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重点

09地信气象与气候学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气象学 P1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2.气候系统 P1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3.气候系统 P7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太阳常数 P25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 面积内,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用I0 表示;5.大气窗口 P32气在整个长波段,除8—12μm 一段外,其余的透射率近于零,即吸收率为1;8—12μm 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6.大气的保温效应 P33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由此可看出大气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7. 地面有效辐射 P33地面放射的辐射Eg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8.地面的辐射差额 P33地面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获得能量,同时又以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出辐射而失去能量;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9.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则称干绝热直减率,以γd表示,即γ ;其中表示某一气块; P3910.冰晶效应 P63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11. 凝结增长 P63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12深厚系统浅薄系统 P92暖性高压和冷性低压系统不仅存在于对流层低层,还可伸展到对流层高层,而且其气压强度随高度增加逐渐增强,称深厚系统;而暖性低压和冷性高压系统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低空,称浅薄系统;13地转风 P97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14梯度风 P99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15热成风 101由于水平温度梯度的存在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的速度矢量差;16平均环流圈 P111是指在南北向沿经圈的垂直剖面上,由风速的平均北、南分量和垂直分量构成的平均环流圈;17天气 P118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18天气系统 P118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19寒潮 P137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h 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4℃春秋季改为江淮地区最低气温≤4℃,陆上3 个大行政区有5 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有7 级以上大风,给流经地区造成剧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称为寒潮;20厄尔尼诺 P170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21焚风 P187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二填空题22气温的非绝热变化方式:传导、辐射、对流、湍流、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 P3623逆温有那些:辐射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P5724影响饱和水水汽压的因素:饱和水气压和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等、形状平面、凹面、凸面; P6125影响蒸发的因素:1.水源 2.热源 3.饱和差 4.风俗与湍流扩散P6426云的分类 P70云型低<2000m 中 2000-6000m 高>6000m层状云雨层云 Ns 高层云 As 卷层云Cs 卷云 Ci高积云 Ac 卷积云 Cc波状云层积云 Sc层云 St积状云淡积云 Cuhum浓积云 CuCong积雨云 Cb27人工影响冷云降水:1.在云中投入冷冻剂,如干冰 2.引入人工冰核凝结核或冻结核如碘化银 P7828气压场的基本形式:1.低气压 2.低压槽 3.高气压 4.高压脊 5.鞍形气压场 P9029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P10830气旋和反气旋分哪几种:气旋按发生地区分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反气旋分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和副热带反气旋 P13331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子::①太阳辐射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③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和洋流,④下垫面因子包括海陆分布、地形与地面特性、冰雪覆盖,⑤人类活动的影响; P152三简答题32、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征: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 垂直对流运动: 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33、气温的日变化近地层气温日变化的特征是:在一日内有一个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14 时左右,一个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正午太阳辐射最强,但最高气温却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这是因为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地面一方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而得热,一方面又向大气输送热量而失热;这就是说地温的高低并不直接决定于地面当时吸收太阳辐射的多少,而决定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正午以后,地面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得到的热量比失去的热量还是多些,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由于地面的热量传递给空气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 时左右;盆地和谷地由于坡度及空气很少流动之故,白天增热与夜间冷却都较大,日较差大;而小山峰等凸出地形区,地表面对气温影响不大,日较差小;34.