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1、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义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泰而不骄--解释:出处:1《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态度舒泰而不骄傲。

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2.四端、四德四端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四德即妇德: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妇言: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妇功: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3、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

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1 最高实体范畴;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

2 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4、心斋、坐忘“心斋、坐忘”出现于庄子。

是用孔子与其学生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修行方法。

“心斋”的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中国哲学史自个儿整理,全靠编,挑选背,请给我点赞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内涵: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全然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讲,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讲,在社会日子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恩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别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算是约束自个儿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算是“忠恕”之道。

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讲的,也算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个儿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脚,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脚;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讲,算是“己所别欲,勿施于人”,即自个儿别情愿的事,也别要强迫他人同意。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1.孟子以仁进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别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日子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非常大的妨碍,很多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进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算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明白仁,即惟独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干叫做仁。

周礼是建造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因此他很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别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

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个儿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何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说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讲仁是一具人的日子的最高准则,是一具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作者:————————————————————————————————日期:中国哲学史教程名词解释 (1)简答 (4)一、试述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二、《老子》哲学的辩证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局限性? (4)三、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4)四、试述庄子的道论。

(5)五、试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5)六、试析荀子“明与天人之分”的含义。

(5)七、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5)八、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

(6)九、谈谈王充对虚妄之说的批判。

(6)十、《庄子注》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6)十一、什么是“六相圆融”? (6)十二、禅宗“顿悟”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十三、简述李翱《复性书》的主要内容。

(7)十四、试述刘禹锡的“天人感应”的理论。

(7)十五、张载关于心与性的看法是什么? (7)十六、试述朱熹关于理气之辩的观点。

(7)十七、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

(7)十八、简述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含义? (8)十九、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8)二十、试述王夫之对“理气之辩”的总结。

(8)二十一、试述严复对中西哲学所做的比较。

(9)二十二、简述冯友兰新理学的本体论体系。

(9)分析说明 (9)论述 (10)一、谈一谈你对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看法? (10)二、谈一谈你对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识? (10)名词解释1.【反者道之动】①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反”揭示了万事万物和“道”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自己的运动自己的变化。

②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

另一方面指:循环运动的规律。

也就是“道”自身的循环运动,并同时推动万物运动的作用,也就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

③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反面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题
B)“元气”的聚散分合,构造了自然万物的生灭变化。由元气凝聚而成的万物和人,有生有死,而元气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存在的,人和物的生是由于气的凝聚,人和物的死是由于气的消散。
C)“气”的厚薄精粗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万物。王充还从元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解释了元气产生的具体事物为什么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人由元气构成,所以高矮胖瘦也是因为禀受的元气不同而形成的。
3.简述孟子的政治哲学
1)政治上: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
A)民贵君轻论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说明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这也是他仁政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认为政治权运作是否成功的基本尺度。
B)暴君放伐论
孟子坚决反对一切暴政,他明确提出对不施仁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而且还可以推翻他的统治。
15致虚守静:要认识道,应该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各种事物尽管复杂纷纭,但是循环往复总是要回到本始状态,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道。
16名于天人之分:这是荀子的观点,天是自然之天,人可以制天、胜天,这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天与人各有各的职能和领域,互不干预
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变了人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就会发生变化,要处理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也必然让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
23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24尚贤:打破贵贱界限,从各个阶层中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委以重任,任人唯贤
25尚同:只希望人们的意愿逐层统一于人们推举出来的首领,最终达到天下之百姓皆尚同于天子
18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民族地域都可以接受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不分民族地域和国别,不论贵贱与尊卑,只要虚心求教都一视同仁,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五行: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上书*五行》中记载。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2、仁3、中庸: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的道,是维护孔子的道的方法,要求不偏不倚。

4、小国寡民:政治理想,国要小,民要少,使人民重视生命,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5、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

《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

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

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7、非攻:墨子的思想,不应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墨子的一种战争论8、四端:孟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人人都有,与生俱来9、坐忘:这是庄子体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彻底忘掉精神和肉体,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10、“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讲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种又包含不同的人,人通过教化可以向善,不教化便会向恶。

韩愈也有过这样的说法11、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预言12、纬:儒生用阴阳五行直说解释儒家经典13、得意忘相:王弼用来解释周易的说法,意思是说理解了意思,卦象也可以忘记14、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私无欲,不拖累生命15、不真空:显示中并非是没有,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了,是一种不真实的有。

