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礼记》中儒家思想对于当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优秀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优秀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传统文化观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儒家优秀文化更是大家信守重要价值观、树立理想人生追求的启蒙,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儒家文化以“博学多闻”为宗旨,从探究世界自然规律,提出实证理念,以及做人之道“做仁义之事”的宗旨,彰显出其精神的凝重与坚硬。
它把仁义、和谐放在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在社会规划上显示出明确的价值取向,鼓励人们尽其所能行善,宽恕他人,追求精神修养。
此外,儒家文化注重礼仪,追求无私的仁爱,让人们收敛其行为,体现良好的道德水准,树立和平的社会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儒家文化成为每个企业、家庭和个人的重要任务。
只有充分认识儒家伦理价值的意义,把仁义、和谐作为基本的社会建设思想,才能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使社会更接近和谐。
儒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启示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
儒家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思想起源、发展历程、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启示一、儒家思想的思想起源儒家学派诞生在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
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
孔子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
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
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
“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
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1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二、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古今社会的广泛体现 (一)中国古代的和谐及孔、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思想资源。
我们要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诠释,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灵魂”。
一、“仁”的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说:“仁者爱人”。
在儒家看来,人往往有一种本能的自爱心理,而丧失爱人的意识,所以儒家特别强调要“爱人”。
如何做到“爱人”呢?按孔子的想法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克己复礼”。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儒家倡导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将作为外部约束的“礼”内化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礼”是指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基础上的一整套协调社会秩序的规范。
孔子教导人们要按照“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五伦的秩序做到“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十义。
一个人要想做到“十义”就要在视、听、言、动等行为方面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品德方面要做到“恭、宽、信、敏、惠”。
使自己符合礼的规范。
因为如果具备五种品德就会“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忠恕之道”。
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所谓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能够从身边做起;而“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
“忠恕之道”的核心在于倡导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儒家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的。
当前,我国政府要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这一伟大目标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需要举国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推进。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要加强文化建设,这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儒家的和谐思想也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
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发挥,将之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良好的文化条件,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其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我们要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进行更为客观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其中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以及人本意识等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
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的本质,主要包含两个意思:“和”与“合”。
也就是说“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就将“和”作为了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进行研究和领会,进而揭示了和谐的价值、本质,揭示了和谐的内涵。
孔子的学生有子就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其中“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和”为调和、和谐、协调的意思,“贵”是珍重的意思,含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所谓“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论儒家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儒家哲学是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封建的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体系,儒学已变得陈旧,不可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儒学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积淀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道德观念和历史经验,其中不乏真理性颗粒的存在。它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神体互融”的发展观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借鉴意义。
三、“神体互融”———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生命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儒学“神体互融”的思想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和对人的关怀。它告诉人们要学会善待自己,既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要保持健康的身心。“神体互融”首要的是形体和谐,即身体各个部分都应达到健康状态。首先,要讲究食物的精细,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次,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的食物,即“食镤而锱,鱼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再次,饮食要有节制,适可而止。与此同时,孔子还告诫人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注意戒除不同的欲念: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神体互融”强调精神和谐,精神和谐要求人要有稳定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人要有独立的人格和顽强的意志。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认为人既要尊重别人的人格,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和意志。孟子主张人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在生活态度上,要有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胸怀,始终保持健康的生活态度。孔子主张“乐而忘忧”,淡泊名利,修养心性;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他告诉人们要认识社会和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他认为人不应有强烈的欲念,“养心莫善于寡欲”,只有淡泊世间的一切,才能有“知足常乐”的心态。
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儒家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儒家和谐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启示。
