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识起源
浅谈人类的起源及其演变
浅谈人类的起源及其演变摘要:人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从古到今人类不知道已经生存多久了。
其实,大千世界真的说不出有多少你还不知道。
现在,考古学家及历史学家也一直在探索人类的起源及其演变,人类的潜能到底有多大。
本文简单分析了人类的起源及进化。
关键词:人类;起源;进化;古猿;南方其实,我们的考古学家发现几万年以前的头盖骨,已经渐渐的研究出这是人类早期的头盖骨,它具备现代人大脑的基本容量。
所发现的化石标本头盖骨的外形类似人猿,而其牙齿却接近人类。
同时大脑小于一个五岁的小孩,但肯定比猴子的大。
南方古猿能够直立行走说明它的枕骨大孔充分向前。
现在必须找到一个成年的南方古猿的残片以进一步说明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布罗姆1936年在南非的塔翁发现了一个类似的头盖骨。
根据复原,应该是一个一米多高的人一猿。
前额向后倾斜、大脑刚好450克(相当于人的1/3),可以直立前进。
两年以后布罗姆在克罗姆德莱又发现了类似的遗骨残片,但是明显地属于最强壮的古猿,布罗姆称它为强壮型南方古猿。
战后进行了精确的分析,已证明这些遗骨残片是生活在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比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早50万年。
但是南方古猿真是人类的祖先吗?大部分人类学家认为达尔特和布罗姆是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只有达尔文在很多年以前就预言非洲是人类的摇篮。
在《人类起源》一文中他写到“有这种可能,非洲是某些已经绝种的猿猴(近似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发源地。
这些种类也近似于人类,因而也有可能现代人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非洲。
”也有另外一种区分人类学的理由,大部分人认为人类已经有十分发达的大脑,因而不用通过从原始的人猿的长期的演变。
这个(不同意见的)历史证据应该是1913年一个业余的考古学家在皮勒东所发现的一个头盖骨,可以看出它有一个相似猿猴的下腭和已经很发达的大脑。
这个喧嚣一时的发现推动了达尔特和布罗姆的有关人类的发源地是在非洲的设想。
1951年在斯德克冯坦发现了一个南方古猿的储藏室,在室内找到了原始溪石的残片,这证明两百万年前已经使用石器。
浅谈记忆的起源与发展和记忆分类
浅谈记忆的起源与发展和记忆分类记忆是对经历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回忆)或在它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方面。
简而言之,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的反映。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浅谈记忆的起源与发展和记忆分类,希望大家喜欢!浅谈记忆的起源与发展:自从有了人类之后,记忆便跟随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中。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就要记住周围的环境,要分辨出哪些动物、植物对人们有害,哪些有益,如何寻找食物,如何应付各种自然灾害。
把这些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就需要保存住记忆。
同时,增强记忆力,也成了人类生存十分重要的学问,倘若发生什么大灾害,人类自身及所有知识记录惨遭毁灭性打击的时候,如果氏族首领侥幸存活的话,他们就需要尽一切努力去恢复一切已经失去的知识,所以他们平时要训练增强记忆的能力,把一切圣典记在自己的大脑中。
据记载,新西兰毛利族的首领卡马塔那能背诵全族长达1000年的,包括45代人的历史,这些内容足足够他背上3天3夜,而他却从不看笔记之类的东西。
人的记忆是古老和神秘的。
——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为了解决记忆问题,古人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据说印加人能够用结绳记下十分复杂的长篇史诗。
但是人类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记忆力的,现在人们已很难说清楚了。
不过关于记忆力的第一批概念的形成却应该归功于古希腊人。
尽管有些理论在现代人看来显得很幼稚,但他们的确是第一批提出记忆力的学术概念的人。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帕蒙尼德认为,人的记忆是由明暗(或冷热)两种物质构成的混合体,只要混合体没有受到干扰,记忆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体发生变化就会出现遗忘现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迪奥泽尼提出了另一种看法。
他认为记忆是由使体内空气保持均匀分布的东西所组成的,与帕蒙尼德一样,他也认为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遗忘现象。
在记忆问题上提出重要概念的第一人是公元前4世纪的思想家柏拉图。
他的理论被称为"蜡板假说"。
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
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人类文化是人类的从生活经验、观念、信仰、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继承下来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共同发展的产物。
人类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发展成为了多元、复杂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浅谈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
一、人类文化的起源人类文化的起源是人类社会从没有文化到逐渐拥有文化的一个过程。
人类社会的诞生是受到了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影响。
人类在漫长的生产活动中逐渐掌握了可利用资源并把它们加工成所需的产品,这是人类文化的开始。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加强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人类社会的各个阶层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文化逐渐成为了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科学等等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的起初阶段表现为物质形态,随着时间和生产能力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非物质文化的时代。
这意味着,随着人类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认识的加深,文化发展的核心从物质实体转向了以思想和信仰为中心的精神方面,这是文化向精神层面转变的阶段。
二、文化的演变文化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文化的演变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是根植于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之上,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的。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文化演变的方向和速度都有所不同。
