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1.大气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内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由于着眼点不同,大气上界有两种分法(普遍),一是着眼于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理现象,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1200km ;二是着眼于大气密度,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2000~3000km 。
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2.高山常年积雪、云峰高耸,反映了哪一层的特点?为什么?
答:反映了对流层的特点。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山常年积雪,是因为其高度已达到或低于积雪存在的温度,云峰耸立是因为随高度的升高,气流中的水汽不断凝结,产生云雾。
3.已知10℃时,E 为12.3hpa ;18℃时,E 为20.6hpa 。某地上午8时气温为23℃,e 为12.3hpa ;次日8时气温为23℃,e 为20.6hpa 。求两天8时的Td ,用此说明Td 的高低直接与什么因子有关。
答:d T (露点)是指在空气中水汽含量,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第一天上午8时e 为12.3hpa,而10时E 为12.3hpa ,所以第一天8时的Td 为10℃。 第二天上午8时e 为20.6hpa,而18时E 为20.6hpa ,所以次日8时的Td 为18℃。 Td 的高低直接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4.比较干、湿空气状态方程说明: (1)在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的密度谁大谁小?(2)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减小还是增大? 答:干空气状态方程P=ρd R T ,湿空气状态方程为P=ρd R T (1+P
e 0.378) (1)同温同压下,湿空气密度为ρ=
)
P
e
0.378(1+T R P
d
干空气密度为ρ=
T
R P
d ,由于)
e 378.01(P T R T R d d +<
所以干空气密度大于湿空气密度
(2)空气中水汽压愈大,e 越大 P=ρ)e
378
.01(P
T R d +,空气越潮湿,e 越大,其密度越小。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有什么规律?用此解释雨后天空呈青蓝色、空中尘粒较多时天空呈灰白色。
答:规律:①散射只改变辐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方传播;
②分子散射(蕾利散射):当质点直径小于波时长,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该散射具有选择性,大气对长波光线的透明度较好,对短波光线的透明度很差;
③粗粒散射(米散射):当质点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粗粒散射,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地被散射,该散射无选择性。
原因:①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由于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先被散射。由于雨后空气中灰尘少,空气散射以分子散射为主,波长较短的青蓝光先被散射,因此空中呈现青蓝色;
②当空气中尘埃较多时散射一般以粗粒散射为主,此时各种波段的阳光均被散射,使天空出现灰白色。
6.太阳高度角是如何影响直接辐射的?
答:(1)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就越大,因而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少;
(2)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就越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越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
7.名词解释:太阳常数、大气窗口、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答: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而言,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亿平方厘米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大气窗口:在波长为8~12um处,地面长波辐射最强,而大气对此波段的地面辐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地面辐射有20%通过这一窗口散向宇宙空间,这一窗口叫大气窗口。
大气逆发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
地面有效辐射(Fo):地面放射的辐射(Eg)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
8.海陆增温和冷却过程有何差异?它导致什么重要结果?
答:大陆受热快,冷却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海洋反之。
⑴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海洋所吸收的太阳能多与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陆面对太阳光的反射率大于水面);
⑵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很薄的地表面上,而海水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较厚的水层中(陆地增温快的一个原因);
⑶海面有充足的水源供给,以致蒸发量较大,失热较多使得水温不易升高;
⑷岩石与土壤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
9.何谓非绝热变化、绝热过程、干绝热过程?
答:非绝热变化:气团与外界通过热量交换而引起的空气内能的变化。
绝热过程:气象学上,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
干绝热过程:当升、降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有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的过程。
10.有一山高1000m ,如果一块含一定水汽尚未饱和的空气在山脚时温度为10℃,升到300m 时开始饱和,到山顶水汽已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剩下的干空气块从山顶下沉,问到山脚时温度是多少?( γ m =0.5℃/100m ) 解:只有达到饱和时才用湿绝热。 上升到饱和时的气温为10℃—1℃/100m ×300m=7℃
到山顶时的气温为7℃-(1000m-300m )×0.5℃/100m=6.5℃ 下降到山脚时的温度为 6.5℃+1000m ×1℃/100m=16.5℃
11.γ 、 γd 、 γ m 三者有何不同?为何γ m 总小于γ d ? 答:不同:(1)γd 是干绝热直减率,指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适用条件: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γd=1℃/100m )
(2)γm 是湿绝热直减率,指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的减温率(数值由具体情况而定)
(3)γ指气温直减率,表示周围大气的温度遂高的的分布情况(多变性)
原因: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如果只是膨胀上升,应每上升100m 减温1℃,但是,水汽饱和后,就要因冷却而发生凝结,释放潜热,加热气块,因此因膨胀而引起的减温率恒比干绝热减温率小,即γm 总小于γd 。
γ=-m
i dZ dT ⎪⎭⎫
⎝⎛=d γ +Cp L ×dZ dq s ,当饱和空气上升时dZ>0,d s q <0,则dZ dq s <0,下降时,dZ<0,d s q >0,则
dZ
dq s
>0,所以γm 总小于γd 。
12.设某饱和湿空气团在200m 高处温度为18℃,且与周围大气温度相同。当其受力后,向上运动至500m 高处,温度降为16.5℃。假设周围空气的温度直减率为0.65℃/100m ,对于该空气团而言,大气层结是否稳定?为什么? 答:大气层结稳定
该气团的直减率为γ=(18℃-16.5℃)/(500℃-200℃)×100%=0.5℃/100m 因为γ<γm ,气团处于绝对稳定状态
13.已知旧金山海面温度为12℃,温度直减率为0.6℃/100m ,从500m 处转为逆温层,已知逆温层顶为1700m ,20℃,求逆温层的直减率。 解:转折处气温为12℃-0.6℃/100m ×500m=9℃ 逆温层厚度为1700m-500m=1200m
逆温层的直减率为γ=(20℃-9℃)/1200m=0.917℃/100m
14.何谓冰晶效应、凝结增长?
答:冰晶效应指的是在云层中,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冰晶和过冷却饱和水的饱和 水汽压之间,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换,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凝结增长是指在云雾中,若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产 生水汽的蒸发现象,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