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进入Ⅰ期临床试验前,新药应完成药效学、急性毒性、重复给药毒性以及其他必要的毒理学研究,初步预测 进入人体试验具有相对的安全性。
1.研究目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不同给药方案下的MTD、DLT、合理的给药方案,确定Ⅱ期临床试验推荐的给药 方案。同时了解新药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获取初步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观察初步疗效,进行可能的药代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PK/PD)分析。
手术介绍
手术介绍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疾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数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有 限,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亟需开发新的药物来满足需要。在抗肿瘤药物的风险效益评估中,医护人员和 患者可能愿意承受相对较大的安全性风险,所以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除遵循一般药物临床研究原则外,还应考 虑其特殊性。由于肿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 以往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肿瘤疾病的药物治疗也从以往的单纯追求肿瘤缩小向延长患者的 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转变,这些改变使抗肿瘤药物临床疗效评价终点指标也出现较大改变。因此,传统的抗肿 瘤药物开发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宜,需要更多地探索能加快和促进开发进程的临床研究策略。
由于肿瘤疾病的特点,患者急需及早获得有效药物治疗机会,临床试验周期过长,可能导致患者丧失有效治 疗的机会。国家对治疗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疑难危重疾病的新药实行特殊审批(参见《特殊审批程序》)。如该 适应症无有效治疗方法,已获得临床试验数据可以提示试验药物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且安全性可以接受时, 提交了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的前提下,SFDA可能考虑提前批准上市,但申请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后续完整 的研究结果来最终证实其临床获益,定期呈报安全性报告。
总体考虑

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及体内药效学评价体系

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及体内药效学评价体系

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及体内药效学评价体系引言: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筛选出有效的抗肿瘤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和体内药效学评价体系,以期加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一、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1.高通量筛选平台(HTS):利用微孔板和机器人技术,大规模、高效地筛选化合物或草药中的抗肿瘤活性物质。

通过测定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转移能力和凋亡等参数,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

2.化学方法与计算机辅助筛选:利用化学合成技术,设计和合成一系列的化合物,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据库筛选,选出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

3.多维数据整合筛选方法:采用多个筛选指标,综合多种方法对候选化合物进行研究和评价。

如细胞毒性数据、抗肿瘤活性数据、药代动力学参数等,加强对候选化合物的筛选和评价。

1.细胞系体内实验:将候选化合物通过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系,进行细胞毒性和细胞凋亡等实验,评估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2.小鼠移植瘤体内实验:将人体肿瘤移植到小鼠体内,观察化合物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3.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给小鼠或大鼠静脉或口服投给候选化合物,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包括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了解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

4.药物安全性评价:通过给小鼠、大鼠或犬等动物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给药实验,观察化合物对动物的毒性反应和安全性,评价化合物的毒性作用。

5.疗效评价体系:根据体内实验结果,评估化合物对肿瘤的疗效,包括肿瘤体积、肿瘤抑制率、生存期延长等指标。

结论: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是抗肿瘤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高通量筛选平台、化学方法与计算机辅助筛选和多维数据整合筛选方法是目前常用的药物筛选方法。

体内药效学评价体系则包括细胞系体内实验、小鼠移植瘤体内实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和疗效评价。

通过这些方法和体系,可以筛选出活性强、毒副作用小、疗效好的抗肿瘤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单臂试验支持注册的抗肿瘤创新药进入关键试验前临床方面沟通交流技术指导原则

单臂试验支持注册的抗肿瘤创新药进入关键试验前临床方面沟通交流技术指导原则

单臂试验支持注册的抗肿瘤创新药进入关键试验前临床方面沟通交流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目录一、背景 (1)二、资料准备 (2)三、沟通交流会议讨论的核心问题 (3)1、前期安全性数据 (3)2、单臂试验可行性 (3)3、关键试验方案设计 (5)4、IRC章程 (7)5、预期注册条件 (7)6、其他问题 (8)四、会后要求 (8)一、背景1随着肿瘤诊疗领域中精准医学的不断进展,患者人群的2定义逐步由原来的组织学分型发展到分子分型,因此,一些3特定分子分型的患者人数显著少于既往由组织学分型界定4的患者数量;另一方面,药物研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越来5越多的新药是根据疾病的分子病理学机制针对特定的靶点6而设计,有效性显著高于传统的标准化疗。