1、原始社会文化的演变据考古学研究,人类的出现要追溯至约200~3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长达100万年的时间内始终生活在采集、狩猎和渔捞的原始社会中。
原始社会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手工制作、刀耕火种、巫术信仰和原始礼仪。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原始社会逐渐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此时,人类进入了农业时代,农业带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农业带动了城市的兴起,这标志着社会文化的进一步转化和深化。
城市的兴起带来了手工业的兴起,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工协作加快,原始社会的科技和制度建设也得到了提高。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地球诞生的早期,而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则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进化。
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指在物种演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会得到优先遗传,而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则会逐渐淘汰。
这样,适应性强的特征会得到延续,从而导致物种在演化过程中的多样性。
进化可以通过自然选择、突变等机制来促进物种的多样性。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环境。
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理环境,包括大陆、海洋和高山等。
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不同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大陆上的物种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态位分化出不同的种类,而海洋中的物种则可以通过大洋洋流的传播来扩散到不同的地区。
生态环境也是生物多样性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位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生态环境会对生物体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促进生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样性。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形成,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会导致物种的差异和演化,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进化、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生物相互作用是促进生物多样性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记忆的起源与发展和记忆分类
浅谈记忆的起源与发展和记忆分类记忆是人类与动物智力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心理现象之一。
它为人们提供了随时可以查找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使得人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进而指导未来的行为。
本文将浅谈记忆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记忆分类。
一、记忆的起源与发展记忆的起源与进化历程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记忆是一种经过进化而来的生存技能。
这种技能发展的奠基石是基于本能反射,其后发展了条件反射,再到最终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学习。
在进化历程中,记忆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丰富。
人类的记忆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初的阶段是无意识的记忆,它是人类对外部环境产生反应的结果。
然而,随着大脑功能的增强,人类的记忆逐渐从无意识升至意识。
人们能够主动地去回忆过去,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意识模式和思维模式。
这些意识模式和思维模式会构成人们的历史、文化、乃至社会价值观。
二、记忆的分类记忆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划分。
根据记忆信息的种类和信息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五类。
1. 感性记忆感性记忆是对外部环境中诸多感知信息的记录和保持,比如音、色、形等。
它主要是在感觉及知觉的刺激下产生的,也是最基本、最早期形成的记忆。
感性记忆往往不能通过语言加以描述,比如看到一株花的形状和颜色。
2. 语言记忆语言记忆是指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串联、加工、组织和加工成为常识、价值等信息。
语言记忆是纯粹在人脑中处理和存储的,与外部环境无关。
语言记忆是人们学习各种知识的关键工具,它不仅能帮助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记住各种知识点,还能提高人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过程记忆过程记忆是对行动过程、思考过程等的记录和保持。
它主要是由人们进行的某些具体行为产生的,包括动作记忆和计划记忆等。
它能够吸收、组织和运用一系列生活中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提高人们在特定领域的技能水平。
4. 事实记忆事实记忆是对具体事件的记录和保持。
在该类记忆中,记忆实象具有过去的意义,即它们代表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事件。
数学方法与数学史之浅谈古巴比伦与古埃及数学
数学方法与数学史之浅谈古巴比伦与古埃及数学浅谈古巴比伦与古埃及数学——数学之蕊数学知识伴随着人类的文明的产生而起源,并率先在几个文明古国开始了漫长的原始积累过程,人类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可供研究的原始资料,其中最著名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纸草书和巴比伦楔形文字泥板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古埃及数学和巴比伦数学的水平,它们被视为人类早期数学知识积累的代表。
古埃及数学现今我们对古埃及数学的认识,主要根据两卷用僧侣文写成的纸草书;一卷藏在伦敦,叫做莱因德纸草书,一卷藏在莫斯科。
古埃及数学埃及最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较简单的书写体,通常叫僧侣文。
除了这两卷纸草书外,还有一些写在羊皮上或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上和木头上的史料,藏于世界各地。
两卷纸草书的年代在公元前1850~前1650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夏代。
埃及很早就用十进记数法,但却不知道位值制,每一个较高的单位是用特殊的符号来表示的。
例如111,象形文字写成三个不同的字符,而不是将1重复三次。
埃及算术主要是加法,而乘法是加法的重复。
