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手法的具体含义

赋比兴手法的具体含义

赋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或对比,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或差异,以达到加强修辞效果或表达作者观点的目的。

具体来说,赋比兴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比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共同点,可以突显它们的特点,

从而达到加强修辞效果的目的。例如,下面这句话中采用了赋比兴手法:一轮明月挂在天空,犹如一面银盘悬于半空中。

3. 比喻一件事物。通过将一件事物比喻成另一件事物,可以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

受到被描述的事物。例如,下面这句话中采用了赋比兴手法:他的眼睛像一片池塘,明亮

而幽静。

4. 用类比的方式将两个事物相联系起来。通过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可以将

它们联系起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例如,下面这句话中采用了赋比兴手法:写作就

像种植花草,需要耐心、细心和热情。

总之,赋比兴手法在修辞上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方法,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和对比,可以

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

义和情感。

乐府诗中的赋比兴

乐府诗中的赋比兴 乐府诗中的“赋、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被广泛应用于乐府诗歌的创作中。下面将从定义、特点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赋、比、兴的定义 1.赋:赋是直接叙述事物、表现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在乐府诗歌中,赋通常 是通过铺陈、叙述和描绘的方式来表现主题,将情感寓于事物之中。 2.比:比是通过类比或比喻来表现主题和情感的手法。在乐府诗歌中,比常常 通过借助与主题相似或相近的事物来形象地表达情感,以形似或神似的方式将情感传达给读者。 3.兴:兴是通过象征、暗示或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主题和情感的手法。在乐府诗 歌中,兴不直接表达主题,而是通过烘托氛围、暗示情感等方式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赋、比、兴的特点 1.赋的特点: (1)直接性:赋的表现手法直接,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抽象,直接将事物和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 (2)具象性:赋的表现手法具体形象,注重细节描写和刻画,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3)铺陈性:赋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铺陈的方式展开,通过反复叙述和描绘来强化主题和情感。 2.比的特点: (1)类比性:比的表现手法注重类比,即通过相似或相近的事物来比喻主题和情感。 (2)明喻性:比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明喻的方式,直接将主题与比喻的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一目了然。

(3)形象性:比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主题,使诗歌更加鲜活有趣。 3.兴的特点: (1)暗示性: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暗示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主题,不直接点明主题或情感。 (2)象征性: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象征的方式,用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抽象的情感和主题。 (3)意象性:兴的表现手法注重意象的营造,通过烘托氛围和意象的结合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三、赋、比、兴的作用 1.赋的作用: (1)突出主题:赋的手法能够直接呈现事物和情感,强化主题的力度,使读者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含义。 (2)增强感染力:通过赋的手法表现出的具象性和直接性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3)铺陈情感:赋的手法通过铺陈的方式展开,能够强化情感的表达,使诗歌更加动人心弦。 2.比的作用: (1)增强形象感:比的手法通过比喻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主题,能够增强诗歌的形象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2)丰富表现手法:比的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使诗歌不再局限于直接的叙述和描绘,而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进行表达。 (3)拓展意境:比的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能够拓展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加广阔、深远。 3.兴的作用:

赋比兴的解释及发展

赋比兴的解释及发展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象《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1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大师”注)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郑玄《周礼》“大师”注引郑众语,《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第796页) 2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07页)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诗品序》,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39页) 3孔颖达:“《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郑司农云:‘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司农又云:‘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第271页) 《左传》文公七年:“[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 孔颖达:“此引‘葛藟’,《王风·葛藟》之篇也。彼毛传以之为兴,此云‘君子以为比’者,但比之隐者谓之兴,兴之显者谓之比。比之与兴,深浅为异耳。此传近取庇根理浅,故以为比。毛意远取河润义深,故以为兴。由意不同,故比兴异耳。” 4宋朱熹之说流传最广,常为人们所采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新1版第1、3、4页)

