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X线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腰椎失稳影像诊断标准
腰椎失稳的影像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动力性X线检查:
o腰椎椎体间的相对水平位移:在过屈和过伸侧位X线片上,相邻腰椎椎体间的相对水平移动大于3mm,通常认为可能存在腰椎不稳现
象。
o旋转活动度:腰椎节段在屈伸过程中旋转角度增加,L5/S1椎间旋转>20°,其他节段>15°。
2.静态X线检查:
o椎间隙狭窄程度:椎间隙宽度减少>10%。
o椎间隙角度变化:椎间隙的角度变化>10°。
3.临床症状和体征:
o反复发作的下腰痛,活动或轻度用力即可诱发疼痛。
o休息或佩戴腰围、支具后症状可得到缓解。
4.其他影像学证据:
o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椎体、椎间盘及韧带结构的形态变化,确认椎节不稳迹象。
o MRI检查不仅能看到X线和平片未能显现的软组织病变,还能评估神经根受压情况,以及椎体和椎间盘的退变程度。
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当X线动态观察到椎体间活动度异常并且患者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时,可以诊断为腰椎不稳。
确切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体检和影像学特征,必要时还需要包括MRI、CT等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共同分析。
腰椎不稳
腰椎不稳的病因腰椎小关节面方向近于矢状面排列,尤其腰5与骶1关节为更甚。
该解剖特征使腰椎伸屈活动范围较大,而局部的侧弯和旋转活动范围则明显受限。
腰部活动范围:在屈曲时从腰1~腰4的活动量为5~10%;腰4~腰5为15%~20%。
而腰5~骶1却达60~75%。
因此该节段负有巨大的生物力学需求。
腰椎区前纵韧带较发达,纤椎环又占椎间盘面积的50%~70%,由于前纵韧带与纤维环的附丽关系,所以对临床稳定起主要作用。
后纵韧带不如前纵韧带强韧,小关节在腰椎稳定中也起关键作用。
发育良好的小关节囊在腰椎的轴向旋转和侧屈活动中起重要稳定作用,Sullivan & Farfan (1951)在实验中显示,腰椎旋转≥30 ° 时可导致神经根损伤,所以临床上腰椎发生移位时要怀疑小关节是否已发生骨折或骨折脱位之可能。
由于腰部负荷和活动量大,尤指下腰部。
其椎间盘源性的疾病发生率就高,椎间盘的退变,必波及小关节的稳定,致小关节退行性变的开始时间也较其他关节为早。
表现腰5骶1椎体间易发生狭窄、松动及失稳等征象。
小关节的退行性关节炎在X线片上显示小关节间隙狭窄、增生。
这意味着椎间盘与韧带退变发生的时间比此改变更早。
髓核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降低。
当胎儿初生时,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率分别为70%与80%;发育至成年后则为70%与80%;至35岁左右,纤维环降至65%,髓核变为75%。
失水后纤维环及髓核的体积相应萎缩,椎间盘高度丧失,继而引起椎节间的松动和失稳。
正常状态下,椎管内的马尾神经与神经根处于自然松弛状态,一旦椎间隙变窄,椎体间的后纵韧带与椎板前方的黄韧带必然因松弛凸向椎管。
导致神经根与马尾神经受刺激或压迫。
椎节间的松动与失稳也出现类似的病理刺激,再加上椎间关节及小关节的退变、增生、骨赘形成,与后突的髓核,增厚的黄韧带等共同形成对椎管的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腰椎临床不稳的特点是:与颈、胸段相比,其神经并发症的发病率更低一些。
简述腰椎斜位x线影像解刨结构特点
简述腰椎斜位x线影像解刨结构特点
腰椎斜位x线影像是一种常用的解剖影像技术,能够提供有关腰椎结构和结构的详细信息。
以下是腰椎斜位x线影像解刨结构特点:
1. 腰椎前方:x线影像显示腰椎前方的结构,包括颈椎和胸骨。
腰椎前方的
软组织包括胸骨柄、胸骨后肌肉、胸骨侧肌肉和胸膜。
2. 腰椎侧方:x线影像显示腰椎侧方的结构,包括骨盆和腰椎的侧方。
腰椎
侧方的软组织包括骨盆的侧壁肌肉、韧带和关节囊。
3. 腰椎后方:x线影像显示腰椎后方的结构,包括尾骨和腰椎后方的软组织。
腰椎后方的软组织包括尾骨肌肉、韧带、神经和血管。
4. 腰椎横突:x线影像显示腰椎横突的结构,它是腰椎最显著的结构之一。
腰椎横突位于腰椎前方,连接腰椎和骨盆。
5. 腰椎关节:x线影像显示腰椎关节,包括腰椎前关节和腰椎后关节。
腰椎
前关节是腰椎的第一个关节,它连接腰椎和颈椎。
腰椎后关节是腰椎的第二个关节,它连接腰椎和尾骨。
6. 腰椎神经孔:x线影像显示腰椎神经孔,它是腰椎和脊髓之间的通道。
腰
椎神经孔位于腰椎前方,通过它神经可以从腰椎穿出进入脊髓。
腰椎斜位x线影像能够提供有关腰椎结构和结构的详细信息,有助于医生对腰椎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腰椎不稳的基本概念和影像学原理
腰椎不稳的基本概念和影像学原理学习目的:1.描述结构性腰椎不稳(LSI)的定义,直接和间接放射学特征2.审查各种放射成像技术及其优缺点,以评估LSI腰椎不稳是腰痛、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可能与严重残疾相关联(Leone A,2007)。
腰椎不稳定(LSI)是确定脊柱融合和减压手术指征的重要因素(Mulholland RC,2008)。
虽然已经发表了很多关于LSI的相关文章,但仍然缺乏对不稳定性的定义。
