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课程设计资料
参数检测课程设计
参数检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参数检测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工程和科研领域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能描述传感器在参数检测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参数检测过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常见传感器进行参数检测,并熟练进行数据采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参数检测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参数检测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参数检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系统的参数检测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参数检测基本概念:介绍参数检测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参数检测概述2.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讲解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3. 数据采集与处理:阐述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信号的采样、滤波、放大、A/D转换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4.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传感器进行参数检测,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5. 参数检测应用案例:介绍参数检测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自动检测技术 课程设计大纲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大纲自动检测技术设计是《自动检测技术》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本设计的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熟悉电路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步骤。
同时掌握综合和分析的设计思想,并了解如何进一步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案选择元器件,使设计的方案在功能上和经济上均可行。
对于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提高他们使用电子CAD及EDA软件的能力。
本设计的总时间为2周。
2、主要设计内容:设计一个温度检测电路。
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电路供电电源;(2)设计温度检测部分的电路;(3) 设计信号放大电路及温度补偿电路;(4) 设计液晶数码显示电路,能够显示当前温度;(5) 设计液晶驱动电路,将检测的温度信号转化为液晶显示信号;(6)温度报警电路,要求当温度超过预定值时,能够启动报警。
(7)对于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使用Protel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并设计印刷电路板。
3、课程设计进度:本设计进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10天)而编定课程设计进度安排表1、理解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半天课室2、学习课程设计指导书;3、复习《自动检测技术》教材4、收集有关设计资料一天图书馆和机房5、学习电子CAD软件Protel的使用一天机房6、电源部分电路的设计一天课室7、测量部分电路的设计半天课室8、驱动及显示部分电路设计一天课室9、放大电路部分的设计与计算半天课室10、补偿电路部分的设计与计算11、报警电路的设计一天课室12、使用Protel设计电路原理图一天机房13、编写设计说明书两天课室14、修定、完善全套设计半天课室课余时间和休息天应酌情妥善运用,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适当充实。
4、考核标准5、参考书目1、《自动检测技术》马西秦机械工业出版社2、《Protel99SE电路设计与仿真》机械工业出版社3、《集成化智能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沙占友电子工业出版社4、《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何希才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5、《现代传感器集成电路》赵负图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传感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感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2. 学会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掌握相关传感器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3. 了解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掌握简单信号处理电路的搭建与调试。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选择、安装和使用传感器进行实验,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进行电路搭建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检测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养成合作共享的学习习惯。
3. 增强学生对传感器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科技强国的信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感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新技术感兴趣,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本概念:传感器定义、分类、性能参数。
2. 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介绍电阻、电容、电感、光电、热电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3.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系统组成、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数据传输与存储。
4. 传感器实验操作:传感器选型、安装、调试及校准,实验注意事项。
5. 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简单信号处理电路原理、电路图绘制、元器件选型与搭建。
