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岩爆发生的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综述

合集下载

隧道施工中的岩爆与地震灾害防控技术

隧道施工中的岩爆与地震灾害防控技术

隧道施工中的岩爆与地震灾害防控技术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隧道工程在城市交通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隧道施工中常常会遭遇到岩爆与地震这两类灾害,给工程施工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

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灾害,成为了隧道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隧道施工中的岩爆与地震灾害防控技术进行探讨。

一、岩爆灾害的发生机理岩爆是指在岩石开挖或加载受力过程中,岩体内部的压力超过了其极限承载力,导致岩石突然破裂并释放能量的现象。

岩爆灾害常常发生在岩石质量较差、构造活跃的地区,特别是在高压水源附近。

岩体的应力集中、物理力学性质差异等因素都会成为岩爆发生的催化剂。

此外,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震动和冲击也可能导致岩爆的发生。

二、岩爆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技术为了预防和控制岩爆灾害的发生,隧道工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

首先是合理的隧道设计。

隧道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岩体力学性质等因素,对高风险区域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设计,减少岩爆的潜在风险。

其次是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

通过在施工现场进行岩体光弹性监测、应力监测等手段,及时了解岩体的力学状态,可以提前预警和控制岩爆的发生。

此外,在施工中采取安全措施也是关键。

例如,使用喷射混凝土和锚杆支护等的加固方式,增强隧道的稳定性和抵抗岩爆的能力。

三、地震灾害的发生机理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快速释放能量的自然现象,其能够引起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在隧道施工中,地震灾害也是一个必须要面临的挑战。

地震灾害的发生机理与岩爆类似,均与地质构造和应力状态有关。

当地质构造发生变动时,形成断裂带,地震会在断裂带上由一个地点传播到另一个地点,并以波动的形式向外传播。

四、地震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技术为了预防和控制地震灾害对隧道施工的影响,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选址与设计。

在选址过程中,应避免选择地震活跃区域或构造复杂的地质条件。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震荷载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如增加隧道的抗震能力和合理布置支护结构。

岩爆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

岩爆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

岩爆发生机理与治理措施摘要:岩爆是深埋长大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目前基于岩爆发生机理和治理方式国内外专家都提出了不少理论方法,但用于生产实践时都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

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两年多来在岩爆洞段的施工经验,并查阅国对岩爆的发生机理和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深埋长隧道断裂型岩爆应力型岩爆水胀式锚杆爆破应力释放孔1、岩爆发生机理岩爆是高地应力地区岩石地下工程中的一种常见灾害。

它常常表现为声响、片状剥落、严重照片帮和岩爆性的坍塌,有的伴的声响及岩片弹射、能量猛烈释放、洞室豁然破坏,往往给人员、机械设备和建筑的安全带画巨大的损失。

在地下洞室的修建过程中,由于开挖使地应力重新分布,围岩应力集中,在洞壁平行于最大初始应力σ1的部位,切向应力梯度显著增大,洞壁受压导致垂直洞壁方向产生张应力。

这种应力的作用不断增强,首先产生环向的张裂或劈裂,进而发生剪切破坏。

一旦岩块被剪断,且又具有较高的剩余能量时,致使岩块发生弹射,完成弹性势能到动能的转换,形成岩爆。

岩爆的发生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

其外因在于:岩体中蓄存有高地应力,特别是地下洞室的开挖改变了岩体内存的力学环境,其内因是岩石矿物结构密度、坚硬度较高,一般发生岩爆的岩石单轴搞压强度均在120Mpa以上,内因和外因同时成立是即发生岩爆。

2、岩爆的分类根据对辅助洞1000多米的岩爆洞段的观察分析,可将岩爆划分为应力型岩爆和断裂型岩爆,应力型岩爆主要发生在围岩结构完整,无贯穿性结构面的岩层中,岩石的主应力达到40%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以上,岩爆表现形式以片状剥落为主,并伴有声响及岩片弹射,一般破坏性不大;断裂型岩爆主要发生在岩石结构完整,并伴有贯穿性结构面或断层的岩体中,岩体的应力主要集中在贯穿性结构面附近,往往岩体内的最大主应力大于或接近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主要表现形式为突发性的震动,并伴有强烈的响声,在有相交结构面的围岩中往往还因岩爆震动引起大规模的坍塌,破坏性较大。

岩爆的防治措施

岩爆的防治措施

岩爆的防治措施1. 引言岩爆是一种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危害性非常大。

岩爆不仅会对工程造成严重破坏,还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避免岩爆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岩爆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指导。

2. 岩爆的原因分析岩爆是由于地下岩体中的应力破坏引起的,通常是因为以下原因导致: - 地下岩体突破了其自身的强度极限; - 岩体中存在应力聚集的区域,导致应力差异过大;- 岩体中存在结构面、节理面等弱面,导致岩体易于破裂; - 岩体受到了地下水的侵蚀和压力的作用。

3. 岩爆防治措施3.1 预处理措施在地下工程施工前,可以采取一些预处理措施来减少岩爆的发生概率。

主要包括: - 对岩体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钻探勘察,了解岩体的性质、结构和应力状况,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 对可能存在岩爆危险的地段进行实测应力和压力监测,及时掌握岩体的变化情况; - 对有裂隙和弱面的岩体,可以进行钻孔注浆、喷浆固结等加固措施,以增强岩体的稳定性。

3.2 预防措施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降低岩爆的发生概率。

主要包括: - 控制挖掘的进度和规模,避免一次性挖掘过大面积,以减少岩体的失稳概率; - 采用合理的支护措施,如钢支撑、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衬砌等,加固岩体,提高其稳定性; - 当发现岩体出现塌方迹象时,立即停止施工,进行紧急处理; -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遵守安全规范,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提高安全意识。

3.3 应急处理措施当发生岩爆事故时,需要采取一些应急处理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主要包括: - 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启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事故救援; - 疏散施工人员,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 采取措施控制事故扩大范围,如封堵破裂裂隙、切断供电、断开燃气等; - 进行紧急支护和修复工作,保护事故现场的施工设备和周边建筑; -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教训,完善防治措施。

岩爆的预防及处理

岩爆的预防及处理

岩爆的预防及处理岩爆(rockburst)是岩石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灾害,指在开采过程中岩石突然破裂、碎裂、甚至爆炸的现象。

