,是国家食品安全政策和管理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对于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引性和约束性。

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有效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消费者获得安全可靠的食品的必要条件。

因此,企业及其从业人员都应该把《QC080000 2017标准》纳入实施范畴,积极遵守和执行,严格规范各项管理措施,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以2016~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以2016~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8,(1)$4 - 9 ...Management for Economy i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情况分析及对策建—以2016〜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郑床木张江丽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北京100081)摘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科技体制改革后形成的5类科技计划之一,其立项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 研单位实力与水平。

文章分析了 2016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情况,并与其他同类机构 开展横向比较。

数据表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已启动的7个农业科技领域重点专项立项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在5个专项立项数量及资助经费总量中均排名第1。

同时,存在学科发展不平衡,研究所之间立项差距过 大、青年主持比例较低等问题。

提出了应强化已立项项目管理、继续牵头开展重大选题凝练、推动新兴学 科发展及培育青年科技人员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强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分析对策建议2014年以来,国家全面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 划,将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形成5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国家重 点研发计划为其中之一,主要针对农业、能源资 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加强 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1]。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唯一 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主动参与项目竞 争,充分发挥国家队作用。

文章分析了 2016 ~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情况,在农业科技领域与其他机构开展横向比较,客观 评价在同类科研机构中所处位置,研究提出了未 来发展策略。

1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1各重点专项立项分析2016 ~2017年,科技部先后启动了 45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分属社会发展、高新技 术、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及基础配套等5个领域,农业科技领域包括“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 合技术研发”“七大农作物育种”“畜禽重大疫病 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 治与修复技术研发”“智能农机装备”“现代食品 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及“林业资源培 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等8个专项。

2022-2023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食品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农产品加工)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2022-2023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食品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农产品加工)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2022-2023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食品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农产品加工)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和食品安全,针对广东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提升,启动实施2023年度“食品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农产品加工)重点专项,围绕广东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科技需求,着力推进农产品保鲜和加工关键技术攻关,提高我省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附加值,科技支撑预制菜产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健康发展。

本专项设置7个项目,采用“竞争择优”申报方式。

项目申报须涵盖各自项目下所列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在广东省开展技术应用与示范。

同一项目原则上支持1项,评审结果靠前且技术路线不同的项目可并行支持,实施周期3~5年,项目申报单位不超6家。

项目1:广东畜禽冷鲜贮运智能绿色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一)研究内容。

以生猪、鸡为对象,开发畜禽冷鲜贮运智能绿色保鲜关键技术,包括高新冷杀菌保鲜技术、活性智能抗菌包装、高阻隔可降解包装、新鲜度指示标签、气调包装和减压冷藏不冻结保鲜技术,结合“栅栏技术”与HACCP体系,形成畜禽冷鲜绿色贮运的关键技术规程与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示范基地进行应用示范推广。

(二)考核指标。

1.研发畜禽冷鲜处理一体化智能设备1套,畜禽肉制品运输质变率低于1%,风味物质流失量不超过10%,失水率不超过5%,弹性降低率减少5%以上;2.开发具有抑菌、高阻隔和气调等功效的新型全降解包装材料,延长冷鲜肉保质期2~3天以上,保水率85%以上;3.研发对畜禽肉制品腐败变质特征分子具有响应性的指示标签,要求对有机胺、硫化物等肉类腐败特征分子检出限低于1μmol/L,灵敏度显著高于现有商业化产品;开发对畜禽肉制品储运销售过程中温度波动具有预警监控作用的智能标签或成套设备,要求脱冷时长大于15分钟即可预警,且误报率低于1%;4.建立畜禽冷鲜贮运智能绿色保鲜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基地3~4个,并对不同畜禽养殖加工企业建立推广示范点5个以上,产品综合效益提升10%以上。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财政局关于发布2017年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财政局关于发布2017年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财政局关于发布2017年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16.11.11•【字号】青科规字[2016]51号•【施行日期】2016.11.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发布2017年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青科规字[2016]51号各区(市、管委)科技主管部门、财政局,各有关单位:为促进我市科技产业培育,发挥科技对公共领域的支撑作用,按照《青岛市科学技术局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青岛市财政局《关于编制2017年市级部门预算和2017-2019年三年支出规划的通知》的有关要求,现将“2017年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按要求做好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

特此通知。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财政局2016年11月11日2017年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一、申报重点(一)人口与健康1.支持重点与支持额度(1)一般项目——重大疾病及老年病防治技术领域。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慢性病早期筛查、标准化诊疗新模式、康复技术开发及应用。

——优生优育及妇儿疾病防治领域。

重大遗传性疾病的规范产前筛查及干预技术研究。

出生缺陷疾病、妊娠期及围产期常见疾病早期诊断及综合防治研究。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传统医学研究领域。

应用现代生物学、信息技术等方法对传统医学诊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与评估,建立患者临床证型与疾病分类指导的大数据库。

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中医病机与西医病理生理对疾病本质的多角度认识,提高传统医学的治疗效果。

——重大传染病防治及公共卫生领域。

结核病、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早期筛查、监测及综合防治研究。

本地区重点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精神疾病预防和控制、健康保护和促进、构建青岛市输血保障体系。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1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1.1 背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食品营养也面临着多种复杂的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营养成分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此外,全球化带来的新技术和新方式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也给食品营养和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满足人们对更高品质、更安全的食品的要求,以及推进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此次,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的方案。

1.2 目的本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开展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工作,提高食品营养和安全水平,促进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重点领域本方案将重点开展以下研发工作:2.1 工艺技术针对食品加工工艺,研发新型加工技术,提高食品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提高食品营养和安全水平;2.2 农业技术针对食品材料,研发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品质,降低食品材料生产成本;2.3 先进测试技术针对食品安全,研发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监测的效率,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3 实施主体本方案的主要实施主体为科技部。

4 实施方案4.1 科技部将与有关科研机构合作,组织科研机构开展上述三大领域的重点研发工作;4.2 依托现有科技资源,组织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确保食品营养与安全研发工作的质量;4.3 加强科研技术转化,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提高食品营养和安全水平;4.4 科技部将与食品行业的企业和团体组织合作,开展重点研究项目,推动食品行业技术创新。

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项目立项申请书(可编辑)

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项目立项申请书(可编辑)

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项目立项申请书一、项目概要?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尤其是我国作为WTO的新成员,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会日益增加,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和食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本专项行动以提高食品质量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从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入世后所面临的挑战入手,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重点解决我国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检测、控制和监测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创新体系。

?本专项行动主要研究重点为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多部门的有机配合和共享的监测网络体系。

