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word版本 (3页)

合集下载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者:鲍洁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05期摘; 要:王崧舟老师的课通过让学生充分朗读,对文本有了大概的认识,把握住文本的层次和节奏,把自己投进文本的思想和情感中去。

“起承转合”,让孩子们来和文中的四句话连线,设计结构环环相扣,独出匠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王崧舟;起承转合在学校里有幸聆听王崧舟的《记承天寺夜游》,他的课果然名不虚传,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王老师中等个子,声音充满激情,富有磁性,朴素,儒雅,是典型的谦谦学者形象。

从他的课里,折射出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人格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

一、巧妙导入上课伊始王老师先是出示三首苏轼的关于“月亮”的诗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夜闌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通过教师的反复引导和学生的朗诵,学生明白了苏轼的如明月般纯洁的心境。

二、充分朗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运用感官可以让学生直接对所要了解的知识有直观的认识。

诗词本身就具备节奏美和音乐美,只有凭借诵读,才能体现其本身韵味。

就像王崧舟老师说的“会心吟诵得其韵”,读着读着,自然而然,诗的味道和情感也就读进心里去了。

比如我自己在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时,自己的范读比较少,学生朗诵也是草草而过。

但是,听了王老师的课,他标准的咬字以及深情地朗诵做了个很好的示范,就像在宣纸上晕开了一层水墨,给课堂奠定了最初的基调。

王老师的诵读有三层:第一层,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层,有板有眼,读出句子的停顿和节奏。

第三层,附着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味道。

三层朗读之后,学生对文本有了大概的认识,加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很容易把握住文本的层次和节奏,把自己投进文本的思想和情感中去。

三、深入感知王老师被称为“大师”,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在课堂上对文本内容驾驭熟练,收放自如。

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当年他执教的《普罗米修斯》正记录在里面,我一口气看完了顿明白,“诗意”并不是具体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动作,在王老师看来他认为“诗意语文”更应定义为一种境界,他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其外。

”在王老师看来,诗意是语文最高的境界,那如何才能触碰诗意呢?于是我认真研读了他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一课的实录,希望能找到一把钥匙。

认真细嚼后方才发现,他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中果然在无形间塑造了一个“文化想象”钥匙,他说,无论是从文学文本还是从神话文本的角度感悟《普罗米修斯》这一神话故事,文化想象都是进入其堂奥、体验其精髓的一把钥匙。

文化想象总是意味着师生对自身生活方式及其理想形态的幻想、联想以及虚构。

想象神话,亦即想象新自我。

这就是这一神话文本在诗意语文、文化语文上的终极关怀。

读完《诗意语文课谱》一书后,我仿佛得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它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窗外是一片愉悦人心的天地。

此时,我想不出可以用哪一个词形容我的收获与幸福,感谢《诗意语文课谱》,感谢王崧舟老师的诗意人生,虽然我离“诗意境界”还十分遥远,但起码我有了方向,并正在路上。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随手翻了几页,就发现王崧舟老师的写作很有特点,看似随意的写作,却更像是一首首诗。

王崧舟老师就像是一位诗人正挥洒笔墨,写一首慷慨激昂、催人泪下的诗!那一篇篇案例片段,让我们一点点了解什么是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一书,记录了王老师近几年在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

王老师幽默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情令人叹服,还有王老师对文本的孜孜不倦的深刻钻研。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的诗意语⽂(⼀)著名特级教师王崧⾈的诗意语⽂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的诗意语⽂━━【内容摘要】本⽂介绍了著名语⽂特级教师、诗意语⽂的创⽴者——王崧⾈的诗意语⽂。

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诗意语⽂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

⽬的是引领⼴⼤教师⾛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成为名师。

【关键词】语⽂名师;核⼼理念;经典课例;诗意语⽂。

⼀、专业成长经验⼀、专业成长经验 王崧⾈,男,1966年10⽉出⽣于浙江上虞。

现任杭州市拱宸⼩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学校长。

他是全国著名⼩学语⽂特级⽼师、国家级学科带头⼈、浙江省⼩语会副会长、杭州市⼩语会会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

先后被评为全国⼩语会先进⼯作者、全国语⽂“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上虞市⼗⼤杰出青年、上虞市⼗佳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当代中国⼈才库》、《中国专家⼈才库》。

⾃1984年参加教育⼯作以来,王崧⾈长期醉⼼于⼩语⽂教育改⾰实践和⼩学语⽂教学艺术的追求,凭着⾃⾝的不懈努⼒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种灵巧⽽扎实、雅致⽽简洁的教学风格;他积极倡导“诗意语⽂”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的语感素养为核⼼,从⽣命成长的⾼度来观照和深化语⽂教育改⾰,在促进学⽣语⾔和精神协同发展(即⽣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实现⾃我⽣命的和谐发展,让师⽣在语⽂的⼤地上诗意地栖居。

