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智慧》之阴阳之道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解析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解析易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其中,阴阳观念是易经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对易经中的阴阳观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阴阳的概念及起源阴阳是由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事物进行抽象化、对立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阴阳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察和观察方法。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发现事物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不断运动、变化而成的。
二、阴阳的含义及相互关系阴阳代表着事物的两个相对并相互依存的方面。
具体而言,阴代表负、阴暗、阳代表正、光明。
阴和阳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是由于它们的相对性。
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
阴阳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产生恒动的力量和无尽的变化。
三、阴阳的运行规律在易经中,阴阳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阴阳之间不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自然界中,阴阳不断地交替运动,维持着宇宙的平衡和稳定。
阴阳的运行规律也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化,它形成了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周期。
四、阴阳的应用与哲学意义易经中的阴阳观念在哲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阴阳既可以解释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也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阴阳观念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农业、家庭生活等方面。
阴阳观念帮助人们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以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五、阴阳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阴阳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阴阳观念与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动态平衡等概念相契合。
人们可以通过阴阳观念深入理解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并能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变化与挑战。
同时,阴阳观念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自身的能力与适应性。
六、结语阴阳观念作为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中国古代以及现代社会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阴阳的解析和理解,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律,指导生活和工作,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素养。
周易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周易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它对我们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阴阳互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相生,互相转化。
世间
万象都存在阴阳之道,如男为阳、女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等。
万事万物由阴阳之道生发,互相作用,互生转化。
2.变化之道:周易的“变”字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事物随时随地
都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
只有顺应变化,才能把握时机,创新发展。
3.厚德载物:易经强调“厚德载物”,即人要具备承载、包容、
化育万物的品德和能力。
这种品德包括了仁爱、诚信、谦逊、谨慎、恒心、宽容等。
4.刚柔并济:易经中的“刚健中正”和“柔顺谦逊”是两种不同
的力量,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刚柔并济,才能成就大事。
5.人生之道:易经中强调了人生之道,如“自天佑之,吉无不
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
这些思想都是为了引导人们正确地立身和处理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总之,《周易》中的智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哲学思考和指导,更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启示。
易经的智慧之乾坤之道

易经的智慧之乾坤之道乾坤,阴阳两仪之道,是易经中最经典的八卦之一。
乾为天,坤为地,代表着宇宙的两个极端。
在易经的智慧中,乾坤之道不仅仅是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启示与教诲。
乾,代表天、刚、阳,象征着进取、积极、开放的力量。
而坤,则代表地、柔、阴,象征着质朴、稳定、包容的力量。
乾坤之道告诉我们,世界的和谐与平衡依赖于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的互补与调和。
在人生的道路上,乾坤之道也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
乾的力量告诉我们,只有勇往直前、不怕困难,才能够克服挑战,最终获得成功。
而坤的力量则告诉我们,即使面临逆境,也要保持柔韧的心态,细水长流、脚踏实地,最终会收获稳定和持久的成果。
此外,乾坤之道也提醒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该注重平衡和包容。
乾象征着主动、积极的能动性,而坤则代表着被动、接纳的被动性。
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既要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又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益。
只有在平等互惠、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共存的境界。
乾坤之道中的智慧还体现在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层面。
天人合一,宇宙与人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乾坤之道告诉我们,社会的运行也需要坚守平衡和包容的原则。
政府和个人、权力和民众之间的关系,需要维持互相制约、相互配合的状态。
只有在坚守道德和公正的前提下,社会才能够保持稳定、繁荣和发展。
另外,乾坤之道还提醒我们,要有审时度势的能力。
乾象征着创新、进取的力量,而坤则象征着守旧、稳定的力量。