通常,单臂试验7(single arm trial, SAT)设计相比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8controlled trial, RCT)不仅可以减少样本量,也可缩短疗效评9价时间,显著缩短临床研发时间。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希10望以单臂试验支持具有突破性疗效药物的新药注册申请11(new drug application, NDA)。

12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 13号)第十六条,申请人在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前、药物临床试14验过程中以及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前等关键阶段,可以就重大15问题与药品审评中心等专业技术机构进行沟通交流。

为切实16鼓励创新,保障抗肿瘤创新药以充分科学依据开展关键单臂17试验,帮助申请人提高研发效率并与中心更高效地沟通,制18定本指导原则,以期为计划以单臂试验支持注册的抗肿瘤创19新药进入关键试验前临床方面沟通交流提供资料准备建议20和技术指导。

21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创新抗肿瘤治疗性药物,不涵盖细胞22治疗和基因治疗产品。

23本指导原则仅代表药品监管部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不24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

随着科学试验的进展,本指导原25则中的相关内容将不断完善与更新。

(完整word版)中药制剂检验技术题库及答案

(完整word版)中药制剂检验技术题库及答案

中药制剂检验技术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第一章绪论1.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检验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采用各种分离纯化方法,尽可能富集( )(A)有效成分 (B)指标成分 (C)杂质 (D)被检成分2.我国的药品标准为()(A)企业标准(B)行业标准 (C)地方标准(D)国家药品标准3.《中国药典》的英文缩写是()(A)US.P. (B)B。

P. (C)Ch.P. (D)In。

P。

4.薄层鉴别法作为法定鉴别方法,首次大量地应用于中药质量分析的是()(A)1963年版药典(B)1977年版药典(C)1985年版药典(D)1990年版药典5.下列哪项不是药典对收载药品品种的基本要求()(A)价格低 (B)疗效肯定(C)质量好(D)临床常用6.首次将药典分为三部的是( )(A) 1990年版(B) 1995年版(C) 2000年版 (D) 2005年版7.解释和使用药典正确进行质量检定的基本指导原则,是药典中的()(A)正文(B)附录(C)凡例 (D)索引8.药典的主体部分是()(A)正文 (B)附录 (C)凡例(D)索引9.收载药典里的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法、试药试液等内容的是( )(A)正文 (B)附录 (C)凡例 (D)索引10.药品标准中的鉴别项用于药品的()(A)杂质限量(B)真伪判断(C)优劣评价 (D)纯度和品质检定11.药品标准中的检查项用于药品的( )(A)杂质限量 (B)真伪判断 (C)优劣评价 (D)纯度和品质检定12.药品标准中的含量测定项用于药品的( )(A)杂质限量(B)真伪判断 (C)优劣评价 (D)纯度和品质检定13.现行中国药典滴定液的浓度以什么表示()(A)质量分数(B)百分浓度(C)体积浓度 (D)摩尔浓度14.称取“0.1g"系指称取量可为()(A)0.06-0。

14g (B)0。

05—0.15g (C)0.05—0。

12g (D)0。

06—0.16g 15.称取“2g”系指称取量可为()(A)1。

新型抗肿瘤药物-头颈部肿瘤用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2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头颈部肿瘤用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2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头颈部肿瘤用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2年版)一、尼妥珠单抗 Nimotuzumab制剂与规格:注射剂:50mg(10ml)/瓶适应证:与放疗联合治疗EGFR基因阳性表达的Ⅲ~Ⅳ期鼻咽癌。

合理用药要点:1.首次给药应在放射治疗的第1天,并在放射治疗开始前完成。

之后每周一次,共8周,患者同时接受标准的放射治疗。

2.用药期间必须注意常见的皮肤反应和腹泻。

3.尚未确定本品在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应由熟练掌握EGFR检测技术的专职人员进行EGFR表达水平的检验。

