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国际关系学院级国政一班王兴摘要: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引言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
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
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
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
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
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1. 引言1.1 定义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是指19世纪初期通过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的一种国际秩序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原则是维护欧洲列强之间的平衡,以确保没有任何一国能够垄断整个欧洲大陆。
这种均势体系的建立旨在避免过去的专制帝国主义和战争,保持和平与稳定。
在维也纳会议后,各个欧洲列强开始遵循一系列规则和条约,以维护这种均势。
这包括通过外交手段协商解决争端,不得通过单边行动改变欧洲地图,以及互相支持同盟以平衡其他列强的势力。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对于当时的欧洲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为整个大陆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均势体系逐渐出现破裂迹象,最终导致了欧洲均势的瓦解。
1.2 背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逐渐瓦解,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
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一套国际秩序体系,旨在维持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限制任何一个国家的扩张野心来保持欧洲的均势,以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均势在不断受到挑战和动摇。
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帝国主义扩张和军备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
俄法双方的合作意愿增强,霍尔斯坦问题等地缘政治矛盾愈演愈烈。
加之俄国内部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使得欧洲均势面临空前的挑战。
这些背景因素为欧洲均势的瓦解埋下了伏笔。
随着维也纳体系的权威逐渐削弱,欧洲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改变,新的力量开始崛起。
欧洲的未来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迫使各大国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和政策。
【内容结束】2. 正文2.1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体系是指1814年至1815年间在维也纳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一套国际秩序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各大欧洲国家为了维护和平与稳定而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和安排。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坚持维护君主专制制度、遏制革命思潮、恢复失地、实现欧洲各国的平衡势力等。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1、拉美独立运动 2、神圣同盟的干涉 3、英国的反干涉政策 4、门罗宣言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加剧了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法国七月革命 比利时革命 波兰起义
德意志部分邦国革命、意大利部分地区起义
涅时代”。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二、维也纳体系的补充 三、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
1、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
1、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
维也纳会议是1648-1918年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为防止法国 东山再起构筑了一道安全堤坝;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 的封建专制制度。
一、维也纳会议
1、第一次巴黎和约
2、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的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
补偿原则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1、第一次巴黎和约
2、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的两个原则 (4)、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和《最后议定书》
◇ 1830年,在英法俄的保护下,希腊正式获得独立地位。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加剧了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三、东方问题对欧洲协调的破坏
1、希腊独立及影响(1821-1830)
(1)、独立过程
(2)、影响
• 通过《亚得里亚堡和约》的签订,俄国在东方问题上获得了优势,同时 也破坏了维也纳体系确立的大国均势状态,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简介PPT(31张)
4、维罗纳会议
为了对付西班牙革命,1822年10月欧洲协调体 在意大利维罗纳召开了第四次大会。 会议上法国要干涉西班牙革命,除英国以外 各国都表示支持。同时,西属拉美的独立运动在 西蒙·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等人的领导 下迅猛发展,于是大陆各国还想在干涉西班牙本 土的时候也一举平息拉美的独立革命。 这使国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3、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主要的国家为俄、英、法、奥诸国。 俄国: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 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 地中海。 英国: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 保障英国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 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英国在近东与俄 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 上的两个主要对手。 法国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 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的南进 政策冲突也较早。 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 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年曾与俄国结盟,联合侵略奥斯 曼帝国。但到19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 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