6. 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际案例,探讨传感器在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传感器基本概念及分类第二周: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第三周: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第四周:传感器实验操作第五周: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第六周: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教材章节关联:《传感检测技术》第一章 传感器概述《传感检测技术》第二章 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检测技术》第三章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传感检测技术》第四章 传感器实验操作与信号处理电路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传感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
1.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熟悉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和设备进行传感器的参数测试和实验设计。
二、课程设计内容
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
•传感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2. 传感器参数测试
•传感器的主要参数测试
•传感器的灵敏度测试
•传感器的准确度测试
3. 现代检测技术
•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智能化检测技术的应用
•检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和选择
4. 传感器实验设计
•传感器性能测试实验设计
•传感器应用实验设计
•传感器的系统设计
三、课程设计要求
1. 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课程中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积极主
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实验设计。
2.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的结果编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不仅需要涵盖实验过程中的
方法、数据、实验结果等方面,还需要吸取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具有反思性质。
3. 课程设计考核
学生需要根据自身实验成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成绩将结合日常作业、实验
报告以及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四、参考书目
1.现代传感技术及应用,万家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第
二版;
2.传感器与测量技术,冯瑜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7月第五版;
3.现代检测技术及应用,陈景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第二版。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基于应变片的电子秤设计
AT89C51简介 (17)1、2、背景介绍质量是测量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称重技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
秤是最普遍、最普及的计量设备,电子秤取代机械秤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
低成本、高智能的电子秤无疑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60年代初期出现机电结合式电子衡器以来,衡器技术在不断进步和提高。
从世界水平看,衡器技术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传统的全部由机械元器件组成的机械称到用电子线路代替部分机械元器件的机电结合秤,再从集成电路式到目前的单片机系统设计的电子计价秤电子秤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衡量器件,广泛应用于超市、大中型商场。
电子秤在结构和原理上取代了以杠杆平衡为原理的传统机械式称量工具。
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式称量工具,电子秤具有称量精度高、装机体积小、应用范围广、易于操作使用等优点。
我们所要研究的任务是:基于应变片的电子秤设计,称重范围0~10Kg,满量程量误差不大于 0.005Kg,同时具有自动去皮计算物重,并能计价,具有键盘、显示功能。
3、方案设计首先是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到被测物体的重量并将其转换成电压信号。
输出电压信号通常很小,需要通过前端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准确的线性放大。
放大后的模拟电压信号经A/D转换电路转换成数字量被送入到主控电路的单片机中,再经过单片机控制译码显示器,从而显示出被测物体的重量。
我们的设计原则是: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各模块、部分也尽量应用集成芯片,这样及保证了精度有可使设计简单化。
按照设计的基本要求,系统可分为三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控制器模块、人机交互界面模块。
其中数据采集模块由压力传感器、信号的前级处理和A/D转换部分组成。
转换后的数字信号送给控制器处理,由控制器完成对该数字量的处理,驱动显示模块完成人机间的信息交换。
电子秤模块设计图2.1、传感器的选择传感器的定义: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通常传感器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其中敏感元件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被测量的部分,转换部分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输出量转换为适于传输和测量的电信号部分。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和数据分析方法;2. 使学生了解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3. 引导学生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创新成果。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智能检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编程语言进行简单数据处理的技能,如Python、C++等;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能针对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智能检测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智能检测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智能检测技术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方面的作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能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二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储备技术型人才。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智能检测技术应用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1)智能检测技术基本原理;(2)传感器及其应用;(3)数据分析与处理;(4)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5)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第1课时:智能检测技术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工作机制;(2)第2课时:传感器类型及特点,案例分析;(3)第3课时: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编程语言简单应用;(4)第4课时: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第5课时: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内外创新成果分享。