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运用乾坤之道中的力量。
只有在在不断适应和变革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获得成功。
总而言之,易经中的乾坤之道不仅是揭示宇宙万物生成规律的智慧之源,更是对人生、人际关系、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的宝贵指导。
在不同层面和场景下,我们都可以借鉴乾坤之道的精髓,以此指引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人生哲理、名言警句

微小中蕴含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见微知
著”“知小而谋大”,才能把握事物吉凶的先兆,才能
迅速行动争取先手。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人生哲理20 条 17.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人生哲理20 条
8.中行无咎 中行,指中正,行中道。无咎是指没有灾祸。易 经告诉我们,凡事要行得正坐得直,不要过头走极 端,也不能不及,这样人生才没有灾祸,这与孔子 的“过犹不及”和朱熹的“不偏不倚”有异曲同工 之妙。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人生哲理20 条
9.与时偕行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个很平实的哲学道理:做任 何事情,我们都要顺应时机,把握规律,才能取得 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与时俱进”是一个道理。 如何才能与时偕行,孟子告诉我们,“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要把握好最佳的时机,并能 够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则事业大成。
易经认为,天下的事情不是全部显露在外的,而是像
大海中的冰山一样,绝大部分是隐藏不显的。所以我们
必须掌握以明测暗以显探幽的方法,才能通晓人事,明
白生死的意义。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人生哲理20 条
16.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
易经强调未雨绸缪的实践哲学。如何才能未雨绸缪从
而防患于未然?几,指的是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事物,但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人生哲理20
易经的智慧观后感

易经的智慧观后感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
通过学习易经,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人生的道理和哲学思想。
下面将从易经的智慧中得到的启示谈一谈我的观后感。
一、易经的智慧让人深思1.1 易经中的“变”观念易经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谓道”等观念,强调事物的变化和对立统一。
这启示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要固步自封。
1.2 易经中的“周易”思想易经中有“天地定位,万物生焉”等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遵循天道。
这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流而上。
1.3 易经中的“卦象”哲学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组合,揭示了世界的运行规律和事物的变化规律。
这让我们明白每一个卦象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启示,需要深入理解。
二、易经的智慧让人感悟2.1 易经中的“君子”品质易经中提倡“君子之道,察言观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标准。
这启示我们要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2.2 易经中的“道德经”思想易经中有“无为而治”、“无为而成”等思想,强调不强求、不勉强,顺其自然。
这让我们明白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
2.3 易经中的“天命”观念易经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天命的崇高和不可逆转。
这让我们明白顺应天命,顺势而为,不要逆天而行。
三、易经的智慧让人启迪3.1 易经中的“修身养性”思想易经中提倡修身养性,强调内在修养和外在修炼的重要性。
这启示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提升自身修养和品质。
3.2 易经中的“谋略”智慧易经中有“知人知天地,胜乃不殆”等智慧,强调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
这让我们明白要善于观察、思考,制定合理的谋略。
3.3 易经中的“变通”思想易经中有“变通”、“变则通”等观念,强调灵活变通,适应变化。
这启示我们要灵活变通,勇于面对挑战和变化。
四、易经的智慧让人感悟生活4.1 易经中的“知易行难”观念易经中提倡知易行难,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易经的阴阳学说解析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与运用

易经的阴阳学说解析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与运用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易经的核心理论之一。
易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经典文献,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阐述了宇宙的演变、人生的智慧和事物变化的规律。
本文将解析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与运用,探讨其在人生、自然界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阴阳的概念与含义阴阳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爻”和“阳爻”。
阴爻通常用实线(称为阳爻),阳爻通常用虚线(称为阴爻)表示。
阴阳是一对互补对立的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古代哲学家看来,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基本面,也是人生和自然界中的重要法则。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阴阳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由阴阳构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它们的关系可以通俗地解释为:阴是夜晚、寒冷、阴沉的一面,而阳是白天、温暖、充满活力的一面。
具体来说,阴阳学说强调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相互转化: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白天的阳光逐渐转为夜晚的阴影,而夜晚的黑暗则会转化为早晨的阳光。
这种转化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其中一方的衰减必然伴随另一方的增长。
2. 相互制约: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二者的和谐共存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例如,温暖的阳光和适度的雨水使植物生长茂盛,而缺乏阳光或过多的雨水则会导致植物枯萎。
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运转。
3. 动静变化:阴阳具有动态的性质,不断变化和互动。