16、重玄:对有和无进行排斥,二者皆不执著,还不能执著这种执著17、唐佛的中道:三论宗的思想,世间万物在世俗人眼中和在佛眼中看到的不一样18、一心三观:一心能观中假空三谛。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一、殷周之际人文主义的觉醒1.殷人的“帝”或“上帝”信仰(原始宗教)。

2.从“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人文精神的跃动)。

3.周初人的“敬”、“敬德”、“明德”观念与忧患意识。

二、早期的“气”、“阴阳”、“五行”观念1.伯阳父以“气”与“阴阳”的观念解释地震(《国语·周语上》)。

2.《尚书·洪范》的原始五行说。

三、重点掌握的几组概念1.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晏婴:和与同异,去同取和。

3.史墨: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四、了解《易经》的一般知识1.卜筮之书、三易、八卦等概念;《易经》成书的大致时间。

2.《易经》中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的思想。

第二节孔子一、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1.“爱人”为“仁”。

2.“克己复礼“为“仁”。

3.“忠恕”近“仁”。

4.“仁”有不同的层次。

二、孔子的“正名”思想1.“正名”的目的:恢复周礼的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

2.“正名”的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孔子的“中庸”思想1.“中”与“庸”的具体含义:中,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不易,用。

2.“中庸”首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3.“中庸”同时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执两用中”。

四、孔子天命观的重大转向1. 将对鬼神的信仰悬置起来,把天命观的主要内容由神学转向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2.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与必然性:“畏天命”。

五、重要的名词概念1.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2.文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第三节老子一、重点掌握老子“道”的多重涵义1.实存意义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规律性的“道”:反者道之动。

3.生活准则的“道”:德。

4.“道”的不同称谓:无、朴、一、大。

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1.“小国寡民”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道家2. 儒家3. 墨家4. 法家5. 阴阳五行6. 易经7. 理学8. 心学9. 黄老之学10. 禅宗二、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不同?4.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如何体现其社会观?5.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6.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7. 请解释《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8. 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9. 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道教思想?10. 禅宗的“顿悟”与“渐悟”有何异同?三、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4. 论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六国的作用。

5.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 比较理学与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差异。

8. 论述黄老之学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9. 探讨禅宗“顿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分析中国哲学史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 以《论语》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 以《道德经》中老子的“上善若水”为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3. 以《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为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4. 以《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为例,探讨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5. 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6. 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探讨其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

7. 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8. 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例,探讨其对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第一讲:绪论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察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察试题及答案

2014年《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查复习(本课程期末考试方式为考查,拟出四道题,每题25分,每题答300字左右,开卷考试。

复习范围主要掌握下列四个人物的思想:孟子、张载、朱熹、王阳明。

参考内容如下:1、孟子的仁政学说。

2、孟子的性善论。

3、孟子的良知说。

1.孟子的仁政学说(1)孟子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即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然后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这种“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使徙无出产,固定在土地上。

孟子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并把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2)在政治上,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颁发,把仁义放在第一位,反对功利。

使人们从思想上自愿地为统治者效力,企图以宗法观念,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

(3)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认为,讲“兼爱”会破坏以孝、悌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讲“为我”则会无视君主,破坏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既不仁,且不义。

(4)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者给人民一定生活上的满足,重视人民。

(5)“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孟子的性善论(1)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或说“恻隐之心”,它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

除此之外,人生来就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是说人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也可以说就是这四种心。

这些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并非外部强加于人的。

因此,任性是善的,人而不善,那是由于他舍弃了这些本性。

(2)人要达到这些道德的标准,根本在于“反求诸己”。

注意主观的反省,保存天赋的那四种“心”。

若违背了封建道德,就应闭门思过,努力吧这些“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谓之“求其放心”。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篇先秦哲学一:易经1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卦画有两个基本符号,即两种爻。

由三爻组成一卦,共有八卦(经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演变而成,两种爻经过后来的发展,逐步成为阴阳的代表。

2后来经过伯阳父的发展与改造,融入了“气”的观念,至此,“气”“阴”“阳”成为一个体系。

他认为天地间有一统一的“气”,叫“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次序,人事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天地之气的失序。

天地之气中,有一部分叫阳气,有一部分叫阴气,有了“阴”“阳”气的相互关系之后,人们就普遍使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经过一段的实践,春秋哲人开始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宇宙。

3由此也就开始了中国对宇宙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

“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和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的生成演化。

“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论天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

“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和促进的。

但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和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

这样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论述便于说明自然、人事、社会之间也处于一个大系统之中。

4当然,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和人事分开处理。

5早期易经的思想是由宗教演变而来,是占卜之中总结出来的。

而宗教在原始时期又与政治了解十分紧密,后来的易经中事物的辩证了解也就运用到了政治基础-即九功(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之类的事物之中。

