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nanyin文化

合集下载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福建南音的传承阐述了福建南音的价值和意义;分析了该乐种的主要传承形式;探讨了南音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福建南音乐种传承福建南音流传于福建南部及其所属地区,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华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但是南音并非我们博物馆里陈设的古董,它伴随着闽南人的一生。

在各种宗教仪式、生老病死、婚丧喜庆、岁时节气、祭祀礼仪等方面,都留有南音的足迹。

福建南音在发展上,与闽南地方至今尤存的古老民俗、生活风尚,以及闽南人的审美情趣、情感意识密不可分,南音渗透了闽南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改革开放给闽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许多人的富裕使经济生活的丰富发展成为可能。

同时,闽南在近现代已经成为华侨之乡,海外华侨遍及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它们将南音带到了新的地方,使南音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

作为民俗音乐文化的南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也势必会成为闽南海外游子回归故乡、重温乡情的纽带。

这些游子对南音的热情及在经济上的大力资助,为南音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福建南音的主要传承形式南音主要的传承形式有:一是“馆社模式”的传承,二是现代型的学堂式传承。

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一样,南音以民间艺人个体、家庭、馆社中的亲缘、地缘关系为主要的传承渠道,它使这一地方乐种在“地方性”的氛围中成活、繁衍。

所谓“馆社模式”,即以南音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授。

这种传承方式以师傅为核心,父传子、子传孙、孙又传子、子又传孙。

这类传承的好处在于师徒之间在传承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是一对一的关系,徒弟得到师辈们的“真传”,保持着传统的纯正性。

由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的差异,必然呈现风格流派的不同,使南音这一古老乐种,保持着它应有的旺盛生命力。

这种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在南音的发展历程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音精英。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着传播速度慢、人数少、范围窄的局限性。

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南音,又称弦管、锦曲、南乐、南管,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

南音是闽南民间乡土音乐,萌生于泉州。

南音乐曲的曲调、风格,有的与南戏音乐相互交融,有的直接吸收南戏选段和大唱段的乐曲,经加工改造,使之减少戏曲味,更符合南音的特点。

至清初,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器乐演奏辩,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音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以泉州话演唱,演奏活动在闽南侨乡十分流行,城镇乡时常可闻丝竹管弦之声。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市、区)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其中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厦门、漳州等地也有专业、业余南音乐团。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南音远播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世代珍视和竞梧传唱的乡音,其演唱、演奏风格保留着故乡泉州的传统特色。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

南音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很高,代表曲有《八骏马》、《梅花操》等。

泉州南音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

泉州高甲戏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1] ,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

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

形容南音的词汇

形容南音的词汇

形容南音的词汇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

以下是一些形容南音的词汇:
历史悠久: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汉族音乐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汉、晋、唐等朝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弦管之音:南音也被称为“弦管”或“泉州南音”,指的是以弦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的音乐形式。

闽南风情:南音使用闽南语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福建省闽南地区的文化特点。

活化石:由于南音保留了大量古代音乐的元素,因此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宝贵资料。

情感表达:南音在表演时往往能够深情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诗句“风吹梦魂去,南音愁断肠”所描绘的那样,传达出深沉的情感。

融合创新:南音不仅传承了千年的古音,还能够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如央视春晚节目《百鸟归巢》所示,展现了传统音乐的现代魅力。

综上所述,南音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也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尊重。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一.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二.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龙船文化:龙船是厦门传统的民间船只,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船文化包括龙船制作、龙船比赛、龙船节等活动,是厦门市民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2. 南音文化:南音是厦门地区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具有
独特的音调和演唱方式。

南音文化包括南音曲目的传承和
演唱技艺的传统传承,以及南音表演的舞台艺术等方面。

3. 闽南木雕:闽南木雕是厦门地区传统的工艺品制作技艺,以其精湛的雕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闽南木雕
包括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以及木雕作品的展示和推广
等方面。

4. 厦门戏曲:厦门戏曲是厦门地区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
包括闽南梨园戏和闽南本地戏等。