3. 教材章节及内容:(1)第一章 智能检测技术概述;- 1.1 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1.2 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2)第二章 传感器及其应用;- 2.1 传感器原理与分类;- 2.2 常用传感器及其特点;(3)第三章 数据分析与处理;- 3.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2 数据分析方法;- 3.3 编程语言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4)第四章 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1 物联网应用案例;- 4.2 智能制造应用案例;(5)第五章 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5.1 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向;- 5.2 国内外相关领域成果介绍。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课程设计指导书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智能检测(或仪表)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二.设计方法(一)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总体设计在设计一台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时,首先要进行仪表的总体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要考虑以下两点。
1.从整体到局部(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开始时,根据仪表功能和设计要求提出仪表设计的总任务,分别并绘制硬件和软件总框图,然后将总任务分解成一批可以独立表征的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再向下分,直到每个低级的子任务足够的简单,可以直接而且容易实现为止。
这些低级子任务可用模块化的方法来实现,有些子任务可以采用某些通用化的模块(模件)实现。
2.经济性要求为了获得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设计仪表时不应盲目地追求复杂高级的方案。
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简单的方案,因为方案简单意味着元器件少,可靠性高,从而也比较经济。
在进行实际的产品设计时,还应考虑仪表的可靠性要求、操作和维护的要求等。
(二)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硬件电路设计1.单片机芯片的选择课题中指定在MCS-51系列单片机中选择机种。
选择时,应考虑单片机的时钟频率、内部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容量、片内功能部件,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等因素。
2.存储器设计如果仪表中所涉及的程序或者数据量使单片机内部存储器难以满足要求时,应设计片外存储器。
3.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单片机从测量环节或者说前向通道(包括A/D转换器和输入电路)输入测量信息、从键盘输入仪表需要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如功能选择,量程范围、阈值等)以及向显示器输出测量结果、仪表的工作状态(如报警信息)都需要通过接口电路实现,因此要设计相应的接口电路。
4.测量部分的设计测量部分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模拟测量部分和A/D转换器。
模拟测量部分如传感器、传感器测量电路、信号放大电路、滤波电路以及其它的信号调理电路都是一些独立的模块或组件,如果已有相应的模块芯片出售,设计时只要选用合适(符合技术要求)的芯片即可;如果没有相应的模块供应,则在设计时要根据仪表的技术指标,自行设计这些组件。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2. 使学生了解检测系统的组成、性能指标及常见故障分析方法;3. 引导学生掌握检测信号的处理与分析方法,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传感器;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检测系统的能力,能对检测系统进行调试与优化;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检测技术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3. 引导学生认识到检测技术在生产、科研和国防等领域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检测技术领域的知识掌握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包括检测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
教材章节:第一章 检测技术概述2. 传感器及其应用:介绍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的类型、特点和应用实例。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及其应用3. 检测信号处理与分析:讲解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如滤波、放大、数字化等,以及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教材章节:第三章 检测信号处理与分析4. 检测系统设计:包括检测系统设计原则、步骤,以及系统性能评价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检测系统设计5. 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典型检测技术在生产、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智能检测技术与系统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与系统课程设计引言智能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之一,它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准确、快速地检测并识别出各种目标,广泛应用于军事、安防、工业生产等领域。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智能检测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设计并实现一个智能检测系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技术能力的目的。
