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英译中人称指示词的补译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古诗用英语翻译

关于中国古诗用英语翻译

关于中国古诗用英语翻译在全唐诗中,这类诗歌有近四百首,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由众多作者共同完成的。

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中国古诗用英语来写,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诗用英语翻译品析《诗经--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

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The Northern HillsI climb the northern hillsPicking the boxthorn.Zealous officialsMust labor day and night;The king's business is endless,Causing our parents worry for their sons.Everywhere under the skyIs the king's dominion;To the uttermost ends of the earthAll men are his servants;But the tasks are unequalAnd I have more work than the rest.A team of four gallops on and on,The king's business is unending;I am congratulated on my youth,Complimented on my vigor;While my muscles are strongI have business on every hand.Some men rest idle at home,Others wear themselves out in the service of the state;Some lie quiet in bed,Others are always on the move;Some have never heard weeping or wailing,Others toil without rest;Some loll at ease,Others are harassed working for the king;Some take pleasure in wine,Others have no respite from care;Some just go round airing their views,Others are left with all the work.经典的中国古诗用英语翻译《千字文》(三)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关联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人称指示语分析

关联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人称指示语分析

关联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人称指示语分析作者:程刚王冠琳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22期内容摘要:关联论是语用学范畴内研究言语交际的理论,翻译则是一种跨文化言语交际。

从关联论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有助于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启迪。

本文以《登幽州台歌》为例,对汉诗英译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关联论汉诗英译人称指示语《登幽州台歌》1.关联论简介关联论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

关联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即说话人用明示行为(如话语)把信息意图展现出来,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推理的过程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推理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大。

关联论指出,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也就是说,“明示交际的每一个行为都存在这样一个前提,即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听话人付出一定的推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即为最佳关联。

Wilson的学生Gutt最早将关联论系统地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了翻译关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限于篇幅,不作介绍。

2.汉诗英译中的人称指示语指示语属于语用学研究范畴,这一术语源自希腊语,意为“指示”或“标示”。

指示语可分为五种,包括人称指示语、空间指示语、时间指示语、话语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涉及言语事件中的对话者或参与者角色的识别”,可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指言语交际中的说话人,第二人称指言语交际中的听话人,第三人称指言语交际中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其他角色。

人称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称呼、名字、头衔、职业名称等不同表达方式。

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在汉诗英译中极为常见。

汉语古诗简明扼要、寓意深远,对语言形式有较高要求,对人称信息的表达方式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称指示语。

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古诗英译——以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为例

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古诗英译——以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为例

- 213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古诗英译——以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为例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程刚【摘要】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最早和最基本的议题。

一般认为,指示语分为五类,其中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都涉及言语交际中的参与者,在汉语古诗英译过程中,二者经常交叉使用,其翻译则主要依据语意表达与语法规范。

【关键词】汉语古诗 英译 人称指示语 社交指示语一、引言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为使用中的语言。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是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

以语用学的视角对翻译进行阐释与研究,是对传统语义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最早和最基本的议题。

在汉语古诗英译中,指示语的使用俯拾皆是。

本文以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诗与译诗的比较,探讨翻译方法的选择及其原因。

二、人称指示语与社交指示语人称指示语主要包含“交际场合中对话者的身份”(Fillmore, 1997: 61)这一信息。

根据前人的研究,人称指示语主要包括:人称代词、敬语、名字、亲属称谓、头衔、职称、专有名称等。

社交指示语包含的信息为“对话中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尊敬或礼貌或亲密或侮辱等语言的选择。

”(Fillmore, 1997: 61)根据已有的研究,社交指示语包括:称谓、敬语、名字、亲属称谓、头衔或职称、人称代词、语言形式的变化(如词缀、附着语素)等。

由此可见,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的表达方式有相当一部分是相似甚至一致的,这也导致了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通常交叉使用的现象。

三、人称指示语与社交指示语的翻译对汉语古诗的解读,所依据的只有文本,以及对诗人创作的宏观语境的参照。

汉语古诗也不像生活中的言语交际那样需要频繁地指明交际参与者。

以下就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的使用各举数例。

首先来看人称指示语的翻译。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Is there yet, so you ask, date for home? – No, not yet.Rains thro nights ‘mid these mounts autumn ponds brimming get. (刘国善等,2009:145)此例中第二人称代词“君”字在古汉语中含有一定的尊敬之意,接近于现代汉语的“您”。

