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MICM分型
WHO关于白血病分型
髓常正常,生存期长 隐袭型:无特征性症状,WBC正常且异常T细胞少,
用适当的HTLV-I探针方法可证实T细胞克隆性增生
精品课件
ATLL早期无Hb和血小板降低或稍低,随疾病发展 WBC升高,淋巴细胞增多,出现大小不一(大者>14μm) 多少不等(10%-80%)多形性多核叶细胞
WHO关于白血病的分类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血液病的诊断标准
FAB诊断??
MICM诊断(WHO标准)
M:Morphology (histochemistry ) I:Immunology C:Cytogenetics M:Molecular biology
(敏感性,特异性?)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除典型CGL外,aCML、Ch-CML、CNL和CMML均为Ph-/bcr-, 故也称这4型为P h染色体或bcr基因阴性疾病。
WHO 将CGL和CNL归属MPD,将CMML、aCML、Ch-CML归属 骨髓增生异常/MID。最近WHO认为:将CMML外周血WBC> 13×109/L者列为MPD(CGL)。
②前T细胞ALL。 ③Burkit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有t(8;14)(q244; q32)异常和变异,c-myc。此外99%可检出Ki-67片断。
精品课件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
一般以淋巴结肿大伴外周血淋巴细胞异常、高 钙血症、骨质破坏、皮肤损害和骨髓受累为特征。 HTLV-I抗体阳性是诊断的必要条件。
幼单 HLA-DR CD11b、13 14、33、64 115
CFU-E
WHO关于白血病分型
AML各亚型免疫标志
亚型 常表达抗原 不常表达抗原
其它粒系或淋巴系抗原
M0 CD11b、13、33
M1 CD13、15、33、HLA-DR
CD11、14
M2 CD11b、13、15、33、34、56、19、HLA-DR
M3 CD11b、13、15、33、34
M4 CD4、11b、13、14、15、33、34 M5 CD4、11b、13、14、15、33、34 M6 血型糖蛋白A、CD13、33、34 M7 CD41、61、因子VII相关抗原
表面分 化抗原
前T细胞
胸腺皮质T细胞
髓质T细胞
末梢T细胞
表面分 化抗原
FAB 分类
单核细胞 前单核细胞 CFU-C 骨髓母细胞 幼稚细胞 M3 M4 M0 M1
M5b M5a M2
粒细胞
CD14
CD13 CD33 CD34
CD11b
HLA-DR
CD38 CD71
Cancer Cytogenetics
CFU-E
CD36、117 EpoR
红细胞
CD33、34 117、EpoR
CD35、 44 59
血小板 CD9、14、 36、41、 42、49 61、126
CFU-MEG CD33、34 116、126 W123、IL-11R
巨核细胞 CD9、14、36 41、42、61 W116、W123 126
我国将CML分为5型: ①典型慢粒(CGL或CGL-CP); ②不典型慢粒(aCML或a-CML); ③幼儿型慢粒(Ch-CML);
④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
⑤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CMML)。 除典型CGL外,aCML、Ch-CML、CNL和CMML均为 Ph-/bcr-,故也称这4型为P h染色体或bcr基因阴性疾病。 WHO 将CGL和CNL归属MPD,将CMML、aCML、Ch-
白血病MICM分型及其意义
白血病MICM分型及其意义白血病MICM分型白血病MICM分型白血病MICM分型,是指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特征(molecular)分型。
形态学分型(FAB)分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1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POX染色阳性率>3%。
M2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以原幼粒细胞为主,早幼粒细胞>3%,中、晚幼及成熟粒细胞>10%为M2a型。
M3型:急怀多颗粒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30%。
其又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
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病,粒系及单核细胞均增生。
M5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a为原单核细胞型,原单核>80%;M5b为部分分化型,以幼单核细胞为主,原单核<80%。
M6型:急性红白血病,原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细胞>30%。
M7型: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原巨核细胞>30%,并经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检查、血小板免疫标志物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检查等证实。
M0型:近年确定,为髓系最早阶段的白血病,形态学上极少髓系分化,不能鉴别,必须用免疫标志物确定。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L1: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L2: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
L3: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胞质内含大量空泡。
3.急性白血病的主要化学染色特点:免疫学分型-基本免疫表型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FAB分型与免疫标志:2.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3.急性非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4. 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有极少部分病人白血病细胞为淋巴系和髓系细胞双克隆或同一细胞系免疫标志双表型,即混合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介绍