岩爆既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也对矿山设备和工程结构造成严重的损坏。

为了预防和处理岩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本文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出发,从预防、诊断到处理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岩爆的预防1. 了解岩石状况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征是岩爆的直接因素,此外还受到地质构造、地应力、介质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矿山的地质、地球物理、地应力、地震活动等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给出矿山岩石的性质及变形响应规律,进而预测和评估矿山出现岩爆的可能性。

2. 选择合适的开采工艺开采工艺的选择直接影响开采面的形成和稳定性。

传统的采矿技术一般采用爆破矿石的方法,这种方法会导致岩层破碎、应力集中,从而对矿山产生威胁。

现代开采技术中提倡非爆破技术,如钻孔拱形控制、梁片法、裂缝注浆等技术,能够保持岩体的完整性,使地质应力不易集中,降低岩爆的发生概率。

3. 建立预警监测系统组建岩爆预警监测系统有助于及早了解岩爆危险程度,防范和减轻岩爆事故的损失。

监测系统应包括固定监测点和移动监测仪器,如震动仪、位移仪、应变计、温度计等,采取实时监测、在线数据处理并及时报警和预测预警方式。

这样可以使采矿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岩爆事故的风险。

二、岩爆的诊断1. 进行边坡观察边坡岩体坍落常常是岩爆的开始,早期通过观察岩体表面变形和颜色的变化,发现陡峭的岩壁和混沌不清的草地、烟雾等特征,能够提早发现岩爆的可能性,进行防范和治理措施。

2. 实施地震勘测地震勘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岩爆诊断方法,可以通过岩层测震、岩石波速测试等手段,对矿山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并根据实时数据调整矿场挖掘方案。

3. 进行地应力测试地应力测量能够测定矿山中的地应力分布特征,为评估矿山开采面和仓面稳定性提供数据支持,提供决策依据,对预防岩爆、保障矿工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岩爆_精品文档

岩爆_精品文档

岩爆引言:岩爆是一种地质现象,指的是岩石在地下岩层中受到强大的压力作用,导致岩石破裂和破碎,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岩爆通常发生在地质活跃的地区,如火山地区和地震带,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将介绍岩爆的形成机制、危害和防治措施。

一、岩爆的形成机制1. 岩层压力:岩爆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地下岩石层受到强大的压力作用。

岩层压力可以来自于地壳运动、地下水位的降低、地震等因素。

当岩石受到压力时,原本稳定的岩石结构会发生破裂。

2. 岩层脆化:岩石在受到压力作用后,会发生脆化现象,即由韧性变为脆性。

这是因为岩石内部存在微小裂隙或断层,在外力作用下,这些裂隙会扩展并连通,使岩石变得脆弱而易于破裂。

3. 岩层释放:当岩石脆性破裂后,岩层中储存的能量会得到释放。

这种能量释放通常以剧烈的爆炸形式表现出来,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喷射物。

这些冲击波和喷射物能够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二、岩爆的危害1. 破坏性巨大:岩爆释放的能量巨大,能够造成巨大的物理破坏。

它通常会导致附近建筑物的倒塌、道路的崩塌和地表的起伏不平。

对于火山地区而言,岩爆还可能引发火山喷发,进一步加剧破坏程度。

2. 人员伤亡:岩爆发生时,会产生大量的碎片和颗粒物,并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这些碎片和冲击波对人体构成严重威胁,可能造成伤亡和重伤。

在活跃地质区域居住或开展作业的人员需要特别注意岩爆的风险。

3. 失去资源:岩爆破坏了地下岩石层,导致资源的损失。

例如,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岩爆可能导致矿石的丧失,造成经济损失。

对于火山地区而言,岩爆还会摧毁周围的农田和森林,使人们失去生计和收入来源。

三、岩爆的防治措施1. 地质勘探:在规划和建设前,对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勘探是关键。

通过对地下岩层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可以评估岩爆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岩爆的发生。

2. 工程设计: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岩爆的风险因素。

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提高抗岩爆能力,减少损失。

最新岩爆地质施工预防措施

最新岩爆地质施工预防措施

岩爆地质施工预防措施九岭山隧道岩爆地质施工预防措施岩爆多发生在埋藏很深、整体、干燥和质地坚硬的岩层中。

产生岩爆的时间一般在开挖后几小时内,但也有的是在较长时间后发生。

隧道中常遇到的岩爆以顶部或拱腰部位为多。

根据对本隧道地应力测量报告,在隧道埋深超过460~590m 的洞段存在岩爆的可能,故施工中应注意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和辅助措施,以尽量降低岩爆的可能。

隧道内岩爆的特点1)岩爆在未发生前并无明显的预兆,虽然经过仔细找顶,并无空响声。

一般认为不会掉落石块的地方,也会突然发生岩石爆裂声响,石块有时应声而下,有时暂不坠下。

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对施工安全威胁甚大。

它与隧道施工中的一般掉块落石,在现象上有明显的不同。

2)岩爆时,石块由母岩弹出,常呈中间厚,周边薄,不规则的片状。

3)岩爆发生的地点,多在新开挖工作面及其附近,岩爆发生的时间多在爆破后2-3h。

岩爆施工预防措施因目前对岩爆尚无准确的预测方法和特效防治措施,某种单一的方法也可能难以奏效。

因此,选用各种方法,采取综合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九岭山隧道的特点,特制定如下预防措施,望施工人员遵照执行。

1) 随隧道掘进设专人及时对围岩的高压喷水,保持围岩表面湿润,利于应力的释放和调整。

2) 按设计施作初期支护和补强系统锚杆。

锚杆孔位、规格、型号和锚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 随时观察和注意围岩表面的变形情况,加强围岩收敛与应力量测。