即研究宇宙的天道与人间的人事了解起来的。

6人们总希望能从某种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关于天和人的一些现象。

在易经早期,但萌发了我国五行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这种“五行”思想也运用到了人事之中。

7易经作为我国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一些优秀思想对于我国以后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线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概念解释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 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

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

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

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

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

”“形都泯故。

”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一、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孔子认为造成这种坏风气的原因是名与实不相符,没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只有正名,才能够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只有周礼才能恰当的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1、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内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君之人必须符合“君”应有之义,为臣之人必须履行“臣名规定的为臣之道,为父、为子之人必须遵守父子”之名规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3、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4、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 作为礼的内容。

二、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

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

三、"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荀子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明确地对天给予自然的解释的思想家。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规律,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1、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人们将老子与庄子并称为“老庄”。

坐忘”是庄子《大宗师》一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2、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为亚圣,后来儒家文化也被概括称为孔孟思想。

3、《大学》、《中庸》分别是《礼记》中的一章,极能反应儒家思想。

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太极图说》是其代表性哲学作品,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7、“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提出者,老子8、“自为心”思想的提倡者,韩非子9、“神灭论”思想的提出者,范缜。

10、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丘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

11、庄子主张逍遥游的人生观。

12、荀子关于“善”、“恶”的含义。

“善”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所谓“恶”,就是用心险恶,行为不正,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他认为,就这种“善”的含义来讲,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

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自然地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

因此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13、张载,北宋著名哲学家,字子厚,是气学/关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14、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王廷相等的气学,胡宏、张栻的湖湘学。

15、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心性论。

16、秦汉以前的儒家、道家、墨家被称为“显学”。

这三个流派尤其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学说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17、《老子》也称为《道德经》,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以老子的思想为核心形成的学派被称为道家。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中国哲学题:儒家部分: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为仁由己: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

“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P33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P34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公孙丑》。

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P92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荀子首先承认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

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

P174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明分使群:战国时期荀子在自己的“外王学”里提出的社会构建观念。

中哲期末考试重点

中哲期末考试重点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一.“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基本次序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与人类。

通过这个宇宙衍化秩序,他提出了“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对《太极图》的解说,首句以“无极而太极”解《太极图》第一图,义为“无极即是太极”,认为《周易》的“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极”同义。

《太极图》的第二图由坎离互含之象构成。

周敦颐认为太极在动中会生出阳气,然后根据物极必反之理,推断动到极点便会静下来,这时便会生出阴气。

静极复动,动极复静,动静各以对方的终极状态为转化依据。

《太极图》的第三图为水、火、木、金、土五行交错之象。

周敦颐不取五行相克次序,而取此五行数次序,意在说明“阳变阴合”而生五行的先后过程。

五行是阴阳的展开,而阴阳又是太极的展开,太极本来即是无极,由此也引申出“一”与“万”的关系。

“万”指事物的多样性,是“一”的自身拓展与扩充;“一”指多样性的统一,是“万”的潜在形态。

万物的多样性具有统一性,故“是万为一”;由统一的本原可以分化出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多样性来,故“一实万分”。

由《太极图》的第四、五图,周敦颐得出,人也是万物之一,所不同的是人得二气五行之秀,为万物之最灵,在衍化的意义上,人与万物的产生并无先后之分。

但就人类与万物的差异性而言,周敦颐提出了“立人极”的思想。

“立人极”主要指“中正仁义”之类的人伦规范。

二.“虚空即气”与“一物两体”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是“太虚即气”或“虚空即气”。

在他看来,客观世界存在的基础既不是佛教所谓的“心识”,也不是道家主张的虚无,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气”。

