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研究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
实验二十九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Experiment 29 Hydrogen atom spectrum experiment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在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史中起过重要作用。
由于它是最简单、最典型、规律性最明显的一种光谱,因此最早为人们所注意,研究的也最为透彻。
实验方面进行了精细结构的探测,数据越来越精确。
理论方面则相当完满地解释了这些谱线的成因,发展了电子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理论(量子电动力学)。
因此,本实验的操作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无疑有较大的意义。
实验目的Experimental purpose1.测量氢光谱巴尔末线系在可见光区域的几条谱线的波长、验证巴尔末规律的正确性。
2.验算里德堡常数。
3.熟悉棱镜摄谱仪、光谱投影仪、阿贝比长仪的使用方法,并了解棱镜摄谱仪的工作原理。
实验原理Experimental principle1885年巴尔末根据实验数据发现了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的各条谱线波长遵循下述规律4220-=n n λλ (1) 式中λ0为恒量。
当n =3,4,5,6,…时,则对应谱线分别称为H α、H β、H γ、H δ、…谱线。
继巴尔末之后,里德堡又把(1)式改写为⎪⎭⎫ ⎝⎛-=221211n R H λ (2) 式中n =3,4,5,6,…,R H =(10967758.1±0.8)m -1,称为里德堡常数。
通常取R H =1.097×107m -1即可。
氢原子光谱线中遵循上述两式规律的许多谱线组成氢光谱的巴尔末线系。
对于巴尔末线系来说,谱线的间隔和强度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以一种十分规则的方式递减,间隔越来越小。
强度越来越弱。
在巴尔末和里德堡经验公式的基础上,玻尔建立起原子模型理论,该理论能较好地解释气体放电时的发光现象。
玻尔理论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它们可以有许多分立的运动轨道(见图1所示)。
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时具有不同的能量,能量值是不连续的,是量子化的,只能取由量子数决定的各个分立的能量值。
《氢原子与碱金属原子光谱精细结构的讨论》
《氢原子与碱金属原子光谱精细结构的讨论》
本文旨在分析氢原子与碱金属原子光谱精细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氢原子与碱金属原子光谱精细结构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是指氢原子在不同能级、不同态间由电磁波吸收而跳转改变能量状态,这种改变最终形成一组特有的光谱线。
氢原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粒子占有一个被称为可视极性的定向角。
碱金属原子的光谱的精细结构是指其中的原子吸收特定的电磁波来改变其能量状态,从而形成一系列特有的光谱线,也称为精细结构。
氢原子与碱金属原子的光谱精细结构在自然界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氢原子的跃迁过程可以提供有关物质结构、内能改变规律等重要信息,从而帮助科学研究者探索细胞内电子运动规律。
碱金属原子的光谱精细结构可以提供有关原子结构、能量关系和化学特性的有价值信息,从而为科学研究者帮助实现原子结构及有关变化的规律。
综上所述,氢原子与碱金属原子的光谱精细结构对于促进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研究者探索原子及化学特性的有价值信息,因此必须得到科学家广泛关注和研究。
实验三氢原子光谱研究报告
实验三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引言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它的线光谱明显地具有规律,早就为人们所注意。
各种原子光谱的规律性的研究正式首先在氢原子上得到突破的,氢原子又是一种典型的最适合于进行理论与实验比较的原子。
本世纪上半世纪中对氢原子光谱的种种研究在量子论的发展中多次起过重要作用。
1913年玻尔建立了半经典的氢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包括巴耳末线系在内的氢光谱的规律。
事实上氢的每一谱线都不是一条单独的线,换言之,都具有精细结构,不过用普通的光谱仪器难以分析,因而被当作单独一条而已。
这一事实意味氢原子的每一能级都具有精细结构。
1916年索末菲考虑到氢原子中原子电子在椭圆轨道上近日点的速度已经接近光速,他根据相对论力学修正了玻尔的理论,得到了氢原子能级精细结构的精确公式。
但这仍是一个半经典理论的结果。
1925年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即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重新解释了玻尔理论所得到的氢原子能级。
不久海森伯和约丹<1926年)根据相对论性薛定谔方程推得一个比索末菲所得的在理论基础上更加坚实的结果;将这结果与托马斯(1926>推得的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结果合并起来,也得到了精确的氢原子能级精细结构公式。
尽管如此,根据该公式所得巴耳末系第一条的<理论)精细结构与不断发展着的精密测量中所得实验结果相比,仍有约百分之几的微小差异。
1947年蓝姆和李瑟福用射频波谱学方法,进一步肯定了氢原子第二能级中轨道角动量为零的一个能级确实比上述精确公式所预言的高出1057MHz<乘以谱郎克常数即得相应的能量值),这就是有名的蓝姆移动。
直到1949年,利用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将电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考虑在内,这一事实才得到了解释,成为量子电动力学的一项重要实验根据。
实验目的1、学习摄谱、识谱和谱线测量等光谱研究的基本技术。
2、通过测量氢光谱可见谱线的波长,验证巴耳末公式的正确性,从而对玻尔理论的实验基础有具体了解。