⾃1998年被评为⼩学语⽂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0个省份16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近1000节次、讲座300多场次,有的语⽂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中播出,受众达20余万⼈次,并成功地举办了“王崧⾈语⽂教学艺术展⽰周”活动。

他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精致、和谐、开放”的杭派语⽂教学特⾊,并探索独创“⾃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在全国产⽣了⼴泛影响。

在醉⼼于⼩学语⽂课堂教学改⾰实践的同时,他还⼀直潜⼼于⼩学语⽂教育科研,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

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

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价值转乾坤。

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

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

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

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

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

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

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doc王崧舟

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doc王崧舟

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主讲人:杭州拱宸桥小学王崧舟《论语》开篇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我以孔子自居,那么各位就是孔子的三千弟子。

(笑)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跟品茶一回事,我们一同到语文中“品道”。

“朋”指什么?古人“同党为比,同道为朋”,就是大家的志趣相同,一起来探求人生之道,处世之道,跟“朋”作交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难道“有朋自近处来”就不乐了吗?此话怎讲,何谓远方?孔子是山东鲁国人,今曲阜。

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如果从齐国到鲁国行程则需一个半月时间。

所以,古人一出门就称远游。

所以称“有朋自远方来”。

“乐”,就是为自己同道之朋而来而高兴,这样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为之感动,来,意味着主动来,来一起探讨哲理,当然件快乐的事情。

再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都有学习的自觉的意识,一起学,一起习,学、习指什么?“学”,小篆的写法,“学”上部两只手,中间两个叉,底下是房子,下有小孩。

何讲?古时候,狩猎需要占卜,占卜就是解决性命之学,就是预测,“凡事预则立”,后来发展为《周易》。

古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学习,学得东西就是生存之道,但后来“学”异化了,但回到“原点”对我们审视问题有好处。

“习”,一说,上面是两根羽毛,下面是鸟窝,两个“羽”,一个是小鸟、大鸟,展开的翅膀准备飞翔。

二说,上面是羽毛,下面是米粒,鸟在啄米。

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一种说法。

学要转化为技术,还得时习之,但为什么“不亦说乎”?孔子对“说”有讲究,“乐”是外在的,“说”是内在的充实,是精神上的愉悦,逐渐修炼成生存的大道。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素质教育的源泉也在孔子的《论语》。

最后说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意思?就是不开心、生气。

君子在从事的学问,人家不知道他们,他们也不生气,这是“沉潜之学”,学习,不是为别人去学,能够沉下来,诸葛亮“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讲得也是这个道理。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王崧舟,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探索语文教育的创新之路。

他提出的“诗意语文”教育理念,旨在将诗歌的优美、情感的丰富、思维的灵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诗意语文,顾名思义,即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

它主张以诗歌为主要载体,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意语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情感丰富:通过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2.思维灵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其独立、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高雅: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提高其审美品味。

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诗歌欣赏:课堂上,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2.诗歌朗诵:王崧舟老师鼓励学生朗诵诗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创作:王崧舟老师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情景教学:王崧舟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在一次课堂中,王崧舟老师选择了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春夜喜雨》。

首先,他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意境。

接着,他让学生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后,他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最后,他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一位现代语文教育专家,他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闻名。

他的《诗意语文》一书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本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诗意语文》一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一个名句作为引子,通过对这句诗句的解读和启示,阐述了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提出了“感受诗”的教学理念。

他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诗的美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通过对诗歌的朗诵、赏析和创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整体性。

王崧舟认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法的知识,还应该涉及到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王崧舟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他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写作和讨论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诗意语文》一书不仅是一本面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读物,也是一本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王崧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让我们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最新-王崧舟精彩语录 精品

最新-王崧舟精彩语录 精品

王崧舟精彩语录篇一: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一直很崇拜王崧舟老师,觉得他作为一个语文人,自身的语文素养已经修炼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他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最早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是在十几年前,那时还是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学新兵,对当时在小语界已经赫赫有名的王老师一无所知,后来,在各种教育教学杂志上慢慢认识了王崧舟老师。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伴随着《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曼谷的小象》《长相思》走进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视野,也掀起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轮探索热潮,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以及在课堂上的体现一直是颇受关注和争议的,我的浅见是要让学生在人文性的形式或语言中掌握语言的工具性。

如果一节语文课上,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几样“工具”,或者说我们要来进行几项训练,无疑会让学生用一种完成任务式的“被动接受”,如果把一个个训练点和知识点自然隐藏于人文性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师生合作,师生对话自然地呈现,学生是乐于接受的。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也正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诗意语文的课堂在让人感受浓浓诗意的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洗礼,老师引领着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我感觉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外表的光鲜热闹,同样有其深厚实在的内涵。