他们能解决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并有等差、等比数列的初步知识。
占特别重要地位的是分数算法,即把所有分数都化成单位分数(即分子是1的分数)的和。
莱因德纸草书用很大的篇幅来记载2/N(N从5到101)型的分数分解成单位分数的结果。
为什么要这样分解以及用什么方法去分解,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这种繁杂的分数算法实际上阻碍了算术的进一步发展。
纸草书还给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将直径减去它的1/9之后再平方。
计算的结果相当于用3.1605作为圆周率,不过他们并没有圆周率这个概念。
根据莫斯科纸草书,推测他们也许知道正四棱台体积的计算方法。
总之,古代埃及人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众所周知我们所熟悉的埃及金字塔,这是埃及人的骄傲,这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几何,代数方面的数学知识。
也是古埃及数学的应用于典型成就。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塔高一百四十六点五米;塔基每面长约二百四十米,绕塔一周约一公里;塔内有甬道、石阶、墓室等。
浅谈学习医学史的意义
浅谈学习医学史的意义学习医学史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具有广泛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及其发展历程的学科,对于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浅谈学习医学史的意义。
首先,学习医学史有助于了解医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学习医学史,人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
无论是古代的中医学还是西方现代医学,它们都借鉴和发展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了解历史,医学从业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的脉络和本质,有助于提升临床技巧和医术水平。
其次,学习医学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发展历程。
医学的责任和使命是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而伦理和道德是医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通过学习医学史,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医学伦理观念的发展和转变,例如古代希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世纪的“救死扶伤”,以及现代医学倡导的“尊重患者权益和自主决策”。
这些伦理观念的演进背后,反映了医学从简单治疗到全面关注患者生命质量的转变,同时也提醒医学从业者应始终坚持职业道德和伦理原则,做到尊重患者权益、保护患者隐私和保证医疗质量安全。
最后,学习医学史有助于培养批判和创新思维。
医学史上的许多错误和失败,如印度针灸、动静脉吻合术等,提醒着我们对医学观念和疗法进行批判性思考。
通过学习这些错误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不断改进和完善医学实践。
此外,通过对医学史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医学领域的新问题和挑战,激发创新思维,开展前沿的医学研究,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学习医学史有诸多的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了解医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理解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演进,认识和促进医学领域的突破和革新,还培养批判和创新思维。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医学史,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更能在医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为促进人类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浅谈微分方程的起源与发展史
浅谈微分方程的起源与发展史微分方程是数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是描述自然现象和工程问题的基本语言之一、微分方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的微分方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何和物理问题上。
在古希腊时期,欧几里得首次提出了求直线和圆的切线问题,这是微分方程的基本问题之一、古代数学家阿基米德在其《圆中插入圆》一书中,也解决了一些微分方程,如螺旋线和平面曲线的问题。
同时,古代数学家也研究了曲线的长度、曲率等与微分方程相关的几何问题。
随着科学和数学的不断发展,微分方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6世纪,新科学运动的开始,使得微分方程的研究得到了更大的关注。
数学家如卡尔丹、布鲁诺和卡特曾先后研究了微分方程,为微分方程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7世纪,微积分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微分方程的研究。
数学大师牛顿和莱布尼兹独立地发展了微积分学,为微分方程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学》对微分方程的研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提出了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为微分方程的理论与方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数学家欧拉和拉格朗日使微分方程的理论得到了深入发展。
欧拉在其著作《机械学》中首次引入了微分方程的概念,提出了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拉格朗日则研究了一阶微分方程与变分法之间的关系,创立了变分法的基本原理,为微分方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9世纪,微分方程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微分方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初等微分方程的解法、连续性理论、以及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等。
大量的重要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瑞典人新科学的父亲拉普拉斯和法国的康德罗基于前人的研究工作,分别研究了稳定性理论和热传导方程,并成为后来偏微分方程理论的基础。
线性微分方程的部分理论也逐渐形成。
德国数学家尔朗-栗斯等在矩解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常微分方程的新解法。
20世纪,微分方程的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进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观,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一直是生物学界和进化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地球上最早的有机体。