例如,白昼的阳光移动成阴影,而黑夜的阴影又转化为旭日。
这种动静变化的循环也反映了事物的生命周期和演化过程。
三、易经中的阴阳观念易经作为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文献,包含了丰富的阴阳观念和运用。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易经八卦:易经中的八卦是由爻(阳爻、阴爻)组合而成的符号,每个卦象都包含了阴阳的关系。
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不同的卦象,代表着宇宙万物的不同状态和变化。
八卦的变化和组合,展示了阴阳转化和相互依存的法则。
易经中的阴阳平衡与调和

易经中的阴阳平衡与调和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对基本概念,也是易经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对立与统一,是一种相对的关系。
阴阳的平衡与调和在易经中被强调为诸多问题的解决之道,它在决策、治理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阴阳的基本原理阴阳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其中的“易”指的是变化,阴阳则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变化状态。
阴阳并非只代表了物质层面上的对立,更是一种宇宙间极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
阴阳的性质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立统一:阴阳是对立面,但又不能完全分离。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宇宙才能运行和发展。
2. 动态变化:阴阳是一种变化,它们不断地转化和平衡。
无论是日夜交替、寒暑更迭,还是事物的生长和衰亡都是阴阳变化的具体体现。
3. 内在互补:阴阳相辅相成,互为一体。
正如《易经》所言:“吉凶者,动静之常,变化之道也。
故动而生静,静而生动。
”只有阴阳的和谐互补,才能达到相对的平衡。
二、阴阳平衡在决策中的应用阴阳平衡与调和在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管理决策中,我们需要根据各种不同情况下的阴阳对立来进行权衡。
以下是阴阳平衡在决策中的两个具体应用场景:1. 领导力的平衡: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找到权衡阴阳的平衡点。
过于强调阴性特质会导致武断和孤独,而过于强调阳性特质则会变得专制和独断。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在决策中平衡阴阳,既保持果断和坚定的阳性特质,又要有机会听取他人的建议和采纳阴性的思考方式。
2. 制度与个案的平衡:在决策中,需要考虑到整体制度与具体个案的关系。
制度是规则的体现,决定了组织的稳定性;个案则是具体情况的反映,决定了实际执行的效果。
阴阳平衡的决策需要既考虑整体的制度和规则,又要根据具体个案的特殊性来进行调和。
三、阴阳平衡在治理中的应用阴阳平衡在治理中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性质和动力的调和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以下是阴阳平衡在治理中的两个具体应用场景:1. 权力与约束的平衡:作为一个国家或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在权力与约束之间找到平衡点。
知行合一|一阴一阳之谓道才是易经真谛,学用结合才能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一阴一阳之谓道才是易经真谛,学用结合才能知行合一《易经》是群经之始、之首,是诸子百家都推崇的至高经典。
近年来,人们对《易经》更趋之若鹜,既是国学的一种回归,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应有的地位。
读《易经》大约分为易理和占卜两类。
在某种程度上,占卜已经成为了《易经》的一个分支学派,脱离了其本意。
因为《易经》本无五行学说。
而易理却是本源,也是诸子百家学说的起源。
《易经》的真谛是阴阳两仪说《易经》简单说就是对六十四卦的解释,包括卦名、卦辞和爻辞等,当然也包括《十翼》的解读。
但六十四卦是八卦的延伸,而八卦是四象的延伸,四象即为阴阳两仪的延伸。
据说阴阳是太极所生,但已经是孔子的说法了。
其实直到周敦颐作《太极图说》,提出无极的概念,才真正把儒学提升到新深度。
但无极也好,太极也罢,总归是那么一个东西存在在那里。
我们并不懂,更不知道该如何去学用。
其实,真正的《易经》哲理恰是“阴阳两仪”。
“阴阳两仪说”对世界的本来面貌做出了最深刻的揭示。
最早说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是《道德经》,但其来源应该是《易经》易理。
《易经·系辞》亦有表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一阴一阳,反映在卦象上就是阴爻阳爻。
《道德经》《易经·系辞》均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表述一阴一阳就是世界的本质“太极生两仪”,是“生”,而不是“分”。
“生”和“分”有截然不同的区别。
这是曾仕强语重心长的话语。
“生”说明还是一个整体,只不过是有了新的表现形态;但“分”则说明成了完完全全的两个事物。
学习唯物辩证法,我们知道有一个重要观点是“对立统一”。
而“一阴一阳说”就是“对立统一观”。
之所以说世界的本质就是一阴一阳,是因为世界都是对立统一的。
比如天与地,大约就是世界,天就是阳,地就是阴。
反过来说,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地也就没有天。
再比如社会万象,有衰就有兴,有善良就有丑恶,有好人就有坏人,丝毫不爽,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再比如目前人类所知道的事物的最小结构——原子,也是由原子核与周围的电子构成的。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什么意思

⽴天之道⽈阴与阳,⽴地之道⽈柔与刚,⽴⼈之道⽈仁与义,是什么意思2020-10-25
出⾃战国时期孔⼦后学《说卦传》原⽂:昔者圣⼈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版。
是以⽴
天之道,⽈阴与阳;⽴地之道,⽈柔与刚;⽴⼈之道,⽈仁与义。
兼三才⽽两
之,故易六画⽽成卦。
分阴分阳,迭⽤柔刚,故易六位⽽成章。
译⽂:从前品德最⾼尚、智慧最⾼超的⼈创作了《易经》,还是因为顺从事物固有的性质与规
律这个道理,所以创⽴了表⽰上天的⽅法叫作阴和阳;创⽴了表⽰⼤地的⽅法叫作柔和刚;创⽴了
表⽰如何作⼈的⽅法叫作仁和义。
同时具备这三种品质并且两卦重叠,所以《易经》六个卦画组成⼀卦。
有阴阳之分,交替使⽤
柔⽘刚⽘,所以《易经》六个位置上的⽘辞就成为了⼀篇⽂章。
扩展资料:
三才思想在中国⽂化中可谓源远流长。
如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其实表现的就是天、地、
⼈三才思想,那时古⼈就把⼈放到了突出的位置。
其他古⽼的神话,也包含着三才思想。
但
是,还只停留在天、地、⼈各⾏其道的⽔平之上。
到了《易经》的时代,⼈们终于发现:⼈可以向天、地学习,⼈道可以
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尊时守位、知常明变,以开物成务,建
功⽴业,改变命运,成就了“三才之道”的伟⼤学说。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易经》里有很多的处事哲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万物都有阴阳二气,人的身体也一样,阴阳平衡,身体就健康;一旦失去平衡,身体就会生病。
一个家庭,阴阳平衡家庭和睦,所谓阴阳平衡,就是男人要守男人之道,女人要守女人之道。
男人如天,要有阳刚之气,能够承担起责任,心胸开阔,能忍辱负重;女人的性情要柔顺,女人如地,能承载万物。
2、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
一个真正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拥有他的财富与地位;如果一个人不修德行,哪怕是一时走运,也终将失去自己所拥有的。
一个人要积德行善,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无论是谁,都要绷住善恶那根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怀揣善良,心存善念,多做善事,才能免受祸患,享受幸福人生。