暑期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书,对王老师,对他的诗意语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本书其实就是汇编了王老师的7则座谈发言稿而成,生动翔实,有理论有实例;语言幽默风趣,思想高屋建瓴,真是一本适合一线教师阅读的好书,我几乎是“一气呵成”般的把它读完,还就没有这般酣畅淋漓地读整本书的感觉了。

一遍读完后,我又读了第二遍,在第二遍阅读中把书中的精华语句做了摘录。

心得体会很多,最强烈最想表达的有如下几点:1来自课堂一线的教育专著一定是受老师们欢迎的纯理论的文章容易让人望而却步,阅读时困难重重,若放。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王崧舟执教纳兰性德《长相思》,课后由吴琳主持、王崧舟、汪潮、李振村与一千多参会老师互动点评。

现将王崧舟、李振村、吴琳的对话摘发如下——吴琳:刚刚欣赏了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我想起一位网友曾经这样评价他的课:“听王老师的课,你会有这么一种感叹:你仿佛走进了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课堂上,你唯一能做的便是跟随着他的语言、态势一路往前,你没法去分析这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或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还是思想道德的浸润?但是,课后回顾,你又会啧啧称奇,这如奔马驰骋一气呵成的课堂上,‘语文’、‘人文’与‘训练’浑如一体,课的痕迹如羚羊挂角,无踪可觅。

”那么,专家又是怎么看的呢?我想在讨论之前,请二位专家谈一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汪潮:王崧舟老师的课、他本人的素养和他这堂课的设计,像诗,如画,诗情画意,诗意盎然。

李振村:刚刚我坐在台上听课,当王老师宣布下课的时候,我还呆呆地、傻傻地坐在那里。

(众笑)短短的五十分钟时间,王崧舟已经成为一个忧思满怀的诗人,他在风雪弥漫的征程中疲惫地跋涉着,他在夜深千丈灯的营帐中低低地吟唱……此时此刻,时间空间都已经消失了,我仿佛感觉到王崧舟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就是王崧舟,我已经很难分辨。

(笑声、掌声)吴琳:各位专家,我们现场听课的老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方法层面的东西。

我刚收到一条短信,是手机尾号为4653的朋友发来的。

他说:“肖绍国老师的课情感充沛,课件精美,音乐与情感相容。

他的语言、情感与激情和王崧舟老师相似,他们是师徒吗?”王崧舟:肖绍国老师与我的关系比较复杂、微妙,似师徒,非师徒。

白石老人告诫他的弟子:似我者死,学我者生。

肖老师是似我,还是学我,我觉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他本人。

他要似我,那是他的权利,他要学我,那是他的智慧。

在权利和智慧之间,我希望他选择智慧。

(掌声)吴琳:手机尾号是8535的朋友:“在学生没有读通全文的情况下,教师一厢情愿地追求诗意,缺乏对课文整体的感知与把握,导致学生学起来生涩被动。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一位中国现代散文大师,他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诗
意表达方式而闻名。

《王崧舟诗意语文》这个文档将带领读者走进他
的诗意世界,感受他对语文的深情与热爱。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不仅仅是对文字的崇尚,更是对生活的思考和
感悟。

他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人类在时间长河中渺小而又伟
大的存在。

他的文字充满了哲理和情感,让读者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
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王崧舟的散文作品常常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腻描绘,展示出他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和敬畏之情。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
的表达方式,将自然景色与人类的情感相融合,使读者在读他的作品
时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与力量。

除了对自然的赞美,王崧舟的散文作品还经常关注社会现实和人
类命运。

他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困境,让读者
深入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他倡导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并通
过他的文字唤起读者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行动。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对人类智慧
和情感的探索。

他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他对生命和人类存在的独特理解,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

《王崧舟诗意语文》这个文档记录了王崧舟先生多年来的创作心
得和对语文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他的作品,并且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希望这个文档可以带给读者一
份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让我们一起感受诗意的力量,共同探索人
类存在的智慧之道。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分为九篇,在这九篇散文中,王崧舟先生将自己多年来对语文的思考整合成了一种理论,称之为“诗意语文”,并且运用这种理论来阐述语文的优雅和美丽。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先生提到,语文的美丽不仅表现在文字上,更显现在人的情感里。

他认为,诗歌是语文中的精品,能够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和思考,体现了语文的优雅和内涵。

因此,王崧舟先生提倡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注重情感和思想的培养,发掘语文的表达和体现情感的能力。

王崧舟先生强调,语文是一种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媒介,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

因此,爱好语文需要让自己的内心深入地融入到其中,用心去体味语言的美感,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语文之美。

同时,王崧舟先生还提到,在学习语文中,应该注重感性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

他强调,语文的学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果,只有通过感性的理解,才能真正地领悟语文中的美和意蕴。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先生还阐述了语文和文化的关系和影响。