赋比兴的名词解释

赋比兴的名词解释 赋比兴(fu bi xing),又称赋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通过比喻或类比来表达某事物的特点、性质或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段。 赋比兴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或性质的事物进行对比,从而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传达出对被描述事物的深刻理解。赋比兴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赋比兴的使用可以起到多种作用,例如: 1. 生动形象:通过将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进行比较,赋比兴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被描绘事物的形象特点。例如,有人形容某位歌手的嗓音如同天籁之音,就是通过比喻将嗓音与天籁相联系,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其美妙动听之处。 2. 强调特点:赋比兴可以通过与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被描述事物的某种特点或性质。例如,可以将一个人形容为勤奋如蜜蜂,就是通过比喻强调了这个人的勤奋程度。 3. 表达情感:赋比兴可以通过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作者或说话者的情感态度。例如,有人形容自己的内心如同燃烧的火焰,就是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澎湃。 4. 深化思考:赋比兴可以通过将两个不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激发读者的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有人用“人生如棋,时时需谨慎”来比喻生活中的重要决策。这样的比喻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选择的思考,激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赋比兴的成功运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灵感,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比喻所涉及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一个好的赋比兴应该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意图,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并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表达。 虽然赋比兴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运用赋比兴来进行描述和表达。无论是在写作、演讲,还是在交流中,经过巧妙的赋比兴运用,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鸣和理解。 总之,赋比兴是一种通过比喻或类比来表达事物特点和意义的修辞手法。它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丰富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在使用赋比兴时,我们应该注重创造力和灵感,准确传达出自己的意图,使得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引发读者或听众的共鸣和思考。

赋比兴概念与举例

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概念】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举例】 赋: 例1.《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译文: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例2.《无衣》,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比: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兴: 例1.《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 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 风雨连连天昏

蒙,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例2.《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个貌似忠厚老实的男子,假借“贸丝”的名义来到心仪的女子家中求爱,单纯的女子被他的甜言蜜语骗住了,不但喜欢上了他,还不辞劳苦,远送他“涉淇”,情意缠绵地请他不要着急生气,约他秋天前来订婚迎娶。

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一、赋: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 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

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 叙事诗中还有对人物的服饰装扮、年龄、言谈举止、个性气质的铺排抒叙,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铺写人物的服饰装扮。借此以显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美貌。 2.铺写人物的年龄教养。借此以显示人物的成长过程。如《焦仲卿妻》中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以突现兰芝的知书达理、聪明能干。 3.铺写人物的性格、行为。以此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关汉卿作自我画像的[ 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节录):“「黄钟尾」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圈套)。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榴(写古体字);会弹丝(弦乐),会品竹(管乐);我也会唱鸣鹤(《鸣鹤天》等曲调)、舞垂手(舞蹈名);会打围(围猎)、会激鞠(踢球);会围棋治双陆(类似下棋的博戏)。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痴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儿般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阴间)。天啊,那

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是修辞学中一个重要的术语,指的是将某个对象或主题比拟为另一个对象或主题,通过对比和类比来突出强调其特点或意义。赋比兴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手法和思维方式,通过对不同或相似的对象或主题进行比较,来展示出其共性和个性,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达到艺术高度和审美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段。 赋比兴常常被用于文学创作中,如诗歌、散文、小说等等。在文学中,赋比兴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为作品注入生动、形象和感性的艺术质感,以及更激动人心的思想色彩。赋比兴还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用于帮助人们理解和描述复杂的事物,并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和认识。 赋比兴的分类 1.直接比喻 直接比喻是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性的比较,用“像、如、似”和“比”等字来表示,直接点明两者的关系。它常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如:“月如一轮银盘,照亮着小溪深处;花苞像小粉球,吐露出万千绚丽的色彩”等。