、气温的水平分布特征首先,赤道地区气温高,向两极逐渐降低,这是一个基本特征;其次,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地,而夏季相反;这是因为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温度比海洋温度低,夏季大陆温度比海洋温度高的缘故;再次,最高温度带并不位于赤道上,而是冬季在5°—10°N 处,夏季移到20°N 左右;最后,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温度都出现在南极;35、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的途径一是通过暖水面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使水汽压大于饱和水汽压;二是通过冷却作用,减少饱和水汽压,使其少于当时的实际水汽压; 大气的冷却方式有: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36、各类云降水的特点层状云的降水:由于层状云云体比较均匀,云中气流也比较稳定,所以层状云的降水是连续性的,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变化小;积状云的降水:积状云一般包括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1淡积云由于云薄,云中含水量少,而且水滴又小,所以一般不降水;2浓积云是否降水则随地区而异;在中高纬度地区,浓积云很少降水;在低纬度地区,因为有丰富的水汽和强烈的对流,故可降较大的阵雨; 3积雨云是冰水共存的混合云,能降大的阵雨、阵雪,有时还可下冰雹; 4积状云的降水是阵性的;波状云的降水:波状云由于含水量较小,厚度不均匀,所以降水强度较小,往往时降时停,具有间歇性;37、气压变化的原因:某地气压的变化,实质上是该地上空空气柱重量增加或减少的反映,因而一地的气压变化就决定于其上空气柱中质量的变化;空气柱质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热力和动力因子引起;热力因子是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引起的体积膨胀或收缩、密度的增大或减小以及伴随的气候辐合或辐散所造成的质量增多或减少;动力因子是指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气柱质量的变化,根据空气运动的状况可归纳为下列三种情况;水平气流的辐合与辐散、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空气垂直运动;38、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在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既受摩擦力随高度变化的影响,又受气压梯度力随高度变化的影响;假若各高度上的气压梯度力都相同,由于摩擦力随高度不断减小,其风速将随高度增高逐渐增大,风向随高度增高不断向右偏转北半球,到摩擦层顶部风速接近于地转风,风向与等压线相平行;39、锋面气旋的结构和降水特征从平面看,锋面气旋是一个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涡旋,中心气压最低自中心向前方伸展一个暖锋,向后方伸出一条冷锋,冷、暖锋锋之间是暖空气,冷、暖锋以北是冷空气;锋面上的暖空气呈螺旋式上升,锋面下冷空气呈扇形扩展下沉;从垂直方面看,气旋的高层是高空槽前气流辐散区,低层是气流辐合区;气旋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是暖气团天气,如果暖气团中水汽充足而又不稳定,可出现层云、层积云,并下毛毛雨,有时还出现雾,如果气团干燥,只能生成一些薄云而没有降水;40、热带辐合带的两种类型热带辐合带按其气流辐合的特性分为:一是在北半球夏季,由东北信风与赤道西风相遇形成的气流辐合带;该辐合带活动与季风区,称季风辐合带;另一种是南北半球信风直接交汇形成的辐合带,称信风辐合带;四论述题一、论述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和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的影响P140答:1、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稳定少动、缓慢移动和跳跃三种形式,而且在北进过程中有暂时南退,在南退过程中有短暂北进的南北振荡现象;同时,北进过程持续的时间较久、移动速度较缓,而南退过程经历时间较短、移动速度较快;2、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在它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西太平洋副高是向我国输送水汽的重要天气系统;平均而言,每年2—5 月,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 月份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 月中旬雨带移到黄河流域,而江淮流域处于高压控制下,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副高南侧为东风带,常有东风波、热带风暴甚至台风活动,产生大量降水,因此7 月中旬后,华南又出现一次雨期;从7 月下旬到8 月初,主要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带;从9 月上旬起副高脊线开始南撤,降水带也随之南移;二、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对比 P1831、气温指标1气温年较差:愈向内陆年较差愈大,2年温相时:因受海洋影响,降温、增温皆慢;3春温与秋温差值:气候学上通常以4 月和10 月气温分别代表春温和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和缓,春来迟,夏去亦迟,春温低于秋温;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急剧,春来速,夏去亦速,春温高于秋温4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一般在夏季比冬季大;2、水分标志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比同纬度大陆性气候多,其一年中降水的分配比较均匀,而以冬季为较多;气旋雨的频率为最大,降水的变率小;大陆性气候以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此外,海洋性气候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一般都比大陆性气候大;相对湿度的年较差海洋性气候小于大陆性气候;三、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P1851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为例,机械阻挡:阻挡南下寒流和北上寒流;导致西风分流,同纬度西北角的温度大于东北角;南部温度大于其他地区温度;热力作用:冬季是冷源,夏季是热源;2中小形地形对气温的影响首先,由于坡地方位不同,日照和辐射条件各异,导致土温和气温有明显的差异;南坡大于北坡北半球;其次,地形凹凸和形状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此外,在同样的地形条件下,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山地气温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都是随着地方海拔高度的加大,气温下降;五图形题一、 P1641.湾流;2.北大西洋漂流;3.东格陵兰洋流;4.西格陵兰洋流;5.拉布拉多洋流;6.加那利洋流;7.北赤道洋流;8.加勒比洋流;9.安的列斯洋流;10.南赤道洋流;11.巴西洋流;12.福克兰洋流;13.西风漂流;14.本格拉洋流;15.几内亚洋流;16.西南和东北季风漂流;17.南赤道洋流;18.赤道逆流;19.莫桑比克洋流;20.厄加勒斯洋流;21.西澳大利亚洋流;22.黑潮洋流;23.北太平洋漂流;24.加利福尼亚洋流;25.北赤道洋流;26.赤道逆流;27.阿拉斯加洋流;28.堪察加洋流;29.南赤道洋流;30.东澳大利亚洋流;31.秘鲁洋流;32.赤道逆流二、P208 图7.5分布、气候特征、形成因素副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 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它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间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典型台站:上海;一年中冬季风来自大陆,夏季风来自海洋;夏热冬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在0℃—15℃左右,年较差约在15℃—25℃左右;可以出现短时间霜冻,无霜期在240天以上;四季分明,降水量在750—1000mm 以上,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副热带湿润气候位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典型台站:查尔斯顿;这里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比季风区均匀;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该带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纬度30°—40°之间的地带,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极锋影响,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 左右;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左右;因夏温不同,分为两个亚型;凉夏型:贴近冷洋流沿岸,夏季凉爽多雾,少雨;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如蒙特雷,气温年较差小,仅6.7℃;暖夏型:离海岸较远,夏季干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冬季温和湿润,年较差稍大;如那不勒斯年较差为16℃祝所有地信同学考试成功;。

