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好品质。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文章结构。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照片和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提问: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要求学生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词典。
3.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4.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文章结构。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你们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爱的?6.课堂小结提醒学生课后认真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7.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亲人敬爱的短文。
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较为认真,但个别学生感情表达不够充分。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较好,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
3.教师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课堂小结时,应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所传达的美好品质。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亲情故事”主题班会,分享自己与亲人的感人故事。
2.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编写关于亲情的诗歌、童话等。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等词语。
理解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再过一段时间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有什么意义?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
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板书课题)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书籍抽屉严峻军阀恐怖宪兵瞅了瞅魔鬼苦刑匪徒披散散步勉强待了一会儿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1、默读“被捕前”这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2、汇报交流出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1)、读了这句话,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2)、母亲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劝父亲离开北京?(3)、我哪能离开呢?就是说我不能离开。
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4)、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啊?(5)、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6)、是啊,我哪能离开呢?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为什么要这样写呢?(7)、既然这两个反问句更写出父亲的坚决,那么这样写行吗?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4.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组课文是围绕“理想和信念”这一主题编排的,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李星华走进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近距离的了解李大钊的崇高品质。
5.出示目标6.检查预习导学7.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8.同学们,“回忆”的近义词是记忆,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一篇回忆录,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作者简介李星华,当代民间文艺学家。
河北乐亭人。
李大钊烈士的长女。
1956年调至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民间文学》编辑部与采录编选部工作。
谁对李大钊有更多的了解?为便于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李大钊同志,老师这里搜集了李大钊同志的部分简介,请同学们看课件,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出示课件)三、探究新知任务驱动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一)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读完课文,你有哪些疑问?时间:4分钟检查方式:指名读重点语段。
预设交流:1哪些字感觉字音读不准,可以用笔标记出来。
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课件)9.指名读课文,认真听,特别注意自己读不准的地方。
10最后请同学们出声读一遍。
课件出示:形近字,特别提醒躲避的“避”和偏僻的“僻”,一个是走之旁,一个是单人旁。
瞅了瞅的“瞅”和铁锹的“锹”的区别,一个是目字旁,一个是金字旁。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选12篇)《十六年前的回忆》篇1[设计理念]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
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
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
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
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抓住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对李大钊人格美的认识。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教案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本课作者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以及被害的经过。
本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好理解,要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2.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词语。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阅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新词。
按时间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体会人物的特点描写。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初步了解课文有关李大钊的几件事。
积累词语。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揭示题目: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教师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1)题目信息:故事发生的时间;“回忆”的近义词有哪些。
(2)体裁:回忆录2.作者、人物介绍:李星华、李大钊3.展示背景链接。
4.展示李大钊生平经历:1916-1927年。
(二)理清层次1.预习检查(1)课文分成几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讲了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2)主要人物有________?主要讲了几件事?(3)标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
(4)有疑问的地方请提出来交流、批注。
2.结构特点:学生自主找出每部分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批注感悟并领悟人物品质。
课文层次: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捕后(时间顺序)3.主要内容:时间、回忆人、事件。
要求:一句话概述内容。
(三)生字积累1.词语认读: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生字展现:观察生字的结构,学生进行认读。
3.重点生字提示:“稚”“魔”“绑”“袍”4.归类识记:引导学生对字形进行观察和比较。
5.新词解疑:幼稚、含糊、严峻、沉着。
方法: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换词法理解;提出带有疑问的词语。
(四)结构释疑1.理清课文结构:根据内容提示在文中找到相关段落。
第一部分:“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的那一天。
第二部分: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然留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
《16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篇】

《16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写“阀、避”等15个字。
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感悟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学习的写作方法,感悟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
(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2、学习被捕时部分。
(抓住重点词语)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回忆起十六年前的回忆,并从中感受到时光的变迁,对时间的流逝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准备准备一个多媒体演示文稿,其中包括课题和本课时的主要内容,例如一个相册或是照片,学生以此作为引导表达自己十六年前的记忆,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3. 教学流程3.1 上课前准备好多媒体演示文稿和十六年前的照片,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卡片,卡片上写着“我的十六年前”,卡片上还可以装一张小照片。
3.2 开场老师开始上课后,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带领学生回忆起十六年前那段美好而又遥远的时光。
学生也可以分享一下他们对这个题目的想法和感受。
3.3 展现照片老师播放一些十六年前的照片,让学生们看一看这些照片,同时让他们在心中回忆一下当时的自己和生活状态,并思考一下当时的想法和感受。
3.4 卡片制作老师让学生拿出卡片,写下他们对“十六年前”的记忆,并把自己的小照片放在上面。
卡片写好后,让学生交给老师收集。
3.5 学生分享每个学生轮流上台分享自己的卡片,分享他们对十六年前的回忆和感受,其他同学也可以互动交流。
3.6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鼓励学生从过去的回忆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对未来抱有更加美好的期望,同时也向学生透露出时间流逝的本质和如何把握生命的意义。