维血常规异常改变等可疑情况,就需要及时复
查。如果初治时是高危的,推荐适当增加复查次数。
关于M3的中枢侵润的预防问题:
很多咨询者问到M3是否有必要定期腰穿和鞘注化疗预防中枢侵润,有不少医院基本不做或者检查一次正常以后就不做了。美国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指南中关于M3的中枢预防问题,认为没有多大必要定期腰穿、鞘注化疗。但是其实大家都认可M3发生中枢侵润的几率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是不低的,一旦发生了很可惜,在北京的一些研讨会上不少医院的专家都认为还是应该给予一定次数的腰穿、鞘注作为预防措施,譬如说缓解后做一次,以后每次巩固化疗前做一次,3、4次如果都正常,以后可以不做观察,如果说以后3个月做一次持续1年左右也不是很过分,毕竟这种措施对病人没有什么大的损伤。
还有,即使一开始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预后不良因素,也不一定就都是很好治疗的,还有极少数在治疗过程中还是发生了复发、甚至不能获得长期生存,这提示可能还有其它预后不良因素没法发现。经过规范的治疗如果很难缓解或者缓解后反复复发本身也是一种预后不良因素。
治疗:
治疗一般模式包括诱导缓解治疗、缓解后巩固治疗、维持治疗。
再补充一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维持治疗方案,我们科室自己定的方案如下,基本上和国际上以及国内一些中心的维持方案差不多(具体用药天数可能有所不同,但不会差别很大),只是原则上把亚砷酸纳入了,如果不加亚砷酸,就只是维甲酸、6-MP和MTX。
维甲酸,45mg/m^2/天,口服,连用半个月,然后休息半个月后;
诊断:M3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形态学分型(FAB)的一个类型,骨髓涂片显微镜下形态学诊断对于早期诊断很重要,但是仅仅是形态学分型还是有一定的误诊率的,现代医学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形态学分型,而是具体到MICM分型,也就是形态学(显微镜镜检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分子生物学(基因分析)等。这样的全面诊断技术对于确定诊断、评估预后、指导治疗以及治疗后确切疗效等有很重要的意义,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初诊时完善这些检查,尽量避免仅仅凭感觉来诊断、治疗。相对于总体医疗费用,这些检查的费用也不是很高,大概是3000多一些。
WHO关于白血病分型
我国对AML的分型标准是在FAB分型基础上,结合我国 特点作了部分修改而制订的。修订的内容如下:
①将我国首先提出的亚急粒细胞白血病列为M2b型,原 FAB分型中的M2型为M2a型;
②将M3型分为M3a与M3b,即粗颗粒型与细粒型,后者即 FAB分型中的M3变异型;
③将M4型按粒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比例分为4个亚型:M4a 以原始及早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单、幼单及单核细 胞>20%(NEC);M4c为具有粒系和单核系两系特征 的原始细胞≥30%(ANC);M4EO的特征与FAB分型相 同。
• M2 型 : 急 性 粒 细 胞 白 血 病 部 分 分 化 型 , 原 粒 细 胞 ≥20%-89%,早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粒细胞>10%。单 核细胞<20%。
• M3 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 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多颗粒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 此类细胞白血病≥20%NEC,胞质中有大量密集的粗大 颗粒,常有成束的棒状小体(Auer小体)。部分病例 的细胞内颗粒细小或无,称为M3变异型(M3 variant)。
骨髓细胞分化和分化抗原 Cluster Differentiation (CD)
淋巴干细胞
CD34、117 W123、W125
多能干细胞
CFU-GM HLA-DR CD15、33 34、64、114 115、116、121 W123、124
CFU-GEMM HLA-DR CD33、34 116、117 121、126 1L-9R、IL-11R EpoR
FAB把有上述异常者称为典型CGL。约5%病例为Ph染色 体阴性或bcr阴性,临床和血液细胞学与典型CGL可有若干差 异,这种CGL称为不典型慢粒(aCML)。
我国将CML分为5型: ①典型慢粒(CGL或CGL-CP); ②不典型慢粒(aCML或a-CML); ③幼儿型慢粒(Ch-CML); ④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 ⑤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CMML)。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白血病MICM分型,是指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特征(molecular)分型形态学分型(FAB)分型1.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1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POX染色阳性率>3%。
M2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以原幼粒细胞为主,早幼粒细胞>3%,中、晚幼及成熟粒细胞>10%为M2a型。
M3型:急怀多颗粒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30%。
其又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
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病,粒系及单核细胞均增生。
M5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a为原单核细胞型,原单核>80%;M5b为部分分化型,以幼单核细胞为主,原单核<80%。