3、莱巴赫会议
1821年1月21日,俄、奥、普、英四国在 莱巴赫召开了第三次国际会议,同时邀请了那 不勒斯国王参加。 这次会议是特洛波会议的继续。在会议 上,俄普不遗余力地支持奥地利武装干涉意大 利革命,但英国反对。英国和俄普奥东方三国 之间的分歧和裂痕越来越大了。奥地利在俄普 的支持下,派出了一支军队,很快平定了那不 勒斯革命,恢复了正统统治。实际上俄普奥三 国的神圣同盟已成为镇压欧洲进步力量的反革 命同盟了。
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
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作者:赵子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6期摘要大陆联盟体系,可以认为是由维也纳体系到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成立中间的一个过度体系。
是由普鲁士以及统一以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也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所建立的。
它的建立标志是1873年的三皇同盟的形成,解体标志是1894年法俄同盟的建立。
整个大陆联盟体系,是俾斯麦温和的“大陆政策”的延续,目的是在欧洲大陆的范围之内,联合除了法国之外的欧洲大陆强国,通过结盟的形式对法国形成遏制,并保持一种多级的均势政策,以保证德国的安全与稳定。
但是俾斯麦所创建的大陆联盟体系并不能阻止欧洲列强之间矛盾的尖锐化,甚至于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三皇同盟本身也是脆弱的。
这篇文章将浅析一下俾斯麦所领导的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到崩溃,也将讨论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围绕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问题。
关键词三皇同盟神圣同盟铁血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作者简介:赵子勰,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8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6.130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欧洲均势的打破说到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不得不提到同属欧洲风云人物的梅特涅所创建的维也纳体系。
梅特涅所积极推行组建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成为维也纳体系维系的核心,维持了欧洲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几十年的和平。
他建立起列强之间的均势体系和欧洲的协调机制。
“维也纳体系”的两个基本点是正统原则和均势原则,正统原则是要在欧洲维持帝国的统治,保护王朝统治。
均势原则则是要通过做大国之间的调节者,来缓解大国之间的矛盾,通过结盟等方式来制衡强国,保护奥地利的国家安全与稳定。
欧洲在打败拿破仑之后,对于拿破仑战争的检讨,使欧洲各国都意识到意识形态可怕的威力,各国随即加强了本国的封建王朝统治。
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到1848年,欧洲爆发了大革命,这次革命不局限于哪一个国家,开始在全欧洲范围内传播。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1.哪些条约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基本框架?答:①1815年9月,《神圣同盟条约》签订。
《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的产物;②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作用主要是维护反动秩序,调和列强矛盾,因此,客观上增加了维也纳体系的稳定程度;《神圣同盟条约》与《四国同盟条约》作为维也纳体系的补充,最终确立了维也纳体系的完整结构。
③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建立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2.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的协调为什么逐渐失灵?答:欧洲协调失灵:从1818年亚琛会议开始,英国由于拒绝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外。
1821年,特洛波会议和莱巴赫会议,英法反对武装干涉意大利革命,与俄普奥裂痕加大。
1822年维罗纳会议时,英国不愿法国在西班牙扩大影响,并企图霸占西班牙所属的拉美市场,未参加干涉西班牙革命的行动,此次会议的结果标志着英国已经放弃"欧洲协调"原则,而与东方三大国分道扬镳。
英国甚至主动派坎宁去美国商谈阻止欧洲其他国家干涉拉美独立运动。
门罗宣言发表后,面对法国、比利时和波兰的革命运动,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维持维也纳体系的欧洲协调逐渐失去了其协调功能。
随着东方问题的出现,英、法、俄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开始在希腊、土耳其问题上相互排挤、竞争。
最终,由于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欧洲协调彻底崩溃、瓦解。
原因:1)维也纳体系的正常运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维持欧洲大陆的局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B保卫正统秩序。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欧洲协调,大国协调主要是建立在《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的基础上,两个条约内容不同,但目的基本相同,就是维持欧洲的正统秩序,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
论欧洲的均势
论欧洲的均势均势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很多杰出的外交家所推崇,是统领近代欧洲史的灵魂支柱。
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战争或是危机,但如能做妥善安排,其作用则在于使一国控制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到限制,它所追求的是稳定缓和。
在此种思想下,欧洲的国际关系经历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之后的雅尔塔体系。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衡状态的政治格局。
七年战争: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还平添了许多新矛盾。
于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典)集团双方发生了这次混战,史称“七年战争”。
战争的实质: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和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
战争的结果是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
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
二、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纷乱几十年后使欧洲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
它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
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
