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背诵《黄鹤楼》这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情境模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热爱,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教学重难点】1. 理解“白云悠悠,江水东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意境。
2. 分析诗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古建筑吗?(学生回答,如故宫、长城、黄鹤楼等)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黄鹤楼》。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字音。
2.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三、细读理解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大致意思,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诗的含义。
2. 全班交流,教师讲解难点,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象征意义,表达的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四、品读鉴赏1. 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的意境,如““白云悠悠,江水东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2. 分组讨论: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3. 请几位学生分享,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1. 情境模拟:假设你站在黄鹤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触,尝试创作一首诗或一段话来表达。
2. 比较阅读:与《登鹳雀楼》等其他登高诗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感受、多思考,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黄鹤楼》。
2. 阅读其他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的诗,选择一首进行深入研读,准备在下次课上分享。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情境模拟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黄鹤楼》的理解程度和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情况。
语文《黄鹤楼》说课稿
语文《黄鹤楼》说课稿语文《黄鹤楼》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黄鹤楼》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黄鹤楼》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及其创作的《黄鹤楼》。
2.诗歌朗读与欣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感受其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等,具体包括:
a.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表达诗人对古人离去的感慨。
b.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描绘黄鹤楼空寂的景象。
c.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表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哀叹。
d.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展现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4.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黄鹤楼》中领悟人生的无常、历史的沧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感受诗歌的美。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置不够合理,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在挖掘诗歌主题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诗中的黄鹤楼为何空余?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离别的情况?”比如,与朋友的分别、亲人的远行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鹤楼》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 黄鹤楼 教案
教案:《黄鹤楼》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并能够朗读《黄鹤楼》的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准备:1. 《黄鹤楼》的课文材料。
2. 教学PPT或黑板。
3. 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询问学生们对黄鹤楼的了解。
2. 展示一些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课文导读(10分钟)1. 简要介绍《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意境。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 以小组形式讨论,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 诗人对黄鹤楼的描述有哪些?b. 诗人对黄鹤楼抱有什么情感?c. 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修辞手法?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意境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包括山水之美和壮丽景色。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对黄鹤楼的描写。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检查答案,解答学生的疑惑。
七、教学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度等方面。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
3.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 学生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并展示一定的写作水平。
5. 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的美,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课堂练习题:1. 请简要介绍《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
2. 诗人对黄鹤楼的描述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黄鹤楼》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黄鹤楼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特点,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掌握黄鹤楼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建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黄鹤楼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简单介绍黄鹤楼的知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呈现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问题一:“你们是否听说过黄鹤楼?”•问题二:“你们对黄鹤楼了解多少?”阅读课文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2.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归纳黄鹤楼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3.教师辅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首尾呼应和修辞手法等;2.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和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3.学生就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解释和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朗读与模仿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语音语调的模仿和表情的表达。
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学生就黄鹤楼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展开辩论;2.学生就课文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如诗人乘舟观黄鹤的情景、黄鹤楼的建筑特点等。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 黄鹤楼》【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黄鹤楼》【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黄鹤楼》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唐诗的魅力,感受黄鹤楼的美景。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对唐诗的深入理解和感悟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另外,学生对黄鹤楼的了解可能局限于旅游景点的认识,对于黄鹤楼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
2.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3.理解黄鹤楼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唐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2.难点:深入理解和感悟唐诗的魅力,理解黄鹤楼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黄鹤楼的美景,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产生兴趣。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句解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唐诗的意象和意境,感悟唐诗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你觉得唐诗的魅力在哪里?”“黄鹤楼在唐诗中的寓意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首与黄鹤楼相关的唐诗,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赏析,加深对唐诗的理解和感悟。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黄鹤楼,还有哪些著名的唐诗景点?”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 教案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课题:黄鹤楼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两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今天让我们走近崔颢,欣赏他的诗作《黄鹤楼》。
二、文学常识1、黄鹤楼(1)黄鹤楼的历史沿革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
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
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
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
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
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
先后十余次被毁,又十余次被重建。
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
(2)黄鹤楼的内部装置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
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2、走近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学习目标
3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四
4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
品格素养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 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预习资料速查
作
者
简
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仰望 远眺
反复诵读,品析诗眼
• 首联、颔联: • 颈联: • 尾联:
登楼仰望 楼上远眺 俯视江面
反复诵读,品析诗眼 请大家结合诗句,想象作者从不同 视角里看到的景象并分别展示。
探究:如何表达抽象的“愁”
• 1.诗人怎样写出看不见的“愁”?