Frymoyer J等人将LSI定义为:对施加负荷的异常响应,其特征在于运动节段中的异常运动超出正常约束,这损害了小关节,椎间盘,韧带和肌肉等约束结构。
脊柱不稳定性诊断的主要内容是功能性脊柱单位(椎骨,韧带和肌肉复合体)稳定性的丧失,这可能导致弹性降低、活动度增加、和运动异常(Manfre L,2007)。
在分析LSI之前,定义不稳定的主要概念很重要(Ross J,2016):前滑脱--椎体相对于下方的前移位;anterolisthesis- anterior displacement of vertebral body relative to one below;后滑脱 - 椎体相对于下方的后移位;retrolisthesis- posterior displacement of vertebral body relative to one below;脊椎前移 - 椎体完全向前移位,下移位至下一级;spondyloptosis- vertebral body displaced completely anteriorly, with inferior displacement to level of one below;退行性腰椎滑脱- 在完整神经弓存在的情况下椎体在另一个椎体上的前滑动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anterior slippage of vertebral body on another in presence of intact neural arch 基于维持该过程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不同的不稳定模式:退行性,创伤性,术后性和肿瘤性(Muto M,2016)。
腰椎不稳定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腰椎不稳定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通常由于退行性改变、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
影像学诊断在腰椎不稳定的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详细介绍腰椎不稳定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1. X线检查:腰椎不稳定的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在正侧位X线片上,医生可以评估椎间隙的宽度和对称性,骨质增生和骨赘的情况,以及腰椎的姿势和弯曲情况。
通过X线片的比对,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腰椎的稳定性情况。
2. CT扫描:螺旋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精细的骨结构影像,对于评估腰椎骨折、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病变有很高的分辨率。
通过CT 扫描,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腰椎骨折的程度、椎间盘的状态以及椎管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腰椎的稳定性。
3. MRI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结构,对于评估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结构的病变非常有利。
在腰椎不稳定的诊断中,MRI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等情况,从而全面评价腰椎的稳定性。
4. 功能性影像学检查:除了静态的X线、CT和MRI检查外,功能性影像学检查也对腰椎不稳定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屈伸位X线片可以评估腰椎在不同姿势下的稳定性,动态核磁共振成像则可以观察椎间盘在活动状态下的情况,这些检查能够更真实地还原患者平时的生理状态,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腰椎的不稳定性。
综上所述,腰椎不稳定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主要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检查以及功能性影像学检查。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影像学方法,医生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腰椎的稳定性,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谨慎判断,以确保对腰椎不稳定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X线平片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大提高诊断效率 , 具有较高 的实用价值。笔者就甘 肃省 白龙 江林 业 管 理 局 中心 医 院 4年 来 经 x线 平
片 、T诊 断为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的 5 C 6例 患 者 的 x线
平片进行 回顾性分析 , 以提高腰椎间盘 突出 x线平 片 的诊 断 正确 率 。
3 x线平 片表 现
l6 5
生 , 可 引起椎 间孔 形状 改 变 。 均
甘
肃
科
技
第2 8卷
5 1 3 脱 垂 游 离型 . .
