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分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世之显学”儒家思想不同。

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

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

庄子认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至乐》)儒家的救世主张如同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所以结果就是把鸟折腾死。

同样道理,救世一定要遵循人的本性。

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

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天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

依庄子之见,让世人归心天地大道、还原纯真本性,才是治世之要义。

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安宁。

《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

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

庄子认为,与其号召天下人遵从仁义道德,不如引领天下处恢复本性,归于天道,即“救心”。

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

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救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为子“救心”,庄子提出了破除“机心”的思想。

《庄子·天地》中借与子贡辩论的老者之口说:“胸怀投机取巧、算计诈伪之心的人,他的纯真质朴的本性就会丧失;纯真质朴的本性丧失了,他就会远离天下大道。

广东省深圳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度深圳市6校联盟高二期期中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

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

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

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

道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

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

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

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

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数字人文是采用数字技术来解决人文领域研究问题的新型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目前至少存在着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不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就较难突破和解决。

文献资料的离散,有“同类异处”和“异类分隔”两种状态。

“同类异处”是指同一专题、同一领域、同一学科的材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文献里。

“异类分隔”是知识分类造成的资料分离。

由于人类知识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文献资料总是分门别类收藏和存储。

比如,书写梅花的文学作品,收藏在文学领域的总集、别集里,而介绍梅花生物特性、栽培技术的知识,则在植物学著作里。

无论是“同类异处”还是“异类分隔”的文献资料,人力都难以改变其离散状态。

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体现在两个层面。

在观念意识层面,是时间意识强烈,而空间意识淡薄。

文学史研究,注重时间的变化进程,而忽视空间的离合分布;时间进程的描述多,作家活动、作品创作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考察相对少。

作家年谱、别集编年笺注和文学编年史之类的著作,注重时间编年而不注重空间系地,时间信息具体而空间信息模糊,时间感强而空间感弱。

在实践操作层面,受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功能的限制,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的呈现,只能是单向呈现,而不能多向呈现。

按照时间序列呈现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就难以兼顾空间序列的分布和变化。

如果按照空间序列来呈现各地文学图景,又难以从时间序列上观察和呈现一代文学的发展进程。

简言之,以时间为轴心,空间秩序就被割裂;以空间为轴心,时间的序列就被打断。

比如我们从《杜甫年谱》知道,天宝十三年杜甫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窘迫生活,但我们无法知道,这一年李白在哪里,岑参在哪里,高适在哪里。

《苏轼年谱》可以告诉我们苏轼一生到过杭州、密州、黄州、儋州等地,但不能告诉我们,在苏轼生前和身后,还有哪些作家到过这些地方,写有什么作品。

广东省广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华南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答案在最后)(选择性必修上、中册)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请完成所有情境化试题。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和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得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

中国青年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特别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获取力量。

2020年有关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青年认为“青少年国学热”的原因是“国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从热衷“洋品牌”到“国潮”火爆盛行,从青睐“喇叭裤”到“国服”引领风尚,从追捧“霹雳舞”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华南师大附中的传统文化节系列活动就是学校增强学生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一、传统文化节之演讲比赛。

本届演讲比赛的主题是“民族精神”,高二甲班的同学挑选了以下三个材料来构思他们的演讲内容。

请你帮助他们对材料进行梳理,完成小题。

材料一: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深圳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深圳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深圳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 . 挟持/提携坐禅/口头禅畸形/掎角之势B . 桑梓/渣滓倒闭/倒春寒粘贴/信手拈来C . 箴言/甄别卷轴/压轴戏愀然/悄无声息D . 贬谪/蛰居桂冠/冠心病寒暄/喧宾夺主2. (2分)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A . 傅雷先生耻于蜗角虚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完美,终以卷秩浩繁的译著享誊学界。

B . 在亵黩一切、消费一切的氛围中,经典正在被调侃、嘲讽、戏说所消解,人们心中只残留下少得可怜的一点美好回忆。

C . 利害莜关而实话实说,遭遇强手而毫不怯懦,检点省察而番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这就是勇敢。

D . 在雨中,尽情敞开自己的心扉,让雨淋湿是多么惬意啊!然而许多人在美丽的雨天却成了匆匆过客,忘了咂摩品味一下自然赋于的香茗。

3.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这是一项重要的科研________。

(2)英雄的事迹________着一代代青年努力学习,认真工作。

(3)学生犯了错误,家长不能一味地________。

A . 成果鼓舞袒护B . 结果鼓舞袒护C . 结果鼓动保护D . 成果鼓动保护4.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 . 曹操是当然的英雄,他身负多种才华,别的不说,光是知人之明就让人叹为观止。

