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电子版
管理学原理西蒙决策理论
例一
对意识的解释
当你看到一条狗、听到一个声音、突然感到悲伤或 有了其他主观体验时,大脑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科赫:
一个连接着大脑皮层前后部的锥体神经元群以独特的方式兴奋、放电。 不同神经元群的激活代表不同的感官刺激(左)。在小老鼠的大脑皮 层中(右侧),锥体神经元(绿色)存在于第五层,他们的周围是非 神经细胞(蓝色发光部分)。
❖ 探讨大脑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这是科学界最大的谜团之一。 意识与我们认为的内在自我以及精神存在密切关系,历史上 许多最伟大的头脑所认为的现实规律是与自然的,物质的世 界规律全然不同的。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柏拉图,他把灵魂 ,或精神,与身体区分开来,提出人类的理性是不朽的观点 。柏拉图的理论在基督教信仰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2 西蒙的决策理论
理性决策理论
这种决策理论也称为科学决策理论。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 典经济学。因为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已提出经济行为的最大 化原则,即追求最大利润,在决策中选择最优方案。这种决 策理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决策时要求遵循严格的程序:1、发现问题;2、 提出目标;3、设计方案;4、预测后果;5、分析比 较;6、选择最优方案。
❖ 目前,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已经组成了一个优秀的团队,其中
包括若干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在其他专业取得了成绩后 又转向意识研究这一领域。其中就有吉拉德·埃德尔曼( Gerald Edelmen),他因在免疫学上的贡献获得1972年诺
1933-1936年,西蒙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并获得文学学 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期间,西蒙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学和政 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相当熟练地掌握了高等数学、符号 逻辑和数理统计等主要技能。
大学毕业后,西蒙担任了加利福里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的 主任,从事地方政府研究工作,并完成了关于管理决策制定 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后来成为他的经典著作《管理行为》( 1945)的基础。1943年西蒙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博士。 Nhomakorabea例二
管理学原理电子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1916年提出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7:管理就是决策。
——1978赫伯特。
西蒙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管理学原理》 第九章 控制
当偷窃或欺诈 发生后确保员 工都知晓—— 不点名,但让 人们知道这是 不能接受。
重新设计控制 方法
评价组织文化 和管理者与员 工的关系
第二节 控制的过程
一、控制的基本过程 管理中的任何活动,都可以而且应当予以控制,不过这需要管理
者了解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与基本类型。 作为一种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的管理控制过程一般均包括以下三
显然,前馈控制是一种预防性控制,它只能而且必须建立在对整个系统 和计划透彻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实施有效的前馈控制,就必须满 足以下几个必要条件:
(1)、必须对计划和控制系统作出透彻、仔细的分析,确定重要的 输入变量,包括有哪些变量、计划对其的要求是什么、其波动的可能性 有多大等;
(2)、必须建立清晰的前馈控制系统模型,明确系统输入量与输出 结果之间的关系;
3、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亦称预先控制、事前控制,即在工作或活动开始之前就进 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并对可能出现的偏差采取预防或校正措施,以保证 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前馈控制的着眼点是防患于未然,首先是要防止不符合标准的资源 投入,避免因资源投入不当而造成工作偏差;其次通过有关工作,引导 人们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问题的发生。也就是说,前馈控制是要 控制原因,而不是控制行动结果。
工作开 始之前
工作进 行之中
工作结 束之后
新的工 作开始
预先控制
过程控制
事后控制
预先控制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 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 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 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 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 此响遍全国。
管理学原理00054(白瑗峥主编2014年版)
3.决策的影响因素(领会) (1)环境因素 (2)组织文化 (3)决策者的个人因素 (4)时间因素 (5)过去的决策
2.一般管理管理理论(识记)
⑴企业活动分为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 (2)管理的五项职能; (3)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重点理解:“法约尔跳板”
3.行政组织理论(识记) ⑴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2)理想的组织形态; (3)管理制度;
4.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识记)
⑴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2)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 (3)以个人为研究对象; (4)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1.早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了解) (1)早期的管理实践 (2)早期的管理思想
2.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管理思想(识记) (1)亚当.斯密 提出“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