•
[线上线下共寻“愁”]
• 角色A. 从视角变化角度
• 角色B. 从句式角度
• 角色C.从写景作用角度
• 角色D.从运用典故角度
悟读
烟
日
芳
晴
白
黄
此
昔
波
暮
草
川
云
鹤
地
人
江
乡
萋
历
千
一
空
已
上
关
萋
历
载
去
余
乘
黄
使 人
何 处
鹦 鹉
汉 阳
空 悠
不 复
黄 鹤
黄 鹤
崔鹤
愁 。
是 ?
洲 。
树 ,
悠 。
返 ,
楼 。
去 ,
颢楼
拓展 请大家完成这首课外诗歌的鉴赏任务。
汴河曲
唐 李益①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说教学过程
3.崔颢
崔颢(hào)( 704—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 代诗人,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注意此时他的年 龄)。《唐诗三百首》(后人对唐诗的选集)把《黄鹤楼》 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旧唐 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 浮沉,终不得志。
说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事
默读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介绍,读后将你的收获或感受、 或评价等用勾画或批注的方法记录下来。(分享时请用自 己的话说,千万不要照着念。) 1、黄鹤楼 2、传说 3、崔颢
说教学过程
1.黄鹤楼
故址在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始建于三国时期。它背 靠蛇山,俯瞰长江,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 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历代文人墨 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
说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欣 赏古诗词,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初步领 悟作品的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高自己 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故将本诗的目标设定 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 1、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并背诵全诗。 • 3、 感受与品味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说教学过程
四、品言论情
1.锁定诗眼
再次默读本诗,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在这句话中,圈出一个你认为
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且内涵丰富的字。
2.解读诗眼(即解读那一个字包含的多种含义和感情)
(1)方法: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 句式:诗中的某字或某词或某句的含义是……,我从中体会出了诗人……的情感。 我记录的他人分析的要点: (2)从以下介绍中,你又体会出作者的哪些心情? 由于年少时的崔颢比较狂傲,他虽然有才,但也没能得到有力人士的推举。在得 中进士以后,他远离京城长安,浪迹江湖20年。 我推测的他当时的心情: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唐诗五首》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唐诗五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唐诗五首》这一课的教学内容。
这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三课,教材版本为统编版。
我们将在本课中深入学习唐代五位诗人的代表作,通过欣赏、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与情感,加深对唐诗的理解,提高语感和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重点:(1)读懂五首唐诗,把握诗中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诗歌的基本语言和表现形式,提高语感和鉴赏能力。
2.难点:(1)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风范和内涵,并进行鉴赏。
(2)体会唐诗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
二、教学内容1.教学材料:语文教材《唐诗五首》及五首唐诗原文2.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欣赏体验和鉴赏分析3.教学步骤:(1)预习复习: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反复阅读课文,复习并回顾唐代诗歌的韵律、表情和情感特点,为今天的学习做好准备。
(2)课文导读:先进行整体感知,同时注重具体细节;认真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化底蕴和情感意蕴,并抓住关键词、句和段,体会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
(3)诗歌欣赏:五首唐诗按顺序逐一进行欣赏,学生可以逐次尝试朗读诗歌,体味其中的韵律、押韵、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
在欣赏之后,要对诗歌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其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4)诗歌鉴赏:结合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运用多种鉴赏方法和技巧,从诗歌内容、结构、技巧、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和评价,提高鉴赏能力,最终达到写好唐诗的目的。
三、教学意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文体,《唐诗》凭借其独特的韵律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本课《唐诗五首》的主要内容是五位唐代诗人的代表作,这些诗歌无论从结构、表现技巧、内容和艺术价值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唐诗的鉴赏力,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黄鹤楼》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离别和怀念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鹤楼》中的离别情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的背景、情感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歌的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黄鹤楼》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歌的内涵和美感。通过这次教学,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首先,《黄鹤楼》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仅仅依靠理论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生动的图像、音乐和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分析诗句时,对于一些关键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重点词汇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也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在实践活动方面,诗歌朗读环节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通过朗读,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还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节奏把握不准确,这提示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学设计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
2、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名胜山水的思想。
学情分析1、优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
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训练、视频和歌曲。
2、优势:持有争强好胜之心,稍加鼓励便对学习(尤其是课文背诵回答问题,勇往直前。
弱势:背得快忘得快,多以死记硬背;书写以快为荣,错误较多。
措施:背诵的数量每次递减,而质量要求递增,按照背诵——默写——再背——再默——书面测试——背诵巩固模式进行。
让学生逐渐明白,背诵不是目的,牢记在心并会熟练运用才是根本。
回答问题后多鼓励,加分。
重点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的特点。
3、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导入一、导入看图片,识名楼。
了解三座楼相关知识。