有形有象的万物本原于“气”,无形的“太虚”亦是“气”。

“气”凝聚时形成有形的万物,万物消散时则回归“太虚”,还原为“气”。

“太虚”是气本来的存在状态,回归“太虚”即是还原为“气”的本来状态。

“气”聚为物与物散为“气”,都是“气化”过程中存在的暂时状态,“气”运行变化本身是无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思政2班石盼20100510078)导言:1.中哲史研究对象:①是研究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萌芽、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的学问②中华民族哲学认识的发展史③中国哲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2.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①哲学与伦理、政治思想(社会和人生)密切联系②无神论(农业)的传说③朴素辩证法(社会与人生中)的传统④始终不离开人间(倾向实践哲学)⑤独特地表达方式(引言、比喻例证)3.学习中哲的意义:①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②明是非、知进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③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④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及其运动规律⑤分辨人间真善美和培养正义感⑥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加全面的理解4.当前中哲史发展的状况:①与马哲、西方哲学相互渗透于交融②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借鉴,一体化趋势加强③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使中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第一章哲学的萌芽1. 中国哲学萌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朴素的实在思想意识(唯物)②原始宗教有神观念的产生(唯心:万物有灵论灵魂不灭观念图腾崇拜巫术思想神话)③阴阳、五行、八卦2.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①是对具体的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②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规律)3.五行学说的哲学内涵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①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②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③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4.《周易》分为《易经》、《易传》5.《易经》的三原则:交易(变通)、简易(由繁化简)、不易(本体不变)三法则:理(事物的道理、原则)象(象征、形象)数(筮shi数)《易经》的构成分为上下两篇30卦,下篇34卦,每卦64爻,共384爻,64卦的卦辞384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并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6.论述《易经》的哲学思想①天人合一观念②抽象概括的观念③矛盾的观念④交感相斥观念⑤变易转化观点观念⑥中与正的观念7.《易传》的哲学思想:在吸取儒、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主体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①宇宙哲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朴素唯物论)②辩证法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当于今天的矛盾思想)③人生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周易》哲学思想的意义、现代启示、缺陷意义:①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变化基因、价值取向、基本思维模式②代表了古代思维所能表达的最高水准③陶冶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现代启示:①事业观和民本思想对个人和社会具有进度意义②整体观、和谐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③灾异观和忧患意思识有助于促进价值观的培养④发展观、重生思想,有利于激发个人和社会的创新缺陷:①唯心主义倾向(“道”是万物本源)②形而上学观点③抽签、占卜本身是非科学的④一般占卜者的动机也是非科学的态度第二章诸子哲学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及表现:①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表现:井田制的瓦解;铁工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发明和使用;大城市的出现)②政治制度上的大变革(各国变法的风起云涌官僚制度的变化)③思想文化和哲学的大发展(学术下移周天子的位的丧失士的分化)2列举诸子学派的主要特征和代表人物、代表著述儒家学派: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荀子》主要特征:①礼治②仁、仁政③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

道家学派:老子《道德经》、庄子《庄子》主要特征:①道是宇宙的本源,具有普遍性②主张无为法家学派:管仲、商鞅、韩非《韩非子》《孤愤》《五蠹》《说难》主要特征:①将法置于群体社会唯一的行为规范与标准的位置上,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思想3.孔子的哲学思想①在人道观上,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

②在认识论上,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反复论述的"学而知之"观点。

③在方法论上,孔子吸收了西周、春秋时代的"中和"观念,并发展成为"中庸"思想。

"中庸"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

④孔子的"命--礼--仁--知--中庸"哲学思想体系,"仁"是其核心。

⑤天命观,鬼神观;顺应天命,同时有强调人力、人为;没有否定鬼神,行动上有敬意,心里上却疏远4.孔子认为认识的来源:①上智:生而知之②中人之学:困而知之,学而知之过程:①感性阶段(学礼)②理性认识阶段(学思结合)对象:“仁、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知识目的:行是学的目的,是学与非学的标准对孔子认识论的评价:①认识论在其所有思想中所占比重轻②其认识论中忽视了自然界的重要地位③认为知识的来源于“上智”,要向古人学习④所强调的“行”,只是“为政”“交友”以及修身养性的活动是片面的5.老子的哲学思想道论:含义①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道是宇宙的本源,生育万物的本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不可否认、可以体验含义②道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有无相生(天地万物运动变化都是按照道的规定法则进行的);反者道之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它揭示了世间一切事物都会相对里面转化)德论:德是万物的自然本性,强调生命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和以何种方式进取,由此得到不同的生命境界。

(贵柔守雌,上善若水;朴实无华,反朴归真;不自见、不自是、不自我、不自矜)老子思想现代价值:(积极)生态人生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物极必反,祸福转化柔弱胜刚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不足(消极):①“返本复初:思想浓厚,不利于事物向前发展②循环论会让人产生消极的人生观③忽略了“知”和“学”引人向上的作用④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⑤理想国是不现实的⑥“柔弱处下”的主张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6.庄子的哲学思想①主观唯心主义②相对主义:齐是非(抹煞主体对一切事物是非、然否的价值判断之确切性和差别性);齐万物(一切界限和差别都只是现象的、相对的、变动的。

