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合集下载

地震等级

地震等级

地震等级、烈度和抗震等级之区别1、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2、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3、根据上述1和2条的理解,抗震等级和抗震烈度是不能对应的。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第3.0.2条规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子抗震次要建筑。

5、抗震等级一、二、三、四级是根据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中建筑物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受力筋:指布置在梁或板的下部.承受拉力的那部分钢筋及抗剪切的起弯筋.吊筋等。

怎么样区分板的受力筋跟分布筋?以板的开间、进深跨度区分:如果是单项板,那么平行于短跨方向的钢筋是受力筋,平行于长跨方向的钢筋是架立筋。

如果是双向板,那么长跨、短跨方向的钢筋全部是受力筋。

以钢筋直径上来区分:钢筋的直径大的为受力筋,直径小的钢筋为分布筋;以布置上来区分:正弯矩筋布置在下的钢筋为受力筋,在之上垂直分布的钢筋为分布筋,负弯矩筋(如悬挑板)相反,在下的钢筋为分布筋,在之上的钢筋为受力筋。

分布筋: 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上部,与受力钢筋垂直。

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表

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表

以下是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表: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与震源深度无关,但与烈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震源深度是指震源到地面的距离。

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因为浅源地震的能量传播较广,对地表的影响也较大。

相反,震源深度越深,烈度越小。

烈度不仅与震级和震源深度有关,还与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

在相同震级和震源深度的情况下,地表地质的不同会导致烈度的差异。

例如,松软的土地和坚硬的岩石在相同地震下所受的影响不同,前者可能会受到更大的破坏。

综上所述,震级、震源深度和烈度是相互关联的地震参数。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地震的影响和制定
相应的应对措施。

抗震等级、烈度等级

抗震等级、烈度等级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1.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

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是由国家权威机构测定和制定的〔抗震设计标准可查〕;一般情况,取该地区五十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我理解就是;五百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地震〕。

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区〔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不同〕和建筑物得高度、建筑物得重要程度、以及结构形式确定的。

其次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建筑抗震等级越高抵抗地震的能力越强。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方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 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关系经验公式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关系经验公式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关系经验公式地震烈度和震级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两个不同参数。

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它描述了地震对地表地区造成的破坏和危害程度。

而震级是描述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个参数,它用来量化地震的强度大小。

地震烈度和震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可以描述的,而是根据统计分析和经验总结而来的。

本文将介绍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关系以及常见的经验公式。

首先,地震烈度是从地震所造成地表破坏情况和人体感觉上进行评定的一个参数。

它通常用烈度等级来表示,常见的是日本的日本震度表(JMA震度表)和中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CD烈度表)。

这些烈度表将地震的影响分成不同等级,通过观察地震对房屋、造成的地面裂缝、人体感受等进行评估。

然后用Roman数字或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不同等级的地震烈度。

在日本和中国,烈度分别从0到7或8不等,数值越大代表地震破坏程度越严重。

然后,震级是用来量化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个参数。

它通常用矩震级、能量震级或体波震级来表示。

矩震级是根据地震震源矩大小(矩是地震破裂过程中产生的应力矩,反映了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进行计算得出的参数。

能量震级是基于地震释放的总能量大小进行计算得出的参数。

体波震级是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振幅进行计算得出的参数。

通常,震级用地震矩级(Mw)来表示,其数值是连续的,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关联密切。

虽然没有一个普适的数学公式可以精确描述地震烈度和震级之间的关系,但基于统计分析和经验总结,科学家和地震学家们提出了一些经验公式来近似估算地震烈度和震级之间的关系。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日本的“烈度-震级关系式”,也称为阿贝关系式(Abe’s form ula)。

该公式是由日本地震学家阿贝茂树于1902年提出的,经过改进和修订后至今仍在使用。

阿贝关系式的一种形式是:M=a+bI其中M是地震矩震级,I是烈度,a和b是经验系数。

不同地区的经验系数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震级与烈度

震级与烈度

、震级与烈度(一)地震震级1、定义: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或大小的尺度,也是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是一个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用M 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其原始定义是在1935年由里克特(C.F.Richter)(1900~1985)(图)给出,即地震震级M为:M=LgA,式中A是标准地震仪(指摆的自振周期0.8s,阻尼系数0.8,放大倍数2800倍的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的以微米(1微米=10-6m)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单振幅)。

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图)按着这个定义,对一个100千米外的地震,如果标准地震仪记录到1厘米的峰值波振幅(即1‰毫米的104倍),则震级为4级。