厦门戏曲包括戏曲剧目
的传承和演出,以及戏曲表演技艺的传统传承等方面。

5. 厦门海洋文化:厦门地处海滨,海洋文化在这里有着重
要的地位。

厦门海洋文化包括渔民文化、海洋生态文化、
海洋历史文化等方面,涵盖了渔民生活方式、海洋资源保
护和海洋历史遗迹等内容。

以上是厦门市的一些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
在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厦门市民和游客
了解和体验厦门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福建南音

传统文化福建南音
• “曲”即散曲,又称草曲,只唱不说。 • 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
器伴奏。
艺术特色
特点
• 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 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 袭古乐器遗制。
泉州南音素有“曲 海”之称,俗谓 “诗山曲海无底 谱”。
• 泉州南音传承流播的地域非常广,除了在泉州城乡以及 闽南地区广泛传播之外,泉州南音还伴随着闽南人的足 迹,远播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 泉州南音在南洋地区曾经存在和现有的南音社团计有80 多个,其中:菲律宾30个、马来西亚27个、印度尼西亚1 3个、新加坡1 2个、文莱1个、缅甸4个。在越南、泰国等 泉州华侨聚居的其他国家也有泉州南音传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术特色
艺术特色
曲项琵琶
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 姿势是斜抱着弹奏。南琵琶, 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 南琵琶横抱,有别于北方琵 琶(竖抱)。
曲项琵琶是在南北朝时通 过波斯传入中原地区的一 种乐器。此乐器,四弦四 柱、横抱、用拨子弹奏。
艺术特色
直项琵琶
艺术特色
•洞箫
• 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 称“尺八”,十目九节,泉州 洞箫与现今日本专门收集民 间乐器的博物馆正仓院保存 的唐制“尺八”形制一样,日 本尺八是中国隋唐时代和南 宋时代传过去的。
福建南音
01
历史渊源
05
03 发展历程 07
代表作品
相关保护
02
艺术特色
04
08
传播范围
06
传承意义
相关知识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 ,形成于宋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闽南文化是指南闽地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建筑、民俗、宗教等多个方面。

其历史悠久,深厚渊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路径,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闽南文化的精髓1、语言:闽南语是闽南地区最为常见的语言,它是闽南文化的标志。

闽南语的音调变化较为复杂,音韵规律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

闽南语另有许多方言,如泉州话、漳州话、福州话等,各具特色。

2、建筑:闽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其风格以“三山五园”的布局为主体,具有独特的匠心和造型美感。

闽南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斗拱屋顶,色彩斑斓,极富变化性。

其中宫殿、庙宇、城墙等的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极致。

3、音乐:闽南音乐集中了南音、琼琴音乐等多种流派。

其中,南音源自福建南部,以泉州腔、莆仙腔、三都腔、闽南腔等为代表,以其柔和轻盈的风格和世界著名的高音而闻名于世。

4、文学:闽南文学包括各类诗歌、歌谣、小说、戏剧、散文、报刊文等。

著名作家有李际仁、杨青石、郑成功、梅妻鹤子等。

5、民俗:闽南民间文化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活动。

闽南年画、木偶戏、龙船竞渡、传统婚礼等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闽南文化的发展路径闽南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经过历代兴衰的沉淀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闽南文化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从宋元明清到近代,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的泉州、福州、厦门等地,陆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现象,出现了南音、闽南民歌、龙头节、泉州木偶戏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长期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连,集中了沿海地区的商业文化和多元文化特征,博大精深、源流涵盖。

当下,闽南文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培育和传承闽南文化成为了许多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各类活动和节庆适时举办,引导社会形成有利于文化传承、尊重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关于南音的介绍

关于南音的介绍

关于南音的介绍
泉州南音又称闽南语“南音”,是福建地方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由古汉语向闽南方言转变的乐种。

是我国目前所知唯一保留完整的古代乐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传承最系统的音乐文化活化石。

南音主要流传于闽南地区,故又称“闽南语音乐”。

2006年5月20日,南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南音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南音北曲”之说。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泉州知州何师道主持编辑出版《乐府雅词》,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乐《柳毅传书》《孔雀东南飞》《黄粱梦》《牡丹亭》等四十多种民间音乐收集起来,编定成一部有五十八首歌曲的集子。