4 解 剖 生理 概要
1 脊柱腰段生理 性前 突, ) 而骶段则后突。当直 立活 动时 , 各种 负荷 应力 均集 中在 腰骶 段 , 尤其是 两 个相反弯曲的交界处 , 故该处容易发生急 、 慢性损伤 及退行 性 变化 。 2 脊柱依靠椎间盘、 ) 关节 突关节 、 前后纵韧带、 黄韧带、 棘上、 间韧带 、 突间韧带等将各脊椎连 棘 横 接而成。骶棘肌 、 腰背肌 和腹肌等协助增强其稳定 性。以上任何一种结构 的病损, 均会使脊柱 的稳定 及平 衡受 到破 坏而 产生 症状 。 3 椎 间盘是 由上 下 软 骨 板 , ) 中心 的髓 核 及 四周
破裂 突 出的椎 间盘组 织 或碎块 脱 人椎 管 内或完
全游 离 。此 型不单 可 引起 神经 根 症 状 , 还易 压 迫 马 尾神 经 , 手术 治疗 往往 无效 。 非
5 14 S h ol 节及 经骨 突 出型 . . c m r结
前者是指髓核经上 、 下软骨板 的发育性或后 天 性裂隙突人椎体松质骨 内; 后者 是髓 核沿椎体软骨 终板和椎体之间的血管通道 向前纵韧带方 向突 出,
椎 间 盘突 出 。由于 纤 维环 前 方 较 后 方 坚 强 , 纵 韧 前
腰椎X线解剖解读
脊神经
脊神经节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 硬脊膜 硬膜外隙
椎管壁
前壁:椎体、椎间盘、后纵韧盘带州新兴后医院壁:椎板、黄韧带、关节突关节25 侧壁:椎弓根、椎间孔(管)、脊神经
椎体 硬脊膜囊外脂肪间隙
椎弓根
神经根
侧隐窝与 脊神经根
硬脊膜囊 盘州新兴医院
黄韧带
椎间孔
26
横突
腰大肌
椎基静脉管 神经根
棘突
盘州新兴医院
23
3.透明软骨板
软骨终板在椎体上、下各一,其平均厚度为
1mm,在中央区更薄呈半透明状。软骨终板有
许多微孔,是髓核的水分和代谢的通道,在婴
幼儿软骨终板的上下面有微细血管穿过,在出
生后8个月血管开始关闭到20—30岁完全闭塞,
故一般认为成人椎间盘是属于无血管组织。软
骨终板内无神经组织,故其损伤后即既不产生
盘州新兴医院
55
全脊柱正侧位
盘州新兴医院
56
全脊柱左右Bending像
盘州新兴医院
57
椎体后凸角30度
脊柱骨折
椎体压缩程度: 椎体前缘(或中
部)/椎体高度。
椎体后凸角: 伤椎上下终板 交角
椎体压缩比 =A/B
A
B
各个椎体自身存在一定
的生理角度。
T10、T11:5°
T12、L1:盘州0新°兴医院
棘间韧带
Interspinous ligament
棘上韧带
Supraspinous ligament
椎间盘
Intervertebral disc
前纵韧带
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椎骨间盘州新的兴医院连结
X线结合CT对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
维普资讯
齐 齐 哈 尔 医学 院 学 报 2 0 年 第 2 07 8卷 第 1 期 3
X线 结 合 C 对 腰椎 不稳 的影 像 学 诊 断 T
王亚伟 陈 岩 黄 海涛 腰椎 不 稳 在 临 床上 以退 行性 改 变 为 主 , 分 常 十
2 结 果
腰腿 疼 的临 床 病 因 复 杂 多样 , 以是先 天发 育 可 异 常 、 天性退 行性 变 以及外 伤 等 。在 中老 年 中 , 后 退
6 0例腰 椎不 稳 ( 脱 ) 7例 向前 滑脱 , 滑 5 3例 向后
作 者 单 位 : 龙 江 省 大 庆 油 田 总 医 院介 入 放 射 科 ( 亚 伟 )心 脏 无 创 黑 王 检 查 中心 ( 岩 ) 普 外科 ( 海 涛 ) 陈 ; 黄 邮 编 13 0 601 收 稿 日期 2 0 一O 一 O 07 5 3
影像 学及 临床表 现分 析报道 如下 。
1 资料和 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本 组共 6 . 0例 病 人 , 2 男 2例 , 3 女 8
变: 椎体 边缘 骨质 增 生 1 2例 , 节 肥 大 增 生 1 关 6例 , 椎 间 隙变窄 8例 。4 动 态 摄 片 : 5例 测 得椎 体 间 相 ) 4
老年患者下腰椎不稳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治疗
老年患者下腰椎不稳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下腰椎不稳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对38例患者,其中腰椎不稳合并腰椎管狭窄18例,退行性滑脱16例,退行性侧弯4例均常规行X线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以及腰椎动力性侧位片检查,观察脊柱不稳部位及节段;同时行CT或MRI检查,了解椎管及神经根管情况;依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佩戴外固定支具并进行随访。
结果全部病例随访中X线片显示,除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造成螺钉松动外,其余固定牢固,螺钉、棒无折断,复位无丢失,无感染及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植骨融合良好,优良率为97.00%。
结论伸屈位动态X线片示椎体向前或向后滑移>3mm和(或)椎体在伸屈过程中的旋转活动度增大,L5/S1节段>20°,其上位节段>15°为老年患者下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征,神经减压和椎管成形辅以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患者下腰椎不稳疗效优良。
【关键词】老年人下腰椎不稳外科手术放射摄影术目前对老年患者下腰椎不稳的诊断标准尚有争议,国内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诊断标准应主要依靠临床及与临床相对应的影像学的改变[1]。
它常伴有腰椎管退行性狭窄,其手术治疗不能以一般的神经减压或椎管成形术来解决,常要辅予内固定和植骨融合的方法以稳定病变节段。
笔者自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对38例此类患者除做一般的神经减压和椎管成形术外,辅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加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男17例,女21例,病史10个月~15年不等,平均9个月,年龄65~76岁,平均68.3岁。
其中腰椎不稳合并腰椎管狭窄18例,退行性滑脱14例,退行性侧弯4例。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间歇性跛行、坐骨神经痛或下腰背痛,以负重状态下表现尤为明显。
1.2 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入院后均常规行X线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以及腰椎动力性侧位片,记录脊柱不稳部位、节段;同时行CT或MR检查,以详细了解椎管及神经根管情况。
腰椎失稳影像学评估
腰椎失稳影像学评估
临床上动力位片侧位X线片上相邻椎体间滑移大于3mm、成角超过10°即为不稳(图1)。
图1
文献中腰椎失稳参考的标准使用比较多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上述标准,
另外一种是今天主要介绍的White-Panjabi评分标准。
(摘自White AA III, Panjabi MM. Clinical Biomechanics of the Spine. 2nd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90.)