他认为,语文之美的精髓不仅来自于文字和句子的优美,更来自于文化的底蕴和深度。

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诗意语文》是一个关于语文美学的理论体系,王崧舟先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对大量文学作品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启示性的观点,对于我们提高语文素养,提升语文修养都有一定的帮助。

王崧舟: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详版)

王崧舟: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详版)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 [唐]柳宗元《江雪》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
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
1.上最适合自己的语文课 2.按美的规律上语文课
3.本色的语文课最富诗意
4.人课合一是诗意语文的化境
“ 未来的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充满诗 意情怀,都能用自己的诗意感悟去唤起 孩子 ‘心灵中的诗人’;未来的孩子 如果都能拥抱、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那是多么好! ”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
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慈母情深》
二、营造气场:诗意的濡染与教化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三、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 [唐]柳宗元《江雪》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唯美 精致
质朴
亲切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儒雅淡定 激情澎湃 温婉细腻
幽默睿智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如大江东去般酣畅淋漓 如小桥流水般含蓄蕴藉 如庭院深深般曲径通幽
如清风朗月般晓畅明净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3.本色的语文课最富诗意
4.人课合一是诗意语文的化境

王崧舟的诗意

王崧舟的诗意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全国著名青年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当我们感佩他创导的诗意语文课堂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他已不再把“学语习文”单一地定格在技能操练的层面上,因为这只是一种不完全的精神建设。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把人的完全精神定性为乃“几何学式的精神”(物质、理性的)与“微妙的精神”(直觉、感性的)相结合。

这便是“诗心”。

王崧舟的“诗意课堂”正是他践行中的妙悟。

他没有只睁大“物”的眼睛而闭上了“心”的眼睛,而总是把目光对着人“心”,于是,对语文教学历来扑朔迷离的万物万理,都
能从中参得生命的意义和洋溢的诗情。

看他的课,如果只是陶醉于其教学思路之奇崛、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语言之醇美、教学手段之艺术,便机械地去模仿其一招一式,就难免会把“诗意”曲解为只是“阳春白雪”般的“高雅”,甚至会使语文课堂误入追求形式化的“虚高”歧途。

其实,王崧舟的诗意课堂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首先应当学习的是他长年累月刻苦于专业修炼的精神。

应当看到,“诗意语文”正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潮流,走向全国。

已经举办两届的“诗意语文”的教学观摩研讨会每次都有来自各地的上千
人参加,决非偶然现象。

这里所体现的正是有可能发展成为流派的一种潜质。

【优质】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守望与沉思word版本 (2页)

【优质】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守望与沉思word版本 (2页)

【优质】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守望与沉思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守望与沉思一、为诗意语文去蔽去蔽——遮蔽这是两个哲学术语,尖深却很恰当。

诗意语文被误读所遮蔽,失去了本来的清纯面貌,脂粉会葬送诗意语文,故要去蔽。

语文老师要做的是“去避”,去孩子的感觉之避,思维之避、形象之避、体验之避……拨云见日,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

(一)是什么遮蔽了诗意语文?1、唯美的教师语言风格拿我自己的课堂来讲,有许多的排比句。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用大量的排比句和生动的比喻或引用诗句。

这就是诗意语文吗?这会给人一种定势,话语风格就像《大明宫词》,诗意语文的课堂一定是这样说话的吗?若课堂话语非常朴素,不唯美,就不是诗意语文吗?(例:于永正先生的课,自然而质朴、简单。

似乎很难和诗意语文联系,可是于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教师范读,在最后一段,于老师泣不成声,动了真情,台上台下眼眶都湿润了,我在这里读出了于老师的诗意。

)2、相当煽情的课堂氛围(王老师谈到自己的课:《一夜的工作》——哭哭啼啼《二泉印月》——凄凄惨惨)似乎老师和学生在诗意语文的课堂里就必须凄惨,神经过敏。

难道没有亲切、幽默、洒脱、轻松的诗意语文吗?3、繁杂的现代信息技术似乎诗意语文的课堂怎么也离不开多媒体,煽请的音乐,唯美的画面,诗意语文似乎成了多媒体的情人。

4、对读的偏好读的偏好是表现的,一定要学生读出感情,老师常用的话语是“把你的什么读出来”,“带着什么来读读”。

好像只有这样有表现力地读,才是诗意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
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
生活。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
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
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
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
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
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
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
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以情带读”
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
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

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
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
的读。

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
的神采。

■语文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
重新建构的过程。

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把课文读通,对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
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
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

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
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
金玉良言。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
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

正如清
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学
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
情去交融。

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
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

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
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
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当语文的本体价值被工具价值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

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

得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
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

■飘摇的语文教学呼唤中庸的语文哲学。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应是语文哲学的
大智慧、大圆融、大境界。

语文哲学的诸多范畴,如:工具与人文、学文与做人、继承与发展、基础与创新、感悟与理解、感性与理性、自主与引导、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