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处方点评指南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一、概述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2008年,卫生部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做到:1. 选用品种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5.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6.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7. 加强用药监护。
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1. 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2. 未辨证用药;3. 联合用药方法不当;4. 溶媒选择不适宜;5. 操作不当引起污染;6. 给药途径选择错误;7. 用药监测执行不到位或未开展;8. 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
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等中成药的合理使用,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提出“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同年,卫生部发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将中药注射剂纳入专项点评范畴。
制定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促进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工作规范、有效开展,有利于医疗机构评估、了解、掌握、改进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促进合理用药。
二、点评依据1. 《处方管理办法》(部长令53号)2.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 28号)3.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4.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卫医政发〔2008〕71号)5.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2009年版基层部分》(卫办药政发〔2009〕232号)6.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7. 药品说明书三、点评方案1.抽样频率:1次/月;2.抽样时间:每月1日到月末;3.抽样范围:中药注射剂处方(含住院医嘱);4.抽样方法:全样本或等距离随机抽样;5.中药注射剂处方选取标准:含有批准文号以“z”开头的注射剂的处方;6.点评内容:(1)基本用药:中药注射剂基本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应用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妇女、儿童)等情况;(2)合理用药:辨证用药、给药剂量、用药方法、给药途径、溶媒选择、联合用药及配伍、更换药品或停药等的合理性。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一、概述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
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
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一、概述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
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
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为了规范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制定本指南作为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的参考标准。
本指南的制定旨在加强医师对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适应症和禁忌症1.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基于明确的适应症,医师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中药注射剂是合适的治疗选择。
2.中药注射剂禁忌使用的情况包括对该药物过敏、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医师应仔细审核患者的禁忌症情况。
二、用药剂量和疗程1.医师在处方中药注射剂时,需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2.避免中药注射剂的长期使用,尽量控制疗程在7天以内。
3.对于老年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进行剂量调整。
三、药物的选择1.确保所选择的中药注射剂符合药典质量标准,并与处方适应症相符。
2.尽量优先选择无刺激性和无毒性的中药注射剂,如必须使用激烈刺激性药物时,需谨慎使用并监测患者的病情反应。
四、配伍禁忌1.避免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尤其是与西药注射剂配伍使用,以免引起相互作用。
2.谨慎配伍多种中药注射剂,特别是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中药注射剂,以免导致不良反应或效果降低。
五、辅助治疗和监测1.定期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等重要生化指标,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2.在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六、良好的记录和沟通1.医师应在患者病历上详细记录处方的中药注射剂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疗程等,并留下自己的签名和日期。
2.医师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目的、药物特点、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度。
七、不良事件上报和整改1.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上报制度,医师在发现不良事件时应及时上报,并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一、概述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
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
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药品说明书
内容提要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1.中药注射剂概述 2.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依据
3.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方案 4.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要点 5.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工作表格
26
xx
中药注射液处方点评方案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抽样频率:
抽样时间:
抽样范围
抽样方法
处方选取标准
1次/月
每月1日 到月末
23
促进中药注射剂 专项点评工作规 范、有效开展
内容提要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1.中药注射剂概述 2.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依据
3.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方案 4.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要点 5.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工作表格
24
xx
中药注射剂点评依据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处方管理办法》(部长令53号)
A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 指南(中成药)2009 年版基层部分》(卫 办药政发〔2009〕232 号)
5
特殊疾病者禁用: 血栓通、 血塞通 脑溢血急性期禁用
6
特殊生理 状态者禁用: 丹参-经期及 出血倾向禁用
33
中药注射剂点评要点-点评细则 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药品剂型不适宜 给药途径不适宜
诊断相符,但应用于需禁 用特殊人群
注射剂型与患者体 质强弱、病情轻重 缓急不符合
1. 能口 服 给药 的 ,选 用注 1. 射给药; 2. 能肌 内 注射 给 药的 ,选 2. 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3. 3. 只可 肌 内注 射 的 , 开成 4. 静脉注射; 4. 只可 静 脉注 射 的 , 开成 5. 肌肉注射; 5. 只可 缓 慢滴 注 的 , 开成 6. 快速推注; 6. 非注 射 方式 使 用注 射剂 时,给药途径仍写为注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试行)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依据原卫生部发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和《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建立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的通知》(川卫办发〔2016〕16 号),将中药注射剂纳入专项点评范畴。
四川省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制定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促进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工作规范、有效开展,有利于促进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
一、概述在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做到:1. 选用品种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5.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6.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1. 超适应症用药、未辨证用药;2.给药途径选择错误;3.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 4. 溶媒选择及用量不适宜;5.用药疗程过长;6.治疗目的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等问题。