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填空式)

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填空式)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大气的分层:根据。

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从下到上):、、、、。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内有,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1、天气:是指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天气:晴空万里电闪雷鸣气候:冬雨夏干终年高温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五要素)等。

3、气温:空气的。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2)。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

F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具体事例:(1)覆杯实验;滴管中的液体不滴落;挂钩吸在墙上(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3)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1)(2)。

2、大气压强的大小A、1个标准大气压 P= =水银柱B、测量工具: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C、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D、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体(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作业1.大气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内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由于着眼点不同,大气上界有两种分法(普遍),一是着眼于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理现象,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1200km ;二是着眼于大气密度,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2000~3000km 。

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2.高山常年积雪、云峰高耸,反映了哪一层的特点?为什么?答:反映了对流层的特点。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高山常年积雪,是因为其高度已达到或低于积雪存在的温度,云峰耸立是因为随高度的升高,气流中的水汽不断凝结,产生云雾。

3.已知10℃时,E 为12.3hpa ;18℃时,E 为20.6hpa 。

某地上午8时气温为23℃,e 为12.3hpa ;次日8时气温为23℃,e 为20.6hpa 。

求两天8时的Td ,用此说明Td 的高低直接与什么因子有关。

答:d T (露点)是指在空气中水汽含量,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第一天上午8时e 为12.3hpa,而10时E 为12.3hpa ,所以第一天8时的Td 为10℃。

第二天上午8时e 为20.6hpa,而18时E 为20.6hpa ,所以次日8时的Td 为18℃。

Td 的高低直接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4.比较干、湿空气状态方程说明: (1)在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的密度谁大谁小?(2)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减小还是增大? 答:干空气状态方程P=ρd R T ,湿空气状态方程为P=ρd R T (1+Pe 0.378) (1)同温同压下,湿空气密度为=)Pe0.378(1+T R Pd干空气密度为=TR Pd ,由于)e 378.01(P T R T R d d +<所以干空气密度大于湿空气密度(2)空气中水汽压愈大,e 越大 P=)e378.01(PT R d +,空气越潮湿,e 越大,其密度越小。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气候形成、变化因子:①、太阳辐射;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③、环流因子;④、下垫面因子;⑤、人类活动影响。

2、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又称天文辐射。

除太阳本身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

3、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洋流。

海洋与大气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发生相互作用。

组成复杂的耦合系统。

海洋对大气主要作用给大气热量、水汽,为其提供能源。

大气通过向下动量输送,产生风生洋流、海水上下翻涌。

海洋是CO2巨大储存库,通过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气温、环流。

海洋从大气圈下层向大气输送热量、水汽,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应力向海洋上层输送动量,使海水发生流动,形成风生洋流,也称风海流。

热带、副热带海洋,北半球洋流围绕副高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反时针流动。

海洋提供给大气潜热、显热,大气运动的能源,使大气环流得以形成、维持。

环流与热量输送:大气环流、洋流对气候系统中热量分配起重要作用,将低纬热量传输到高纬,调节赤道与两极间温度差异;大气环流方向有由海向陆与由陆向海差异、洋流冷暖不同,使同纬度带大陆东西岸气温产生明显差别,破坏天文气候地带性分布。

环流与水分循环:水分循环通过蒸发、大气中水分输送、降水、径流实现。

环流变异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表示在南美西海岸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南方波动:南太平洋副高与印度洋赤道低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沃克环流、哈德莱环流。

厄尔尼诺年印尼、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多雨。

(日本、我国东北夏季持续低温,我国大部降水有偏少趋势。

)4、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海陆风。

5、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海陆热力差异、及差异的季节变化,行星风带季节移动、广大高原热力、动力作用。

气象学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简史1.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含义气象: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称为气象。

天气: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长时间内,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态。

2.广义的气象学和狭义的气象学:广义的气象学:所有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学科统称为气象学。

狭义的气象学:仅研究大气中大气现象的学科称为狭义气象学。

3.大气的主要组成成份氮、氧、氩、 CO2、氖、氦、甲烷、氪、氧化氮、氙、臭氧、氡等。

前四个的含量分别是78.08、20.95、0.93、0.03,累加值 99.03、99.96、99.99。

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多种固体和液体微粒,统称为大气气溶胶粒子。

4.大气的质量随高度的变化大气总质量约5.3×1015吨。

50%在5.5公里以下;75%在11公里以下;25%在11公里—100公里;1% 在36公里—100公里;5. 大气上界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是大气中出现物理现象的最高高度:极光,1200千米,大气的物理上界;另一种着眼于大气密度与星际气体密度接近的高度:大约2000—3000千米。

