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朗读技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在内容和形式都有自己的特色。

朗读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安排合适的重音、停顿,选择恰如其分的语气,读出新诗的艺术美。

⑴语法重音指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而重读的词语。

由主语谓语构成的诗句,谓语是说明主语情况下,一般要重读。

例如:“我们新鲜。

我们净朗。

我们华美。

我们芬芳。

”(郭沫若《凤凰涅槃,凤凰更生歌》)
主谓宾结构的诗句,宾语重读。

例如:“月光恋着海洋,海洋恋着月光。

”(刘半农《情歌》)
谓语前加上修饰语的诗句,则修饰语重读。

例如:“霖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沈尹默《月夜》)“呼呼”“明明”这两个修饰语就取代了重音的位置。

⑵强调重音指为强调语意重点而重读的词语。

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朗读时要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确定。

下面几种情况应处理为强调重音:
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很重要的词语。

例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好”是人民对周总理最高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敬意。

表示对比,有突出句意作用的词语。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重读“死”和“活”,使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与上文有照应关系的词语。

例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重音只有落在“灯笼”上,才能与上文“你看那朵流星”挂起钩来,构成比喻关系。

为了强化听者印象,诗句中列举的同类成分。

例如:“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我们对着森林喊……”重读“高山”“大地”“森林”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语法重音没有强调重音明显,一旦句中出现强调重音,语法重音便要服从强调重音。

2、停顿:
停顿表现在诗歌的朗读中主要指节拍。

朗读时,根据诗句内部词语的疏密将其分成几段,以体现节奏的鲜明,语言的韵味,这样的停顿方式称为节拍。

朗读新诗,不能机械地依据字数来划分节拍,要兼顾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各行的节拍数要匀称、均衡,使其有一种和谐整齐的韵律美。

例如《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第一、三句为三个
节拍,第二、四句不完全按照字数分为四个节拍,仍然是三个节拍,朗读新诗时,为了保持整齐和谐的美,宁可把句中词语挤得紧些,也不能把语意关系密切的诗行分成不同的节拍。

3、语气:
语气是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态度的声音,也就是俗语说的“口气”。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有欢乐、愉快、悲伤、沉痛、压抑、沉重、激动、不安、惊讶、绝望、怀疑、感叹等各种感情。

朗读时,要用相应的语气将其恰当的表达出来。

例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诗人紧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摄取三个艺术画面。

从时间上看,三个画面前后紧密相承。

今天“在土里流汗”的爸爸到明天又该被埋葬了,到那时“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必定还要重复父辈和祖辈的命运。

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岁月不居,农民的境况却没有丝毫的更改。

朗读时要选择低沉的语气、降抑的语调、舒缓的节奏,读出诗中包含的旧中国农民的痛苦、辛酸和诗人的同情、悲愤!再看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这是一首歌唱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美诗篇。

它不仅展示了桂林的山水之美,抒发了诗人爱桂林、爱祖国的感情,而且让人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朗读时,要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语气,轻松的节奏,活泼自如的韵调,读出诗人的山水情,祖国心。

从朗读新诗入手,加强朗读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提升学生的文学趣味,提升语文素养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下面说说朗诵技巧:
1、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
诗,无论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也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决不是无病呻吟、玩弄文字游戏,而都是有感而发,缘事而发。

那么,诗人“感”什么?“事”什么,作为读者和朗诵者,我们要去体会、揣摩和理解,只有理解诗的内容,朗诵时才能表现与发挥。

因此,我说: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

例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这首诗表现的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为爱情奉献一切的赤诚。

那么,朗诵这首诗时必须突出主人公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

每节的前半部分语调高亢,而后半部分语调则要舒缓。

郭小川的《秋歌》,以秋为题,展现了祖国大地上广阔的秋景。

从海岸的青松到江南的桂花,从草原的骏马到东北的青山,诗人以全景式的综览,描绘出一幅恢弘的画卷。

2、把握感情是朗诵的前提
感情这东西人人都有(除非没有灵魂),或爱或恨,或笑或哭,或喜或忧,如此等等。

我们前面讲过:诗都是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诗人的情感又最丰富,因此,把握好原诗的感情和诵诗的感情尤为重要。

