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
运动员机能评定
2.1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
磷酸原供能能力的生化评定主要是测定全身肌肉 中ATP和CP的含量以及ATP酶、CK等的活性。直 接测定肌肉中的ATP、CP的方法虽多,如肌肉活 检法、核磁共振法等。但由于或是方法复杂、或 是经费昂贵、或是运动员难接受,故较少用。目 前,评定磷酸原供能系统的常见方法是尿肌酐系 数测定、定量负荷法、30m冲刺法等间接方法。
1.6血清睾酮
睾酮为雄性激素中的一种。由于它具有增强合成代 谢的功能,故与运动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
睾酮在耐力性运动项目评价运动员的训练量。对于 负荷量的反应非常敏感和准确。
雄激素是含有19个碳原子的类固醇激素的总称,人 体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有三种分泌型雌激素:睾酮、 雄烯睾酮和去氢二雄酮,睾酮活性最高。男子由睾 丸间质细胞分泌,女子由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卵巢 的基质细胞分泌。
• 尿蛋白测定时间选择:
1、一次激烈运动后,尿蛋白排泄量在训练课后15min 后达到最高。应在运动后15min取尿测试。
2、训练后4h或次日晨可以再测一次蛋白尿。评价恢复 情况。
3、测试时应结合尿液比重进行分析。
4、寒冷天气、精神集中、情绪激动都会影响结果。
1.4血红蛋白
• 血红蛋白也称血色素,其主要功能是作为红 细胞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的载体,又有 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作用,故能直接影响体 内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从而影响人体的身 体机能及运动能力。血红蛋白与运动负荷关 系密切,大运动负荷,血红蛋白下降。因此, 血红蛋白也可作为评定运动负荷的一个生化 指标。
• 应用血尿素评定运动量,除看运动前后血尿素变化值 外,还应结合血尿素的疲劳阈值。金特曼研究报道, 清晨空腹安静时血尿素达50mg% (8.83mmol/L)时为过 度训练,林文弢等研究发现,当运动员安静血尿素值 为7.5-8mmol/L已达过度疲劳。所以,当运动后血尿 素达到或超过8mmol/L时,又比运动前升高约 2mmol/L左右,则可认为运动量大。
深度学习技术模型训练过程监控与调优
深度学习技术模型训练过程监控与调优在深度学习领域中,模型训练是一个耗时且资源密集的过程。
为了提高训练效果和效率,监控和调优模型训练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本文将就深度学习技术模型训练过程的监控和调优进行详细阐述。
一、监控模型训练过程1. 数据监控在深度学习的模型训练过程中,数据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通过监控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我们可以确保模型训练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因此,获取训练数据的统计信息是必要的。
可以通过查看数据的分布情况、标签分布情况以及数据样本的类别平衡性来对数据进行监控。
2. 损失函数监控损失函数是衡量模型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实时跟踪损失函数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了解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的优化情况。
通常,随着训练迭代的进行,损失函数应该逐渐减小。
如果损失函数的下降速度较慢或者产生震荡,可能意味着需要调整模型的学习率或者改变训练数据的分布。
3. 准确率监控除了损失函数,准确率也是评估模型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监控准确率的变化,我们可以判断模型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
通常,准确率应该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渐提高。
如果准确率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的提升,可能需要考虑增加模型的复杂度或者改进数据预处理的方法。
4. 内存和计算资源监控深度学习模型训练通常需要大量的内存和计算资源。
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内存溢出或者计算资源不足的情况,训练过程可能会终止或者变得非常缓慢。
因此,监控内存和计算资源的使用情况是必要的。
可以使用系统监控工具来实时监测内存和计算资源的占用情况,并及时调整模型的规模或者调整计算资源的分配策略。
二、调优模型训练过程1. 学习率调整学习率是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中的一个重要超参数,它控制了模型参数在每次更新中的调整程度。
如果学习率设置得过高,可能导致模型无法收敛;如果学习率设置得过低,可能导致模型收敛速度过慢。
因此,合理调整学习率是优化模型训练过程的关键。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学习率衰减,即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渐减小学习率的大小。
运动监控评定
运动训练监控的方法(一)动物运动实验: 跑台、游泳、爬杆(二)人体运动实验:实时训练、比赛、实验室(功率自行车、跑台、台阶)三、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常用指标及方法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主要包括对训练负荷的监控和对训练方法的临控,而对训练负荷的监控又分为对负荷强度的监控和对负荷强度的监控。
训练负荷强度和训练负荷量对有机体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一、运动训练的本质1、运动负荷的本质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应激性: 生物体对任何内外刺激发生应答性反应。
运动负荷的本质: 刺激→反应→适应运动负荷越大,刺激强度则越大,所引起起的机体反应也相应越大,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也越明显。
2、运动训练对机体的影响结构与机能的破坏→重建过程⑴训练→机能变化方面,肝糖原和肌糖原耗竭以及相关酶的消耗及酶活性的下降,身体工作能力明显下降;(超量恢复)⑵训练→结构变化方面,肌纤维的微细结构会发生程度不等的损伤,受力骨骼的微细结构发生某些变化.(骨骼肌重建)3、运动训练的本质⑴功能重建。
生理结构、功能不断破坏、重建。
⑵长期训练,就是不断地、反复地刺激,不断地适应的过程。
一旦机体完全适应了,必须增加负荷。
通过循环过程,运动强度不断上升,运动能力不断上升。
优秀运动员训练科学监控三、运动训练中的原则超负荷原则又称过负荷原则,是指运动员对某一负荷刺激基本适应后,必须适时适量地增大负荷,使之超过原有负荷,运动能力才能继续增长,这个超过原有负荷的负荷就是“超负荷”。