俾斯麦是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他利用个人杰出的外交才能对维也纳体系进行了一次修补,到19世纪后期各大国多位外交大臣对体系又一次进行修补。
俾斯麦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
克里米亚战争: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至1848年间,欧洲大陆上由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的以维护和平与维持欧洲均势为主要目标的一系列政治条约和安排。
维也纳会议旨在为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建立一种新秩序,旨在维护和平与稳定,使得各个国家都能够维持自身的独立和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也纳体系的均势逐渐瓦解,欧洲陷入了新一轮的混乱和动荡。
本文将探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原因和影响。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是出于对纳瓦龙战争的恐惧和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的担忧。
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和英国等国家。
这些国家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以维护和平与维持欧洲均势为主要目标的政治条约和安排,以防止再次发生类似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那样的混乱和战乱。
维也纳体系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维持国家之间的平衡和稳定来确保长久的和平和繁荣。
维也纳体系的均势并没有能够持续很久,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历史事件和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这一体系的瓦解。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之间的民族主义思潮不断蔓延,许多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希望通过推动民族主义运动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这导致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冲突。
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运动就是以此为核心原因。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还可以归因于欧洲列强之间的角力和矛盾。
在维也纳会议后,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列强试图通过扩张自己的势力来取代法国,导致了一系列的外交矛盾和战争。
1848年的革命浪潮就与欧洲列强之间的角力和矛盾有着密切的联系。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对欧洲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陷入了一系列的战乱和动荡,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流失。
由于欧洲各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不断加剧,这加剧了各国之间的敌对关系,对欧洲的长期和平和稳定构成了威胁。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也导致了一些国家的领土变动和疆域调整,为后来的国际格局埋下了伏笔。
[练习]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学习提示:维也纳体系与法国:一是法国国内秩序,即波旁王朝的恢复;二是防止法国再度称霸。
维也纳体系与欧洲:一是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二是保卫正统秩序。
维也纳体系运转的主要表现即欧洲协调。
梅特涅是欧洲协调中的核心人物。
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
其发展最终摧毁了维持正统秩序的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
维也纳体系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1848年欧洲革命与克里米亚战争。
学习要点:1、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内容。
2、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协调为何失效。
3、从全球的视角看,美国的崛起与土耳其的衰落对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4、维也纳体系运作过程中大国的均势政策。
第一节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一、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召开。
英、俄、奥、普四国主持。
英、奥、法的要求大体限于欧洲大陆领土均势格局的确立,与扩张不断的俄国矛盾。
波兰-萨克森问题;德意志问题;意大利问题;土耳其问题;其他问题:黑奴贸易,各国原则上同意废除,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决定实施日期。
制定国际河流管理制度,确定国际河流向各国商船开放、贸易通航自由无阻原则。
通过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公约,明确外交代表的三个等级:大使、教皇使节或圣使,特命全权公使,代办。
外交语文专用法语。
二、《神圣同盟条约》1815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在巴黎订立《神圣同盟条约》。
炮制同盟议定书的目的是以保守的基督教见解来抵消法国1789年革命的危险观念。
《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
但它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
单就其内容看,尽管声称各君主彼此应相互救助,但并不是个具有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而像是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提倡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
维也纳体系和五级均势格局
三个国际问题的决议:
1 2 3 制定国际河流航行的“开放”制度。 1815年2月通过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二月宣言。 关于外交席次问题的《外交等级条例》
山东师范大学 孙超
维也纳会议的结局
山东师范大学 孙超
维也纳体系的结局
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 序,暂时调整了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 范围内形成了战后的和平趋势,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赢得 了一个难得的和平环境。 体系的建立造成了俄国在欧洲的主宰地位,并形成英、 法控制西欧,俄、普、奥控制东欧的抗衡均势。
法国放弃1792年以后侵占的一切领土,维持1792年1月1日时所存在的边 界; 恢复荷兰、瑞士、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 划分了欧陆各国的版图 《第一次巴黎和约》并没有惩治法国,只是让欧洲回到拿破仑帝国以前 的状态,没有割地、赔款等措施。它的签订标志着拿破仑称霸欧洲计划 的失败,欧陆国家和法国两败俱伤,只有英国与俄国没有遭到削弱,并 山东师范大学 孙超 逐渐掌握了对欧洲的主导权。
山东师范大学 孙超
山东师范大学 孙超
平与正义”,成立神圣同 盟Holy Alliance
山东师范大学 孙超
从神圣同盟到四(五)国同盟
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四大战胜国签订了 《四国同盟条约》,建立了“四国同盟”。 《四国同盟条约》各盟国一致同意维持第二次巴黎 和约,防止法国卷土重来