概念 提出“经济人”的观点 (2)查尔斯.巴贝奇(了解) (3)罗伯特.欧文(了解)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1.科学管理理论(识记) ⑴工作定额原理; (2)标准化原理; (3)科学的挑选工人; (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 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 (6)例外原理
危机决策案例
3.决策的地位和作用(领会) (1)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正确与否是管理成败的关键
第二节 决策的原则、标准与影响因素
1.决策的原则(识记)
(1)信息原则 (2)预测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系统原则 (5)对比择优原则 (6)反馈原则
2.决策的标准(识记) (1)泰勒——“最优标准” (2)西蒙——“满意标准” (3)孔茨——“合理性标准”
2.具体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应用)
3.综合环境分析—SWTO分析法(应用) (1) SWTO分析法的含义
理查德达夫特管理学原理
理查德达夫特管理学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理查德·达夫特(Richard Daft)是著名的管理学教授,他的研究和著作在管理学领域有着很高的声誉。
达夫特教授一直以来都是管理学领域的权威人物,他的作品涉及管理理论、组织行为、领导力等多个领域,深受管理学者和实践者的重视和参考。
本文将对达夫特教授提出的管理学原理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提升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一、达夫特的管理学原理1.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达夫特教授提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他认为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领导者既需要向下属传达指令和安排工作,又需要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与下属共同制定目标和策略。
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主要强调指挥和控制,而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则更加重视敏锐的观察和倾听,让下属参与管理和决策过程。
2. 弹性管理与变革达夫特教授强调了在变革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管理者需要具备弹性和变通的能力,要能够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弹性管理是一种开放的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3. 激励和激发员工的潜力达夫特教授认为激励和激发员工的潜力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能够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和热情,让他们全情投入到工作中。
激励措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要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团队文化。
4. 建立高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达夫特教授认为高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是组织成功的关键,管理者需要注重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搭建顺畅的信息传递和决策机制。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能够提高员工之间的互信和合作,促进工作效率和绩效的提升。
5. 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达夫特教授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他认为领导者不仅仅是组织的管理者,更是组织的灵魂和推动力量。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坚守正直和原则,勇于承担责任和挑战,为组织和员工树立榜样和引领。
《管理学原理最全》ppt课件
控制过程
监控组织绩效、识别偏差并采 取纠正措施,确保计划得以顺 利实施。
决策类型与程序
决策类型
包括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等,涉及组 织不同层面的重要问题。
决策程序
明确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评估选择和实 施决策等步骤,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决策风险
分析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制 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领导方法
通过有效的领导,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 组织绩效。
组织方法
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 职责和关系,实现协同工作。
控制方法
对组织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计划 得到有效执行。
管理学的基本技能
决策技能
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
。
沟通技能
能够与员工、客户和其他利益 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
团队建设技能
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提高团队整体绩效。
创新思维技能
能够不断开拓创新,推动组织 持续发展和进步。
03
管理学的核心要素
管理者角色与职责
管理者定义及分类
01
明确管理者的身份和职责,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
层管理者等。
管理者角色定位
02
分析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定位,如领导者、决策者、协调者
沟通技巧
包括倾听、表达、反馈、 非语言沟通等方面。
沟通策略
根据沟通目的和对象选择 合适的沟通方式,如书面 沟通、口头沟通、电子媒 介沟通等。
团队建设与激励
团队建设的意义
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
团队建设的方法
包括明确团队目标、建立信任关系、分配角色与责任、培养团队精神 等方面。
管理学原理 第九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电子教案
从理解人的角度出发,准确认识非正式组织的 形成原因。
从引导人的角度出发,积极支持非正式组织的 合理活动。
从发展人的角度出发,帮助、促进员工自我价 值的实现。