浅谈唐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互换

浅谈唐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互换

校园英语 /浅谈唐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互换大连科技学院/党振发【摘要】随着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输出和传播成为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唐诗作为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创造人类文明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一席之地,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这种传播涉及到唐诗英译如何精准表达的问题。

本文通过论述唐诗英译的重要性、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唐诗英译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翻译策略等来探究唐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互换。

【关键词】唐诗英译 人称代词 互换一、前言唐诗英译中的一个显著问题是人称代词的翻译。

以语言凝练而著称的中国古诗因其含蓄、韵律、格式的特点,要求省略人称代词。

为了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同时受英语形合特点的影响,译者在英译古诗时,必须补出人称代词来准确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中国古诗的灵魂是意境。

确定恰当的英文人称,对正确理解与再现原诗的意境至关重要。

但因为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人称代词使用存在很大差异。

二、唐诗英译的重要性鲁迅曾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唐诗之所以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是因为其精练的语言,特殊的表达技巧,严谨的题材,多变的风格等都达到了巅峰。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只有将魅力无穷的唐诗作品转换成同样魅力无穷的英语译文,才能更好地被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分享。

寻找美与展现美的过程在翻译唐诗时缺一不可。

译者应先将身份转换为读者、诗人,深入解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仔细揣摩诗句,发挥想象力,根据诗人透露的蛛丝马迹,充分运用想象力,透析诗人深层的情丝。

要展现唐诗的美,译者要适当地展现诗人的情感事理,最大限度地展示原作的艺术美。

这样才能将古诗的意境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由于语言结构、思维方式、文化不同,唐诗这一人类文化遗产尚未得到广泛认识。

为了让唐诗走向世界,国内外先后有多位学者(如许渊冲、杨宪逸、孙大雨等)为唐诗的英译与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汉语古籍英译方法

汉语古籍英译方法

汉语古籍英译方法汉语古籍的英文翻译是学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汉语古籍英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是指将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不加任何修改和解释。

这种方法适用于译者对原文语言和文化有深刻了解,目标语言的读者也能够理解原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直译法缺点是容易产生语义错误和语言不通顺的问题。

直译法只适用于单词或短语的情况,对于整个句子或段落的翻译,应该采用其他方法。

二、词汇替换法词汇替换法是指将原文中的单词或短语替换成目标语言的对应词汇或短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句子或段落。

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古籍中的一些词汇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单词,需要通过其他翻译方法来解决。

中国古诗中常用“桃花”、“杏花”等花卉作为诗歌的意象,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就无法表达出中国诗歌中的意境。

可以使用其他翻译方法来处理这种情况。

三、提炼归纳法这种翻译方法是针对整个句子或段落进行的,通过提取和归纳句子或段落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需要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在这种翻译方法中,需要把握原文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文中的经典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全人类都应该是兄弟,彼此友爱,没有国界的限制。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这句话提取出主旨和核心思想,并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四、情景描述法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描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含义。

如果要将这个故事翻译成英语,需要通过情景描述的方式来表达原文所表达的文化含义和情感。

汉语古籍英译不仅需要对语言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以上介绍的翻译方法是翻译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目标语言读者的背景和文化差异进行选择。

汉诗中人称代词的英译问题——以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为例

汉诗中人称代词的英译问题——以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为例

的解 读及对 目的语 的操 纵直 接对 目的语 的表 述效 果
产生 影响 。
例如 : 英 国大学教 师 职 称 中有 “ r e a d e r ” 这一 级 , 常用 的几 种 词 典 解 释 为 : ( 1 ) “ a s e n i o r t e a c h e r a t a
2 0 0 0 ) ; ( 2 ) “ a s e n i o r l e c t u r e r a t a B i r t i s h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s t b e l o w t h e r a n k o f a p r o f e s s o r ” ( 英 国大学 中的 ) 高 级讲 师 ( C O B U I L D E n g l i s h—C h i n e s e D i c t i o n a r y , 上 海 译文 出 版社 , 2 0 0 2年 ) ; ( 3 ) “ a u n i v e r s i t y l e c t u r e r o f t h e h i g h e s t g r a d e b e l o w p r o f e s s o r ” [ 英] ( 大学 的 ) 高 级 讲师 ( T h e N e w O x f o r d , E n g l i s h—C h i n e s e Di c t i o n a r y ,
在 翻 译 过 程 中既 要 强调 翻 译 , 即翻 译 意 义 , 又要 强调 译 者 的 重要 性 , 即强 调 翻 译 活 动 中译 者 的 主体 性 。
关键词 : 翻译 ; 人称代词 ; 译者 ; 主体性 ; 《 题都城 南庄》
中图分类号 : H 1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0 4 4 8 ( 2 0 1 3 ) 0 6— 0 1 5 8— 0 5