是按照英国的倡议与意图建立起来的具有军事防御 性质的同盟。
维也纳会议 The Congress of Vienna
山东师范大学 孙超
维也纳会议 The Congress of Vienna
召开时间:1814年10月—1815年6月 维也纳会议的目的
均势与维也纳
从“均势”结构初探维也纳体系姓名:费艳红班级:10历史(师范)学号:1003401027【摘要】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之为维也纳体系。
英俄相争促成了1848年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政治形势。
维也纳体系是一个均势体系,体系内均势格局的演变堪称经典范例,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纷乱几十年后使欧洲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
本文将从维也纳体系的五大极均势格局、维持机制及国际准则,探讨维也纳体系展现的一个均势结构,为当今国际关系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原则机制国际关系一、均势所谓“均势”,即“势力均衡”的简称,是国际关系史文献中常见的名词。
它是指国际关系中,国家或国家集团的一种力量平衡状态,或指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与另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抗衡时,采取均势以保护自己的一种态度和政策。
①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首次以国际会议方式明确了“均势”的定义。
在维也纳会议上,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外交家对“均势”的含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国际法学家、维也纳会议秘书长弗里德里希·根茨在会议的报告中和给友人的信中,都明确指出几个大国签订协定的目的是“建立欧洲均势和维护欧洲和平”,就是“在‘公平的力量配备’的基础上建立‘持久和平’”。
②二、维也纳体系的均势结构维也纳体系是近代以来国际社会所经历的四个国际体系之一,它始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终于1914年一战爆发,维持了“百年和平”。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国主宰的欧洲领土体系,以补偿原则实现;二是欧洲“正统”王朝的政治统治体系,以正统主义原则实现。
维也纳体系所处的时代被学者称为“维多利亚黄金时代”。
“19 世纪的人们把他们所处的时代看成是一个骚乱动荡的时代;但是在国际事务方面,它却出奇地稳定,不但同20世纪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编:《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第14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②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第448-44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的混乱相比是如此,就是同在它之前的若干世纪相比也是如此。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建立的欧洲秩序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维持国际均势来维持和平。
这个体系在19世纪末期开始出现裂痕,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完全瓦解。
本文将探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原因和影响。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开始瓦解主要是由于国家间的不稳定和冲突。
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大国通过争夺和平定国际事务来维持均势。
在19世纪末期,欧洲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开始加剧。
德国的崛起和意大利的统一使得传统的均势观念变得不再适用。
各国之间的民族主义和殖民地争夺也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些因素导致了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也得益于技术革新和经济发展。
19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欧洲大国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这使得传统的均势政策难以维持,因为一旦战争爆发,很难控制和平。
经济发展也加剧了欧洲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因为各国都希望通过扩张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也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也受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在19世纪末期,现实主义开始兴起,并挑战了传统的均势政策。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间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因此主张国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使得欧洲大国开始采取更加激进和侵略的政策,导致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巨大的财富损失。
它也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多国帝国的解体和新的国家的形成。
它也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秩序体系,以避免未来发生类似的战争。
这导致了联合国的建立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以更好地应对国际挑战和危机。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及其瓦解
为解 决东 方问
题 列强 曾提
出 三种 方案
一是维持土耳 其现状; 二是在列强之 间瓜分土耳其 三是在土耳其 境内建立民族 独立国家。
这些方案都在不 同时期试行过, 但未解决任何实 质问题
3、希腊起义与俄土战争
• 1821~1829年希腊革命是19世纪20年 代欧洲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19世纪20年代东方问题的起点。 1822年1月希腊独立,神圣同盟谴责 希腊,但英国在1823年3月承认希腊。 1827年英、俄、法三国《伦敦条约》 建议希腊自治。但土耳其在奥地利支 持下联合埃及镇压希腊革命。同年, 英、俄、法三国联合歼灭了土、埃联 合舰队。英、法担心俄国在黑海势力 加强,主张与土耳其谈判,遭土拒绝。
• 6、维罗纳会议(意大利): 1820年西班牙派去讨伐美洲革命 的部队起义,要求恢复1812革命 宪法。1822年10月大国在维罗纳 开会讨论西班牙问题。俄法普奥 一致同意干涉西班牙革命。列强 支持法国武装干涉,1823年法军 进入西班牙,5月占领马德里, 镇压了革命。
三、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 1、维也纳体系的 矛盾:
• 1831~1833年爆发了第一次土埃 战争,俄国应土耳其的求援乘机 出兵海峡。1833年5月土埃签订 《屈塔希亚条约》苏丹将叙利亚 让给埃及。俄国则于7月与土耳 其签订《温卡尔—斯凯莱西条 约》,这是俄国势力在土耳其达 到顶峰的标志,土几乎变成俄的 属国。
4、两次土埃战争
• 1839—1841年爆发了第二次 土埃战争。英、俄、普、奥 诸强纷纷插手其间。1840年7 月,法国被邀参加伦敦会议, 出现了第二次伦敦协定。该 协定包含两部分,其中一部 分又称《海峡公约》,保证 黑海中立化,这是英国联法 反俄的胜利,俄国在黑海势 力大为衰落,却加强了英国 在埃及和土耳其的势力。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作者:孙雅琪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3期摘要:1815年签订的《最后议定书》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