要理解超负荷原则,必须把握①每节课的设计,包括负荷强度、运动量和运动方式,精心设计。
②每个小周期(一周)的安排思路,这个小周期各级负荷的变化,是大中小还是大小大小大小。
③减荷时间的安排;④对增加负荷适用状态的评价;⑤对运动训练效果的评定,改进的训练安排。
怎样超负荷: 增加负荷强度;增加练习次数增加练习密度;增加运动总量运动训练的成功反映在运动成绩的提高,要提高运动能力的话:训练负荷要适宜,必须产生预期的疲劳程度。
健美训练练习强度监控包括本体感受
健美训练练习强度监控包括本体感受
健美训练中的强度监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本体感受和客观指标。
本体感受是指通过自身感觉和主观体验来评估训练的强度。
例如,你可以观察自己的心率、呼吸频率、肌肉疲劳感、出汗程度等来判断训练的强度是否适宜。
通常来说,适当的肌肉酸痛和轻度的疲劳感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剧痛、呼吸困难或其他异常症状,就需要适当减小训练强度。
除了本体感受,客观指标也是评估训练强度的重要依据。
常用的客观指标包括心率、重量、次数、速度等。
你可以使用心率监测设备来跟踪训练期间的心率变化,或者记录自己的训练重量、次数和时间等数据来评估训练的强度。
总的来说,健美训练的强度监控应结合本体感受和客观指标来进行评估,确保训练的安全和效果。
运动训练的机能监控与评价(生理)
运动训练的机能监控与评价进行机能监测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控科学训练:科学的训练安排、科学的训练监控、科学的恢复手段㈠训练监控的含义: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测量指标对训练计划、训练效果和训练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以辅助教练员实施训练控制的方法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1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2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机能评价、技术评价、心理干预与评价3运动员训练机能监控用哪些指标?如何监控?①心率(HR)阶段性机能状况评估,短期内基础心率突然明显加快,提示运动员不能适应当前训练负荷,机能状态下降,如果心率突然显著减慢,提示可能有疾病的存在。
②血压(BP),安静时血压升高20%左右,并持续两天以上时,可能是机能下降或过度疲劳的表现运动时脉压差增加的程度比平时减少或出现梯形反应,提示运动员机能状况差③血红蛋白④血乳酸,训练一个阶段后,同样负荷运动后血乳酸水平下降,说明训练水平与运动能力提高,同样负荷运动后血乳酸清除速率提高,说明有氧能力提高。
⑤尿蛋白,课后测定,既能够反映训练负荷强度,也能反映负荷量4决定人体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训练监控的功能包括:研究不同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特点,确定训练方法和手段适宜的恢复时间,评价训练效果,评价和控制运动员训练质量,判断运动员实际运动能力,预测运动员运动能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训练监控的意义:运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指导控制运动训练,不断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定,科学地进行监督,是科学训练的重要内容,对正确地控制训练负荷、挖掘运动员的最大运动潜力,更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以及防止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㈡运动员机能评定的含义在运动训练中,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实验技术和方法,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进行测量以及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及时向教练员反馈,这一过程称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机能评定的意义:对运动员选材、医务监督、控制训练负荷、判断运动性疲劳,防止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以及有效的挖掘人体的运动潜力、提高竞技能力,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经称为科学训练的重要内容。
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
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得指标一、生理学指标:1)心率(HR):就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得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与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评价。
①基础心率(晨脉):基础心率就是基础状态下得心率,即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得心率,一般用脉搏表示,机体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
大运动负荷训练后,若经一夜得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若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在选用基础心率作为评定疲劳指标时,应排除惊吓、恶梦、睡眠等其它因素得影响。
②运动中心率:可采用遥测心率方法测定运动中得心率变化,或用运动后即刻心率代替运动中得心率。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得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运动中心率有逐渐减少得趋势。
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得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③运动后心率恢复:运动后心率包括运动后即刻心率与恢复期心率、恢复期心率下降越快,恢复时间越短,心血管机能越好·相同运动负荷后,运动员心率恢复加快,提示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适应或机能状况良好。
运动后心率得恢复速度与程度,可衡量运动员对训练负荷得适应水平或者身体机能状况.运动后心率一般从第2分钟开始测6s、10s或30s得心率,用于观察运动员对运动负荷与训练强度得反应与恢复情况。
通过对运动后心率得观测运用,以探求运动员取得最大化训练效果得适宜运动负荷.①膝跳反射阈值:随着疲劳得增加,膝跳反射得敏感性发生变化,引起膝跳反射所需得叩击力量增加。
因此,可根据运动前后膝跳反射得敏感性评价疲劳。