怎样把握好呢?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其次要把握诗歌的主题,再次要体味诗人的情感,然后还要和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进行艺术再加工,使诗歌朗诵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例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余光中的《乡愁》、陈毅的《梅岭三章》,感情截然不同。

我们在朗诵时一定要注重。

所以说,不同情感的诗要用不同的情感去朗诵。

大家知道,苏轼和柳永都是宋代大诗人(词人),他们各自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

由于他们的风格不同,意境不同,所以有这么一个传说,苏轼管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
“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讲究技巧是朗诵成功的秘诀
朗诵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这门艺术同别的艺术一样,也要讲究技巧,讲究方法,这样才能朗诵成功。

我对朗诵没有研究,谈不上技巧。

这里只谈几点体会:
(1)、仪态自然大方,引人注目
仪态很重要,它体现着人的品德和修养,试想,一个拉里邋遢的人会给人一种什么印象,我们可想而知了。

常言道:女知己者容。

我在女字前加三点水成为汝,就是你。

你要吸引听众,打动听众,你就必须要打扮的精精神神。

这里的精神不是指花里胡哨,而是自然大方、得体。

孙道临、达式常、乔臻、丁建华。

他们朗诵时都是仪态自然大方。

因而总是那么吸引观众和听众。

(2)、停连得当,方能扣人心弦
停连是指朗诵中的停顿和衔接,是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是不可忽视的朗诵技巧。

停连适当不仅可以调节气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恰如其分地传情达意。

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卡莱尔说:“沉默(即适当的停顿)与语音
相配合,能创造出双重的已经。

”有停有连,可以使朗诵语清意明,还能调节朗诵的节奏,创造出从容不迫、紧张急切、热烈欢快等多种情势。

有人在朗诵时忽视停连的恰当运用,因而他们朗诵或象开机关枪,语速失控以致语意浑浊不清;或象开慢车,松松散散,造成语意不全,支离破碎。

由此可见,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该连不连,语意难全;有断有连,方能扣人心弦。

选准停连位置,该停则停,该连则连,这是掌握停连的首要工作。

有人认为,一篇作品有许许多多的标点符号,不是可以给朗诵者提供停连设计的依靠吗?诚然,标点确能给人停连启示。

但是,如果过分拘泥于标点,则往往会使人听起来机械、呆板。

因此,朗诵中哪里该停,哪里该连,需要看表情达意的需要。

只要是为了表情达意,就可以冲破标点的局限。

无标点的可以停,有标点的可以连。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

(略)
什么时候停连呢?
A、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和谓语,修饰语和中心语,并连性对比性词语之间,复杂宾语、补语之前,段落层次之间,都可以做区分性停连。

B、有时为了显示结构,往往在段落之间,层次之间要做停顿,从而使倾听者有一种层次感。

C、停连还可以为调节节奏的需要
节奏是多种声音技巧综合运用体现出来的声音形势的回环往复变化。

而停顿与衔接是调节节奏的重要因素。

由于停顿、衔接的不同处理,常常体现出不同的发动状态。

兴奋、激动、欢快常常使语流加快,悲哀、抑郁、沉思常常使语流变慢。

必须强调,停连永远不是单独在朗诵中起作用的,它必须与重音、抑扬等其他声音技巧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朗诵的声音再创作活动。

3、巧用重音,主次分明
朗诵时恰当运用重音准确的表情达意,对于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重音?重音是朗诵者在朗诵中运用声音形式着意强调的词语。

大家知道,每首诗歌都有一个主题,每一节或每一诗句也都有与全诗相关联的中心,然而,作为组句成篇的每一词语在一句话中的作用则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必然有主次之分,朗诵中突出了主要词语,分清了主次词语之间的关系,全句的意思也就能得到明确的体现。

因此,重音是表达语句内容重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略)
如何巧用重音?
(1)、利用声音的强弱对比,突出重音。