4)对主要施工设备安装防护棚架或防护网;掌子面架设移动防护网,防止岩块飞出,有效保护人员及设备安全。

5)加强现场岩爆监测、警戒及巡回找顶,必要时及时躲避。

组织专门人员全天侯巡视警戒及监测。

听到围岩内部有闷雷似的声响时,应尽快撤离人员及设备,特别严重岩爆地段,每次爆破循环之后,作业人员及设备均应及时躲避一段时间,待岩爆平静为止。

6)岩爆地段要反复经常找顶。

设置专人负责找顶,找顶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防患于未然。

6)隧道开挖后必须及时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对开挖围岩进行初期支护。

浅析引起岩爆的若干因素及岩爆的防治措施

浅析引起岩爆的若干因素及岩爆的防治措施

浅析引起岩爆的若干因素及岩爆的防治措施
浅析引起岩爆的若干因素及岩爆的防治措施
岩爆是围岩在高地应力场条件下所产生的岩片(块)飞射抛散,以及洞壁片状剥落等动力破坏现象.岩爆是地下工程施工的一大地质灾害,由于它的破坏性很大,常常给施工安全、岩体及建筑物的稳定性带来很多的问题,甚至会造成重大工程事故.目前,地下工程岩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岩爆发生的若干影响因素及防治岩爆的一些具体措施.
作者:李田田王志坚肖占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刊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2009 8(17) 分类号:P9 关键词:岩爆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煤矿开采的岩爆灾害控制与防治

煤矿开采的岩爆灾害控制与防治
美国矿山防治岩爆灾害的实践经验
美国在矿山岩爆灾害防治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实践经验,例如采用先进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矿山地 质勘查、提高采场设计等。
成功防治岩爆灾害的案例介绍
山西焦质勘查、优化采场设 计、采用先进的监测预警系统等措施,成功 地预防和控制了岩爆灾害的发生,保障了矿 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正常生产。
04
推广岩爆灾害防治知识 和技术,提高整体防治 水平。
制定应急预案和救援措施
01
02
03
04
根据矿区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 的应急预案。
建立快速反应的救援队伍,配 备先进救援设备。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 确保救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矿工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和研发
加强岩爆灾害防治科研工作,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研发。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岩爆灾害防治技术和设备。
加大对岩爆灾害防治科研项目的投入,提高科研成果的 转化率。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国内典型煤矿岩爆灾害案例分析
山西焦煤集团某煤矿
该煤矿在开采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岩爆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失。通过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总结了岩爆 灾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煤矿开采的岩爆灾害控制与防治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目录
• 岩爆灾害概述 • 岩爆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 岩爆灾害的控制措施 • 岩爆灾害的防治策略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01
岩爆灾害概述
岩爆灾害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
岩爆灾害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 由于岩体应力集中而引发的岩石 破裂、崩塌等破坏现象。
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

岩爆形成条件、预测预报与防治

岩爆形成条件、预测预报与防治

岩爆形成条件、预测预报与防治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硬脆性围岩因开挖卸荷导致洞壁应力分异, 储存于岩体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 因而产生爆裂松脱、剥落、弹射甚至抛掷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

它直接威胁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 影响工程进度, 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

一、岩爆形成机理分析综合分析岩爆形成机理,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解释岩爆。

在高地应力区开挖硐室、围岩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可以构成岩爆形成的内因。

从外因方面来说,硐室开挖施工和钻爆发施工、地震也可以诱发岩爆。

1、高地应力形成岩爆的必要要件是应变能储集, 其力学条件满足: 原岩处于高地应力环境和洞室开挖后形成二次应力高度集中。

(1)原岩初始高地应力环境根据勘察资料显示, /值为2. 1~7. 0, 达到高应力和极高应力水平, 具备了岩爆形成的条件之一。

式中: -岩石饱和抗压强度(); -垂直于隧洞轴线方向的最大初始应力()。

(2)洞室开挖后形成二次应力高度集中在高及极高应力区开挖隧洞, 必将扰动原岩的初始应力状态,破坏隧洞周围岩体初始应力平衡, 从而导致应力重新分布。

当重新分布的围岩应力超过岩爆临界应力, 则产生岩爆。

(3)岩爆发生在洞室围岩内dσ3/ (σ1-σ3)正增长期增长很快的那一范围d σ3/ (σ1- σ3)越高,越易引起岩爆,因为高的dσ3/ (σ1-σ3)抑制了围岩静态破坏与位移,dσ3/ (σ1-σ3)亦可理解为高应力区中σ3的变化,它与岩爆的关系是:在一定应力环境中,围岩内高应力环境(高的σ1-σ3)中最高σ3部位(可直观判读)最容易引起岩爆。

2、围岩岩体结构(1)在深层岩浆岩或片理、片麻理不发育的变质岩中发生的岩爆往往强烈程度较大,使得岩片(块)常呈弹射状抛出。

而在片理、片麻理发育的变质岩中发生的岩爆则往往强烈程度较小,主要为劈裂或剥落形式。

这是由于片理、片麻理发育的变质岩,其岩石颗粒呈明显的定向排列现象。

岩爆的预防及处理范文

岩爆的预防及处理范文

岩爆的预防及处理范文岩爆是指在地下工程中,由于地下岩体的不稳定性引起的爆炸性崩塌现象。

岩爆的发生对人员和设备都会带来巨大的威胁和损失,因此岩爆的预防和处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岩爆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岩爆的原因岩爆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岩石力学性质:岩石的力学性质是岩爆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岩石的强度、固结度、岩体结构等都会影响岩爆的发生。

2. 地下水位和水压:地下水位和水压的波动也是岩爆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会使岩体中的岩层饱和,降低其强度,进而导致岩体的不稳定性增加。

3. 工程挖掘:地下工程的开挖也会引发岩爆。

工程挖掘过程中,存在爆破和机械冲击等施工活动,这些活动会对岩体进行破坏和削弱,导致岩爆的发生。

二、岩爆的预防措施为了防止岩爆事件的发生,采取以下措施是至关重要的:1. 岩体勘察和评估:在进行地下工程之前,必须对岩体进行全面的勘察和评估。

通过对岩石的强度、固结度、岩体结构等进行评估,可以判断岩体的稳定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合理的施工方案:在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时,必须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合理的施工方案包括针对不同岩体条件的施工方法、使用合适的爆破参数等。

3. 悉心的支护设计:选择合适的支护材料和支护方式对岩体进行加固,是预防岩爆的重要环节。

合适的支护设计可以增加岩体的稳定性,减少岩爆的发生。

4. 及时的检测和监测:对地下岩体进行及时的检测和监测可以发现岩体变形和破坏的迹象,从而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岩爆的发生。