6. 大气的垂直分层⑴对流层高度:平均高度10—12公里,赤道平均高17—18公里,极地平均高8—9公里。

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而言:气温直减率γ=0.65℃/100米②盛行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分布不均;⑵平流层自对流层顶—55km。

温度最初随高度增加不显著,30 km以上显著升高。

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对流运动很弱。

对流层中水汽含量少,大多数时间天空是晴朗的。

在20 km以上高空,可在早晚观测到贝母云。

⑶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 km左右为中间层。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几乎无云出现,有时能看到薄、银白色的夜光云。

有一个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

高度60—90公里。

⑷暖层高度自85公里到250或500 km。

又称热成层或暖层。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气象学:研究大气的构造、特性及其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

2.可变气体成分:含量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大气成分。

3.不变气体成分:含量基本稳定,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大气成分。

4.气溶胶质粒:悬浮在大气中的、沉降速率很小的固态或液态的微粒。

5.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及对大气状态有显著影响的物理量。

6.降水量:降水落至地面后(固态降水则需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以毫米(mm)为单位。

7.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辐射能。

8.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

9.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10.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11.太阳方位角:太阳直射光线与子午线的夹角。

12.大气散射:太阳辐射投射到大气质点上,以质点为中心射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13.地面有效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减去大气向下的大气逆辐射。

14.热容量:单位质量(或体积)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15.导热率:保持单位温度梯度条件下,以分子热传导的方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16.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获得或失去λ焦耳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

17.气温年较差:一地最高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18.气温直减率:高度升高或降低100m空气温度的变动值。

19.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20.气温绝热变化:在没有热量交换的条件下,空气块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而出现温度的降低或升高。

21.大气稳定度: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22.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

23.降水距平:某地一段时间内实际降水量与常年平均的差值。

24.低压中心:由封闭等值线构成的,气压从中心向外逐渐增大的区域。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大气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气候学:研究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的多年综合。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2、简答题(1)大气结构及各层特点?1.对流层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

平均0.65℃/100米由于对流层主要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2.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5km)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自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明显上升,到平流层顶可达-3℃左右,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的特征,主要是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强烈吸收。

②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③水汽、尘埃含量很少3.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km)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顶界温度可降至-83℃-113℃,几乎成为大气层中的最低温。

其原因是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更上层的大气吸收了。

因此,这里的气温随高度是递减的。

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4.暖层(中间层顶到800km)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据探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因为所有波长<0.175μm的紫外线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5.散逸层(外层)(800k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整个大气层的最外一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没有明显的边界。

这一层的气温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7、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8、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9、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0、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1、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2、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1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14、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5、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6、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7、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

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18、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显着改变的现象,一般地风向的改变角度达180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 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 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学科。

虽然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学科。

一、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天气的形成、演变和预测。

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大气的物理性质、天气系统的结构和运动、气象观测和仪器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气象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 大气层结:大气层结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常见的大气层结类型有逆温层、正常层、辐射逆温层等。

了解大气层结对于预测天气和理解大气运动非常重要。

2. 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大气现象,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锋、暖锋等。

它们的形成和演变对于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指对大气现象进行系统的监测和记录。

常用的气象观测参数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量等。

气象观测数据是进行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的重要依据。

4.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模型进行的对未来天气情况的预测。

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如出行安排、防灾减灾等。

二、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学科,主要关注长期气候的统计规律和变化趋势。

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要素的测量和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气候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 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是指描述气候特征的物理量,如温度、降水量、风速、湿度等。

它们的变化可以反映气候的不同特征和变化趋势。

2.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是根据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特征划分的。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分布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的统计规律和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理学]气象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理学]气象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理学]⽓象与⽓候学复习资料第⼀章:引论1.⽓象:⼤⽓中的物理现象2.⽓候:多年天⽓综合的表现,包括某地地区多年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3.天⽓:⼀定区域短期天⽓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4.⽓温垂直递减率:⼜叫绝热率,是表征⽓体随着⾼度的增加⽽其⽓温的变化程度的物理量。

⼜指在对流层主要从地⾯的到热量,因此⽓温随着⾼度的增加⽽降低。

⼀般⽽⾔,⾼度每增加100⽶,⽓温就下降约0.65,通常⽤r表⽰。

5.⼤⽓污染:是指由于⼈类活动或者⾃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中,呈现出⾜够的浓度,达到⾜够长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体的舒适,健康,福利和环境污染的现象(⼤⽓中某些⽓体和尘埃的增多导致⽓体⽓候发上改变)6.标准⼤⽓压:在摄⽒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上的⼤⽓压强为标准⼤⽓压,其值⼤约相当于760mm汞柱⾼7.饱和⽔汽压:在温度⼀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中⽔汽量有⼀定限度,⽔汽含量达到限度时饱和空⽓的⽔汽压。