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1.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2.熟悉智能检测系统的构成和工作流程;3.理解智能检测系统中各个模块的作用和实现原理;4.能够独立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智能检测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优化和调试。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智能检测技术基础1.1 智能检测技术概述•智能检测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智能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1.2 传统检测技术与智能检测技术的对比•传统检测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智能检测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1.3 智能检测技术发展趋势•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智能检测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智能检测技术的未来展望。
第二部分:智能检测系统构成与工作流程2.1 智能检测系统构成•智能检测系统的组成部分;•智能检测系统中各部分的作用。
2.2 智能检测系统工作流程•智能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各部分之间的配合与交互。
第三部分:智能检测系统各模块原理与实现3.1 摄像头采集模块•摄像头原理和类型;•摄像头采集过程。
3.2 图像处理模块•图像处理基础知识;•常用图像处理算法和技术。
3.3 物体检测模块•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目标检测算法和技术。
3.4 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基础知识;•数据处理算法和技术。
第四部分: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与优化4.1 硬件环境搭建•摄像头连接与设置;•软件环境搭建。
4.2 软件环境安装•OpenCV安装;•TensorFlow安装。
4.3 系统实现•系统整体框架设计;•各模块调试与优化。
总结本次课程设计通过对智能检测技术的全面介绍和系统设计,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还能熟练地应用各种技术实现一个智能检测系统,并能对系统进行优化和调试。
超声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超声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超声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 学习并掌握超声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不同类型超声探伤仪的功能及操作流程。
3. 掌握超声检测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如焊缝检测、材料缺陷检测等。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操作超声检测设备,进行基本的超声波探伤实验。
2. 能够根据超声检测图像判断材料的缺陷类型及位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 能够分析超声检测数据,撰写检测报告,为工程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超声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
3. 引导学生关注超声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超声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超声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我国工业发展贡献力量。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超声检测技术基本原理:讲解超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及信号处理等基本过程,关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超声检测设备与器材:介绍超声探伤仪、探头、耦合剂等设备与器材的选用和使用方法,对应教材第二章。
3. 超声检测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分析焊缝检测、材料缺陷检测等实际案例,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
4. 超声检测操作技能:教授超声检测设备的操作流程、探伤技巧及数据分析方法,涵盖教材第四章内容。
5. 检测报告撰写:指导学生根据检测结果撰写报告,包括检测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关联教材第五章内容。
6. 实践教学:安排学生进行超声检测实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对应教材第六章。
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制定,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智能检测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智能检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2. 掌握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优势;3. 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相关领域的拓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智能检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学会使用智能检测设备,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学会设计简单的智能检测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智能检测技术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协调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智能检测技术在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的价值。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智能检测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智能检测基本概念与原理- 智能检测的定义、特点与分类- 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2. 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与优势- 智能检测在工业生产、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智能检测与传统检测的对比,分析其优势3. 智能检测设备的认识与使用- 常见智能检测设备的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4. 智能检测实验设计与实践- 设计简单的智能检测实验,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技巧5. 智能检测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国内外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动态- 智能检测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潜在应用领域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智能检测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与优势第三周:智能检测设备的认识与使用第四周:智能检测实验设计与实践第五周:智能检测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本相关章节,结合实际案例,系统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智能检测知识。
道路检测课程设计