3 、《易经》:“天垂象,见吉凶。
”天地有自己的规矩,万物有自己的法则。
人必须要敬畏天地,敬畏父母,敬畏生命。
人只有懂得敬畏,人生才没有祸患。
没有一点敬畏之心的人是很危险的。
很多人之所以无恶不作,就是没有一点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做正直的事,走正见的路,心怀光明,敬畏天地,一切美好,都将如约而至。
4 、《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凶有吉,唯独谦卦,没有凶,只有吉,是最好的一卦。
《易经·谦卦》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以谦卑自守,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才能没有祸患。
曾国藩说:人生大部分的失败都源于两个字,一个是懒,另一个就是傲。
骄傲的人,眼界偏狭,不知天高地厚。
看似张牙舞爪,在别人眼里,其实不过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到底有多强悍,所以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都懂得谦卑自处。
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发奋努力。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点活力。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
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终究可以抵达幸福的终点。
易经中关于阴阳平衡的句子

易经中关于阴阳平衡的句子阴阳是易经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对立和统一,互相依存和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维持事物正常运转的关键,下面是一些易经中关于阴阳平衡的句子,供您参考:一、阴阳互生1. 万物皆有阴阳,阴阳相辅相成,互相孕育生长。
2. 阴阳相生,相互为用,才能保持事物的发展与平衡。
3. 阴阳之道,如同天地之间的阳蓄阴抑,阴蓄阳抑,互相调节以保持平衡。
4. 阴阳之间,如同四季交替,春夏秋冬皆有其盛衰,保持轮回循环才能生生不息。
二、阴阳转化1. 阴阳之间,有善有恶,有气候变化之时,有七情六欲的变迁,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2. 阴转阳,阳转阴,互相转化衍生,事物发展的规律。
3. 阴阳交感,生出了生灭、寒暑、盛衰等一系列的对立统一。
4. 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保持阴阳的平衡是防止万物灭绝的关键。
三、阴阳调和1. 强调阴阳平衡,顺应天地大道,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衡量人事世界的万象,要保持阴阳之间的和谐平衡,才能有正常的生活和发展。
3. 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调整阴阳不足的地方,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4. 在人际关系中,要注意保持阴阳的平衡,舍己为人,互相理解,才能保持和谐。
四、阴阳哲学1. 阴阳是宇宙的动态平衡,是自然法则的体现,是人类思维的基础。
2. 阴阳均衡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哲学的思考方式,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生活。
3. 阴阳的平衡是人生的追求,人应该修炼自己,遵循阴阳之道,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与满足。
4. 通过观察自然界与人事世界的阴阳变化,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发现潜在的问题,修正行为方向。
以上是易经中关于阴阳平衡的一些句子,它们让我们反思人生与自然的关系,体悟事物的本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必学的易学的精髓---阴阳理论

必学的易学的精髓---阴阳理论阴阳学说是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在《易经》中得到充分现。
《易经》八卦中的阴和阳,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并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八卦和六十四卦几乎都由阴和阳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纯阳乾卦也有纯阴坤地相配。
在《易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关于阴阳的概念,把阴阳看成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原因。
《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是“道”的基本内涵,《易传》这一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大飞跃。
易经中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山为阳,水为阴。
天道有阴阳,地道有刚柔,人道有仁义。
在人类社会中,君为阳、臣为阴。
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总之,宇宙的一切都是由相互对立制约的阴阳组合。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一阴一阳谓之道。
”道就是道理,就是规律。
中国先哲对世界的认识是从阴阳开始的。
阴阳思想的产生,当是源自男女不同性别,是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
《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这个两仪就是指阴与阳。
最初,中国先哲把向着太阳日光的部分称作阳,背着目光的称作阴。
后来,又引申解释其他现象,逐渐使阴阳成了一种哲学概念,用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动态平衡势力。
易经的智慧之乾坤之道

易经的智慧之乾坤之道易经的智慧之乾坤之道乾卦至阳,坤卦至阴,乾坤是《易经》六十四卦中最特殊的一对卦。
正如孔子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因此,乾坤两卦也被称作易之门。
其中不仅包含了天地运行之道,还包括国家之道,男女之道。
那么,《易经》中的乾、坤两卦到底说了些什么?其中,对于男女之道又有着怎样的诠释?乾坤之道对于现代男女的行为方式,又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呢?易经的智慧:乾坤之道《易经》告诉我们,天地的造化,独阴独阳是不成气候的,是没有作用的,叫做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一定要有交易。
我们讲《易经》多半在讲变易、不易,实际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叫交易。
交易就是相错,乾卦纯阳,坤卦纯阴,阴阳一交错就产生六十二个卦。
任何一爻交错就会产生另外一个卦来,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把乾坤叫做易之门。
只要把乾坤两个卦搞懂了,我们就很容易进入易学,否则只把每个卦当做单独的卦来看,很难看出全体联系和脉络,我们也就只能看到一点,没有办法很周到全面地看到一个卦可能产生的状况。
《易经》的六十四个卦,每一个卦都有错卦,所以就有三十二对错卦。
我们可以看出,乾跟坤是相错的,姤卦跟复卦是相错的,遁卦跟临卦也是相错的。
我们最熟悉的否卦、泰卦正好是你是阴我是阳,你是阳我是阴,也是相错的。
所以我们要一对一对地来看卦,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研讨。
这个表是让大家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等到大家对六十四卦的道理都初步了解以后,看见一个卦,就很容易马上想到它的错卦。
错卦之外还有综卦,综卦是指两卦之间刚好是倒过来的关系,我们以后碰到的时候再来说明。