本PPT由信息学院软件工程1303班黄守青制作
9.2 直线与参谋
9.2.1 直线和参谋的概念 9.2.2 参谋的主要工作内容 9.2.3 直线与参谋的矛盾及处理
本PPT由信息学院软件工程1303班黄守青制作
2.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2)从消极方面来看,非正式组织也可能造成危 害。首先,非正式组织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 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其次,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 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
再次,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 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此时往往伴随公司制度与管理的不公平、有争议。 5)工作量不足,以至于员工靠着成群结党打发上班时间;
或者公司纪律松弛,员工自由度高,容易明目张胆三五 成群闲聊培养感情。
本PPT由信息学院软件工程1303班黄守青制作
2、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1)自发性 (2)内聚性 (3)行为一致性 (4)沟通顺畅性 (5)不稳定性 (6)非强制性。
本PPT由信息学院软件工程1303班黄守青制作
9.2.1 直线和参谋的概念
直线关系
含义:由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产生的管理层次之间的关 系便是所谓的直线关系。
特点:直线关系是一种命令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的 关系。这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越明确,即各管理层次 直线主管的权限越清楚,就越能保证整个组织的统一 指挥。
9.1.1 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有: 目的性 正规性 稳定性 强制性
《管理学讲义》word版
《管理学原理》讲义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学习目的学完本章后,你应该掌握:1. 定义管理2. 区分效率与效果3. 明确管理的特征、性质4. 确定管理者扮演的角色5. 认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6. 了解管理学的特点与研究内容本章提要管理的概念和特征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学的特点与内容典型案例分析一、管理的概念㈠、管理的定义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
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没有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能够全面概括“管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义是: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㈡、管理的基本特征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2、管理的“载体”——组织管理活动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正因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管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有效的协作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
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在组织内部,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人——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实质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目的——宗旨,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它的含义比目标更广泛。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组织与管理(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导论第1章组织与管理一、关键术语1.管理答: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①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②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③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④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即管理是一个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一系列工作的综合过程。
2.人本原则答:人既是组织的中心,也是管理的中心,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的首要原则。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则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也是“为了人的管理”。
“依靠人的管理”是指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即组织被管理者参与活动方向、内容以及目标的选择、实施和控制。
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①人是参与组织活动各种要素中的最活跃者。
②活动方向(做正确的事)与方式(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选择影响着组织活动的效益水平。
“为了人的管理”是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
管理为人服务不仅应包括通过管理工作来提高组织业务活动的效率,而且应包括通过管理工作,充分实现组织成员的社会价值。
3.适度原则答:适度原则是指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
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适情管理是指管理者应该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和能力特点来进行选择;适时管理则要求管理者根据环境和能力的变化来对这种选择进行调整。