5.孕妇或没有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的妇女应慎用。

本品属于IgG1类抗体,由于人IgG1能够分泌至乳汁,建议哺乳期妇女在本品治疗期间以及在最后一次给药后60天内停止哺乳。

二、特瑞普利单抗 Toripalimab制剂与规格:注射剂:80mg(2ml)/瓶、240mg(6ml)/瓶适应证:1.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系统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治疗。

2.联合顺铂和吉西他滨用于局部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合理用药要点:1.对于二线以上晚期鼻咽癌的推荐剂量为3mg/kg,每2周一次,静脉输注,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对于局部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一线推荐剂量为固定剂量240mg/次,每3周一次,静脉输注,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部分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可能存在肿瘤非典型反应,如果患者临床症状稳定或持续减轻,即使在影像学上有疾病进展的初步证据,基于总体临床获益的判断,可考虑继续应用本品治疗,直至证实疾病进展。

2.对于疑似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应进行充分的评估以排除其他病因。

大多数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是可逆的,并且可通过暂时停用特瑞普利单抗,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或支持治疗来处理。

对于大部分3~4级及某些特定的2级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需暂停给药。

对于4级及某些特定的3级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应永久停用。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4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列1)细胞毒类药物(cyto 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与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得药物等列2)生物反应调修剂(biologic alrespo n se m o di f i er);⑶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 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 h er a py s e 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 u mor angio g e nes i s inhi bit or);(6)分化诱导剂(d if f e r ent i ation i nd u ci ng agent);7(A)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 h i bitor);8(A)反义寡核昔酸(antis e n s e ol i gonucleotide)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2 .1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评价药物得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岀正确得结论。

2亠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亠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试验目得1叽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亠、2 了解候选化合物得抗瘤谱;1。

3为随后进行得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別等。

2沁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得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疑得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呼盐MTT还原法、XTT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0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立药物得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 8-72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 4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泄浓度得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 t法汁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附注:评价药物抗癌活性得方法A1。

抗菌药物临床实践的应用指导原则word版

抗菌药物临床实践的应用指导原则word版

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订正工作组组长:钟南山撰稿人员:(按姓氏笔划为序)万希润马小军王辰王睿王大猷王明贵王选锭卢晓阳申昆玲吕晓菊刘又宁刘正印李光芒李燕明杨帆肖永红吴永佩吴安华邱海波何礼贤汪复张扣兴张婴元陈晖陈佰义卓超周新郑波郎义青胡必杰倪语星徐英春黄文祥梅丹曹彬颜青参加人员:(按姓氏笔划为序)王水云王金环支修益牛晓辉邢念增朱康顺刘钢刘志敏孙旭光李志远李笑天李筱荣张伟张明刚赵继宗钟明康姜玲夏培元钱菊英董军廖秦平戴梦华目录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根源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根源则 (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根源则 (3)抗菌药物在特别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根源则 (5)附录1 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11)附录2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 (13)附录3 特别诊断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15)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一、医疗机构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系统 (17)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推行分级管理 (18)三、病原微生物检测 (19)四、着重综合举措预防医院感染 (20)五、培训、评估和监察 (20)第三部分各种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青霉素类 (21)头孢菌素类 (22)头霉素类 (23)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克制剂 (24)碳青霉烯类 (25)青霉烯类 (26)单环β-内酰胺类 (26)氧头孢烯类 (26)氨基糖苷类 (27)四环素类 (28)甘氨酰环素类 (29)氯霉素 (29)大环内酯类 (30)林可酰胺类 (31)利福霉素类 (31)糖肽类 (32)多黏菌素类 (33)环脂肽类 (34)噁唑烷酮类 (35)磷霉素 (36)喹诺酮类 (36)磺胺类 (37)呋喃类 (38)硝基咪唑类 (39)抗分枝杆菌药 (39)抗真菌药 (42)第四部分各种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47)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48)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 (55)细菌性前列腺炎 (57)急性感染性腹泻 (59)细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 (60)血流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 (62)腹腔感染 (66)骨、关节感染 (6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69)口腔、颌面部感染 (72)眼部感染 (73)阴道感染 (75)宫颈炎 (76)盆腔炎 (76)性流传疾病 (77)侵袭性真菌病 (77)分枝杆菌感染 (80)白喉 (81)百日咳 (82)猩红热 (82)鼠疫 (82)炭疽 (83)破伤风 (83)气性坏疽 (84)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 (84)布鲁菌病 (84)钩端螺旋体病 (85)回归热 (85)莱姆病 (85)立克次体病 (86)中性粒细胞缺少伴发热 (87)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根源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波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升疗效、降低不良反响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要点。