道路检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道路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生能了解道路检测技术在现代交通领域的应用。
3. 学生能掌握道路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道路检测设备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道路检测报告的撰写,并提出合理的维修建议。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道路检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道路检测工作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对道路检测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道路检测原理:讲解道路检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的道路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激光检测、雷达检测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道路检测技术概述2. 道路检测设备:介绍常见道路检测设备的功能、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如路面激光平整度仪、路面横向力系数测试车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道路检测设备及其应用3. 数据采集与分析:讲解道路检测数据的采集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以及如何撰写检测报告。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道路检测数据采集与处理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道路检测设备的实际操作,包括设备调试、数据采集、分析及报告撰写。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道路检测实践操作5. 维修建议:根据检测结果,指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道路维修方案,分析维修方案的优缺点。
相关教材章节:第六章 道路维修与养护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课时,实践操作4课时。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传感器技术及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将学会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自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能运用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开发平台进行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计基础在本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编程及微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前置课程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电路分析及硬件调试经验,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电路的设计和搭建。
三、课程设计内容3.1 传感器及自动检测技术介绍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具有一定的传感器概念并能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构造、原理、种类等相关内容,同时对自动检测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对自动检测技术中的传感器应用进行了解。
3.2 基本电路构建与仿真该章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基本电路的构建及仿真,包括单一电阻、二极管、晶体管、运算放大器等常用的电路,同时了解不同电路之间的联系和构建方法。
3.3 信号处理在学习完基本的电路构建和仿真之后,本章让学生掌握如何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包括滤波、放大、数字化等处理方法。
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信号处理方法的原理以及相应的应用场景。
3.4 传感器应用与实践学习完基本的传感器构造、原理、信号处理后,学生需要对传感器的应用进行实践,主要包括对温度、湿度、光强度等一些常见的参数进行采集、处理、显示等操作。
3.5 课程设计总结在课程结束时,学生需要撰写一篇技术报告来总结本次课程设计的学习成果,报告需要包括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难点、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
学生需要运用Markdown文本格式来撰写技术报告。
四、课程设计考核本次课程设计考核主要包括两个部分:4.1 设计方案及过程报告学生需要提交本次课程设计的设计方案及过程报告,包括选题背景、设计目的、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及分析、成果验证、实验参数及数据记录,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等内容。
4.2 课程设计评分针对本次课程设计,考核分为实验报告及现场答辩两个环节,实验报告占60分,现场答辩占40分。
无损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无损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知识目标:理解无损检测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熟悉各种无损检测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掌握无损检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无损检测分析和判断;具备无损检测实验操作的能力,熟练使用相关仪器设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无损检测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无损检测技术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无损检测的基本概念:介绍无损检测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分析无损检测与常规检测方法的差异。
2.无损检测技术分类:介绍各种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等,分析各种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
3.无损检测基本程序和方法:讲解无损检测的基本程序,包括检测准备、检测实施、结果判定和报告撰写等;介绍常用无损检测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
4.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分析无损检测技术在工程、制造、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展示无损检测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无损检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过程。
3.实验法:学生进行无损检测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仪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无损检测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工作原理及分类。