4.效益原则答:效益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与实现组织目标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效益原则是指努力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是人类一切活动均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要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益,管理者必须注意提高自己和下属的两个能力:①做正确的事的能力;②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能力。
管理学原理(第二篇)
(3)折中决策法:既不过于冒险,也不过于保守,介于二者 之间。具体是在悲观和乐观中取中值。[注意:计算公式( P121)]
(4)最大最小后悔值法:决策者假设在选择了某种方案以后
,事后发现客观情况并未像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他们会为
自己的决策而感到后悔。把可能产生的后悔值降到最低,就
成为该方法的决策原则。
作中,无论是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还是规定品种结构
和产品质量,都需要做出周密的决策。
决策不仅仅渗透于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同时,其正
确与否直接关系着管理活动的成败,关系着一个组织的生
存与发展。
三、决策的类型(重点识记) (P110-111)
(一)按照决策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战略决策、 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P38)
注意:P111不同决策的确定性分析
上层主管人员做出的决策,趋向于: 非程序化、战略的、科学的、非肯定型决策
下层管理人员做出的决策,趋向于: 程序化、战术、经验、肯定型决策
(四)按照决策的主体不同,可分为群体决策 与个人决策
群体决策是指多个人一起做出决策。个人决策就是单独一
个人单独做出决策。
群体决策的特点:(1)能在更大范围内汇总信息;(2)
⑴What ⑵Why ⑶Who ⑷Where ⑸When ⑹How
做什么? 目标与内容 为什么做? 原因 谁去做? 人员 何地做? 地点 何时做? 时间 怎么做? 方式、方法、手段
(二)计划的基本特点(P127)(重点识记)
1、目的性(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实现组织目标,任何组织和
个人制定计划都是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目的。)
盈亏平衡分析法,也叫保本分析,或量、本、利
分析,是通过分析生产成本、销售利润和产品数 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企业能够以最小的 成本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并获得利润最大化的经
《管理学原理》ppt课件
•管理学概述•管理思想与理论•管理职能与过程•管理方法与工具目录•管理实践与应用•管理挑战与未来趋势01管理学概述管理学的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发展历程发展趋势02管理思想与理论1 2 3科学管理理论工业工程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01需要层次理论02双因素理论03系统管理理论卡斯特的系统观点、组织变革等。
权变管理理论菲德勒的权变模型、情境领导等。
战略管理理论安索夫的战略管理框架、SWOT 分析等。
现代管理理论030201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精益管理敏捷管理当代管理思想03管理职能与过程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预测未来03020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设计组织结构根据组织目标和计划,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力。
人员配备根据组织结构,选拔和配置合适的人员,确保组织的高效运转。
组织变革随着环境和目标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确立领导地位激励员工沟通协调制定标准监督检查纠正偏差04管理方法与工具定义与目标目标管理法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方法,通过设定明确、可衡量的目标,激励员工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目标设定设定目标时,应遵循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时限),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目标实施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目标或策略,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项目与项目管理01项目管理过程02项目管理工具03质量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工具人力资源管理法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工具05管理实践与应用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分析外部环境确定企业使命与愿景制定企业战略分析内部环境评估企业资源、能力、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确定企业战略制定的基础。
市场营销管理实践市场调研与分析制定营销策略营销执行与控制生产与运作管理实践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过程管理库存管理设备维护与管理预算管理制定企业预算,合理分配资金资源,确保企业战略和运营目标的实现。
《管理学原理00054》2014年版白瑷峥主编第12章 沟通
单选题:工作指示、命令、会议纪要、年度报告 等属于 A.斜向沟通 B.平行沟通 C.上行沟通 D.下行沟通
【2015年4月考题 ,本题1分】
答案:D
单选题:通过命令方式传达上级的政策、计划、 规定等信息的沟通方式是 A.上向沟通 B.下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通 C.横向沟通 D.斜向沟通
【2014年10月考题 ,本题1分】
(二)上行沟通(自下而上)
常见有:设置意见箱、汇报会、接待日、信访制等。
(三)平行沟通(同级或部门间)
优点:使办事程序和手续简化,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使组织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了解,有助于培养整体观念和合作 精神,客服本位主义倾向。增加职工之间的互谅互让,培养 友谊,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使成员提高工作兴趣,改善工 作态度。 缺点:头绪过多、信息量大、易于造成混乱;也有可能成为 职工发牢骚、传播小道消息的途径,造成涣散组织士气的消 极影响。
【2010年7月考题 ,本题1分】
答案:C
简答题:简述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答案:(一)沟通要有认真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 性(二)沟通的内容要确切(三)沟通要有诚意 (四)沟通方式要适合(五)沟通渠道要拓宽
第四节 有效沟通的技巧
一、下行沟通的技巧
三、沟通的作用 *
案例分析题:结合案例,分析沟通的作用 是什么?