氢原子的超精细结构
2
双线光谱的特征是两条谱线具有相同的频率,但 偏振方向相反,这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提供了重 要的信息。
3
通过测量双线光谱的偏振状态和相对强度,可以 进一步了解原子内部自旋轨道耦合的机制和动力 学行为。
04
氢原子超精细结构的实验观测
微波波段观测
微波波段观测是研究氢原子超精 细结构的主要实验方法之一。
03
超精细结构的谱线分裂。
03
氢原子的超精细光谱
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是氢原子在受到外界能 量激发后,从激发态跃迁到较低 能态时释放出的光子所组成的光
谱。
发射光谱的线宽和频率取决于跃 迁的能级差和选择定则,通过测 量这些光谱特征可以了解原子内
部结构和动力学行为。
氢原子发射光谱主要包括巴尔末 线系和帕邢线系等,这些谱线在 可见光和紫外波段有明显的特征。
06
未来展望
超精细结构研究的新方向
探索更复杂原子和分子的超精细结构
随着实验技术和理论模型的不断发展,未来研究将更深入地探索更复杂原子和分子的超精 细结构,以揭示其内在的物理机制和规律。
发展高精度测量技术
为了更精确地测量超精细结构,需要发展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量技术,如激光光谱技术 、磁共振技术等。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核自旋磁矩进行研究的技术,广泛应 用于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氢原子是核磁共振中常 用的核,其超精细结构对核磁共振的分辨率和信号强度具 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氢原子超精细结构的深入研究,可以优化核磁共振 实验条件,提高分辨率和信号强度,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化 学分析、生物分子结构和医学成像等领域。
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是当氢原子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子后,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形成的光谱。
第5节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一、氢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
碱金属原子能量的主要部分:Eo
Rhc(Z )2
n2
与量子数 n、l 有关,同一个n,l 小能级低。
从量子力学得到的相对论能量的增量为:
Er
Rhc 2
n3l(l
(Z 1 )(l
s)4 1)
(
l
1 1
3 ). 4n
2
2
其中 Z s 也为有效电荷数,与 Z 不完全相同。
Rhc(Z )2
n2
Rhc(Z
n2
)2
Rhc 2(Z
n3
Rhc 2(Z
n3
s)4 ( 1 l
s)4 (1 l
1
3 ), 4n
3 ), 4n
1 jl2 jl1
2
Rhc(Z )2
n2
Rhc 2(Z
n3
s)4
(
j
1
1
3) 有关,同一个n,l 小 能级低,同一个l,j 小能级低。
两高峰波长差的理论值:0.364-0.036 =0.328cm-1, 实验值与理论值大约小了0.010cm-1。
这决不是实验的误差
胡登斯
II2-I1间隔 0.17-0.320cm-1
威廉
0.319
德林握特 0.316
理论值 0.328
三、蓝姆移动
1947年蓝姆和李瑟福用射频波谱学的方法测得22S1/2能级比 22P1/2能级高1058Mhz,即E=4.38μeV或T=0.033cm-1 =3,与 狄拉克公式结果相悖,从而导致了量子电动力学的产生。这 是因为电子除受核的静电作用、磁相互作用以及相对论效应 外,还受到因发光而产生的辐射场作用(即与其自身发出的 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在计算能级时要进行辐射修正 ,当计算到微扰的四级效应时,可得到与实验一致的结论。 理论指出,辐射场对S能级影响最大,对d、p等能级影响很 小,可以忽略不计.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
实验二十九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Experiment 29 Hydrogen atom spectrum experiment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在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史中起过重要作用。
由于它是最简单、最典型、规律性最明显的一种光谱,因此最早为人们所注意,研究的也最为透彻。
实验方面进行了精细结构的探测,数据越来越精确。
理论方面则相当完满地解释了这些谱线的成因,发展了电子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理论(量子电动力学)。
因此,本实验的操作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无疑有较大的意义。
实验目的Experimental purpose 1.测量氢光谱巴尔末线系在可见光区域的几条谱线的波长、验证巴尔末规律的正确性。
2.验算里德堡常数。
3.熟悉棱镜摄谱仪、光谱投影仪、阿贝比长仪的使用方法,并了解棱镜摄谱仪的工作原理。
实验原理Experimental principle 1885年巴尔末根据实验数据发现了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的各条谱线波长遵循下述规律(1)4220-=n n λλ式中λ0为恒量。
当n =3,4,5,6,…时,则对应谱线分别称为H α、H β、H γ、H δ、…谱线。
继巴尔末之后,里德堡又把(1)式改写为(2)⎪⎭⎫ ⎝⎛-=221211n R H λ式中n =3,4,5,6,…,R H =(10967758.1±0.8)m -1,称为里德堡常数。
通常取R H =1.097×107m -1即可。
氢原子光谱线中遵循上述两式规律的许多谱线组成氢光谱的巴尔末线系。
对于巴尔末线系来说,谱线的间隔和强度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以一种十分规则的方式递减,间隔越来越小。
强度越来越弱。
在巴尔末和里德堡经验公式的基础上,玻尔建立起原子模型理论,该理论能较好地解释气体放电时的发光现象。
玻尔理论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它们可以有许多分立的运动轨道(见图1所示)。