诗歌翻译的缺省与补偿

诗歌翻译的缺省与补偿

2013.08学教育90语言研究诗歌翻译的缺省与补偿——以《春夜洛城闻笛》为例李娟娟(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摘要]由于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社会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等各不相同,译者在对中国诗歌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损失。

本文将以小畑薰良的春夜洛城闻笛英译本为例,对诗歌翻译的缺省以及补偿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诗歌;翻译补偿;翻译缺省一、引言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意象绮丽,风格豪放,想象丰富,音韵和谐。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李白诗歌逐渐被西方所熟知并被译成各种版本,其中日本翻译家小畑薰良用英文翻译的《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是用西文翻译的第一部李白个人作品集,其中春夜洛城闻笛就是一篇佳作,本文将对其英译本的翻译缺省以及补偿策略进行探讨。

二、翻译缺省1、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译者在目标读者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1]。

由于双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译者在诗歌翻译中会无意或者方便交流而省略掉部分文化信息,从而致使得具有文化特色的东西在诗歌的英译本未体现出来。

《春夜洛城闻笛》是735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题中“洛城”是指洛阳,“春夜”则是季节及具体时间。

小畑薰良将其译为“On hearing the flute at lo-cheng one spring night”。

他把“洛城”译为lo-cheng,“洛城”对于原文读者非常熟悉,而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lo-cheng不一定能和“洛城”对应起来。

另外,第三句中“柳”谐“留”音,折柳则表送别哀怨之情。

英译句则为“the plaintive tune of willow-breaking”,中国典故的韵味不见减少,思乡之情也没有提及,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诗韵在译文中大打折扣。

2、意义和形式的缺省由于英汉有各自的语义系统,语法结构,语音系统,句法形式,再加上诗歌受字数,音韵,格律的限制,英译本在语义很难语汉语做到的等值。

《清明》诗英译中的人称指示语对比分析

《清明》诗英译中的人称指示语对比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任上,孑然一人,不免思乡情切,心中凄苦。诗人是 行人中的一员还是旁观者?“断魂”,指内心十分凄 指出诗人要在附近找个酒家,歇息、饮酒、消愁。借 问酒家的动作发出者是谁呢?在翻译时,译者也要明 中“牧童”回答了“行人”的问题,为其指明了方向, 不远处的村子里杏花簇簇,坐落着一家酒馆。 这首诗歌现已有多种英译版本,接下来笔者将 就三个版本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在此 抄录了译本: (一)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版本 It drizzles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二)蔡廷干英译版本 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Day, The men and women sadly move along the way. They ask where wineshop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rest, And there the herdboy's fingers Almond-Town suggest. (三)许渊冲英译版本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mid apricot flowers. 译文(一)的意思是:在春天的雨季,细雨没 完没了地下着,沿途的行人面露阴沉悲伤。我问牧童 哪儿有酒馆,他指着一个坐落在杏花之间遥远的小村 庄。第三句中译者用“I”第一人称来作为原文“借 问酒家何处有”的主语,和第二句的“路上行人”对 比,译文将诗人也纳入“路上行人”的一员,但是借 问酒家何处有的时候,却添加了人称指示词“我”, 意在表明心中苦闷,要借酒消愁的人就只有诗人一个 可能是“路上行人”中的一人或者多人,也有可能是 诗人自己。译文直接使用第一人称,这样理解的话, 原文情境的感染力便削弱了。

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一.引言随着各国交往的频繁和密切,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想要了解中国,因此,大量的中国艺术作品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翻译。

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中提到:“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

”(许渊冲,2006:1)由此可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和沟通。

然而,尽管译者遵循各种原则,应用不同策略,但是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就需要译者进行补偿。