2. 使学生了解自动检测技术在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掌握自动检测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自动检测设备操作、调试和故障排除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情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创新。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知识,对自动化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检测技术基本概念: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组成部分,及其在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作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检测技术概述2. 自动检测技术分类及原理:介绍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光电式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 自动检测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分析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4. 自动检测设备安装与调试:讲解设备安装、接线、调试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自动检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5. 自动检测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介绍设备维护保养方法,分析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检测设备的维护与故障排除6. 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使用相关软件处理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展示。
检测系统数字化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检测系统数字化测试技术课程设计课程简介数字化测试技术是现代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数字化测试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技能。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来介绍数字化测试技术,并学习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机械制造、电子制造和材料科学等。
除此之外,本课程还将涉及数字化测试技术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例如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等。
课程目标1.掌握数字化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熟悉数字化测试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3.学习数字化测试系统的组成和操作方法;4.掌握数字化测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5.能够独立进行数字化测试实验。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数字化测试技术概述物理量与传感器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数字化测试技术中的基础概念和传感器的原理。
首先,我们将学习物理量的基本概念,例如长度、质量和时间等。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传感器的分类和原理,并介绍常见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等。
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将了解数据采集的原理和方法,并介绍常见的数据采集设备。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例如滤波、调制和解调等。
第二部分:数字化测试系统设计系统组成与操作方法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数字化测试系统的组成和操作方法。
首先,我们将学习数字化测试系统的基本构成,例如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和计算机等。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数字化测试系统的操作方法,例如测量准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
系统实现与数据分析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数字化测试系统的实现和数据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将介绍数字化测试系统的实现方法,例如实验规划、实验流程和数据处理等。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数字化测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例如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等。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与实验设计案例分析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数字化测试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智能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背景和发展趋势,掌握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其次,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实现和优化。
最后,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为我国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1.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趋势;2.智能检测系统的组成、设计和实现;3.常用智能检测技术的方法和应用案例;4.智能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智能检测系统的组成和设计方法;3.常用智能检测技术及其应用案例;4.智能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5.实践环节: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2.讨论法:学生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智能检测技术》教材;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资料,辅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4.实验设备:配置相应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电气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电气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气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电气参数的测量方法;2. 使学生掌握电气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其性能指标;3. 