B . 农村来的张木匠,最近感冒发烧,舍不得花钱到正规医院看医生,就在村口叫一个“半吊子”游医挂点水,谁知越挂越严重。

C . 面对球迷的阵阵嘘声,无论是上海男足教练还是湖北、上海男篮方面居然都振振有词:我们是合理利用规则,这有什么错?D . 一些专家学者衣食无忧甚至于生活富裕,哪能感知到通胀给普通百姓造成的压力和艰难,哪里又能体会到普通工薪阶层捉襟见肘的苦涩。

2023—2024学年东北师大附中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上学期阶段考试

2023—2024学年东北师大附中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上学期阶段考试

2023—2024学年东北师大附中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上学期阶段考试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

《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

《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

《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

《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

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

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春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

“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

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

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

”我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

“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和姓名填在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答案的选项涂黑。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严禁使用涂改液。

5.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

《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

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

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

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

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

广东省深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是通过民俗活动表现出来的,民俗活动越丰富,越有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

因此,要围绕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髓,创新其表达方式与传播形式,增强节日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感染力,让传统文化贴近人民,融入生活。

传播传承节日文化,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过节新形式不断出现。

比如,元宵节,人们在微信群里约一场诗词“飞花令”;清明节,人们在网络空间参与线上祭扫活动;还有更多的人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分享自己家乡热闹的节日场景,又透过别人的镜头走进了不一样的过节现场。

如今,各地在组织线下节日活动的同时,往往借助各种线上平台,推出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满足不同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传统节日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跟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演进密切相关,它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大环境,而是会随着时代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传统节日的“现代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比如重阳节,长期以来,避祸除邪消灾、强身健体一直是其主要文化内涵,但是随着时代进步,我国对重阳节中的敬老意涵加以强化,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赋予其“老年节”的时代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厚植新时代青年爱国情怀,塑造新时代青年思想品格,引导新时代青年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一些学校利用传统节日打造“红色思政课堂”,不仅有效推动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还带动孩子们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弘扬了革命精神,传承了红色基因。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2022_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2022_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各种交通问题凸显,开展智慧交通可保障交通平安、缓解拥堵难题、减少交通事故,还可提高车辆及道路的运营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摘编自王贝贝?“十三五〞中国智慧交通开展趋势判断?〕
材料二:
2022年中国网民短途出行交通方式选择频率调查
2022年中国网民长途出行交通方式选择频率调查
我们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收集起来的人和交通数据,通过AR实景指挥作战系统将其深化应用。系将所有交通资源和信息集约在一张实景地图上,实现道路交通从“治〞理到“智〞理的转变。不过,智慧交通在做好自身行业的同时,还需要横向的延伸,与智慧城市的各行业如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环保等做到相互效劳,防止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开展方向,我国高度重视智慧交通的开展,交通运输部近年来提出了要建设交通根底设施和信息化根底设施两个体系,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改革的意见?,而智慧交通成为其重要手段,扛起了引领交通现代化的大旗。
由“仁民爱物〞, 儒家又进一步引出“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观念。所谓“万物一体〞“民胞物与〞, 也就是将人和世界的其他一切对象, 即人和天地万物, 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 “民胞〞意味着将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 并如同胞一般来对待;“物与〞那么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
B. 文章采用总分式,从“仁民爱物〞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同异角度展开论述。
C. 文章多处明引儒家经典,以它们为论据进行论证分析,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
D. 文章运用比照论证法,把近代较普遍的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同传统儒学的相关认识进行比照。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二上语文人教版期中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二上语文人教版期中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二上语文期中试卷考试总分:7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8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40分)5. 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连辟公府不就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大王来何操6. 选出对“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偏僻不在路上的人,都没有来得及去看。