(完整word版)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完整word版)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中药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处方、工艺等变更或改变原分析方法时,也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检查和含量测定,以及其他需控制成分(如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中药制剂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检测方法也应作必要验证。

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应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

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准确度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

用于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均需做准确度验证1.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做加样回收测定,即于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供试品中再精密加入一定量的已知纯度的被测成分对照品,依法测定。

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算回收率。

在加样回收试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入量与供试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加入的对照品的量要适当,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真实性差。

回收率%=(C-A)/ B ×100%A: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B:加入对照品量C:实测值2.数据要求在规定范围内,用6~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设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分别制备2~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含量之比控制在1:1左右。

应报告供试品中含有量、对照品加入量、测定结果和回收率(%)计算值,以及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或可信限。

二、精密度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完整word版)Transwell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

(完整word版)Transwell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

Transwell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Trans—这个词根有转移、转运、穿过等意思,well有小室的意思,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类有通透性的杯状的装置,根据Corning公司的Transwell说明书中的介绍,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膜滤器(Membrane filters),也可认为是一种有通透性的支架(permeable supports)。

更准确地说,Transwell应该是一种实验技术,这项技术的主要材料是Transwell小室(Transwell chamber,Transwell insert),其外形为一个可放置在孔板里的小杯子,不同厂家对Transwell会有不同的命名,而不同型号也可有不同形状,不同大小,根据实验需要,可有不同选择。

但无论是何种外形,其关键部分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杯子底层的一张有通透性的膜,而杯子其余部分的材料与普通的孔板是一样。

这层膜带有微孔,孔径大小有0.1-12。

0µm,根据不同需要可用不同材料,一般常用的是聚碳酸酯膜(polycarbonate membrane)。

将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小室内称上室,培养板内称下室,上室内盛装上层培养液,下室内盛装下层培养液,上下层培养液以聚碳酸酯膜相隔.我们将细胞种在上室内,由于聚碳酸酯膜有通透性,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可以影响到上室内的细胞,从而可以研究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对细胞生长、运动等的影响.应用不同孔径和经过不同处理的聚碳酸酯膜,就可以进行共培养、细胞趋化、细胞迁移、细胞侵袭等多种方面的研究。

当然不同细胞其体积不同,具体选择时要考虑到细胞大小。

这里主要谈几种大家常用的实验:(1)共培养体系:小于3。

0um孔径条件下,细胞不会迁徙通过,因此,若研究不涉及细胞运动能力,不需要细胞穿过聚碳酸酯膜,则应选择3。

0µm以下孔径。

常用0.4、3。

0µm。

我们实验室用的是0.4µm。

(完整word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修订稿)

(完整word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修订稿)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修订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药物临床试验过程规范,数据和所报告结果的科学、真实、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参照国际公认原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执行、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第三条药物临床试验必须符合《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原则,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是临床试验考虑的首要因素,并高于对科学和社会获益的考虑。

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

第四条进行药物临床试验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临床试验开始前应权衡试验对受试者预期的风险和获益,判定是否有悖于社会责任和义务。

只有当预期的获益大于风险时,方可开始和/或继续临床试验。

第五条临床试验方案必须清晰、详细、可操作。

临床试验方案在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六条研究者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必须遵守临床试验方案和医疗常规,凡涉及医学判断或临床决策必须由临床医生作出。

第七条所有临床试验的纸质或电子资料均应被妥善地记录、处理和保存,并确保能正确用于临床试验的报告、解释和核对。

第八条试验药物的制备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原则。

试验药物的使用必须按照被批准的试验方案执行。

第九条临床试验各方应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临床试验遵守临床试验方案和相关法律法规。

