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公文的“文”与“质”变化探究
古今公文对比
•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 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 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 于妇人。”太后曰:“妇人异甚。”对曰:“老 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 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 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 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 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简洁凝练
公文作者要有惜字如金的精神, 巧用文言词语,删繁就简,以使 文无冗句,体现出公文语言的简 洁凝炼,要言不挤,意尽言止的 特色。
★(1)有的人不符合上级有关规定,有的
人超出标准支取费用,这两种费用,以及 寻找各种漂亮借口以出派名义游览,利用 公款游山玩水、寻欢作乐的,是不能也是 不可给予报销的。 ★ (2)凡不符合制度规定而超标的费用开 支,或以出差名义游山玩水的,一律 不予报销。
从文质兼备到以质为主
———试论古今公文的对比
主要内容
一、古代公文写作特点 二、现代公文语言的特点 三、古今公文语言对比
古代公文写作特点
• 一、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 二、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 三、文学色彩浓厚, 具有审美价值
eg:明代张溥《鲍参军集》的 一篇《请假启》。臣启:臣居 家之治,上漏下湿。暑雨将降, 有惧崩压。比欲完葺,私寡功 力,板锸绹涂,必须躬役。冒 欲请假三十日,伏愿天恩,赐 垂矜许,干启复追悚息。谨启。
上文中的鲍照处于社会混乱状态下的南 北朝时期,统治者即使再昏庸无能,但 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朝官,面对居家 “暑雨将降,有惧崩压”的危宅,还要 “躬役”,而且,用语谨慎谦恭“伏愿 天恩,赐垂矜许”,让人顿生恻隐之心。
试论公文的起源与演变及规律初探
试论公文的起源与演变及规律初探作者:陈灏来源:《卷宗》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公务活动产生和文字创造两个角度出发说明公文的起源,并结合时代特征具体阐述我国公文制度发展和演变的线索与内容,最后归纳出有关公文起源与演变过程总的规律:一是与政治制度高度相关,二是与社会经济相关,三是公文文种由简到繁再由繁入简、文书制度由不成熟到成熟再到高度成熟。
关键词:公文;起源;演变;规律The Preliminary of documents’ Origin E volution and LawChen Hao(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225, 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official activities and the creation of text explain the origin of documents, and combines period features specifically addresse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documents and the clues and content evolution, and finally summed up the general laws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relevant documents: one with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second is related to socio-economic and the third is on shape from simple to complex and then from complex to simple, and the content from immature to mature and then to highly sophisticated.Keywords: documents; origin; evolution; law公文活动伴随着社会管理活动而产生,文字的发明为它创造了契机,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促使它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同时,与社会管理活动相伴而生的公文活动也被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试论先秦到汉代的公文文气演变
试论先秦到汉代的公文文气演变作者:王舒雅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8期摘要: 战国公文多刚健雄辩显浩然之气;“秦世不文”影响下的秦代公文多质朴晓畅;汉初公文秉承前代尚俭深厚;西汉受汉大赋影响,公文多有铺陈浮华之气;东汉公文骈化现象严重。
早期公文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影响了后世,使得“文牍主义”得以抬头。
公文重在质,不应被“形式主义”问题所困扰。
关键词: 古代公文档案文气演变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其中“文气”指的是作家从文章中体现出的气质精神。
不论是公务文书还是私人文书,都有各自的文气。
公文写作不但与创作者的修养、游历背景、文化底蕴相关,也受到当时文学文风的影响。
六朝以后“文牍主义”日盛,隋唐公文虽受古文运动的改革影响,但仍难摈弃在公文中玩味文字,多浮夸之气;明代更将文牍主义发展到了极致,繁文冗文更是屡禁不止。
通过分析先秦到汉代的公文之文气特征可以更加宏观地把握历代公文文气之走向及其审美特征。
一、战国公文的刚健雄辩之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和社会各个阶级关系的变化,思想的解放与文章的繁荣随之而来,春秋战国成为了学术文化思想非常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春秋》、《左传》、《战国策》甚至是《史记》等古代典籍中都保存了大量战国时代的优秀公文。
这一时期的公文在形式上大多是呈报性的“上书”、封赏任命性的“命”,最为显著的是《战国策》中的大量“语”体公文,沿袭了《尚书》“记言”的传统。
在语言上表现出法家的冷峻风格,句式上常有三四句连用的铺陈手法不仅增强文章雄辩之气势,也是汉代大赋铺张扬厉风格之源头。
这一时期的公文总体呈现出了雄辩刚健的独特文气。
《史记·秦本纪》中有《下令国中》:“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中国古代公文载体流变研究
中国古代公文载体流变研究在历史的长河中,公文作为社会管理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一直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公文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公文载体及其流变过程,以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在古代,公文的载体经历了从竹简到木牍,再到纸张的演变。