引导学生了解电气检测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如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正确使用电气检测设备进行数据测量,并具备分析测量数据的能力;2.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电气检测过程中常见故障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内共同完成电气检测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检测技术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3. 引导学生认识到电气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的重要作用,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电气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阐述电气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列举常见电气参数的测量方法;2. 能熟练使用电气检测设备,进行数据测量和分析;3. 能在小组内协作完成电气检测任务,解决实际问题;4. 对电气检测技术产生兴趣,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电气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电气参数测量原理;- 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2. 常见电气检测设备与使用方法:- 万用表、示波器、电能表等设备的功能与操作;- 电气检测设备的性能指标及选型。
3. 电气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检测案例分析;- 自动化设备检测技术介绍。
4. 实践操作:- 电气检测设备的实际操作演练;- 小组合作完成电气检测项目。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电气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学习;第二周:常见电气检测设备与使用方法学习;第三周:电气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第四周:实践操作及小组项目实施;第五周:课程总结与评价。
检测技术课程参考书目【范本模板】
检测技术课程参考书目《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作者:梁森等,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7-111-19926-X,¥35元光盘简介这套课件的主题为“自学与提高”。
主要为“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的授课教师使用,但也是学生的辅助学习工具,内容侧重于检测技术的应用,涉及众多工业、科研、生活中各种常用的传感器。
本课件可拓展师生的视野和思路,它给出众多的实物照片和多媒体动画以及录像,使教师授课时更加直观和形象,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看到各种传感器的外形、工作过程和调试过程,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难题,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
作为学生的辅助学习材料,学生在学习各章的同时,可参阅课件对应章节的有关内容进行复习,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完成课后作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本课件与大多数其他课程的课件稍有不同,它不是教材文字的简单再现,不止是单纯地将课本上的章节提纲和文字打在屏幕上,而是按章节有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上千张实物照片、图片以及许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动画,还有机电一体化现场录像、作业辅导等。
它共分十三章,与作者编写的《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教材的章节一一对应,相信教师在使用本课件之后,对本课程的讲解会有较大的帮助,对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制作过程中,也感觉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水平。
尤其是在搜集大量素材的工作中,常常为一些从未目睹过的精彩照片而感动,希望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本光盘自动播放。
将光盘插入光驱后,会自动进入主界面。
读者点击想要阅读的章节标题,即可逐页翻阅。
本光盘自带相关的播放软件,无需安装,可降低对系统的要求。
第一节现代检测系统的基本结构第二节现代检测系统的接口总线第三节基于虚拟仪器的检测系统第四节传感器在现代汽车中的应用第五节传感器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第六节传感器在机器人中的应用第七节传感器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思考题与习题附录附录A 常用传感器的性能及选择附录B 压力单位及换算附录C 工业热电阻分度表附录D 镍铬—镍硅(镍铝)K热电偶分度表习题参考答案参考文献《自动检测技术》,作者:张欣欣,孙艳华,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781082879,¥22,元第1章绪论第2章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第3章信号及其特性分析第4章检测系统及其抗干扰设计第5章应力与应变检测第6章位移、速度、加速度检测第7章压力及扭矩检测第8章流量检测第9章温度检测第10章检测算法第11章检测系统方案实例附录A铂铑10-铂热电偶分度表附录B铂铑30-铂铑6热电偶分度表附录C镍铬—镍硅(镍铬—镍铝)热电偶分度表附录D铜-康铜热电偶分度表附录E镍铬-康铜热电偶分度表《自动检测和仪表中的共性技术》作者:徐科军陈荣保张崇巍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译者:丛书名:其他出版日期:2000-12—1上架日期:2005—10—8ISBN:730204075320元本书阐述自动检测和仪表中的共性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物位检测学院学科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起止周次提交日期关键词:物位测量仪,原理,应用简介:物位测量仪表按所使用的物理原理可分为直读式物位仪表、差压式物位仪表(包括压力式)、浮力式物位仪表、电测式(电阻式,电容式与电感式)物位仪表、超声式物位仪表、核辐射式物位仪表等。
直读式物位仪表。
从测量机构上可直接读出液位,玻璃管(或玻璃板)液位计就是利用连通器原理,用旁通玻璃管(或玻璃板)读数。
根据测量要求,有透光式和反射式等型式。
浮力式物位仪表,利用液面上的浮子或沉浸在液体中浮筒(也称沉筒)受到浮力作用而工作。
这类仪表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测量过程中浮力维持不变,如浮球液位计、浮标液位计,工作时浮标随液面高低变化,通过杠杆或钢丝绳等机构将浮标位移传递出去,再经电位器、数码盘等转换为模拟或数字信号;另一种是在测量过程中浮力发生变化,如浮筒式液位计,液位改变时浮筒在液体内浸没的程度不同,所受的浮力也不同,将浮力的变化量转换成差动变压器铁芯的位移,就可输出相应的电信号,供指示、记录、报警和调节之用,也可远距离传送。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测量液位、固体颗粒和粉粒位,以及液-液、液-固相界面位置的仪表。
一般测量液体液面位置的称为液位计,测量固体、粉料位置的称为料位计,测量液-液、液固相界面位置的称为相界面计。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物位测量仪表,测量锅炉水位的液位计就是一例。
发电厂大容量锅炉水位是十分重要的工艺参数,水位过高、过低都会引起严重安全事故,因此要求准确地测量和控制锅炉水位。