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时具有不同的能量,能量值是不连续的,是量子化的,只能取由量子数决定的各个分立的能量值。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
击此项弹出如图 7 所示对话框,提示输入峰值高度,输入峰值高度后,点击确定即可。 读取数据,即读取当前图谱的横、纵坐标数据,可选择列表方式或光标读取方式。 光谱平滑,点击此项系统将对当前图谱文件进行平滑处理,以去掉噪声或过小的峰 值,来方便图谱的读取或辨别。 光谱微分,点击此项功能可对当前图谱进行一至四次微分。 光谱运算, 点击此项系统弹出提示对话框, 提示选择当前图谱与任意常数的加、 减、 乘、除四则运算。 3.1.2.4 系统操作 系统操作菜单中主要包括波长检索、波长校正、系统复位和系统设置等项。其中, 波长检索,点击此项系统弹出如图 8 所示波长检索对话框,提示输入目的波长,波 长范围为系统允许波长范围内的任意波长值。 波长线性校正,当对光栅光谱议仪器系统检测发现系统波长值与准确波长不对应 时,可通过此项对系统波长进行校正,在对话框中输入系统值与实际波长值的差值,点 击确定即可。 系统复位,当仪器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有不正常现象出现时,可点击此项对系统进行 重新复位,以消除影响。 系统设置,即系统调试时用到的一些数据,用户不可更改。 3.1.2.5 帮助 帮助菜单中提供了厂商及仪器版本信息。 3.1.3 工具栏的使用 工具栏中主要包括新建、打开、保存、打印、光谱扫描、参数设置、波长检索、读 取数据、峰值检索、刻度扩展、屏幕刷新和停止等项。其中, 新建、打开、保存、打印、和参数设置等项包含于菜单栏的“文件”菜单中;光谱 扫描包含于菜单栏的“测量方式”菜单中;波长检索包含于菜单栏中的“系统操作”菜 单中;读取数据、峰值检索和刻度扩展包含于菜单栏中的“数据处理”菜单中。 屏幕刷新,即刷新当前图谱屏幕显示以清除数据标注的字符。 停止,点击此项,系统将停止当前操作。 3.1.4 退出系统与关机 当系统测试结束后,将出射、入射狭缝调节至 0.1mm 左右,若有负高压系统,则将 负高压调节至零。点击菜单栏中“文件\退出系统” ,按照提示关闭电源退出仪器操作系 统。 4 仪器使用方法: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氢原子光谱是量子力学的经典实验之一,通过对氢原子的光谱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原子结构和量子行为的奥秘。
精细结构是氢原子光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核自旋、电子自旋和磁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及其在量子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一、氢原子光谱简介氢原子光谱是指氢原子在不同能级之间发生跃迁时所辐射的光谱。
这些跃迁可以在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各个波段观察到,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为发展量子力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验依据。
二、精细结构的概念精细结构是指氢原子光谱中各个能级内部的分裂现象。
这种分裂源于磁效应对电子自旋的作用。
精细结构的发现揭示了量子力学中自旋角动量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原子物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三、精细结构的原理1. 核自旋与电子自旋耦合:氢原子的核自旋与电子自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核自旋可能是1/2或其他整数倍,而电子自旋始终为1/2。
核自旋与电子自旋的耦合形成了精细结构。
2. 磁效应:磁效应是精细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
磁场对电子自旋的影响导致了光谱线的分裂。
当氢原子处于外磁场中时,精细结构将更加明显。
四、精细结构的实验观测与证据精细结构的存在通过光谱实验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实验观测包括测量不同跃迁波长、分析光谱线的细微差别等。
利用现代光谱仪器,科学家们对氢原子精细结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五、精细结构的重要性1. 精细结构对光谱的解释:精细结构的存在解释了光谱线的分裂和偏移现象,为光谱学提供了准确的理论基础。
2. 精细结构对原子力学模型的改进:精细结构的发现改变了经典原子力学模型,使其更加符合实验观测结果。
量子力学的发展与精细结构的研究密切相关。
3. 精细结构对核磁共振的应用: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为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六、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对氢原子精细结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但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优选氢原子的超精细结构
2020/9/13
原子光谱研究的数量级
• 在研究原子光谱的初始阶段,我们只把原子核看成有一定 质量的点电荷,得到原子光谱的粗结构;在考虑自旋作用 后,得到了光谱的精细结构;当谈到原子核的自旋、磁矩 和电四极矩时,将得到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2020/9/13
原子核自旋
• 在乌仑贝克和古兹米特提出电子自旋之前,泡利为了解释 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就提出了原子核作为一个整体必 须有自旋的假设。但是,只有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 人们才理解自旋的起源。实验发现,中子和质子都是费米 子,具有的固有角动量(自旋)与电子一样。既然原子核 式中子和质子所组成,它的自旋就应该是中子和质子的轨 道角动量和自旋之和。我们研究的“原子核的自旋”,都 是指原子核基态的自旋。
其中 是核的g因子, 是核磁子,它比玻尔磁子小三 个数量级,因此,超精细结构的相互作用比电子自旋和轨道 之间的精细相互作用要小三个数量级。
2020/9/13
磁偶极超精细相互作用