M6型:急性红白血病,原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细胞>30%。
M7型: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原巨核细胞>30%,并经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检查、血小板免疫标志物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检查等证实。
M0型:近年确定,为髓系最早阶段的白血病,形态学上极少髓系分化,不能鉴别,必须用免疫标志物确定。
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L1: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L2: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
L3: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胞质内含大量空泡。
3.急性白血病的主要化学染色特点:免疫学分型-基本免疫表型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FAB分型与免疫标志:2.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3.急性非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4. 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有极少部分病人白血病细胞为淋巴系和髓系细胞双克隆或同一细胞系免疫标志双表型,即混合细胞性白血病。
此型白血病用形态方法极难诊断,必须结合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才能确诊。
临床血液学检验:11血液病MICM检验
形态M
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的优缺点
• 标本直接固定,不容易损失信息,恶性细胞比例更客观,对一 些抽不出或少见细胞,仍可诊断。如伴骨髓纤维化、MM、淋巴瘤、 转移癌、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何杰金细胞等 • 可以直接观察到组织结构,容易确定恶性细胞的组织部位 • 诊断慢、受诊断者个人经验及知识水平影响大 • 对一些组织结构无破坏、细胞形态改变不大的细胞,难以鉴定良 恶性及成熟度 • 有些恶性细胞在液体中,难以获取组织标本,难以判断组织结构
MICM分型原则中各检测技术简介
形态M 细胞形态及细胞化学分析的优缺点
优点:
直观: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形态,对MDS的诊断、一 些少见的、大的恶性细胞的确定优于流式细胞分析恶 性细胞的比例更准确:
简单快速,有显微镜即可完成报告
缺点: 人为因素影响大 难以鉴别细胞的成熟阶段,B、T等系列的恶性细胞 细胞较成熟时,难以鉴别良恶性 不能提供太多的预后信息
伴再现性遗传学异常的AML
AML with t(8;21)(q22;q22) AML with inv(16)(p13.1q22) or t(16;16) APL with t(15;17)(q22;q12) AML with t(9;11)(p22;q23) AML with t(6;9)(p23;q34) AML with inv(3)(q21q26.2) or t(3;3) AML -M7 with t(1;22)(p13;q13) ? AML with mutated NPM1 ? AML with mutated CEBP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ICM分 型
2016
FAB分型及WHO分类
1827年, 法国的Alfred Velpeau 描述第一例白血病 1847 年,Virchow首次提出了“白血病”这个名称 1976年,法、美、英3国7位血液学家以光镜下的形态为主,
白血病的分型
编辑ppt
(二) 白血病MIC分型
编辑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986年FAB协作组提出了MIC分型法:
形态学 免疫学 细胞遗传学
(morphology, M ) (immunology, I ) ( cytogenetics,C )
该分型法以形态学为基础、免疫学和细 胞遗传学作补充,相互结合,使分型更趋精 确。
白血病的分型
HLA服务部 李莎
编辑ppt
编辑ppt
1.不同的分类方法
• 传统的白血病诊断和分型主要依据骨髓涂 片中血细胞形态和分类及化学染色检查来 确定的。根据白血病自然病程长短将白血 病分为急性/慢性的两大类;按照细胞的起 源不同又可分为髓细胞系、淋巴细胞系以 及特殊类型等不同类型白血病。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哪些白血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
目前治疗白血病的方法主要有化疗、骨髓移植、中医药,三种方法 各有特点,化疗见效快,副作用较大;骨髓移植花费高昂,风险较 大;中医药见效相对缓慢,但是可以全面调理而且副作用小,痛苦 少,花费少。通过医学界大量实践观察,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较 为理想,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的优势。
编辑ppt
• 一般来说只有标为高危的“急淋”患儿和大约七成左右的成年患者建 议首要考虑骨髓移植,是因为这些患者,白血病细胞难以被清除,需 要加大化疗强度,以克服耐药的癌细胞,但过高强度的化疗会同时破 坏骨髓的正常造血细胞,摧毁造血功能,这就需要将造血干细胞(或 骨髓)移植给患者,使患者的造血功能得以重建,同时免疫功能亦得 到重建,进一步清除体内的白血病细胞
MICM分型
MICM分型1. M 即FAB分型。
2. I 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免疫学标志进行的分型。
3. C 白血病常伴有染色体改变。
4. M 染色体改变伴有基因特异变化。
FAB分型1976年法国(Franch)、美国(American)和英国(Britain)等三国血细胞形态学专家讨论、制订了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简称"FAB"分型。
据此标准,可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则可依此标准分成L1-L3三型,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分成M0-M7共八个亚型。