第一,儒家强调以仁为核心。
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是一个重要的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仁者爱人”强调的是人的关爱和互助精神。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崇尚人道主义精神,强调共情能力和互助合作。
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才能真正达到社会的和谐。
第二,儒家注重礼仪和秩序。
儒家思想中的“礼”是一种道德规范,注重人们之间的礼仪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秩序来保障公平和正义。
儒家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公平、公正、诚实和守法的原则,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规范行为。
只有通过规范的秩序和礼仪约束,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儒家倡导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之德,认为德者,人伦之本。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道德的引领和塑造。
儒家思想启示我们,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品德建设来塑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
只有通过各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四,儒家追求“和而不同”。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包容不同的观点、文化和思想,鼓励多元发展和平等交流,并通过沟通和对话来解决分歧。
只有实现多元和谐,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通过对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助合作;强调礼仪和秩序,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强调德德教育和品德建设,塑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强调多元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向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发展而来的必然要求和内在要求。
儒家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家和谐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强调个人的功利和私欲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提倡尊重和关爱他人,倡导良性竞争和社会协调发展。
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
首先,儒家和谐思想提倡“仁爱”、“仁政”,这是指领导者应当以爱的心态去治理社会,关心民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也应该强调领导者的仁爱之心,让领导者关注和关怀民众的生活,积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只有领导者以身作则,用仁爱之心去治理社会,才能够建设起和谐社会。
其次,儒家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律,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个人要以高尚的品德去影响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只有每个个体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儒家和谐思想还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协调。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也需要注重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协调。
一个和谐的社会不能有过多的社会矛盾和撕裂,需要积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各方面的调和,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协调。
儒家和谐思想的存在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应该得以充分尊崇和发扬。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儒家和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特征,使得传统的儒家和谐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僵化和不适用。
因此,在将儒家和谐思想运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进行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儒家和谐思想的作用。
综上所述,儒家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浅谈儒家思想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影响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而建设和谐文化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结了中华民族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深度智慧和哲学思考,是中华民族开化史上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
一、儒家思想的产生及内涵1.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儒家思想真正产生于诸侯纷争的春秋时期。
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这一时期国家之间相互斗争,社会进程加快,旧的思维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洗礼,思想流派纷呈,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而在当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物倡导“为政以德”,试图通过“仁”和“德”改善暴虐统治,感化统治者和人民,结束混乱纷争局面,建立有秩序的社会。
2.儒家思想的内涵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1)“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的境界。
视“仁”为各种善德的概括,包括恕、信、恭、忠、勇、孝、悌。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仁者爱人。
爱人就是“克己复礼”、“修己以安百姓”。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之人,由亲亲扩大到大众。
(2)“礼”。
“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儒家思想强调“克己复礼以为仁”本质是加强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按照礼要求的规则行事,通过“礼”实现“仁”,从而使社会呈现崇尚仁义的局面,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义”。
儒学倡导“舍生取义”,正所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子明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把义与利拔高到做人的道德境界上来认识,舍利者为义,取利者为不义。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地位。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礼”、“仁”、“义”等哲学思想对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央政府的重大使命。
本文将结合儒家和谐思想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期为当代社会建设提供一些思想启示。
一、和谐思想与社会和谐儒家和谐思想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孝道”、“道德”,培养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
和谐的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物质财富的丰富,更应包括精神层面的和谐,如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等。
这与现在中国和全球社会已经形成的价值观是相契合的,而“和谐”成为了一个当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的目标。
儒学中有“治家有国,其道自兴”的观念,即思想家认为从个人做起,逐步实现“达人达己、达己达人”的过程,实现“宜家和国,和敬同义,理性同感”的和谐状态。
这可以理解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一定要从小做起,从个人品德做起,让每个人都有理性,有智慧,有道德和文化的培养。
二、和谐思想与社会稳定和谐社会还要求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诸如母女、夫妇、族群、行业关系等都是稳定和谐的。
从社会稳定角度来看,通过仁爱的道德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操,增强社会公正和信任感;通过强化道德沟通,增强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从而在社会中树立共性,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三、和谐思想与幸福生活在儒学中,“仁”是至高无上的人类道德境界,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仁者,人也。
亲亲为二字,忠言为三豫章笏确谔,修身为凯歌”,提倡文明、和谐人际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和互信,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与重要保障。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一个充满幸福的家庭是由和谐、平等的婚姻关系、互相尊重及沟通理解而组成的。
相对来说它是具备安定与和谐的。
四、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为material(物质)而且为non-material(非物质)的因素等自由平等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