• 电子产生的磁场 和电子的总角动量J成正比,所以可把磁 偶极相互作用能量(哈密顿量)写成:
• A是次超精细相互作用常数,它决定了超精细结构中能级 分裂的大小。
(2)对于s电子, , •
中的 记为 ,并且:
• 它正比于原子核处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可见,不论是 还是 ,都只有知道了电子运动的波函数之后才能进一 步计算。
2020/9/13
磁偶极超精细相互作用
• 3、氢原子的磁超精细结构 • 对于核电荷为Z e的类氢离子,我们可以算出:
•当
时,
4.4.(2)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近代物理
~ ν 2 = 2 2 S1/ 2 − 32 P3 / 2 = 2 2 P / 2 − 32 D3 / 2 1 ~ ν 4 = 2 2 P3 / 2 − 32 D3 / 2
8
五、 蓝姆移动
1947 年蓝姆和李瑟福用射频波谱学的方法测得 2 S1/2 能级比 2 P1/2 能级 -1 -1 高 1058Mhz,即ΔE=4.38μeV 或ΔT=0.033cm =3.3m ,与狄拉克公式结果相 悖,从而导致了量子电动力学的产生。这是因为电子除受核的静电作用、磁 相互作用以及相对论效应外,还受到因发光而产生的辐射场作用(即与其自 身发出的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而在计算能级时要进行辐射修正,当计算 到微扰的四级效应时,可得到与实验一致的结论。 理论指出,辐射场对 S 能级影响最大,对 D、p 等能级影响很小,可以忽 略不计。
讨论: (1) 能级 En 分裂成 n 个不同的精细结构能级 Enj ,能级与 n和j 有关,
与 l 无关(对 l 的简并没有解除) 。如对于能级 E3 ,总共分裂为 3 条能级:
32 S 1 和 32 P1 一样高; 32 P3 和 32 D3 一样高;再加上 32 D5 。
2 2 2 2 2
(2)氢原子精细结构能级的电偶极跃迁选择定则: 氢原子精细结构能级的电偶极跃迁选择定则: 氢原子精细结构能级的电偶极跃迁选择定则
2 2
2 S1/2 ΔE=4.38μeV 2 2 P1/2
9
2
作业: 作业: P166:4.7, 4.8 : ,
3
二、电子自旋与轨道的相互作用能
Rchα 2 j ∗2 − l∗2 − s∗2 ∆Esl = ⋅ 1 2 n3l(l + )(l + 1) 2 ( j *2 = j ( j + 1))
氢原子光谱
在光谱上表现为谱线的分裂和位移,可通过高分辨率光谱仪 进行观测。
氢原子光谱超精细结构探讨
超精细结构成因
在精细结构的基础上,由于原子核自旋与电子总角动量的耦合,导致能级进一步分裂。
超精细结构特点
在光谱上表现为谱线的更细微分裂和位移,需要更高精度的观测手段进行探测。
总结
氢原子光谱是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其性质和特点包括多个线系、精 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等。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原子内部结构和能级分 布的奥秘,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02
氢原子光谱实验方法
氢原子光谱实验装置
光源
提供足够能量的光源,如钨丝 灯或激光器,以激发氢原子。
分光仪
将光源发出的光分成不同波长 的光谱。
探测器
用于检测分光后各波长光的强 度,如光电倍增管或CCD。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记录并处理实验数据,如计算 机和专用软件。
氢原子光谱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装置
量子力学对氢原子光谱解释
波函数与概率密度
量子力学用波函数描述电子状态,波函数的模平方表示电子在空间 中出现的概率密度。
能级与跃迁
量子力学中的能级概念与玻尔理论相似,但更为精确。电子在不同 能级间跃迁时,同样会发射或吸收光子。
选择定则
量子力学中的选择定则规定了哪些能级间的跃迁是允许的,从而解释 了氢原子光谱的特定结构。
氢原子光谱研究前景展望
• 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发展: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实现更高精度的氢原子光谱测量,从而更深入地 揭示原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奥秘。
• 新理论模型的探索:尽管现有的理论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但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高阶 效应的处理、相对论和量子电动力学的结合等。未来有望通过发展新的理论模型,更准确地描述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光谱实验研究
氢原子光谱实验研究张清琳(045) 指导教师:胡君辉摘要:本文通过实验利用摄谱仪测量氢灯可见光各光谱线的波长值,了解氢原子光谱规律,能较准确测定氢的里德伯常数,同时学会光谱分析的一般方法。
关键字:氢光谱;摄谱仪;里德伯常数;引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的基态原子可以吸收特定波长单色辐射的光量子,其吸收量的大小是与物质原子浓度成比例的关系为基础的。
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它发出的光谱有明显的规律,很早就为人们所注意,光谱的规律首先由氢原子光谱得到突破,从而为原子结构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因而,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在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文:一、氢光谱原理一百余年来,人们研究氢原子的光谱结构,不论在实验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实验上精确测量各谱线的波长、发现和测量各个氢谱系、探测谱线的精确结构,数据越来越精确,理论上则相当完满地解释了这些谱线的成因,从而发展了电子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理论。
1885年巴尔末根据实验结果,经验性的确定了可见光区域氢光谱的谱线分布规律,写作(1)式中为连续的整数3,4,5……。
一般常称这些氢谱线为巴尔末线系。
之后,又陆续发现氢的其他线系。
为了更清楚的表明谱线分布的规律,将(1)式改写为(2)式中称为氢的里德伯常数。