所以我们发现一个卦可以生出好几个卦来,同时卦里面还有卦,慢慢我们就会了解,道理不是那么简单的。
一般人讲道理都只是讲到很表面的东西,却不知道,再深下去,就会发现四个字,叫做妙不可言。
我们把乾卦跟坤卦合在一起想,会发现这两个卦看起来完全相反,但是它们是分不开的。
我们看两卦地道的初爻跟第二爻,乾卦告诉我们,要潜龙勿用,坤卦告诉我们,履霜坚冰至,都是提醒我们不管是阳是阴,此时地位很低,发言没有人听,人微言轻,就不要多话,要多用耳朵吸收经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易经》告诉你阴阳消长的秘密

《易经》告诉你阴阳消长的秘密《易经》告诉你阴阳消长的秘密《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
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顺乎天而应乎人”,推崇天人合一的养生智慧;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指出阴阳平衡,健康一生……这些都是《易经》告诉我们的养生之道。
阴阳调和百病不扰《易经》的“易”字本身就是一个“日”字和一个“月”字所组成的。
上边是“日”,就是太阳;下边是“月”,就是月亮。
《易经》告诉我们大自然阴阳消长的秘密,这可以引入到我们的养生方法中。
合理顺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为我们人体所用,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太极图是讲阴阳气化最简单却又是最实用的图示了。
它浓缩了《易经》最高深的阴阳哲理。
太极图的含义其实就是一句话:阴阳平分天下。
说具体一点,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都是阴与阳的合抱体,它们互相转化,互相制约,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的养生也要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变化。
那么,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具体说来,一天之中的子时(夜晚23至1点)、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阴极;而一天之中的午时(11至13点)、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阳极。
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
就是说:阴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阳转化,阳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阴转化。
阴极之后,进入阳长阴消阶段;阳极之后,则又进入阴长阳消时期。
卯时是一天中的5至7时,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时是一天中的17至19时,是一年之中的秋分。
简要言之,从子到午为阳时,从午到子为阴时。
阴阳失衡导致疾病阴阳平衡,表现在大自然就是阴阳气化的平衡,表现在人体,就是阳气和阴精的平衡。
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
所以我们说,人的'容颜,也就是脸,如果是红润的,明亮的,发光的,那就说明他的五脏一定是安康的。
反过来,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导致早衰。
“阳虚则寒”,寒的表现一个是怕冷,一个是手脚发凉,少气、乏力、疲倦,脉搏很弱,这都属于阳虚。
一阴一阳之谓道全文翻译

一阴一阳之谓道全文翻译一阴一阳之谓道全文翻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翻译:一阴一阳的相反相生,运转不息,为宇宙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
继续阴阳之道而产生宇宙万事万物的就是善,成就万事万物的是天命之性。
出自《易经・系辞上》。
原文: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译文:一阴一阳的相反相生,运转不息,为宇宙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
继续阴阳之道而产生宇宙万事万物的就是善,成就万事万物的是天命之性。
有仁德的人见此性此道,即认为是仁,聪明的人体察此性此道,就认为是智。
百姓日常受用,遵循此道此性而各遂其生,而不知晓,所以君子之道能含盖万有,为万物之根,而知之者却很少呀!君子之道(即易道)显现之仁道,是可以见之于实行的。
蕴藏之以致用,是可以舍之则藏的。
能鼓动万物的生机,而不与得天子之位的圣人同其忧思,可以树立盛明的德行,伟大的事业是多么的完美呀!注释:1、谓:通“为”。
相当于“是”。
2、道:方法,手段。
3、继:延续;使之不绝。
4、善:好,美好。
5、成:安定人民生活,确立为政之道。
6、性:事物固有的性质、特点。
作品简介:《易经》作者是周文王姬昌。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
《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一起称作“三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作者简介: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
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
又称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原为商朝的诸侯,封西伯。
易经智慧之《周易》告诉我们的“阴阳”之道

易经智慧之《周易》告诉我们的“阴阳”之道《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全部秘密——所谓大道,就是阴阳。
所以《黄帝内经》又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中国人的一种上通天地、下达幽微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深邃智慧,堪称天地间最大的学问,人生最高的原理。
点我,免费领牛股!广告阴阳,天地间最大的学问让我们先明天道。
然后再说人生。
万物不离阴阳,当你懂了阴阳,就能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我们都羡慕有学问的人,通达阴阳则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明,而成为天地间最大的学问家。
这是中国人的智慧精华,你可以用它去阐释任何事情,一切无不以阴阳为准则。
概括起来,阴阳有着六大规律。
1、阴阳一体: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万象,都同时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
它们虽对立又互相统一,变化之中而生成万物。
2、阴阳互生:阴阳互相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相依存,互为作用,都不能孤立存在。
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展开剩余88%3、阴阳消长:阴阳的变化始终处在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
4、阴阳转化:阴阳消长的程度会不断拉大,拉大到临界点就会物极必反,向反方向转化,阳变阴、阴变阳。
比如昼夜交替、四季轮回。
5、阴阳互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阴阳既是互补,又是彼此变化的内因。
6、阴阳吸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比比皆是,比如男女才会组成一个家庭,两个公鸡在一起就会相斗。
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事物的生成和毁灭无不来自这个法则,这是自然的根本奥秘。
阴阳是一本无字天书,它解开了宇宙和自然的密码,是人类思想的总源头。
阴阳,人生最高的原理如果我们运用阴阳的六大规律,与人生、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对照,就会明白很多道理。
世间与人生,其实处处都是阴阳,无不可以用阴阳解释,也无不可以用阴阳解决。
1、阴阳一体——没有任何一种品格可以高枕无忧:一个人清高,就更要宽容,否则易成孤傲。
《易经》阴阳之道!!!