【2015年4月考题 ,本题5分】
(一)沟通是保证决策科学的基本前提
决策依靠及时、完整、准确的信息。
(二)沟通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基本手段
良好畅通沟通渠道能提高组织凝聚力。
(三)沟通是改变员工行为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上传下达能获得员工理解支持。
(四)沟通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途径
《管理学原理》 第八章 沟通
三、组织沟通的渠道
1、正式沟通渠道类型 链式沟通 轮盘式沟通 环式沟通 全通道式沟通 Y式沟通
(1)、链式沟通 这是一个平行网络,其中居于两端的人只能与内侧的一个成员
联系,居中的人则可以分别与两端的人沟通。
这种网络表示组织中主管人员与下级部署之间存在若干管理者, 属于控制型结构。
A
B
C
D
E
(2)、轮盘式沟通
(4)、全通道式沟通
A
B
E
C
D
这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其中每个成员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组织中的集中化程度及主管领导的预测程度均很低。由于沟通通道 多,组织成员的平均满意度高且差异小,所以士气高昂,合作气氛 浓厚。这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增强组织合作精神,提高士气均有很 大的作用,但由于沟通通道多,容易造成混乱,且又费时,也会影 响工作效率。
三、有效沟通的原则 1、明确沟通的目标; 2、具备科学的思维; 3、管制信息流; 4、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与方式方法; 5、讲究语言艺术; 6、了解沟通对象。
沟通者的誓言
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 重和捍卫你表达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 点去理解它,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 与你沟通。
四、沟通艺术 1、信息沟通 要有效沟通信息应注意: 沟通主体方面:包括清晰度与有可信度。 沟通对象方面: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与接受信息的能力。 沟通渠道方面:沟通的方式、途径、时间、地点、手段等。 2、情感沟通 研究并尽可能满足沟通对象的社会心理需要 真诚、热情、助人为乐 运用心理规律,促进情感融通
非正式沟通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组织中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缺点表现在:沟通双方或多方都可以不负责任,因此也难以控 制,容易失真,甚至会强化非组织活动,影响组织内的凝聚力和正式 沟通的权威性。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现代管理理论3.1 复习笔记一、行为科学的产生1.霍桑试验霍桑实验是指主要由梅奥教授等专家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它旨在测试出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
(1)照明实验。
照明实验假定工作环境的照明亮度能影响工人的视觉和情绪,从而会影响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但实验结果是工人的生产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状态,说明照明亮度并不能影响生产率,实验人员无法解释实验结果,原有的假设被否定了。
(2)梅奥参与的继电器实验。
在霍桑工厂研究人员选择了继电器装配和云母片剥离两个小组进行实验,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产量的增加。
在实验过程中以自由发表意见、得到关心的工作环境代替传统严格控制的环境,实验人员发现,管理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士气的提高,人际关系和工作态度的改善,从而促进了产量的变化。
(3)访谈计划。
实验得出以下结论;①表明管理方式与工人的士气从而与劳动生产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梅奥等人制定了一个意在征询工人意见的访谈计划。
②虽然工作条件和劳动报酬实际上未有任何改善,但工人们却普遍认为自己的处境比以前好了。
③要对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成为能够倾听并理解工人的:“访谈者”,这样才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工人士气的提高以及产量的增加。
(4)绕线实验与非正式组织。
在绕线实验中,研究人员得到以下结论:①工人们在产量水平上达成了某种默契,并运用团体压力来加以维护,使人们共同遵守。
②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这种非正式团体有自然形成的领袖和自己的行为规范。
③非正式组织对生产率和管理者的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2.梅奥的结论与人际关系学说在总结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书中阐述了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和当时流行的看法相比,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以下新观点。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3.从人际关系学说到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利用许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管理学原理第四章案例:富士康跳楼门——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一把带血匕首,死者身上有四处刀伤。
【10】2010年5月21日早晨5时许,深圳龙华富士康员工宿舍一名男 子坠楼身亡。该员工21岁,姓南,广东工业大学一位已签约富士康
的大四男学生。
【11】2010年5月25日早上6.20在华南富士康观兰
分厂,观兰镇樟坑径村一男子坠楼,当场死亡,据 悉死者叫李海,精加厂员工。
“跳楼门”与富士康 的企业文化
富士康简介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
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
业的高新科技企业。凭借扎根科技、专业制造和前瞻决 性,自1974年在台湾肇基,特别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
建厂以来,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拥有80余万员工及全
球顶尖IT客户群,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 2008年富士康依然保持强劲发展、逆势成长,出口总
抢救无效死亡。
【7】2010年5月6日,龙华厂区男工卢新从阳台纵身跳下身亡24岁。
【8】2010年5月11日,24岁的河南许昌姑娘祝晨明在宝安区龙华街 道水斗富豪新村11巷某栋住宅楼9楼楼顶跳楼自杀身亡。
【9】2010年5月14日,在深圳富士康龙华厂区北大门附近的福华宿 舍,晚间富士康一名梁姓员工坠楼身亡,安徽籍,21岁。现场发现
着 太累”。
【4】2010年3月29日,龙华厂区,一男性员工从宿舍楼
上坠下,当场死亡,23岁。
【5】 2010年4月6日,观澜C8栋宿舍饶姓女工坠楼,仍 在医院治疗,18岁。
【6】2010年4月7日,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坠楼 身亡,18岁。同时当天租住在观澜樟阁村的一位22岁湖 北籍富士康男员工被和他一起住的父母发现不省人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的概念、特征和性质,了解管理的起源、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学习方法。