将从四个方面开展行动,包括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把关)、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溯源)、积累食品安全标准的技术基础数据(设限)和发展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控制技术(布控)。

即,特别针对一些我国迫切需要控制的食源性危害(化学性、生物性)及其检测技术进行系统攻关,建立关键检测技术;实施食源性疾病和污染监测与暴露评估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一方面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生产和加工过程技术规程、有关检测技术和方法等标准文本草案,另一方面对食品安全控制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系统和有针对性的研究,积累科学数据,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框架,满足对食品安全保障、入世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应对政策制定的主要需求。

通过综合示范,引导和带动地方的积极参与使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并通过协调统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国食品安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020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96分答案题库(四)

2020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96分答案题库(四)

2020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98分答案题库(四)(关注我,可查看更多题库)一. 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1.以下哪点不是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的特点:()。

[2分]A人均占有量高B南方水多C北方水少D西部水少2.从危害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是形成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

[2分]A二氧化碳B二氧化氮C水蒸气D氧气3.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固态光源、半导体激光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不属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有()。

[2分]A碳化硅B氮化镓C金刚石D形状记忆合金4.我国首次应用于北极科考的水下滑翔机是()。

[2分]A“蛟龙”号B“深海勇士”号C“海翼”号D“鹦鹉螺”号5.驯化是把野生植物变成栽培作物的过程,经过驯化,栽培作物在丧失野生植物的不良特性的同事还具备了一系列优势。

以下哪个特点不是野生植物经过驯化之后具备的优点:()。

[2分]A种子易萌发B籽粒或果实大C人工种植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D肥料需求少6.从区域总体情况来看,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了全球大气污染控制产业的引领者。

下列国家中哪个不是污染控制产业的引领国:()。

[2分]A中国B美国C欧盟D日本7.下列属于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的是()。

[2分]A“海翼”号B喷射滑翔者C海上滑翔者D海上探索者8.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引领地位。

[2分] A美国B俄罗斯C中国D联合国9.下列不属于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的是()。

[2分]A知觉B语言C实践D思维10.()是世界水电装机第一大国。

[2分]A美国B日本C德国D中国11.目前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是()。

[2分]A美国B中国C德国D日本12.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

[2分]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13.天然气水合物由天然气体与水构成。

自然界中能够形成水合物的天然气体有多种,但迄今为止世界各大海域已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中哪种气体占据绝对优势:()。