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命最早起源于约35亿年前的海洋中。
最初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的原始生物,它们通过自我复制来延续生命的进程。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这些原始生物经历了分化和演化,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繁复的生物群。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
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地球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灭绝事件对地球生物的演化和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大灭绝事件之后,新的生物群体不断的涌现,从而丰富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还与生物的进化和自然选择密切相关。
达尔文于19世纪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通过适者生存和不适者淘汰来实现的。
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种群和物种。
这种自然选择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还受到地理障碍和生态条件的影响。
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环境中,存在着各种自然障碍和生态隔离,这些障碍促使生物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独立进化,最终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群。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对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开发活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加剧了生物种群的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流失。
人类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以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涉及到种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对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的生物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认识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维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生态环境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浅谈中国古代力学之成就
浅谈中国古代力学之成就力学知识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这在东西方古代都是如此。
在我国古代,手工工艺技术成果远比经验性的理论总结突出得多,这是中国古代对力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从时间来看,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两汉、宋明三个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正面取水,侧面排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环流,说明当时测河水流量、了解泥沙规律等水力学知识及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水平,成都平原二千多年来始终受益。
传为齐人著的《考工记》,是记录我国古代农具、兵器、乐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艺规范的专著,现存版本中如《裘氏》、《筐氏》、《雕氏》等篇内容已散佚。
其中惯性现象的记述[“马力既竭,輈(zhōu,指车辕)犹能一取焉”],车轮大小与拉力的关系(轮太低,马总是像上坡一样费劲),箭羽影响箭飞行速度的关系(“后弱则翔,中强则扬,羽丰则迟”),检验木料强度的经验方法[如“置而摇之,以视其蜎(yuān,蠕动程度)],“横两墙间,以视其桡之均”,“横而摇之,以视其劲”),以及堤坝设计的经验尺寸等,都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验知识水平。
与《考工记》几乎同时的《墨经》,则进一步得出一些初步的力学哲理(如“奋”、“衡”、“本”、“标”、“重”、“权”等),给力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
”可惜这一形成科学的抽象思维进程在后世没有顺利继续下去。
这一时期是以记录与积累生产经验为主,也形成了初步哲理。
(2)两汉到五代时期(前206~960)简单机械逐渐发展为精巧的或大型的联合机械,如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西汉未巧工丁缓(公元1世纪)的“被中香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祖冲之(429~500年)的水磨等等。
隋代造船业已很发达,如隋炀帝的龙舟已高40尺,宽50尺,长200尺。
浅谈汉字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
思维的表达 , 所以说汉字 的功 能不 仅仅是记录语 言, 也在一定程 度上传达了汉 民族的思想与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 汉字必
定 要 走 与语 言 相 适 应 的道 路 , 从 汉 字 的 造字 方 式 和构 词 方 式 中 这 都 可 以 体 现 出 来 。 例 如 , 声 字 数 量 的递 增 , 及 双 音 词 数量 的 形 以 增 加 。而 汉 字表 达 思 维 方式 的作 用 也 没 有 消失 , 只是 它 以 隐性 的 方式 存 在 于整 个 汉 字 发 展 历史 的 背 后 。 汉字 字 形 的逐 步 演 变 , 各
系” 。狭义派 以裘锡圭 为代表 , 为 “ 认 文字是记 录语 言的符号 ” 。 比较这两种定义 , 可以发现 , 在文字是符 号、 文字的作用是 传递信 息、 文字是社会现象 , 这三点上他们 是有共识的。分歧在于 , 狭义
派 把 文 字 限定 在 记 录 语 言 的 范 围 之 内。 这 也 就 涉 及 刨 “ 字 是 文
2汉 字与语 言的关 系
如 果 站 在 今 天 的立 场 , 字 是 记 录 语 言 的 工 具 , 一 点 毋 庸 文 这 置 疑 。 可 要探 讨 文 字 的起 源 , 种 说 法 就 有 疑义 了 。有人 把 原 始 这 图画 看做 “ 画 文 字 ” 认 为 文 字 并 不 是 语 言 现 象 。也 有 人 不 赞 图 , 同 “ 画 文字 ” 图 的提 法 , 而把 那 些 原始 图画 称 作 “ 字 画 。 简 略地 文 ”
是一种特殊形式 的图画 , 不属于文字 。可是 , 图画文字 ” “ 这一说 法一直都有争议 , 争议也是来 源于对文字定义 的不同认识 。支持