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管理概念的基本内涵,管理的特点和管理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对象,管理学原理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教学内容】凡是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集体活动,就存在着管理。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0世纪20年代以来管理学形成之后,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在社会各个行业的不断普及应用,人们愈来愈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
因此,作为管理者或有志于从事管理的人来说,很有必要首先熟悉什么是管理,怎样有效地学习管理。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征一、管理的概念(一)人们对管理概念的认识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管理,人们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管”在古代是指中空贯通的长条物体,后指锁钥,引申为“规范”、“准则”、“规则”。
“主宰”、“主管”、“管辖”、“管制”等意识,体现着权力的归属。
“理”古代为整理土地、雕玉琢器等意思,引申为整治、处理。
“管”、“理”二字合二为一使用,即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人或事物进行管辖和处理。
20世纪以来,关于管理概念,学术界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许多观点。
美国管理学家,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urt Simon)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引自《管理行为》西蒙著,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他认为决策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第一,调研分析;第二,制定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第三,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择比较满意的方案;第四,检查和评价方案的执行情况,并适时调整方案。
被称为“管理过程之父”、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Fayol)则把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引自《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H·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并且把企业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Koontz)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在正式组织起来的团体中,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起把事情办妥的艺术。
”(引自《管理学》孔茨等著,张晓君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古典组织理论开拓者,德国管理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管理就是协调活动。
我国的一些管理学家如杨文士认为:“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的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引自《管理学原理》杨文士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周三多认为:“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引自《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子良认为管理是“为了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而从事的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协调活动。
”(引自《管理通论》陈子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管理学家们对管理的概念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提出了不同的关于管理的定义。
就这些定义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注重管理过程中的职能,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的过程。
第二,注重管理的实质,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第三,注重管理的目标,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把事情办好。
第四,注重管理的核心,认为管理就是协调各种关系的活动。
无论何种定义,都是从不同方向突出了管理在不同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可以为我们学习管理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管理的定义管理定义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们对管理的不同理解和管理学家们不同的研究重点。
但是不同的定义,只是认识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在总体上对管理本质的认识还是相通的,依据对管理本质的共同认识,我们提出管理的定义:就一般意义而言,管理是指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各种资源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1.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内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是管理功能的集中体现。
一个组织原本就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组成的各种资源的综合系统,整个组织的管理活动,就是围绕实现组织目标而开展的。
管理离开了组织目标,就像一艘没有航标的船一样永远也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2.管理活动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这些手段来进行的这些手段是所有类型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都要履行的管理职能,这反映管理活动的功能和过程。
3.管理活动的实质就是协调各种关系所谓协调,就是指把组织内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财力和物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和谐化、同步化。
所以管理活动就要围绕着组织的目标,协调各种资源的相互关系,使组织活动更加有效。
4.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有的管理行为要靠管理者去实施,所有的管理目标要靠管理者来实现。
而管理者实施管理行为的受作用一方即管理对象,对于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组织目标的最终实现,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要素,而这些要素中人是最核心、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所有的组织资源都要以人为中心。
因此,对人进行管理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