早在战国时期,由于纸张尚未发明,人们开始使用竹简作为公文载体。
竹简是由竹子制成的狭长形书写材料,具有轻便、易制作、易携带等优点,成为了当时主要的公文载体。
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公文载体逐渐从竹简转向纸张。
西汉时期,纸张开始用于公文书写,逐渐替代了竹简。
与竹简相比,纸张具有更为轻便、易书写、易保存等优点,使得公文的传递和保存更为便捷。
在东汉时期,纸张成为了主要的公文载体,并一直沿用到唐代。
进入唐代,随着造纸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印刷术的发明,公文载体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唐代开始使用印刷术印制公文,这大大提高了公文的制作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纸张的质量和种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出现了诸多规格各异、用途不同的纸张。
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刷术成为了主要的公文制作方式。
印刷使得公文可以大批量生产,并且具有更高的质量和效率。
宋代还出现了“邸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报纸,用于传递朝廷政令和消息。
明清时期,公文载体基本延续了宋代的传统。
印刷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公文的制作和传递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公文开始出现多种语言版本,如满文、藏文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公文载体的流变受到技术、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竹简到纸张,再到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公文载体的变化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公文载体的多元化和差异化。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公文载体的流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
公文作为社会管理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其载体的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文化习惯和政治制度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行政公文发展探究
建国以来我国行政公文发展探究行政公文作为政府机构之间和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建国以来,我国行政公文经历了数次变革和发展,不断完善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通过探究建国以来我国行政公文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和重要结论,以期为未来行政公文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行政公文是指政府机构之间和政府与民众之间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正式文书。
它具有法定效力,是各级政府机构行使职权、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必要工具,也是民众了解政府信息、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
我国行政公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文书的起源,而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公文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行政公文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国际化进程和信息技术革命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在这一背景下,行政公文的性质和作用发生了变化。
由过去的为封建统治服务转变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行政公文的权威性和法定效力得到了强化,成为政府管理社会、行使权力的必要工具。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过程中,行政公文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除了传达政策、部署工作外,行政公文还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大众的职能。
各级政府通过发布政策法规、指导意见等行政公文,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经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也逐渐融入国际大家庭。
国际化对我国行政公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与国际接轨方面。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如《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等,规范了行政公文的格式、行文规则和办理程序等,使其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提高了行政公文的国际交流价值。
21世纪初,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深刻影响了我国行政公文的发展。
电子政务逐渐普及,行政公文开始以电子形式发布和传输,大大提高了公文的传递速度和协同效率。
建国以来公文发展研究报告
建国后公文历次改革及其动因研究公文,是指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各种公务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与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
新中国成立后,公文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国的公文制度建设经历了从形成到规范的过程。
特别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新任务,从而使我国的公文制度建设在经历艰难曲折的长期探索后,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民主政治深入民心,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文作为国家政策方针的直接载体,尽管一直在随着社会发展潮流而进行改革与进步,但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以及来自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强烈冲击,显然当前公文的发展无法满足中国的国情对公文发展的要求,中国的公文政策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公文政策改革发展动因的研究,能够更深一步地了解我国公文政策的发展史,从中找出我国公文政策发展的规律,规范公务活动中公文的写作与发行,有助于公文处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我国公文政策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一、建国以来公文政策历次改革情况建国以来,我国公文政策主要经历了五次大的调整。