4.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既注重学生的个体思考和表达,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同时还可以营造出舒适、放松的探究式氛围。
老师更应该注重学生自由表达,以促进学生参与互动,并获得更多的启示。
在主题上应该更注重真实性和深度,使课堂教学更加有价值和具有实际意义。
5. 教学策略在本节课中,老师采用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照片展示、小组讨论、卡片制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并逐渐形成互助互联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够分析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总结和归纳,提高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文章中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友情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1. 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2. 主要人物:李大钊、李星华、李葆华等。
3. 主要事件:李大钊被捕、李星华照顾父亲、李葆华的成长等。
4. 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回忆录、第一人称叙述、细节描写等。
六、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革命先烈的短文,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庭的回忆录。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教材解析】《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
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对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忆”作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
文章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2--7自然段交代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
第8--18自然段叙述了父亲被捕的过程。
第19--29自然段记叙了作者看到的庭审过程: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
第30--33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反映了父亲遇难给家人带来的沉重打击,又呼应了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
另一个表达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丰满的革命者形象。
第三个表达特点是前后照应。
【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
3.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4.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革命气概。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前文。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指名回答)3、下面,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高尚品格?二、阅读,感受人物品质(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句子。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最新5篇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最新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5篇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课文分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文描写了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
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发情感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
(生自己说再汇报)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习目标。
(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习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分析】: 这是⼀篇回忆录,是李⼤钊的⼥⼉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钊同志遇难⼗六周年所以题⽬为《⼗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章是对学⽣进⾏⾰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章开头提出⼗六年前的1927年4⽉28⽇是⽗亲的被难⽇,结尾⼜强调母亲嘱咐⾃⼰要记住⽗亲被害的⽇⼦。
这样⾸尾呼应,充分显⽰了敌⼈的凶残和⾰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钊,部分学⽣有所了解。
学习本⽂,要引导学⽣认真阅读,理解课⽂,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深⼊体会李⼤钊同志忠于⾰命事业的伟⼤精神和在敌⼈⾯前坚贞不屈的⾼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思想内容,了解李⼤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作⽃争的事迹,受到⽣动的⾰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重点: 1、深⼊领会描写李⼤钊同志⾰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体会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学习⽣字新词。
2、读课⽂,初知全⽂内容。
【教学过程】: ⼀、明确学习⽬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课题 ⽑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数⾰命者⾝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个,为了⾰命,他不谓艰险,⾯对敌⼈,他⼤义凛然,表现了⾰命者⽆所畏惧的崇⾼品德。
本课是⾰命先驱李⼤钊烈⼠的⼥⼉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钊烈⼠牺牲于1927年,所以⽂章题⽬叫《⼗六年前的回忆》。
李⼤钊的⼥⼉李星华同志,在⽗亲遇难⼗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的年代。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12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12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篇1【学习目标】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9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秀9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该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
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两课时。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
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
(师看情况补充)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整理版)《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2.交流反响。
板书:身处险境 毫不慌张
3、朗读课文。
六、存疑。 李大钊同志被捕后,敌人对他又进行了这样的严刑拷打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生提出不同的疑问。
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交流答案。
学生请生读。
学生展示。
──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c) 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二〕学习“被捕时〞这局部。
1、默读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2、交流李大钊的资料。
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渎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2—32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3、生自渎课文。
4、生交流汇报。
5、小结:作者李星华按照这样的事件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李大钊身上的故事。
四、集体交流,走进人物内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
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
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
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
(注重正音)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事,请同学们概括一下:第一件: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件: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件: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件: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件: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
“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果断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设计理念:“阅读是一种对话”。
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我想,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享受怎样的审美乐趣。
所以本课时的我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这样在教学中,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
教材分析: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主要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同时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感知题目
1.教师导入新课: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让我们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去感受那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出示课件1:
2.教师引发思考: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又是什么呢?