第十条参加临床试验的各方应遵守利益冲突回避的原则。

第二章伦理委员会第十一条伦理委员会的职责(一)伦理委员会的职责是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特别应关注弱势受试者。

伦理委员会应对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伦理性进行审查。

(二)伦理委员会应审查的文件:临床试验方案和方案修正案;受试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及其更新件;招募受试者的方式和信息;提供给受试者的书面资料信息;研究者手册;现有的安全性资料;包含受试者补偿信息的文件;研究者的最新履历和/或其他证明资质的文件;伦理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其他文件。

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引言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是评价抗肿瘤药物作用与效果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是通过药理学与临床学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价药物的抗肿瘤活性、药理学特性、副作用及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二、试验设计1.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应根据药物作用机制、药物毒性及效果评价指标来选择。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禽类等。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癌症,可使用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研究。

2.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选择药物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目标靶区来选择。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经口给药、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等。

药物剂量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毒性和治疗效果来确定,常采用多剂量组合实验设计。

3.观察指标的选择观察指标应包括药物的抗肿瘤活性指标和毒性指标。

常用的抗肿瘤活性指标有肿瘤体积抑制率、生长延缓时间、生存期延长等。

毒性指标包括体重变化、脏器毒性、血液学指标等。

三、实验步骤1.药物制备和给药药物应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制备,并以适当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

给药过程中要控制好给药途径和剂量,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分布。

2.肿瘤模型建立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可选择裸鼠移植瘤模型、体内免疫相关模型等建立肿瘤模型。

3.观察药物治疗效果按照药物治疗时间和剂量进行观察,在一定时间段内记录肿瘤体积的变化、瘤内细胞的凋亡情况等。

同时,使用电子显微镜、荧光染色等技术观察药物的作用机制。

4.毒性评价观察实验动物的体重变化情况、脏器是否受损、血液学指标是否异常等,评价药物的毒性。

5.统计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以确定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性。

四、指导原则1.伦理原则药效学试验应符合伦理原则,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确保试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2.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试验设计应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安全性评价药物的毒性评价应充分考虑人体安全性,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兼顾。

(完整word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完整word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完整word版)160519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指导原则(2016年第87号通告附件)

(完整word版)160519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指导原则(2016年第87号通告附件)

附件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中口服固体常释制剂申请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豁免。

该指导原则是基于国际公认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以下简称BCS)起草。

一、药物BCS分类BCS系统是按照药物的水溶性和肠道渗透性对其进行分类的一个科学架构。

当涉及到口服固体常释制剂中活性药物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以下简称API)在体内吸收速度和程度时,BCS系统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关键因素,即:药物溶解性(Solubility)、肠道渗透性(Intestinal permeability)和制剂溶出度(Dissolution)。

(一)溶解性溶解性分类根据申请生物等效豁免制剂的最高剂量而界定。

当单次给药的最高剂量对应的API在体积为250ml(或更少)、pH值在1.0—6.8范围内的水溶性介质中完全溶解,则可认为该药物为高溶解性。

250ml的量来源于标准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中受试者用于服药的一杯水的量。

(二)渗透性渗透性分类与API在人体内的吸收程度间接相关(指吸收剂量的分数,而不是全身的生物利用度),与API在人体肠道膜间质量转移速率直接相关,或者也可以考虑其他可以用来预测药物在体内吸收程度的非人体系统(如使用原位动物、体外上皮细胞培养等方法)对渗透性进行分类。

当一个口服药物采用质量平衡测定的结果或是相对于静脉注射的参照剂量,显示在体内的吸收程度≥85%以上(并且有证据证明药物在胃肠道稳定性良好),则可说明该药物具有高渗透性。

(三)溶出度口服固体常释制剂具有快速溶出的定义是:采用中国药典2015版附录通则(0931)方法1 (篮法),转速为每分钟100转,或是方法2(桨法),转速为每分钟50或75转,溶出介质体积为500ml(或更少),在溶出介质:(1)0.1mol/L HCl或是不含酶的模拟胃液;(2)pH4.5缓冲介质;(3)pH6.8缓冲介质或是不含酶的模拟肠液中,30分钟内API的溶出均能达到标示量的85%以上。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统计学设计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统计学设计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统计学设计指导原则》一、背景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临床上常采用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