通过调整,公文的文种、格式、办理形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规范。
(一)公文文种的改变建国以来的五次大调整中,公文文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在文种数量、名称、范围等方面有一定改变。
第一次调整:195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政务院秘书厅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保守国家暂行条例》、《关于加强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决定》等七个文件。
《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分总则、种类、体式、办理程序、行文关系、催办检查、档案、保密等,共8章40条。
此外,还有10个附件,对行文关系、报告制度、标点符号用法以及公文用纸、来文登记表、电话或面洽记录单、交办单、催办单的式样作了规定。
古代公文对现代公文文体的影响研究
古代公文对现代公文文体的影响研究古代公文对现代公文文体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式上的影响:古代公文注重格式和排版,如开头要注明日期、地点、官职、收信人,结尾要写明署名、签名等,这种格式和排版方式在现代公文中仍然沿用,表现出一定的延续性。
语言上的影响:古代公文语言正式、庄重、严谨,注重礼仪和尊重,现代公文也注重语言的正式性、规范性,体现出一定的传承性。
内容上的影响:古代公文内容通常是关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公务,现代公文的内容也主要是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公务相关,这种公务性质在古代和现代都有共同之处。
思想上的影响:古代公文注重礼仪和尊重,强调君臣关系和等级制度,现代公文也注重尊重和礼仪,但更注重民主、法制和人权等现代价值观。
综上所述,古代公文对现代公文文体的影响主要是形式、语言、内容和思想方面的延续和传承,但也需要根据时代和社会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革。
现代公文在继承古代公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和人权等现代价值观的体现,为现代公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公文是一种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文书形式,它具有规范、准确和正式等特点。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其格式和风格也有着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
古代的行政公文多以纸质为载体,书写方式主要为手写,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
古代行政公文的格式严谨,大部分公文由上至下分为标题、题词、正文和落款等部分。
其中,标题通常以“奏章”、“表状”等词语开头,题词用以概括公文文件的主题,正文详细阐述问题,落款则是公文的起草单位和日期。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尊重上级权威,因此在内容表达上常用恭维性辞藻和尊称,以显示对上级的敬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行政公文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电子化的出现,使得公文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
其次是公文格式的规范化,现代的行政公文排版要求整洁美观,语句通顺,段落分明。
现代行政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正文、附件等部分,其中标题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公文的内容;正文部分要以简练、明确的语言表达具体问题和相关措施;附件则用于携带相关文件和资料。
在现代化的行政公文中,存在许多公文类型,比如公告、通知、公函、合同等。
每种类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范和格式要求。
以合同为例,它是一种用于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合同通常由标题、正文、签名、日期和附件等部分组成。
标题部分表明合同的类型和名称;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合同的履行方式和期限;签名和日期是合同的有效性证明,附件则是携带相关的附加信息。
总之,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文书的格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礼节和尊重上级权威,而现代行政公文则更加注重简洁、准确和规范。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行政公文在行政管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通过规范化的文书形式,确保了行政事务的有效进行。
古代公文文学化现象思索
古代公文文学化现象思索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公文的写作和使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事务。
随之而来的是公文文学化的现象,这是指公文逐渐加入了文学艺术的元素。
在古代,公文文学化的现象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而这种趋势在宋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古代公文文学化现象所代表的社会意义,以及其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首先,公文文学化现象反映了当时对文化的高度重视。
在古代,文化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处理公务时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文化面貌。
公文逐渐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呈现,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官方的意愿或决策,更是在表达这些意愿的过程中将文化进行了一次推广和弘扬。
通过公文文学化,人们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得到更深入的推广,同时以文学形式出现的公文也给人们带来了审美上的乐趣。