实际上,地震时距震中恰好100km处不一定设置了地震仪,且观测点也不一定采用上述的标准地震仪。

因此,对于距震中的距离不是100km,且采用了非标准地震仪所确定的震级,尚需进行适当的修正才是所要求的震级。

2、震级与能量的关系各种不同的震级M与地震释放能量E(尔格)之问有如下的关系:根据上式,将各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列于下表中。

从表1.1可见,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

一次6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个2万t级的原子弹。

表震级及其相应的能量注:1尔格=10-7J。

3、地震按震级大小分类1)微震:小于2级,人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下来。

2)有感地震:2-4级,人能感觉到。

3)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地震,能够引起不同程度破坏。

4)强烈地震或大震:7级以上地震。

5)特大地震:8级以上地震。

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智利的8.9级地震,是记录到的世界最大震级地震,它所释放出来的地震能量是空前的,海啸规模巨大,地面形状变化非常显著,其破坏性之大,在世界地震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二)地震烈度1、定义及影响因素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简称为烈度,用I表示。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
震级和烈度都是用来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本身所释放的能量大小的指标。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烈度共分十二级。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水平向地面运动 峰值加速 度m/s2 峰值速度 m/s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 动,器皿作响

室内普遍、室Biblioteka 外多数人有感 觉,多数人梦 中惊醒
门窗、屋顶、 屋架颤动作 响,灰土掉 落,抹灰出 现微细烈缝, 有檐瓦掉落, 个别屋顶烟 囱掉砖
不稳定器物摇 动或翻倒
0.31 (0.22— 0.44)
0.03 (0.02— 0.04)
5.00 (3.54— 7.07)
0.50 (0.36— 0.71)
骑自行车的人会 Ⅹ 摔倒,处不稳状 大多数倒塌 态的人会摔离原 地,有抛起感
山崩和地震断 裂出现;基岩 0.71—0.90 上拱桥破坏; 大多数独立砖 烟囱从根部破 坏或倒毁
10.00 (7.08— 4.14)
1.00 (0.72— 1.41)
地震烈度还与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地震波传 递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动力特性、施工质 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在某一烈度区里,有时会因局部场地的地形、 地质条件等的影响,出现局部烈度较高或较低 的“烈度异常区”。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震级和烈度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两者的关系,可用炸弹来比喻;震级好 比炸弹的装药量,烈度则是炸弹爆炸对周围不 同地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3 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国家地震局颁布了现行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 图(1990)》,该图给出了全国各地的基本烈度 的分布; 2001 年 2 月 2 日又颁布了《中国地震 动参数区划图》,包括《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 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 划图》;供全国建筑规划和中小型工程设计应 用。
2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 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 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 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震中区 地震影响最大,震中烈度最高;距震中越远, 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 烈度就越高。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二次作业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二次作业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二次作业答案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0分)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1、性质不同(1)、震级,震级是指地震大小,是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

(2)、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

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

2.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答:抗震设计时,规范给出了小震下的弹性位移角限值以及扭转位移比、周期比之类的限制条件,这个限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结构的最小刚度,包括平动刚度和抗扭刚度,载力设计实际上就是验算结构及构件在给定地震作用下的承受能力,规范给出了拉、压、剪、弯、扭的计算公式,延性则反映的是非弹性变形能力延性越好,抗震越好现在的房屋设计都要求延性设计延性,设计就是要保证房屋在地震来时尽可能的多支撑一段时间不会突然的断裂、坍塌与延性相对的是脆性。

3.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与联系?答:联系:场地土的固有周期是确定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的一个指标。

两者区别如下:一、主体不同(1)、固有周期: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无阻尼绕性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2)、卓越周期:引起建筑场地振动最显著的某条或某类地震波的一个谐波分量的周期。

二、计算不同(1)、固有周期:只与结构本身的固有性质(刚质和质量分布)有关,而与初始干扰(初始条件)无关。

它是体系固有频率f的倒数。

(2)、卓越周期:与场地覆土厚度及土的剪切波速有关。

三、特点不同(1)、固有周期:是建筑抗震设计中重要设计内容。

(2)、卓越周期:对同一个场地而言,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会得出不同的卓越周期。

4.怎样判断结构薄弱层和部位?答: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1)、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应按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的增大系数;2) 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震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3)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同时符合1)、2)款的规定。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发震的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

地震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

地震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地壳运动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地震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提高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能力。

在地震的描述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两个概念,即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不同的评估指标,用来描述地震对地表和结构物的影响程度和地震的能量释放情况。