《易经》阴阳之道《易经》基础之何为阴阳?我们从上篇文章《易经》基础之阴阳从何而来可以知道,阴阳概念的形成,是古人通过观察天地自然的变化现象,形成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最初阴阳代表的意义很简单,向阳为阳,背阳为阴,后引申成相反的事物或者某一事物的相对面,如虚实,进退等。
古人把具有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发散的、温热的、光明的、兴奋的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为阳;相对静止的、内收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为阴。
阴阳具有以下特点:一.阴阳相对:指阴阳属性都是矛盾的。
阴与阳是相对存在的,就像善与恶、高与低、热与冷等。
比如一个土堆相对于平地而言就是高,相对于高山而言它就是低。
比如我是一个男人,但和我和另一个比我高大的男人站一起,我就是阴,他就是阳。
二.阴阳相成(阴阳互根):事物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凡事阴阳都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没有绝对的阳,也没有绝对的阴。
比如坏人有时候也会做好事(阴中有阳)。
比如人有刚强、阳光的一面(阳),又有软弱、阴暗的一面(阴)。
三:阴阳互化: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水可化为水蒸气,为阴化阳,云气聚而成雨,为阳化阴。
四:阴阳消长:阴阳此消彼长。
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表现出阳强则阴弱的动态关系。
四季寒暑变化,昼夜交替,都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的特性,天地间的万物的变化只是阴阳的变化而已。
所以,了解阴阳的本质及其规律,便可参透很多事物。
《易经》基础之阴阳从何而来阴阳的概念来源于七千多年前伏羲画卦,那时候还没有文字。
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阳日”“晦月”等字样。
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发现万物虽有万象,但其背后都有一定不变的规律。
领悟了原来天地万物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
于是他“一画开天”,用一画代表一个整体,代表宇宙一切都是从这个整体中生化出来的。
易经的智慧之阳极成阴

易经的智慧之阳极成阴易经的智慧之阳极成阴已经的智慧里说阳极成阴,为什么呢?有什么道理呢?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象征动静两极的乾卦与坤卦有一个重要的相通之处,那就是都包含“元、亨、利、贞”四德。
乾道自强不息,坤道厚德载物。
乾坤之间究竟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动静有常、刚柔并济的哲学观念,对我们做人处世又有怎样的深刻启迪呢?乾卦六个爻都是阳爻,是纯阳卦。
如果六个阳爻一下子都变成阴爻,就变成了纯阴卦,坤卦。
乾错坤,就是乾坤两卦之间阳变阴,阴变阳,二者是互错的关系。
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
坤卦的卦辞是:元亨,利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安贞吉。
乾卦只有元、亨、利、贞,坤卦多了一点条件——利牝马之贞,多的这么几个字,就是它的限制。
乾是创造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而坤是配合的,必须要有方向,有导引,有正确的方法。
所以,利牝马之贞,就是说人的贞,要像母马一样。
母马有一个特性,就是永远追随着公马,公马往哪里跑,它就跟着往哪里跑,公马跑多快它就跟多快,不会给公马一点点的负担,不会变成公马的累赘,反而会变成公马的伴侣。
这就叫做夫唱妇随。
但是今天有很多人听到夫唱妇随就火大,说妇唱夫随不可以吗?当然可以,反正这是夫妻两人之间的事,夫妻自己去商量。
只不过社会有一个主流价值,你有自由坚持妇唱夫随,可是你不能标榜自己,也不能去否定人家,说时代不同了,现在不可以再夫唱妇随了,应该妇唱夫随,这样不对,因为坤卦的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告诉我们,坤的主要精神还是在于配合。
乾是天,龙才能飞上天,所以乾用龙。
坤是地,用马,因为马在地上跑得很快,只受一个限制,就是龙往哪里走,它就往哪里跟,这样就叫做龙马精神。
而龙也有责任,要走向正确的方向,如果带错了,将来就会和马同归于尽。
所以,龙马精神,就是要求领头的人要端正方向,要保持良好的速度,同时要看左右有什么障碍,并事先加以排除,这样牝马才有办法一路地追随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的智慧》之阴阳之道1、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
无论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还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一,都来源于易经中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2、阴阳之道3、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大家看过巴比伦的文化,希腊的文化,你说它不同,它有很相近;你说它相同,它有差得很远。
那到底是近还是远?到底是同还是不同?你看西方所有的文明都是从神话开始的,巴比伦有巴比伦的神话,希腊有希腊的神话,中国也有中国的神话,可是神话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吗?你能够生活在神话当中吗?我想不行的。
