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

合集下载

(完整)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完整)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导语:大家读了教育学原理方面的书籍之后有什么感受?如何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一) 作为教师,也可以称为教育工作者。

每天和学生打交道,这个词语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要确切让我来说一说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却无法说清楚…… 书上这样说︰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

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

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

教育学是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师和教育学的关系如同鱼水在一起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读师范的学生,哪一个没有学过教育学?哪一个没背过教育学?但是谈起了教育学,我好像不是很熟悉。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各种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等等这样一些具体的目标和结果。

当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通过教育局每学期的抽测和学校每学期的考试已经成了我和我们学校老师最重要的事情。

我想这个目的对于很多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吧! 一谈到教育这个词语,我就马上想到了我目前在从事的这项工作,想到了我目前每天忙忙碌碌在做的这些事情究竟是不是教育? 为此我重点读了石中英等各位教授推荐的由英国学者乔伊·帕尔默编著的《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

下面就我以前学习的教育学和学习了《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以后说说我对教育的理解。

因为我对哲学有一点儿粗浅的了解,知道这里列举到的许多思想家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先哲。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教育学原理的重点笔记归纳:
1. 教育的定义和目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引导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成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

2.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它可以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等。

教育还可以帮助个体适应社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3.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智力、情感、道德和社交发展。

教育应该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

4.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实践、探究、合作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5.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等。

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6. 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包括安全、舒适、和谐、富有刺激性的学习氛围,以及充足的教育资源和设备。

7. 教育的评价和改革:教育的评价是对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评估,它可以帮助改进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是对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变化。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2018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1(超长)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得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得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三、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得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得著作就是我国得《学记》;教育方面得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得描述,缺乏理论得分析,没有形成完整得体系,所以只能说就是教育学得萌芽或者雏形。

2,独立形态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原因:(1)教育学得创立源于社会实践得客观需要,主要就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得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得总趋势与一般科学发展奠定就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得独立同一些著名得学者与教育家得努力就是分不开得;(4)教育知识得丰富沉淀。

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得科学提了出来,与其她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就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得身世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得《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得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集成了康德得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就是一本自成体系得教育学著作,它得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得学科。

标志:(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得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得研究领域;(2)概念与术语方面:形成了专门得教育概念与范畴;(3)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得研究方法;(4)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重要得教育学专家与系统得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得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就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得开端;四、20世纪以来主流得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得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得研究方法与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与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与比较得方法探索儿童得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得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得狄尔泰、斯普朗格与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就是一种文化得存在;②教育得对象就是人,因此教育就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得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得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得方法即理解与解释得方法;④教育得目得就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得主要方法就是“唤醒”与“陶冶”。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笔记-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笔记-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二.“教育”的起源(三种起源学说:生物、心理、劳动)【了解“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发展【了解各个特征:原始、古代、近代、现代】四.“教育学”【了解经典著作及其作者】第二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四个特点二.个体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三.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背景、含义、条件、构成)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实质(四点)第五章教育制度一.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二.学校教育制度的三种类型(双轨、单轨、分支)三.我国学制第六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职业的概念、特点;教师专业发展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素质二.学生: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新特点三.师生关系:1.三种类型 2.策略(如何构建)第七章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二.三种德育的理论(认知、行为、情感)三.德育途径、方法、内容第八章教学一.教学的定义(王策三的定义)二.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了解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三.四种教学模式四.教学组织形式(重点:班级授课制)第九章课程一.课程理论三大流派二.基本概念:课程标准、教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形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一)教育的广义定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家庭、社会、企业、学校)(二)教育的狭义定义: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三种起源学说:生物、心理、劳动)【了解“教育”的要素】(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它是一门探讨人类教育问题的科学。

教育学具有以下特点:1.科学性:教育学是一门科学,它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教育的规律和原则,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

2.系统性:教育学涉及多个层面和要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系统。

3.现实性:教育学关注实际教育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帮助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包括诸多基本原理,下面主要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原理。

1. 教育目标原理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性要求,也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教育目标原理强调教育活动要明确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对象,确立合适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原理涉及教育的终极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终极目标是指对学生的终极要求,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公民;基本目标是指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应达到的水平,如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造力;具体目标是指教育活动中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够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技能。

2. 教育内容原理教育内容原理强调教育活动依托于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可以是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内容原理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呈现。

教育内容应当丰富多样,包括科学知识、人文素养、社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教学方法原理教学方法原理强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

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理念和策略,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原理提倡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主要方法。

1.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教育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数据的收集、观察和实验等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分析和解释,揭示教育规律和原则。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学习笔记(个人整理版)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学习笔记(个人整理版)

第一局部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开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那么,开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开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开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开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根本要素与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根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根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局部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开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根底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与型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别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教育学原理要点笔记

教育学原理要点笔记

第一章一、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与其他生物现象、心理现象相区别;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使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

着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1、目的性、计划性2、专门性3、稳定性4、相对独立性三、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古代社会意识和文化为中心4、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个别教学四、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学习3、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4、传统的学校教育概念有了新的发展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三阶段:1萌芽阶段2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我国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中国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教学运用在教学中的是杨先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历史法3调查法4统计法5行动研究法第二章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支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权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4、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以是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1、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2、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新4、尺效性5、超前性6、有限性所谓教育现代化1、教育观的现代化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第三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四方面。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最新整理)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最新整理)