其次,公文文学化现象还反映了当时的礼仪文化和官场文化。
在古代官场中,公文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通过公文的写作,可以看出官员的决策能力和声望。
而公文文学化则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权威性。
文学的艺术因素为公文的礼节化和官场化提供了一个升华的过程。
在公文中加入文学领域的写作技巧,可以让人们处理问题和处理公务时更加娴熟,即使是在重大问题上也不会过于僵硬。
公文文学化现象还反映出了古代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们对文化的感染力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理性地看待。
公文文学化可以将文化融入到公文当中,进而推动社会的价值观向更为理性化、文化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公文文学化现象对我们现代人还有一定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已经与古代社会有了很大的不同。
但是,公文依然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公文文学化的现象告诉我们,在处理公务时,应该注重文化因素的融合和传播,从而推进我们现代社会新增岗位的文化建设。
公文文学化同样也有助于推动我们社会的文化理性化和华丽化,使我们更好地领略文艺创作的威力。
总之,公文文学化现象已成为古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现象,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公文作为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重要文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文文种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本文将分别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三个时期出发,深入探讨古代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及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治者对公文文种进行了统一规范。
这一时期,公文的文种主要包括诏令、奏疏、策令、制书、檄文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诏令成为国家最高法律和行政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汉代时期,奏疏成为官员向皇帝进言的重要途径,包括章、表、议、奏、对策等形式。
策令、制书、檄文等文种也在不同场合得以运用。
这一时期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央集权制度下统治者的需求。
中央集权制度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高度集中,因此,统治者需要规范公文文种,以确保政令畅通,有效地维护国家稳定。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公文文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唐代的公文文种主要包括诏、令、敕、表、状、策、判、笺八类,其中诏令作为皇帝的最高命令,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宋代在承袭唐代文种的基础上,又新增了若干文种,如札子、申状、牒等。
这一时期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主要在于统治者对行政事务细化管理,以及满足日益复杂的政治和经济需求。
丰富的公文文种使政府机构能够更加具体地表达各类事务的实际情况,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需求。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公文文种逐渐简化,主要保留了圣旨、御批、题本、奏疏等。
其中,圣旨和御批代表了皇帝的最高意志,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应。
题本和奏疏则成为地方官员向中央汇报工作、提出建议的主要途径。
这一时期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央集权制度下统治者的进一步需求。
随着政治体制的日益严苛,公文文种数量逐渐减少,以突出皇帝的权威性。
同时,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擅权和专权,中央政府对题本和奏疏的内容和程序也进行了严格规定。
古代公文文风演变及对当下文风的反思
古代公文文风的演变及 对当下文风的反思
骈文
三国时的革新
本色派
文采派
自由派
操 代 篇 本 们表 本代 文 文 带《 自 思 表 文 色 一》 志表 采 章 有出 由 自师 想 , 章 派 起 令作 派 传表 和 代 , 以 来 》为 以 性》 经 表 这 诸 欣 等《 曹 质历 作 是 葛 赏 。求 操 让植 的的 为 反 亮 一 下通 县为 重 一 映 下 面亲 自代 要 篇 曹 这 我亲 明表 ,
公文的形成及发展
对古代公文的评价
对当下文风的反思
18
古代公文演进的一般规律及总体评价
简明
实用
通俗
公文的形成及发展
对古代文风的评价
对当下公文的反思
四大弊病
一 二 三 四
摆长蛇阵 作假失真 虚张声势 南辕北辙
毛泽东关于端正文风、写好公文的理论指导原则
总之,我们要不断消除旧公文中官僚主义、文 一、要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写作,就是要 牍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代之以马克思主义 搞好公文写作调研。 的新文风,实现公文向简明、实用、通俗化的 二、要使文件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转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要讲逻辑、文法和修辞。 还要进一步搞好包括端正文风在内的公文改革, 四、要注意体式和文字的规范化。 使社会主义公文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五、要贯彻党政分开的行文原则。 六、要开门见山,直书不曲。 七、要把文件写得短些、精碎些。 八、文章的好坏看社会效果。
02古今公文对比
1.称谓用语:如本(第一人称)、贵(第二人称)、 该(第三人称)等; 2.开端用语:如根据、据、依据、按照、本 著、兹因、鉴于、为了……特等; 3.引叙用语:如前接、顷接、近接、近悉、 欣悉、惊悉、已悉、均悉等; 4.经办用语:如经、业经、兹经、即经、拟 等; 5.承启用语:如为此、故此、就此、综上所 述、总而言之、有鉴于此、由此可见等;
•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 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 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 于妇人。‛太后曰:‚妇人异甚。‛对曰:‚老 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 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 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 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 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古今公文语言不同点