尤其是对于古诗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其精炼的语言、大量的专有名词和典故以及严格的格律给译者带来很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利用文化补偿策略,使译文尽可能地忠实原文,而且可以被译文读者所接受,达到与原文相似的表达效果。

许渊冲,作为中国诗词翻译的领军人物,其译文和翻译思想受到中外学者的推崇,因此,笔者在拜读了许先生的《唐诗三百首》之后,以其中几首诗为例,从不同方面探索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二.文化与翻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了解一个民族必须要涉及的方面。

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影响并制约着语言的发展,可以说两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整体。

因此,翻译在转换两种语言的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无论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如何精通,如果缺少对另一国文化的了解,在译作中就难免会丢失某些文化信息,而往往文化信息的损失会大大影响译文的可读性。

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背景中才有意义。

从美学角度看中诗英译中补偿策略的运用

从美学角度看中诗英译中补偿策略的运用

从美学角度看中诗英译中补偿策略的运用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人民心中深深烙下了
一道永久的印记。

在这项深厚的文化传承中,把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时,也一定要经过恰当的补偿策略,使英译本保持原有的文学特色。

首先,要把握英译中诗歌翻译的句式结构特点,在翻译中尽量保留原文的句法
结构,以免审美特色的偏差。

以中国古典诗歌分句的整体比例为例,通常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为主,相隔的句型应该合理分配,英文翻译也应该保证诗句有良好的表达韵律。

其次,要注重英译中,创造性地利用词汇补偿策略。

就锦囊《咏鹅》这首诗来说,在翻译时,应当采取拟音的方式,以呈现原文的审美风貌,通过创新的利用单词来提供长短句的辨别感、句式变化的连贯性等。

再次,在英译中,要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施行多种略译策略。

比如拔句型法,
弄清原文重点,对句意轻微改动,体现原文特色;引述法,选取原文中一段重要语言,如成语、歇后语等,改写成英语,保持文字押韵。

最后,要在英译中多表达本文学中的文化特色,将文学及其文化内容浓缩展现
出来。

比如,中国有“三大美”的概念,“水书画”“松韵”等,英译时,应当在补偿句中运用英语词汇来体现这一文化特色,以突出文学特色。

综上所述,通过恰当的补偿策略,使英译古典诗歌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表达
出原文的审美风格,裨益审美素养,真正的实现中国古典文学的国际化传播。

中国古诗英译中缺省主语的身份判断及补出

中国古诗英译中缺省主语的身份判断及补出

中国古诗英译中缺省主语的身份判断及补出章 艳内容摘要: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赋予中国古诗的主语缺省以独特的审美价值,但在强调逻辑和形式完整的英语中,汉诗英译时主语的“补出”则属必然,而主语的补出要基于对说话者身份的判断。

本文以《古诗十九首》为例,探讨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如何判断诗歌中说话者的身份,进而讨论译诗中对说话者身份存在不同判断的合理性以及造成判断差异的原因。

分析表明,《古诗十九首》中说话者在英译诗中可以表现为I、we和第三人称这三个主语并有具体的身份判断,少数几首即使不同译者对原诗说话者身份的判断存在差异,在确定身份之后只要选择符合该身份的用词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的译诗也完全可以做到各得其妙。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译者的文化心理对于判断说话者身份和情感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诗英译;缺省主语;《古诗十九首》;说话者身份;文化心理作者简介:章艳,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美学、文化翻译。

Title: Identifying Speaker’s Identity in Translating Null Subject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Abstract: Different languages are based on different philosophies. Null subjects in ancient Chinese poems, in terms of the philosophy of “nature and man are one”, are endowed with unique aesthetic value, while a subject referring to someone or something is normally essential in 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s. This article takes Nineteen Old Poems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how to determine the speaker's identity, the different choices of speakers in translations, and reasons behind the different identifications of speaker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ree subjects, namely I, we, and the third person, can represent the different speakers in Nineteen Old Poems in English versions. Even though translators have different identifications of the speaker in the original poem, they can use the words and way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that match the identity. It is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that cultural mentality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ranslators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the speaker and expressing emotions.Key word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ms; null subject; Nineteen Old Poems; speaker’s identity; cultural mentalityAuthor: Zhang Yan is professor a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Her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E-mail: ********************.cn一、引言主语缺省是中国古诗的一个共同特征,一些学者从哲学角度赋予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诗模糊意象范畴指示词缺省及翻译补偿_路飞