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泉州人陈元光率部北伐到闽北,将中原的乐曲和乐谱带到当地。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泉州人林洪搜集整理了中原乐曲,并按古乐谱配上新词,编成《太平乐府》。

—— 1 —1 —。

非遗南音_模板参考

非遗南音_模板参考
和推崇
在传承和发展南音的 过程中,需要注重保 护传统曲目和表演形 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文
化的发展需求
通过政府支持、社会 各界的参与以及专业 人才的不懈努力,相 信南音这一珍贵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 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3
南音的文化价值
南音的文化价值
首先,南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为中国 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南音的音乐体 系和表演形式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保留了 大量古代音乐的特征和风貌,为研究古代音乐、
曲艺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难得的实证
此外,南音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南音的表演形 式和音乐特点深受海内外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成
4 进行再创作和演绎。例如,可以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到传统曲目中来,或者将传统曲目改编成现
代舞台剧等。这些创新方式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南音,也能够丰富南音的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5
结语
结语
作为中国四大古老剧 种之一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宝贵遗产之一, 南音以其独特的韵律 和表演形式以及深厚 的历史文化底蕴,深 受海内外人们的喜爱
非遗南音
1 南音的历史 3 南音的文化价值 5 结语
-
目录
CONTENTS
2 南音的音乐特点
4 南音的传承与发展
2
非遗南音
01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声、 南管,是中国四大古老剧种之 一,起源于福建泉州,流传于
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02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遗 产之一,南音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表 演形式,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在 茶 叶 、 龙 眼 、 丝 绸 上 。 如 : tea( 茶 ) 、 congo(u)
t au24
ml
sim33
脱 落 脚 下 绣 弓 鞋,(不 女) 心 头,
uan55 tsi55 sim33 t au24 am41 m l k 55 ts e 5
阮 只 心 头 暗 (不女) 苦 切,(於)
ts in33 ts iu 22 kiat5 t kun33
k5 bo24 m l
ian24
就人称代词而言,“我”、“汝”、“伊”(《世说新语》 中最重要的三种人称代词用于对话场合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还
有用作近指代词的“者”、“阿堵”,用作远指代词的“许”
等,闽南话至今沿用。
就称谓系统而言,“阿瓜”、“阿龙”、“阿兄”、 “阿 奴”、“阿母”、“阿大” 这些曾经盛行于汉魏六朝的称呼语, 今天在闽南仍不绝于耳。
亲 像 结 托 无 (不 女) 缘 (於) 君,
n33 ai41 b 41 tsiu41 pi41 bo 5 pun33 s e33 siu 22 s 33
恩 爱 未 就 譬 卜 分 疏。 想 思,
uan55 ta 33 siu 22 s 33 o 5 m l
k ui33 k e55
阮 今 想 思 恶 (不 女) 开 解,(於)
东京的江户博物馆有一件出土文物“急须”,实际 是奈良时代(710—794)的一把茶壶。导游在介绍这件 文物时,对管茶壶叫“急须”,感到不可思议。实际应 是“急烧”,即 “药铫子”或“药罐子”)。如唐·李 商隐《肠》诗:“热应翻急烧,冷欲彻微波。”宋·黄 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 声急须腹。”
当代的外语借词以商业文化为主,大多来自英 语。例如:“大巴”(bus,客车)、“酒吧” (bar)、“恤衫”(shirt,汗衫)、“的时”(taxi,

闽南民俗文化背景下的泉州南音人才培养

闽南民俗文化背景下的泉州南音人才培养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唐时称为“温陵”,现今仍常用的古时旧称有“刺桐城”“鲤城”等。

它有很多的荣誉称号和城市名片,例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活力的国际性海洋文化城市。