为确保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试验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设计临床试验时,统计学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就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统计学设计原则进行探讨。

二、试验设计原则1.样本容量确定:在设计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时,需首先确定试验所需的样本容量。

通常情况下,样本容量的确定应根据试验的目的、所期望的效应大小以及统计学显著性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样本容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试验的效力,还要考虑试验的可行性和伦理性。

2.随机分组: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应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或对照组中,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比较性。

随机分组可以有效减少试验结果的偏差,提高试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双盲设计:双盲设计是一种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即受试者和研究者均不知道受试者所接受的治疗方式,以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

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双盲设计可以有效减少误差和提高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4.安慰剂对照: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往往需要设置安慰剂对照组,以评估治疗效果的真实性。

安慰剂对照组可以有效排除患者和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同时还可以提高试验的比较性和准确性。

5.治疗效果评估: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应根据试验的目的和设计原则来确定治疗效果的评估指标。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生存率、疾病进展率、生存时间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6. 统计分析方法: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中,需采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生存分析、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等,应根据试验的设计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7.安全性评估:在进行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时,除了评估治疗效果外,还需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应监测和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及时进行处理和报告,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药理毕业工作总结范文(3篇)

药理毕业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在药理学专业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回顾这段历程,心中感慨万千。

在药理学专业学习期间,我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现将我在药理学毕业前的工作总结如下,以期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习阶段1. 理论学习在药理学专业学习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真学习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课堂学习、自学和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我掌握了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等核心内容。

同时,我还关注了国内外药理学研究动态,了解药物研发的新技术、新方法。

2. 实践环节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积极参加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我深入了解了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内容,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工作总结1. 知识储备在药理学专业学习期间,我通过不懈努力,掌握了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下是我总结的主要知识点:(1)药物的作用机制:我了解了不同类型药物的作用机制,如受体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等。

(2)药物代谢动力学:我掌握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浓度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3)药物效应动力学:我了解了药物对机体产生药效的规律,如剂量-效应关系、时效关系等。

(4)药物相互作用:我掌握了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避免或减轻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影响。

2. 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实验室科研项目,我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总结的主要实践技能:(1)实验设计:我学会了如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分组、实验指标、实验方法等。

(2)实验操作:我掌握了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如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3)数据分析: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2024版《药理学》课程说课稿锦集1

2024版《药理学》课程说课稿锦集1
注意实验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使用明火、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危险操作。如遇紧急 情况,应立即报告教师并采取相应措施。
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学生应正确使用实验仪器,避免损坏仪器或造成实验误差。使用前应认真阅读仪器说明 书,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和评价标准
实验报告内容要求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以及结论与讨论等部分。要求内容完 整、数据准确、分析合理。
实验操作技能培养
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 操作技能,包括药物配制、给药
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等。
03
重点难点解析及拓展知识
重点概念梳理与辨析
药物与药品的定义及区别 明确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而药品则 是指经过国家审批、具有合法身份的药物制剂。
药效学与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药动 学则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 程的学科。
培养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如药物配制、动物实验 技术、生物样本处理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和解决,培 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安排及步骤指导
实验一
药物的体外筛选实验
步骤一
3
个体差异与用药剂量调整
探讨不同个体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 量。
拓展知识:新药研发流程简介
01
新药研发的基本流程
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审批等阶段,简要介绍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

附注:评价药物抗癌活性的方法:1. MTT还原法1.1 基本原理:四氮唑[MTT,3-(4,5-dimethylib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是一种能接受氢原子的染料。

活细胞线粒体中与NADP相关的脱氢酶在细胞内可将黄色的MTT转化成不溶性的蓝紫色的甲[月替] (formazan),而死的细胞则无此功能。

用二甲基亚讽(DMSO)溶解甲[月替]后,在一定波长下用酶标仪测定光密度值,即可定量测出细胞的存活率。

1.2 操作步骤:1.2.1选用对数生长期的贴壁肿瘤细胞,用胰酶消化后,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l640培养基配成5000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在96孔培养板中,每孔接种200μl,37℃,5%CO2 培养24 h。