古代公文用语典雅凝重,温润浑厚,现代 公文要求通俗明白。因此古代公文比现代 公文更具感制不同,创作目的不同 • 二、古代文学理论的局限 • 三、作者自身的原因
政治体制不同,创作目的不同
• 任何写作都是在一定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 公文写作更是如此。具体的公务活动,决定 公文的内容写什么,公文的读者,决定公文的 作者怎样写。因此,为了现实写作目的,公文 的作者不但要使公文的内容条理清楚,有逻 辑性,而且要想尽办法让读者接受自己的意 志和建议,使公文的具体内容得到实施。
古代公文的文学色彩
• 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 有丰富而独具个性 的感情 • 讲究文采,艺术 美感浓烈
鲜明生动的形象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 已‛的忠臣形象。 • 汉武帝刘彻的《贤良诏》,表达了对治国之 术‚夙兴以求,夜寐以思‛,对‚明于古今王 事之体‛的贤良们的殷切期望,体现出一代 帝王广纳贤士、励精图治的胸怀。 • 晁错的《论贵粟疏》通过典型的概括将当 时农民的贫苦现状,描述得生动逼真。
古今公文的“文”与“质”变化探究
在现代 公文 中备 受重视 的原 因 , 探 究今后 现代公 文在 公文语 言文 学性发展 方 向上 的发 展趋 势、 提 出发展要 求 。
关键词 : 古 代 公 文 现代 公 文 公 文 文 学性 发 展 趋 势 与要 求
公 文是 自古 至今继 承性最强 的文体 之一 ,但是 在流传 过程 中 , 公文语 言也发生 了很 多嬗变 。其 中最 明显的变化就 是 从古 代公 文“ 文质兼 备 ” 发 展 到现 代公 文 以质 为 主 , 本文 的中心论题便 为古今公文 的文与质 的变 化。
随着 社会 的发展和 生活工作 的 E l 趋现代 化 ,现代公 文 的语 言规 范更多地 向世界性 公 文写作 标准靠 拢 ,使其特 征
产 生了变化 。
现代 公文具有 简洁凝 练 的特点 。古 代文 言文 中凝 练的
特 色在现代 公文 中被熟 练运用 , 让 整篇公 文意 尽言止 , 丝 毫 不冗 长拖沓 。 同时 。 现代公文将 “ 表意 ” 放在第一 位 , 多用 多级 标题 , 并将一 些双音节 字转换为单音 节字来运用 。 现代 公文具 有庄重 典雅 的语 言特 征 。在 公文 中仅采 用 正 式 的书面用语 , 而 不会 出现方 言 、 口语 等 ; 其次, 作为上 传 下达、 公示 的文字工 具 , 因此 现代 公文 多 采用 朴实 、 平易 的
文, 却 文采 斐然 ; 人 们爱读 司马迁 的《 史记 》 , 不 只是为 了了解 历史 . 还常 常是 出于欣 赏文章 的文采 之 目的。古代公文保 持 了文学 色彩和公 文本质 内容 的合 理平 衡 ,具 有较 高的审美 价值 。 古代公文 往往通过 塑造鲜 明生动 的形象 来抒 发丰 富和
本 课 题 具 有 理 论 与 实 践 双 方 面 的 研 究 意 义 :理 论 意 义
略论中国古代公文及其研究
略论中国古代公文及其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公文及其研究的历史、特点、影响等方面,以期深入了解古代公文的内涵和价值。
在古代文明中,公文作为官方文书,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公文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西周的甲骨文、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再到唐宋的楷书、行书,古代公文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
对于中国古代公文的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公文作为官方的文书,其内容必然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古代公文需要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古代公文的格式、用语、书写方式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公文的特殊性和历史价值。
古代公文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研究古代公文时,我们需要通过可靠的史料和文献进行论证。
例如,从《尚书》、《春秋》、《史记》等史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公文的发展演变过程。
《雕龙》、《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也能为我们提供研究古代公文的珍贵资料。
在引用这些史料和文献时,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的比较和分析,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中国古代公文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古代公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古代公文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支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公文名称的演变过程及其分类。
通过了解公文名称的起源、演变和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公文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中国古代公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后期,甲骨文中有许多记录公务活动的简短文字,这些文字是中国最早的公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文逐渐发展成为朝廷传达圣旨、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工具。
秦汉时期:在这一时期,公文名称开始逐渐规范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
从文质兼备到以质为主——试论古今公文语言的对比
从文质兼备到以文为主——试谈古今公文语言的对比摘要:公文是自古至今继承性最强的文体之一,但是在流传过程中。
公文语言也发生了很多嬗变。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古代公文语言文质兼备的特点发展到现代公文语言以质为主的特点。
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特点进行阐述,并对这一嬗变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古代公文现代公文对比公文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
从最原始的甲骨文书、钟鼎铭文到五经之一《尚书》,再到历朝历代的正史、典册、事类汇编、事略、会要、文献通考、大诏令集等都保存有大量的公文。
在这漫长的发展嬗变过程中,公文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公文语言从文质兼备的特点发展到以质为主的特点。