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
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
“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
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二、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古今社会的广泛体现(一)中国古代的和谐及孔、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和谐”意义的形成,还与“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大命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系统工程。
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新阶段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
疏理、发掘儒家和谐思想对建设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和谐社会一、儒家思想在当代继承的现实可能性在以前我们曾有这样的结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摆脱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
以今天的事实来看,这一结论是武断的。
其实,在每一次试图割断儒家传统思想的政治文化运动之后,整个社会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动荡。
《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行事时对自然界的尊重。
儒家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我国环境的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儒家思想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所不能取代的。
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儒家伦理体系,使中国人十分重视血缘亲情,形成亘古不灭的炎黄子孙情结,从而强烈地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总之,儒家学说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我国民族复兴的必备要素,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动力源泉和深层次的精神支柱,只有重建儒学中一系列优秀的思想价值体系,我们的民族才能以鲜明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之林。
二、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契合1.促进人内心和谐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人的和谐即人内心的和谐,在这里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和谐。
儒学是中国古代对人的道德修养和自身修养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学。
它研究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及准则,并以此教育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性和社会规范,通过形成自身内心的和谐、精神的和谐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
这与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浅谈《论语》的礼治思想及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谈《论语》的礼治思想及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旗帜的指导下,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着。
但这些高速發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如:诚信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遵循公共法则等等。
关于这些道德问题,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论述,《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总集,也是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主要体现。
《论语》中所论述的关于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它所论述的做人道理、教育思想、社会理念已代代相传,长期浸透在社会体制、文化习俗和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它是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遗产。
因此,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指导人们的思想道德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仁的基本内涵关于仁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学术界的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仁在《论语》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在书中共出现109次,一般将仁的内涵概括为:仁是人们做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即仁者爱人,仁者安仁,观过知仁。
首先,孝悌是仁。
《论语》一书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夫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
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一定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尊敬兄长;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因此孝悌是仁的根本。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孝道并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创作了《孝经》,最终孝成为一种社会道德、家庭美德。
其次,爱人即是仁。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颜渊第十二》)。
这里的爱人跟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同,墨子的兼爱理论指的是要无差别地去爱天下所有人,即博爱的情怀。
而孔子的爱人指的是关照天下的所有人,把正直的、忠诚的、愿意为社会做贡献的人都放在合理的位置,不要让小人当道,最终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定舒适,使年幼的孩子们得到关怀照顾,使人与人之间得到相互信任,这样社会就会和谐稳定。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第一篇: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摘要: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如“中”与“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
它强调适度,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但中庸思想又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由相对走向绝对。
因此,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儒家中庸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意义一、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内容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第一,“中”与“和”。
在先秦儒学中,“和”是目的,“中”是方法,在“中”作为调整阶级关系的准则出现时,“和”提供了阶级关系调整到比较恰当,从而和谐统一的蓝图。
儒家承认等级或阶级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它同时也反对将这种差别绝对化,因而主张中庸和谐,以化解矛盾的对立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在日常处理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上,儒家主张中庸和平,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但是要协调矛盾,不是消灭矛盾,从而达致和谐。
第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是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命题。
“执两用中”探讨的是异元素的相同方面对于和谐的意义,“和而不同”则强调不同元素的结合对和谐的意义。
任何事物都是同与异的统一,无论是同还是异都能和谐相处,正如陈序先生所说:“人与人所以能够联合而为社会或团体,不但只是因为他们有相同处,或是社会性,也行是因为他们的相异处或个人特性。
有了相同性,他们能够起同情心而合作,有了相异性,他们可以互相利用而分工。
所以相同和相异,都可以叫做他们联合而成社会团体的主因。
”①“执两用中”既是人的内在修养方法,也是使主客体关系和谐的方法。
先秦儒家强调“时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它是教人在变化中求和谐。
第三,推类求同。
“同”是“和”的基础,求得同的基本方法就是推类。
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古代儒家伦 理思想的核心在于 ‘ ‘ 人性 的回归” 。 儒 家思想 好 “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的目标, 也能对外实现 “ 齐
治 国、 平 天下 ”的追 求 。《 礼记 》中提 出 “ 十义” , 分 别是 “ 父 始 于孔 孟 , 孔 孟生活 的春 秋战 国时期虽然 礼崩 乐坏 , 战争不 家、 、“ 子孝 ” 、“ 兄 良” 、“ 弟悌 ” 、“ 夫义” 、“ 妇贞” 、“ 长惠” 、 断, 但同时也是 思想大解放、 人性大解放的时代 。 儒家作为重 慈 ” 要 的 思 想和 哲学 流 派 , 贡 献 了人本 伦 理 和 思 想 。 儒 家 伦 理 充 分 “ 幼顺 ” 、“ 君 仁 ”、“ 臣忠” , 规 范 了在 不 同 的社 会 角 色下 , 每
儒家人 本主 义思想 对我 国道德 内涵 建设有 很强 的启发 性。 在改革开放、 经济大发展的今天,由于精神文 明没有跟 上