1.2.2 实验组换新的含不同浓度被测样品的培养基,对照组则换含等体积溶剂的培养基,每组设3~5平行孔,37℃,5%CO2 培养4~5 d。

1.2.3 弃去上清液,每孔加入200 μl新鲜配制的含0.2 mg/ml MTT的无血清培养基.37℃继续培养4 h。

小心弃上清,并加入200 μl DMSO,用微型超声振荡器混匀后,在酶标仪上以试验波长为570 nm,参比波长为450 nm测定光密度值。

1.3 结果评定:按下式计算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率: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1- OD实验/OD对照) ×100%以同一样品的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反应曲线,从中求出样品的半数杀伤浓度IC50。

合成化合物或植物提取纯品的IC50<10 μg/m1或植物粗提物的IC50<20 μg/m1时,则判断样品在体外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

2. 生长曲线法的基本原理:在最适条件下,肿瘤细胞在培养液中呈指数生长,如取细胞数的对数与培养时间作图可得一条直线,故称此时为对数生长期。

随着细胞密度不断增高,由于代谢产物的积聚及营养物的消耗,细胞生长逐渐减慢以致停止,此时称高坪期或稳定期。

因此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可通过生长曲线反映出来。

3. 染料排斥试验的基本原理:活细胞有排斥某些染料如伊红、台盼蓝、苯胺黑等的能力,而死细胞由于膜完整性的破坏,可被着色。

因此培养的肿瘤细胞中加入这些染料,一定时间后,对着色和未着色的细胞进行计数,即可算出被杀死的细胞比例。

4. 集落形成法的基本原理:克隆原细胞具有持续增殖能力,当单个细胞分裂6代或6代以上时,其后代所组成的群体(集落)便含50个以上细胞。

通过集落计数可对克隆原细胞作定量分析。

它反映了单个细胞的增殖潜力,故能较灵敏地测定抗癌药的活性,日前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集落形成法可分为贴壁法及半固体培养法两种。

5. SRB法的基本原理:SRB(sulforhodamine 是一种蛋白质结合染料,粉红色,可溶于水。

SRB可与生物大分子中的碱性氨基酸结合。

其在515 nm波长的OD读数与细胞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故可用作细胞数的定量。

MTT法的一个缺点是OD值可随放置时间而变,而SRB法无此现象。

因此更适用于进行大规模的试验。

三、体内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必须选用三种以上肿瘤模型,其中至少一种为人癌裸小鼠移植模型或其它人癌小鼠模型。

试验结果三种模型均为有效,再重复一次也为有效,评定该化合物对这些实验性肿瘤具有治疗作用。

鼓励使用人类肿瘤裸鼠移植瘤模型和多种类的移植瘤模型、原位接种模型和中空纤维测定(hollow-fiber assay)等方法。

1. 动物动物要求健康,符合等级动物要求,有实验动物合格证。

雌雄均可,但同一批实验中动物性别必须相同。

小鼠鼠龄为5-6周,体重为18-22克。

评价同一物质的活性时,不同批次的实验必须采用同一品系的小鼠。

2. 肿瘤模型2.1 小鼠肿瘤模型淋巴细胞白血病腹水瘤L1210和P388、白血病L-615、宫颈癌U14、肝癌H22、Lewis肺癌、黑色素瘤B16、网织细胞瘤M5076、肠癌26、肠腺癌38、乳腺癌CD8F1、艾氏腹水瘤(EAC)、肉瘤-180等,以及各种小鼠肿瘤的亚型和耐药株等。

2.2 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应选用体外试验敏感细胞株进行体内抗人癌裸小鼠移植瘤试验。

模型建立和使用应注意:(1) 移植瘤一般由相应的细胞株移植而建立,对细胞株和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应予了解。

(2) 移植瘤复苏后一般应传2-3代后再用于体内抗肿瘤试验。

(3) 对模型生长情况应全面了解,尤其是生长快的模型(4) 为了保持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复苏后移植瘤体内传代应少于15-20代3. 试验过程3.1 接种:肿瘤接种方法主要有皮下接种、腹腔接种和原位接种。