神话听听你总是将信将疑,到底这是在干什么?因此,神话没有办法满足人类求知的欲望,所以就产生一种叫做哲学。
4、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哲学。
每个民族的哲学都是从神话里面提升出来的。
5、神话只有一个目的,解答宇宙人生的问题;哲学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解答宇宙人生的问题。
但是哲学大家都觉得好深好远,好像都在象牙塔里面。
孔子、老子离我们很近,因为我们是不分的,是合在一起的。
我们把理想和现实合在一起;我们把高的和低的拉在一起;所以神话,它慢慢行成哲学,哲学就变成我们的智慧(神话--哲学--智慧)。
那我们的智慧是什么?就是一本《易经》嘛!6、《易经》带给我们的是智慧。
《易经》告诉我们:一切一切都是人想出来的。
我们不用虚拟,我们用想象,通通是人想象出来的。
所有的东西都是人想出来的。
事实上,人类正是因为有了想象,才有了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发明和创造。
7、《易经》的思想是谁想出来的呢?就是伏羲想出来的。
你也可以呀,只有一个方法,减少你的欲望,你就可以往正当的方向去想。
我们把想到的东西叫做天机。
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
完全在自己。
伏羲去想的人类最重要,而且是宇宙最高的一个秘密,万物从哪里来?8、人要经常反省。
太阳是永远存在的,只是地球自己在转,所以有时候看的到,有时候看不到。
9、伏羲氏告诉我们:有看得见的部分,就有看不见的部分;有一个力量拉上来,就有一个力量拉下去;他就产生了有两种互动的力量,这种观念。
一正一反,一上一下。
这两个东西就构成了太极里面的一个重要元素的内涵。
伏羲氏那个时候是没有文字的,他把这个力量用一个连续的线来代表,我想这是很了不起的一种做法。
10、一画开天的真实的意义就是一画开天辟地。
当初伏羲氏是用眼睛去观察宇宙万象,然后他靠他的想象,来替我们造出一套系统来,这套系统的总根源就是一画,叫做太极。
我想一切一切都是从这样开始的,伏羲认为既然有一个能量,有一个力量,有一个方向,就有一个相反的方向,就构成一个叫做什么?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因此他就认为有一个阴就有一个阳;有一个阳就有一个阴。
11、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从太极中生发出来的。
孔子在他做的《十翼》,也就是《易传》中写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人们常说的太极生两仪,意思是太极中包含着一正一反两种力量,而这两种力量就是阴阳。
12、阴跟阳,它不是可以分开的。
它是有高度的配合性的。
后来慢慢他就想到了,明白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一二的这个二跟后来可恶的恶是很接近的,二就是有二心,就是很可恶,这种观念都是从《易经》里面来的。
一你就觉得很愉快,为什么?因为大家合在一起,同时它的力道很强,今天说同心协力才有这种一的感觉。
二就开始分了,所以,他说,如果阳是阳,阴是阴,对吗?宇宙是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的,是乱中有序。
你看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很乱,但都有序,这个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去体会的。
13、老子说,道法自然(来自《道德经》),不是说道去效法自然,不是这样子,因为道本来就是自然,道法自然这里的法等于=,即道=自然,可是当中国人讲等于的时候还有不等于的意思,我想这一点是最神奇的。
我们中国人慢慢要去了解自己,因为除了自然之外,还有一点别的东西在里面,我们用伦理两个字来解释它。
14、《易经》那句话我们重复好几遍:叫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就是你自己去了解天理,然后你又顺从自然,你就会得到吉祥,你就不会有什么不利的后果。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
我没有悟到天理,我有没有悟到自然的道理。
15、《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世方面的伦理。
所以伦理从哪里来?从自然来。
自然那么有秩序,是谁在管呢?如果当年伏羲氏说是神在管,那我们就产生宗教了;他说没有,这是阴阳的互动,它是自然的孕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主宰,没有。
我们现在从物理学上大概可以了解到,《易经》其实是比较接近真理的,就是说它有两种不同的力,这样交互的去作用,很自然就产生万物,而且它会不断的运行。
16、《易经》认为阴阳是太极生发出来的,而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成阳,阳极成阴,彼此之间是互动合一,密不可分的,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
17、世界上所有的学问,我们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把它说清楚,各位认为有这个可能吗?我相信很多人一定摇头的,哪有那么简单的,其实真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包含所有的学问,那就是易经里面非常重要的概念,一阴一阳之谓道。
今天生物科学家讲的非常清楚了,世界怎么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物种多元化,有不同的因素互相激荡,互相作用,它才会生生不息。
如果物种一元化,搞得最后所有种类都没有,只剩下人类,人类也会死亡的。