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研制及其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研制及其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4ꎬ56(1):147~155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4.01.020收稿日期:2023-04-0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7YFC1601400)ꎻ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TZXD0022)ꎻ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tsqn201909168)ꎻ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ZR2020QC226)ꎻ济南市 新高校20条 项目(202228062)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专项(CXGC2022F09)作者简介:袁玮(1997 )ꎬ女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ꎮE-mail:794393617@qq.com通信作者:陈相艳(1973 )ꎬ女ꎬ研究员ꎬ研究方向为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及标准物质研究ꎮE-mail:315478845@qq.com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研制及其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袁玮1ꎬ2ꎬ陈蕾蕾1ꎬ2ꎬ杨金玉1ꎬ周庆新1ꎬ2ꎬ裘纪莹1ꎬ赵双枝1ꎬ付恩君1ꎬ赵国琰2ꎬ陈相艳1(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研究所/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新食品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ꎬ山东济南㊀250100ꎻ2.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山东济南㊀250014)㊀㊀摘要:针对我国缺乏适用于创伤弧菌检测的质粒标准样品的现状ꎬ本研究开展了创伤弧菌鉴定即用型定性质粒标准样品的研制和应用工作ꎮ首先构建了创伤弧菌毒力基因vvhA的重组质粒ꎬ经测序验证后制备成质粒标准样品冻干粉ꎬ然后对其进行PCR定性检测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定量分析ꎮ均匀性检验结果表明ꎬ样品间无显著差异ꎬ均匀性良好ꎬ符合预期目标ꎻ短期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ꎬ样品能在4ħ㊁37ħ条件下稳定保存14天ꎻ长期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ꎬ样品能在-20ħ条件下稳定保存至少12个月ꎮ研究结果表明ꎬ创伤弧菌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均符合国家定性标准样品的要求ꎬ为创伤弧菌的快速㊁高通量的定性鉴定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参考物质ꎮ将标准样品应用于鱼类㊁贝类等10份海鲜类食品样品的检测中ꎬ经传统培养法验证ꎬ检测结果准确无误ꎮ本研究所研制的创伤弧菌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具有较好的商业应用潜力ꎬ为其在食品检测领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ꎮ关键词:创伤弧菌ꎻ质粒定性标准样品ꎻ水产品ꎻ检测中图分类号:S852.61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4)01-0147-09DevelopmentofCertifiedPlasmidReferenceMaterialforHemolysinGenevvhAofVibriovulnificusandIt sApplicationinAquaticProductsDetectionYuanWei1ꎬ2ꎬChenLeilei1ꎬ2ꎬYangJinyu1ꎬZhouQingxin1ꎬ2ꎬQiuJiying1ꎬZhaoShuangzhi1ꎬFuEnjun1ꎬZhaoGuoyan2ꎬChenXiangyan1(1.InstituteofFood&NutritionScienceandTechnologyꎬShando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KeyLaboratoryofAgro ̄productsProcessingTechnologyofShandongProvince/KeyLaboratoryofNovelFoodResourcesProcessingꎬ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ꎬJinan250100ꎬChinaꎻ2.CollegeofLifeSciencesꎬShandongNormalUniversityꎬJinan250014ꎬChina)Abstract㊀DuetolackofplasmidstandardsamplesuitablefordetectionofVibriovulnificusinChinaꎬaready ̄to ̄usecertifiedplasmidreferencematerialwasdevelopedherein.TherecombinantplasmidsofvvhAgeneofV.vulnificuswasconstructedfirstlyandthentheirfreeze ̄driedplasmidpowderswerepreparedaftersequen ̄cingverificationandbeingdetectedbyPCRandUVspectrophotometry.Theuniformitytestshowednosignifi ̄cantdifferencebetweensamplesꎬandtheuniformitywasasexpected.Thestabilitytestshowedthatthepre ̄paredplasmidsamplescouldbestablypreservedfor14daysat4ħor37ħꎬandforatleast12monthsat-20ħ.TheoverallresultsindicatedthattheuniformityandstabilityofthevvhAgenerecombinantplasmidqualitativestandardsamplescouldmeettherequirementsofnationalqualitativestandardsamplesꎬwhichpro ̄videdreliablereferencematerialforrapidandhigh ̄throughputqualitativeidentificationofV.vulnificus.Thesampleswereusedaspositivecontrolinthedetectionof10seafoodsamplessuchasfishandshellfish.andtheresultswereconfirmedtobeaccuratebytraditionalculturemethod.AboveallꎬthequalitativestandardsamplesofvvhAgenerecombinantplasmiddevelopedinthisstudyhadgreatpotentialincommercialapplicationꎬlayinganimportantfoundationforitsapplicationinfooddetection.Keywords㊀VibriovulnificusꎻCertifiedplasmidreferencematerialꎻAquaticproductsꎻDetection㊀㊀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ꎬ主要特性为嗜盐㊁喜温ꎬ自然分布于世界各地沿海和河口水域[1-2]ꎬ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ꎬ容易感染鱼㊁虾㊁牡蛎㊁蛤㊁螃蟹等海产品ꎬ人类通过生食或食用未完全煮熟的海产品㊁破损皮肤直接接触被其污染的海水或海产品而患病[3]ꎮ创伤弧菌与霍乱弧菌㊁副溶血弧菌并称为人类三大致病弧菌[4]ꎬ弧菌感染病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ꎬ大多数发生在夏季和初秋气温较高的时期[5]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㊁海洋温度升高等自然条件的变化ꎬ创伤弧菌的感染率也逐年增加ꎮ在全世界范围内创伤弧菌感染的死亡率高达60%ꎬ在美国约为33%ꎬ使其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6-7]ꎮ创伤弧菌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肠胃炎㊁原发创伤性感染㊁败血症和坏死性筋膜炎等ꎬ免疫力低下或患有糖尿病㊁肝脏疾病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属于易感人群[8]ꎮ创伤弧菌伤口感染通常以肿胀㊁红斑和剧烈疼痛为特征ꎬ潜伏期短ꎬ发病迅速ꎬ病变经常演变为可坏死的囊泡或充满液体的大泡ꎬ最终引起多脏器衰竭[9]ꎮ创伤弧菌菌体产生的创伤弧菌外毒素通过特定的毒力机制引发疾病ꎮ创伤弧菌毒力因子主要包括溶细胞素㊁铁载体㊁金属蛋白酶㊁荚膜多糖等[10]ꎬ由vvhA基因编码的创伤弧菌溶细胞素是唯一分泌到细胞外的外毒素ꎬ具有创伤弧菌种属特异性ꎬ可作为鉴定创伤弧菌的指标[11]ꎮ当前ꎬ对创伤弧菌进行定量检测主要通过平板计数㊁MPN法等传统培养法ꎬ这些方法需要进行过夜培养㊁选择性平板分离㊁生化鉴定㊁血清学检测等繁琐的试验步骤ꎬ不仅耗时费力ꎬ同时样本中杂菌的过量繁殖也会对鉴别结果产生影响ꎮ另外ꎬ由于水产品中的创伤弧菌通常处于 活的且不可培养 的状态[12-13]ꎬ传统的培养方法很难对该部分创伤弧菌进行有效鉴定ꎬ严重降低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ꎮ作为最危险的食源性细菌之一ꎬ创伤弧菌造成了95%的海鲜相关死亡ꎬ已成为一个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14]ꎮ随着食品供应链的全球化ꎬ创伤弧菌的定期监测变得更加重要ꎮ为了满足当下快速㊁高通量检测的需求ꎬ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的检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ꎬ但相关的参考物质相对匮乏ꎮ食源性微生物检测即用型标准样品的研制ꎬ有助于解决目前国内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存在的参考物质不足的难题ꎬ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样品在相关领域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ꎬ从而摆脱对国外标准样品的依赖ꎮ因此ꎬ建立创伤弧菌鉴定检测即用型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用于其快速㊁高通量鉴定ꎬ对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安全㊁保证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材料1.1.1㊀菌株来源㊀创伤弧菌(CICC21615)来源于中国工业微生物保藏中心ꎮ1.1.2㊀主要试剂㊀琼脂糖购自上海贝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ꎻPNCC增菌液基础培养基㊁PNCC添加剂㊁mCPC琼脂基础培养基㊁多粘菌素E㊁多粘菌素B购自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ꎻ核酸染料GelStain㊁Trans15000marker㊁Trans2000mark ̄er㊁质粒大提试剂盒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ꎻ50ˑTAE缓冲溶液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ꎻ2ˑTaqPCRMix㊁琼脂糖84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凝胶DNA回收试剂盒㊁pLB零背景快速克隆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ꎮ1.1.3㊀仪器和设备㊀ZHWY-200H恒温培养振荡器购自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ꎻSW-CJ-2D双人净化工作台购自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ꎻC1000TouchPCR仪㊁NanoDropTM2000超微量分光光度计购自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ꎻJY600C水平电泳仪㊁JY04S-3C凝胶成像系统购于北京君意东方电泳设备有限公司ꎮ1.2㊀试验方法1.2.1㊀重组质粒的获取与验证㊀创伤弧菌vvhA基因片段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ꎬ获得重组质粒PUC-SP-vvhAꎬ并保存于大肠埃希氏菌Top10菌株中ꎮ依据GB4789.44 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创伤弧菌检验»[15]中创伤弧菌PCR检测的引物序列ꎬ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引物(表1)ꎮ以重组质粒为模板ꎬ利用创伤弧菌鉴定引物ꎬ对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ꎬ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ꎬ使用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对PCR产物进行胶回收ꎬ使用pLB零背景快速克隆试剂盒将PCR纯化产物连接至pLB-simpleVector上ꎬ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ꎬ置于37ħ培养箱培养12hꎮ从平板上挑取单菌落ꎬ经PCR反应鉴定为阳性的克隆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鉴定ꎬ测序结果与预期一致的ꎬ即为验证正确的重组质粒ꎮ将携带正确重组质粒的大肠埃希氏菌于-80ħ超低温冰箱中甘油管保存ꎮ㊀㊀表1㊀创伤弧菌vvhA基因的引物序列引物名称引物序列(5ᶄң3ᶄ)片段大小/bpvvhA-FCCGCGGTACAGGTTGGCGCAvvhA-RCGCCACCCACTTTCGGGCC5191.2.2㊀重组质粒的提取㊀将携带重组质粒的大肠埃希氏菌甘油管解冻ꎬ接入4mLLB液体培养基中ꎬ放入200r/min的振荡摇床中37ħ培养12hꎬ取2mL种子液转接于200mL的LB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ꎬ获取大量携带重组质粒大肠埃希氏菌的培养液ꎬ利用细菌质粒大提试剂盒提取质粒ꎮ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质粒完整性ꎬPCR验证目的基因ꎬ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质粒的浓度和纯度ꎮ1.2.3㊀重组质粒的含量检测㊀取重组质粒样品1μLꎬ于NanoDropTM2000超微量分光光度计中检测浓度ꎬ每管检测两次ꎮ1.2.4㊀重组质粒的分装㊀将大提的质粒样品混合至1管中ꎬ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浓度ꎬ然后用无菌去离子水稀释至20ng/μLꎬ每管100μL分装至螺口冻存管中ꎬ贴上标签ꎮ1.2.5㊀重组质粒的冷冻干燥㊀由于质粒样品较为稳定ꎬ分装后可直接冻干ꎮ在-25ħ㊁真空度为50Pa条件下冻干20hꎮ1.2.6㊀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均匀性分析㊀按照随机抽号系统抽取的号码ꎬ抽取质粒定性标准样品12管ꎬ用100μL无菌水溶解质粒冻干粉ꎮ取0.5μL溶解的质粒样品作为PCR模板ꎬ按照1.2.1方法进行基因定性检测ꎻ取质粒样品2μLꎬ按照1.2.1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质粒样品的完整性ꎻ取质粒样品1μLꎬ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进行复溶质粒样品的定量试验ꎬ检测样品的浓度ꎬ每管测两次ꎬ核酸含量=核酸浓度ˑ水化体积ꎬ核酸含量结果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法ꎮ1.2.7㊀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稳定性分析㊀稳定性检验方法同均匀性检验ꎬ核酸含量结果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ꎮ短期稳定性检验:采取两种短期稳定性试验ꎮ第一种模拟冰袋运输:在4ħ条件下的短期储存稳定性试验ꎬ随机取样21管置于4ħ保温箱ꎬ分别在第1㊁3㊁5㊁7㊁9㊁11㊁14天每天检测3管ꎬ每管2个重复ꎻ第二种模拟高温运输:在37ħ条件下稳定性试验ꎬ随机取样21管置于37ħ保温箱ꎬ分别在第1㊁3㊁5㊁7㊁9㊁11㊁14天时每天检测3管ꎬ每管2个重复ꎮ长期稳定性检验:质粒样品经冷冻干燥后ꎬ需要在-20ħ条件下长期冷冻保存ꎮ为了测定质粒样品长期保存时间及其稳定性ꎬ每次检测时ꎬ从冷冻样品中随机取出3管样品ꎬ每管重复2次ꎮ抽样时间点遵循先密后疏的原则ꎬ分别在第1㊁2㊁4㊁6㊁8㊁10㊁12个月共7个时间点抽样检测ꎮ1.2.8㊀创伤弧菌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㊀食品样本的前处理:将购买的食品样本按照GB4789.44 2020要求处理ꎬ在无菌条件941㊀第1期㊀㊀㊀㊀袁玮ꎬ等: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研制及其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下ꎬ称取鲫鱼㊁偏口鱼㊁银鲳鱼㊁鲤鱼㊁鲅鱼㊁黄花鱼6种鱼类样品的表面组织㊁肠和腮各25gꎬ花蛤㊁海蛎子和生蚝3种贝类样品内容物各25gꎬ明虾的头足部组织25gꎬ分别放入含225mLPNCC增菌液的无菌均质袋ꎬ用拍打式无菌均质器拍打2min制成样品匀液ꎻ将均质袋放入培养箱37ħ培养18h获得增菌液ꎬ取距液面1cm深处菌液1mL放入离心管中ꎬ9000r/min离心3minꎬ去上清ꎻ用1mLPBS磷酸盐缓冲液悬浮清洗后9000r/min离心3minꎬ去上清ꎬ重复2次ꎻ加入1mL无菌去离子水ꎬ煮沸10minꎬ12000r/min离心5minꎬ吸取上清液ꎮPCR分析:将上清液用作PCR反应的DNA模板ꎻ随机抽取1管创伤弧菌重组质粒定性标准样品ꎬ加入100μL无菌去离子水溶解ꎬ作为阳性对照ꎻ将大肠埃希氏菌CICC10003基因组DNA冻干粉用300μL无菌水溶解(终浓度为20ng/μL)后作为阴性对照ꎻ无菌去离子水为空白对照ꎬ按照1.2.1的方法进行PCR分析ꎮ创伤弧菌的分离验证:取检测为阳性的食品样本的增菌液ꎬ用接种环将其划线接种于CC平板和mCPC平板ꎬ37ħ培养18hꎬ验证菌落形态是否符合创伤弧菌菌落形态特征ꎬ即圆形㊁扁平ꎬ光照下透明但中心不透明的黄色或橘黄色菌落ꎬ直径1~2mmꎮ创伤弧菌的生化鉴定:按照GB4789.442020进行创伤弧菌的培养和生化特性鉴定ꎮ1.3㊀数据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26.0软件的ANOVA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ꎬ统计各处理组之间的差异性ꎬ数据用平均值ʃ标准误 表示ꎬP<0.05表示差异显著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创伤弧菌重组质粒的验证以创伤弧菌重组质粒为模板ꎬ对其进行目的基因PCR扩增验证ꎬ以大肠埃希氏菌CICC10003为阴性对照ꎬ无菌去离子水为空白对照ꎮ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扩增结果(图1A)显示ꎬ创伤弧菌重组质粒vvhA基因为阳性ꎬ条带清晰ꎬ片段大小为519bpꎬ符合目的条带大小ꎬ说明成功构建了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重组质粒ꎬ质粒图谱如图1B所示ꎮM:Trans2000markerꎻ1:vvhA质粒ꎻ2:阴性对照ꎻ3:空白对照ꎮ图1㊀创伤弧菌重组质粒PCR扩增(A)及PUC-SP-vvhA重组质粒图谱(B)2.2㊀创伤弧菌重组质粒的浓度及纯度分析取重组质粒1μLꎬ利用NanoDropTM2000测定其浓度和纯度ꎬ结果如表2所示ꎬA260/280㊁A260/230均超过1.8ꎬ说明所提取的质粒纯度高ꎬ无蛋白质和有机物污染ꎻ对其携带的基因进行PCR扩增ꎬ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图2A)显示ꎬ目的基因vvhA条带单一且片段大小符合预期ꎬ质粒完整性分析(图2B)显示质粒条带完整ꎬ说明所制备的质粒符合预期ꎮ㊀㊀表2㊀创伤弧菌重组质粒的浓度与纯度样品管号浓度/(ng/μL)A260/A280A260/A230VA1167.01.862.21VA2189.51.882.29VA3173.61.882.26VA482.11.892.5305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M:Trans15000markerꎻ1~8:vvhA质粒样品ꎮ图2㊀创伤弧菌重组质粒vvhA的PCR扩增(A)及质粒完整性(B)分析㊀㊀将4管大提的创伤弧菌重组质粒样品混合至1管中ꎬ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浓度ꎬ然后用无菌去离子水稀释至20ng/μLꎬ取100μL分装至2mL螺口冻存管中ꎬ所有质粒溶液分装450管后ꎬ置于真空冷冻干燥机中按照冷冻程序真空冷冻干燥ꎬ获得白色粉末状的冻干质粒样品ꎬ设计创伤弧菌重组质粒定性标准样品标签纸ꎬ打印并贴在管外(图3)ꎮ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置于-20ħ冰箱冻存ꎮ2.3㊀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均匀性分析从450管质粒标准样品中随机抽取12管进行PCR定性试验ꎬ结果如图4A所示ꎬ各管PCR扩增目的基因均为阳性ꎬ条带单一且清晰ꎬ图4B显示质粒完整无降解ꎮ使用NanoDropTM2000超微量分光光度计进行质粒标准样品的浓度㊁纯度分析ꎬ对所测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ꎬ结果如表3所示ꎬ在95%的置信概率下ꎬF值小于F临界值ꎬ各管间质粒含量无显著性差异ꎬ表明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均匀性良好ꎮ图3㊀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M:DNAmarkerꎻ1~12:vvhA质粒标准样品ꎮ图4㊀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PCR扩增(A)及均匀性(B)分析㊀㊀表3㊀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均匀性试验方差分析平方和SS自由度均方MSF值F临界值置信概率P值组间0.021110.022.7002.720.950.051组内0.008120.012.4㊀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稳定性分析温度是运输过程中影响质粒定性标准样品质量的主要因素ꎬ因此设计不同温度模拟