2.隐喻 隐喻是指用一个与原本意思不同,但有符号意义的字眼来表示,将其隐藏 在原文之中。这种修辞手法在一些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 通过隐喻来传递特殊信息或思想。例如:“一汪清泉,注入了我们的希望和梦想。”中的“清泉”就隐喻了希望和梦想。 3.拟人化 拟人化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概念拟人,具体化为具有人类特点的形象,使其更加有生命力和可感知性。例如:“大地在默默地承受阳光的洗礼,像一 位默默无言的女性,吸收着阳光的滋润”,将大地拟人化为一个女性形象。 4.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是通过一种物体,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是一种通过感官来 达到心灵共鸣的表达。例如:“碧绿的树叶从枝头上低垂下来,就仿佛是流动 着作者那颗忧伤的心灵”等。 赋比兴的作用 1.提高文章的艺术性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 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 —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 次文体革命。由韩愈、柳宗元 共同倡导。古文运动的指导思 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 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 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 内容服务。由于参加的人数 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 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 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 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 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 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 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主要发起 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 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会 员170人左右。主要文学刊物 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等。主要文学观念是主张文学 “为人生”,认为“文学应该 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 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 题。”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 现实主义。其成员创作多取材 于人生和社会问题,注重暴露 社会黑暗,表现灰色人生,其 “问题小说”在当时曾产生广 泛影响。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 有“异军突起”之称。主要成 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张资平等,当时都是留日学 生。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创造日》、《创 造月刊》等,在文艺思想上倾 向于浪漫主义。在创作上有以 郭沫若为代表的诗歌和以郁 达夫为代表的“身边小说”。 创造社曾在当时青年中引起 强烈反响,和文学研究会一起 成为当时双峰并峙的两大新 文学社团。1925年后,创造 社转而宣传革命文学,1929 年被国民党查封。 1923年,新月社成立。其成 员以诗歌创作见长,倡导新格 律诗的创作。闻一多由此提出 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 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以此为基础,闻一多、徐志摩、 朱湘等以《晨报副刊》的《诗 镌》为阵地进行新格律诗的创 作,为中国现代早期的诗歌发 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作者 都是新月社成员,故被称为 “新月诗派”。 所谓“伤痕小说”,顾名思义, 就是以揭露由“四人帮”的反 动统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 伤痛和不幸为主要内容的小 说,它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 《伤痕》。由于这类小说作者 大都讲述一些有切肤之痛的 悲惨往事,所以作品往往情感 大于理智,缺少缜密的构思和 理性的挖掘,艺术表现上容易 流于粗糙浅白。 反思小说,与伤痕小说重在展 示“伤痕”不同,它着重于“反 思”:为什么会发生十年“文 化大革命”这样的社会悲剧? 历史的教训是什么?今后的 路应该怎样走?从总体上说, 反思小说理性大于情感,某些 思考往往力透纸背,在艺术表 现上较伤痕小说进一步。 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在 一定的物质条件下,遭受压迫 与不幸的人在头脑中产生的 解脱的幻想。处于屈辱地位而 又无法摆脱的人在凌辱与不 幸面前,用虚构的胜利,掩盖 现实的失败,从而减轻痛苦, 忘记痛苦,甚至营造出转败为 胜的“精神有利”的自慰结局。 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在 西班牙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 样式。它是一种以流浪汉为主 人公的自述体小说。主人公多 是无业游民,依靠个人的机智 谋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抗议 社会不公。这类小说通过主人 公四处漂泊,经见各种世事, 接触各阶层人物,对现实进行 揭露和讽刺,代表作是无名氏 的《小癞子》。流浪汉小说的 主人公浪迹天涯的结构模式,