在这些完全从实验得到的经验公式的基础上,玻尔建立了原子模型的理论,并从而解释了气体放电时的发光的过程。
根据玻尔的理论,每条谱线是对应于原子中的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释放能量的结果。
根据这个理论,对巴尔末线系有(3)式中为电子电荷,为普朗克常数,为光速,为电子质量,为氢原子核的质量。
这样,不仅给予巴尔末的经验公式以物理解释,而且把里德伯常数和许多基本物理常数联系了起来。
即(4)其中代表将核的质量视为(即假定核固定不动)时的里得伯常数:(5)比较(2)(3)式,可以认为(2)式是玻尔理论推论所得到的关系。
因此,(2)和实验结果符合到什么程度,就可检验波尔理论正确到什么程度。
最新实验三氢原子光谱的研究
实验三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实验三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引言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它的线光谱明显地具有规律,早就为人们所注意。
各种原子光谱的规律性的研究正式首先在氢原子上得到突破的,氢原子又是一种典型的最适合于进行理论与实验比较的原子。
本世纪上半世纪中对氢原子光谱的种种研究在量子论的发展中多次起过重要作用。
1913年玻尔建立了半经典的氢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包括巴耳末线系在内的氢光谱的规律。
事实上氢的每一谱线都不是一条单独的线,换言之,都具有精细结构,不过用普通的光谱仪器难以分析,因而被当作单独一条而已。
这一事实意味氢原子的每一能级都具有精细结构。
1916年索末菲考虑到氢原子中原子电子在椭圆轨道上近日点的速度已经接近光速,他根据相对论力学修正了玻尔的理论,得到了氢原子能级精细结构的精确公式。
但这仍是一个半经典理论的结果。
1925年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即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重新解释了玻尔理论所得到的氢原子能级。
不久海森伯和约丹(1926年)根据相对论性薛定谔方程推得一个比索末菲所得的在理论基础上更加坚实的结果;将这结果与托马斯(1926)推得的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结果合并起来,也得到了精确的氢原子能级精细结构公式。
尽管如此,根据该公式所得巴耳末系第一条的(理论)精细结构与不断发展着的精密测量中所得实验结果相比,仍有约百分之几的微小差异。
1947年蓝姆和李瑟福用射频波谱学方法,进一步肯定了氢原子第二能级中轨道角动量为零的一个能级确实比上述精确公式所预言的高出1057MHz(乘以谱郎克常数即得相应的能量值),这就是有名的蓝姆移动。
直到1949年,利用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将电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考虑在内,这一事实才得到了解释,成为量子电动力学的一项重要实验根据。
实验目的1、学习摄谱、识谱和谱线测量等光谱研究的基本技术。
2、通过测量氢光谱可见谱线的波长,验证巴耳末公式的正确性,从而对玻尔理论的实验基础有具体了解。
关于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研究
关于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的自旋以及核磁矩,讨论了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产生原因并介绍了相关公式推导。
关键词:光谱;氢原子;超精细结构原子核的结构1、原子核自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以来,原子就被分为两部分来处理:一是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一是绕核运动的电子。
除了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外,原子核的其他性质对原子的影响是相当微小的,核外电子的行为对原子核的性质也几乎毫无关系。
原子和原子核是物质结构泾渭分明的两个层次。
2、原子核的结构发现中子之前,人们知道的“基本”粒子只有两种:电子和质子。
物理学家开始时有把原子核当做质子和电子的组成体的想法,但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因为假如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所组成,那么,我们将无法解释核的自旋,且推导出来的原子核内电子的能量与实验结果不符。
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海森堡很快就提出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所组成的假说。
海森堡把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并把中子和质子看做核子的两个不同状态。
原子核的自旋以及核磁矩1、电子自旋在乌仑贝克和古兹米特提出电子自旋之前,泡利为了解释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就提出了原子核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自旋的假设。
但是,只有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人们才理解自旋的起源。
实验发现,中子和质子都是费米子,具有的固有角动量(自旋)与电子一样。
既然原子核式中子和质子所组成,它的自旋就应该是中子和质子的轨道角动量和自旋之和。
我们研究的“原子核的自旋”,都是指原子核基态的自旋。
2、核磁矩除了核子的自旋磁矩外,我们还要考虑轨道磁矩。
下面给出自核自旋的核磁矩的表示式。
类似于原子磁矩的表示式,核磁矩和核自旋角动量I成正比。
μI = g IμN I在磁场中,核自旋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附加能量为U = -μI •B = -g IμN Bm I因为m I有2I+1个值,所以有2I+1个不同的附加能量,于是就发生赛曼能级分裂,一条核能级在磁场中就分裂为2I+1条,相邻两条分裂能级间的能量差为上述对核自旋磁矩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的讨论是下面研究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基础。
氢原子光谱实验