古诗模糊意象范畴指示词缺省及翻译补偿_路飞

2008年第11期(总第297期)湘潮(下半月) 2008年11月36古诗模糊意象范畴指示词缺省及翻译补偿路 飞(中国计量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 要:语言美有其准确性和鲜明性,也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模糊性是诗词意境创造的本质特征,诗人往往缺省模糊范畴指示词来建构令人回味无穷的模糊意境。

本文探讨了汉诗英译模糊意境的构成手段、成因和适切的翻译补偿途径,认为译者应把握原诗整体意蕴,复原模糊范畴指示词,再现原诗的“意”与“境”。

关键词:模糊范畴指示词;缺省;成因;重构中图分类号:H 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1–0036–02国外对模糊语言的研究由来已久。

对模糊语言的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

之后,伯明翰大学的史奈尔(Joanna Channell)博士结合英语教学将语用学原理应用于模糊语言研究。

西方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多取定量视角,过分侧重语义,较少涉及美学效果。

国内学者对模糊语言的美学特质予以更多关注。

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学》堪称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秦秀白的《论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的言语风格》继续致力于模糊修辞理论框架的确立。

之后,张乔、苗东升等进一步拓宽模糊语言学研究口径。

可见,我国学者的模糊语言学研究多取定性视角,关注美学效果,较少涉及翻译问题。

但笔者发现,模糊语言研究的理论探讨还不甚深广。

比如,中国古典诗词是十分青睐模糊语言的。

但对古诗词中模糊语言的构成手段,成因和翻译补偿较少涉及。

故此,本文试图以部分诗词作品为例,较详细地谈谈模糊范畴指示词在建构诗词模糊意境的妙用。

一、诗词模糊意境建构手段 —— 模糊意象范畴指示词的缺省模糊语言具有独特的功效,其固有的不确定性有助于提高效率。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格·歌根也指出:“描述的不确切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好事。

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

”(唐树芝 1998)史奈尔将模糊语言的这种特性应用于范畴研究,认为人们可以运用模糊手段来指涉范畴,而无需列举出范畴内所有成员。

古典诗词中人称代词缺省英译探析

古典诗词中人称代词缺省英译探析

古典诗歌人称代词缺省英译探析田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摘要:人称代词缺省使古典诗歌简练含蓄,然而英译时大多数译者将其补充出来,淡化了诗味。

接受美学认为某些省略或暗示是必要的,因为这些“空白”是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

叶维廉肯定了“以物观物”的审美关照。

为了保留这种空白、虚以应物,忘我而万物归怀可采用物称、修辞、名词短语、非谓语动词、被动语态、疑问句、祈使句等策略。

关键词:人称代词缺省空白以物观物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代词经常缺省造成指代不明,这个特点体现了中国古诗的简练含蓄。

如李商隐“无题”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句中没有说明谁在愁,谁的云鬓改,谁在吟,谁觉月光寒。

然而翻译成英语时却有以下几种译文,(1) At dawn she'd be afraid to see mirrored hair gray;/At night she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许渊冲译,见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1988:347)(2)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许渊冲2000: 565)(3) In the morning mirror you grieve at your disheveled hair;/In the moonlight, humming poems, you stand in the cold air.( 曾炳衡译,见吴钧陶1997:677,679) (4) She'll fear to see in the morning glass some hairs white, /And feel, as I read aloud at night, the chilly moonlight.( 万昌盛、王中译,见朱丽云2000:178) (5) Before the mirror, you will fret to find those cloudlike tresses changing./Making rhymes at night, you'll find the moonlight has grown chill. (张廷琛、魏博思,1994: 221) 译文(1)、(4)回译为“她愁她的云鬓改,我吟她觉月光寒”;译文(2)回译为“我愁你的云鬓改,我吟你觉月光寒”。

《诗经·卫风·氓》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原文及翻译《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诗经·卫风·氓》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尔一作: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译文: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

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

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

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

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

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

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

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

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

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

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

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

汉英古诗词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补充

汉英古诗词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补充

汉英古诗词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补充本文以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之后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引用的古诗词翻译为例进行评析,结合口译原则说明以塞莱丝柯维奇为代表的法国释意学派释意理论,在中国古诗词口译中很好地将诗文的形式与内涵用现代的外语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听者能够从译文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听者同样的共鸣和美感。