②反应时:反应时就是指刺激信号(光、声音等)出现后机体迅速做出反应得最短时间,分为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疲劳时反应时明显延长,特别就是选择反应时延长更明显,表明大脑皮层分析机能下降。
③血压体位反射:测定心血管系统调节机能(植物神经)。
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
常用训练监控生理生化指标
短期内基础心率突然明显加快,提示运动员不能适应当前训练负荷,机能状态下降,如心率突然显著减慢,提示可能有疾病的存在。
血压
(BP)
阶段性机能状况评估
安静时血压升高20%左右,并持续两天以上时,可能是机能下降或过度疲劳的表现
运动时脉压差增加的程度比平时减少或出现梯型反应、午无休止音及运动过程中收缩压突然变化下降达20mmHg时,提示运动员机能状况较差
有免疫器官生成,受神经、内分泌、血清谷氨酰酶浓度等影响
反应时、两点辨别域、闪光融合频率、主观体力感觉等级等
一个训练日、一个阶段或一个周期运动员神经中枢疲劳情况
数值岁中枢神经疲劳程度升高而升高
运动后血糖水平下降、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加等造成神经疲劳
注:EPO为促红细胞生成素;AMP为一磷酸腺苷;NK细胞为自然杀伤细胞;IgG、IgM、,IgA为免疫球蛋白
无氧功率
(WAT)
一个训练周期无氧训练效果
评价一个周期无氧训练方法和负荷安排合理性、有效性
由ATP—CP系统及糖无氧酵解系统做功能力决定
最大摄氧量
(VO2max)
一个训练周期无氧训练效果
评价一个周期无氧训练方法和负荷安排合理性、有效性
由心肺的痒转运、肌肉有氧代谢做功能力等决定
无氧阈
(AT)
一个训练周期无氧训练效果
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最后终代谢产物
尿蛋白
(UPro)
一堂训练课或一个训练日的训练负荷
课后测定既能够反应训练负荷强度,也能够反映负荷量,需结合训练目的、方法,并结合训练成绩来评价;测定次日恢复值可评定机体的恢复状况,连续测定恢复期值可以监测一个小周期训练负荷的变化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小管回吸收率下降及分泌物增加
运动训练的监控
无氧代谢系统 1.磷酸原系统 2.糖酵解系统
有氧代谢系统
运动训练与能量代谢
短时间大强度训练
长时间大强度训 练
长时间中小强度 训练
ATP-CP系统供能为主 糖酵解供能很少 糖氧化供能极少
ATP-CP系统供能较少 糖酵解供能为主 糖氧化供能较少
ATP-CP 系 统 供 能 极 少 糖酵解供能很少 糖氧化供能为主
大强度间歇耐力训练 血乳酸值达较高水平达9 mmol/L
乳酸阈训练
血乳酸在4 mmol/L及HR在160--170次/分左右,不超 过180次/分
最大稳态乳酸训练 血乳酸浓度小于4 mmol/L
训练监控选择指标的方法
明确训练目的、训练方法的代谢特点、监控目 的 、运动员训练水平等; 尽量简化、针对性强、精确度高、便于操作(测 试)、反馈速度快、无创或微创;
[最大乳酸训练;乳酸耐受训练]
监控的具体方法
(一)实验室监控 1、机能评价 2、确定负荷强度 (二)运动场监控
1、特定负荷运动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血 乳酸)→确定个体训练强度阈。例如,游泳安排特定 速度及间歇时间的递增负荷运动。
2、通过专项训练手段测量、分析和评价运动员
专项训练水平,并对训练实施监控。
尿胆原 晨静安时静,时连,完连续成续几定几天量天处负超于过荷较4后~高出6 m水现g平%阳为或性过持或度续疲升劳高。
尿潜血
连续在晨安静时为阳性
IgG、IgM、IgA
明显下降
运动素质及其训练效果的生理生化评定
力量、速度
速度耐力
耐
力
测定最大输出功率和无氧功, 值增大反映训练效果好; 测定尿肌酐系数,间接评定 采肌 映用内 训专练CP项效和技果肌术好酸动;含作量进,行值1增分大钟反 全力运动,测定运动后血乳酸 测最定大无值氧。阈值值增或大V,O运2m动a成x,绩值提增 大高为为训训练练有有效效; 测定训练后HR或血乳酸恢复速 率,恢复快为有氧谢能力提高; 定量亚极量运动,运动后血乳 酸值下降是训练有效的表现。
常用训练监控生理生化指标
(BNH3)
一次或一组动作的强度
评定极限或亚极限运动中ATP—CP系统的供能情况
大强度运动中AMP的降解;长时间耐力运动中氨基酸的降解
阶段性训练效果评估
相同运动负荷后,运动员血氨升高的幅度减少表明训练水平提高
血尿素
(BU)
一堂训练课或一个训练日的训练负荷
课后测定反应耐力训练负荷量,值越高反应负荷量越大;次日测定恢复值可评定机体的恢复情况,超过7mmol/L表示疲劳未完全消除,提示训练负荷过大;连续测定恢复期值可监测一个小周期训练负荷量的变化
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最后终代谢产物
尿蛋白
(UPro)
一堂训练课或一个训练日的训练负荷
课后测定既能够反应训练负荷强度,也能够反映负荷量,需结合训练目的、方法,并结合训练成绩来评价;测定次日恢复值可评定机体的恢复状况,连续测定恢复期值可以监测一个小周期训练负荷的变化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小管回吸收率下降及分泌物增加
无氧功率
(WAT)
一个训练周期无氧训练效果
评价一个周期无氧训练方法和负荷安排合理性、有效性
由ATP—CP系统及糖无氧酵解系统做功能力决定
最大摄氧量
(VO2max)
一个训练周期无氧训练效果
评价一个周期无氧训练方法和负荷安排合理性、有效性
由心肺的痒转运、肌肉有氧代谢做功能力等决定
无氧阈
(AT)
一个训练周期无氧训练效果
血液携氧能力
男运动员血红蛋白低于120g/L,女运动员低于110g/L时,可诊断为贫血。男运动员血红蛋白达到160g/L,女运动员达到140g/L时,最适宜发挥人体最大有氧能力。
红细胞系
血液携氧能力
大负荷训练后,数值下降程度与疲劳水平呈正相关。另外,辅助血红蛋白指标对贫血进行诊断与分析
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
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常用的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指标及其解释:1. 准确率(Accuracy):模型预测正确的样本数除以总样本数。
准确率是最常用的模型性能指标之一,尤其适用于均衡数据集。
然而,在不均衡的数据集中,准确率可能会失真,因为模型可能倾向于预测出现频率较高的类别。
2. 精确率(Precision):模型预测为正例的样本中真正为正例的比例。
精确率衡量模型对正例的预测准确程度,是评估二分类问题中模型性能的重要指标。
3. 召回率(Recall):真正为正例的样本中被模型预测为正例的比例。
召回率衡量模型对正例的识别能力,尤其适用于重视“错杀”问题的场景。
4. F1值(F1-score):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
F1值综合考虑了精确率和召回率,是一个用于衡量模型性能的综合指标。
5. AUC-ROC:基于ROC曲线下的面积。
ROC曲线描述了模型在不同阈值下“真正例率”(True Positive Rate)和“假正例率”(False Positive Rate)之间的变化关系。
AUC-ROC给出了模型尽可能辨别正例和负例的能力,一般值范围在0.5-1之间,值越大表示模型性能越好。
6.平均绝对误差(MAE):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的平均绝对值。
MAE度量了模型的预测平均偏差,值越小表示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越高。