5. 健全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预防岩爆的基础。

建立健全的地下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可以有效减少岩爆事件的发生。

三、岩爆的处理方法当岩爆事件发生时,需要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 保护人员安全:岩爆事件发生后,首要任务是保护人员的安全。

立即组织人员疏散,并做好相关救援工作,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2. 抢险和救援:在岩爆事件发生后,需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抢险和救援工作。

隧道施工中的岩爆预防与处理方法

隧道施工中的岩爆预防与处理方法

隧道施工中的岩爆预防与处理方法一、引言隧道施工过程中,岩爆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

岩爆不仅会对施工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对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在隧道施工中预防和处理岩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隧道施工中岩爆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二、岩爆的原因分析岩爆是指岩石在受到应力作用下,由于松散结构、裂纹和应力集中等因素,发生突然破裂和剥落的现象。

在隧道施工中,岩爆通常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1.地应力超限:地下深处的岩石受到的应力很大,当超过其抗压强度时,就会发生岩爆。

2.岩石结构松散:某些岩层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松散性,容易发生破裂和剥落,进而引发岩爆。

3.应力集中:隧道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规则的空洞、深层土体破裂等情况。

这些情况会导致岩爆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

以上是岩爆发生的主要原因,了解这些原因对我们制定预防和处理措施非常重要。

三、岩爆预防方法为了有效预防岩爆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地质勘察:在隧道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了解各种岩石的特性、组成和力学性质。

这将有助于我们预测岩爆的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合理的钻探技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钻孔技术,确保岩石的质量和结构稳定。

同时,选择合适的钻孔方向和钻孔距离,避免造成应力集中。

3.加固支护:在施工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加固支护措施,如钢筋混凝土衬砌、锚杆支护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岩壁的稳定性,减少岩爆的风险。

4.合理的爆破方案:合理的爆破方案非常重要,可以减少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和震动,减轻岩石的破坏程度,降低岩爆的发生几率。

以上是岩爆预防的一些常用方法,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岩爆的发生。

四、岩爆处理方法当岩爆发生时,我们需要迅速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和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岩爆处理方法:1.疏导通风:及时清理岩石碎片和尘土,确保通风畅通。

同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确保施工人员的呼吸道安全。

隧道施工岩爆的预防与技术措施综述

隧道施工岩爆的预防与技术措施综述

轨道交通与地下工程:;Track Traffic&Underground Engineering 隧道施工岩爆的预防与技术措施综述涂杰(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天津300451)摘要:在高地应力条件下或者隧道洞室开挖中,围岩因为卸载而发生的围岩松脱或剥落、甚至弹射的地质灾害即为岩爆。

岩爆的发生主要与隧道围岩的性质、施工地质条件以为隧道围岩应力状态有关。

为了避免或减少岩爆造成的损失,需要正确预测岩爆。

笔者对岩爆发生的规律、岩爆的分类以及岩爆相关预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从施工组织、释放地应力、严抓初期支护规避岩爆威胁、控制隧道开挖进尺、加强爆破控制等方面论述了隧道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岩爆防治技术措施。

关键词:岩爆预测;安全风险;岩爆预防;预测方法;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U457.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9-7767(2020)01-0131-03Summary of Rock Burst Prevention and Technical Measures inTunnel ConstructionTu Jie1岩爆及其危害1.1什么是岩爆岩爆也称作冲击地压,隧道中围岩在施工的影响下不断积聚弹性变形势能,当这种能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突然猛烈释放,最终使洞内围岩爆裂剥落甚至迸射的现象。

高地应力是导致岩爆产生的最直接原因⑴。

地应力达到多少才能算作高地应力状态,目前业界内还没有很权威、统一的标准。

在我国隧道工程界,对于隧道岩体工程,初始地应力达到25MPa左右,即可视为高地应力。

高地应力对不同性质岩体有着不同的危害:对于脆性岩体,高地应力危害体现为岩爆;而对于软岩,则其危害表现为洞室变形。

一般而言,岩爆的产生和剧烈程度与隧道洞室的埋深有着很大的关系,隧道洞室埋深越深,围岩地应力越高,从而发生岩爆的可能性就越大,且岩爆剧烈程度也越大⑴。

1.2岩爆特征1)对于常规隧道工程而言,岩爆多发生在侧边墙及起拱线部位,部分强烈岩爆会多处、全断面同时发生,并且向深部逐渐扩展。

岩爆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岩爆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岩爆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岩爆是高地应力区的地下工程在开挖过程中或开挖完毕后,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间释放而产生爆裂、松脱、剥落、弹射甚至抛掷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现象。

岩爆是地下工程施工的一大地质灾害,由于它的破坏性很大,常常给施工安全、岩体及建筑物的稳定带来很多的问题,甚至会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本文将岩爆发生的若干因素及其防治措施作一些讨论。

标签:岩爆影响因素防治措施1引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且越来越多的地下工程在修建,岩爆灾害也频繁发生。

在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岩爆是围岩各种失稳现象中最强烈的一种,由于其突发性和强大的破坏性,不仅威胁施工人员和设备安全,而且还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造价,现在已成为是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并促进了岩爆研究的进展。

2岩爆的成因2.1岩爆的分类从工程实践出发,考虑岩爆的危害方式、危害程度以及防治对策等,按破裂程度岩爆可分为以下几种。

2.1.1破裂松弛型围岩成块状、板状或片状爆裂,爆裂响声微弱,破裂的岩块少部分与洞壁母岩断开,但弹射距离很小,顶板岩爆的石块主要是坠落。

2.1.2爆裂弹射型岩爆的岩块完全脱离母岩,经安全处理后留下岩爆破裂坑。

岩爆发生时的爆裂声响如枪声,弹射的岩块最大不超过1/3m3,也有粉末状的岩粉喷射。

主要危害是弹射的岩片伤人,对机械设备无多大影响。

2.1.3爆炸抛射型有巨石抛射,声响如炮弹,抛石体积几立方米至数十立方米,抛射距离数米至二十米,对机械、支撑造成大的破坏。

2.2岩爆的发生机制岩爆是高地应力的产物,其机制一般描述为:岩爆是具有大量弹性应变能储备的硬质脆性岩体由于洞室开挖,径向约束卸除,环向应力骤然增加,能量进一步集中,在集中应力作用下,产生突发性胀剪脆性破坏。