诗词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词表现手法赋比兴 我国古代的诗论中,把赋、比、兴三个字概括为诗创作的三种表现手法。 明人王文录说:“作诗不明赋、比、兴,医药不明君臣佐使也,岂得 为诗?” 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按此理解,所谓赋,就是写实,平铺直叙,直言其事;所谓比,就是 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开头先写别的事物,引起下面所要说的正文。 1、赋 赋法,即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人物,直叙事伯,直写景物。是告诉我们“是什么”的问题。唐以前的人们,赋比较多,后来越来越含蓄,赋少也。如项羽的《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一首表现英雄末路、敷陈其事的悲歌,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赋的要求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二是要讲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没有诗味;三是要有主线,尤其是叙事诗。用在绝句中的赋法唐以后不多,但也有很多名篇。如李清照的《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其实就是对项羽自杀乌江写实,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看法。再如唐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世人交结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人。 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揭露金钱对人心的侵蚀,势利对社会的污染。通篇议论,纯用赋法。如泪莫轻弹的《山居》:

曲涧泉流满,轻岚石卧深。 晚风随意处,曾有数声琴。 直接描写山居的景物与相关联的事物,让人感觉其中之美。而且此诗不仅状物,还能做到由风声传琴声,改变前两句直接状物的写法,做到起伏、曲折,给人以美感。 2、比 比法,即以彼物比此物,是告诉我们“像什么”的问题。在绝句的创作中,比是一种经常的、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为了使诗词比用直接陈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比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比喻 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比喻又有以下方式: 其一,明喻。就是比较明显地打比方。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此诗中“尖山似剑芒”就是明喻。再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诗中“露似真珠”“月似弓”也是明喻。 其二,隐喻,也就是暗喻,比喻关系暗含在其中。如文天祥《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里“臣心”就像“磁针石”,就是一种隐喻。再如唐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写作手法之表现手法15赋比兴

写作手法之表现手法15赋比兴 赋比兴,《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最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一、赋 (一)定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二)特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三)分类 1.赋中比兴 2.起兴后再用赋 (四)运用 1.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2.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五)作用 …运用了赋表现手法 1.铺陈叙写了(人物、事物)…的特点(情态) 2.渲染了…气氛(氛围) 3.烘托…心情(感受) 4.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5.突出了…主题 6.集中充分,细腻生动,气势强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比 (一)定义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二)特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三)分类 比喻和比拟。 (四)运用 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五)作用 …使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 1.将“…”(本体)比作“…”(喻体);把(事物)人格化;把(人物)事物化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点(性格、情态);揭示(本体)的…本质 3.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具体、易懂;显得亲切(有趣、逼真、丰富、鲜明)

朱熹定义的赋比兴名词解释

朱熹定义的赋比兴名词解释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技巧,也是朱熹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朱熹的经义学说中,他将赋比兴定义为一种通过类比和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名词含义的方法,以增加对词义的了解和赏析。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对朱熹定义的赋比兴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和价值。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经学家,他对于经义学说的研究和修辞学的探讨都有深远的影响。赋比兴是朱熹在经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通过运用类比和比喻的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名词的内涵和外延。朱熹在《周易集注》中说道:“赋之言也,比喻之曰能。”他认为赋比兴是理解和解释名词的一种有效方法。 那么,什么是赋比兴呢?顾名思义,赋比兴可以理解为通过赋与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名词的意义。在朱熹的理论中,赋是一种从近义词出发,通过对比和类比来解释名词含义的方法。比兴则是一种通过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来解释名词的含义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地阐述名词的意义,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体会和理解。 赋比兴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经典文学中,赋比兴常常被用来解释难以理解的名词和事物。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来描述宝玉对黛玉的感情:“黛玉如何,宝玉心中自然明白。所画设映的这些情事,不过假借凤姐和秦氏等人,类贴在黛玉的身上,以此抒发宝玉不朽的情思。”通过将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与凤姐和秦氏等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曹雪芹在文中巧妙地抒发了宝玉深厚的情感。 除了文学创作中的应用,赋比兴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的价值。在教育领域,赋比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名词。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使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在商业领域,赋比兴可以用