这种分型法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
1. ALL分为三个亚型〔1〕L1型;以小细胞为主,大小一致。
〔2〕L2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
〔3〕L3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均一,胞质内有许多空泡。
2.ANLL分为八个亚型(1)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较轻,原始细胞大于30%,可达90%以上,核圆形,核仁明显。
胞质小,嗜碱性,无颗粒,无Auer小体。
(2)M1(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减低,骨髓中I型加II型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可见小原粒细胞(胞体小,与淋巴细胞相似,胞似圆形,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较正常原粒细胞密集,核仁1-2个,有伪足)。
(3)M2(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原粒I型II型大于30%-90%,单核细胞小于20%,早幼以下各阶段大于10%,约50%病例的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
分两个亚型:M2a:骨髓中原粒I型+II型>30%-90%,单核细胞1%。
M2b:骨髓中粒系统明显增生,异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常>30%,这类中幼粒细胞有核仁1-2个,核浆发育不平衡。
有的晚幼粒亦见有核仁。
有核凹陷处常有淡染区,胞浆可见空泡。
白血病MICM分型
白血病MICM分型白血病MICM分型白血病MICM分型,是指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特征(molecular)分型。
形态学分型(FAB)分型1.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1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POX染色阳性率>3%。
M2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以原幼粒细胞为主,早幼粒细胞>3%,中、晚幼及成熟粒细胞>10%为M2a型。
M3型:急怀多颗粒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30%。
其又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
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病,粒系及单核细胞均增生。
M5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a为原单核细胞型,原单核>80%;M5b为部分分化型,以幼单核细胞为主,原单核<80%。
M6型:急性红白血病,原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细胞>30%。
M7型: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原巨核细胞>30%,并经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检查、血小板免疫标志物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检查等证实。
M0型:近年确定,为髓系最早阶段的白血病,形态学上极少髓系分化,不能鉴别,必须用免疫标志物确定。
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L1: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L2: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
L3: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胞质内含大量空泡。
3.急性白血病的主要化学染色特点:免疫学分型-基本免疫表型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FAB分型与免疫标志:2.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3.急性非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4. 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有极少部分病人白血病细胞为淋巴系和髓系细胞双克隆或同一细胞系免疫标志双表型,即混合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
免疫学分型 与FAB AML分型的相关性
M1:CD34+、MPO+、DR+、TdT+、CD33+、CD13+、CD15-、CD11b-、 无 淋、红、巨核系抗原 M2:CD34+、CD33+、CD13+、DR+、CD15+ M3:CD33+、CD13+、DR-、CD34M4:CD34+ 、CD33+、CD13+、CD14+、CD15+ M5:CD34+ CD33+、CD13+、CD14+、CD15+ M6:血型糖蛋白+、CD34-,DR-、CD33-、CD13-、CD15M7:CD34+、CD33+、DR+、CD41+、CD42+、CD61+ M0:FAB:形态学为L2型,MPO、SBB组化阴性,淋系抗原阴性, CD33、CD11、CD15 及antiMPO单抗阳性。
与AML预后有的抗原
6。Ly+AML: CR率低 占AML43%, CR46%,合并CD34+38%, PgP+15%, (其中CD2+AML7.7%, CD7+AML22%,CD19+13%), Ly-AML: CR73%
7。CD7+AML: CR率低, 占AML22%, 合并CD34+75%,PgP+55%, ( M1:42%,M2:18%,M4:28%,M5: 9%,M3:0%)CR35%
讲座
急性白血病
免 疫 学 分 型
急性白血病的免疫分型
MICM分型:
细胞形态学(包括细胞组化)为基础, 细胞免疫学(免疫表型)为主体, 细胞遗传学为辅助, 分子生物学为补充的原则。 免疫学分型对ALL更重要。 免疫学与FAB分型可不一致。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M分型分析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M分型分析杨涛熊峰(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兰州,730050)[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M)、细胞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即MICM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R带核型分析、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和套式逆转录酶链反应(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
结果:以FAB分型为基础的形态学诊断L1型25.0%,L2型71.88%,L3型3.12%;免疫表型检测其中B-ALL25例(78.13%),T-ALL3例(9.38%),还有4例患者同时表达髓系和B系,为急生杂合性白血病(HAL),占12.49%;染色体异常患者中,以t (9;22)(q34;q11)(87.50%)频率最高。
bcr/abl融合基因检测,有9例(28.13%)阳性。
结论:在形态学基础上其于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特征及融合基因表达可以对ALL进行准确的分型,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M分型[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B1976年法国(Franch)、美国(America)和英国(Britain)等三国细胞形态学专家讨论,制定了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FAB分型),1985年后FAB 协作组成员与免疫学家、细胞遗传学家在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M)基础上,开展了细胞免疫学(immunology,I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M),即为白血病MICM分型。
该分型在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由于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异常增殖并浸润全身各组织脏器的一种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1]现将我院收治入院的3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MICM分型特点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血液MICM诊断(1)
– 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 – 分子遗传学:融合基因(RT-PCR\Q-PCR)/基因突变
(测序)
血液MICM诊断(1)
白血病不是白血病? • 急性?慢性? • 系来源 • FAB分类 • 预后分层 • 治疗、疗效判断
• MRD
病史+形态 形态+免疫 形态+免疫+遗传+分子 形态+免疫+遗传+分子
• 活检增生活跃,涂片增生低下 骨髓增生不均匀 涂片稀释
血液MICM诊断(1)
流式细胞术
血液MICM诊断(1)
流式细胞免疫分型的作用
• 确定系来源
– 原理:不同系有特定的抗原表达 – 髓系/B系/T/NK系/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 确定细胞分化阶段
– 不同发育阶段细胞,其抗原表达不同
• 预后判断
-5、del(5q)、-7、3q 亚二倍体、近单倍体、
异常、
t(9;22)、t(4;11)、t(1;19)
复杂异常
、t(8;14)
血液MICM诊断(1)
染色体检测常见问题
• 标本取材量不足:检测最低白细胞数为10的6 次方个细胞
• 培养后无分裂相或分裂相少于15个:标本白细 胞量低,患者正在进行化疗
– 有些抗原表达和淋巴瘤/白血病预后相关
• 治疗方法选择-治疗靶向 • 疗效判断、复发监测
血液MICM诊断(1)
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与FAB分型相关性
M0 M1 M2 M3 M4 M5 M6 M7
CD34,CD33,CD13 MPO,CD34,CD33,CD13, HLA-DR MPO,CD34,CD15,CD13, HLA-DR MPO, CD33,CD13、CD9(HLA-DR、CD11b常阴性) MPO,CD33,CD15,CD14,CD13 CD68,CD33,CD14,CD13,HLA-DR,CD36,CD64 CD33,CD235a,CD71 CD33,CD41,CD42b,CD61
流式细胞术在白血病MICM分型诊断中的作用
50 000/秒(分选) 3:5个激光 4:24色荧光 5:无菌环境
FACSAria II 1:高速分选 2:分选精度1/32滴 3:3个激光 4:13色荧光 5:仪器随开随用
<<back
FCM原理(动画)
FACSCalibur光路图
但是,流式免疫分型结果的解释应与临床、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等其他方 法结合使用,综合考虑,做出疾病的诊断与分类。
正常血细胞发育过程的抗原表达规律
按《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2008年版)
Wood B,etc(2007)
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
细胞碎片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阈值
检测信号及意义:
荧光信号 根据荧光素交联的单克隆抗体不同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一)设门 (gating)
(二)荧光强度 (三)单参数分析 (四)多参数分析
二、数据解释及报告
1.定性的描述(阳性或阴性)
2.评估抗原表达强度
3. 区分弱阳性和阴性群体
运用流式分析造血细胞的抗原表达情况,远远多于对形态学结果的简单证 实,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可能帮助形态学确认某些诊断,也可能提出之前 没有考虑的诊断;在一些典型表现下,流式免疫分型可以在其他方法的辅助 之下诊断疾病。