知识链接黄鹤楼,故址在今__________黄鸪矶头,与江西南昌的_____ ___________ _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讲授】第一大模块:朗读全文疏通文意第一大模块:朗读全文疏通文意1、检查预习:【课件演示】2、朗读: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标注节奏,把握语气语调,体会情感。
3、齐读课文比比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4、自主、合作疏通文意这么美的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会帮助大家体会得更真切。
(1)四人一组,质疑、讨论并提出问题疏通全文,重点句子学生串讲。
(2)老师重点强调一些文言字词,辨析比较,举一反三。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反复诵读作品,体会作品的音韵美;2、领悟诗歌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对诗歌场景描绘;4、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当堂完成古诗的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范读法、同类比较法教学环节:导入环节:行吟山水一梦千年,中国的文人,对着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总是会生出别样的感慨,今天我们要学的便是唐人崔颢在游览黄鹤楼时触景生情,以楼命名写下的一首七律。
新授环节:1、了解作家作品师:正式学习之前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黄鹤楼以及诗人,黄鹤楼位于今天的湖北武汉,是湖北的地标性建筑,他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经常会引得文人们诗兴大发,泼墨注主。
李白,白居易,陆游,张居正等人先后都曾到这里游乐,并留下了相关的作品。
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时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却看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当然,我们学过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知道这个传说并不是事实,而是后人附会的说法。
不过,通过这样的传说,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崔颢的黄鹤楼确实是唐诗中的上佳之作,受到了时人的追捧。
(运用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首作品的热情。
)最后是唐代诗人出身于唐朝顶级的门阀世家崔氏,他是唐玄宗开元11年时期的进士,他早期的诗歌作品比较温婉清丽,主要反映统治者上层的奢靡生活,中年之后,他游历各地诗词风格渐渐地雄浑开阔起来,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便是他后期的作品。
2、朗读并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任务驱动,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读黄鹤楼,在第二遍听读的过程当中,同学们可以跟着读一读。
学生第一遍聆听,第二遍跟读。
师:谁想展示一下?生:朗读。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唐诗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们尝试仿写诗句,体验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诗句解析:重点解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诗歌意境:分析诗中所表现的壮阔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2.《黄鹤楼》:学习这首诗,使学生掌握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解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
-诗歌意境:探讨诗中描绘的山水美景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认识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感受传统文化在诗歌中的传承与发扬。
3.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诗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
-尝试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作品,展现个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野望》诗句的理解与赏析:重点讲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学生理解其描绘的壮阔景象,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离别亲朋好友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鹤楼》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诗句赏析:领悟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主题探讨:把握《黄鹤楼》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技巧分析:认识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举例解释:
-在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学生需理解“黄鹤”这一象征意义,把握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2.教学难点
-词语多义性理解:学生需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不同含义,如“空余”既可以理解为“剩下”,也可以理解为“空荡荡的”。
-诗句意境,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诗歌主题探讨: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这是教学难点之一。
-创作技巧分析:理解并分析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拟人等,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7.课堂拓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8.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一篇以《黄鹤楼》为素材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素养。
4.注重课后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
3.词语解析: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义。
《黄鹤楼》说课稿
《黄鹤楼》说课稿一、教材《黄鹤楼》,是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二篇。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古代诗文中歌咏山水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二、学情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基础,一方面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诗歌的初步欣赏,另一方面,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声音(朗读和吟唱)来体现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得吟诵者得语文,吟诵是诗词学习的有效途径,据此及初二学生的学情特点,笔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悲凉惆怅的情感(重点)。
2.感受诗歌超凡的立意,浑成的气象及音韵美(难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悲凉惆怅的情感。
难点:尝试吟诵,感受诗歌超凡的立意,浑成的气象及音韵美。
四、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如下:在听读和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对诗歌形成整体上的认知。
接着,结合课下注释及资料,多层面探讨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尝试吟唱,来体会诗人仕途不遂的失意及浓郁的乡愁。
最后,背诵全诗。
1.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宋·严羽《沧浪诗话》有言:“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
”连“诗仙”李白游黄鹤楼时也感慨“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的诗就是《黄鹤楼》,可见其魅力之大,今天我们来感受这首诗的精妙。
(二)吟诵感知1.听读。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教师多媒体出示朗读符号批注范式。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及简单批注法写朗读脚本,为下面三个活动做准备,如着重号表示重音,用喜欢的颜色圈出景物,用波浪线划出修饰词等。