质粒样品运输条件ꎬ以质粒标准样品目的基因阳性检出㊁质粒完整性及核酸含量变化确定其短期稳定性(运输稳定性)ꎮ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分别在4ħ和37ħ条件下保存14dꎬ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图5㊁图6)显示第1天和第14天目的基因均为阳性ꎬ电泳条带单一ꎬ符合预期条带大小ꎬ质粒无降解ꎻ质粒含量统计学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ꎬ各时间点间无显著性差异ꎬ表明质粒含量无明显变化ꎬ说明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在上述条件下是稳定的ꎮ因此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可与冰袋(4ħ)一起运输ꎬ也可在温度较高(37ħ)且无降温装置条件下运输ꎮ151㊀第1期㊀㊀㊀㊀袁玮ꎬ等: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研制及其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M:DNAmarkerꎻ1~6:vvhA质粒标准样品ꎻ7:阴性对照ꎻ8:空白对照ꎬ下同ꎮ图5㊀4ħ条件下保存1天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PCR扩增(A㊁B)及完整性(C㊁D)分析图6㊀37ħ条件下保存14天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PCR扩增(A㊁B)及完整性(C㊁D)分析图7㊀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㊀㊀样品短期稳定性定量分析为了分析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长期稳定性ꎬ在第1㊁2㊁4㊁6㊁8㊁10㊁12个月随机抽取3管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ꎮ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在-20ħ条件下保存12个月ꎬ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第1个月和第12个月目的基因均为阳性ꎬ电泳条带单一ꎬ符合预期条带大小(图8A㊁B)ꎬ质粒无降解(图8C㊁D)ꎮ质粒含量统计学分析结果如图9所示ꎬ各时25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间点间无显著性差异ꎬ表明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在-20ħ条件下稳定ꎬ说明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能在-20ħ条件下稳定保存至少12个月ꎮ图8-20ħ条件下保存1㊁12个月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PCR扩增(A㊁B)及完整性(C㊁D)分析图9-20ħ条件下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㊀㊀定性标准样品长期稳定性定量分析2.5㊀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为了验证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效果ꎬ将其作为阳性对照ꎬ参照GB4789.44 2020的方法ꎬ利用PCR对10种水产品中的创伤弧菌基因vvhA进行检测ꎬ每种样品取样7次ꎬ每个样品7个重复ꎮ结果如表4所示ꎬ在10种水产品样本中检测出1例vvhA基因阳性ꎮ将阳性样本的增菌液划线至创伤弧菌鉴定平板CC平板和mCPC平板中ꎬ每种平板重复划线3次ꎬ37ħ培养18hꎬ平板菌落为黄色㊁圆形且扁平(图10)ꎮ挑取菌落按照GB4789.44 2020要求进行生化鉴定(图11㊁表5)ꎬ验证此阳性样本感染创伤弧菌ꎮ㊀㊀表4㊀海鲜样品中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检出结果海鲜类型检测份数检出阳性次数鱼类60贝类31虾类10总计101㊀㊀表5㊀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阳性样本生化鉴定结果项目结果赖氨酸紫色氨基酸对照黄色无盐胰胨水微弱生长6%氯化钠胰胨水生长旺盛8%氯化钠胰胨水不生长10%氯化钠胰胨水不生长V-P半固体穿刺周围扩散增长351㊀第1期㊀㊀㊀㊀袁玮ꎬ等: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研制及其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图10㊀CC平板和mCPC平板创伤弧菌菌落特征图11㊀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阳性样本菌体的生化鉴定结果3㊀讨论与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的重组质粒PUC-SP-vvhAꎬ经测序验证后ꎬ将质粒样品真空冷冻干燥制成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冻干粉ꎮ对其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分析ꎬ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符合目的基因片段的大小ꎬ质粒样品无降解ꎻ均匀性分析定量检测结果表明ꎬ质粒定性标准样品无管间差异ꎬ均匀性良好ꎻ稳定性分析定量检测结果表明ꎬ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在低温(4ħ)或高温(37ħ)下可稳定保存14天ꎻ在-20ħ下长期存储12个月ꎬ亦未观测到不稳定性ꎮ将所研制的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应用于10种海鲜产品的检测ꎬ检出1份阳性样本ꎬ经传统培养法和生化鉴定验证ꎬ证实阳性样本确为创伤弧菌污染ꎬ表明质粒定性标准样品能够满足水产品中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的快速㊁精确检测ꎮ该研究填补了我国创伤弧菌鉴定即用型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空白ꎬ为创伤弧菌质粒定性标准样品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YunNRꎬKimDM.Vibriovulnificusinfection:apersistentthreattopublichealth[J].KoreanJournalofInternalMedi ̄cineꎬ2018ꎬ33(6):1070-1078.[2]㊀Hernánde ̄CabanyeroCꎬAmaroC.PhylogenyandlifecycleofthezoonoticpathogenVibriovulnificus[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20ꎬ22(10):4133-4148.[3]㊀彭钟琴ꎬ黄璐.水产品中创伤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ꎬ2021(36):190-192.[4]㊀WangMYꎬHuCJ.PathogenicityandvirulencefactorsofVib ̄riovulnificus:researchadvances[J].ChineseJournalofMicro ̄ecologyꎬ2017ꎬ29(12):1470-1473.[5]㊀IwamotoMꎬAyersTꎬMahonBEꎬetal.Epidemiologyofsea ̄food ̄associatedinfectionsintheUnitedStates[J].ClinicalMi ̄crobiologyReviewsꎬ2010ꎬ23(2):399-411.[6]㊀JonesMKꎬOliverJD.Vibriovulnificus:diseaseandpathogen ̄esis[J].InfectionandImmunityꎬ2009ꎬ77(5):1723-1733.[7]㊀HengSPꎬLetchumananVꎬDengCYꎬetal.Vibriovulnificus:anenvironmentalandclinicalburden[J].FrontiersinMicrobi ̄ologyꎬ2017ꎬ8:997.[8]㊀HorsemanMAꎬSuraniS.AcomprehensivereviewofVibriovulnificus:animportantcauseofseveresepsisandskinandsoft ̄tissueinfec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ectiousDis ̄easesꎬ2011ꎬ15(3):e157-e166.45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9]㊀Baker ̄AustinCꎬTrinanesJꎬGonzalez ̄EscalonaNꎬetal.Non ̄choleravibrios:themicrobialbarometerofclimatechange[J].TrendsinMicrobiologyꎬ2017ꎬ25(1):76-84.[10]LiGꎬWangMY.TheroleofVibriovulnificusvirulencefactorsandregulatorsinitsinfection ̄inducedsepsis[J].FoliaMicro ̄biologicaꎬ2020ꎬ65(2):265-274.[11]GavinHEꎬBeubierNTꎬSatchellKJ.Theeffectordomainre ̄gionoftheVibriovulnificusMARTXtoxinconfersbiphasicepi ̄thelialbarrierdisruptionandisessentialforsystemicspreadfromtheintestine[J].PLoSPathogensꎬ2017ꎬ13(1):e1006119.[12]RaoNVꎬShashidharRꎬBandekarJR.Inductionꎬresuscita ̄tionandquantitativereal ̄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aly ̄sesofviablebutnonculturableVibriovulnificusinartificialseawater[J].WorldJournalof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ꎬ2014ꎬ30(8):2205-2212.[13]包秋华ꎬ刘倩宇.基于WebofScience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食品科学ꎬ2023ꎬ44(5):248-256.[14]ZhangXꎬGuoBꎬYangLHꎬetal.CRISPR/Cas12acombinedwithrecombinasepolymeraseamplificationforrapidandsensi ̄tivedetectionofVibriovulnificusinonetube[J].ActaBio ̄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ꎬ2023ꎬ55(2):322.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创伤弧菌检验:GB4789.44202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ꎬ2020.551㊀第1期㊀㊀㊀㊀袁玮ꎬ等:创伤弧菌溶血素基因vvhA质粒定性标准样品的研制及其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2020年度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参考答案--98分版本