關键词:释意理论脱离语言外壳古诗词口译一、引言根据释意派口译理论,口译包括三个主要程序:源语理解、脱离源语词语外壳和译语表达。

本文以释意理论为基础,主张口译的目标是源语的意义而非语言,意义是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产物。

本文将运用释意派口译理论,结合口译原则对2012年“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中温家宝总理文言诗词口译实例进行评析,旨在进一步说明口译的释意性,探讨翻译中古诗词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

二、释意派理论(一)产生背景释意派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

该理论由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在长期口译实践基础上所创建。

释意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释意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译员需要释意才能翻译。

”(Lederer,2003:109)。

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形式的对等,而是原文意义的等值。

意义上的忠实包括对作者意图的忠实,即充分理解作者的内隐之意,对目的语的忠实以及对目标听众的忠实。

这三者应在翻译过程中同时满足,相互作用。

因此,释义学派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其核心思想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交换,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二、口译古诗词难点(一)口译特点口语转瞬即逝,“快”是口译有别于笔译的主要指征之一。

正因为有速度的要求,所以对于口译的修辞、美感等并不像笔译那样严格。

然而,口译仍要求译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另一种语言将说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尽可能”流利、完整地传递给听众。

诗歌翻译之补字诀(高考复习指导)

诗歌翻译之补字诀(高考复习指导)

诗歌翻译之补字诀(高考复习指导)黄富忠【举要治繁】①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跳跃”的艺术,因为它要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就必定会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咀嚼。

因此翻译时,就必须把“空白”补充上去。

而这种补充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性的,不过这种推理,肯定具有“模糊地带”,毕竟这不是数理化的推理。

②2017年高考诗歌高考题有5个备选项,这样每句诗的翻译就成了重中之重了。

以前只有两个大题时,具体每句诗的意思可能不必都要了解,现在“四联”诗,也只能有四个选项,所以每句的翻译就肯定会落实到选项了。

③近几年看,诗歌字面意思的翻译都比较容易,难译之处多在多义词或句间联系。

一、补主语,明诗意【新课标高考】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2016)【翻译解析】①补主语:(汉江)横溃豁中国,(汉江)崔嵬飞迅湍。

②补介词:(汉江)(于)中国横溃豁,(汉江)(于)崔嵬飞迅湍。

③译:(汉江)(在)辽阔的中原地区四处横流,(在)崇山峻岭间湍急迅猛地飞去。

设题★:汉江横贯中原大地,波涛汹涌,浪头像一座山一样高大。

【对应高考】一、勖剑古物神光雪见羞,未能擎出恐泉流。

暗临黑水蛟螭泣,潜倚空山鬼魅愁。

①(剑)未能擎出恐泉流--以“泉”喻剑。

②(剑)暗临黑水蛟螭泣,(剑)潜倚空山鬼魅愁。

③译:上古神剑闪着寒光,那白色的光茫,让白雪也逊色三分;不敢把剑抽出,因为怕剑会象泉水一样流走;它来到在黑暗的深渊中,就是蛟龙也会怕得哭泣;它潜行到空山中,鬼魅也会愁眉苦脸。

设题★:A.本诗一句是说上古神剑闪着的寒光,让白雪也逊色几分,是从剑光的角度说明剑的不平凡。

B.这把神剑明晃晃的,闪着流动的光泽,仿佛一汪流动的泉水,有灵性一般。

同时写出了害怕剑丢失,对剑的喜爱。

二、听僧吹芦管薛涛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

罢阅梵书劳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

①补:(芦管之声如)晓蝉呜咽暮莺愁②译:吹奏芦管之声如同清晨蝉鸣的声音,又好像傍晚时候黄莺愁畅的叫声。

论古诗英译中人称的确定——以唐诗《春晓》的四个英译本为例

论古诗英译中人称的确定——以唐诗《春晓》的四个英译本为例

作者: 安登贤
作者机构: 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出版物刊名: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31-13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古诗英译;《春晓》;原诗意境;人称
摘要:中国古诗凝练、含蓄,人称代词通常省略。

译者在英译古诗时,由于受英语形合特点的影响.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出人称以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唐诗《春晓》的四个英译本选用了不同人称所产生的情景联想和抒情效果表明正确理解与再现原诗意境,对确定恰当的译文人称起着决定性作用。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翻译的审美评价标准。