氢原子光谱实验背景介绍:原子的电子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发射或吸收的有特定频率的电磁频谱。
原子光谱是一些线状光谱,发射谱是一些明亮的细线,吸收谱是一些暗线。
原子的发射谱线与吸收谱线位置精确重合。
不同原子的光谱各不相同,氢原子光谱最为简单,其他原子光谱较为复杂,最复杂的是铁原子光谱。
用色散率和分辨率较大的摄谱仪拍摄的原子光谱还显示光谱线有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所有这些原子光谱的特征,反映了原子内部电子运动的规律性。
阐明原子光谱的基本理论是量子力学。
原子按其内部运动状态的不同,可以处于不同的定态。
每一定态具有一定的能量,它主要包括原子体系内部运动的动能、核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能以及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能。
能量最低的态叫做基态,能量高于基态的叫做激发态,它们构成原子的各能级。
高能量激发态可以跃迁到较低能态而发射光子,反之,较低能态可以吸收光子跃迁到较高激发态,发射或吸收光子的各频率构成发射谱或吸收谱。
量子力学理论可以计算出原子能级跃迁时发射或吸收的光谱线位置和光谱线的强度。
原子光谱提供了原子内部结构的丰富信息。
事实上研究原子结构的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就是在研究分析阐明原子光谱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原子光谱的研究对于分子结构、固体结构也有重要意义。
原子光谱的研究对激发器的诞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原子光谱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促进激光技术的发展;反过来激光技术也为光谱学研究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手段。
原子光谱技术还广泛地用于化学、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和一些应用技术学科之中。
原子或离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发射或吸收的有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谱.原子光谱的覆盖范围很宽,从射频段一直延伸到X射线频段,通常,原子光谱是指红外、可见、紫外区域的谱.原子光谱中某一谱线的产生是与原子中电子在某一对特定能级之间的跃迁相联系的.因此,用原子光谱可以研究原子结构.由于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光谱对于研究分子结构、固体结构等也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由于原子光谱可以了解原子的运动状态,从而可以研究包含原子在内的若干物理过程.原子光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天体物理学、等离子物理学和一些应用技术科学中.实验目的:1、进一步熟悉光栅光谱仪的性能与使用方法;2、测量氢原子的光谱,理解原子结构与原子跃迁过程。
氢气原子的精细结构
氢气原子的精细结构氢气是宇宙中最简单的元素,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简单结构也蕴含着惊人的精细结构。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氢气原子的精细结构。
1. 基本原理在经典物理学中,氢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布尔模型来描述,即一个质子位于中心,电子绕其轨迹运动。
然而,根据量子力学的观点,氢原子的行为更为复杂,其中包括精细结构的形成。
2. 精细结构的成因氢原子的精细结构是由电子的自旋、轨道角动量和磁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具体而言,电子的自旋使其产生一个磁矩,而轨道角动量也会导致另一个磁矩。
这些磁矩与质子的磁场相互作用,导致氢原子能级的细微分裂。
3. 精细结构的观测精细结构的观测主要依靠光谱学。
通过观察氢原子光谱中的细微频移和频谱线的分裂,科学家可以推断出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这些精确的观测结果与量子力学的预测非常吻合,验证了精细结构的存在。
4. 精细结构常数氢原子精细结构的研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如精细结构常数和朗德因子。
精细结构常数用于描述氢原子的能级分裂,对于精确计算原子能级非常重要。
朗德因子则用于描述电子的自旋磁矩与轨道磁矩之比,进一步揭示了氢原子的精细结构特征。
5. 应用和研究进展氢原子精细结构的研究不仅对理论物理学有重要影响,还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作用。
例如,通过精确测量氢原子光谱中的细微频移,科学家可以研究宇宙学中的红移效应,进而了解宇宙的演化历史。
此外,氢原子精细结构的研究也有助于测试量子电动力学等理论模型的准确度。
总结:氢气原子的精细结构是由电子的自旋、轨道角动量和磁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通过光谱学的观测,科学家得以验证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
氢原子精细结构的研究不仅对理论物理学有影响,还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氢气原子的精细结构,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宇宙和量子力学的奥秘。
氢原子光谱强度分析研究
波长精度W土
波长重复性W
杂散光W10—3
CCD(电荷耦合器件)接收单元2048
光谱响应区间300-900nm
积分时间1一88档
重量20kg
仪器的大体原理
实验仪器山WGD-6型光学多通道分析器(包括光栅单色仪,CCD接收单 元,扫描系统,电子放大器,A/D收集单元,计算机)、氢灯、汞灯组成。
「宇称,改变;
AL= ±1:Aj= 0,± 1;Am;= 0,,±1
下面以赖曼系Ly。’Ly0为例来讲明如何利用式(1)计算两谱线的强度比。L回 5别离由跃迁“2PT1S和3P — 1S产生。可以证明,p态中,心±1,0三 分支跃迁到1S的概率均相等,对初态求平均后,可以任选一支(如:m=0)来计•算 概率。
帕邢系(近红外区):、R(*-*.n = 4.56.