水塔的水位、油罐的油液位、煤仓的煤块堆积高度、化工生产的反应塔溶液液位等,都需要采用物位测量仪表测量。
第一章物位测量仪概述 (3)第二章静压式液位测量仪 (5)2.1 测量原理 (5)2.2测量方法 (6)2.3测量应用 (7)第三章浮力式液位测量仪 (8)3.1测量原理 (8)3.2浮力式类测位仪 (9)3.3浮力式液位测量仪应用 (11)第四章电容式液位测量仪 (11)4.1 测量原理 (12)4.2测量类型 (12)4.3应用 (14)第五章微波法物位测量仪 (14)5.1 测量原理 (14)5.2雷达式物位计 (14)5.3应用 (15)第六章核辐射物位测量仪 (16)6.1测量原理 (16)6.2测量仪基本结构 (16)6.3基本应用 (17)第七章其他物位测量仪 (18)7.1激光式物位测量仪表 (18)7.2机械式物位测量仪表 (19)总结 (20)参考文献 (21)第一章物位测量仪概述1.1物位基本定义物位是指物料相对于某一基准的位置,是液位、料位和相界面的总称。
液位:容器、河道、水库等中液体的表面位置(相对于某一指定位置)料位:容器、堆场、仓库等所储固体颗粒、粉料等的堆积高度。
相界面:同一容器中储存的两种密度不同且互不相溶的液体之间或两种介质之间的分界面位置。
相界面位置分为液-液相界面、液-固相界面1.2物位测量的目的和意义1、为进行经济核算提供可靠依据;确定容器内的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的数量,以保证生产过程物料平衡。
2、了解物位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对维持正常生产、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证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的测量与控制,水位过高,造成蒸汽带水,蒸汽品质降低,轻则加重管道和汽机的积垢,降低压力和效率;重则使汽机发生故障。
水位过低,则对水循环不利,可能使水冷壁管局部过热甚至爆炸。
1.3物位测量的工艺特点及主要问题1、物位测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液体:液位水平,液位计只对安装高度有要求,可以在同一高度上选择任何安装地点;流动性差的粉粒物料:料面不水平,料面的局部高低与进出料口位置有关,也和进出料的流量有关。
2、物位测量的另一个普遍性问题是盲区浮子法测液位:受容器底面、容器顶面限制,有盲区;超声波测量物位:受到距离太小无法分辨的限制,也存在盲区。
3、物位测量中存在的死角问题容器的几何形状和传感器安装位置配合不当会出现死角。
4、分粒体料位还有滯留区流动性差,在堆积状态下有不滑坡的最大倾角,叫做“安息角”。
大小与颗粒形状、表面粗糙程度、潮湿程度、是否带静电、是否吸附气体等因素有关。
料仓的设计也要考虑这一特性,否则会有物料残留。
第二章 静压式液位测量仪2.1测量原理测液柱高产生的静压实现液位测量。
如图4.1,设A p 密封容器中A 点的静压(气相压力),b p B 点的静压,H 液位高度,液体密度。
则: 若为敞口容器,则PA 大气压, PB B 点的表压力。
当ρ为常数,压力或差压只与液位高有关。
测出P 或ΔP 可知液位。
量程合适的压力或差压的仪表皆可用于液位测量。
P 或ΔP 乘以容器的截面积,可得到容器中液体的质量—测总量。
2.2测量方法2.2.1压力式液位计测量原理:测压表所测压力来反映液位,如下图所示:1、用测压表测量如图4.2(a),引压管把压力计与容器底部连通,仪表示值反映液位高低。
测压基准点与最低液位一致。
若不一致,要考虑附加液柱影响,进行修正。
适合黏度较小、洁净液体液位测量。
测量黏稠、易结晶或含有颗粒液体的液位,采用法兰式压力变送器,如图4.2(b) 。
15-=-=∆g H P P P A B ρ25-==g H P P Bρ2、 吹气法适于腐蚀性、高黏度或有悬浮颗粒液位测量,如图5.3 。
①由液位变化范围,调节减压阀2,使压缩空气压力为P1;②调节流元件3 ,使压力为P2,保证最高液位仍有微量气泡从导管下端口逸出;③P1变化不大,当满足P2≤0.528 P1时,气源流量恒定不变⑤液位↑↓→管内压力↑↓→从导管下端逸出的气量↑↓ 。
管内压力与液体静压约相等,表5示值即反映液位高H 。
2.2.2差压式液位计1 、零点迁移问题压力、差压检测要求:取压口(零液位)与压力/差压仪表的入口在同一水平面,否则有附加静压差;① 无迁移 图5.4 (a)差压变送器正、负压室分别与容器下部和上部的取压点相连通,正压室与零液位等高;压力分别为P+ 和P- ,则:H =0,ΔP =0,无需迁移。
②负迁移 图5.4(b)上方气体可凝,或介质有腐蚀性,为防腐,差变正、负室与取压点间装有隔离罐,并充满隔离液。
其密度为 2ρ,正、负压室所受压力为:当=0, =-B <0,有一固定值(输出I <4mA );0P P ,g H ρP P =+=-+g H ρP P ΔP =-=-+0121P g H ρg ρh P ++=+022p g ρh P +=-45122121⋅-=-+=-=∆-+B gH gh gh gH P P P ρρρρg )ρh (h B 212-=p ∆要H =0,输出I =4mA ,需消去-B 的作用——零点迁移。
迁移的量为-B ,故为负迁移。
③ 正迁移实际安装时,常不能保证变送器和零液位在同一水平面H =0,=C ,有一固定值,使输出I >4mA ;要H =0,I =4mA ,需消去C 的作用。
迁移量 C >0,故需正迁移。
方法与负迁移相似。
2.2.3 特殊液位测量① 腐蚀性、易结晶或高黏度介质液位测量。
采用法兰式差变:防引压管腐蚀或堵塞,如图4.6。
ρ— 毛细管中硅油密度,kg /m3。
② 锅炉汽包水位测量关键环节:平衡容器粗管,粗管正压容室与汽包连通,进入平衡容器的蒸汽不断凝结成水,因溢流而保持恒定水位。
细管,负压容室与汽包水连通。
汽包为正常水位时,平衡容器差压。
2.3 静压式液位测量仪应用 1、功能特点 a 、稳定性好,满度、零位长期稳定性可达 0.1%FS/ 年。
在补偿温度 0 ~ 70 ℃范围内,温度飘移低于 0.1%FS ,在整个允许工作温度范围内低于 0.3%FS 。
b 、具有反向保护、限流保护电路,在安装时正负极接反不会损坏变送器,异常时送器会自动限流在 35MA 以内。
c 、固态结构,无可动部件,高可靠性,使用寿命长。
d 、安装方便、结构简单、经济耐用。
2、测量选择a 、分体式一体式可选b 、量程: 0---0.5---200米c 、输出: 4---20mA (2线制)d 供电电:7.5---36VDC 推荐24VDCe 、可靠防腐并带有陶瓷测量单元的探头,用于净水、污水及盐水的物位测量011P g h g H P ++=+ρρ0P P =-55111⋅+=+=-=∆-+C g H g h g H P P Pρρρp ∆650211⋅-=∆g h g h P ρρ性能和优点①其机械结构对过载及腐蚀性介质具有高抵抗性②高精度、长期稳定的陶瓷电容和进口扩散硅测量单元③密封的电子模块及双滤波压力补偿系统可抵抗气候现场变化的影响电子模块可输出4...20mA 信号并同时带有过压保护的模块④选择集成的温度传感器Pt100可同时进行物位及温度的测量 ⑤相应的附件可提供完整的测量方案第三章 浮力式液位测量仪3.1测量原理力或力矩平衡原理。
①恒浮力法:浮子升降反映液位的变化; ②变浮力法:浮力随液位浸没高度变化。
1、恒浮力法 ,如图浮子所受重力、浮力与平衡重物的重力相平衡,使浮子漂浮在液面上。
关系为:W - F = GW — 浮子所受重力,N ; F — 浮子所受浮力,N ;G — 平衡重物的重力,N 。
W 、G —常数;F —也为常数(停留在任何高度),故称恒浮力法。
实质:浮子把液位↓↑→机械位移↓↑ 。
图5.10b ,设浮子扁圆柱形,直径D 、高度b 、重量W ,浸没部分高度 △h ,介质密度,液面高H 。
当浮力F=W 时,浮子停在某一位置,则: 当H ↓↑,浮子位置↓↑ ,△h 不变化(准确测量)。
误差分析:温度或成分↓↑→介质密度↓↑ ;黏性液体黏附,腐蚀液体浸蚀→浮子的重量或直径↓↑。
三种不同形状的浮子:g h D W ρπ∆=42i 扁平形:空心大直径扁圆盘形,不灵敏区较小,测量精度高;可测重度较小的介质液位;抗波浪性好(对高频小变化的波浪)。
但对液面的大波动比较敏感,易随之漂动。
ii 高圆柱形:高度大、直径小,抗波浪性好。
但对液面变动不敏感,精度差,不灵敏区较大。
iii 扁圆柱形:抗波浪性和不灵敏区在上述两者之间,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作,广泛应用。
2、变浮力法 如图所示:在弹簧上悬挂圆筒形金属,浮筒重力W 与弹簧的弹性力平衡;当部分浮筒被浸没,浮力使浮筒上移,与弹性力平衡时,移动停止,满足关系:(c — 弹簧刚度,N /m ;x — 弹簧压缩位移,m ;A — 浮筒的截面积,m ; H — 浮筒被液体浸没的高度,m ;ρ— 被测液体密度,kg /m ;g — 重力加速度,m /s液位升高△H ,则浮筒上移△x ,平衡式: 浮筒位移△x ∝ △H ;在浮筒的连杆上安上差动变压器铁心,输出电信号,反映液位变化。
3.2浮力式类测位仪3.1.1恒浮力式液位计I 、浮球式液位计,如图力矩平衡:浮球1连杆2与转动轴3相连,另一端与容器外侧的杠杆5(加有平衡重物4)相连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