泉州南音的“泉州”二字,从其历史文化涵义来看,不仅仅是行政区域上的称呼,更是文化上的泉州。

南音是泉州(闽南)人独特的乐种,南音之所以能在这块土地上通过世代教习传承下来,能使现当代教育体系承担起培养南音人才的重任,是因为泉州地区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乡族观念、民间信仰与节庆风俗等闽南民俗文化为其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一、闽南文化特性泉州这座城既是开放包容的又是传统守旧的,它既能在开放中守住传统又能在坚守中吸收新物,形成了闽南族裔与文化多元特性对应,以及地理特征、生活环境与文化开拓对应的闽南文化特性。

首先,泉州地区闽南族裔与文化多元特性对应。

形成泉州地区闽南族裔大致有三条线路:一是闽越族人。

闽地区早期的土著先民即为闽越族,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从闽南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考古遗址看出当时社会的分化情况,例如后山文化、浮滨文化、夔纹陶文化等,见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播和影响。

二是历史上中原移民有四次大规模的南迁入闽。

其一,是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史称“永嘉南渡”“八姓入闽”[1]之史实;其二,是唐前期(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领军赴闽,六十余姓入闽,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入漳,任漳州刺史;其三,是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带领军队攻打泉州并以此为根据地,随后占领福建并建立闽国,这是中原移民在福建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性割据政权;其四,是建炎初年开始的宋室南迁,至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泉州户口已达20万户以上。

由于泉州和漳州有着较好的农业生产环境,迁入这两地的北方汉民较早,聚居泉州的人数也会更多一些,军队军属有相当一大部分定居闽南,移民在文化上带来了北方中原汉语,特别是语音方面,唐、宋时期的官话基本保留在闽南话的文读(读书音)系统里。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福建南音一.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二.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 (尺字的俗写)、工、六、土、-”。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弘扬闽南南音文化的作文

弘扬闽南南音文化的作文

弘扬闽南南音文化的作文《南音,闽南文化的璀璨明珠》南音,这闽南文化里的宝贝,就像深巷子里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我还记得第一次正儿八经接触南音。

那是在我们老家的一个古厝院子里,老榕树下。

那场面,可热闹了。

几个穿着那种很传统服饰的艺人,搬着他们的家伙事儿,就开始摆弄起来。

在那之前,我觉着南音不过就是一群老阿公、老阿婆爱听的老古董音乐。

可当那第一个音符飘出来的时候,我就被震住了。

那琵琶弹奏出来的声音,脆生生的,好像每一下都弹在我的心弦上。

那洞箫呜呜咽咽的,就像一阵凉风穿过老林子。

演唱者一开口,那声音婉转悠扬,虽说是带着浓浓的闽南腔的古调调,我不太能全听懂词儿,但就感觉像在听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我当时那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估计也张着,就像听天书一样,可那是好听的天书。

周围那些老人们啊,闭着眼,随着节奏微微晃着头,手指还在腿上或者椅子把手上轻轻打着节拍。

那种沉醉的样子,感觉他们就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回到那个这个曲子正流行的年代。

我旁边有个小孩,跟我之前一样一脸懵懂,他好奇地问他奶奶:“这啥声音呀,怎么跟电视里的歌不一样呀?”他奶奶用那带着方言味道的普通话说:“这是咱闽南的宝贝,南音啊,可好听喽。

”南音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把人带回到过去。

在闽南这片土地上,它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长大变老。

那些传统的乐器,每一个都有它的脾气和性格。

比如说那二弦,看着小小的,可拉起来声音尖亮得很,就像个小辣椒。

还有那三弦,弹起来忽悠忽悠的,又那么沉稳。

要弘扬南音文化啊,其实可以不那么复杂。

像我们村里,就可以多把这些南音艺人召集到一起,经常在村里表演。

再开一些小课堂,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还有小孩子学学简单的南音曲目。

让南音从那高不可攀的舞台上,走进咱平常老百姓的生活里。

咱闽南人不该把这么好的东西藏着掖着,得让更多人知道南音的妙处哩。

说不定哪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跟着哼起南音来,那多带劲啊。

《我和南音的亲密邂逅》南音这东西,对我来说呀,那是一场意外的惊喜邂逅。

南音 历史故事

南音 历史故事

南音历史故事
南音,又被称为南乐、南管、弦管,是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闽南及台湾地区的传统音乐,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是闽南人千百年来的世代传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故事
南音起源于唐代,与当时的宫廷音乐和燕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历史的变迁,南音逐渐从宫廷传到了民间,成为了闽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性的音乐形式。