维也纳体系在英奥等大国的极力推动下,以协调谈判等方式解决大国争端,期望各国达成共识,共建欧洲的均势体系。
由于其维持了近代欧洲最长一段时期的总体和平,因此维也纳体系被认为是外交均势的经典之作。
但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瓦解也同样值得仔细探讨。
本文根据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运行机制,着重分析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的瓦解时间与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瓦解;近代欧洲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瓦解后,维也纳会议上通过的《最后议定书》使维也纳体系在列强相互妥协退让的基础上被确立。
维也纳体系是以恢复欧洲旧秩序,并以和谈的形式缓和各大国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具有统筹性、整体性以及全局性的国际体系。
维也纳体系最大的成就是在欧洲地区建立恢复了欧洲均势,因此也有学者将维也纳体系称为“均势体系”。
维也纳体系实际上是以维持欧洲各大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实力相对均衡的方式,使欧洲得以免于发生全面大战。
“均势体系”最终想要实现的是区域内的局势稳定,使大国之间紧张关系趋于缓和。
维也纳体系使得欧洲的均势外交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
由于当时各大国的利益或多或少与海外殖民地有关,因此维也纳体系本身也具有了一种世界性质,深刻影响了此后大国之间的交往,对研究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世界大环境形势的不断变化,经过各国不断努力维系的维也纳体系逐渐衰落并最终瓦解。
本文着重对维也纳体系瓦解的时间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时间维也纳体系最大的成就是在欧洲地区建立恢复了欧洲均势,因此也有学者将维也纳体系称为“均势体系”。
维也纳体系实际上是以维持欧洲各大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实力相对均衡的方式,使欧洲得以免于发生全面大战。
“均势体系”最终想要实现的是区域内的局势稳定,使大国之间紧张关系趋于缓和。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所建立的一套国际体系,旨在确保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维也纳体系以均势原则为基础,通过平衡各个大国的力量,防止任何一个国家过分扩张而导致的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也纳体系逐渐失效,欧洲的均势也开始瓦解。
本文将从历史和政治角度探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瓦解。
维也纳体系在初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维护了欧洲一段时间的和平局面。
自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长,打破了原有的均势格局;民族主义思潮激发了各个民族对独立和自主的渴望,给原有的帝国体系带来了挑战。
这些因素导致了维也纳体系的衰落,使得欧洲的均势逐渐瓦解。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和变革对欧洲的均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这场战争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中的均势格局,俄国势力的衰落和法国、英国势力的崛起,使得欧洲的均势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其次是普法战争(1870-1871年),这场战争导致了普鲁士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从而进一步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格局。
最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体系,结束了欧洲长达百年的相对和平时期,使得欧洲的均势彻底瓦解。
在政治方面,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而导致的。
19世纪后期,一些大国开始进行帝国扩张,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各个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在不断增强,希望获得独立和自主的权利,不满原有的帝国统治。
这些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挑战,对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对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欧洲的国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各个大国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日益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的均势瓦解也给一些小国和边缘地区带来了机遇,他们在大国对抗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利益,一些原来被压迫的民族也获得了独立和自主的权利。
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梅特涅
卡斯尔雷 亚历山大一世 腓特烈三世
塔列朗
列强的打算:
其一重建欧洲和平与均势、其二重新划分欧洲版图 奥地利:恢复欧洲均势,遏制法国和普鲁士,但反 对俄国干预中欧,维持奥地利在中欧的大国地位。 俄国:夺取波兰、进军西欧、成为新霸主。 普鲁士:尽力收复失地和扩大版图。 英国:保持和扩大海上优势和商业霸权。 俄普之间围绕波兰-萨克森问题的争吵。英奥与俄 普的对立。 法国代表塔列朗努力分化反法同盟,提高法国地位。 提出“正统原则”和“补偿原则”。
波兰-萨克森问题
会议上争执最大的问题是波兰-萨克森王国前途及 归属问题。 俄国和普鲁士建议在华沙大公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 独立的波兰王国,由沙皇亚历山大兼任波兰国王。 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整个萨克森王国。 奥地利、法国和英国反对这个计划。在法国代表塔 列朗安排下,英奥法三国1815年1月缔结一项秘密 协定。三国在会上强调基于正统原则,反对俄普的 建议,并警告不惜联合作战来防止该计划。俄普收 回了建议。 最后俄国得到一个稍小的波兰王国,由沙皇兼任国 王。波兰其余领土由俄、普、奥三国瓜分,仅剩克 拉科夫为自由市。普鲁士获得萨克森40%的地区。
第二节 梅特涅时代:维也纳体系的 多极均势格局
维也纳体系运作 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维护正统秩序 这非常符合奥地利的利益,因而梅特涅在其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1815年之后大约十几年是梅特涅体系的黄金时期 主要表现为“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大国一致行动的会议 1818年亚琛会议、1820年特洛波会议、1821年 莱巴赫会议和1822年维罗纳会议四次大国协调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一种欧洲国际秩序体系。
在此体系下,欧洲列强通过一系列协定和条约共同维护欧洲的均势,避免了大规模冲突的发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关系的发展,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开始出现瓦解的现象。
本文将对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原因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对欧洲国际秩序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日益激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欧洲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开始有了明显的差异,导致了经济上的竞争和不平衡。