二、临床使用指南根据《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建立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的通知》(川卫办发〔2016〕16 号),四川省重点监控药品目录(首批)中药注射剂包括: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舒血宁(银杏叶)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红花注射液。
以下药品使用说明仅供参考,按医院实际使用的药品说明书为准。
1.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成分:三七总皂苷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脉活络。
用于瘀血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
用法用量:临用前用注射用水或氯化钠注射液适量使溶解。
静脉注射:一次150mg,用氯化钠注射液30~40ml稀释。
一日1~2次。
静脉滴注:一次250~500mg,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稀释。
北京市专项医疗处方点评指南
北京市专项医疗处方点评指南(试行)二0一三年制订附件: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目录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第二部分专项处方点评指南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历点评指南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三、国家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四、静脉输液处方点评指南五、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点评指南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病历点评指南七、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八、妊娠患者处方点评指南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十一、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点评指南十二、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一、概述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
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后,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目前医药更新快,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药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随着新规范、新指南、新共识等更新点评方法,不可仅凭借说明书草率判定处方合理性.二、不合理处方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
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三、制定指南的法规依据1.《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及其附件1:处方标准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3.《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4.《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四、判断为不规范处方情况【点评标准】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11.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12.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13.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14.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点评标准】1。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特殊剂型,具有疗效确切、用药方便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和开发,我国制定了专项点评细则,以确保其安全有效性。
以下将对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药注射剂临床试验的设计在进行中药注射剂临床试验时,应遵循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
首先,应根据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明确试验对象,并确保样本量足够。
其次,应明确定义试验终点和观察指标,以评估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试验应严格遵循伦理规定,确保试验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二、中药注射剂的药物质量中药注射剂的药物质量是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基础。
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并确保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符合相关标准。
同时,应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每批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三、中药注射剂的药理研究中药注射剂的药理研究是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应通过实验研究,明确中药注射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同时,还应对中药注射剂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以确定其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四、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是保证其临床应用安全的关键。
应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评估中药注射剂的毒性和不良反应,确保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安全可靠。
同时,还应注意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评价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评价是最终评估其价值的关键。
应通过临床试验,评估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同时,还应比较中药注射剂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是规范中药注射剂研究和开发的关键文件,对于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遵循专项点评细则,才能确保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
浅析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课件
举例 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
• 【点评要点】
• 药品与临床诊断相符,但未遵循中医辨证用药或辨病辨证 结合用药原则,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药品; • 中药注射剂为现代制剂技术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中药的属性,其使用需遵循中医药理 论指导,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仅根据西医诊断,以 “病”为用药依据,可能会导致药物治疗效果降低甚至病 情加重等后果出现。 • 例如:诊断为“风寒感冒”,处方药品为“注射用双黄连” • 注射用双黄连虽可用于感冒治疗,但因其具有清热解毒、 辛凉解表的功效,主要应用于风热感冒,如应用于风寒感 冒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而出现畏寒、寒颤、高热及其它相 关症状。
安全性问题社会广泛关注
• 在中药注射剂大范围临床使用后,其逐渐暴露出的质量安 全问题也开始将其先天的问题迅速凸显。 • “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 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 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 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 二、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问题: • 1.) 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2.) 未辨证用药;3.) 联合用药方法不当;4.) 溶媒选择不适宜;5.) 操作不 当引起污染;6.)给药途径选择错误;7.) 用药监测执 行不到位或未开展;8.) 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
•
综上所述
•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药注射剂不良 反应原因可归纳为: • 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 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 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 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 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 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 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 用。 • 因此,要预防输液引起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最有效的 办法就是树立正确的输液观念,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严 格按照卫生部等三部委下发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 原则))规定:“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 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一、概述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