布喇开系(红外区):l = R(_L—!r).n = 5.6.7...
24-n;
普丰德系(红外区):2 = R(y.n = 6.7&・
X、n
为了完整起见,咱们还应该介绍一下有关氢光谱的讨论中常常常利用到的某 些术语。涉及21, 2, 3, 4这儿个低态的跃迁别离为赖曼(Lyman)系、巴耳 末(Balmer)系、帕邢(Paschen)系和布喇开(Braoket)系的成员(见图),知 道这一点是有效处的。每一种这种谱系中波长最长的谱线用cz来表示;次一条谱 线称为卩,其余依此类推。因此,由n=4到n=2的跃迁产生巴耳末卩发射线。巴 耳末谱的成员有时又记作Ha, H卩等等,赖曼谱线则记作La, Lp,…或Ly-a, Ly p...o
引言2第一草光谱和光谱分析的槪念3光谱的槪念3氢原于光谱4谱线强度与跃迁槪率6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步骤8实验仪器介绍8规格与主要技术指标8仪器的大体原理9谱线定标10第三章实验结果和分析11实验教据及处晝11实验结果13误差分析16结束语17致谢18参考文献19
第5节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巴尔末系第一条谱线:由于5 成分之间相差很小,因此,只 能分解成两条。 两高峰波长差的理论值:0.364-0.036 =0.328cm-1, 实验值与理论值大约小了0.010cm-1。 这决不是实验的误差
巴尔末系第一条谱线的精细结构
II2-I1间隔 胡登斯 威廉 理论值 0.17-0.320cm-1 0.319 0.328
德林握特 0.316
三、蓝姆移动
1947年蓝姆和李瑟福用射频波谱学的方法测得22S1/2能级比 22P1/2能级高1058Mhz,即E=4.38μeV或T=0.033cm-1 =3,与 狄拉克公式结果相悖,从而导致了量子电动力学的产生。这 是因为电子除受核的静电作用、磁相互作用以及相对论效应 外,还受到因发光而产生的辐射场作用(即与其自身发出的 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在计算能级时要进行辐射修正 ,当计算到微扰的四级效应时,可得到与实验一致的结论。 理论指出,辐射场对S能级影响最大,对d、p等能级影响很 小,可以忽略不计.
2 22 P 3 S1/ 2 1/ 2
2 22 P 3 D3 / 2 1/ 2
3 22 P3 / 2 32 S1/ 2 4 22 P3 / 2 32 D3 / 2
强 度
5 22 P3 / 2 32 D5 /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 3 I 2 I1 II 3 II 2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4.5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一、氢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
2 Rhc ( Z ) 碱金属原子能量的主要部分:Eo n2
与量子数 n、l 有关,同一个n,l 小能级低。 从量子力学得到的相对论能量的增量为:
Rhc 2 ( Z s)4 1 3 Er ( ). 1 1 4n 3 n l(l )(l 1) l 2 2 其中 Z s 也为有效电荷数,与 Z 不完全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的自旋以及核磁矩,讨论了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产生原因并介绍了相关公式推导。
关键词:光谱;氢原子;超精细结构
原子核的结构
1、原子核
自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以来,原子就被分为两部分来处理:一是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一是绕核运动的电子。
除了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外,原子核的其他性质对原子的影响是相当微小的,核外电子的行为对原子核的性质也几乎毫无关系。
原子和原子核是物质结构泾渭分明的两个层次。
2、原子核的结构
发现中子之前,人们知道的“基本”粒子只有两种:电子和质子。
物理学家开始时有把原子核当做质子和电子的组成体的想法,但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因为假如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所组成,那么,我们将无法解释核的自旋,且推导出来的原子核内电子的能量与实验结果不符。
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海森堡很快就提出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所组成的假说。
海森堡把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并把中子和质子看做核子的两个不同状态。
原子核的自旋以及核磁矩
1、电子自旋
在乌仑贝克和古兹米特提出电子自旋之前,泡利为了解释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就提出了原子核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自旋的假设。
但是,只有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人们才理解自旋的起源。
实验发现,中子和质子都是费米子,具有的固有角动量(自旋)与电子一样。
既然原子核式中子和质子所组成,它的自旋就应该是中子和质子的轨道角动量和自旋之和。
我们研究的“原子核的自旋”,都是指原子核基态的自旋。