2020年度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参考答案--98分版本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合计40分1、以下哪点不是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的特点: (A ) 。

[2分]A人均占有量高B南方水多C北方水少D西部水少2、从危害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 B) 是形成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

[2分]A二氧化碳B二氧化氮C水蒸气D氧气3、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固态光源、半导体激光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不属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有(D )。

[2分]A碳化硅B氮化镓C金刚石D形状记忆合金4、我国首次应用于北极科考的水下滑翔机是(C )。

[2分]A“蛟龙”号B“深海勇士”号C“海翼”号D“鹦鹉螺”号5、驯化是把野生植物变成栽培作物的过程,经过驯化,栽培作物在丧失野生植物的不良特性的同事还具备了一系列优势。

以下哪个特点不是野生植物经过驯化之后具备的优点: ( D)。

[2分]A种子易萌发B籽粒或果实大C人工种植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显菩提高D肥料需求少6、从区域总体情况来看,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了全球大气污染控制产业的引领者。

下列国家中哪个不是污染控制产业的引领国: ( A)。

[2分]A中国B美国C欧盟D日本7、下列属于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的是(A )。

[2分]A“海翼”号B喷射滑翔者C海上滑翔者D海上探索者8、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D ) 始终处于引领地位。

[2分]A美国B俄罗斯C 中国D联合国9、下列不属于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的是(C )。

[2分]A知觉B语言C实践D思维10、( D)是世界水电装机第一大国。

[2分]A美国B日本C德国D中国11、前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是( B)。

[2分]A美国B中国C德国D日本12、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 C)末期。

[2分]A 60年代B 70年代C 80年代D 90年代13、天然气水合物由天然气体与水构成。

自然界中能够形成水合物的天然气体有多种,但迄今为止世界各大海域已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中哪种气体占据绝对优势: (A)。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年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1 / 41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

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个研究方向。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动物、环境、食品、人群之间的分布转移特征与流行消长规律;探索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确定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人群暴露与危害特征;建立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构建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传播预测模型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提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控制技术规范或指南。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材料项目与要求(试行)(2017修订版)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材料项目与要求(试行)(2017修订版)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材料项目与要求(试行)(2017修订版)附件1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材料项目与要求(试行)(2017修订版)一、申请材料的一般要求(一)申请人通过XXX网站((二)申请人应当在注册申请书后附上相关申请材料,相关申请材料中的每项材料应当按照申请书中列明的“所附材料”顺序排列,并将申请材料首页制作为材料目录。

整套申请材料应装订成册,并有详细目录。

(三)每项材料应有封页,封页上注明产品名称、申请人名称,右上角注明该项材料名称。

各项材料之间应当使用明显的区分标志,并标明各项材料名称或该项材料所在目录中的序号。

—1——(四)申请材料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中文不得小于四号字,英文不得小于12号字),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

(五)除注册申请书和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外,申请材料应逐页或骑缝加盖申请人公章或印章,公章或印章应加盖在文字处。

加盖的公章或印章应符合国家有关用章规定,并具法律效力。

(六)申请材料中填写的申请人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等内容应当与申请人主体登记证明文件中相关信息一致,申请材料中同一内容(如申请人名称、地址、产品名称等)的填写应前后一致。

加盖的公章或印章应与申请人名称一致。

申请注册的进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如有英文名称,其英文名称与中文名称应当有对应关系。

(七)申请材料中的外文证明性文件、外文标签说明书,以及外文参考文献中的择要、枢纽词及解释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和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内容应译为规范的中文。