此评分表中,影像学指标分为过屈/过伸位X线侧位片和休息位X 线侧位片。
对应中文表如下表23-3:
具体测量方法如下图a-图b
注释:“-“提示前凸,“ ”提示后凸
腰椎失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测量方法多样,
临床诊疗过程中,你是通过什么标准来判断腰椎失稳的?。
X线高清图谱精致腰椎解剖及解读
X线⾼清图谱精致腰椎解剖及解读以上图像由安健科技提供⿍湖影像标注点击图⽚查看⼤图图⽚版权所有,禁⽌⾮授权转载以下解剖图⽚来源:熊猫放射,原⽂来源:《Pocket Atlas of Radiographic Anatomy》腰椎X线阅⽚法1.正位⽚腰椎正位⽚,可显⽰腰椎有⽆侧凸,两侧横突⼤⼩有⽆异常(如第五腰椎横突肥⼤),有⽆移⾏椎(见后)、隐裂、棘突偏歪,椎间隙两侧是否等宽,椎⼸根、关节突关节形状,椎⼸根间距(椎管横径)⼤⼩等。
(1)腰椎棘突间联线⼀般均为⼀垂直线,如垂直线发⽣折曲或成⾓,提⽰椎体有移位现象。
棘突偏歪曾被认为是椎间盘突出的体征。
有⼈对此进⾏调查,发现⼀般腰椎X⽚和椎间盘突出腰椎X⽚相⽐,抛去侧突不计,两者⽆明显差异(分别为30.0%和31.3%),特别是常见的第五腰椎棘突扭曲,是发育的结果。
(2)椎⼸根形态和距离应留意,当⼀个椎体的椎⼸根被压扁及椎⼸根间距增宽时,常是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的表现。
关节突增⼤椎⼸根间距⼩,应注意是否有退变性椎管狭窄。
(3)腰椎管横径的测量:通常测量两侧椎⼸根断⾯内缘间最短距离作为椎管横径,此径平均值在正常⼈X线⽚⾃腰l⾄L5分别为24. 6mm,25.3mm,26.3mm,27.5mm,30.9mm,⼩于20mm 者被认为是狭窄椎管,但其价值不如⽮状径可靠。
(4)髂⾻嵴间连线在X线正位像上观察连接两侧髂⾻嵴的横线与第4、5腰椎的关系。
据认为髂嵴连线经L4椎体下部或其椎间盘为最稳固位置。
横线与腰椎的关系结合其他参数可⽤以予测腰椎承受最⼤⽣物⼒学应⼒部位和退⾏性病变最可能发⽣的部位。
L4L5之间容易发⽣退⾏性变的因素包括髂嵴间线位置过⾼,经过L4椎体上部;L5横突过⼤有移⾏脊椎现象。
L5骶l可能发⽣退⾏性变的因素有髂嵴横线经L5椎体和L5横突过短现象。
(5)还可观察两侧腰⼤肌阴影是否清晰。
腰⼤肌阴影模糊、膨胀,常是腰⼤肌脓肿(结核)的表现。
2.侧位⽚可观察腰椎曲度,腰骶⾓⼤⼩,椎体有⽆压缩、楔形变,还可观察测定椎体指数,椎间隙⼤⼩,椎间孔⼤⼩等。
腰椎不稳的X线诊断与测量
腰椎不稳的X线诊断与测量李勇【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在椎体不稳的诊断与测量方法.方法对58例椎体失稳的棘突偏离度、矢状位移、角度位移进行测量.结果腰椎正位测量棘突偏移度大于3mm者33例.椎体矢状位移大于3mm,侧位23例,过伸位46例,过屈位48例.角度位移大于15°,侧位21例,过伸位38例,过屈位27例.结论腰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棘突偏移度、矢状位移和角度位移的测量与临床症状相结合对诊断椎体不稳有一定作用.【期刊名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6(028)002【总页数】3页(P47-48,76)【关键词】椎体不稳;X线测量;过伸过屈位【作者】李勇【作者单位】菏泽市立医院,山东菏泽274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腰椎不稳是指腰椎节段性椎体稳定性降低,腰椎椎体、小关节、椎间盘以及周围组织损伤、退变,使腰椎节段运动的位移、成角、旋转大于正常平衡状态,从而引起的腰椎曲度异常、活动障碍、下腰痛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近年来广泛受到关注。
为此,我们对58例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X线测量与诊断,明确腰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对诊断腰椎不稳有重要价值。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腰椎不稳患者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53岁。
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下腰痛,多为腰正中深部疼痛,其中伴双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7例,单侧放射性疼痛者23例,间歇性跛行者21例。
1.2 方法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的直接数字平板X线成像系统(DR)摄取腰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
摄影条件:腰椎正位65~70 KV,25~35MAS;侧位85~90KV,50~60MAS;焦片距100 cm。
腰椎正侧位采用常规位置。
过屈位:患者左侧卧位,双腿屈曲,双手抱膝,腰椎尽量前屈后弓。
过伸位:患者双腿伸直,双臂上举,身体后仰,腰椎前挺呈前弓形。
所有图像经影像后处理系统处理、测量、分析和记录。
腰椎椎板间隙的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2 0 1 4, , 1 6 ( 1 ) : 5 9 —6 0
[ 1 2 ]郭筠芳 , 赵
章. 金 莲花软胶 囊治疗 急性 咽炎 1 2 2例 临 床