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
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一、概述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
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
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临床不合理使用。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附件: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目录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第二部分专项处方点评指南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历点评指南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三、国家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四、静脉输液处方点评指南五、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点评指南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病历点评指南七、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八、妊娠患者处方点评指南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十一、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点评指南十二、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一、概述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
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后,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目前医药更新快,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具有滞后性。
因此,药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随着新规范、新指南、新共识等更新点评方法,不可仅凭借说明书草率判定处方合理性。
二、不合理处方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
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三、制定指南的法规依据1.《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及其附件1:处方标准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3.《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4.《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四、判断为不规范处方情况【点评标准】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11.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12.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13.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14.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1)
附件: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目录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第二部分专项处方点评指南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历点评指南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三、国家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四、静脉输液处方点评指南五、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点评指南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病历点评指南七、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八、妊娠患者处方点评指南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十一、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点评指南十二、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一、概述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
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后,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目前医药更新快,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具有滞后性。
因此,药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随着新规范、新指南、新共识等更新点评方法,不可仅凭借说明书草率判定处方合理性。
二、不合理处方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
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三、制定指南的法规依据1.《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及其附件1:处方标准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3.《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4.《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四、判断为不规范处方情况【点评标准】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11.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12.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13.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14.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附件: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目录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第二部分专项处方点评指南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历点评指南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三、国家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四、静脉输液处方点评指南五、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点评指南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病历点评指南七、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八、妊娠患者处方点评指南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十一、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点评指南十二、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一、概述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
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后,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目前医药更新快,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具有滞后性。
因此,药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随着新规范、新指南、新共识等更新点评方法,不可仅凭借说明书草率判定处方合理性。
二、不合理处方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
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三、制定指南的法规依据1.《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及其附件1:处方标准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3.《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4.《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四、判断为不规范处方情况【点评标准】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11.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12.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13.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14.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一、概述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
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
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临床不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一、概述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
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
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临床不合理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一、概述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