(温度:指数曲线;形状:凸凹⽔平;性质:溶液⾯)8.饱和差:在⼀定温度下,饱和⽔汽压与实际空⽓中的⽔汽压之差9.相对湿度:空⽓中的实际⽔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汽压的⽐值10.当⽔汽压不变时,⽓温升⾼,饱和⽔汽压增⼤,相对湿度会减⼩11.⽓象学:是把⼤⽓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来说明⼤⽓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的天⽓情况和演变规律和对天⽓的预报12.⽓候学:是研究⽓候特征,形成,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候与其他⾃然因⼦和⼈类活动关系的学科13.天⽓学:是研究天⽓现象和天⽓过程的物理本质以及规律,并⽤以制作天⽓预报的学科1.⽓候和天⽓的区别:⼀,从定义上,天⽓是指某⼀地区在某⼀瞬间或某⼀短时间内⼤⽓状态(温度,湿度,压强)和⼤⽓现象(风⾬雷电)的综合。

⽓候是指在太阳辐射,⼤⽓环流,下垫⾯性质和⼈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下,在某⼀时段内⼤量天⽓过程的综合。

⼆,从形成机制上:天⽓是指⼀般在单⼀天⽓系统的控制和影响下形成的,⽓候则复杂得多,⾄少是天⽓系统共同作⽤所致。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作业1.大气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内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由于着眼点不同,大气上界有两种分法(普遍),一是着眼于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理现象,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1200km ;二是着眼于大气密度,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2000~3000km 。

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2.高山常年积雪、云峰高耸,反映了哪一层的特点?为什么?答:反映了对流层的特点。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高山常年积雪,是因为其高度已达到或低于积雪存在的温度,云峰耸立是因为随高度的升高,气流中的水汽不断凝结,产生云雾。

3.已知10℃时,E 为12.3hpa ;18℃时,E 为20.6hpa 。

某地上午8时气温为23℃,e 为12.3hpa ;次日8时气温为23℃,e 为20.6hpa 。

求两天8时的Td ,用此说明Td 的高低直接与什么因子有关。

答:d T (露点)是指在空气中水汽含量,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第一天上午8时e 为12.3hpa,而10时E 为12.3hpa ,所以第一天8时的Td 为10℃。

第二天上午8时e 为20.6hpa,而18时E 为20.6hpa ,所以次日8时的Td 为18℃。

Td 的高低直接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4.比较干、湿空气状态方程说明: (1)在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的密度谁大谁小?(2)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减小还是增大? 答:干空气状态方程P=ρd R T ,湿空气状态方程为P=ρd R T (1+Pe 0.378) (1)同温同压下,湿空气密度为ρ=)Pe0.378(1+T R Pd干空气密度为ρ=TR Pd ,由于)e 378.01(P T R T R d d +<所以干空气密度大于湿空气密度(2)空气中水汽压愈大,e 越大 P=ρ)e378.01(PT R d +,空气越潮湿,e 越大,其密度越小。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纲

绪论1、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气象学与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其它分支科学之间有何联系;2、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结构(特别注意对流层的特征、大气上界的确定方法);3、气候系统的概念及组成;4、主要气象要素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1、辐射三定律的应用;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3、海陆的增温与冷却的差异;4、干、湿绝热直减率和对流层气温直减率的区别;5、大气稳定度判断的基本方法;6、气温日、年变化规律;7、全球海平面气温分布特点;8、各种逆温的形成。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1、影响饱和水气压的因素;2、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3、霜与霜冻的区别;4、云、雾的形成条件和分类;5、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6、各类云产生的降水的特点。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1、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2、气压场的基本类型与地形相比较,有何相似之处;3、在水平方向上,作用于空气上的力有哪些;4、自由大气和摩擦层中,空气运动方向有何不同;5、三圈环流的基本形式、南北半球摩擦层中空气运动方向的改变。

第五章天气系统1、气团形成与变性之间的联系;2、我国为何不是气团形成的源地,影响我国天气的气团类型;3、锋的特征的表现;4、阻塞高压、切变线、冷性反气旋与我国天气;5、西太平洋活动规律与我国天气;6、台风的形成、结构与天气。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大气环流和杨柳对气候系统中热量的重新分配所起的作用;2、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过程与原因;3、季风概念、季风的形成、东亚季风与亚洲南部季风之比较;4、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之比较;5、举例说明冰雪覆盖对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1、柯本是如何对气候分类的;2、气候分类法评议;3、利用各种图、表判断气候型(掌握方法、判据)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变迁的事实;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3、城市小气候的形成与特征。

华南师范大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提纲(许刘兵)

华南师范大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提纲(许刘兵)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引论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含义及其关系。