3.教师组织交流: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对于革命,学生太陌生;对于革命事迹的伟大,学生难以感同身受。
因此,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感受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
)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出示课件2: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教师引导: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家人的沉痛心情来叙述课文的。
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称作倒叙。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工”,生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
5.课堂总结,归纳方法。
教师小结: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杨育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理清文章的条理。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5)理解倒叙是什么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合作交流,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难问题。
3.情感与价值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学习李大钊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破题导入
1、单元导学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呢?
革命先烈们。
如毛泽东、周恩来、董存瑞……,面对先烈我们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缅怀先烈”之旅。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为我们提出了以下要求。
(导学第二段)
2、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3、回忆就像天上的星星,很多很多。
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远,有的近。
十六年是那么的远,可作者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步释疑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由度课文。
(1)掌握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2)思考:十六年是那么的远,可作者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呢?
2、指名反馈
(1)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回答“思考”
(因为十六年前作者失去了亲爱的父亲)
3、教师追问:这位父亲是谁?(李大钊)
4、介绍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并和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作坚决斗争。
1920年春,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
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积极组织和领导北方的革命运动,多方与冯玉祥国民军合作,开展推翻北京军阀政府的斗争,组织北方人民支援北伐战争。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缉,遂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兵营,继续坚持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5、教师小结:很显然,通过资料,我们知道作者回忆的就是父亲李大钊被害的那一年的事。
痛失父亲,记忆怎能不清晰呢?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浏览课文,划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927年4月28日
那年春天(才过了两天第二天)
4月6日的早晨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
28日黄昏
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出在这些时间或时间段里发生了什么事?并试着给它们加上小标题。
(交流结束后,学生分组汇报)(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2)分组汇报在这段时间里出了什么事。
(教师在引导点拨的同时板书)
1927年4月28日——父亲的被难日
那年春天(才过了两天第二天)
——烧文件,出事了(被捕前)
4月6日的早晨——被捕了(被捕时)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
——被提审(法庭上)
28日黄昏——出拘留所
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知道父亲被害(被害后)前面我们说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大家看看上面时间的排列,有问题吗?有什么异常?(4月28日被排到了最前面)4月28日发什么什么事?父亲被害是这件事情的(结果)。
像这样把事情得结果先写出来,然后再介绍事情得起因和经过的叙述方法叫倒叙。
3、课文的开头和课文的结尾有联系吗?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
(1)指名让两位学生朗读。
(2)它们有联系吗?是一种什么关系?(后面的一个句子对前面的句子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课文中,你还能找出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吗?
(4)小结前后照应的作用。
(这样写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增强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失去父亲的痛苦之情。
)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利用课余时间查一些关于李大钊的故事。
板书设计:
1927年4月28日——父亲的被难日
那年春天(才过了两天第二天)
——烧文件,出事了(被捕前)4月6日的早晨——被捕了(被捕时)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被提审(法庭上)
28日黄昏——出拘留所
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知道父亲被害(被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