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
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2008年,卫生部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做到:1. 选用品种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5.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6。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7。
加强用药监护。
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1. 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2。
未辨证用药;3。
联合用药方法不当;4。
溶媒选择不适宜;5. 操作不当引起污染;6。
给药途径选择错误;7。
用药监测执行不到位或未开展;8. 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
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等中成药的合理使用,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提出“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同年,卫生部发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将中药注射剂纳入专项点评范畴.制定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促进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工作规范、有效开展,有利于医疗机构评估、了解、掌握、改进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促进合理用药。
二、点评依据1。
《处方管理办法》(部长令53号)2.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3.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4.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卫医政发〔2008〕71号)5.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2009年版基层部分》(卫办药政发〔2009〕232号)6。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7。
药品说明书三、点评方案1.抽样频率:1次/月;2.抽样时间:每月1日到月末;3.抽样范围:中药注射剂处方(含住院医嘱);4.抽样方法:全样本或等距离随机抽样;5.中药注射剂处方选取标准:含有批准文号以“z"开头的注射剂的处方;6.点评内容:(1)基本用药:中药注射剂基本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应用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妇女、儿童)等情况;(2)合理用药:辨证用药、给药剂量、用药方法、给药途径、溶媒选择、联合用药及配伍、更换药品或停药等的合理性。
四、点评要点【点评标准】1.适应证不适宜;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4.用法、用量不适宜;5.联合用药不适宜或有不良相互作用;6.重复给药;7.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点评要点】【点评要点】【点评要点】【点评要点】【点评要点】【点评要点】【点评要点】五、工作表格点评表1: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处方登记表点评表2: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处方统计表六、注射用灯盏花素示例附:注射用灯盏花素说明书【通用名称】注射用灯盏花素【成份】灯盏花素,辅料为甘露醇。
【性状】本品为黄色的疏松块状物.【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用于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
【规格】10mg。
【用法用量】⑴肌内注射,一次5~10mg,一日2 次。
临用前,用2ml注射用水溶解后使用。
⑵静脉注射,一次20~50mg,一日1次.用250ml生理盐水或500ml 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使用,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使用本品偶见全身发痒,胸闷、乏力、皮疹、心悸等现象.若出现以上情况,请即刻停药并对症处理,症状即可消失。
【禁忌】出血性疾病和脑溢血出血期禁用.【注意事项】1。
玻璃瓶出现破裂、铝盖外翻,请勿使用。
2. 在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必须先用【用法用量】项下指定的溶解后再与其他药物混合,混合后发生浑浊、沉淀时请勿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1。
本品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如硫酸庆大霉素)反应产生沉淀,稀释本品所用的注射器、针头应避免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接触。
2。
本品与PH值偏低的溶液使用时,可使有效成分析出,故不得与PH值低于4。
2的输液或药物合用。
【贮藏】密封,遮光。
【包装】管制注射剂玻璃瓶,10mg/瓶×10瓶/盒。
【有效期】36个月。
【执行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WS3-B—3879—98七、附件表1:《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表2:《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表表3:《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表4:《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涉及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表5:《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关注重点(系列)表1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编号功能药品名称1 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2 清热开窍清开灵注射液3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4 益气复脉生脉注射液5 活血祛瘀血栓通注射液表2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编号功能药品名称1 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2 清热开窍清开灵注射液3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4 益气复脉生脉饮注射液5 活血祛瘀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6 活血祛瘀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7 活血祛瘀丹参注射液8 滋阴活血脉络宁注射液表3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编号功能药品名称类型1 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甲类2 辛凉解表双黄连注射液(含双黄连冻干粉针) 乙类3 清热解毒莲必治注射液乙类*4 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注射液乙类5 清热解毒热毒宁注射液乙类6 清热解毒喜炎平注射液乙类7 清热解毒肿节风注射液乙类8 清热理肺痰热清注射液乙类9 清热理肺银黄注射液乙类10 清热理肺鱼腥草注射液乙类*11 清肝胆湿热茵栀黄注射液甲类12 清肝胆湿热苦黄注射液乙类13 回阳救逆参附注射液甲类*14 平喘喘可治注射液乙类15 平喘止喘灵注射液乙类16 清热开窍清开灵注射液甲类*17 清热开窍醒脑静注射液乙类*18 健脾益气刺五加注射液乙类19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甲类*20 益气复脉生脉注射液甲类*21 行气活血香丹注射液甲类22 养血活血丹参注射液甲类*23 养血活血丹红注射液乙类*24 滋阴活血脉络宁注射液甲类25 化瘀宽胸红花注射液乙类26 化瘀宽胸苦碟子注射液乙类27 化瘀宽胸银杏叶注射液乙类28 化瘀宽胸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乙类*29 化瘀通脉三七皂苷注射制剂甲类30 化瘀通脉灯盏细辛注射制剂乙类31 化瘀通脉冠心宁注射液乙类32 化瘀通脉疏血通注射液乙类33 化瘀祛风天麻素注射液乙类34 祛风通络祖师麻注射液乙类35 祛风除湿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乙类36 化瘀祛湿肾康注射液乙类37 清热利湿消痔灵注射液甲类38 抗肿瘤华蟾素注射液甲类*39 抗肿瘤艾迪注射液乙类*40 抗肿瘤得力生注射液乙类*41 抗肿瘤复方苦参注射液乙类*42 抗肿瘤康莱特注射液乙类*43 抗肿瘤消癌平注射液乙类*44 抗肿瘤鸦胆子油乳注射液乙类*45 辅助肿瘤治疗参芪扶正注射液乙类46 辅助肿瘤治疗黄芪注射液乙类*47 辅助肿瘤治疗康艾注射液乙类*48 辅助肿瘤治疗猪苓多糖注射液乙类**有适应症或使用医疗机构限制表4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涉及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编号通报期数通报时间通报药品1 1 2001.11 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2 3 2002。
12 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剂、参麦注射剂3 4 2003.8 鱼腥草注射液4 7 2004。
11 莪术油注射液5 8 2005。
4 莲必治注射液6 10 2006。
2 葛根素注射剂7 21 2009。
4 清开灵注射剂8 22 2009。
5 双黄连注射剂9 23 2009.9 穿琥宁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10 38 2011。
6 细辛脑注射剂11 44 2012.1 生脉注射液12 45 2012。
3 香丹注射液表5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关注重点(系列)参考资料[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EB/OL]。
http:///web2010/zhengwugongkai/yizhengguanli/yiyuanguanli/2010—10-11/10176.html.2010-6—11。
[2]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一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基层部分)[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