宋代时期,南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闽南地区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南音逐渐传播到了台湾地区,成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南音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通常由五个人组成一个乐队,分别演奏琵琶、三弦、洞箫、二弦和拍板等乐器。

在表演过程中,乐队成员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演唱歌词,同时还要进行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表演。

南音的曲目非常丰富,包括了许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等内容,反映了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南音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手段。

南音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专业艺术家的努力,更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以上是南音的历史故事简介,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南音的知识,建议阅
读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传承闽南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传承和宏扬闽南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介绍了闽南文化的特点、传承方式和重要价值,以及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计划。

一、闽南文化的特点闽南文化是指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特色:闽南话是闽南地区的主要语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词汇。

它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建造风格:闽南建造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造,具有谨防功能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

3. 文学艺术:闽南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如南音、木偶戏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4. 宗教信仰:闽南地区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仰、佛教、道教等,这些信仰对于形成闽南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二、传承闽南文化的方式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 教育传承: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闽南文化的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传授闽南话、传统戏曲等相关知识。

2. 文化节庆:举办闽南文化节、土楼文化节等活动,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预。

3.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闽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土楼、古建造等,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4. 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组织和团体进行交流合作,推动闽南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三、传承闽南文化的重要价值传承闽南文化具有以下重要价值:1. 历史记忆: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2. 文化认同: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文化创新:传承闽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创新的探索。

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激发创造力,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4. 旅游经济:闽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具有积极影响。

泉州南音介绍

泉州南音介绍

泉州南音——中国现存最古老乐种之一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

“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如厦门大多称“南乐”;“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出处“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

”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

”“南音”文献有载。

《吕氏春秋音初》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

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

”从“侯人兮猗”与《楚辞》体式相类来看,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

(杨匡民:《楚声今昔初探》,《江汉论坛》1980年第5期。

)一、南音的历史唐宋: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元朝元朝时,文人加入戏曲创作,南音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内容,一方面模仿其风格从事创作。

及至五大传奇《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及《杀狗记》产生后,更丰富南音曲文;此外各地声腔亦为南音所吸收、融合。

至明代中叶以后,流行于江浙一带昆山腔、弋阳腔传入闽南,亦为南音所吸收,而创作亦日渐增多,迄清代,南音已相当成熟。

论点南音的源流研究资料不少,主要有以下一些论点:○1。

南音肇始于秦汉的“相和歌”,如“趋”、“乱”、“艳曲”都带有南音的影子;○2。

弘扬闽南南音文化的作文

弘扬闽南南音文化的作文

弘扬闽南南音文化的作文《爱上闽南南音》闽南南音啊,那可真是个宝藏。

就像是自家院子里一直被忽略的老物件,你真正去瞅一瞅摸一摸才发现它浑身都是宝。

咱先甭说那些高大上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啥的,就光听那调调,就好像是把你拉进了过去的时光机里。

我第一次正儿八经接触南音呢,是在我们村的一个老祠堂里。

老祠堂平时就有点阴森森的,不过那次是因为要办一场南音演出才热闹起来的。

那天我被奶奶拉着去看,我心里还老大不情愿。

心想这老古董的东西有啥好看的。

我一走进祠堂就看到一群穿着传统服饰的人,那衣服花花绿绿的,在昏暗的祠堂里还挺显眼。

有个大爷,瘦瘦小小的,抱着个琵琶就像是抱着他的命根子似的。

还有个大妈坐在椅子上,翘起了二郎腿,正在调她的洞箫。

旁边还有不少摆弄各种乐器的。

演出开始了,那一瞬间,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琵琶的声音像珠子落入玉盘,哆哆哆地清脆又有节奏。