2、核磁矩
除了核子的自旋磁矩外,我们还要考虑轨道磁矩。
下面给出自核自旋的核磁矩的表示式。
类似于原子磁矩的表示式,核磁矩和核自旋角动量I成正比。
μI = g IμN I
在磁场中,核自旋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附加能量为
U = -μI •B = -g IμN Bm I
因为m I有2I+1个值,所以有2I+1个不同的附加能量,于是就发生赛曼能级分裂,一条核能级在磁场中就分裂为2I+1条,相邻两条分裂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上述对核自旋磁矩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的讨论是下面研究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的基础。
氢原子的超精细结构光谱
最初讨论原子中的电子运动时,只考虑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后来随着实验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了H的谱线并不是一条,由此引入电子自旋的概念,从而产生了了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在精细结构中,由于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和电子相比其质量很大,所以通常将原子核看成是一个静止的带正电的点电荷。
然而事实上,原子核质量虽然很大但并非无限大,其几何上也不是无限小,核电荷也有一个空间分布(电四极矩),同时,它还具有自旋角动量I 和磁矩μ。
原子核的这些性质都会对电子的运动产生影响,从而使得原子的能级发生进一步的分裂,由于这种分裂比精细结构分裂小得多,所以称其为超精细结构,造成超精细结构的起因称之为超精细相互作用。
磁偶极超精细相互作用
1、一般表达式
若已知原子核的磁矩为l μ,电子运动在原子核处产生的磁场强度是el B ,那么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哈密顿量)是:
式中磁核距和核的自旋角动量I 成正比:
其中g I 是核的g 因子,n μ是核磁子,它比玻尔磁子小三个数量级,因此,超精细结构的相互作用比电子自旋和轨道之间的精细相互作用要小三个数量级。
电子产生的磁场 el B 和电子的总角动量J 成正比,所以可把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哈密顿量)写成:
J AI H m ⋅=
这就是磁超精细相互作用的一般表达式,其中A 是次超精细相互作用常数,它决定了超精细结构中能级分裂的大小,有实验测定,也可理论估算。
F 是原子体系的总角动量量子数,这一能量引起的能级分裂比精细结构的分裂还要小上三个数量级,例如氢原子基态的超精细结构间相差1420MHz ,对应于著名的21cm 波长线,是氢原子钟的标准时间谱线。
2、 单电子原子的磁超精细相互作用
以氢原子和类氢原子为例,当角动量0≠l 时,原子核处感受到的电子的磁场是: 0],)(3[1)()('333≠⋅---⨯-=r r
r r r cr r ev B s s el μμ 式中第一项是电子轨道运动在核处产生的磁场,ν是电子轨道运动速度,r 是以原子核为远点的电子的坐标;第二项是电子的自旋磁矩s μ在核出产生的磁场。
最终将el B '改写为: j I j j J
N r B B el ⋅+⋅-=)1(2'3μ
此时,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哈密顿量)是:
j I j j j N r I H I B m ⋅+⋅⋅=)
1(1)2(3μμ 计算磁超精细相互作用引起的能级位移
F 是原子体系总角动量F 的量子数
的表达式
对于s 电子,0=l ,J AI H m ⋅=中的A 记为s a ,并且:
0,)0(38)2(2
==l I a I B s ψπμμ 它正比于原子核处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可见,不论是0=l 还是0≠l ,都只有知道了电子运动的波函数之后才能进一步计算。
3、氢原子的磁超精细结构
对于核电荷为Ze 的类氢离子,我们可以算出:
0,38)2(3
313==l n a Z I a I B s μμ 当0≠l 时,
0,)1()2
1(1))(2(31≠++=l j j l n a Z I a I B j μμ 当l=0时,j=1/2,似乎s a 只是j a 的特例。
但是,这是类氢原子特有的巧合,在一般情况下j a 的表达式不能用于l=0的情况。
现考虑氢原子基态,基态分裂成两个超精细能级F=1和F=0,每个能级的位移为E ∆(F=1)及E ∆(F=0),两分裂能级之间的裂距可算出:
s a h F E F E ===∆-=∆∆υ)]0()1([
我们可以把s a 的数值算出来,但是,更为方便的算法是:
324))()((232n
Z c m m m g a e p e P s α= 这就是计算超精细分裂的费米理论表达式;于是,在两超精细能级见得跃迁频率为
1.42GHz ,换成波长就是λ=21cm 。
不过,如果我们用各常数的较精确数据代入仔细一算,可得它与实验值并不在误差范围内相符。
事实上,氢原子基态的超精细结构,是最早显示出电子反常磁矩的实验之一。
只有考虑到原子核的运动、原子核的有限大小等修正因素后,才能获得较精确的理论计算值。
必须指出,氢原子基态的超精细结构,是原子物理学中最精确的测量数据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福家.原子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2]许国顺.氢原子光谱及其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