(P1-2 课件)2.气候系统的概念。

(P7 课件)3.大气圈的成分(臭氧;水汽的作用;水汽与温室效应:水汽对温室效应影响大)(P9 课件)4.大气圈的结构;对流层的特征。

(P10-13 课件)5.雾的形成条件:层结稳定,天气晴朗。

6.对流层中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P12 课件)7.三种表示温度的方式及其换算关系:绝度温度,华氏度,摄氏度(P15 )8.标准大气压概念。

(P16 课件)9.湿度: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

(P16 课件)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1.太阳辐射的概念(P21 )2.辐射与辐射能(P21 课件)3.吸收,反射,透射的概念(P22 课件)4.辐射的基本定律(P23-25 课件)5.太阳常数的概念(P25 课件)6.太阳辐射光谱(P25 课件)7.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不同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哪些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最大;减弱的方式:吸收,散射,反射(P26-28 课件)8.粗粒散射,分子散射的几种现象(P27 课件)9.反射只改变方向,不改变性质;漫反射:反射面不平整(P27 课件)10.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P28-30 课件)11.相同下垫面对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区别;不同下垫面对同一波段的反射率区别。

(P30 课件)12.大气增温的主要原因:地面长波辐射(P28-30 课件)13.逆辐射,有效辐射,辐射差额(P33-35 课件)14.非绝热变化,绝热变化: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P36-41 课件)15.冷平流和暖平流:相对于目的地来说(P44 课件)16.大气稳定度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核心:气温直减率的变化)(P45-48课件)17.气块与气层的关系:气块是气层中的一部分18.位势不稳定的概念(P49 课件)19.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日较差,年较差(P50-52 课件)20.气温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布(气温直减率;逆温层的几种形成原因),水平分布(等温线;所有等值线都必须在同一平面上)。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章节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章节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章节复习提纲
【—】天气指某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特点是多变。

如:狂风暴雨、风力大等。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
初中地理
复习提纲之天气和气候。

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
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它的特点是可变性。

例如:暴风雨、强风等。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

特点是有相对的稳定性。

如:炎热干燥,冬冷夏凉等。

3.记住常见的天气符号,能够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表。

4、空气污染指数
第二节温度和温度分布
气温与生活
日温度范围=一天中的最高温度-一天中的最低温度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一年中最低月平均气温
温度变化
气温分布
1.稠密的等温线表明温差大;稀疏等温线表明温差很小。

2.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3.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见下表。

⑴、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a、低纬度高温
初中历史
,高纬度地区的温度较低。

b、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c、在同一纬度,海平面高,温度低。

大约每升高100米,温度就会降低0.6度。

⑵、北半球一年当中平均气温最高是七月,最低是一月;南半球则相反。

以上内容是初中地理复习大纲中的天气和气候。

我相信每个人都能熟悉它。

接下来,有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初中地理知识等着你去学习。

气候与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候与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候与气象学复习资料气候与气象学复习资料气候和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学科。

气象学关注的是短期天气现象,而气候学则研究长期气候模式和变化趋势。

了解气候和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气象学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温度。

温度是指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快慢程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气象学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是湿度。

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实际含量与该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含量的比值。

除了温度和湿度,气象学还研究风。

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它的产生与地球的自转和地形的不平坦有关。

风的强度和方向对于气象学研究和天气预报至关重要。

此外,气象学还研究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的降水。

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系统和农业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气象学的原理和方法。

气象学主要通过观测、实验和模拟来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

观测是气象学研究的基础,通过观测气象要素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天气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实验是通过人为干预和控制来研究气象现象,例如人工降雨和云种植等。

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气候学是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长期气候模式和变化趋势。

气候学主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气象数据来研究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时间尺度上的气候模式的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方面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于我们制定应对措施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气候与气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气象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天气预报到灾害预警,都离不开气象学的知识和技术。

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出行和生活安排,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1.大气组成: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

(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e.散逸层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第三章辐射系统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2.辐射规律(选择)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单选/填空/判断1.大气层可分为均值层和非均质层2.除去水汽及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液体质粒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大气3.当气温为0℃,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760㎜水银柱高时的大气压称为1个标准大气压。

4.物体收入辐射能与指出辐射能的差值称为净辐射或辐射差额,用R表示,公式为:R=收入辐射—支出辐射5.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6.大陆上全年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

7.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时段的变化过程。

8.相对湿度年变化:一般是冬季最大,夏季最小9.干燥系数:一地某时段内最大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值,称为干燥度或干燥系数其表达式为K=Wo/R(K为干燥度,Wo为最大可能蒸发量,R为同期内降水量)10.温度和湿度等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块称为气团。

11.活动在我国境内的气团,大多是从其他地区移来的变性气团,且随季节而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

12.南方涛动:印度洋赤道低压与东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反相气压震荡,由于它主要发生在南半球,故称南方涛动。

13.气候带:指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征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14.我国气候学家以斯查勒成因气候分类法为基础,把年可能蒸散量作为气候带的划分标准。