那洞箫一吹起来,呜呜的声音就像山谷里的风在叫,悠长深远得让人心里发麻。

他们咿咿呀呀地唱着我根本听不懂的闽南话,但那腔调软乎乎的,就像我们闽南那块儿过年吃的年糕,糯叽叽的,让人心里很舒坦。

还有那二胡的声音,像是一个老艺人在那儿诉说着往事。

我听着听着都入迷了。

奶奶在旁边笑得合不拢嘴,跟着那节奏摇头晃脑的,还时不时给我小声讲解这个曲儿大概是讲啥的。

从那以后啊,我对南音就像着了魔似的。

到处去找南音的唱片,找关于南音的资料。

这南音就像是我们闽南人的一个传家宝贝,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们这些小年轻啊可不能把它给弄丢了。

也不用把它供起来当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就让它像平常我们喝茶聊天时的那种乐趣就挺好。

大家围坐在一起,来上一段南音,那感觉比听那些流行歌曲可带劲多了。

每一段南音都是一个故事,像那小溪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咱们闽南南音文化,可就得靠咱自己人这么热乎地传承下去呢。

《闽南南音与我的羁绊》南音这东西哟,就像是个神秘的小怪兽,深深地钻进了我的生活里还赖着不走了呢。

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

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

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摘要:被称为“音乐的活化石”的南音是闽南地区非常重要的音乐形式,自古以来,它对闽南地区的戏曲、曲艺、民间歌舞及宗教音乐等音乐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这些音乐形式在吸收南音音乐时,又根据各自的音乐特点融合与完善了南音音乐。

关键词:南音;闽南音乐;影响一、南音对闽南戏曲的影响被称为福建“戏曲之乡”的泉州,在多元文化背景融合下形成的戏曲种类繁多,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打城戏、南派布袋戏、竹马戏等,在戏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南音对其它闽南戏曲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

1.南音对梨园戏的影响梨园戏是闽南方言地区的一个剧种,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区,在梨园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南音的影响。

梨园戏有大梨园、小梨园之分,大梨园指其演员均为成年人,小梨园的演员则均为儿童。

但不论是大梨园还是小梨园,其唱腔均以南音的“曲”为基本唱腔。

如大梨园中,表现粗犷、豪放、朴实、诙谐情感的唱腔,多用南音中的[浆水令]、[金钱花]、[地锦]、[剔银灯]等曲子,表现悲怆、苍凉、稳重情感的唱腔,多用南音中的[二调]、[大倍]、[中倍]等滚门中近百个曲子。

小梨园的唱腔也多用南音,如[倍工]、[中倍]、[长滚]、[中滚]、[短滚]、[长潮]、[中潮]、[短潮]、[锦板]、[相思行]等滚门中的上百首曲子都是小梨园常用的曲子。

南音曲牌是梨园戏曲牌的基础,不过,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南音节奏以舒缓为主,而梨园戏唱腔的节奏,须随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故梨园戏在吸收南音音乐的同时,又对南音音乐加以改造。

主要有:(一)改变节拍。

如南音[年久月深]的节拍为8/4转4/4,而梨园戏的《陈三五娘》借用此曲时,将节拍全部改为4/4,以便使节奏更为轻快。

(二)减少乐字和润腔。

如南音的[移步游赏]一曲,乐器在演奏中有加花,唱者演唱中有润腔,而梨园戏在采用时,为加快乐曲速度,将加花、润腔全都删去。

(三)改变唱词内容。

如梨园戏在采用南音[有缘千里]时,将唱词内容加以改变,原唱词内容为相思、感伤,而改变后的唱词,改而为爱恋、誓约,由于内容改变,必然导致某些乐句的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你在日暮时分漫步闽南的街头,很可能会被一种飘荡于长街深巷之中的婉转乐音所吸引,循声而去,你会发现在那些极富闽南风情的红砖墙的掩映下,有人横抱着琵琶,有人吹奏着洞箫,有人轻打拍板缓缓吟唱。

这种让闽南人深深迷醉的音乐就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南音。

南音到底有着多么悠久灿烂的传承历史?是什么样的魅力让海内外的闽南人都为之倾倒?就让李白燕这位南音名角来为我们揭开谜底,带领我们一同去领略南音的绝世风采。

南音演唱细节
无不渗透着古韵
问题:南音一向有着“中国音乐史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之根”等诸多美誉,这些赞誉之词不仅彰显了南音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折射出南音历史之悠久,那么,南音形成至今到底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李:由于缺乏考古实据,所以严谨来说,南音具体的起源时间现在仍不能确定,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至清朝已渐臻成熟。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主要是从南音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上考究而来。