弹性应变能伴随声响和震动部分得以消耗。

同时,剩余能量转化的动能使围岩急剧动态失稳,造成岩片(块)脱离母体,获得有效弹射,猛然向临空方向抛(弹)射。

岩爆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讲解学习

岩爆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讲解学习

岩爆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岩爆发生机理与治理措施摘要:岩爆是深埋长大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目前基于岩爆发生机理和治理方式国内外专家都提出了不少理论方法,但用于生产实践时都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

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两年多来在岩爆洞段的施工经验,并查阅国对岩爆的发生机理和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深埋长隧道断裂型岩爆应力型岩爆水胀式锚杆爆破应力释放孔1、岩爆发生机理岩爆是高地应力地区岩石地下工程中的一种常见灾害。

它常常表现为声响、片状剥落、严重照片帮和岩爆性的坍塌,有的伴的声响及岩片弹射、能量猛烈释放、洞室豁然破坏,往往给人员、机械设备和建筑的安全带画巨大的损失。

在地下洞室的修建过程中,由于开挖使地应力重新分布,围岩应力集中,在洞壁平行于最大初始应力σ1的部位,切向应力梯度显著增大,洞壁受压导致垂直洞壁方向产生张应力。

这种应力的作用不断增强,首先产生环向的张裂或劈裂,进而发生剪切破坏。

一旦岩块被剪断,且又具有较高的剩余能量时,致使岩块发生弹射,完成弹性势能到动能的转换,形成岩爆。

岩爆的发生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

其外因在于:岩体中蓄存有高地应力,特别是地下洞室的开挖改变了岩体内存的力学环境,其内因是岩石矿物结构密度、坚硬度较高,一般发生岩爆的岩石单轴搞压强度均在120Mpa以上,内因和外因同时成立是即发生岩爆。

2、岩爆的分类根据对辅助洞1000多米的岩爆洞段的观察分析,可将岩爆划分为应力型岩爆和断裂型岩爆,应力型岩爆主要发生在围岩结构完整,无贯穿性结构面的岩层中,岩石的主应力达到40%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以上,岩爆表现形式以片状剥落为主,并伴有声响及岩片弹射,一般破坏性不大;断裂型岩爆主要发生在岩石结构完整,并伴有贯穿性结构面或断层的岩体中,岩体的应力主要集中在贯穿性结构面附近,往往岩体内的最大主应力大于或接近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主要表现形式为突发性的震动,并伴有强烈的响声,在有相交结构面的围岩中往往还因岩爆震动引起大规模的坍塌,破坏性较大。

岩爆的预防及处(三篇)

岩爆的预防及处(三篇)

岩爆的预防及处(1)岩爆产生条件①近代构造活动山体内地应力较高,岩体内储存着很大的应变能;②围岩新鲜完整,裂隙极少或仅有隐裂隙,属坚硬脆性介质,能够储存能量,而其变形特性属于脆性破坏类型,应力解除后,回弹变形很小;③具有足够的上覆岩体厚度,一般均远离沟谷切割的卸荷裂隙带,埋藏深度多大于200m;④无地下水,岩体干燥;⑤开挖断面形状不规则,造成局部应力集中。

⑥在溶孔较多的岩层里,则一般不会发生岩爆。

(2)岩爆的特点隧洞内的岩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在未发生前,并无明显的征兆,虽经过仔细寻找,并无空响声,一般认为不会掉落石块的地方,也会突然发生岩石爆裂声响,石块有时应声而下,有时暂不坠下。

②岩爆发生的地点多在新开挖的工作面附近,个别的也有距新开挖工作面较远,常见的岩爆部位以拱部或拱腰部位为多;岩爆在开挖后陆续出现,多在爆破后的2~3小时,24小时内最为明显,延续时间一般1~2个月,有的延长1年以上,事前一般无明显预兆。

③岩爆时围岩破坏的规模,小者几厘米厚,大者可多达几十吨重。

石块由母岩弹出,小者形状常呈中间厚、周边薄、不规则的片状脱落,脱落面多与岩壁平行。

④岩爆围岩的破坏过程,一般新鲜坚硬岩体均先产生声响,伴随片状剥落的裂隙出现,裂隙一旦贯通就产生剥落或弹出,属于表部岩爆;在强度较低的岩体,则在离隧洞掌子面以里一定距离产生,造成向洞内临空面冲击力量最大,这种岩爆属于深部冲击型。

(3)岩爆的现场预测预报①地形地貌分析法及地质分析法认真查看其地形地貌,对该区的地形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在高山峡谷地区,谷地为应力高度集中区,另外根据地质报告资料初步确定辅助洞施工期间可能遇到的地应力集中和地应力偏大的地段。

依据地质理论,在地壳运动的活动区有较高的地应力,在地区上升剧烈,河谷深切,剥蚀作用很强的地区,自重应力也较大。

②AE法(声发射法)AE法主要利用岩石临近破坏前有声发射现象这一结果,通过声波探测器对岩石内部的情况进行检测,该方法的基本参量是能率E和大事件数频度N,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岩体内部的破裂程度和应力增长速度。

岩爆发生的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综述

 岩爆发生的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综述

岩爆发生的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综述岩爆发生的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综述岩爆是指在矿山或隧道等地下工程中,由于开采、支护等因素引起的岩石失稳,产生爆炸性破裂现象。

岩爆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地质灾害,通常会带来严重的人身、财务和环境损失,并对生产经营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冲击。

因此,对于岩爆的机理和防治措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岩爆发生的机理和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一、岩爆发生的机理1. 地质构造因素地质构造因素是影响岩爆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构造破坏带中,由于岩石受到地质应力的影响,容易发生失稳破裂,导致岩爆发生。

地震、断层等对于岩石的破坏也会增加岩爆的发生概率。

2. 工程开采因素工程开采是导致岩爆发生的主要因素。

开采过程中,挖掘面积越大,矿井和隧道的支护条件越差,岩石失稳的概率就越大。

此外,工程开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也会加剧岩体受到应力的变化,导致岩体剪切、断裂、滑动等破坏变形。