一句话讲完了,没有矛盾,就不会起变化,不起变化就是死路一条,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非常清楚的在我们脑海里面。
这个一阴一阳之谓道,它并不是说一个阴一个阳,然后合起来就叫道,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自然的变化,各位有没有发现,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外乎四个字,自然孕育。
但是它背后有一个道理,那个道理它是永恒不变的,如果那个道理一变,那就每天出不同的花样,那社会还有秩序吗?那我们对自然还有信息吗?一阴一阳之谓道,告诉我们,自然的变化就是阴阳之道。
18、阴阳这两个字是谁加进去的?是孔子加进去的,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而这两仪,就是一个阴一个阳。
我现在讲一个阴一个阳,各位一定要清楚,中国人讲一个就是两个,讲两个就是一个,他告诉我们这个一里面是含有不同的东西在里面,那含有多少东西,其实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就是正反、上下、高低、轻重,就是相对的两种。
很多人一想到相对,就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没有这回事情。
你看我们说世界上一切一切都是绝对的,绝对没有相对,你有没有听出来?这句话本身就非常绝对,它根本就是绝对的。
哪有那么绝对的,这就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有例外的,这个在《易经》里面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19、太极是我们的共性,人再大也不过是个太极,人再小还是一个太极,人人都是太极,甚至于汉字里面,每一个字都是太极,叫做一字一太极。
可是它是变化的,它里面有阴阳。
你问同一个中国人,有时候很讲信用,有时候不讲信用;有时候很守时,有时候不守时;有时候很振奋,有时候很沮丧;随时都可以看得到的。
人有情绪的变化,同一个人,他里面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候他感觉到世界真是光明,充满了希望;有时候有觉得到处都是坏人,怎么我那么倒霉呢?同一个人,同一个太极,他分阴分阳。
坏人是不是一定坏人,不一定,坏人偶尔也会做好事;好人会不会一定不做坏事,也不一定,经常好人他做了很多坏事;所以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可以变阳,阳可以变阴。
我想这种观念影响中国人太大了。
20、阴阳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西方人会告你两个东西;中国人会告你一个东西,一个东西里面含有两个成分,一种叫做阴,一种叫做阳,合起来它就叫太极,太极分出去就叫阴阳。
所以如果讲一它就是太极,如果讲二,它就是阳跟阴。
那这种观念,我相信我们是很容易接受的。
21、《易经》给我们的“一内含二”的思维和西方“二构成一”的认识,使得东西方人的观念,有了“生”和“分”的差异,那么东西方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又有怎样的区别呢?22、一分为二,这是事实。
一生二这也是事实。
但是这两个字,我们真的要好好去想一下,一个叫做分,一个叫做生。
分是什么,分就是分开、分开、分开;西方人看这个地球,看到最后,就看出一个结果,他说我知道了,就是一分为二,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二分为四,连个细胞分裂成四个细胞;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这样无穷无尽,就产生万物。
也不能说他不对。
它本来就是这样子。
可是偏偏中国人,他的看法不太一样,他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一二三,再缩回去还是一二三,再大还是一二三,它统统是一二三。
23、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易经的思维来解释,一是太极,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二是阴阳,三是阴阳的互动,如此一来,自然可以生出万物来。
24、《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
那么世间万物,又是如何从两仪进一步变化而来的呢?我们现在一定要了解,中国人很多思维是从《易经》来的。
《易经》告诉我们,世界是一所构成的,可是这个一如果是单纯的一,那就一到底了,那就不会变化了,那怎么会有万物呢?光是有阴有阳,如果两个不互动的话,哪有什么作用?那不能发生作用,所以,他就知道,阳一定会更阴碰在一起,阴会跟阳化合在一起,这样才会产生万物。
25、世界上的东西它有阴有阳,而且分不开,你看一天就好了,你早上起来,太阳已经出来了,你会觉得热吗?不会,你知道上面是热的,但是那个太阳光的热还没有完全照到地底下来,因此你就感觉到上面是热的,下面是凉的。
所以叫做少阳;一定要等到中午了,上边下边都热了,就叫老阳;到了黄昏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到,下面还是热的,但是上面开始凉了,因为夕阳它没有什么热了,上面凉凉的,下面热热的,叫少阴;到了晚上十二点,哪里都冷,就叫老阴。
26、一天从早上起来,它就是从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一年来看,春夏是阳,秋冬是阴。
所以你不管在哪里,你都可以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看所有的变化。
你只要把这个搞清楚,然后采取动态平衡,你就完全了解了。
我们应该很尊重伏羲,因为他那个起点很高很全,而且让我们可以永远遵循,这就叫做经,所以为什么把《易经》变成群经的第一个,其实它是所有诸子百家共同的起源,叫做群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