( 2 0 1 5 —0 6 —2 5 收稿) ( 王一伊 编辑) 等. 金 莲 花 水 提 液 对 免 疫 抑 制 小
鼠应 激 反 应 和免 疫 器 官 的影 响[ J ] . 河北联合大 学学报 ( 医
观察[ J 1 . 湖 北 中医 杂 志 , 2 0 1 2 ,3 4 ( 4 ) : 4 9
腰椎椎板 间隙 的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贾 怡 童 侯 国柱 司道 文 张廷 才 刘 学钧
.
( 华 北 理 工 大 学 基 础 医学 院
Di s , 2 0 0 4,3 8 ( 3 ) : 3 1 1 —3 2 0
中 国伤 残 医学 , 2 0 1 3 , 2 1 ( 9 ) : 4 5 6 —4 5 7
[ 8 ] 贾 蕊莉 , 张静涛 , 樊 晓君 , 等. 甲硝 唑 、 制 霉 菌 素 联 合 阴道 臭
E 3 1 wl l i t e T C, Ma r r KA, B o w d e n R A. C l i n i c a l , c e l l u l a r , a n d
( 7 ) : 9 0 0 —9 0 1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点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点摘要:目的:探讨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2011年期间所检查、诊疗过的58例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
结果:58例腰椎不稳患者的站立位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都符合椎体间水平位移大于3 mm、椎体间矢状成角大于11°的公认腰椎不稳定标准。
结论:ct主要观察其小关节病变,表现为骨刺形成、关节间隙狭窄不平、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间隙积气、关节囊钙化、小关节半脱位等。
mri主要主要观察其椎间盘的退变情况,表现为t2wi信号减低、髓核脱出、内见气体信号及形态变扁、膨出等。
关键词:腰椎不稳;影像学;特点腰椎间盘和小关节在腰椎的稳定性上起重要的作用,任何一方面的负荷增加,应力集中导致退变,都将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本文分析总结58例有明显腰椎不稳定患者的腰椎功能位x线片、ct、mri资料,进一步了解腰椎不稳定的影像学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8例,其中男26 例,女32 例;年龄28~70 岁。
各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23例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12例伴右下肢放射性疼痛。
体检示45例局部椎旁压痛,36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7例跟腱反射减弱,37 例下肢浅表感觉减退。
1.2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我院使用先进的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本组所有病例均行站立位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检查,以椎体间水平位移大于3mm、椎体间矢状成角大于11°作为公认腰椎不稳定的标准。
ct检查:我院应用siemens balance螺旋ct机,层厚2mm,节段主要局限于l3~4、l4~5、l5~s1,可以观察小关节的关节间隙、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关节囊等。
mri检查:我院使用1.5t超导mr,根据t2加权相椎间盘信号强度的强弱,判断椎间盘的退变程度。
国内学者将椎间盘分为0~3度[1]。
0度:正常髓核图像,信号均匀,形态正常;1度退变:信号强度不均,形态不规则扩大;2度退变:退变范围接近椎边缘;3度退变:椎间隙变窄,髓核信号消失或部分残留,退变范围达到或超过椎体边缘。
腰椎不稳诊断详述
腰椎不稳诊断详述*导读:腰椎不稳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X线检查对于腰椎不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以动力性摄片更具价值,可早于MRI检查发现椎节不稳。
常规摄片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常规腰椎X线平片(1)一般所见:在腰椎椎节不稳情况下,其主要表现为:小关节、棘突的不对称排列,小关节增生、肥大及半脱位等异常所见。
(2)牵引性骨刺(traction spur):此种骨刺一般多位于椎体前方或侧方,呈水平方向突起,基底部距椎间盘外缘约1mm。
这是由于,腰椎不稳时相邻椎体出现异常活动,使椎间盘纤维环的外层纤维受到牵张性劳损所致。
其临床意义也不同于常见的爪形骨刺。
小的牵张性骨刺意味着有腰椎不稳存在,而大的牵张性骨刺仅提示该节段曾经有过不稳。
当腰椎重新获得稳定后,牵张性骨刺可逐渐消失(图2)。
(3)椎间隙狭窄:椎间隙狭窄是腰椎疾患中常见的一种征象,是髓核脱位、移位及整个椎间盘退变的间接依据。