3. 岩石学因素岩石学因素主要是岩石自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矿石脆弱易碎、裂纹多、脱落等都会导致岩体失稳。

温度变化、湿度、酸性环境、物理载荷等都会引起岩体内部应力变化,导致岩体的不稳定性。

二、岩爆防治措施1. 改善开采条件通过改善开采条件来减少岩爆的发生。

包括提高采矿工效、优化采矿工艺、加强矿井、岩体的支护加固等。

2. 增加固结措施增加固结措施,提高岩体的稳定性。

包括加固巷道、转运通道、提高采场固结、防止煤柱圧缩变形等。

3. 保持合理水平保持合理的水平,可以有效地降低岩爆的发生概率。

通过设置隔水帷幕、加强采前排水、控制配水压力等来调节水压力,减轻岩石应力。

4. 增强技术管理加强矿山技术管理,对伤害性岩石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价,及时开展防范措施,有效避免岩爆的发生。

5. 保证爆破安全在矿山爆破作业中,保证使用合适、安全的爆破材料和爆破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岩体破裂和爆炸风险,在工艺方面采用手动控爆炸,便于随时停止。

岩爆的预防及处理

岩爆的预防及处理

岩爆的预防及处理岩爆是指在地下工程中,由于地层开挖引起的地下压力增大,导致地层破裂并向地表喷发的一种地质灾害。

岩爆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大、危害范围广等特点,严重威胁到地下工程的安全与稳定。

因此,预防和处理岩爆问题对于地下工程的安全非常重要。

下面将就岩爆的预防及处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岩爆的预防1.认识地质条件:在进行地下工程前,必须详细了解地区的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岩层性质、裂隙发育情况等。

特别要注意是否存在易发生岩爆的特殊地质体,例如含有高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等特征的岩块。

2.合理的开挖方法:选择适当的开挖方法对于预防岩爆非常重要。

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岩性特征选择开挖方法,选择合适的预支护措施,如钻孔爆破、机械掘进等。

3.合理的支护设计:在地下工程中,要根据地质条件和岩体的稳定性来设计合理的支护措施,以提高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采用锚杆、钢支撑、喷射混凝土等预支护方式,同时增加固结应力,增强地下开挖区域的稳定性。

4.合理的施工措施:在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岩爆的发生概率。

例如,在开挖过程中控制振动和冲击力度,减少岩层的破碎和裂隙扩展;合理控制开挖工作面的长度,以减小岩体的应力集中。

5.有效的监测系统:安装完善的岩爆监测系统,对地下工程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常用的监测方法有地应力测量、应力杆、岩石声波监测等。

二、岩爆的处理1.采取应急措施:一旦发生岩爆,首先要采取紧急措施,保护现场人员的安全。

例如安排人员撤离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等。

2.加固和修复:发生岩爆后,需要对受损地区进行加固和修复工作。

加固手段可以包括加密锚杆、喷射混凝土等,以增加岩体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3.分析岩体稳定性:对于发生岩爆的地区,应进行细致的岩体稳定性分析,找出岩爆发生的原因。

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开挖和支护方法,以提高地下工程的稳定性。

4.加强监测和预警:在岩体稳定性较差的地区,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

2024年岩爆的预防及处理

2024年岩爆的预防及处理

2024年岩爆的预防及处理引言:岩爆是一种危险的地质灾害,常常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着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岩爆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2024年岩爆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一、岩爆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1. 岩爆的定义岩爆是指在地下矿井或隧道中,由于地应力破坏岩体结构,导致岩体大规模剥落、坍塌和碎裂,从而产生极大能量和冲击波,引发爆炸性的地质灾害。

岩爆具有突发性、剧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对井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 岩爆的形成机制岩爆的形成机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 地应力:地下岩体受到地质构造和覆岩荷载的作用产生内部应力,当这些应力超过岩石的抗拉强度时,岩体就会发生破坏;(2) 岩体结构:岩石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决定了它的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结构破碎和岩层滑动容易导致岩体剥离和坍塌;(3) 地质构造:地下岩层的构造断裂、层面滑动、岩层的交接等地质构造缺陷是岩爆的多发区域;(4) 采矿活动:采矿活动会改变地下地质应力分布和岩层稳定性,增加岩爆的风险。

二、岩爆的预测与监测方法1. 岩爆的预测方法岩爆的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地质学调查、地应力测量、岩体声波监测、振动监测和岩体应力监测等。

通过对地下岩体的物理特性和地质构造的分析,以及对地下地应力和岩体应力的监测,可以预测出潜在的岩爆危险区域。

2. 岩爆的监测方法岩爆的监测方法包括地面监测和井下监测两种方式。

地面监测主要是通过对采矿工作面周边地表形变的监测,以及地震波的监测来判断岩爆的危险性。

井下监测主要是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在井下监测岩体的位移、应力和振动等参数的变化,从而及时发现岩爆的迹象。

三、岩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 岩爆的预防措施(1) 合理规划和设计:在矿井或隧道的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岩体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合理选择采矿方法和支护措施,减少岩爆的风险。

(2) 加强地质勘探:在施工前对地下岩体进行详细勘探,了解地质构造和岩体性质,找出潜在的岩爆危险区域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024年基于岩爆碎屑研究的高楼山隧道岩爆机理分析与类型判定》范文

《2024年基于岩爆碎屑研究的高楼山隧道岩爆机理分析与类型判定》范文

《基于岩爆碎屑研究的高楼山隧道岩爆机理分析与类型判定》篇一一、引言随着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在山区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隧道施工过程中常常面临岩爆等地质灾害的威胁。

高楼山隧道作为一项重要的交通工程,其岩爆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对高楼山隧道岩爆机理的分析与类型判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岩爆碎屑研究,对高楼山隧道的岩爆机理及类型进行深入探讨。

二、岩爆碎屑研究岩爆碎屑是岩爆发生时从岩石表面剥落下来的碎片。

通过对岩爆碎屑的形态、成分、大小等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岩爆发生的条件、过程及机理。

因此,本文首先对高楼山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岩爆碎屑进行采集和分类,为后续的岩爆机理分析和类型判定提供依据。