下面,本文将对这一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阐述。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代公文语言的特点。
优秀的古代公文读来总是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一般,可以与优美的散文并驾齐驱,而且无一不是思想内容和形式表达完美统一的佳作,被人广为流传。
古代公文之所以有这样的魅力和其语言特点有着重要的联系。
春秋时期,孔子就对古代文章的文质关系做出了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古代公文语言也形成了情理并用,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特点。
古代公文写作时非常注重双方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我们用一则简单、常用的请假条为例来了解一下这个特点。
下面是选自明代张溥《鲍参军集》的一篇《请假启》:“臣启:臣居家之治,上漏下湿。
暑雨将降,有惧崩压。
比欲完葺,私寡功力,板锸绹涂,必须躬役。
冒欲请假三十日,伏愿天恩,赐垂矜许,干启复追悚息。
谨启。
”②这封《请假启》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年过半百的朝官,面对居家“暑雨将降,有惧崩压”的危宅,却要“躬役”修葺,而且用语是如此的谨慎谦恭“伏愿天恩,赐垂矜许”,让人顿生恻隐之心。
鲍照不得不请假的原因、请假的假期时限,以及有理有节的行为礼数,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表现得十①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②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鲍參军集卷1. 1879年分透彻清楚。
试论先秦到汉代的公文文气演变
试论先秦到汉代的公⽂⽂⽓演变2019-08-06摘要: 战国公⽂多刚健雄辩显浩然之⽓;“秦世不⽂”影响下的秦代公⽂多质朴晓畅;汉初公⽂秉承前代尚俭深厚;西汉受汉⼤赋影响,公⽂多有铺陈浮华之⽓;东汉公⽂骈化现象严重。
早期公⽂经历了⼏个阶段的演变影响了后世,使得“⽂牍主义”得以抬头。
公⽂重在质,不应被“形式主义”问题所困扰。
关键词: 古代公⽂档案⽂⽓演变曹丕在《典论·论⽂》中提出“⽂以⽓为主,⽓之清浊有体,不可⼒强⽽致。
”其中“⽂⽓”指的是作家从⽂章中体现出的⽓质精神。
不论是公务⽂书还是私⼈⽂书,都有各⾃的⽂⽓。
公⽂写作不但与创作者的修养、游历背景、⽂化底蕴相关,也受到当时⽂学⽂风的影响。
六朝以后“⽂牍主义”⽇盛,隋唐公⽂虽受古⽂运动的改⾰影响,但仍难摈弃在公⽂中玩味⽂字,多浮夸之⽓;明代更将⽂牍主义发展到了极致,繁⽂冗⽂更是屡禁不⽌。
通过分析先秦到汉代的公⽂之⽂⽓特征可以更加宏观地把握历代公⽂⽂⽓之⾛向及其审美特征。
⼀、战国公⽂的刚健雄辩之⽓随着社会分⼯的⽇趋细化和社会各个阶级关系的变化,思想的解放与⽂章的繁荣随之⽽来,春秋战国成为了学术⽂化思想⾮常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春秋》、《左传》、《战》甚⾄是《史记》等古代典籍中都保存了⼤量战国时代的优秀公⽂。
这⼀时期的公⽂在形式上⼤多是呈报性的“上书”、封赏任命性的“命”,最为显著的是《战》中的⼤量“语”体公⽂,沿袭了《尚书》“记⾔”的传统。
在语⾔上表现出法家的冷峻风格,句式上常有三四句连⽤的铺陈⼿法不仅增强⽂章雄辩之⽓势,也是汉代⼤赋铺张扬厉风格之源头。
这⼀时期的公⽂总体呈现出了雄辩刚健的独特⽂⽓。
《史记·秦本纪》中有《下令国中》:“昔我缪公⾃岐雍之间,修德⾏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地千⾥,天⼦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寡⼈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
宾客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
”这是秦孝公即位时的⼀道求贤令,以追溯先王贤德开始,结尾说如有贤能“吾且尊官,与之分⼟。
质文三变解析
质文三变解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质文三变是古代修辞手法之一,主要是通过改变词序、改变词语、改变虚实来达到修辞目的。
质文三变是修辞手法中的重要一环,是许多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质文三变的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质文三变主要包括三种变化:改变言语、改变词序、改变虚实。
改变言语是通过改变词语的意义和语义,使词语的表达更加生动、感染力强;改变词序是通过改变词语的位置,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优美;改变虚实是通过改变虚实的表现形式,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在古代文学中,质文三变的运用十分广泛。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改变言语、改变词序、改变虚实的手法,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同样运用了质文三变的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
第二篇示例:质文三变是指质,文,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
在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质文三变的理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质文三变的解析。
我们要了解质,文,三个概念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质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品质,文是指书面、言语、符号等表达出来的意义或观念,而三变则是指质和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
质影响文,文表达质,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质文三变的理论在文化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文化传播中,质是文化的本质,是文化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观念,而文则是通过符号、语言等形式表达出来的。
质影响文,文反映质,当质发生变化时,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反映在文化传播中。
在社会领域,质文三变的理论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观念、态度、行为等都会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
通过文化传播,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念得以传播和沟通,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社会氛围。
了解质文三变的关系对于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与“质”的论争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与“质”的论争“文”与“质”一直是古代文艺观中,争论的重点。