小关节的改变常与椎间隙狭窄同时存在,因为椎间隙狭窄使小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受到损伤和产生疼痛。
2.动力性摄片(1)概述:相邻椎体间的相对移位异常增加,是腰椎不稳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腰椎不稳的实质所在。
临床上对于怀疑有腰椎不稳症的患者,医生总希望藉X线检查来发现腰椎不稳的可靠证据。
但一般腰椎X线平片是在患者不做伸屈活动时的直立位拍摄的。
由于骶棘肌的紧张及运动节段的静止,退变节段椎体间后缘相互位置的变化很难表现出来,此时需采用腰椎完全屈曲和伸展时的动力学观察。
动力性X线摄影及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有助于腰椎不稳的诊断。
(2)摄片方法:首先在腰椎X片上确认Luscka关节的遗迹(图3)。
在正常运动节段上,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在活动时是保持不变的(图4);而当运动节段不稳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图5)。
其次,需要有一个适当高度和长度的拱型架,患者俯卧或仰卧于其上面,病变间隙置于最高点,使腰肌在完全松弛的情况下能达到完全屈曲和完全伸展的目的。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X线基础研究及临床意义
l u m b a r j o i n t g a p w i d t h o f L 3  ̄ L 5 b e t w e e n d i f f e r e n t g r n d e r s w e r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尸 < 0 . 0 5 ) ; t h e r e w a s n o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HAO Xi a o - d o n g
( De p a r t me n t o f Ra d i o l o g y , Zi c h a n g Pe o p l e " s Ho s p i t a l i n 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 Ya n a n 7 1 7 3 0 0 , Ch i n a )
结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病 的早期表现和诊断标准。结果 同一椎体 不同性别 关节 突关节 角度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 ; 不 同性 别 L 5 关节突关节间隙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P < 0 . 0 5 ) ; 男女 上 关 节 突 高 度 ( Z H) 与 椎 弓根 高度 ( P H) 比值 、 上 关 节 突 内缘  ̄ ( I F D) 与椎 弓根 间距 ( I P D) 比值 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尸 > 0 . 0 5 ) 。 结论 研 究 腰 椎 关 节 突关 节 的 x线 基 础 ,
腰椎不稳定的X线平片测量及意义
腰椎不稳定的X线平片测量及意义
刘保华
【期刊名称】《实践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6(009)004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刘保华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
【相关文献】
1.X线平片椎间盘后缘轮廓征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意义 [J], 李东进
2.应用腰椎X线平片筛查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生危险的意义 [J], 陈云翔;张洁;刘明;苗忠;王岩
3.X线平片腰骶椎间隙高度测量及对腰椎间盘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J], 韩雪;赵金勇;刘军莲;王朝晖;戴娜;郑新
4.腰椎峡部不连和滑脱X线平片横突结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J], 李岩;崔泳;陆培农;黄新菊
5.X线平片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J], 靳琼;陈玉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X线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来源/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张春霖王若愚李莹王闯建严旭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症已被公认为金标准,椎间融合器在椎间融合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术后椎间融合器可能发生移位、下沉等并发症,导致融合失败、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后果。