Hale Waihona Puke 免疫分型的抗体组合原则免疫分型的抗体组合原则
一、常用抗体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 为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982年,国际统一使用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作为白细胞 分化抗原和相应单克隆抗体的命名,CD分子在流式细胞术的血液学应用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白血病micm分型名词解释
白血病micm分型名词解释
MICM分型是一种对白血病进行分型的分层诊断方法,其全称为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分型。
1. 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通过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对骨髓中的各种白血病细胞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2. 免疫学(Immunology):取出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后,进行免疫学检查,一般是通过流式细胞仪完成的,能够分析出白血病细胞来源于髓系还是淋巴系,对白血病的分类作出明确的诊断。
3.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即对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进行染色体检查,能够发现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常,有助于白血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4.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对白血病细胞的基因进行检测,能够发现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等情况,对白血病的分类、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请注意,如需更具体全面的信息,建议前往医疗机构进行详细咨询。
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1、T和B淋巴细胞在接触抗原后繁殖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B.脾脏和淋巴结C.骨髓D.淋巴结E.肝脏【答案】 B2、白血病的MICM分型,不包括A.组织病理学B.分子生物学C.免疫学D.细胞遗传学E.形态学【答案】 A3、患儿,10个月。
轻咳伴发热半天,晚上呕吐4次,不久频泻水样便,初黄色后转白,量多黏液少,无腥臭,尿极少,于10月底就诊。
体温39℃,面色苍白。
前囟眼窝凹陷,哭泪少,咽充血,心肺无异常,腹稍胀。
皮肤弹性减退。
下述处理不是必需的是()。
A.口服补液盐(ORS)B.禁食C.动脉血气分析D.血钠钾氯测定E.大便镜检和培养【答案】 B4、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称为A.相对误差B.总误差C.随机误差D.系统误差E.测量误差【答案】 C5、骨髓增生程度为100:1时,最有可能是A.急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类白血病反应C.单纯红细胞性再障D.急性失血性贫血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答案】 A6、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检验报告为Ⅲ度,则其分泌物中球菌为A.+B.++C.+++D.++++E.-【答案】 B7、患者男,脑髓液常规结果:WBC:30×106/L。
分类:单个核细胞90%,多个核细胞10%。
最可能为()。
A.结核性脑膜炎B.化脓性脑膜炎C.病毒性脑膜炎D.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E.结果无特异性,无法判断【答案】 C8、以下哪种抗体不属于ENA抗体A.抗RNP抗体B.抗Sm抗体C.抗SS-A抗体D.抗dsDNA抗体E.抗SS-B抗体【答案】 D9、我国室间质量控制国家标准是A.GB/T20468-2006B.GB/T20469-2006C.GB/T20470-2006D.GB/T4901-2001E.GB/T4902-2001【答案】 C10、MCV测定的单位为A.mlB.μlC.flD.dlE.L【答案】 C11、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首选检测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血病MICM分型
白血病MICM分型白血病MICM分型,是指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特征(molecular)分型。
形态学分型(FAB)分型
1.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1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POX染色阳性率>3%。
M2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以原幼粒细胞为主,早幼粒细胞>3%,中、晚幼及成熟粒细胞>10%为M2a型。
M3型:急怀多颗粒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30%。
其又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
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病,粒系及单核细胞均增生。
M5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a为原单核细胞型,原单核>80%;M5b为部分分化型,以幼单核细胞为主,原单核<80%。
M6型:急性红白血病,原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细胞>30%。
M7型: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原巨核细胞>30%,并经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检查、血小板免疫标志物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检查等证实。