“ 字是 记 录语 言 的 符 号 ” 狭 义 派 认 为 , 图画 文 字 ” 个 名 称 文 的 “ 这 不恰 当 。因 为 图 画文 字 没 有 记 录语 言 中 的词 , 能 准 确 地 记 事 , 不 至 多 只是 起 到 提 示 的作 用 。 而 支 持 “ 字 是 社 会 的书 面 记 录 和 文 交 际 的 工具 ” 的广 义 派 则 认 为 , 图 画 文 字 ” 史 前 时 期 的 社 会性 “ 是 的书面记录( 提示 ) 际工 具 , 是 在 甲骨 文 之 前 , 字 向象 形 文 交 它 汉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它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础,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生命的演化和生物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从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生物演化等方面来浅谈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地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6亿年前,当时地球形成的原始岩石表面只有少量的无机物质,气候恶劣,没有任何生命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上的环境逐渐改变,有机物质开始在海洋中形成,最终产生了最早的生命。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原核生物,它们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
关于原核生物的起源和演化仍存在很多争议,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生命的起源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问题,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能够完全解释生命的起源。
但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观点是,生命起源于水。
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在海洋中产生的。
在海洋中,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形成了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从而产生了最早的生命形式。
这些最早的生命形式包括原核生物和古菌等。
它们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也是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还涉及到生物演化的过程。
生物演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它发生在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不断变化和适应中。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演化的经典理论,他认为物种的形成是由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则推动的。
根据达尔文的理论,物种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异和进化,最终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是在亿万年的生物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地球上生命的丰富之源。
生物地理学也为我们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地球上分布的学科,它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地理原因。
根据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从而促使了生物的分化和形成。
热带地区的雨林环境适合各种生物的生存,因此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浅谈理性主义
•
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尺度,建立一个永恒正义的理
•
性王国。
•
3.现当代哲学
•
R.笛卡尔是现代理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代表。他否定感性,推崇理性,认为清楚明白的观念不是
从经验得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故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
•
继笛卡尔之后,唯理论的代表有B.斯宾诺莎和G.W.莱布尼茨。斯宾诺莎主张客观物质世界是认
•
1.古典哲学
思想展示
•
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
在
•
他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对于美德”,
“不论
•
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
。
•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他认为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
识的对象,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莱布尼茨否定认识有外界的客观来源,认为一切观念、
知识都是天赋的。
方法归纳
• 理性主义认识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 • 法,其比较强调主观能动性。
• 方法论:理性主义者相信通过纯粹的思维我们能够把握世界上的现象,因此产生理性 • 主义的方法论,从思维本身出发,构造规律,用以把握世上的现象。
主讲:理性主义认识论
释义——理性
• 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或发展活动。意思和相对感性,指 处理问题
• 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 冲动,不
• 凭感觉做事情 • 社会学角度来讲,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
浅谈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应用数学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怎样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其他领域。
但是,它与纯数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应用数学,总的名称可以概括为:应用目的明确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微分方程,向量分析,矩阵,傅里叶变换,数值方法,概率论,数理统计等许多数学分支。
[1]同时,对于从各种应用领域中概括出来的一些数学问题,也作出相应的研究和分析。
有时候,应用数学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计算数学。
所以说,数学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
同时,又高于生活。
它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生活,造福人民群众。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它的本质、精髓。
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在生活中合理的运用,真正的将所面临的问题解决好。
应用数学进一步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要想做好,更加需要我们面对实际情况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实践中反复的,不断的提高综合运用。
从而,做到数学与生活的真正融合。
不断促进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且从中体会到应用数学中的真谛。
接下来,笔者将对应用数学的研究做进一步的阐释。