3.1.1 皮下肿瘤模型选择肿瘤生长旺盛且无溃破的荷瘤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在无菌条件下(超净台或接种罩),用碘酒、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动物皮肤,切开皮肤,剥离肿瘤。

将瘤组织剪成1.5 mm3左右,用套管针接种于动物一侧或双侧腋窝皮下;或制成细胞悬液,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无菌生理盐水,一般每只小鼠接种肿瘤细胞数量为(1-5)×106。

3.1.2 腹水瘤模型无菌条件下,消毒动物皮肤,吸取生长良好的动物腹水,以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接种于动物腹腔,接种细胞数量一般为(1-5)×106。

3.1.3 原位接种模型原位接种是指将来源于某脏器的肿瘤接种在动物的某脏器,如将人肝癌接种在裸小鼠的肝脏。

原位接种不是常规的方法,但有其优越性,是鼓励使用的方法。

主要有肺、肝、胃、肠、乳腺、颅内等原位接种方法。

3.2 动物分组3.2.1 试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

3.2.2 治疗组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小鼠肿瘤和腹水瘤接种后次日将动物随机分组,裸鼠移植瘤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直径,待肿瘤生长至100—300mm3后将动物随机分组。

3.2.3 动物数普通小鼠每组10只,裸鼠6只。

阴性对照组动物数为治疗组动物数×实验组数1/23.3 剂量设置3.3.1 治疗组设高、中、低剂量治疗组,一般按4:2:1设置,高剂量使用最大耐受量或LD10的剂量。

3.3.2 阴性对照组给予相应的溶剂;3.3.3 阳性对照药选用对该动物敏感的、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3.3.4 如受试物为一抗癌药物的衍生物或类似物时,必须选用该抗癌药物作为阳性对照药。

3.4 阳性对照药选择原则疗效确切;与被试物质化学结构类似;与被试物质有类似的作用机理。

3.5 药物配制溶于水的药物,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制;如用酸、碱溶解者,可先用小量酸(0.1-0.5N HCl)或碱(NaHCO3、Na2CO3、NaOH)溶解,调节pH在4.5-9.0的范围内。

用乙醇、丙二醇、吐温80、DMSO助溶的药物,或用吐温60、吐温80、2-3%淀粉、0.5%羧甲基纤维素制成混悬液的药物,可腹腔注射或口服,但必须设相同浓度的溶剂对照组。

用注射用花生油配制的溶液或乳剂可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

3.6 给药方案和给药途径分组当日开始给药,根据不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反应等确定给药方案。

给药途径应与推荐临床用药的途径相同。

给药次数较多,或被试物质溶解性较差,静脉给药有困难时,可考虑使用腹腔给药,但在评价药效时要注意这两种给药途径是有差别的。

可采取瘤周、瘤内、肌肉、皮下给药途径。

腹水瘤试验时一般不能应用腹腔给药途径。

4 评价标准4.1 腹水瘤模型接种给药后,观察和记录动物死亡时间,计算生存天数。

如阴性对照组20%动物存活时间超过4周,表明腹水瘤生长不良,实验作废。

采用中位生存时间(即median survival time,MST)来评价每组的生存时间,其计算公式为:每组鼠数的中间数-中间生存天数前死亡的鼠数MST=(中间生存天数-0.5)+中间生存天数死亡的鼠数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C(%)来表示,计算公式为:T MSTT/C % = ────×100%C MSTT MST:治疗组MST ;C MST:阴性对照组MST。

评价标准以125%为界,当T/C%≥125% 时。

视为有效,反之则无效。

4.2 裸鼠移植瘤模型推荐使用测量瘤径的方法,动态观察受试物抗肿瘤的效应。

肿瘤直径的测量次数根据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而定,一般为每周2-3次,每次测量同时还需称鼠重。

肿瘤体积(tumor volume,TV)的计算公式为:V = 1/2×a×b2 或π/6×a×b×c其中a、b、c分别表示长宽高。

两公式的相关性极好,可采用任一公式。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相对肿瘤体积(relative tumor volume,RTV),RTV = Vt / V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