M0型:近年确定,为髓系最早阶段的白血病,形态学上极少髓系分化,不能鉴别,必须用免疫标志物确定。
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L1: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L2: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
L3: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胞质内含大量空泡。
3.急性白血病的主要化学染色特点:
免疫学分型-基本免疫表型
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FAB分型与免疫标志:
2.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
3.急性非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
4. 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有极少部分病人白血病细胞为淋巴系和髓系细胞双克隆或同一细胞系免疫标志双表型,即混合细胞性白血病。
此型白血病用形态方法极难诊断,必须结合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才能确诊。
细胞遗传学分型
1. 人类染色体畸变的主要类型: (1) 结构畸变:断裂(b),缺失(del),重复(dup),倒位(inv),等臂(i),易位(t),双微体(DM),环形染色体(r),无着丝点片段(ace)等。
(2) 数目异常:染色体多(+)或少(-),或嵌合体(/)、亚二倍体、超二倍体、多倍体、非整倍体、假二倍体(psu)。
2. 白血病特异染色体改变: (1)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ML):90%~95%有ph染色体,主要为t(9;22),少见复杂异位。
CML慢性期15%~20%伴其他附加染色体变化,如双ph(+ph)、+8、+17或I(17q)、+1/-Y,于加速期、急变期发生率增加。
(2)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50%~70%,常见改变有t(8;21)、t(15;17)、inv16或del16q、t(6;
9)、11q的重排,其他还可见5q-/-5、3q-7、t(9;22)、+8、17q、#3染色体异常,12p-或
12易位等。
国际白血病分型小级建议和细胞遗传学名称: (3)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可为正常核型,但染色体数目异常;也可为结构异常,如ph阳性、t(8;14)、t(4;11),其他还可有14q与除8号染色体外的异位、6q-、+21、+3、+14、1号和7号染色体结构重排。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中,早前T-ALL(幼稚、变通胸腺细胞型常见t/del(9p)核型;T-ALL(成熟胸腺细胞型)常见t(11;14)、6q-核型。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中,早期B前体-ALL(无标志型ALL)常见t(4;11)、t(9;22)核型;普通型-ALL常见6q-、t/del(12p)、t(9;22)核型;前B细胞-ALL常见t(1;19)、t(9;22)核型;B-ALL常见t(8;14)、t(2;8)、t(8;22)、6q-等核型。
(4)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约50%有染色体异常,可见-5/5q-、7/7q-、+8、t(1;3)、t(1;7)、del1q、t(11q;n)、DM、r等。
3.临床意义:
(1)确诊白血病的特异性染色体异常:①ph染色体可作为确诊CML的指标,并是鉴别CML与类白血病反应和MDS的可靠指标;②ANLL:t(15;17)与FABM3;t(8;21)与FABM2、M2b;inv16与FABM4、M4Eo高度相关。
结合形态、组化、免疫标志可作为白血病精确分型的指标;③ALL:t(9;22)与B-ALL密切相关;t(8;14)对Burkitt淋巴瘤有确诊意义,染色体数目异常结合ALL的形态、组化有辅助诊断价值。
(2)染色体核型演变可预告白血病病情转化:①CML除ph染色体之外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预示时入加速期和急变期;②MDS正常核型者出现异常染色体,正常/异常嵌合型者异常比例增加,预示向白血病转化;③急性白血病治疗完全缓解后核型异常消失,预示白血病病情好转;当异常核型出现时,预示白血病复发;④CML常规化化能达到骨髓和临床完全缓解,而细胞遗传学异常不能达到完全缓(ph染色体不能消失),骨髓移植可以使ph染色体消失达到根治目的。
(3)ph染色体的追踪,可提供鉴别ph阳性CML和ph阳性急性白血病的可靠依据。
所有CML 治疗前、中期分裂相可见ph染色体,完全缓解时不消失;而ph阳性急性白血病一般为正常核型/ph阳性核型的嵌合体,完全缓解时ph染色体消失。
(4)白血病初诊时染色体的类型,对评估预后、制定治疗策略、提高缓解率与自下而上期有重要价值。
①ANLL:预后较好的为正常核型(NN)、t(8;21)、inv16、简单异常核型;预后最差的为染色体5/7异常组、核型异常(AA)组和高度复杂异常组,其余核型均为中间预后;
②ALL:初诊时染色体的数目有独立于其他因素的预后意义,无论成人或儿童出现假二倍体预后最差;儿童ALL出现超二倍体预后较正常二倍体和假二倍体好,易诱发细胞凋亡。
成人ALL超二倍体染色体数目50~70组优于37~50组,ALL出现结构异常预后差;③CMLL急变时出现除ph之外的附加染色体者预后差,尤其出现I(17q)者最差。
分子特征分型分子特征分型常用的六种基因标志。
1.ALL采用两种标志:B细胞为免疫球蛋白重链(IgH),T细胞为T细胞受体(TCR)(γ/δ,α/β)。
PCR技术可检出90%ALL,IgH/TCR基因重排具高度克隆特异性,是恶性细胞的特征,其核心序列(D-J重排)稳定,有利于监测微小残留病的监测中极有意义,同样IgH在AML中也有10%出现率,意义不明,可作为患者人体特异基因标志。
2.AML采用四种标志:目前初步报道PCR技术至少可检出50%, 包括①M2、M2b等的ETO(MTG8)〔t(8;21)〕;②M3的PML/RARA〔(t15;7)〕;③M4Eo的CBFB-MYH11〔inv(16)/del(16)〕;④M4、M5的MLL(与染色体11有关)。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