7.均方误差(MSE):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差异平方的平均值。
MSE度量了模型预测的方差,值越小表示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越高。
8. R平方(R-squared):用于回归问题的指标,反映了模型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
R平方越接近1,模型对目标变量的解释能力越好。
9. 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呈现模型分类结果的可视化矩阵。
混淆矩阵包括真正例、假正例、真负例和假负例的个数,可以帮助评估分类模型的性能。
10.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通过绘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模型性能随数据量增加的变化趋势,评估模型是否过拟合或欠拟合。
常用训练监控生理生化指标汇编
的压力,受植
物神经、内分泌激素级血管内皮质素等调节
血红蛋白(HB)
一堂训练课或一个训练日的训练负荷
既能够反映训练负荷强度,也能够反映负荷量连续测定恢复期值可检测一个小周期训练负荷的变化。一个小周期训练后如果下降明显,说明运动员不能够适应训练负荷,下降超过20%为过度训练的表现之一。
由骨髓、脾脏等造血器官生成,受遗传因素、蛋白与铁营养、EPO等激素的影响
据上述部分的分析可见,我校学生就达4000多人。附近还有两所学校,和一些居民楼。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家长给孩子的零用钱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无论是衣服还是首饰都希望与众不同,能穿出自己的个性。但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缺少自己的个性和琳琅满目的饰品,所以我们的小饰品店存在的竞争力主要是南桥或是市区的。这给我们小组的创业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单位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体积、血红蛋白含量
由下丘脑—垂体
—性腺轴调控,由肾上腺皮质分泌
运动员恢复能力评估
运动后恢复期,血清皮质醇持续偏高,恢复到正常水平时间长,表明机能状态差或对负荷不适应
T/C
一个训练周期的训练负荷
反应运动员对一个训练小周期或大周期训练负荷的适应情况,升高表示适应良好,下降超过25%提示过度疲劳
代表身体合成、恢复状况
血清肌酸激酶(CK)Βιβλιοθήκη 表1常用训练监控生理生化指标
指标
监控目的
功能
来源
心率
(HR)
一次或一组动作的运动强度
可作为100%最大摄氧量强度以下训练的强度定量指标,对100%最大摄氧量强度以上的训练只能定性分析。
由心肌窦房结发
出冲动,受交感
神经、迷走神经调控,受呼吸等因素的影响
(整理)人体机能评定及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医务监督人体机能评定及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第一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一、身体形态学指标身体形态学指标主要有身高、体重、坐高、胸、腰和臀等部位相关围度及皮二、生理学评定指标人体运动机能评定所采用生理指标分别在运动、循环、呼吸和中枢神经等系(一)运动系统1.肌力评定主要包括最大肌力、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有等长力量、等张力量和等动力量三种形式。
等长力量又叫静止力量,常采用测力计完成,在测试过程中肌肉或肌群做等长收缩,无关节活动。
此方式主要了解在某一固定关节角度时肌肉或肌群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最大肌力)或克服最大阻力的70%的最长时间(肌肉耐力)等张力量又叫动态力量,常用测力计、杠铃、哑铃及力量练习器械来测定。
其最大肌力的测定是以受试者能克服一次最大阻力值来表示(1RM),在克服所给予阻力后,休息2-3分钟后再克服新的阻力值,通常每次增重不超过2-4公斤,直到最高阻力值。
其等张耐力的测定通常以能持续克服最大等张力量70%负荷的次数作为评定指标,通常一般人可连续完成12-15次,而运动员则可完成20-25等动力量的测试需要利用专门的等动测力计完成,它与等长力量和等张力量的区别在于:等长力量只能测出某一关节角度的最大肌力,等张力量只能测出肌肉收缩过程中关节处于最不利收缩角度时的最大肌力,在其他收缩角度时所测出的肌力都小于最大肌力;而在等动力量的测试过程中,由于运动阻力是随关节活动而不断变化并自动调节的,因而只要肌肉进行最大收缩,就可准确测出肌肉或肌群在整个运动范围的最大肌力。
因此,利用等动练习器进行训练,可发展肌肉2.肌电图(EMc)是通过肌电仪将肌纤维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进行放大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通过计算机可对其进行振幅、频域和时域分析,从而对肌肉兴3.(二)循环系统指标反应心脏的形态和结构的指标在机能评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有心脏体积、心肌重量、心腔容积、左心室后壁和心室间隔厚度等指标。
心脏结构指标与心功能指标结合用于循环机能的评定,采用的测定手段主要是超声心动图(UCG),它能直观准确地测量出心室肌厚度和心室腔内径,并据此推算出心肌重量和其他心功能指标,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心脏结构和功能测试手段。
女子篮球体能训练负荷监控与评价
体育风尚SPORT & STYLE女子篮球体能训练负荷监控与评价何玮钊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摘要:开展体能训练能够对女子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充分起到发展作用,使机体更好的适应负荷训练以及比赛,同时也有助于复杂、先进技术以及战术的掌握。
在实际开展体能训练过程中,需要结合运动员实际情况进行训练计划的调整,避免运动员出现疲劳情况,对训练效果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女子篮球体能训练展开研究,进行训练负荷检测以及评价。
关键词:女子篮球;运动内容;体能训练;负荷监控;评价篮球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除在身高方面具有一定的要求外,对运动员躯体也具有相关要求,从而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完成激烈对抗。
此外还要求篮球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基础素质、神经敏感性[1]。
当前有学者指出,在女子篮球运动员开展体能训练过程中,应用血乳酸以及心率指标进行训练负荷的评定,能够有效促进体能训练效果的提升。
一、监控、评价体能训练负荷的意义篮球比赛过程中双方争夺激烈、攻防转换速度快是现代篮球发展趋势,要求篮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快速奔跑,既要保证传球、运球以及突破的快速性,同时也要保证其具备突然性以及有力性。