一、起源与发展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可以说是应用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的发展形成的。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进一步说明了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种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进步愈发明显。
数学的这种印记遍及我们的周围。
当然,应用数学的角色。
亦将更加的重要。
比如说:在超市中购买商品时,在讨论价格计算式等,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小事情。
当然,生活中的家装设计道路施工,高楼大厦的建造以及学习工作过程中都融合的数学知识。
所以说应用数学的应用,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
在任何情景中都存在着数学的影子。
应用数学,为此能够不断地吸取生活中的经验,又不断的改良和发展。
早在远古时代,应用数学就曾出现。
它是一门十分实用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例如,古人常用结绳来计数,或者涉猎计数等方法。
语言、文字起源浅谈
语言、文字起源浅谈发表时间:2018-05-11T13:31:13.86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4月作者:王青峰汪涛[导读] 人类语言和文字的产生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人类语言和文字的起源。
火箭军工程大学 710000摘要:针对语言、文字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语言的起源,一般认为,在两百万到三百万年之前,世界还处于南方古猿时期,语言就开始刚刚萌芽,到五十万年前“半语言”开始出现,一直到二十万年前,世界处于智人时期,“概念语言”才开始出现,并且这种概念语言还是分音节的,这是人类语言产生大体经历的阶段,人类语言和文字的产生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人类语言和文字的起源。
关键词:语言;文字;起源人类语言、文字的产生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相对成熟的语言产生体于5—10万年之前,和人类语言相比,人类文字的产生时期更晚,产生于5—6千年之前,下面我们从语言方面和文字方面,分别谈一下它们的起源。
一、语言的起源关于语言的起源,从古至今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在人类中才具备语言行为,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动物中也存在语言行为【1】。
如果把人类所谓的“语言”进行广泛的定义,语言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具有交际作用且在这个过程中,且这个过程是认识本体对认知客体的反应。
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语言是由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共同组成的,换句话说人类语言是在动物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得到的。
(一)“动物语言发展到人类语言”假说的提出由动物语言发展到人类语言是学者对此进行的假设,学者认为,语言是一个从没有到有、从未完善发展到完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动物语言阶段、动作语言阶段、意象语言阶段、概念语言阶段四个语言阶段。
从人类语言的角度出发,我们把“动物语言”称之为“前人类语言”,因此相对应的语言阶段称之为“前语言阶段”。
这四个语言阶段,学者认为别对应了人类的不同的时期,其中“前语言阶段”对应的是人类的“腊玛古猿时期”,“动作语言阶段”对应的人类的“南方古猿时期”,“意象语言时期”对应的是“北京人时期”,“概念语言阶段”对应的是“现代人时期”【2】。
浅谈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浅谈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摘要】数学知识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人类思维的进化和创新。
数学知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经过演变和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数学知识被分为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和社会各个领域。
数学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
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它的未来发展将继续推动科技和文明的发展。
数学知识对人类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和文明。
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对我们的认识世界和改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倍加珍惜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起源、演变、分类、应用、传承、发展、启示、未来发展、人类的意义1. 引言1.1 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数学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具。
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学知识是一种智力锻炼。
学习数学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对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数学的推理和证明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培养了人们的思维严密性和逻辑性。
第二,数学知识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科学领域,都少不了数学的支持。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工具,许多科学问题都需要数学的分析和求解。
数学知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在信息时代,数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计算机、金融、工程等。
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学习数学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1.2 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意义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类智慧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人类思维的演变轨迹。
通过研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了解人类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所取得的成就。
文明礼仪的由来
文明礼仪的由来篇一:浅谈礼仪的起源海南大学国际接待礼仪期末作业姓名:纾扬学院:人文传播学院年级:2009级专业:广告学(网络传播方向)学号:20092312310034浅谈礼仪的起源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
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