(八)申请人应当同时提交申请材料的原件、复印件和电子版本。

复印件和电子版本由原件制作,并保持完整、清晰,复印件和电子版本的内容应当与原件一致。

申请人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产品注册申请材料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7份;产品变更注册申请材料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4份;产品延续注册申请材料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4份。

审评过程中需要申请人补正材料的,应分别按产品注册申请、变更注册申请或延续注册申请规定的申请材料数量提交原件——2—和复印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蛋白质机器,是指由大量蛋白质和生物分子形成的高维度的、复杂的超级功能复合体(如核糖体、剪切体等),此外也包括蛋白质与蛋白质或其他分子形成的低维度复合物,以及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如酶、抗体、受体、动力蛋白等)。

对蛋白质机器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调控网络、以及动态变化规律的深入认识,是揭示生命现象本质、了解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核心基础生物学问题之一,也是涉及国家生物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医药、农业和绿色产业发展等的重大战略需求。

为提升我国蛋白质研究水平并推动应用转化,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编制了“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专项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结合国际蛋白质研究的前沿发展趋势,发挥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等国家大科学装置的支撑优势,以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以重大技术方法创新为支撑,以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为出口,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增强我国蛋白质机器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产出一批国际领先、具有长远影响的标志性工作,实现重点领域对国际前沿的引领,在原创性基础和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为人口健康、医药与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环境生态与能源、国家安全等领域中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和关键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引导和技术方法支撑,形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色突破点和优势方向。

2016年,蛋白质机制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针对重大基础科学问题、重大技术方法和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三个专题部署研究任务,共立项支持了33个研究项目(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10项)。

根据专项实施方案和国际蛋白质机器研究的最新进展,2017年将继续围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结合国际蛋白质研究的前沿发展趋势,在重要细胞器及生物膜相关蛋白质机器等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领域,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磁共振技术等重大技术方法研究领域,以及肿瘤、免疫类等疾病防治等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部署研究任务,拟优先支持26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

2019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指南.doc

2019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指南.doc

2019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指南一、重点项目(一)重大科技示范1101 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协同运营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我省已建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和水平提升,构建面向全省的医药企业服务的信息枢纽和协同运营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协同运行、专业APP实时互动等,实现全省生物医药创新资源的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标准同步和运营协同,全面提升我省生物医药产业资源的服务能力。

1102 大数据技术在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服务中的研究及应用示范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解决我省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在投融资对接过程中出现的融资难、信息不对称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利用大数据技术、云技术搭建数据库云平台,创建APP及网站,实现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需求、专利需求、人才需求等信息线上发布,对接投融资机构、专利技术中心、高校院所,开展数据挖掘技术在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服务中的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搭建面向全省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服务线下平台。

1103 创新型疫苗产业化标准化示范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泰州开展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围绕构建创新型疫苗产业化的标准化体系,重点搭建从工程菌构建到工艺研究、质量评价的模块化运营体系,制定人用疫苗菌毒种制备的安全管理规范,建设中试规模GMP体系,突破自主可控的培养基优选、二倍体细胞大规模发酵、高效的纯化等关键技术,推进各类疫苗以及生物技术药物项目的成果转化,探索从基础创新到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示范。

1104 长江(江苏段)生态承载力解析及重点行业污水毒性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落实我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围绕长江(江苏段)水质改善和生态恢复的迫切需求,在沿江八市选择重点区域,定量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特征,识别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区域和影响因素,开展生态风险评估。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22年拟启动项目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22年拟启动项目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22年拟启动项

国家级食品安全智能感知监测和防控云服务平台,建立食品智慧监管标准体系,并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食品污染物主动预防技术5-10项,研发高
灵敏智能响应传感关键材料及产品3-5种;建立食品全程智能传感监测系统2-3套;建立食品风险全程全息预警系统和食品安全指数可视化系统;建立食品智慧监管标准体系;开发食品安全精准追溯系统;研究食品全程全息风险防控新技术2-3项,并在国家食品检查指南中应用;开发国家级食品安全智能感知监测和防控云服务平台。

研究成果在国家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2-3家国家级监管技术机构开展应用,在不少于100个区县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示范。

14。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事关我省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共性和社会公益性重大问题等,围绕研发链部署创新链,重点支持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促进从研究开发到应用示范的有机衔接。

支持面向行业、面向区域特色产业、面向市场开展共性技术开发、工程化应用、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等研发与服务项目,推动形成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工艺、新品种、新业态、新模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和区域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社会发展领域(一)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摸清我省重金属高背景值土壤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基准,掌握工矿区及其周边土壤的污染状况及风险等级,研发重污染土壤的风险控制技术和工业场地高效修复技术,研发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的共性关键技术,包括钝化植物阻控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集约化农区退化土壤的持续利用技术,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管理信息平台,为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拟启动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拟支持个项目。

.重金属元素高背景区土壤风险识别与环境基准研究研发内容:针对我省多个重金属元素土壤环境背景值高的实际,分析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形态特征,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识别基准和表征方法,科学确定高背景区域土壤重金属的环境安全阈值,初步构建基于高背景区的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基准,为全省土壤环境保护与高背景区土壤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摸清土壤重金属高背景区的成因和主要元素的形态特征,建立基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识别的表征方法和环境基准,制定土壤重金属污染分级地方标准个。

.工矿区高风险地块筛查及风险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内容:针对我省工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污染面积尚不清楚的实际,开展工矿区周边高风险污染地块筛查工作,科学评价典型工矿区周边土壤污染状况及风险,研发可有效控制污染土壤风险的实用技术,为污染地块的治理与修复研发新的技术与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

2017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4亿元。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1.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之间的分布转移特征与流行消长规律;探索养殖场排放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确定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人群暴露与危害特征;建立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构建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食源性—1—耐药致病菌的传播预测模型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提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控制技术规范或指南。

考核指标:阐明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至少4种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形成机制与流行规律;构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新增菌株数不少于4000株,新增药敏数据不少于50000条);建立食源性耐药致病菌传播预测模型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耐药菌/耐药基因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不少于6套,制定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预警系统不少于5套,提交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控制技术规范或指南不少于5套,提交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风险评估报告不少于5个;发表论文不少于120篇(其中SCI论文6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的风险评估、预警及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实施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2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式研究研究内容:基于21世纪毒理学新理念和新方法,从分子、细胞、动物和人群等多个层面,针对我国食品中典型污染物(典型有机污染物和常见重金属等),开展长期低剂量暴露导致健康危害的代谢转化、毒性通路、表观遗传调控、生物标志物及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按照国际通用指南和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并结合转化毒理学方法,对我国特有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中稀土元素的潜在健康危害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的安全性评估研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毒理学数据,制修订相关标准,促进产业发展;研究食品用纳米材料等潜在风险物质的生物学效应,探讨对其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理念和策略。