物 质 文 明 的发 展 , 社会上拜金主义、 追 名 逐 利 的风 气 盛 行 。 物
也 即儒 家 的道 德 内涵 。 正 是 因为 人 有 了其 内在 的 伦 理 道 德 意 质的大 繁荣带来 的负效应是物欲横 流冲垮了人的道德 意识和 诚如马克思所 说, 人 出现 了 “ 异 化 ”。 正 是 这 种 异 识, 而 后有 了其 外 在 的伦 理道 德 行为 ,“ 反 求诸 己” , 人 才 之 所 内在 价 值 ,
以为人 , 人才与动物界 区分 开来, 人 才能回归自身, 而不是追 化 , 导致了现今 中国社会的种种道 德滑 坡现象 , 人们沉浸在 逐外物, 丧失了作为人自身的本性、 价值和尊严。
物 质享 受 的狂 欢 中, 沉 浸在 权 力 色 欲 的 迷 恋 中 , 沉 浸 在 自我 保 世 态 炎凉 的认 知中 。 正 是在 这 样 一种人 的 “ 异化” 状 态 中, 儒家 的人本 主 义在 肯 定人 之 价值 的前 提 之下, 认 为人 应 该 全 ,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些思想和观念不仅在过去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在当今,仍不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思想资源,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1.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1.1人际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和谐,是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准则的。
“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即“仁者爱人”,强调在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诚信。
对待亲人要坚持仁的原则,“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通过爱自己的亲人,提倡孝悌,由爱亲人推广到爱其他人。
有了仁爱之心,就能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认为,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以“仁爱”为己任,在人与人地交往过程中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多为他人着想,用亲仁的态度去对待别人,那么人类社会就会成为一个洋溢着博大之爱的和谐社会。
总之,儒家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提倡宽以待人,以诚待人,极力创造“人和”的人际关系。
1.2群己和谐。
由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推而广之,就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群己和谐”。
在处理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中,儒家强调“群己和谐”的思想,认为人是一种“群”的存在,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群体之中,只有群体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只有把个体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要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儒家看来,就要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做到“各居其位、各符其名、各行其职”。
同时儒家认为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机制,以确保上下长幼尊卑有序。
为此孔子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立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并经过权威化、制度化而成为“礼”的核心内容。
但是“礼”的实施离不开“仁”的支持,因为“礼”是一种外在的社会约束机制,而“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和自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礼记》中儒家思想对于当代建设和谐社会的
启示
一、礼记中儒家思想的含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
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覺修身。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
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
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
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是强调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内的管住自己,不仅要管住感官,更要管住心。
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但应该更加清楚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意涵,了解它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
二、儒家思想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的道德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道德准则。
儒家经典认为要想实现天下大同,首先要从个体的修身养性做起,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
社会舆论的导向性作用也与创新氛围的形成密切相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要求
社会个体遵守道德规范,这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基础,可以说儒家大同社会与和谐社会在构建途径上不谋而合。
因此儒家学说中所提倡的道德思想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道德规范和标准。
首先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悌道德思想。
古人也提出要“治国”、“平天下”必然要先“齐家”,因此家庭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占据着重要地位,家庭社会中的人伦和谐在历代都备受推崇,这也促使了我国社会良好伦理秩序的形成。
“孝悌”不仅局限在亲缘关系之间,还应该推己及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先义后利的道德价值追求。
在中华文化的几千年发展中,义与利的辩析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哲学议题,它将社会个体置于道德精神追求与个人利益追求之间,对于个体在“义”和“利”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儒家道德思想给了我们“见利思义”、“观得思义”的答案,也便是要求人们能够时时刻刻记得正义、义气,而反对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
在“义利之辩”中,富贵与贫穷,地位的高贵与卑贱并非是单纯的衡量个体物质财富的标准,儒家思想还赋予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方面的意义。
最后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讲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他认为老师的道,也不过就是“忠”和“恕”,而“忠”含义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的是自己要根据内心的体验来推测他人的感受,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来进行人与人的相处。
而“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迫别人,这里强调的是要宽待和体谅他人。
儒家的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其倡导的人与人相处的一个基本道德准则,在遵循这样的道德规则下,必然逐步形成一个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和谐社会。
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这种“忠恕”思想对我国当今的和谐社会构建仍具借鉴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的守则,对于和谐社会的
构建十分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够真正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它同时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
儒家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根基,其不仅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很早就传播到了东亚周边国家如越南等,儒家经典对越南的思想、文学及文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当代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对其所倡导的优秀思想与理念应该继承和发扬,坚持古为今用,有扬弃的来继承其优秀思想,这是保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立自强的精神动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有选择的继承,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哲学思想为当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等提供了哲学的、道德的思想基础。
而和谐社会的先进性又要求其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路明灯。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优秀的一面应该对世界的重构产生积极的作用。
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
注释: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3页。
魏可媛、赵勇《普通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4页。
朱洁《儒家视阈中的越南汉文小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
张法主编《中国美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