而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又有了新的演变和发展。
关键词:礼仪起源发展前言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礼仪流淌着中国千年文化的血液,更加的熠熠生辉。
一.礼仪的定义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浅谈一些生物学名称的由来
浅谈一些生物学名称的由来发表时间:2016-04-07T09:26:55.01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2月上作者:韩小春[导读] 高中生物学中出现一些关于物质、结构、代谢过程的命名都有其特定的由来。
摘要:高中生物学中出现一些关于物质、结构、代谢过程的命名都有其特定的由来,本文对相关的生物学名称的由来作简要介绍并归纳这些命名的方法。
关键词:生物学;名称;由来;启发一、名称由来典例1.姐妹染色单体。
中文的姐妹染色单体是从英文的sister chromatids直译来的。
为什么英文里的要叫姐妹,而不叫兄弟?其一,是女性是生命延续的象征,代表了繁育能力(reproduce)和复制英文同一个词。
因为染色单体也有复制的能力,西方科学家出于对女性的尊重,所以命名为姐妹染色单体。
其二,人们通常习惯或者更喜欢用雌性的用词来描述一些事物,因为听起来更亲切。
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因为它们是复制而来,完全相同(除非发生变异),并且她们由一个着丝粒紧紧连着亲如姐妹所以命名为姐妹染色单体。
与姐妹染色单体相同,其他一些生物学名称命名上也带有女性的意味,如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等。
2.同源染色体。
高中课本对同源染色体所下的定义: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这样的概念能够解决减数分裂的问题,但遇到这些问题:萝卜和甘蓝杂交子一代不能生育,原因是没有同源染色体;性染色体形态和大小有差异但属于同源染色体。
对于这些现象用教材中的染色体概念是不能解释的。
所以,对于同源染色体名称首先应注意这里的“源”是起源,而不是来源。
因为如果追溯到受精卵内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我们会发现二者的来源不同,它们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二者在减数分裂中却能够配对,是因为二者起源相同,而不是来源相同。
同源染色体的“同源”是指来源于同一个物种的染色体。
从系统发育角度来讲的,在物种形成过程中,每种类型的染色体的拷贝来源相同,它们就是同源染色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知识起源——经验论药学1班陈睿 90707102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
———洛克提要:本文系统科学的对知识起源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合独到的见解,从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经验论、共相和个别事物的关系、经验论的原初性、经验论的相对性和经验论对理性的容纳等方面具体的阐释和表述了经验论,体现了一切知识最初都来自于经验,否认有所谓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真理知识的观点。
然后举出了生活中的两个常见的事例,使深奥的哲学理论浅显化,较好的说明了经验论的内涵。
最后面对关于知识起源问题的批判,如知识起源的唯一性、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真理的必然存在性等,做出了很好的辩护,支持了经验论的主张和观点。
关键词:哲学;经验论;知识;起源;理性哲学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研究知识的学问。
那么,人的知识是如何成立的?循此问题而说明其理由并揭示其要素的理论,即为知识起源论。
在哲学史上,有关知识起源问题的解释林林总总,归结起来,不外以经验还是理性作为根据而引起的争论最为典型、最为激烈。
哲学总是力求寻找一种较完善的理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对于知识本身的研究的深入,从经验和理性为角度,在知识起源的问题上哲学被划分成了唯理论、经验论以及试图对之作出综合统一的批判论。
唯理论不否认认识中经验和感觉因素的存在,但认为救根源和基础来看,认识应该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觉经验的,试图以此来说明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并以先天的理性之所思、所想为真理。
经验论则认为一切知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来源于人的感觉,经验论者都不承认有所谓终极性的知识公设或理性基础,否认有所谓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真理知识。
而所谓批判论,是一种在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冲突中取其中道,力图调和二者之间的对立,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起源问题加以对立统一的阐释的哲学理论。
三种互相对立的理论之中,我最赞成的是经验论。
首先,我是一个很典型的唯物主义论者,主张物质第一性而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我觉得人类的一切知识以及思维活动,最初都应该来源于外界本身实际存在的事物,而这个事物要到达人类的大脑并形成思维,必须经过一定的媒介,这个媒介恰好就是人的感觉器官。
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都只不过是一张白纸;即便是活了若干岁月,如果离开了由感官获取的经验,我们仍是一无所知。
人类对知识的形成从生物学领域来讲,不过是在大脑中形成了许多条件和非条件反射而已,条件反射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非条件反射则是以人类对外界的应激为基础,对外界的应激是感受外界事物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归根结底仍是来自于经验。
这与经验论的主张不谋而合。
所以我更倾向于经验是知识起源的说法。
其次,经验论从共相和个别事物之间进行了很严密的推导。
事实上,唯理论的理念比具体事物更为真实的推断纯粹是一种逻辑上的虚构。
所谓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共相,而共相识根本不可能脱离个别事物而存在的。
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是变动不居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现有所谓永远存在的东西;同时,共相或概念也是稳定不变的,但这种共相或概念不过是表达其共同特征的“类”概念。
我们必须是在看到一定数量、具体的某种事物后才会形成这种事物的概念或共相。
所以,唯理论的观点中孤立的、离开个别的事物来谈论一般的理念是不存在的,一般总是内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
再次,把经验视为全部知识的基础,是经验论哲学最基本的特征。
经验论所说的经验,既指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感性知觉,也指我们对自己内在的思想活动的反思即所谓的内省。
人们是在于客观世界进行接触、作用中获得认识的。
它不像为理论那样预先断定人类知识的范围,又努力把经验,严格的说来是感觉,当做人类知识的起点和来源。
洛克曾认为,把人的知识观念看作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这是为理论,特别是笛卡尔哲学制造的一大迷幻。
从经验论的观点来看,不仅就儿童和未开化族群而言,不具有唯理论这所说之天赋观念,而且就任队这些观念的解释而言,也因彼此情况的差异而不听。
这表明认得心灵最初不过是一张白纸,是感觉经验使心灵百只获得了思想内容。
对于现实世界的人的认识活动来说,唯一能够感知的是那些要么来自感觉,要么来自内省,或者同时来自这两者的“简单观念”,简单观念在人的思想中的联结便是所谓“复杂观念”。