B.处在偏僻的不靠路边的游人,都没有来得及去。

C.偏僻不挡住路的石刻,都来不及去观看。

D.偏僻而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去观看。

7.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焦大借口是西府的跑出宁国府。

正在搓手等待旨意的贾政听见外面军人乱嚷,出外一看,原来是焦大,他号天蹈地,说道贾珍、贾蓉也已经被捉拿,宁府已经乱成一团。

(第一百零五回)B.凤姐先前仗着自己的才干,原想办贾母丧事她会大有一番作为。

不想现在的贾府早已今非昔比,仆人骤减,难以点派差使,又将庄上的弄出几个,还是不够差遣。

(第一百一十回)C.凤姐生病期间,贾琏忙着家族的事对她不管不问,连王夫人送葬归来几天了也没亲自来慰问,凤姐悲苦不堪,只有平儿时时安慰。

(第一百一十三回)D.贾政亲自护送贾母、林黛玉、秦可卿、赵姨娘等人的灵柩回金陵安葬,让贾琏看家并督促宝玉、贾环、贾兰认真念书,当年都去参加科考。

(第一百一十六回)8.某校文学社准备编写一本散文集,挑选了三组散文,要为每组散文拟一个专题名称。

所拟名称与各组散文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第一组:《登临黄鹤楼》《雨中访滕王阁》《又到虎跑泉》《观壶口瀑布》第二组:《菜畦蝴蝶飞》《耕牛的背影》《袅袅炊烟升起》《麦苗青青》第三组:《传统团圆饭》《幸福在元宵节》《飘香的酥油茶》《洁白的哈达献给你》A.亲近自然儿时回忆美好生活B.行万里路儿时回忆潇洒人生C.行万里路田园风光美好生活D.亲近自然田园风光潇洒人生卷II(非选择题)二、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9.(5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022-2023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本试题卷共6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面对重大灾害、困难,文艺的作用不言而喻。

文艺界抗击疫情主题MV《坚信爱会赢》推出后,官方微博点击量一天内突破900万,之后在多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在二十家卫视和百余家地方电视台播出。

这一现象反映了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鼓舞斗志、慰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

面对严重的灾害,文艺工作者该如何更好地搞好创作、不辱使命呢?首先,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疫情防控斗争中的精神气象。

这次疫情危害严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也使主旋律更为激越。

全国人民用切实的战“疫”行动映射出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气象,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載物的深厚底蕴。

比如,一批批医护人员离开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奔赴抗疫一线,千里之外的菜农驾车将万斤蔬菜捐献运送到疫区,年轻护士因长时间的封闭工作疲惫不堪却仍然冲锋在前、恪尽职守……全国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奋斗着,体现出整体组织性和个体自觉性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正像歌曲《坚信爱会赢》所说,“长江黄河水流长,我们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

其次,应致力于“身临其境”的感发和形象真切的表达。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身临其境”、有感而发。

“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其中的关键,是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把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深刻触动的精神内涵、炽热情感表达出来。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

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

《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想象始于“观”。

关于想象在写作构思中的样态和作用;陆机在《文赋》中有具体且富有原创性的论述,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奠定了基础。

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伫”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

“伫”(或“佇”)即“久立”,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立”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的“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

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致”动,静以养“思”,“伫立”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观”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

其二,想象经于“游”。

想象始于“观”,还必经于“游”,方可从“眼”入“心”。

在中国哲学中,“游”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

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

在这里,“我”不再是观物的主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 (2)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 (2)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惨烈与凶险的殊死战役《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

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

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材料二: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

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方得始终”。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

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总要好一点吧。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又敢于接受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分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

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

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

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

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

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

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

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

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

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

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

”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

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材料二: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

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

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

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

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之所以大家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

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

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

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

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

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

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

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

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

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时代的文言文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B.功利思想造成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须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C.现存的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阅读古人面对困境之作,不是为了体会其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而是要学习其展现出来的自信、乐观的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能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C.材料一中引用顾随先生的观点,意在分析人们对学习古诗文产生误解的原因。

D.中国古典诗词依然热度不减,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文中引用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的话,“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学习古诗文对一个现代人的意义。

5.请简述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

“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

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

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

“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

”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

”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

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

以后应该用‘导’!①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

”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

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

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

”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②,”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

“照着家法,挽回家声。

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

“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

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

说就是了。

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

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注释:①“湮”:鲧用的治水方法。

《尚书·洪范》:“我闻在昔,鲧陻洪水。

”陻(湮),填塞。

“导”,是禹用的治水方法,《国语·周语》:“伯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高高下下,疏川导滞。

”导,疏通。

②“干父之蛊”:语见《周易·蛊》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

”三国时魏国王弼注:“干父之事,能承先轨,堪其任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