考核指标:识别食品中典型有机污染物(二噁英、多氯联苯、苯并芘、双酚A等)、常见重金属(镉、砷、铅、铬等)、特有食品添加剂(玉米黄、桑椹红、栀子黄等)、稀土元素(镧、铈、钇等)和食品用纳米材料(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铁等)对健康的潜在危害;阐明相关毒性作用机制,确定可用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毒性检测的关键毒性通路和生物标志物不少于10种;提出典型有机污染物、常见重金属、食品中稀土元素、特有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用纳米材料的(临时)健康指导值或建议不少于5个;发表SCI论文不少于4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制定食品用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2—全性评价技术规范不少于1项;形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

实施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3主要畜禽产品中关键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及安全控制机理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二噁英类化合物、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新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在“环境-饲料-养殖动物”全链条中迁移途径、蓄积分布规律和代谢机制;研究隐蔽型真菌毒素在养殖动物体内代谢转化规律和毒性释放机制;探索畜禽产品中微生物毒素的发生与消长、协同侵染规律;研究重金属在动物组织中蓄积、赋存形态及形态差异性毒性机制;解析上述典型危害物的迁移转化分子机制、安全调控的基础,从分子水平揭示典型危害物在养殖动物体内的危害机制,以及在养殖动物体内的迁移转化规律。

考核指标:揭示主要畜禽产品中二噁英类化合物、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隐蔽型真菌毒素、微生物毒素和重金属等不少于20种典型化学性危害物的形成机制;建立危害物代谢产物和生物标志物表征技术不少于8项;构建畜禽产品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典型危害物的本底数据库不少于3个;提出基于“环境-饲料-养殖动物”链条中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的安全控制规范不少于5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提出国家级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0项;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100篇(其中SCI论文60篇以上);出版专著不少于2部;提出畜禽产品中危害物控制建议报告不少于2份,为畜禽产品中危害物控制和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4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的互作关系与调控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发酵食品、乳制品、油炸和烘焙食品等典型食品,解析发酵工艺、热处理等加工过程中不同原料、加工方式与多源危害物的形成机制及相互作用规律,建立数值模拟与调控方法;开展食品热加工过程中杂环胺、多胺、致敏原等危害因子的产生、迁移、积累的动态过程及其调控基础研究,探索危害消除的关键分子机制;研究不同产地属性的传统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中内源性食品微生物对有害氨(胺)类危害物及其形成前体积累的影响和转化规律,探索不同原料与工艺对有害物形成与积累的互作关系,形成生物危害物的定向干预与调控策略;针对典型/新型食品加工工艺,研究热效—3—应对食品特征危害的产生与积累的影响规律与阻断、消除机制。

考核指标:建立食品加工条件与典型危害物动态关联数据库,阐明不少于10 种食品加工体系不同原料、加工方式与多源危害物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建立多源危害物过程评价技术不少10项,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不少于3 套;解析不少于6种不同产地属性的典型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中氨(胺)类等危害物消除的作用机制,建立生物酶定向调控策略不少于5个;解析不少于7种油炸、烧烤、烘焙等典型食品加工热效应对致敏原、糠醛类、杂环胺类等危害物的迁移转化的影响规律,阐明危害物形成与积累的动态调控机制不少于10种;形成食品加工新工艺和操作规程不少于5套。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00 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50篇),为重要食品安全危害物的消除提供理论依据。

实施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5食品污染物暴露组解析和总膳食研究研究内容:围绕我国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基础标准再评估和国际履约评估(生物监测)的需要,以WHO食品污染物监测合作中心(中国)为基地,基于中国总膳食研究开展暴露科学的关键问题研究,探讨中国居民总膳食中不同年龄-性别组的风险因子差异;通过探索21世纪暴露科学新理论构建典型化学危害物在人群的外暴露与内暴露解析表征平台,研究暴露组学相关的内外暴露谱,挖掘人体暴露与早期效应的生物标志物,特别关注生命早期的暴露表征;基于人体负荷生物监测研究热点关注食品化学污染物(以内分泌干扰物为重点)-人体健康效应,构建健康效应的量化关系。

考核指标:提出基于中国总膳食研究的食品安全暴露科学新理论,出版专著不少于1部;获得不同年龄-性别组的膳食暴露量与食物贡献的构成谱,基于欧美和WHO引进暴露评估模型与基于生理学毒代毒理学模型,建立基于风险因子与代谢标志物表征及其与生物利用率关系的典型化学危害物在人群的外暴露与内暴露解析表征平台与数据库1个(表征技术不少于25项),构建中国代表人群不少于200种热点污染物的内外暴露谱,获得不少于5种热点食品污染物对健康影响的量-效关系,为二噁英、镉等国家急需制定修订的污染物限量标准提供科学基础。

阐明暴露组学构建中的内外暴露关联机制与风险因子解析理论;制修订国家标准指标不少于8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发表SCI —4—论文不少于50篇。

实施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2.1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1.1食品供应链危害物识别与防控技术研究2.1.1.1粮油食品供应链危害物识别与防控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系统研究国家粮食收储供应质量安全监测调查采(扦)样技术和规范,构建典型区域粮食污染物数据库;开展粮油等食品储藏运输流通过程的危害因子电化学、光谱、波谱、传感器监测等实时监测技术研究,建立在线实时监测专用装置和配套软件系统;开展粮油食品供应链过程中污染物的危害识别,构建粮油食品危害物特征指纹图谱库;确定粮油食品供应链的预警指示危害物,研究粮油食品危害物风险定量关系模型,建立不同类型粮油食品供应链的快速预警防控系统;开展天然产物定向阻断、物理阻隔、生物酶干预等食品储藏运输流通环节防控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针对食品供应链中贮藏运输流通环境的复杂性、保质处理方式的多样性,建立粮食收储全链条质量安全采(扦)样技术规范1套,开发解析、确证粮油食品危害因子来源的技术不少于10种,建立危害物在线监测技术不少于20种,建立从原料到成品危害物定量关系模型不少于15个,建立粮油食品等典型食品产业链危害物预警网络系统不少于5个,监测专用装置和配套软件系统不少于15台(套),构建产业链污染物数据库不少于1套,形成粮油食品等典型食品中主要危害物全产业链预防与降低过程控制技术规范不少于6个,建立食品监测与鉴别标签技术1 套;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发表论文不少于50篇。

实施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投入和中央财政经费投入比例不低于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