也就是重音重读。

例《沁园春雪》(略)
(2)、重音高读。

即重音词语读得高些,非重音读得低些。

例《青纱帐——甘蔗林》(略)
(3)、重音慢读。

重点词语可适当延长音节,有意慢读。

例《有的人》(略)
(4)、重音轻读。

表现幽静环境、动作轻捷、悠悠情思的要轻读。

例《苹果树下》(略)
总之,重音的表达方法是读种多样的,决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且在一篇作品的朗读中还应相互配合运用,以求在变化中表达出感情的起伏流动。

首先借用下百度中的关于诗歌朗诵的定义: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

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

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
如音调的高低、
音量的大小、
声音的强弱、
速度的快慢,
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及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诗歌虽然有优越的朗诵先天条件,却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朗诵好的。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人朗诵诗歌时矫揉造作,平淡乏味,不得要领,千篇一律。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诗歌朗诵的技巧问题。

首先,要避免"矫揉造作"。

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

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

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

只有这样,我们的朗涌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

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

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下面就说技巧了……1.停顿(用/表示)
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

●文法停顿:第一种按照行文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第二种由文章结构决定的,这种停顿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部分等所作的停顿。

停顿是有思想,有内容的,并不是空的。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停顿。

①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②方位后③动词后④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
●逻辑停顿:一般较短,只相当于顿号所作的停顿。

有强调性停顿,并列式停顿,呼应性停顿(有些词具有领属关系,比方说,是、想、要、有、像、如等,其后要停顿)领词,尾词停顿。

●心理停顿: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常有激起诱导的意味。

达到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无言,却有情;虽无声,却意无穷”
例如: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
——席慕容《初相遇》
2、与停顿相反的一对观念——连贯(用~表示)
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例如:你的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
国》
3、重音——重音的读法(加点,或划线,)
(1、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点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2、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

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

(3、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4、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三、节奏:
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

基本要领:句首不同起,句尾不同落,句腰不同峰。

例:《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沉稳型
《春》《天上的街市》——轻快型
《沁园春雪》《济南的冬天》——舒缓型
5、语气:
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连)轻重(重音)、徐疾(节奏)等的变化。

根据情感重音进行声调抑扬,情感重音不简单等于音量的大小,根据需要有起(扬)有伏(抑),有急(扬)有徐(抑)。

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再别康桥》)
其中“轻轻的”、“走了”都是情感表达的重音,但其情绪舒缓、沉郁,
故而在处理上声音要低,速度要慢(抑)
再如:“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致橡树》)
其中“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都是情感表达的重音,但是情绪表达坚定、有力,故声音高昂(扬),但语速稳定(抑)。

还有些小技巧,例如重复咏吟和叹息等等
孙道临老先生在朗诵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时,完全沉浸在诗人艰难凄苦的处境中,蓄积已久的悲恸之情如火山般迸发而出,悲怆激昂地喷涌出
“天若有情天亦老”,
然后又以低沉、凝重的声调念出最后两句诗: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最后将“波—声—小”重复吟咏,且声音、气息渐次减弱,细致入微地传达了诗中忧伤怅惘的意绪。

而在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中,当朗诵到
“古来圣贤皆寂莫,惟有饮者留其名”时,
道临先生出人意料地在“惟有饮者”后加了一声叹息,
这一声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叹息,让人感受一种苦思的滋味,很有艺术感染力。

7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再现作者心灵,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的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例如添加一些背景音乐h t t p://b a i k e.b a i d u.c o m/v i e w/3096146.h t m里
面推荐了些背景音乐
再举些例子,
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

如闻一多《发现》一诗: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作者一步步发现,一步步追问,节奏愈来愈紧,痛苦愈来愈深。

最后,在呕心沥血之中终于发现,祖国原来珍藏在自己心底。

因此,这首诗的语速应是:慢→快→慢。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最后一节,一般性的处理可能会是这样: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诗歌内容、意境,会发现这样的处理不太合适。

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著态度对待人生。

所以,最后一节的处理,应有别于本诗其他章节。

这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与志。

为了体现每一字的力度,在诵读时,我们这样处理比较合适: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此处理,一字一顿,一字一拍,更能准确地突出诗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坚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