解释赋比兴的含义

解释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是一种古典修辞中非常典型的表达方式,它在阐述某个事 物时,通过将该事物比喻成另一个事物,进而使得另一个事物的特点 得到体现,以此达到心目中想要的效果。赋比兴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以下将详细介绍赋比兴的含义。 一、赋比兴基本概念 赋比兴是一种修辞方式,是通过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 喻来表达的一种手法。在赋比兴中,要有一个被比喻的对象和一个比 喻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而两者之间必须有某种共同点或相似之处。 二、赋比兴的类型及其含义 1、隐喻 隐喻是赋比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它采用比喻暗示的方式, 将某个含义暗示到隐喻所表示的对象中。例如,“他是一个驴子”, 就是针对“他”的某个特点,用“驴子”来比喻。 2、拟人 拟人是一种将人的某些特性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使其具有类似人 的行为、思维等表现的方式。例如:“花儿说话了”,这里是将花儿 具体化,让它具有人的行为。 3、拟声 拟声是通过模拟某种声音或声响来表示某种含义,以此来表达一 种感觉或情感。例如:“风声悠悠,心情沉沉”,这里是借助风声模拟,使人感受到沉重之感。 4、拟态 拟态是对某个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夸张、变化、扭曲等处理,以 此来表现出它的某些特性。例如:“他正像一只老虎一样闯入房间”,这里通过对“他”进行简化变形,以一种夸张的方式显示出他的威猛 性格。 三、赋比兴的作用

赋比兴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它可以通过采用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感性、传神,同时也能够让人们通过对隐喻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身。赋比兴可以让读者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在文学作品中得到真正的体验和味道,为文学作品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总之,赋比兴在修辞学中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它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因此,只有真正理解赋比兴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才能使作品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赋比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赋比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赋,铺陈直述也。比,譬喻也。兴,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春秋传曰:“赋者,敷也,铺也,排比成文,以见指意也。”。这个名词解释里的,用的好像是《辞源》里的说法。就是说通过排比直述的方式,来表达出作者的意思。另外,一般我们还说到一点叫做赋比兴,分别是指借助各种事物、景象的描写,起兴开头。主要手法有“比兴”。 汉魏以后,以赋为赋,六朝时代已经是那样了。从王充的论衡上看,应该是一种铺张扬厉的手法。不过,诗赋还没有明显的界限,东汉前的诗歌和赋很相近,都是韵散相间的形式。西汉的赋大体上说是学习战国纵横家的文风。但真正开创新形式的应该是司马相如,赋也开始逐渐摆脱屈原离骚的阴影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汉代文章被奉为经典,六朝文学不可能超过六朝文学。六朝文学是建立在散文基础上的,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统治秩序日趋完备,而南北双方社会矛盾也空前激化,民族矛盾也加剧了,隋唐两代,正值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时期,封建社会更趋繁荣。由于当时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科举制度较前完备,并在诗、赋等文体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一代文学。这时候,诗、赋进入全盛时期。六朝文学在唐代的高峰,奠定了唐诗的基础,同时使骈文产生,成为正式的文体。后世虽曾稍稍衰微,但到宋、元、明、清时,却仍以文学著称于世,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辙、黄庭坚、陆游、辛弃疾,元代的关汉卿、马致远,明代的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王世贞、钟惺、谭元春、李贽、徐渭、唐寅、归有光,清代的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吴承恩等人,都是著名的作家。他们的许多优秀作品,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诗歌是语言艺术,具有音乐美,韵律美,形式美;而诗人则是心灵的歌手,善于把抽象的思想,用最美的声音唱出来。诗歌是精美的小说,有情节,有人物,形象鲜明。诗歌是壮丽的画卷,有气势,有色彩,有质感。诗歌是飘逸的长河,或雄浑、或豪迈、或秀丽、或淡雅,或深沉,或激越。赋:铺陈直述;兴:托物起兴。比:比喻;兴:兴发。兴: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象征,比喻。赋:古代一种韵文体裁,其特点是篇幅长,铺陈事物,多用比兴。比:打比方,作比喻。比:类比。比:譬喻。兴:起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1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