不论是从以质为主还是以文为主,都是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念下,对文学作用的不同追求。
而“教化”与“审美”则变成了其中的重点。
标签:教化;审美;社会功用在古代文艺观中,一直存在着对“文”的追求和对“质”的追求两种理念。
由此古代的文学作品上表现形式也体现出了不同理念下各自的特点和形态。
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对古代“文”与“质”的文学观进行一下探索分析,从而更好的把握这两种形式对今天文学作品现实意义所产生的影响。
“文”在《说文》中解释为,错画也,象交文。
故以有纹理之意,《易·系辞》下中有其旨远。
其辞“文”之词,便有华丽之意。
《孟子·万章》上也提及“文”这一说,这里除了指偏于形式方面的事物外,还含有美、誉、漂亮等意思。
从《说文》中对“文”的解释到作品中“文”的体现,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文学当中,“文”是表现文学作品的华丽秀美,词藻丰富。
“质”,《说文》中解释为以物相赘也。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提到“若仆大质已亏缺矣”的质,便是朴实,与文相反的意思。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文学当中,“质”趋向表现为作品语言的质朴,形式简洁。
在思想上,“质”更是体现载道与教化相结合的社会功用方面的意义。
同时,也正是在这两种不同的创作观念中产生了重文与重质这两种文学倾向。
一、从“文质相合”到“质朴之词”早在春秋时代的孔子便在《论语·雍也》中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文质”说观点,他认为“文章的内容胜于词彩,则过于质朴。
文章的词彩胜于内容,则过于虚饰,浮夸,而不实在。
只有外在与内在相伴,才称的上合适。
”这也就成为了早期“文质相合”的理论观。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魏时的曹丕也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
因为在魏晋前期,普遍的士人还都用作品表现民生,讽喻社会,他们是借助文章的讽喻来达到对自己理想世界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公文的“文”与“质”变化探究作者:钱思荻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6期摘要:通过对比研究古代公文与现代公文中的“文”与“质”变化,探寻“文”的特点在现代公文中日渐缺失、“质”的特点在现代公文中备受重视的原因,探究今后现代公文在公文语言文学性发展方向上的发展趋势、提出发展要求。
关键词:古代公文现代公文公文文学性发展趋势与要求公文是自古至今继承性最强的文体之一,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公文语言也发生了很多嬗变。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古代公文“文质兼备”发展到现代公文以质为主,本文的中心论题便为古今公文的文与质的变化。
本课题具有理论与实践双方面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方面,深入了解与分析古今公文的文学性语言特点,并结合古今社会背景等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实践意义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现代公文要以“质”为基础,力求纠正部分人的偏见,提出公文语言发展的新要求。
一、古代公文文质并重“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出师表》文质兼备,虽属公文,却文采斐然;人们爱读司马迁的《史记》,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还常常是出于欣赏文章的文采之目的。
古代公文保持了文学色彩和公文本质内容的合理平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古代公文往往通过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丰富和独具个性的感情。
以古代公文《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例,其中有许多典型的事例或通过叙写,或借用他人之口,写始皇帝之性情,均入木三分。
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
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
不可与久游。
‟乃亡去。
”在这一段尉缭评政中,司马迁运用人物之间的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给后世留下了除却公文反映出的客观事实之外更多的想象余地,在文学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肯定。
古代公文在情感表达方面的成就,更是数不胜数。
诸葛亮的《出师表》情真意切;汉武帝刘彻的《贤良诏》,表达了对治国之术“夙兴夜寐”的追求;晁错的《论贵粟疏》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掌权者的殷切规劝等,这些公文都表达出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提高了公文的审美价值及说服力。
除却鲜明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表达这些写作特点之外,古代公文同样“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在公文的浩瀚海洋里,只有包含了智慧光芒的水滴才能够在历史的炙烤下保持其生命的流动性。
在高中时代所学的课文中李密的《陈情表》一文与在大二上学期学习的《古代公文选读》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都堪称情理合一的上行文典范。
公文中李密与触龙的说辞条理分明、逻辑结构完整、层层递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后世留下了优秀的范本。
二、现代公文重质轻文在现代公文的写作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其继承了古代公文中的一些闪光点,比如使行文简练的一些称谓用语,如:本(第一人称)、贵(第三人称)、该(第三人称);承启用语:如为此、故此、就此等;开端用语:根据、据、依据、按照等等。
然而,绝大部分现代公文呈现出议论性、记叙性文字较多,而描述性、抒情性的文字很少的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工作的日趋现代化,现代公文的语言规范更多地向世界性公文写作标准靠拢,使其特征产生了变化。
现代公文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
古代文言文中凝练的特色在现代公文中被熟练运用,让整篇公文意尽言止,丝毫不冗长拖沓。
同时,现代公文将“表意”放在第一位,多用多级标题,并将一些双音节字转换为单音节字来运用。
现代公文具有庄重典雅的语言特征。
在公文中仅采用正式的书面用语,而不会出现方言、口语等;其次,作为上传下达、公示的文字工具,因此现代公文多采用朴实、平易的笔调。
此特点可以体现在词语方面和句式方面。
在词语方面,有“宜…则…”的词语搭配,实词搭配虚词,目的性强,一般为政府机关普遍采用。