目前融合器依据其自身能否发生形变可分为非膨胀融合器与膨胀融合器两类。
有文献报道,非膨胀融合器即便是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使用,术后移位的发生率仍可达0.8%~4.7%,可能与其通常的置入位置选择在椎间隙盘状小凹有关。
虽然椎间隙盘状小凹的凹状形态有较好地限制移位的作用,但是在椎间隙盘状小凹中的非膨胀融合器会受到非纵轴方向的压力,当脊柱发生过伸、过屈或过度侧弯时这个压力会更大,当椎体后缘高度大于6mm时,其移位的概率就会明显上升。
膨胀融合器具有创伤小、安装简便等优势,现有B-Twin和端膨胀融合器两种。
B-Twin自身的尖刺状结构可防止其移位,但易发生沉陷,已逐渐被临床淘汰;端膨胀融合器承载面积大,不易下陷,但自身防移位结构功能不强,移位风险相对较大。
因此深入研究椎间盘的解剖因素与融合器稳定性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腰椎间隙X线解剖分型方法,并探讨此分型对后路镜(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下微创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端膨胀融合器置入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纳入与排除标准腰椎失稳症的诊断标准:(1)明显、反复的腰痛及有严重的酸痛或无力感;(2)局限性腰痛和/或伴下肢牵涉痛;(3)X线片:椎体前缘有骨赘形成或椎间隙明显狭窄;在腰椎动力位片(过伸过曲位X线片)示病变相邻2个椎体间滑移>3mm,但不超过1°,病变不超过2个节段,成角≥11°;(4)MRI、CT等检查发现有明显腰椎间盘、椎间关节等退变,并排除其他疾病。
纳入标准:(1)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失稳症,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相符者;(2)腰腿痛6个月以上者;(3)保守治疗无效者。
排除标准:(1)随访资料不完整患者;(2)非腰椎失稳症患者。
1.2 一般资料纳入2013年1月—2015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30例腰椎失稳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15~76岁,平均49岁。
共209个病变节段:L1/2 8例;L2/3 9例;L3/4 34例;L4/5 90例;L5/S1 68例。
端膨胀融合器其由台湾全合生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26mm×9mm×9mm或26mm×10mm×10mm(批号为:0D0901、0D0902、0D0302等)。
形状为表面有小齿的长方体结构,膨胀后为楔形结构,前端高出后端3~4mm。
材质为医用钛合金材料(Ti6A1-4V)。
1.3 测量方法依据椎间隙盘状小凹将腰椎间隙分为前纤维环部、Disc Pit和后纤维环部3个部分。
使用Philips Dicom Viewer软件对术前的209个病变椎间隙的X线影像进行测量,测量项目包括椎间隙前缘高度(a)、椎间隙盘状小凹前端高度(b)、椎间隙后缘高度(c)。
见图1。
使用PhilipsDicom Viewer软件对术前的209个病变椎间隙CT影像的椎间隙盘状小凹前端中心处与两侧的高度差值进行测量。
见图2。
图1 腰椎失稳症患者侧位X线影像测量腰推间隙参数a:椎间隙前缘高度,为相邻两椎体前缘点间的直线距离;b:椎间隙盘状小凹前端高度,为椎间隙盘状小凹两前缘点间的直线距离;c:椎间隙后缘高度,为相邻椎体两后缘点间直线距离图2 测量方法2A 将Philips Dicom Viewer软件的定位线工具定位于椎体横断面CT影像2B 与2A相对应的椎体冠状面CT影像2C 在椎体冠状面影像上做中心线,取椎体两侧最高点(双头箭)做连线,测量椎体中心线与椎体接触点至椎体两侧最高点连线的垂直距离图3 腰椎失稳症病变椎间隙X线测量分型3A AD型3B AE 型3C BD型3D BE型3E CD型1.4 分型标准依据上述测量指标进行分型。
(1)AD型:a/b>1且c/b>0.5;(2)AE 型:a/b>1且c/b≤0.5;(3)BD型:a/b=1且c/b>0.5;(4)BE型:a/b=1且c/b≤0.5;(5)CD型:a/b<1且c>0.5;(6)CE型:a/b<1且c>1.5 手术方法130例患者手术均有同一主刀医师操作完成。
均采用后路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技术。
行全身麻醉,C形臂X线机定位后,取失稳节段椎间隙体表对应处作后正中切口,长约2cm。
逐层切开,沿棘突旁单侧或双侧切开腰背筋膜置入工作通道,置入内窥镜。
椎板安全钻开一小骨窗后,用椎板咬骨钳扩大骨窗。
分离并切除黄韧带,显露硬膜囊和神经根。
根据实际情况,用单或双牵开器牵开神经根显露椎间盘,切除髓核组织并刮除上、下终板。
将人工骨植入失稳的椎间隙。
双侧减压者于两侧各放置1枚端膨胀融合器,单侧减压者于一侧置入2枚融合器,令端膨胀融合器前置,使其前缘与椎体前缘基本齐平,正侧位透视融合器位置满意后,旋转融合器的螺栓使其膨胀并固定稳定。
其中9例合并Ⅰ度(7例)或Ⅱ度(2例)腰椎滑脱者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术后彻底止血,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1.6 术后处理及随访疗效标准术后48 h常规预防感染并使用脱水治疗,48 h内拔除引流管并下床活动,术后佩戴腰围2个月。