此活动目的使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体会意境美和情感美。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简单了解黄鹤楼,然后根据朗读停顿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
情感。在梳理诗意后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 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板块五、课堂总结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 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学生借助注释,默读并弄懂诗歌大意)
4.理解诗意 (1)重点词语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5.译文: 明确: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本课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 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 识,提高能力。本次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但仍有遗憾。
不足之处: 1、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 手的倾向。 2.在课堂实际,老师的提问有些零散,以至于显得有些乱。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 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 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五言和七言的律诗,他们对诗歌格律 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通过读诗基本能够准确断句,但是做到“声 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在朗读中引导、训练。读 懂本诗的字面意思不难,读出诗人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无奈、失落、惆怅 的心境则需要借助典故和所描绘景物的深层含义细心揣摩。这个阶段的 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但受制于生活阅历不足等因素 ,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需要技巧指引方能走进诗歌意 境,充分咀嚼其内心情感与艺术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稿《黄鹤楼》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下面,我将从说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黄鹤楼》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篇课文唐诗五首中的一首。
体裁是七言律诗。
本首诗歌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二、说学情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中的学生并不陌生,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为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走进古诗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文章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妙处;
了解律诗知识,学会划分律诗的节奏,能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掌握诗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诗歌大意,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妙处为我的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诗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理解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语句特点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词析句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故事导入的方法。
由传说:
三国时,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楼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进而导入本篇古诗的课题。
(二)初步感知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环节,我会进行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划清诗歌节奏。
接着,教师介绍崔颢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之后再次朗读诗歌,这一次请学生借助手边的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很好的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还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研读
接下来是细读全文,赏析诗歌重点词句。
我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前两句,边读边思考: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分析其妙出。
学生通过朗读和对创作背景的掌握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我提问学生回答,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我补充总结得出: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再次引导学生朗读全诗,这一次朗读指导学生边读边画出诗歌中关于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的诗句,并试着归纳诗歌中这些景物
的特点。
这个问题稍微有些难度,我会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期间我下台巡视指导,讨论过后我提问小组代表回答,我整合学生答案,将学生引向更深层次:
诗歌中五、六句是描写作者登楼所见实景,意思是:晴空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
汉阳与黄河路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此这两句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下文抒发作者的情作了铺垫。
组织学生朗读全诗,请学生结合诗意赏析诗歌中的两个“空”字。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对古诗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会请学生按照刚才的小组继续交流讨论,学生畅所欲言,我补充确定答案: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白”“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惆怅。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在学生对诗歌前面有了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的最后两句,激发学生体会诗人在诗的末尾抒发的情感。
以刚才讨论的小组为单位,再次进行交流讨论,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整理答案,得出:
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茫空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怀。
课程学习到这里,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整首诗歌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基础,我进一步讲授本首诗歌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本节课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总结得出本篇诗歌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
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
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作业:再阅读与崔颢相关的作品。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黄鹤楼
崔颢
首联——用典引楼
颔联——借景铺垫
颈联
尾联——思乡之情
八、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机会。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但是在诗歌的朗读方面,还是做得不够,古诗的学习要特别注意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意,把握诗人的感情,在读中学,在读中悟,这是我以后要改正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