三、高楼山隧道岩爆机理分析1. 地质因素高楼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应力较高。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地应力的重新分布和集中可能导致岩石发生脆性破坏,从而引发岩爆。

此外,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节理发育情况等因素也会影响岩爆的发生。

2. 施工因素隧道施工过程中,爆破震动、支护方式等因素可能对岩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从而诱发岩爆。

特别是当爆破震动导致岩石内部应力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容易发生岩爆。

四、高楼山隧道岩爆类型判定根据岩爆碎屑的特征及岩爆发生的过程,将高楼山隧道的岩爆类型分为以下几种:1. 剥落型岩爆剥落型岩爆是指隧道开挖后,由于地应力的重新分布和集中,使隧道周边岩石发生剥落现象。

这种类型的岩爆通常发生在隧道拱腰、拱顶等部位,对施工安全造成较大威胁。

2. 弹射型岩爆弹射型岩爆是指岩石在瞬间发生大面积、大范围的剥落和弹射现象。

这种类型的岩爆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和危险性,往往伴随着强烈的震动和噪声。

3. 掉块型岩爆掉块型岩爆是指岩石在隧道内部发生较大范围的崩塌和掉块现象。

这种类型的岩爆通常发生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应力较高的地区,对隧道结构和施工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高楼山隧道岩爆碎屑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其岩爆机理及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爆发生的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综述岩爆发生的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综述摘要:深部洞室的岩爆已成为水利、隧道、深部采矿工程建设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深部采矿,隧道开挖等工程领域快速发展,由于工程经验相对较少,且多数理论研究成果很难解释岩爆的发生机理,因此对岩爆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通过介绍已有的岩爆发生机理,比较现有的岩爆发生机理,指出各岩爆机理的优缺点,并提出需要改进的部分,并对相关的隧洞工程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

最后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几点见解,以期为岩爆区的工程设计、施工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岩爆;地应力;应变能;隧洞;断裂力学E-mail:ambitiousxjfeng@引言自1738年在英国锡矿坑道中首次发现岩爆现象以来,各国在深部地下工程中的岩爆现象越来越多,这与人类不断向深部开采资源,发展地下空间的活动密切相关。

岩爆作为一种人类地下深部工程活动的产物,其定义众多,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

广泛被接受的定义:在高地应力深部地下洞室中,脆性岩石卸荷造成存储的应变能突然释放,使洞室围岩出现崩落,甚至弹射并伴随爆裂声的一种动力失稳现象[1]。

岩爆的发生会给工程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的情况会造成大型机械设备的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因此对深部岩石的岩爆现象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随着矿山、水利水电、铁路公路交通隧道等工程向深部发展,岩爆作为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其发生越来越频繁。

[2]岩爆作为一种复杂的深部地下工程活动现象,其发生原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岩爆形成的机理研究以及准确预测显得特别困难。

为解决当前我国深部地下工程活动中的地质灾害问题,需要对岩爆发生的力学机理,物理现象做深入的研究,结合室内试验,现场试验以及现场检测对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强度、烈度做进一步精确的预测。

我国自1933年在抚顺胜利煤矿报道岩爆事故以来,已记载了大量的工程岩爆事故,特别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向深部地下空间发展,岩爆现象发生频繁。

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并开展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探索和研究,但岩爆机理的研究大多数还停留在定性解释阶段。

鉴于新形势下我国地下工程发展趋势,有必要对深部洞室岩爆的发生机理作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这对保证我国在深部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安全使用和管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人们对岩爆的发生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徐林生从岩爆发生的地应力,岩体结构及其性能,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施工开挖等因素出发,详细研究了深部地下工程岩爆发生的的条件[]。

E,Hoek等以及Zoback 提出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的剪切破坏现象[]。

而Mastin以及Haimson通过对带圆孔的砂岩岩板进行岩爆实验模拟,指出岩爆是孔壁应力集中造成的张拉破坏现象[]。

谭以安教授认为岩爆是一渐进破坏过程(劈裂成板-剪断成块-块片弹射)[]。

徐林生,王兰生等利用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工程课题结合岩爆岩石断口扫描电镜(SEM)以及卸荷三轴试验根据岩爆力学机制提出岩爆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压致拉裂、压致剪切拉裂、弯曲鼓折[]。

李廷芥,王耀辉等结合岩石裂纹的分形特征,通过试验发现岩体的维数值随裂纹尖端剪应力增加而增加,并据此从能量耗散角度出发,指出裂纹分形维数值与岩爆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冯涛,潘长良应用断裂力学理论提出岩爆发生机理的层裂屈曲模型,该模型很好的描述了洞室表面岩爆的发生机理[]。

杨健,武雄将系统工程决策方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方法有机结合,提出一种多指标、多因素、多判据的岩爆综合评价方法.AHP-FUZZY法。

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影响岩爆发生的十多种因素,避免了仅考虑少数几种判据所带来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层次结构分析方法较为客观地洽出了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权值,为提高岩爆综合预测评价的可靠性创造了条件。

本文结合目前研究成果对岩爆的发生机理,预测及防治措施等作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希望为深部地下空间工程设计、施工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岩爆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1.1 地质因素1)岩体结构。

岩体结构由结构面和结构体两个要素组成,是反映岩体工程地质特征的最根本的因素,不仅影响岩体的内在特性,而且影响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受力变形的全过程。

结构面和结构体的特性决定了岩体结构特征,也决定了岩体的结构类型。

工程岩体是否会发生岩爆以及岩爆的烈度大小主要取决于结构面性质及其空间组合和结构体的性质及其立体形式。

2)地质构造。

复杂的地质构造带容易发生岩爆,如褶曲、岩脉、断层以及岩层的突变等等。

大量的现场试验表明,岩爆经常发生在向斜构造的轴部,特别是构造突变区,断层带等应力集中区[]。

3)不连续面性状。

不连续面的光滑或粗糙程度,不连续面的组合状态及其充填物的性质,都反映了不连续面的性质,直接影响着结构面的抗剪特性。

1.2 环境因素1)工程埋深(原岩应力)。

工程埋深决定着原岩应力的大小、方向与分布状态,进而影响着工程的地质和环境状况。

研究表明,地应力随开采深度的增加呈线性或非线性增加趋势,在1000m以上的深度,水平方向的主应力大于垂直方向的主应力,而在1000m以下的深度,垂直方向的主应力往往大于水平方向的主应力。