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门诊复查1次,摄腰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片以及CT扫描。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
疗效分级标准:改善率为100%为治愈,>60%~<><>融合情况依据术后复查CT结果采用Suk标准评判。
(1)坚固融合:植骨与椎体间有连续骨小梁,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4°;(3)未融合:未见连续骨小梁,融合区有间隙或骨小梁观察不清,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4°。
1.7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各参数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采用xˉ±s表示。
2 结果2.1 腰椎间隙X线解剖分型130例209个腰椎间隙中,AD型占78.0%(163/209), AE型10.5%(22/209),BD型占8.6%(18/209),BE型占2.4%(5/209),CD 型0.5%(1/209),CE型未见。
各型参数值见表1,表2,表3,表4,其中1例L4/L5节段CD型椎间隙女性患者a、b、c值分别为4.70、5.30、3.40mm。
表1 130例腰椎失稳症患者163椎AD型椎间隙参数值(mm,xˉ±s)表2 130例腰椎失稳症患者22椎AE型椎间隙参数值(mm,xˉ±s)表3 130例腰椎失稳症患者18椎BD型椎间隙参数值(mm,xˉ±s)表4 130例腰椎失稳症患者5椎BE型椎间隙参数值(mm,xˉ±s)2.2 临床资料13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209个椎间隙共植入418枚端膨胀椎间融合器,9例合并Ⅰ度(7例)或Ⅱ度(2例)腰椎滑脱患者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共9个节段。
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4个月。
末次随访平均JOA改善率为86.4%。
按疗效分级标准:治愈91例,显效31例,有效8例。
209个椎间隙中,86个(41.1%)达到坚固融合,123个(58.9%)达到可能融合。
见图4、图5。
末次随访时,414枚端膨胀椎间融合器位置稳定;2例术后3个月复查时共3枚融合器下沉,其中AD型2枚,分别下沉1.25mm、1.45mm;BD型1枚,下沉1.89mm,总下沉率0.7%(3/418);1例CD 型术后3个月复查时1枚融合器向后移位3mm,但未超过椎体后缘,总移位率0.2%(1/418)。
融合器下沉和移位患者均无症状,未作特殊处理。
图4 患者女,56岁,腰椎失稳症患者,行后路镜下端膨胀融合器置入融合术。
术后3个月X线片示端膨胀融合器在AD型椎间隙中的置入位置,稳定性好图5 患者男,52岁,腰椎失稳症合并Ⅰ度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镜下端膨胀融合器置入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5A 术前侧位X线显示为AD型5B 术后3个月侧位X线片显示转为AE型3 讨论腰椎间隙的解剖结构由上下终板、纤维环及髓核3部分组成。
以往的研究表明,进行腰椎融合术时,椎间隙的解剖特征与其内的融合器稳定性有一定关系,如椎间隙盘状小凹的凹状结构可限制与其形状一致的非膨胀梭形融合器,防止其发生移位;凹状结构的凹陷程度越深,其防移位的能力越强。
本研究采用的端膨胀融合器,规格为26mm×9mm×9mm或26mm×10mm×10mm表面有小齿的长方体结构,膨胀后为楔形结构,前端高出后端3~4 mm,自身缺乏较强的防移位结构。
因此,椎间隙的解剖形状对其形成可靠的'吻合阻挡'作用至关重要。
由于端膨胀融合器膨胀后呈楔形,很难与椎间隙盘状小凹的凹状形态吻合形成可靠的'吻合阻挡'关系,故将端膨胀融合器置于椎间隙盘状小凹内是不稳定的,也是不可靠的。
文献报道,纤维环对应的终板区域较髓核对应的终板区域(即椎间隙盘状小凹)拥有更好的抗压能力,且椎间隙盘状小凹区域的终板术中易处理不当,造成软骨破坏过多而导致融合器下沉、移位。
因此,端膨胀融合器不应再像以往的非膨胀融合器那样置入椎间隙盘状小凹内,而是将其前置,令其前缘与椎体前缘齐平,抗压能力强、终板较厚且平坦易于纵向受力的前纤维环部为'融合器受力区',以寻求更加可靠的承载及'吻合阻挡'关系。
融合器前置还可以让椎间隙盘状小凹作为'植骨融合区'腾出更大空间,有利于大量植骨实现椎间融合。
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腰椎间隙的3D空间结构被转换为2D平面结构,可划分为3个区域:前纤维环部、椎间隙盘状小凹和后纤维环部。
本研究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a、b、c虽为腰椎间隙的3D空间结构被转换为2D平面后的结果,但a、c位于椎体前后缘切线位置,侧面骨质不参与成像,故精度较高;b线虽相当于椎间隙盘状小凹的切线位置,侧面骨质参与成像,但经CT测量,两侧仅较正中处高出约(0.42±0.14)mm,这样腰椎间隙的3D空间结构转换为2D平面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