(二)能动性:①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表现出人所有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②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以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10/11/11/13华中论述,10天津简,12/13福建简,13扬州论,13浙江论,10/14南京简,15北京简(一)顺序性①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②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③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是教育的发展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脱离实际,又要走到发展前面。

(二)阶段性①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

②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

③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阶段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育阶段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三)不平衡性①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同一个体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单个可出简答,整体可出论述)10苏州论,12华南简,13四川简,14北京论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11扬州简(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①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笔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1.教育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方式与内容)(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2.教育是生产力;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现代教育的特征:①教育和生活劳动发生密切联系;②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普及化;③班级授课成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④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⑤教育形式多样化,并且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⑥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教育独立论: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5.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三)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单因素论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等;二因素论是指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因素论是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所持的观点,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四因素论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心理;五因素论则是在四因素论基础上加上反馈因素;(2)内发论与外铄论:持内发论的多是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如卢梭和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梯试验);持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荀子和洛克等;(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关注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具有可塑性;③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④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血统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等;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由自然人、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特洛齐,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 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四)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教育目的包含着四个层次①最高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②培养目标③课程目标④教学目标六、教育制度:其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1.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学制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①政治因素②经济因素③文化因素④人口因素⑤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2)人的因素,即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等特征;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带来了教育的一系列变革,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方式等方面);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⑤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讲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实行的和经验的五类课程;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doc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doc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doc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原理、方法、理论及实践等方面的学科,主要考察教育的表现、效果和影响等,以指导教育实践的行为。

下面是本人对《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一些笔记和总结,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

一、教育学的本质「教育学是一门学说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学科,其本质为研究人类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规律等问题。

」所谓的本质,即为一事物内在的、本质的、核心的特征。

因此,教育学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它是一门学说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教育学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教育学理论必须反映于教育实践中,而不加以实践的教育学理论只是空洞的哲学和干涉的学说。

反之,实践中更需要理论来指导。

因此,教育学是一门学说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2. 它是一门探究人的根本问题的学科。

教育学的本质是探讨人的本质问题,即探讨人的本质、人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等人类发展的大问题。

也包括人类整体的、生命共同体的话题。

因此,教育学的本质是探究人的根本问题。

3. 它是一门建立在诸多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十分广泛,主要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被称为交叉学科。

教育学所研究的问题和内涵具有多学科交叉性。

因此,教育学的本质是建立在诸多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通过特定的方法、技术与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人类的思想、个性、行为、体质等进行改造和提高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通过特定的方法,旨在改变和提高人类思想、个性、行为和体质等的活动。

教育要素主要包括:目的、方法、条件、对象、过程、结果等五个方面。

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对人类的期望和需求的总和,和对于未来需要的人才的要求,是教育的意义和方向。

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体质等方面。

认知方面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情感方面包括思想、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意志方面包括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体质方面包括健康、强健等方面。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统领后面的教学内容,于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可能出,需要重点学习。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3)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4)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5)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考纲链接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故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材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浮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3)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形成为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一、教育学原理概述教育学原理是指研究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它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学原理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从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性、普遍性和原则性的学科。

它通过对教育实践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出一系列有关教育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教育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育目标原理:研究教育活动的目标设置和达成方式,明确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2. 教育内容原理:研究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 教育方法原理:研究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探索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4. 教育评价原理:研究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方法,判断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

5. 教育环境原理:研究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为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依据。

三、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以提供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的一些重要内容:1.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机制,探索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2. 教学模式:研究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为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3. 学习动机:研究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个体差异: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为个性化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5. 教育价值观:研究教育活动的目标和价值,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供指导。

四、教育学原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教育学原理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几个方面的具体指导作用:1.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育学原理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目标设定。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

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

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

(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特点:教育学的思想零星的散落在哲学、政治、文化的著作中;
关于教育的论述停留在描述经验的层次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代表人物: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德国康德,在大学开始将手教育学,这是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堂的开端。

德国特普拉,这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研究》,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的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法国卢梭,《爱弥儿》,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特点:研究对象上: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使用概念和范畴上:有了专门的概念;
研究方法上:有了专门的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上:有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结构上: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实验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0安徽,14扬州,14首都简,15江苏,15华中论
代表人物:德国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成为“实验教育学”;
拉伊,《实验教育学》.
基本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将教育实验划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
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
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当涉及到人文,人性时是不能完全量化的,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局限性。

2、实用主义教育(名词解释)12河北,13曲阜论
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个体经验的不断成长
从做中学
学校即社会
儿童为中心
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评价: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现代转向的重要体现,产生了世界性的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批判教育学(名词解释)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尔迪尔
主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决定学校教育机构,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从大环境)
社会大众对这些不公平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批判教育的目的就是揭示看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以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因素敏感起来,即对她们进行“启蒙”,已达到“意识”解放;(从细节上)
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评价: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
他们更注意站在弱势群体角度上思考问题;
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代表人物: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三个评价,掌握教学模式.
内容: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
优缺点: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9去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为教学提供了框架,可以直接参照.
操作性强,适用性广,具体化
未说明应该怎样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对情感、动作技能阐述不够深入
机械性,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加入自己的思维。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一、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中介系统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1、起源
2、古代教育的特点
3、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1、广义的教育
2、狭义的教育
五、补充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