二、管理的特征为了更加科学地理解管理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一下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管理是人们在有组织的集体环境下所从事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是在人类共同劳动的实践中出现的。
人类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在一起共同劳动,就需要管理来组织人们进行有效地劳动。
因此说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
只要是两个以上的集体活动并且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存在着管理。
(二)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是指为达到一定目标,完成特定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群体。
管理的第一个特征告诉我们:管理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有一致认同的目标。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同劳动的集体就可以称为组织。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是生活在各种不同组织之中的,如工厂、学校、医院、军队、公司等等,人们依赖组织,组织是人类存在和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
没有组织,仅凭人们个体的力量,无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没有组织,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与繁荣。
组织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源泉,是人类获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
然而,仅仅有了组织也还是不够的,因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组织就必然有人群的活动,有人群的活动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活动,简而言之,管理是保证组织有效地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组织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管理,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力量。
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组织中进行的,有了组织,就需要管理,即使一个小的家庭也需要管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
总之,协同劳动需要组织,并且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行为。
虽然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社会功能不同,但是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既受到组织内部要素的影响,又受到组织外部环境诸如:政治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要想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达到合理配置,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进行有效地管理。
(三)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实施管理行为,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承担责任的人。
管理者是一个组织或一定领域中的“统帅”,负责管理他人及其他要素,努力实现组织目标,他的管理工作比其它业务工作更加重要。
因此,一个优秀的组织必须有一批优秀的管理者。
管理者可以按多种标志进行分类,一般地按管理层次可以划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中最高领导层的组成人员,拥有人事、资金等资源的控制大权,负责组织的长远发展计划、战略目标和重大政策的制定,又称决策层;中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中层机构的负责人员,他们是高层管理者决策的执行者,故称执行层;基层管理者,指一个组织中业务“第一线‘的管理人员,负责现场作业指挥和监督,故称作业层。
(四)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就是管理者实施管理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具体功能和实施过程。
管理学家们对管理职能认识看法不一,不同学派有不同见解。
最常见的有“三职能”论即“计划”、“组织”和“控制”。
有“五职能”论,即增加“指挥”和“协调”两个职能。
还有主张“七职能”论的,即增加“领导”与“人员配备”两个职能。
即使职能的个数相同,但是,对具体职能的称谓,不同管理学家也持不同的观点。
(见表1.1)表1.1 不同管理学家对管理职能划分的认识说明:“√”表示各管理学家对管理职能划分的认识。
本书认为“指挥”和“协调”两个职能可以由“领导”职能代替更为妥贴。
因此,提出新的“五职能”论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
无论是什么样的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都要履行这五个职能,管理职能表明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各职能的基本涵义与工作逻辑见图1.1所示。
图1.1 管理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五)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不是个人的活动,它需要推动别人和自己一道去实现组织目标。
所以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处理许多事务。
实际上处理事务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因为这些事务是由人来解决和处理的。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1955年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的概念,他认为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第一个角色是管理一个组织;第二个角色是管理管理者;第三个角色是管理工作和工人。
其中有两个角色都提到人,这表明管理者的工作和职责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与人打交道的。
前已叙述,管理的实质是协调,由于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构成组织的“基本细胞”,协调的主要对象当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管理的核心就是处理人际关系。
第二节管理的起源与发展一、管理的起源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多个人的集体劳动,在这种条件下,为了使劳动能够有序进行,获取人类所需的劳动成果,就需要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这就是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物质资源就显得很有限,再加上社会生产的各环节相互信赖性日益加强,这些都需要更高水平的管理。
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分工和协作越精细、复杂,管理工作也就越重要。
例如,在规模较小的手工业企业里,要进行共同劳动,有一定的分工协作,管理就成为进行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但是,如果手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技术和劳动分工也比较简单,管理工作也比较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