众所周知,岩爆的发生与地应力集聚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较高地应力的岩石,其弹性模量也较高,岩石具有较大的弹性变形能,也最易发生岩爆。

2)渗流量。

通常情况下,岩爆大都发生在干燥的岩体中,即比较湿润的岩体较难发生岩爆,这是因为渗流对岩石的作用造成的。

一方面,水及某些含阳离子的溶液具有降低岩石颗粒间表面能的能力,引起岩石软化;另一方面,渗流量好的岩体明显比干燥的岩体中的层理、节理、裂隙发育好,数量多,岩体的空隙率高,由于裂隙的增加与扩展,降低了岩体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泊松比增加,粘结力减少,贮存的弹性变形能小。

3)地震。

地震是触发岩爆的一个重要外因,当岩体工程处于多震区 (由天然地震、爆破、机械振动、或大规模放炮引起的),由地震产生的巨大的弹性波迅速传播,可使得处于临界状态的岩体受到扰动而发生突然失稳破坏,从而导致岩爆的发生。

1.3 开挖因素1)岩体工程的规格形状。

岩体工程的开挖打破了岩体中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在其周围一定范围的岩体中发生应力重分布。

这种应力的重分布与岩体工程的规格形状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非圆形铜室的应力重分布不均匀程度高,一旦某些部位的应力值达到或超过发生岩爆的临界值,容易发生岩爆。

2)工程布置。

弹塑性力学分析与工程岩体产生岩爆的实际表明,同样规格形状的岩体工程如果布置方法不一样(即岩体工程的长轴方向与主应力方向的夹角不同),发生岩爆的几率也就不一样。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工程布置,造成围岩的应力集中与分布规律不一样。

当铜室或采场的长轴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时,应力的集中与破坏程度较小,岩爆发生的几率也较低;而当铜室或采场的长轴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时,应力的集中与破坏程度较大,岩爆发生的几率也较大。

3)开挖工艺。

开挖工艺主要指工作面的开挖方式与爆破方法。

工作面是采用一次开挖工艺还是分步开挖工艺,其实施效果不同。

当采用分布开挖时,积聚在岩体内的弹性变形能能够以较小的速率释放出来,从而降低岩爆的发生几率。

另一方面,采用不同的爆破方式,工程岩体的外载荷在爆破的瞬间差异很大4)支护工艺。

良好的工作面支护一般表现为开挖后靠近工作面的支护及时、安设可靠和初始刚性高,以便限制岩体的早期位移和体积闭合量。

同时还表现为具有一个可控制快速屈服的能力以使支护体尽可能多地吸收岩体变形释放的能量,并且使支护体本身在岩体变形后仍能保持一定支承载荷的能力。

2 岩爆机理分析目前岩爆机理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定性解释阶段,也有不少学者结合室内实验和现场实验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能对局部的岩爆现象做比较合理的解释。

从岩爆发生现场的碎屑特征、岩体性质、岩层结构、岩体地应力状态、岩体走向、人为开挖扰动等方面考虑岩爆的成因;从岩爆产生规模的大小、岩爆发生部位和主要应力来源对岩爆进行分类;以及从岩爆室内实验来模拟现场岩爆的过程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岩爆成因、观察岩爆发生规模大小、分析岩爆机理为岩爆泪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这些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岩爆机理一般可描述为:岩爆是具有大量弹性应变能储备的硬质脆性岩体,由于洞室开挖,径向约束卸除,环向应力骤然增加,能量进一步集中,在集中应力作用下,产生突发性胀剪脆性破坏,伴随声响和震动消耗部分弹性应变能。

同时,剩余能量转化的动能使围岩急剧向动态失稳发展,造成岩片(块)脱离母体,获得有效弹射,猛然向临空方向抛(弹)射的特征,经历了快速“劈裂一剪折一弹射”渐进破坏过程的动力破坏现象。

国内外学者对岩爆有很多研究,概括起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是从静力学理论方面(它也是泛采用的岩爆预测判据的理论依据),另一是从动力学理论方面。

2.1静力学理论机制岩爆的产生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高储能体的存在,且其应力接近岩体强度是岩爆产生的内因;某些附加荷载的触发是其产生的外因,这是迄今为止对岩爆机理的最为清晰的概括。

1)能量学观点从能量学观点考虑,岩爆过程是围岩积聚弹性应变能的释放过程,这是得到大家公认的看法。

以下介绍两个广泛被接受的能量学观点,它们都能很好的解释岩爆的发生,并能定量的给出岩爆发生的强度。

弹性应变能的聚集能力可以采用弹性应变能指数定量判定。

弹性应变能指数Wet由波兰A. Q. Kidybinski提出,其测定方法是:利用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将试件加载到其峰值强度的70~80%,然后卸载,获得应力一应变曲线关系。

spetstWφφ=式中,spφ为弹性应变能(加载曲线以下的总面积);stφ为耗散的应变能(加载与卸载曲线之间的面积)。

按统计损伤模型,弹性应变能指数越低,说明岩石在进入不稳定破裂之前发生了较高的损伤,同时释放了人量的应变能,积聚的弹性应变能较小,从而进入不稳定破裂阶段之后,释放应变能较小,形成的岩爆烈也就越低,反之亦然。

能量理论。

能量理论是60年代由Cook等人在总结南非15年岩爆研究与防治经验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认为当矿体一围岩系统在力学平衡状态破坏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时,即产生冲击地压。

70年代,美国密苏里大学在Cook 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剩余能量的理论,并提出冲击地压能量判据,表达式如下[]:1S ED dW dW dt dt dW dtαβ+> 式中:E W 为围岩系统所储存的变性能;S W 为岩体所储存的变形能;D W 为消耗于岩体与围岩交接处的岩体破坏阻力能量;α表示围岩系统能量释放的有效系数;β表示岩体能量释放系数。

2)强度理论观点强度理论在1972年由克劳利提出,它一种基于古典材料破坏原理的岩爆机理,主要着眼于岩爆发生的原因,即应力大于强度,其理论原理是岩体与其围岩构成的力学系统应该达到其力学极限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