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月考卷(含答案和答题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月考卷(含答案和
答题纸)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月考卷
文言文(28分)
一)默写(10分)
1、绿阴不减来时路,香如故。
2、写取一枝清瘦竹,爱上层楼。
3、五十弦翻塞外声。
二)诗词理解(4分)
诉衷情
___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___断何处,尘暗旧貂裘。___,___,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6、“胡未灭”的“胡”是指北方民族。(2分)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上阕前两句再现了词人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B.上阕后两句表达出词人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雄心壮志。
C.下阕前三句写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失望与痛苦。
D.下阕中“天山”指抗金前线,“沧洲”指词人晚年退隐之地。
三)阅读下文,完成练(6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___发于畎亩之中,___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吾举于士,___举于海,___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作者是___。(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因此,经受磨练可以使人的意志和品质得到提高,达到超越自己的境界。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第①段列举六个事例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第②段论述了只有经受磨练才能担当重任的道理。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必要性。
D.第④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
的中心论点。
四)阅读下文,完成练(8分)
①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山东节度府___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
未尝发。会里人___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选自《新唐书》,有删减)
注释】
①迹接于道,络绎不绝。②缣(jiān),细绢,可用作货币。③戒,命令。④委,放下。⑤举,全。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远近慕其行(人们从远处和近处来模仿他的行为)⑵会里人郑俶欲葬亲(在他的家乡,有人想为亲人办理葬礼)表现了他们注重细节、讲究礼仪的特点。筷子的使用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当时称为“梜”。《礼记》中提到“羹之有菜者用梜”,意思是用来夹菜的。《史记》中也提到
___开始使用象箸,这说明箸这个词可能最早在商代就已经出
现了。后来,___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筷子。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
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他们就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并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了“筷子”。从此,“筷子”便开始在
人们中间流传开来。
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可以参考画像砖。在汉代盛行厚葬时期,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1973年___出土了一个彩绘云龙纹漆案,案面上放有一个
耳杯和一双竹筷。《红楼梦》中也描写了使用筷子的场景。虽然现在不能亲眼目睹当时人们使用筷子的情况,但是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了解当时人们使用筷子的情况。
筷子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是因为取材方便、制作容易。在饮食进化的历史中,原始社会以手抓食最为自然,但是后来出现的“匕”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是使用金属或瓷土作为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分量也重,使用起来很笨拙。筷子恰好能够弥补这些不足,取而代之。至于为什么筷子如此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___物理学奖得主
___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
期就使用筷子,这种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最简单、最科学的解释。
一个民族的传统惯常常体现了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也体现了他们注重细节、讲究礼仪的特点。
筷子春秋》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餐桌上的差异,可以从使用刀叉和使用筷子来看出。中国人注重文明而不是武力。据___先生调侃,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可以从餐桌上看出来。
本文介绍了筷子的名称由来、历史发展、使用原理等方面。虽然汉代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始于清代。筷子的广泛使用是因为其便于操作、卫生、节约食材等优点,取代了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
文章中提到了“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但并没有提到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记载的。同时,文章也没有提到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因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中国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注重文明而不是武力。
汉字书法之美
汉字书法在许多华人心中都有着深刻的印象,包括作者自己。童年时期,作者和兄弟姐妹围坐在同一张桌子上,除了游戏,大部分时间都是写毛笔字。
作者回忆起自己几岁开始写毛笔字,好像是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的。最初练的是一些简单的汉字,如“上”、“大”、“人”,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的练簿上。作者小小的手,笔
还拿不稳,父亲就端来一把高凳,坐在作者后面,用他的手握着作者的手。
作者记得很清楚,父亲的大手掌包覆着作者的小手,毛笔笔锋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作者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划,慢慢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作者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作者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作者觉得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九宫格使作者研究“界限”、“纪律”、“规矩”。
26、父亲一直强调应该先打好“___”基础,不鼓励我写“行”写“草”,我觉得他太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