此外还要求篮球运动员能够在激烈的对抗过程中将各项技术动作完成,目前篮球员运动形态学特征要求的发展趋势为身体健壮、肌肉细长、臀部筋肉紧张上手、踝关节维度小等,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灵活、激烈的比赛对抗过程。
在开展运动员体能训练负荷过程中,主要针对力量、速度、灵敏度、柔韧性、耐力等方面[2]。
有研究指出,在较为激烈的篮球比赛过程中,每场比赛运动员跑动距离在5800m左右,相当于在篮球场上完成180-200次往返奔跑。
由此可知,平时体能训练与比赛训练之间存在的一定差异性,训练负荷更大、强度更突出。
在训练负荷与比赛之间存在恢复不充分的情况,会导致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的概率进一步增加,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极易导致运动员受伤[3]。
因此,在科学化体能训练开展过程中,最为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训练监控以及评价,通过对篮球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展开测量的方式,帮助运动员教练更好地掌握训练开展效果。
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
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一、生理学指标:1)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评价.①基础心率(晨脉):基础心率是基础状态下的心率,即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一般用脉搏表示,机体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
大运动负荷训练后,若经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若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在选用基础心率作为评定疲劳指标时,应排除惊吓、恶梦、睡眠等其它因素的影响.②运动中心率:可采用遥测心率方法测定运动中的心率变化,或用运动后即刻心率代替运动中的心率。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运动中心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③运动后心率恢复:运动后心率包括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
恢复期心率下降越快,恢复时间越短,心血管机能越好·相同运动负荷后,运动员心率恢复加快,提示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适应或机能状况良好。
运动后心率的恢复速度和程度,可衡量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水平或者身体机能状况。
运动后心率一般从第2分钟开始测6s、10s或30s的心率,用于观察运动员对运动负荷和训练强度的反应和恢复情况。
通过对运动后心率的观测运用,以探求运动员取得最大化训练效果的适宜运动负荷。
①膝跳反射阈值:随着疲劳的增加,膝跳反射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引起膝跳反射所需的叩击力量增加.因此,可根据运动前后膝跳反射的敏感性评价疲劳。
②反应时:反应时是指刺激信号(光、声音等)出现后机体迅速做出反应的最短时间,分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疲劳时反应时明显延长,特别是选择反应时延长更明显,表明大脑皮层分析机能下降.③血压体位反射:测定心血管系统调节机能(植物神经)。
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
训练监控作业
社会体育指导高晓奇 1045711070161、训练监控中,日、周、月的监控有何不同,各监控指标的的意义。
日监测指标有:心率、血压、尿蛋白、尿胆原、尿潜血、尿酮体、血乳酸、血氨、血尿素等。
这些指标主要是针对一次性的运动训练负荷所作出的应激反应,对运动训练负荷强度具有很大的敏感性,如心率,一次性大负荷运动心率会达到140-160次/分钟,如何机体适应次负荷强度,训练结束后心率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又如尿潜血,大负荷训练结束后,如果出来尿潜血则是表明机体对负荷不适应或者是机能水平下降,还有尿胆原,大运动训练后,如果测得次日晨含量低于2mg%则是表明适应训练,机能可恢复,总之日监控生理生化指标能反应出运动员对当天训练的适应情况,有助于教练员对训练计划的把握。
周检测指标有: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血氨、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MDA 、IgG、 IgM 、IgA 、心电图。
这些指标主要是反应训练一带时间后机体适应性的指标。
如血红蛋白男性的正常范围是120-160g/l,如果在检测到运动员指标低于120g/l后则是表明这周训练强度大,机体不适应或是机体机能状况不佳。
一段训练时间后检测到运动员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压积增大则是表明运动员对近段运动训练适应,机能水平提高,运动训练后测得CK指升高则可能是肌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机体处于疲劳状态。
总之月检测生理生化指标是针对训练后一段时间内机体对该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有助于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情况对训练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月检测指标有:血睾酮、皮质醇、T/C、 IgG、 IgM 、IgA 、CD4/CD8细胞比值、GOT、 GPT 、MDA等。
月监测指标主要是针对大周期训练制定训练计划,及评定训练效果。
各指标意义CK:血清CK活性的变化可作为评定肌肉承受刺激和了解骨铬肌微细损伤及其适应与恢复的重要敏感的生化指标。
活性越高,运动强度越大;疲劳时>200IU/L。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图2 : 运动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及训练监控的主要组成部分
医务监督 健康检查 生理学障 碍 生理生化 监测与评定
心理测 试与评 定
心理学障 碍
生物力学 障碍
技术分析 与诊断
•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是训练监控的一个 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利用生理生化的原理和方 法,测定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体内的一些生理 生化指标,以评价运动员训练时的负荷强度和量、 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机体对运 动训练产生的适应信息、恢复效果等,从而帮助 教练员了解训练效果,正确评价和调整训练方案。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涵盖了运动训练过程前、 中、后以及动态的和静态的全方位的监控,包含 的研究内容见图3。