复杂观念是把握状态、实体、关系的观念,它们归根结底只有回到简单观念中才能得到说明。
罗素将知识划分为直观认知和派生知识正是这个道理,“派生的知识是从直观知识中演绎而来,直观知识则需要人们的感知才能获得”①。
由此可见,唯理论的观念天赋说是站不住脚的,只是的来源只能是经验,而经验归根结底是感觉。
另外,经验论认为知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经验是具体的、个别的,因此由经验而来的知识就是相对的。
我们知道,由经验也就是我们从外部所得到的感觉为基础建立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特点在于其最为基础的部分,按照逻辑行的推理活动的角度来看,事实上并不是按照严密的演绎推理所得到的,而是通过并不是很严密的归纳推理来得出。
归纳推理中,结论与前提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不能指望有一个明确的前提就又一个确定的结果,前提只是使结论成为可能,它并不能保证结论就一定是确实可靠的。
比如说,天冷了我又穿得太少,我就一定会感冒。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前提只是为结论提供了某种证据,使结论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但结论又远不是确定的或是毫无疑义的,假如我的身体确实相当强壮,根本不惧严寒,我也可能不会感冒。
所以归纳推理不像演绎推理那样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确定,因此,由其所得出的知识体系只能是相对的。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公理事实上也是通过经验而来的,如果没有经过人类反反复复的检验证实,公理也就无所谓公理。
一旦有经验事实发现这个公理并不符合客观存在,那么公理就会被推翻。
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知识,因为时间是无穷的,实践也是无穷的,新的经验会对其进行不停得检验,直到否定这个知识为止。
现实生活从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这个观点,从而否定了唯理论。
比如说,数学界对“数”的认识是从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视数学界的一次革命,现在我们在没有发现除了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更高级的运算方式之前,我们依旧无法肯定复数是否涵盖了所有的数,或许新的理论会否定现在的认识。
又如,物理学也有一次经典的革命,在相对论提出之前,牛顿运动定理一直被信奉为经典而且是绝对成立的真理,但实际上,推广到微观状态或是宏观高速状态的时候,牛顿运动定理都无法成立,取而代之的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新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经验论虽主张一切知识最初都来自于经验,但它并不简单地否定利性,而是把理性当作解释和阐明经验事实的含义,以及对由经验提供的基本前提进行逻辑推演的重要思维基础来看待,只是这些所推演或是所阐释的东西都必须以经验为基础罢了。
批判一:知识不全是来自于经验,比如很多数学公式和物理定理。
经验论主张一切知识都只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经验并不是知识的全部来源,一个数学公式比如勾股定理,我们是可以用很严密的方法把它证明出来的。
经验只是知识的构成因素之一,并且是知识中不确定的、须由理性加以约束或界定的因素。
我们平时所得到的经验使杂乱无章的,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总结出一个统一的知识命题,也就是说,没有理性就无所谓知识。
辩护一:经验不是知识形成的唯一途径,却是知识形成的唯一来源。
前面已经提到过,罗素曾把知识划分为直观认知和派生知识,派生的知识是从直观知识中演绎而来,直观知识则需要人们的感知才能获得。
对于勾股定理,我们可以枚举出一个个直角三角形来进行论证,直到你论证了几千几万甚至上亿个直角三角形后,你会发现这个理论是如此正常的会发生,以至于它似乎已经应该成为一个真理了,即为勾股定理。
如果用归纳的原理来解释的话,事实确实是如此,不信,你再列举一个三角形试试。
这就像是在用经验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它所得出的结论与实际上的结论是一致的。
你可能无法否定这个这个知识同样可以从经验得出。
当然,如果你实在无法接受这个观点,可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来从最基本的定理一步步推理。
但是,即便这个推理过程有效,对它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我们还得考虑推理前提的可靠性。
在我所知道的所有勾股定理的证明方式之中,都摆脱不了一些最基本的几何公理,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等等。
我们为什么说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因为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此,不信,你再列举出一个三角形试试。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最终来源于经验。
另外,作为经验来看待的东西,按照洛克的观点,就是任用以接收感觉、组织只是的所谓观念。
从观念本身的来源来看,由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经验外物之所谓“感觉”与经验心灵活动之所谓“内省”两种。
“对现实的人的认识活动来说,唯一能够感知的是那些要么来自感觉,要么来自内省,或者同时来自这两者的‘简单观念’,简单观念在人的思想中的联结便是所谓‘复杂观念’”②,这个接收和组织感觉的过程,都需要通过理性的整理来实现。
理性整理从本质上来看也就是归纳推理的一种,是必须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
经验作为前提性的获得,只能是一切知识的根源,离开经验,就根本不会有知识的出现。
批判二:很多科学性的知识不依赖于经验,而是来自于理性。
“经验论由因果关系的经验性的除了否定知识必然性的结论,全盘否定唯理论对知识必然性的论证,未免失之过分。
在某种程度上,唯理论比之经验论更好地描述了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就其基本的方面来说,乃是力图通过演绎系统来展示一定的因果关系。
”③也就是说,人都具有一种理智直观的能力,真理就是由这种能力所证实的各种命题,以及由这些命题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一切。
人们只要发现尽可能少的自明命题并通过这些命题的演绎推理,就能达到对于实在问题的完整描述。
在这个意义上,数学逻辑其本身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并不需要经验的验证而存在的。
这样,经验论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辩护二:这个批判的观点从两个地方对经验论展开了攻击,即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真理的必然存在性。
在他看来,演绎推理必然真实可靠,所以由此推出的东西必然可靠,即为真理。
我在前面提到过,一个推理是否真实可靠,来自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推理的本身,二是推理的前提。
如果没有一个真实可靠的前提,推理结果显然站不住脚。
一个数学命题,即便它的每一步推导都是符合逻辑的,是由诸如“所有A都是P,B是A,所以B是P”等演绎思想所得到的,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个或一些最原初的命题,它或它们的获得将无法通过演绎得到,而是通过经验得到。
这就还是在说明经验的前提性——我们所作的一切判断都从根本上脱离不了经验。
从推理本身来看,事实上没有经验的强大支撑,推理本身也是无法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