在句式方面,则有如法规性公文中常用的“本规定自公布之日始实行”,这样的句式结构具有不容侵犯的语言张力,另有比较具有特点的“无主语”结构,让文字更加紧凑。
这些都是为了使公文更加简洁明快、调理明晰服务的。
现代公文具有规范实用的特征,由于行文关系和处理程序的需要,也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框架语言形式。
这些词语词形确定,事务含义特定,功用稳定专门的语言就是公文专用语。
同时,现代公文的功能性鲜明,具有特定的行文对象、行文关系和行文准则。
如上行文中的“请示”类公文,一文仅书一事,要求内容简明扼要。
三、现代公文重“质”趋势原因分析在前面两个部分分别论述了古代公文和现代公文的特点,那么从古代到现代,“文”的特点在公文写作历史的选择中渐趋式微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政治背景与写作目的、文体界限的改变以及作者自身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是古今政治背景的不同,法治代替了人治。
王充在《论衡》中云:“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这是说古代君王通过公文来控制政府,从而来控制国家,这也就使上行文是为了皇帝的个人决策而写,下行文也具有了巩固统治的目的性。
但现代中国社会是人民共和的法治社会,国家的重大决策由公民共同参与,加之公文是国家履行管理职能,如执法、施政、处理事务等时使用的文字材料,公文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比较明确的法定关系,公文属于公事公办,无需用文学色彩来增加公文的说服力。
庞大且分工明确的政府系统需要通过公文来进行信息的传递,这也要求了现代公文要重视实际内容的条理性、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叙事、议论的简洁性,从而促进了现代公文“质”的发展。
第二是因为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这对公文的文质改变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古代实用性和非实用性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公文是实用文体之一,还兼有学术、政论的功能,使之具有了美质的文学基础。
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的分割线,前者以审美为写作目的,而后者则为实用性而服务,公文便是实用性强的应用文之一。
民国时期前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公文具有了统一规范的格式、文章结构和书面格式,使现代公文真正脱胎于古代公文,开启了现代中文“重质”之路。
第三,作者是古代公文文质差异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首先,受到古代道德教化的影响,臣子在公文写作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为维护正统愿肝脑涂地的情怀。
其次,公文的作者常常是“学而优则仕”的文学家,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目的的需要,不自觉的采用文学作品的笔法来撰写公文,展示自己的才华。
如古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
然而在现代公文的撰写中,作者并不需要也不具备很高的文学素养,一些法规性、既定的程序性公文通常由同一人士操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适用性,在这样的公文中,主观因素被压缩至最小,难以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或者情感倾向。
其次,随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秘书、行政助理学科的日渐完善,下行文一般由秘书和助理代笔,或许内容上无可指摘,却因为身份地位的局限性,难以迸发出真情实感。
四、如何看待现代公文的“重质”趋势综上所述,由于社会体制、既定文种现状和写作作者产生机制的不再重现,现代公文重“质”的演变趋势不可逆转。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从对过去的研究中汲取出对于我们而言最为有利的精华部分,并将其利用到我们将来的公文写作工作中。
首先,我们要正确看待现代公文的发展趋势——重“质”的不可逆转性。
客观上,现代公文的确不适合具有过多的文学色彩。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现代公文作为管理事物、上传下达的有效工具,必须具备高度的实用性、简洁性和凝练性,将时间成本降至最低。
其次,我们也需要正确看待这样的演进结果——并不是说更注重“质”的完善就厚古薄今地放弃了古代公文的向阳面。
不容质疑的是,正是因为应用文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体分离引导公文写作踏上了一条独立的,规范化、机制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虽然削弱了公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令人遗憾,但它也为公文写作的理论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后,我们要积极面对在现代公文写作中出现的机械化、传棒化的问题,着力于用行动改变大众对公文存在的“庄重严谨”与“情感文采”绝对对立的错误认知。
方法之一,公文作者现在多为领导秘书,受到职业化的培训,只保证达到公文言辞通顺,内容充分的基本要求,主观上忽视了公文对于“文辞优美”的潜在需求。
我认为在下一步的公文写作理论研究以及在学科应用上,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关于公文文辞应用方面的相关研究与指导。
方法之二,面对领导的公文写作缺失现象,我认为要坚持贯彻“实事求是”思想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大重要方针,让机关的领导层在下行文的撰写中能够体现党和政府“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
方法之三,要解除于广大群众对于现代公文“文质”不得兼备的误解,必须要以点带面,从理论到实践,从高层到基层,才能够完成群众认知的蜕变,在后期,这种认知的改变和推动现代公文文采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要加强现代公文写作的锻炼,提升现代公文写作的水平,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可以尝试:一要提高对于公文文采重要性的认识,摒弃那种公文是应用文不需要文采的偏见,树立正确的公文文采观;二要加强学习。
有针对性地学一点古代公文中的范文和优秀的现代公文;三要端正写作态度。
以高度的责任感、勤奋踏实的精神从事公文写作;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公文写作之路,需要我们一步一脚印,踏实前进。
参考文献:[1]张佐邦,周婉华.公文学.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2]汪景寿,胡双宝.实用公文写作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段世源.新公文程式大全.一星书店,1938.[4]周森甲.中国现代公文写作原理与方法.知识出版社,1994.[5]胡元德.古代公文文学品性的发生机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