练指导和监控意义非常重大。
Spencer等人(1996)也认为由于过去测试方法的缺陷
使有氧供能在400m、800m和1500m跑中的比例被低估了, 他们采用了更准确的氧债堆积测定法(Accmnulated Oxygen Deficit method)把运动员个体做功效率作为参数 之一,精确测定了有氧和无氧在中距离跑中的相对供能比 例,认为在这些项目中有氧供能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前人的 测定结果,这结论与Gastin的观点是一致的。无论如何, 从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趋势来看,竞技能力越强的运动员 无氧代谢(尤其是糖酵解)输出功率的能力就越大,无氧 代谢参与比赛供能的比例越高。因此,对每个运动员来说, 无氧代谢供能能力都是关键时刻顽强拼和手段的合理性
包括了准备活动、训练间歇时间、恢复性训 练、放松方法和赛前训练等的合理性的评估,甚 至还包括对减体重训练或增体重训练等非提高专 项能力为目的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评估。
4.评定身体机能状态
主要是利用多项生理生化指标对运动员承受 训练负荷的状态、机体的疲劳程度及恢复情况进 行综合评定和诊断,特别是在大负荷训练期间, 及时了解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及体能恢复情况,为 教练员提供训练安排的依据和建议,以防止过度 疲劳及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 基本原理和方法,已在《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 定方法》(冯连世等,2003)一书中详细地进行了 阐述。
排球体能训练中常用监控指标
排球体能训练中的常用监控指标和项目体能的定义是指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它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
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和竞技能力的总和,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包括身体形态、机体能力、运动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显性因素,还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智能、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淀等隐性因素。
体能是排球竞技能力的基础,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的内容不仅仅包括身体形态、机体能力,运动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显性因素,还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淀等隐性因素。
排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时,在运动负荷的安排上,应增大体能负荷强度,适当减少体能训练的时间,符合现代排球比赛的结构特征、时空特征、代谢特征和机能特征,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控制有“度”的把握和“量”的限定。
训练方式上采用赛练一体化,“以赛带练,以练促赛”以确保体能训练的专业化、系统化和节省化。
现代排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是以无氧供能为主,并参与有氧供能;无氧供能时 HL 供能占5 %,ATP- CP系统供能占95 %;而整场比赛无氧供能占能量总消耗的62. 3 %~67. 3 %。
因此,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时,应结合排球运动发展的规律和竞技的需求,符合排球运动的结构特征、代谢特征、机能特征,使体能训练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训练手段与方法更有具体性、针对性。
针对排球运动的功能特点和体能要求,多位学者对排球运动体能训练中需要监控的指标和项目进行了研究,常用的一些如下:身体形态结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训练效率,任何一个专项训练手段都必须使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向着专项需要的方向发展,只有身体形态符合专项发展,才符合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才能适应更高水平竞技运动的需要。
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外部形态要求是:身材高大、匀称,臀部翘,四肢长而坐高相对较短,重心高,上肢围松紧差大、手较宽,骨盆相对较窄,小腿长、踝围细、跟腿长、足宽而不长,手大指长,足弓高,第二拇指较长,皮质层薄、体脂肪量小、去脂体重及体质密度大;内部形态特征主要是:心脏的纵横径大、肌肉的横截面大等。
训练效果评估
训练效果评估简介训练效果评估是一种评估培训活动所达到的结果和效益的过程。
该评估旨在测量培训的目标是否达成,并提供反馈和建议,以改进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评估方法为了有效评估培训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反馈调查:通过向培训参与者提供调查问卷,以了解他们对培训内容、教学方法和讲师表现的评价。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识别培训的强项和改进点。
2. 考核测试:通过给培训参与者进行知识或技能测试,以评估他们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内容。
这可以帮助确定培训的知识或技能传授效果。
3.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培训参与者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或技能的情况,或者要求他们记录他们在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从而评估培训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评估指标以下是评估培训效果时常用的指标:1. 知识或技能掌握程度:通过考核测试等方式,评估培训参与者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观察培训参与者在工作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或技能的能力,评估他们将培训中学到的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3. 工作绩效改善:通过比较培训前后的工作表现,评估培训对参与者工作绩效的改善效果。