本文将详细解释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的区别和应用。

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对地表产生的直接影响程度的量化指标。

它反映了地震在特定区域内产生的震感强弱,通常以罗马数字表示,如I度、II度等。

地震烈度的评估主要依据于人们的感受和观察,包括建筑物的震感、摇晃程度以及地面的裂缝、滑坡等现象。

地震烈度描述的是地震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概念。

根据地震烈度的确定方法,可以将其分为多个震度等级。

一般来说,I度是人们几乎感觉不到的微震,而X度则代表了极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和大范围破坏。

不同震度等级对应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也不同。

地震烈度评估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员追踪调查、建筑物倒塌程度、地面破裂情况等综合考虑。

二、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评估指标。

它是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算出地震释放的总能量。

地震震级采用数值表示,通常以里氏震级(M)作为代表。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振动周期等参数推算出的能量释放量,是一个地质时间和物理学概念上的量。

地震震级是地震学家根据地震波形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它的计算方法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里氏震级的计算过程需要利用多个地震观测站的数据,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地震观测点的地震波形,得出地震的一个标准震级。

不同地震震级对应的总能量指数差异很大,每一级震级增加约为10倍。

三、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地震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以下几个区别:1. 定义不同: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对地表、建筑物和人类的影响程度,是一个感知和观测的概念;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是一个物理学和地质学的概念。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按释放能量的大小分为1-12级。

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虽说在一次地震中有些地震台测得震级不同,那都是因为误差有大有小,最后经过修正以后,只能确定一个震级。

如汶川地震,刚开始公布的震级小,最后修正后确定为8.0级。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的能量增加30倍。

3级以下称为微震,3-5级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称为破坏性地震。

因此,震级超过5级后,每增加一级,破坏性要增加很多。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等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除了和震级有关之外,还和震源深度、震中距的远近、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等因素有关。

也分为1-12级。

一次地震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得越远越小。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越不稳定,烈度越大,反之越小。

地面建筑越坚固,受破坏程度越小,烈度越小,反之越大。

根据地面受破坏情况,我国制定了地震烈度表:
我国关于学校等公共建筑设计抗震级别为8度,而不是8级,这次芦山地震震中的烈度为9度,所以新建的一些房屋受到破坏是因为地震烈度超过了它的抗震能力,被破坏也是情理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些地震带上,公共建筑的抗震级别需再提高。

1。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地震震级是用于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一个指标,是根据地震波在地表上的振幅和周期来确定的。

常用的地震震级有里氏震级、黄冈震级等。

里氏震级是最常用的地震震级,以地震波在地震震中地点产生的最大振幅为基准进行测定,其数值与地震能量释放量呈正相关关系。

一般情况下,0-3级地震属于微震,4-4.9级地震是轻微震,5-5.9级地震是中等震,6-6.9级地震是强震,7级以上地震则是大震。

烈度则是用于描述地震对人类和人造环境的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地震在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

常用的烈度标准有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烈度标准和中国地震局的烈度标准。

烈度一般以罗马数字表示,常见的烈度等级为Ⅰ-Ⅻ级。

Ⅰ-Ⅲ级地震一般被认为是人们难以察觉的微震,Ⅳ-Ⅴ级地震属于轻微震,Ⅵ-Ⅶ级地震是中等烈度震,Ⅷ-Ⅸ级地震是强烈震,Ⅹ-Ⅻ级地震则是极强烈震。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震级和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且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中可能存在差异。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中国建筑的抗震设防,是以抗震设防烈度作为标准的,简言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北京地区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

通常用字母M表示,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不易觉察;中震(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但小于等于4.5级,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但小于6级,可造成破坏,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大于等于6级;巨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8级。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为8.9级。

而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破坏程度。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等,都可以影响地震的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会在不同地方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中国把地震的烈度划分为12度——小于3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4到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到8度:房屋受到破坏,烟囱损坏,地面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9到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0到12度:可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建设部于1999年1月1日批准了全国统一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并于2002年1月1日实施。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要求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便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1641-2475年一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和标准,房屋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对应关系

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对应关系

6M 600 600 1200 1800 2400 3000 3600 4200 4800 5400
模数数列
扩大模数
12M
15M
30M
1200
1500
3000
60M 6000
1200
1500
2400
3000
3000
3600
4800
4500
第 3 页共 8 页
的一系列尺寸。
1/10M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12000 18000 24000 30000 36000
第 5 页共 8 页
庄典一直在您身边
200
200
200
220
240
250
260
280
300
300
320
340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360
380
40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950
第 6 页共 8 页
庄典一直在您身边 第 7 页共 8 页
6000
6600
7200
7800 8400 9000 9600
庄典一直在您身边
6000
6000
6000
6000
7200
7500
8400
9600
10800 12000
9000 10500 12000
9000
12000 15000 18000 21000 24000 27000 30000 33000 36000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能会给地球上的任何地区造成巨大的破坏力。