从本质上看,万物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差异);齐物我(在主观世界中,清除物我界限)③人生哲学(绝仁弃义,斥虚去诈;求真尚朴,独舒性灵;崇尚自由,反对专制)7.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历史地位、影响、与现代法治的不同哲学思想:①唯物主义的天道观继承和发展了荀子“明于天之三分”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荀子“天神论”思想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学说)矛盾的统一性;斗争的不可调和性;矛盾转化的条件性③“好利”“自为”的人性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人际关系知识利害关系;人性本身无所谓善恶,故可“因”而不可“化”;对自身人性论的许可)④厚今薄古的历史观(韩非子将时代分为三个部分“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 历史地位:①其天道观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无神论是深刻的唯物主义思想②矛盾学说是对辩证法的杰出贡献,其人性论是对奴隶占有值得根本否定③其历史观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④法、术、势结合的政治哲学为级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提供了理论和操作手段影响:积极:法治思想的核心精神是讲公平、平等,主张“法不阿贵”,这与商周以来的礼治思想正好相反。

消极: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不可能彻底实现真正的平等的法制精神的与现代法治的不同:①现代法治讲求法律至上,而法家则强调君权至上。

②现代法治讲求权利平等,而法家思想则无权利平等观念③现代法治讲求权力制约,而法家则倡导极端的君主专制④现代法治讲求权利本位,而法家的“法治”是以义务为本位的8.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一)阴阳家的来历:阴阳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派别。

以阴阳、五行说为中心思想,故名。

其代表人物亦称阴阳家、五行家。

据说是由古代天文学家和占星家转化而来。

战国时,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

(二)阴阳家的主要哲学思想①阴阳五行学说②五德经史说(三)阴阳家哲学思想的影响①五德终始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说明了任一历史合理性都不是永恒的②对秦汉以后的自然科学、对儒家、道家与道教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第三章两汉经学1 .黄老之学:战国以来托名黄帝和老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取法家若干思想的一个学派,其学以提倡“清静无为”、恬淡寡欲“为核心,这种主张有利于安定社会与民休息,进而恢复经济,稳定政权。

2.黄老之学衰微的原因:①不适应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③不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粉饰君权④不利于扭转败坏的社会风气因此而成为大有为政策的障碍3.两汉经学:独尊儒术的原因:①经济发展、社会统一需要实行有位政策②相权和地方势力强大,边境匈奴的侵扰,君主为了巩固统治,需要加强专制③社会矛盾激化,思想混乱董仲舒改造儒学的方法:糅合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目的:适应汉武帝积极有为的需要,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哲学思想影响:天人感应(儒学神学化)、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独尊儒术)影响:①为封建王朝存在的合理性及改朝换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体系②是地主阶级自觉地调节与农民阶级矛盾的一种努力,有重要的作用③当君权制失去合理性时其反作用就愈加突出第四章魏晋玄学(形而上学)1魏晋玄学产生的时代背景①经济(封建地主与庄园经济人口锐减②政治(国家分裂门阀政治曹魏新贵族与司马旧势力斗争民族斗争)③思想学术(经学衰落,异端思想兴起;道家兴起、儒家衰落;)大动乱时代,促进人们去思考过去与未来,人们反思:导致魏晋玄学的产生1)宇宙的未来有什么根据——本末问题2)社会的存在有什么根据——一多问题(国君与百姓)3)等级制度的存在有什么根据——名教自然问题4)人性的存在有什么根据——圣人有无情的问题2魏晋风度与魏晋名士①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名士那种自己表达出内在的、本质的、超脱的智慧、精神,行为的风貌和行为魏晋风度实际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特点:1)清淡、2)风神,3)放达、4)服药、5)商隐历史评价: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有人推崇;有人认为清淡误国3魏晋玄学的分期和代表人物①正始(魏齐王年号)时期,有称为正始玄学,正始之音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理论重《周易》、《老子》思想主体:名教本于自然②元康(晋武帝年号)时期、又称竹林玄学代表人物:阮籍嵇康较激进,反名教,思想多受庄子影响思想主体:越名教而任自然③永嘉(晋怀帝年号)时期,又称中期玄学代表人物:何秀郭家4阮籍哲学思想:人生哲学①对个体的人的认识人由4种因素构成:身、性、情、神②对主体的人的认识人的存在是社会性的③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④玄适方达的人生态度 (母亲去世后的反常行为)第五章隋唐佛学1兴起的原因:①儒、释、道三教的斗争和合流②统治者大力提倡③经济繁荣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⑤科技的发展⑥佛教思想可弥补思想不足2基本内容(第一部分:缘起论第二部分:解脱论)3.隋唐佛教的主要宗派:三论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