为了正确理解与再现原诗的意境.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全面分析原诗中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情趣.从而确定恰当的英文人称.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感受.。

汉英诗歌的主语人称差异及翻译

汉英诗歌的主语人称差异及翻译

汉英诗歌的主语人称差异及翻译肖安法【摘要】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存在很大差异,主语人称的模糊与明晰便是差异之一.将汉语诗歌(特别是古诗)译为英语必须顾及这一差异.文章探讨了汉英诗歌主语人称差别具有的不同诗学意义,提出了三种汉语诗歌英译时主语人称代词的处理方法.【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3【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诗歌;人称差异;翻译【作者】肖安法【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无锡,214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诗歌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文学样式,能集中地表现人类色彩缤纷的生活和复杂万千的情感。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其语言精练含蓄,富于质感和韵律,因此,诗能够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天然融合的产物,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另外,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分割;因而诗歌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

诗歌是可译的,尽管译诗要克服很多困难。

这些困难可能是语言本身的区别造成的,例如,汉语与英语在音、形、义、语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也有可能是诗歌的语言形式造成的,例如,不同语言诗歌在音节、韵律节奏、诗行排列(五言、七律、十四行诗等)、形式(韵体与散体)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也有可能是文化方面的原因,例如,意象和词语的文化含义差异、诗中用典、诗人的风格 (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含蓄、清新等)、诗歌中营造的意境及其文化联想的差异等。

汉英诗歌在主语人称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将汉语诗歌翻译成英语时,这些差异需要引起译者的注意。

处理好这些差异能够使译文更忠实和达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汉语有意合语言特征,词语或分句之间很多时候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而英语具有形合语言特征,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诗英译中人称指示词的补译李宏霞;谢雪峰【摘要】Personal pronouns are often omitted or implicit in ancient Chinese poems whereas explicit and indispensable in Englishpoem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for the translator to supplement personal pronouns,in order to make the translated version accord with English grammatical rules,and help the translated version represent the essence and poetic mood of the original writing.To represent the essence and poetic mood of the original poem through the appropriate supplement of personal pronouns,the translator has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context situ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original poem,as well as the poetic mood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In some cases,the translator could consider substituting the personal pronouns for the recurrent or unimportant names,places,idioms,and proper nouns with special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original poem,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poem concise in language and concentrated in meaning.%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常常被隐匿省略;而英语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往往不可或缺。

因此,英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往往需要补译人称指示词,从而使译文指称明确,再现原诗的主旨和意境。

补译人称指示词时,译者既应考虑原诗的创作背景、情景语境和文化内涵,也应考虑译诗的情趣与意境,从而正确地补译人称,达到再现、重构原诗的主旨与意境的目的;有时,译者也可以用恰当的人称指示词来隐替原诗中反复出现、或者不太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或者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从而使译诗文字简洁、意义集中。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4【总页数】4页(P116-119)【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人称指示词;补译【作者】李宏霞;谢雪峰【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汉语为意合性语言,少有时态、人称、数、格的限定;中国古诗尤其讲究简洁含蓄、意外言外;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经常被隐匿、省略或淡化,正如叶维廉在《中国诗学》里所说,“诗(中国诗歌)不必用人称代名词,不说‘我’‘做什么’,而直书‘做什么’”,从而“让读者保持着一种客观与主观同时互对互换的模棱性”[1]28。

与之不同,英语语言为主谓型线性结构、重形合,往往要以完整的语法结构来构筑词句,人称指示词不可或缺。

因此,在将人称隐匿的中国古诗进行英译时, 译者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提挈全句的主谓基本程式,将原诗中略去的人称指示词补译出来,正如吕叔湘所言:“中文常不举主语, 韵语尤甚, 西文则标举分明, 诗作亦然。

译中诗者遇此等处, 不得不一一为之补出。

”[2]5。

补译人称指示词可使译文指称明确,更加符合英文习惯,也助于再现原诗的主旨和意境。

一、正确理解原诗,补译人称指示词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代词常常略而不用。

因此,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原诗的创作背景、情景语境和文化内涵,从而正确地推断出原诗中缺省的主语,准确地补译人称。