殖民帝国主义的兴起使得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得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
这些因素导致了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开始出现瓦解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对抗和矛盾逐渐升级,导致了一系列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一战和二战。
一战的爆发使得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欧洲陷入了动荡混乱的局面。
一战后通过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国际秩序并未能有效维护欧洲的稳定和均势,反而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二战结束后,欧洲国际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冷战的爆发使得维也纳体系的遗产再次被搁置。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对欧洲国际秩序的影响十分深远。
瓦解使得欧洲陷入了长期的动荡混乱之中,各国之间的对抗与冲突不断升级,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的爆发。
这种动荡混乱也使得欧洲列强的竞争日益激烈,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程度。
这种瓦解还使得欧洲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成为了一个长期的难题,欧洲列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变得更加困难。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瓦解是欧洲国际秩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通过对其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欧洲国际秩序的演变和发展,为未来的国际关系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努力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和和平的国际秩序。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19世纪初期,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拿破仑战争之后,维也纳体系被建立起来,意在恢复欧洲的均势和和平。
到了19世纪中期,这一体系开始出现裂痕,欧洲的均势也开始逐渐瓦解。
本文将对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是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也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平衡。
强大的工业实力让一些国家开始扩张殖民地,寻求更多的资源,这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的争夺。
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兴起也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被唤醒,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国家,不再接受被统治的命运。
这些民族主义浪潮将帝国主义体系逐渐推向了边缘。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原因还包括国际关系中的复杂纷争和外交政策的变化。
面对这些变化,维也纳体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均衡和稳定。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罗斯与英法等西方国家陷入对抗,导致了欧洲国际关系的进一步紧张。
普法战争后,法国的崛起也使得维也纳体系中原有的均势被打破。
这些种种因素逐渐加剧了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和欧洲国际关系的紧张。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瓦解给欧洲带来了重大影响。
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和联盟体系的形成。
在维也纳体系瓦解后,欧洲各大国开始加大军备建设,为未来的冲突做准备。
一些国家还开始组建联盟,以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成为了共同的盟友,这反映了欧洲各国在外交上的调整和变化。
这种联盟体系的形成也使得欧洲国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增加了未来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还导致了欧洲地缘政治的重大变革。
在19世纪中叶,随着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欧洲地图发生了重大调整。
德意志帝国崛起后,德国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这对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期欧洲国家为维护和平稳定而形成的政治格局,主要由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英国带领的列强组成。
但是到了19世纪中期,欧洲的均势受到了威胁,导致了欧洲均势的瓦解。
一是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拿破仑入侵欧洲,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极大恐慌,进而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战争的爆发。
尽管最终纳瓦伦条约结束了拿破仑战争,但欧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拿破仑时代引起的革命和民族主义浪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骑士阶层以及贵族和教会的地位,同时也引导了新的力量,如中产阶级的崛起。
二是意大利和德国单一统一。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意大利和德国分别在强人的领导之下完成了单一统一。
意大利的统一推动了欧陆变革的步伐,进一步推动了各国的民族主义,引领欧洲各国经历了新纽约时代。
德国的统一则让欧洲强国的格局失衡。
德国的崛起引起了英国和法国的不安,因为他们感到德国的崛起可能会挤压它们的利益。
因此,这两个却国在德国的统一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冲突。
三是俄土战争的影响。
1877年到1878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发生俄土战争。
俄罗斯在这一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大部分地区。
这一事件引起了英国和奥匈帝国的不安,因为它们认为俄罗斯的大规模扩张会损害它们的利益。
此后,列强为了维护自己的势力范围,开始通过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来平衡彼此间的力量。
综上所述,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瓦解主要是由拿破仑战争、意大利和德国的单一统一以及俄土战争等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对于欧洲各国而言,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只有通过平衡各国的利益和力量,减少内部矛盾,达成共识,才能实现欧洲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