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重点资料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重点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相关
知识)P126
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T=Px/Py*100%, T表示贸易条件。Px表示输出商品的价格总指数,Py表示输入商品的价格总指数。如果一个地区的T值不断增加,则意味着该区域输出商品价格总水平比输入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幅度大,说明区域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意味着区域贸易条件恶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区域经济发展: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
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政策是处理“区域问题在何处进行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区域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体系。具有以下特征:(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
(2)整体性由于城镇体系的各个城镇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经济社会联系,决定了各个城镇之间必然由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连结。
(3)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包括行政级别层次和规模层次两个方面。
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基础产业:工业中上游产品的生产,包括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属第二产业。
区域空间结构: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经济区: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经济区划: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他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安排。它包括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体系等多方面内容。
投资环境: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地区形象塑造:对地区形象的科学的总结和设计,是将已经存在的地区特征归纳,总结出来,并设计出一个鲜明的表达方式,便于区内,区外公众对该区域的认识和了解。
简答题
1、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是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孤立化方法研究而形成的。通过四个假定,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素决定的。数学表达式为P=V(E+T)。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等。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因素都会对工业布局产生影响。首先,如果原料指数大于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如果原料指数小于1,则工业以消费地为指向;其次,如果劳动指数越大,则通过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最后,如果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市场区位论
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产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这是在考虑生产成本与运费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2、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的产生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其创始人之一的艾萨德教授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和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很难被移动;社会资源的流动也需要付出相应的流动资本。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的分布于所有的区域。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流动,必须付出相应的流动成本。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和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十分必要。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区域管理学派。
新经济地理学派: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宗旨是将经济地理学,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