南音演出时,乐手采用的是横抱琵琶的演奏姿势,洞箫的规格也严格限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都与唐旧制完全吻合。

与此同时,南曲中的许多曲牌名称,如《清平乐》、《梁州曲》等,都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在宋元时期,南音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唱腔上,吸收了昆山腔和弋阳腔的优点,变得更加绵长优美;在创作上,对宋词和元杂剧多有借鉴,这使得南音的演唱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到清代,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工谱,这就标志着南音作为一个乐种已基本成熟。

问题:有一位音乐家曾说过,南音的演奏乐器是古朴且独特的,这种“古朴和独特”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李:说南音的演奏乐器古朴,是由于南音的乐器大多与古乐器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说它独特则是因为南音乐器在演奏姿势和技法上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南音演出时,乐手横抱曲项琵琶,这与竖抱着演奏的北琶是截然不同的,而据专家考证,这种演奏姿势就是延续了唐代演奏琵琶的姿势。

南音演奏使用的洞箫就是传统的“尺八”,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二弦与魏晋时期的“奚琴”极其相似,演唱者手中的拍板则与唐以前的“节”基本相同。

问题:不少看过南音表演的人都对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印象深刻,这种演唱形式也是延续古制吗?
李:是的,南音的古老并不仅仅体现在它的乐器和演唱内容上,即使是演出者的排列形式也是与古代一脉相承的,《宋书·乐志》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之”,如今的南音演唱形式就与其如出一辙,演唱者手执拍板站在正中击板演唱,持琵琶、三弦、洞箫、二弦的乐手则分列两旁演奏。

南音是天下闽南人的乡音
问题:南音在泉州的发展绵延了一千多年,就你看来,是什么使得南音能如此完好地流传至今呢?
李:这就说来话长了。

首先,南音的音乐本身十分柔美、缠绵、婉转、优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这就赋予了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其次,南音的传承离不开历代南音人的努力,千百年来,南音名师们一直都有着开馆授艺的传统,并通过“口传心授”这种方式将这种古老的艺术薪火相传至今。

同时,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南音能完好保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对于闽南人来说,南音绝不仅仅是一种地方音乐,更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自然需求。

可以说,哪里有闽南人,哪里就有南音。

此外,丰富的“乐事”活动也对南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每年举办的“郎君大仙”春秋两祭和不定期举办的“南音大会唱”都会吸引大批的南音弦友前来,传播南音的“火炬”就这样一代代传递了下来。

问题:你说“哪里有闽南人,哪里就有南音”。

众所周知,如今闽南人的足迹几乎已经遍布全球,那是否也意味着南音也随着闽南人的足迹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呢?
李:的确,在南音的传播过程中,一直有着“乐随人走”的独特传播现象,闽南人形容南音是“曲曲笙歌曲曲妙,处处乡音处处情”,南音的韵律和唱词之中有一种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深沉含蓄,恰似游子心中不绝如缕的思乡之情一般,因此,不论闽南人走到哪里,对南音的钟爱之情就犹如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一般,是难以断绝的。

所以,在菲律宾、新加坡、印尼、泰国等闽南华侨众多的东南亚地区,南音馆阁、社团活动仍然极其活跃。

在同属闽南语区的台湾,南音更是其主要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

就如南音艺人王心心所说,这些年,南音一直连接着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那些共同热爱着音乐、爱恋着家乡的心灵。

问题:南音弦友常说,南音是饱经沧桑却又始终鲜活的,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南音也一直在发展和创新,那么近年来南音有哪些新的发展和成绩吗?
李:随着这几年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群众对南音长期的热爱和支持,南音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多成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在2009年9月30日南音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年,南音的传承形式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南音走进了泉州中小学的课堂,泉州艺校和泉州师范学院也都相继开设了培养专业南音人才的班级,2003年,泉州师院更是开设了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