15.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在约2MaBP(2百万年以前)开始,直到现在。

简答/分析1.黑体辐射定律:①普朗克定律②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③维恩位移定律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的特点: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17%)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22%)③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30%)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31%)3.太阳总辐射的变化特点:①一天中,太阳总辐射在夜间为零,日出后逐渐增大,正午达到最大值,午后又逐渐减小。

一年中,赤道地区有两个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春分和秋分,而其他地区只有一个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1.大气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内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由于着眼点不同,大气上界有两种分法(普遍),一是着眼于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理现象,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1200km ;二是着眼于大气密度,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2000~3000km 。

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2.高山常年积雪、云峰高耸,反映了哪一层的特点?为什么?答:反映了对流层的特点。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高山常年积雪,是因为其高度已达到或低于积雪存在的温度,云峰耸立是因为随高度的升高,气流中的水汽不断凝结,产生云雾。

3.已知10℃时,E 为12.3hpa ;18℃时,E 为20.6hpa 。

某地上午8时气温为23℃,e 为12.3hpa ;次日8时气温为23℃,e 为20.6hpa 。

求两天8时的Td ,用此说明Td 的高低直接与什么因子有关。

答:d T (露点)是指在空气中水汽含量,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第一天上午8时e 为12.3hpa,而10时E 为12.3hpa ,所以第一天8时的Td 为10℃。

第二天上午8时e 为20.6hpa,而18时E 为20.6hpa ,所以次日8时的Td 为18℃。

Td 的高低直接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4.比较干、湿空气状态方程说明: (1)在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的密度谁大谁小?(2)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减小还是增大? 答:干空气状态方程P=ρd R T ,湿空气状态方程为P=ρd R T (1+Pe 0.378) (1)同温同压下,湿空气密度为ρ=)Pe0.378(1+T R Pd干空气密度为ρ=TR Pd ,由于)e 378.01(P T R T R d d +<所以干空气密度大于湿空气密度(2)空气中水汽压愈大,e 越大 P=ρ)e378.01(PT R d +,空气越潮湿,e 越大,其密度越小。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有什么规律?用此解释雨后天空呈青蓝色、空中尘粒较多时天空呈灰白色。

答:规律:①散射只改变辐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方传播;②分子散射(蕾利散射):当质点直径小于波时长,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该散射具有选择性,大气对长波光线的透明度较好,对短波光线的透明度很差;③粗粒散射(米散射):当质点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粗粒散射,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地被散射,该散射无选择性。

原因:①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由于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先被散射。

由于雨后空气中灰尘少,空气散射以分子散射为主,波长较短的青蓝光先被散射,因此空中呈现青蓝色;②当空气中尘埃较多时散射一般以粗粒散射为主,此时各种波段的阳光均被散射,使天空出现灰白色。

6.太阳高度角是如何影响直接辐射的?答:(1)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就越大,因而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少;(2)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就越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越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

7.名词解释:太阳常数、大气窗口、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答: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而言,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亿平方厘米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大气窗口:在波长为8~12um处,地面长波辐射最强,而大气对此波段的地面辐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地面辐射有20%通过这一窗口散向宇宙空间,这一窗口叫大气窗口。

大气逆发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

地面有效辐射(Fo):地面放射的辐射(Eg)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

8.海陆增温和冷却过程有何差异?它导致什么重要结果?答:大陆受热快,冷却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海洋反之。

⑴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海洋所吸收的太阳能多与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陆面对太阳光的反射率大于水面);⑵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很薄的地表面上,而海水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较厚的水层中(陆地增温快的一个原因);⑶海面有充足的水源供给,以致蒸发量较大,失热较多使得水温不易升高;⑷岩石与土壤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

9.何谓非绝热变化、绝热过程、干绝热过程?答:非绝热变化:气团与外界通过热量交换而引起的空气内能的变化。

绝热过程:气象学上,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

干绝热过程:当升、降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有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的过程。

10.有一山高1000m ,如果一块含一定水汽尚未饱和的空气在山脚时温度为10℃,升到300m 时开始饱和,到山顶水汽已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剩下的干空气块从山顶下沉,问到山脚时温度是多少?( γ m =0.5℃/100m ) 解:只有达到饱和时才用湿绝热。

上升到饱和时的气温为10℃—1℃/100m ×300m=7℃到山顶时的气温为7℃-(1000m-300m )×0.5℃/100m=6.5℃ 下降到山脚时的温度为 6.5℃+1000m ×1℃/100m=16.5℃11.γ 、 γd 、 γ m 三者有何不同?为何γ m 总小于γ d ? 答:不同:(1)γd 是干绝热直减率,指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适用条件: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γd=1℃/100m )(2)γm 是湿绝热直减率,指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的减温率(数值由具体情况而定)(3)γ指气温直减率,表示周围大气的温度遂高的的分布情况(多变性)原因: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如果只是膨胀上升,应每上升100m 减温1℃,但是,水汽饱和后,就要因冷却而发生凝结,释放潜热,加热气块,因此因膨胀而引起的减温率恒比干绝热减温率小,即γm 总小于γd 。