评估结果与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培训效果:1. 修改培训内容:根据参与者的反馈和测试结果,调整培训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参与者的需求和提高培训效果。
2. 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参与者的评价,针对特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参与度。
3. 提供进一步培训机会: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进一步培训的需求,并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以帮助他们继续提升知识和技能。
结论训练效果评估是确保培训活动有效的重要过程。
通过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可以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实现预期的培训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一、生理学指标:1)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评价.①基础心率(晨脉):基础心率是基础状态下的心率,即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一般用脉搏表示,机体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
大运动负荷训练后,若经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若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在选用基础心率作为评定疲劳指标时,应排除惊吓、恶梦、睡眠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②运动中心率:可采用遥测心率方法测定运动中的心率变化,或用运动后即刻心率代替运动中的心率。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运动中心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③运动后心率恢复:运动后心率包括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
恢复期心率下降越快,恢复时间越短,心血管机能越好·相同运动负荷后,运动员心率恢复加快,提示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适应或机能状况良好。
运动后心率的恢复速度和程度,可衡量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水平或者身体机能状况。
运动后心率一般从第2分钟开始测6s、10s或30s的心率,用于观察运动员对运动负荷和训练强度的反应和恢复情况。
通过对运动后心率的观测运用,以探求运动员取得最大化训练效果的适宜运动负荷.①膝跳反射阈值:随着疲劳的增加,膝跳反射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引起膝跳反射所需的叩击力量增加。
因此,可根据运动前后膝跳反射的敏感性评价疲劳。
②反应时:反应时是指刺激信号(光、声音等)出现后机体迅速做出反应的最短时间,分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疲劳时反应时明显延长,特别是选择反应时延长更明显,表明大脑皮层分析机能下降。
③血压体位反射:测定心血管系统调节机能(植物神经).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4)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①皮肤空间阈: 皮肤空间阈,也称两点阈,是指能引起皮肤产生两点感觉的两刺激间的最小距离。
运动后皮肤空间阈较安静时增加1。
5-2倍为轻度疲劳, 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②闪光融合频率: 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
轻度疲劳时约减少 1.0—3.9Hz;中度疲劳时约减少4.0-7。
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以上。
5)用生物电评价疲劳①心电图:疲劳时,S—T段下移,T波倒置.②肌电图: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EMD)延长等.③脑电图: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
6)主观感觉判断疲劳(心理指标):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若用RPE的等级数值乘以l0,相应的得数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心率。
二、生化指标1、血液(1)血乳酸糖酵解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代谢方式.在肌肉收缩初始和剧烈收缩时,因氧供应有限,糖酵解速率加强,由于氧供应不足,糖酵解的终产物乳酸也大量增加,乳酸的增加使肌肉中H浓度上升,PH值下降,进而引起一系列生化变化,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
而疲劳的程度取决于乳酸在肌肉中的堆积量。
但在随着乳酸的不断堆积、肌肉活动过程的进行,乳酸的消除过程也在进行,所以乳酸的消除速度是评定肌肉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正常情况下乳酸的消除代谢途径有三条:1)在骨胳肌、心肌等组织中氧化成CO2与H2O;2)在肝脏和骨胳肌内经糖异生途径转变成葡萄糖;3)在肝内合成脂肪酸、丙酮酸等其他物质。
这三个途径在消除乳酸的同时与有氧代谢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提高肌肉中剧烈运动时有氧氧化在能量代谢中所占比例,将使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乳酸不容易在肌肉中积累,从而可延缓疲劳的发生。
而有氧代谢能力的加强还可以使肌肉活动停止后过多的乳酸能够迅速被消除,这意味着能够较快消除疲劳。
因此,可通过测定运动前后不同时期血乳酸的含量来了解乳酸的代谢情况,对肌肉的疲劳程度及恢复情况作出评价。
(1)评定有氧运动能力:我们把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乳酸阈是反映骨骼肌代谢水平和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可通过多级负荷实验和两点法做出的血乳酸-速度曲线来评定运动员所具有的有氧能力,当血乳酸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速度越高,说明有氧能力越强。
另外,通过同等条件的第二次测试,在记录成绩的同时,检查血乳酸的变化,如果4mmol/L时所对应的速度提高了,说明该运动员有氧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如果4mmol/L时所对应的速度下降了,说明该运动员有氧能力也相应下降了。