以苏轼的《江城子》一词的翻译为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该诗虽有诸多动作与情境描写,却无一个人称指示词:究竟是谁的“孤坟”?是谁“临床梳妆”?是谁“幽梦还乡”?“尘满面、鬓如霜”形容的是何人?“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相逢应不识”又是怎样的情境?尽管中国读者可以通过该词的情景意象,准确地推断出叙述主体为词人自己,悼念的对象为已故亡妻王弗,但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将原诗中略去的主语补译出来,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义。

龚景浩将该词译为:Ten years now, since death did us part.Not thinking too much, But how can I ever forget!A lone grave a thousand miles away,Nowhere can I pour out my sorrow.Even if we met, you wouldn't know me:Face covered with dust,Temples hoary like frost.The other night in a lingering dream I was home again.By the window of the small chamberYou were doing your hair.Face to face now, but unable to utter a word——Only teardrops kept rolling down.Well do I remember the spot where our hearts broke: Abright moon-lit night,A mound of stunted pines.[3]84-85在该译文中,龚景浩运用增译法,补译出了“I”、“me”、“my”、“you”、“"your”、“we”、“our” 和“us”等人称指示词,从而准确地指出了各个动作的主体:做梦的主体为诗人自己,“临床梳妆”、“千里孤坟”的主体为词人的已故妻子,“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相逢应不识”则描绘了词人与妻子在梦里相会的场景。

又如:南宋词人陆游的《钗头凤》一词: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该词虽有很多关于人、事的描写,却没有一个人称指示词,“红酥手”、“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形容的是谁?“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形容的又是谁?是谁的“海誓山盟”?该词描写了怎样的情境?尽管通过该诗的创造背景和词中意象情景,可以推断出该词记述了词人陆游与前妻唐婉在沈园的邂逅,但在英译过程中,我们应正确地补译出隐匿的人称指示词。

以免给读者正确理解原诗造成障碍。

许渊冲的译诗如下:Pink hands so fine,Gold-branded wine,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East wind unfair,Happy times rare.In my heartsad thought throng;We've been separated for years long.Wrong, Wrong, Wrong!Spring is as green,In vain she's lean.Her kerchief soaked with tears and red with stains unclean.Peach blossoms fallNear deserted hall.Ouroath is still there. Lo!No words to her can go.No, no, no![4]223在该译作中,译者运用了增译法,补译出了“my”、“we”、“she”和“her”等人称指示词,精确地指出了各个情境所描述的主体,准确地表达出原诗的含义:“红酥手”、“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描述的则是携夫同游的唐婉,词人虽与前妻有“山盟之誓,却经“几年离索”,如今“一怀愁绪”“锦书难托”。

二、灵活选择视角,重构译诗意境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如果原诗的视角人称、意境情趣不明确,或有多种理解阐释方式,译者可以在正确理解原诗的基础上,依据译诗的情趣与意境来选择视角、补译人称。

朱光潜在《诗论》中曾指出,“诗的理想是情趣与意向的忻合无间,所以必定是‘主观的’与‘客观的’”。

[5]51吕叔湘也曾评论:“……因中文诗句多省略代词,动词复无词形变化,译者所受限制不严也。

其中有因而转更亲切或生动者。

”[2]7因此,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为了再现、重构原诗的情趣与意境,译者可灵活选择、甚至改变原诗的视角。

另一方面,对同一首诗,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会选择不同的视角,而不同的人称视角又会直接影响到诗译的效果和意境。

以杜牧的《七夕》一诗的英译为例。

原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该诗四句,均无人称代词,是谁执扇扑萤?是谁坐看星空?原诗并无交待。

然而,根据诗中的意象及其文化内涵,后人对该诗的情趣与意境有不同的理解与推测:《千家诗》对该诗的注解为:“银烛,月光也。

月光当秋而清冷,斜映于画屏之上。

但见萤火如星,流光可爱。

轻摇罗扇以扑之。

于时天街之上,夜凉如水,银河清浅,牛女星辉,仰天闲卧而玩之,其悠然自得之趣可见矣。

”[6]67按照词中注解,该诗更强调一种闲逸的生活情趣。

然而,也有不少人推测该诗为宫怨诗:秋凉时,罗扇被抛弃,这象征着宫女在宫中不得宠的命运;宫中有流萤,足见凄凉;凄凉的宫女拿罗扇去扑流萤,看见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越发觉得自己孤独凄凉。

由于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视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