地震事件的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来表示,它们都是用来衡量地震能量的一种概念。

震级和烈度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因此,为了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地震的强度,制定一张震级与烈度的对照表是很有必要的。

震级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它是由前波或纵波和横波的振动幅度的谱线的积分结果而得出的。

简单来说,震级是一种衡量地震能量强度的数学概念,它表示地震的能量释放量和能量影响范围。

现有的震级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Richter震级,它以测量地震能量释放量的量纲作为其基础,用于对任何地震事件进行分级。

烈度是一种概念,它用来衡量地震能量影响的范围,是一种表示地震事件发生地区实际受到的地面振动程度的概念。

烈度主要是由地震烈度规模(MCS)系统来表示的,它以一个网景状的图形来表示,分为1~12级。

数值越大,表示烈度越强,对地面的振动和对建筑物的损坏也就越大。

下面是《震级与烈度对照表》:震级(Richter)t烈度(MCS)3.5以下t1级3.5-4.4t2级4.5-5.4t3级5.5-6.4t4级6.5-7.4t5级7.5-8.4t6级8.5-9.4t7级9.5-10.4t8级10.5-11.4t9级11.5-12.4t10级12.5-13.4t11级13.5以上t12级从上表可以看出,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也就是说,当地震震级增加一个级数时,烈度也会随之增加一个级数。

另外,由于地质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地震烈度与震级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于当地的震级与烈度对照表。

从一定程度上讲,震级和烈度都是一种衡量地震能量的标准,但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通过制定一张震级与烈度的对照表,人们可以准确地分析和衡量地震事件发生地区实际所受到的灾害和损失程度,从而更有效地采取防御措施,减少灾害的影响。

震级和烈度

震级和烈度

1、对于地震的理解,有两个度量指标:一个是地震的震级,这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

另外一个是地震烈度,是具体确定不同区域地震的影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对应不同区域的不同地震烈度,烈度才真正决定了地震对该区域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

根据划分,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而对于地震烈度的划分,则分为12度。

小于3度人无感觉;4至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至8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9至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至12度毁灭性的破坏。

也就是说6度设防是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国家在建筑物抗震设计当中,明确提出抗震设防的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也就是说,6度设防的工程项目,假如地震烈度为5度以下(含5度),建筑物不坏;地震烈度为6度,建筑物可修;地震烈度为7度,建筑物不倒。

这是“度”和“级”的换算公式:I=0.58i+1.5i等于抗震烈度2、抗震设防烈度A.0.15 湖北省1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竹溪,竹山,房县。

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武汉(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厦、黄陂、新洲),荆州(沙市、荆州),荆门(东宝、掇刀),襄樊(襄城、樊城、襄阳),十堰(茅箭、张湾),宜昌(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夷陵),黄石(下陆、黄石港、西塞山、铁山),恩施,咸宁,麻城,团风,罗田,英山,黄冈,鄂州,浠水,蕲春,黄梅,武穴,郧西,郧县,丹江口,谷城,老河口,宜城,南漳,保康,神农架,钟祥,沙洋,远安,兴山,巴东,秭归,当阳,建始,利川,公安,宣恩,咸丰,长阳,嘉鱼,大冶,宜都,枝江,松滋,江陵,石首,监利,洪湖,孝感,应城,云梦,天门,仙桃,红安,安陆,潜江,通山,赤壁,崇阳,通城,五峰*,京山*。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按释放能量的大小分为1-12级。

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虽说在一次地震中有些地震台测得震级不同,那都是因为误差有大有小,最后经过修正以后,只能确定一个震级。

如汶川地震,刚开始公布的震级小,最后修正后确定为8.0级。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的能量增加30倍。

3级以下称为微震,3-5级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称为破坏性地震。

因此,震级超过5级后,每增加一级,破坏性要增加很多。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等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除了和震级有关之外,还和震源深度、震中距的远近、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等因素有关。

也分为1-12级。

一次地震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得越远越小。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越不稳定,烈度越大,反之越小。

地面建筑越坚固,受破坏程度越小,烈度越小,反之越大。

根据地面受破坏情况,我国制定了地震烈度表:
我国关于学校等公共建筑设计抗震级别为8度,而不是8级,这次芦山地震震中的烈度为9度,所以新建的一些房屋受到破坏是因为地震烈度超过了它的抗震能力,被破坏也是情理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些地震带上,公共建筑的抗震级别需再提高。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