(2)评定无氧能力:①ATP-CP供能系统能力的评定(适宜于举重和田赛中的投跳项目):做功大而乳酸值低者,说明ATP—CP系统储备高,做功小乳酸值高,说明ATP—CP系统储备低;②糖酵解能力的评定:主要是测定最大血乳酸值,高水平运动员的血乳酸值越高,说明运动员机体耐受乳酸能力越高,糖酵解动员快,供能多,肌肉适于参与剧烈运动,即无氧能力较好;反之,最大乳酸能力较差,即无氧能力较差。
(2)血尿素当机体长时间不能通过糖、脂肪分解代谢得到足够的能量时,机体蛋白质与氨基酸分解代谢随之加强。
由于谷氨酸在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将氨基脱下形成游离氨,再经尿素循环生成尿素,使血中尿素含量增加,同时在激烈运动时体内核苷酸代谢也随之加强。
核苷酸以及核苷分解时都要脱下氨基而产生氨,再经尿素循环转变成尿素,这也使血尿素含量增高。
实验证明,当负荷使运动员血尿素含量超过8。
3mol/l时,尽管运动员主观上还没有疲劳的感觉,但此时机体组织的肌肉蛋白质和酶都已开始分解而使机体受到损伤.可见血尿素对于评价机体在体力负荷时的承受能力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指标。
检测运动员在长时间运动时和恢复期的血尿素变化,可以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供能和合成情况,以此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疲劳程度。
血尿素变化与运动负荷量的关系较负荷强度更密切,当负荷量越大时,血尿素增加越明显,恢复也较慢。
(2)血清肌酸激酶血清肌酸激酶(CK)又称磷酸肌酸激酶(CPK),是短时间剧烈运动时能量补充和运动后ATP恢复的反应催化酶,与运动时和运动后能量平衡及转移有密切关系,CP + ADP =ATP + C 。
安静时,血清CK主要是由骨骼肌和心肌中CK 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清;正常值为,男:10~100U/L,女:10~60U/L。
运动时骨骼肌局部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自由基增多,细胞膜损伤和通透性增加,肌细胞内的CK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运动后血清CK升高。
由于CK在血清中上升与细胞损伤有关,因此血清CK活性变化可作为评定肌肉承受刺激、骨骼肌微细损伤及适应与恢复的重要敏感指标,血清CK因此也是是评定疲劳程度和恢复过程的重要指标。
血清CK的变化受负荷强度的影响大于负荷量。
一般短时间极量强度运动后5~6小时血清CK升高,8~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逐步恢复,负荷强度越大,恢复越慢。
运动员疲劳后,血清CK活性上升,在安静时可高达300~500U/L,但目前尚无量化评价标准。
使用血清CK做评价时,需做CK同工酶的测定,同时测定血清GOT和Mb(肌红蛋白),并同其它临床诊断相结合,以区别于心肌炎时血清CK的上升。
(3)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睾酮有助于加速体内合成代谢,皮质醇可加速分解代谢。
测定恢复期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就可了解体内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平衡的状态.比值高时,是合成代谢过程占优势;比值下降,是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机体仍处于消耗占主导地位的状态,疲劳不能有效恢复,长期会导致过度训练。
目前认为,此比值变化大于原值30%时是过度训练的警戒值。
2. 尿液(1)尿蛋白正常人在安静时尿中蛋白质含量甚微(日排出量〈150mg,一般为2~8mg%),常规检验方法不能检出,故通常称为阴性。
运动能使尿中蛋白质排出量增加呈阳性,称为运动性尿蛋白。
运动性尿蛋白属于功能性尿蛋白,一般在24小时内可自行消失.运动后尿中蛋白质的排泄量因机体机能状态、运动负荷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可根据运动后尿蛋白排泄量和组成成分来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或其适应情况。
1)评定一次训练课通过测定运动后尿蛋白的排泄量,可以用来评定一次训练课的运动量,特别是运动强度和运动员机能状态,为调整训练课的负荷、掌握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提供参考。
运动后尿蛋白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不宜在不同人之间用尿蛋白指标来比较其负荷量、训练水平和机能状态,但对同一个体在完成相近的运动负荷或相同项目比赛时,尿蛋白量相对比较稳定。
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尿蛋白排出量增多,4小时后或次日晨完全恢复到安静时水平,表明机体适应此负荷;如果次日晨尿蛋白不减少或反而增加时,要注意身体状态,适当减少运动量和强度。
同一个体在完成相同运动量时,尿蛋白相对稳定;当训练水平提高时,尿蛋白量减少。
2)评定一个训练周期尿蛋白还可以做为一个训练周期的监测指标,评价训练周期中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
通过一个训练周期一同测定尿蛋白,其主要的变化有两中情况:(1)在训练周期初期,运动员对运动负荷不适应,表现为尿蛋白排泄增多;随着训练时间的延续,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的负荷逐渐适应,尿蛋白排泄量逐渐减少。
(2)在整个训练周期中尿蛋白排泄量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甚至尿蛋白排泄量继续增加,则说明运动员或是对运动负荷始终没有产生适应,或是身体机能水平下降,此时应酌减运动强度或运动量。
(2)尿胆原尿胆原是血红蛋白分解的代谢产物.在一般情况下,人每天由红细胞破坏而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约8克,经代谢约有终产物胆色素280毫克.尿胆原排泄量与运动负荷、肝功能、肾功能及其肾小管腔的酸碱度等因素有关。
运动员在大运动负荷时,体内溶血增多,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运动员血红蛋白下降,尿胆原增加时是机能水平下降的表现。
3. 唾液唾液pH值: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乳酸生成增多,血液pH值下降,使唾液PH值也下降,因此,测定唾液pH值可用于判断运动性疲劳。
三、心理学指标1。
主观感觉人体运动时的主观体力感觉与工作负荷、心功能、耗氧量、代谢产物堆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运动时的自我体力感觉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标志。
1962年瑞典生理学家冈奈尔.鲍格(Guenzel•Borg)制定了判断疲劳的主观用力感觉等级表(RPE),使原来粗略的疲劳定性分析变为较精确的半定量分析.1982年,他又提出一新量表,更适合于无氧运动或缺氧时自觉反应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