γ=-mi dZ dT ⎪⎭⎫⎝⎛=d γ +Cp L ×dZ dq s ,当饱和空气上升时dZ>0,d s q <0,则dZ dq s <0,下降时,dZ<0,d s q >0,则dZdq s>0,所以γm 总小于γd 。

12.设某饱和湿空气团在200m 高处温度为18℃,且与周围大气温度相同。

当其受力后,向上运动至500m 高处,温度降为16.5℃。

假设周围空气的温度直减率为0.65℃/100m ,对于该空气团而言,大气层结是否稳定?为什么? 答:大气层结稳定该气团的直减率为γ=(18℃-16.5℃)/(500℃-200℃)×100%=0.5℃/100m 因为γ<γm ,气团处于绝对稳定状态13.已知旧金山海面温度为12℃,温度直减率为0.6℃/100m ,从500m 处转为逆温层,已知逆温层顶为1700m ,20℃,求逆温层的直减率。

解:转折处气温为12℃-0.6℃/100m ×500m=9℃ 逆温层厚度为1700m-500m=1200m逆温层的直减率为γ=(20℃-9℃)/1200m=0.917℃/100m14.何谓冰晶效应、凝结增长?答:冰晶效应指的是在云层中,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冰晶和过冷却饱和水的饱和 水汽压之间,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换,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凝结增长是指在云雾中,若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产 生水汽的蒸发现象,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15.饱和水汽压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答:饱和水汽压和蒸发面的无温度、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形状(平面、凹面、凸面)之间有密切关系。

16.据上升运动的特点,可将云分成哪三类?各类中包括哪些云系?答:1、积状云(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2、层状云(卷层云、卷云、高层云、雨层云)3、波状云(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17.简述积状云的形成过程。

答: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是积状云发展的不同阶段。

贴地气层的气团在内部热力对流作用下,较大的气块上升达到凝结高度以上所形成的单流体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孤立、分散、底部平坦、顶部凸起的淡积云。

当对流上限超过凝结高度许多时,云体高大,顶部呈花椰菜状,形成浓积云。

如果上升气流更强,浓积云云顶向上延伸,至-15℃以下的高空时,云体顶部结为冰晶,出现丝缕结构,形成积雨云。

积状云是垂直发展的云块包括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多形成=于夏季午后,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和顶部凸起的外貌形态。

积状云形成的条件:(1)凝结条件(2)对流上升所能达到的高度。

特点:对流越强,对流上限高于凝结高度的差值就越大,积状云的厚度就越大。

对流上升区的水平范围越广,积状云的水平范围就越大。

18.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的降水性质有何不同?答:积状云降水性质:对流雨,多阵性降水。

层状云降水性质: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变化小。

波状云的降水性质:降水强度小,具有间歇性。

19.目前人工降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什么答:基本原理:(1)影响冷云降水的基本原理是设法破坏云的物态结构,即在云内制造适量的冰晶,使其产生冰晶效应,使水滴蒸发,冰晶增长;(2)动力催化的依据是在云体的过冷却部分,大量而迅速地引入人工冰核。

方法:(1)在云中投入冷冻剂,如干冰,在1013hpa下,其华氏温度为-79℃。

(2)引入人工冰核(凝华核或冻结核)。

20.两个相邻气团(一冷一暖)近地面气压相等,到距地面同一高度上,哪个气压高?为什么?答:暖气团气压高根据-d P=ρgdz则因为近地面气压相等且距地同一高度,气温越高,ρ越小所以暖气团气压比冷气团气压高,因为暖气团的ρ小,根据气压随高度增加减小的慢,故在距地同一高度上,暖气团气压高。

21.测得山脚气压为1000百帕,温度20度,山顶气压为850百帕,温度8度,求山高(用压高方程)。

解:H=Z1-Z2=18400(1+t/273)lgP1/P2=18400{1+[(20+8)/2]/273}×lg (1000/850) =1365m22.某站海拔83m ,本站气压为1000hpa ,气温为10℃,求单位气压高度差(取一位小数) 和海平面气压(不用压高方程).解:h=10008000(1+27310)=8.3m/hpa 0p =1p +h 83=hpa 10103.8831000=+,所以单位气压高度差为8.3m/hpa ,海平面气压为1010hpa 。

23.何谓深厚系统、浅薄系统?答:深厚系统是指暖性高压压和冷性低压系统存在于对流层中,延伸到对流层高层且其气压强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强;浅薄系统是指暖性低压与冷性高压,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低空。

24.赤道地区为何不存在高压? 答:(1)赤道地区常年为太阳辐射盈余区,年均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2)地球自转作用:在地球自转中,赤道地区所受到的惯性离心力大,气流外溢,不形成高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